草书体的形成与演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草書體既是文字的形體也是書法的樣式,在我國文字系統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草書體的形成與演變研究尚顯薄弱的情況下,本文以此為題,採用文獻與出土材料、傳世作品相結合的方法,從書法、形體、書家以及觀念入手,對草書體進行全面研究。就分期而言,戰國至西漢初期為草書體的形成階段,西漢中期至東晉南朝為草書體的演變階段,唐代以後為草書體的風格化階段。就形態而言,戰國文字、隸草是草书体形成的基础,古草、章草、今草、稿草、狂草是草書體的不同形態。在三個階段與七種形態之間存在相互的對應關係。具體而言,草書體的形成與演變過程就是以使轉部件取代點畫部件的過程,也就是從四方結構向流轉結構的轉化過程。符號化是草書體形成與演變的基本特點。連帶是符號化的主要推動力量,其中逆連的作用尤其重要。它既是形體也是方向符號。使轉是草書符號的基礎構件,交叉使轉與非交叉使轉的組合是草書形體的基本結構方式。草書的筆法的直接與簡便決定了它在筆法演變中的基礎作用。總的來看,約定俗成在草書體的形成階段起到重要作用,書家在草書體的演變階段起到重要作用。因為草書家的參與,書法藝術在東漢走向自覺,以書家為代表的草書傳統就此形成。唐代之後,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東晉書法成為正、草兩體的正統,在經歷狂草對這一正統的短暫衝擊之後,中和之美也成為草書審美與評價的基本標準?疚闹攸c在探討草書體形成與演變的動力、途徑及其結果,注重考察不同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力求克服草書研究中的片面与主观,以冀在草書形成與演變的規律上有所發現。
Our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cursive scripts include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stages and patterns, calligraphy and physical laws, written in cursive scripts in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role and so on.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excavated material and handed-down documents ,our paper gives a deeper study. on the above-mentioned issues.
     Our article can be divided into eight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First of all, we define the concept of cursive,and then recall the academic study of cursiv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in modern times and discuss their lacks. Based on this, we put forward its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Finally,we briefly summarize the focus of the research..
     Chapter II, we first study Qin Dynasty and Han Dynasty's cursive ccripts,and then conclude that the script at this period has the physical appearance of the cursive scripts,and define the concept of clerical script and so on. Finally,we analyze the view "Cursive thrived in Han Dynasty ".
     In the third chapter, first of all through the Annals,we first point out that the time when the cursive is formed should be Emperor Xuan Period of Han Dynasty, and the cursive script has been formed at the time of Emperor Wu., we finally explore the cursive scripts and the art of calligraph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cious,and show that the advanced nature of cursive scripts in the aesthetic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Chapter IV,we inspect the cursive script in the early and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analyze its tyding up and normalization work.We also study the reduction of allogeneic words of Zhang cursive, symbols division of regular script and so on. At the end, we sum up and analyze the traditional script of Du Du, Cui Yuan and Zhang Zhi ,and make it clear that they are the earliest form of traditional calligraphers.
     In Chapter V, we first inspect the cursive script's adjustment during Three Countries Dynasty and Western Jin Dynasty,and declare that the change of Zhang cursive has already begun in this period, rather tha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period, and the revised draft of the script was named Primary cursive. Finally, we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uth calligraphy and the north calligraphy as represented by Huang Xiang of the South and as represented by Wei Guan and Suo Jing of the North.
     In Chapter VI, we first study the improvement of cursive scripts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and Southern Dynasty ,and point out differences between Wang Xizhi and Wang Xianzhi . And then we show what reason has has changed the script.At last we take a look at the status of Wang Xizhi and Wang Xianzhi, and point out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t of Wang Xizhi's calligraphy sage
     In Chapter VII, we first inspect the cursive script's breakthrough in Tang Dynasty, finding that Kuangcao calligraphy style has broken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square structure. Finally we inspect Zhang Xu,Huai Su and their relations to the tradition,and analyze the the reason why tradition repels them.
引文
1唐蘭:《中國文字學》10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羅振玉:《流沙墜簡·簡牘遺文考釋》221頁,中華書局,1993年。
    1吳澤主編《王國維全集·書信》306頁,中華書局,1984年。
    2章太炎:《小學略說》,《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765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3王國維:《簡牘檢署考校注》4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4羅振玉:《流沙墜簡·簡牘遺文考釋》241頁。
    5馬敘倫:《書體考始》,《國粹學報》1907年第五冊。
    6參閱唐蘭:《中國文字學》二八節。
    7參閱蔣善國:《漢字形體學》第五章第三節,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版。
    8蔣善國:《漢字形體學》358頁。
    9郭紹虞:《從書法中窺測字體的演變》,《現代書法論文選》352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80年。
    10唐蘭:《中國文字學》149頁。
    11參閱蔣善國:《漢字形體學》第五章第三節。
    12參閱唐蘭:《中國文字學》二八節,148—152頁。
    13蔣善國:《漢字形體學》342頁。
    14啟功:《古代字體論稿》34頁,文物出版社,1999年。
    15參閱蔣善國:《漢字形體學》第五章第三節。
    16郭紹虞:《從書法中窺測字體的演變》,《現代書法論文選》337頁。
    17陳夢家:《漢簡綴述》310頁,中華書局,1980年。
    1胡小石:《書藝略論》,《現代書法論文選》27—45頁。
    2于右任《標準草書自序》、《標準草書與建國》,《于右任先生書學論文集》,草書月刊社出版,1937年。
    3劉延濤《中国文字之演进—篆—隶—草》,《草書月刊》第1期。
    4王世鏜《論草書章今之故》,《草書月刊》第5期。
    5侯開嘉:《中國書法史新論》31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6裘錫圭:《從馬王堆一號漢墓“遣冊”談關於古隸的一些問題》,《考古》,1974年第1期。
    7裘錫圭:《文字學概要》86頁,商務印書館,1988年。
    8叢文俊:《論繆篆名實並及字體考察標準》,《揭示古典的真實——叢文俊書學、學術研究論集》130頁,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9于豪亮:《于豪亮學術文存》242頁,中華書局,1985年。
    10裘錫圭:《文字學概要》86頁。
    11裘錫圭:《文字學概要》88頁。
    12陸錫興《漢代簡牘草字編》5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
    13王鳳陽《漢字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
    14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第二章第二节、第五章第二节,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15沃興華《中國書法全集·簡牘帛書卷》,榮寶齋出版社,1997年
    16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
    17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1參閱唐蘭:《中國文字學》二二節,蔣善國《漢字形體學》第一章,裘錫圭《文字學概要》第三章第二節。
    1叢文俊:《商周金文書法綜論》,《揭示古典的真實》13—17頁,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2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原書》,《歷代書法論文選》752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1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上冊59頁,中國青年出版社,1980年。
    2参阅叢文俊:《春秋戰國金文書法綜論》,《揭示古典的真實》,45—60頁。
    3閻布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128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1王國維:《史籀篇疏證序》,《觀堂集林》154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裘錫圭:《文字學概要》52頁。
    3李學勤:《戰國題銘概述》,《文物》,1959年第7—9期。
    4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86頁。
    5叢文俊:《論中國書法發展之三個階段的性質與春秋戰國金文書法的史學意義》,《揭示古典的真實》100頁。
    6蔣善國:《漢字形體學》175—176頁。
    1王國維:《桐鄉徐氏印譜序》,《觀堂集林》183頁。
    2唐蘭:《中國文字學》142頁。
    3郭紹虞:《從書法中窺測字體的演變》,《現代書法論文選》351頁。
    4裘錫圭:《文字學概要》85頁。
    5叢文俊:《春秋戰國金文書法綜述》,《揭示古典的真實》58頁。
    6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284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7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序》。
    8裘錫圭:《文字學概要》79頁。
    9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證的發展》,《現代書法論文選》388頁。
    10王鳳陽:《漢字學》138頁,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
     1徐暢:《中國書法全集·春秋戰國刻石簡牘帛書卷》255頁,榮寶齋出版社,1996年。
    
    
    1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242頁,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2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242頁。
    1郭紹虞:《從書法中窺測字體的演變》,《現代書法論文選》337頁。
    2唐蘭:《中國文字學》111頁。
    3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245頁。
    4裘錫圭:《文字學概要》56頁。
    1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246頁。
    2王鳳陽:《漢字學》222頁。
    1參閱唐蘭:《中國文字學》106-108页。
    1裘錫圭:《文字學概要》19頁。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2陳彬龢:《中國文字與書法》29頁,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3于豪亮:《釋漢簡中的草書》242頁,《于豪亮學術文存》,中華書局,1985年。
    
    
    1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證的發展》,《現代書法論文選》388頁。
    2郭紹虞:《從書法中窺測字體的演變》,《現代書法論文選》334頁。
    
    1唐蘭:《中國文字學》142頁。
    2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現代書法論文選》397頁。
    1叢文俊:《論中國書法發展之三個階段的性質與春秋戰國金文書法的史學意義》,《揭示古典的真實》100頁。
    1裘錫圭:《文字學概要》72頁。
    2文中有丞相一官,或以為非商鞅作,但思想是可信的。
    1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所、龙山县文物管理所《湖南龙山里耶战国——秦代古城一号井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期。
    2《湖南龙山里耶战国——秦代古城一号井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期。
    1黄盛璋:《云梦秦墓两封家书中有关历史地理的问题》,《文物》1980年第8期。
    
    1陸錫興《漢代簡牘草字編》2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
    2侯開嘉:《隸草派生章草今草說》,《中國書法史新論》3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唐蘭:《中國文字學》148頁。
    2裘錫圭:《文字學概要》86頁。
    
    1裘锡圭:《从马王堆一号汉墓“遣册”谈关于古隶的一些问题》,《考古》1974年第1期。
    1陳夢家:《漢簡綴述》310頁,中華書局,1980年。
    
    1參閱李振宏、孫英民:《居延漢簡人名編年》地節年間一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1參閱李振宏、孫英民:《居延漢簡人名編年》地節年間一節。
    2蔣善國:《漢字形體學》6頁。
     1于豪亮:《釋漢簡中的草書》242页。
    2王國維:《簡牘簡署考》4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陸錫興:《汉代简牍草字编写》2页。
    2郭紹虞:《從書法中窺測字體的演變》,《現代書法論文選》351頁。
    3張伯駒:《談晉代的書法》,《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第1期。
    1徐邦達:《五體書新論》,《現代書法論文選》281页,上海書畫出版社,1980年。
    2蔣善國《漢字形體學》355頁。
    1唐蘭:《中國文字學》122頁。
    1蔣善國:《漢字學》209頁,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
    1裘錫圭:《文字學概要》86頁。
    2裘錫圭:《文字學概要》86頁。
    3唐蘭:《中國文字學》149頁。
    1參閱大庭修:《漢簡研究》第六章第一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1張怀瓘的問題在於將章草與今草的概念對立起來。
    2于右任《標準草書與建國》,《于右任先生書學論文集》31頁,草書月刊社出版,1937年。
    3趙壹《非草書》
     1高二適:《新定急就章及考證》7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范祥雍:《略論古竹木簡書的書法》,《書法研究》第三輯。
    1參閱叢文俊:《書法史鑒》13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
    1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91頁,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
    1曹寶麟:《抱甕集》67頁,文物出版社,2006年。
    
    
    1唐蘭:《中國文字學》151頁。
    2啟功《〈平復帖〉說並釋文》,《啟功叢稿》33頁,文物出版社,1999年。
    3孟凡人:《樓蘭鄯善簡牘年代學研究》11—17頁,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1王國維:《流沙墜簡·補遺考釋》279頁。
    2孟凡人:《樓蘭鄯善簡牘年代學研究》20頁。
    
    
    1孟凡人:《樓蘭鄯善簡牘年代學研究》20頁。
    2孟凡人:《樓蘭鄯善簡牘年代學研究》24頁。
    1胡小石:《書藝略論》,《現代書法論文選》33頁。
    1裘錫圭:《文字學概要》95頁。
    1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63頁,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
    1參閱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後論》279—284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1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門第之關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卷三》185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
    1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158頁,商務印書館,1994年
    
    1啟功《論懷素自敍帖》,《啟功叢稿》,中華書局,1999年。
    2朱關田:《懷素自敍考》,《唐代書法考評》211-233頁,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年。
    
    《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78年。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文物出版社,1972年。
    《馬王堆漢墓帛書》(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
    《馬王堆漢墓帛書》(三),文物出版社,1983年。
    《銀雀山漢墓竹簡》(壹),文物出版社,1985年。
    《敦煌漢簡》中華書局,1991年。
    《居延漢簡》甲、乙編,中華書局,1980年。
    《居延新簡·甲渠候官》,中華書局,1994年版。
    《居延漢簡補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998年。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家別》,文物出版社,1999年。
    《武威漢簡》,文物出版社,1963年。
    《武威漢代醫簡》,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
    《尹灣漢墓簡牘》,中華書局,1997年。
    《疏勒河流域出土漢簡》,文物出版社,1984年。
    《樓蘭尼雅出土文書》,文物出版社,1985年。
    侯燦、楊代欣:《樓蘭漢文簡紙文書集成》,天地出版社,1999年。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陳振裕、劉信芳《睡虎地秦簡文字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文物出版,1994年。
    陳松長:《馬王堆簡帛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1年。
    駢於騫:《銀雀山漢簡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1年。
    陸錫興:《漢代簡牘草字編》,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
    高明:《古文字類編》,中華書局,1980年。
    王夢鷗:《漢簡文字類編》,藝文印書館,1974年。
    《草書大字典》,中國書店,1983年。
    洪鈞陶編《草字編》,文物出版社,1983年
    清石樑編《草字彙》,上?偶畷辏?
    梁披雲主編《中國書法大辭典》,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
    顧藹吉:《隸辨》,中華書局,1986年。
    《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蔣善國:《漢字形體學》,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
    蔣善國:《漢字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
    啟功:《古代字體論稿》,文物出版社,1999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88年。
    王鳳陽:《漢字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
    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趙平安:《隸變研究》,河北大學出版社,1993年。
    李運富:《楚國簡帛文字構形系統研究》,嶽麓書社,1997年。
    許同莘:《公牘學史》,檔案出版社,1989年。
    徐望之:《公牘通論》,檔案出版社,1988年。
    李均明、劉軍:《簡牘文書學》,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汪桂海:《漢代官文書制度》,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錢存訓:《書於竹帛》,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傅振倫、龍兆佛:《公文檔案管理法》,檔案出版社,1988年。
    閔庚堯:《中國公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趙樹功:《尺牘文學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劉恒:《歷代尺牘書法》,知識出版社,1992年。
    葉幼明、貝遠辰、黃鈞:《歷代書信選》,1980年。
    錢鍾書:《管錐編》,中華書局,1979年。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
    楊寬:《戰國史》,上篐嗣癯霭嫔纾?003年。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楊師群:《東周秦漢社會轉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陳直:《文史考古論叢》,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黃留珠:《秦漢仕進制度》,西北大學出版社,1985年。
    高敏:《秦漢史論集》,中州書畫出版社,1982年。
    (日)大庭修著林劍鳴等譯《秦漢法制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于振波:《秦漢法律與社會》,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孟凡人:《樓蘭新史》,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年。
    孟凡人:《樓蘭鄯善簡牘年代學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高敏:《雲夢秦簡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羅振玉、王國維:《流沙墜簡》,中華書局,1993年。
    王國維:《簡牘檢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陳夢家:《漢簡綴述》,中華書局,1980年。
    邁克爾·魯惟一著于振波、車今花譯《漢代行政記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于豪亮:《于豪亮學術文存》,中華書局,1985年。
    林劍鳴編譯《簡牘概述》,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高敏:《簡牘研究入門》,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陳直:《居延漢簡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
    (日)大庭修:《漢簡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薛英群:《居延漢簡通論》,甘肅教育出版社,1991年。
    李振宏、孫英民《居延漢簡人名編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李振宏:《居延漢簡與漢代社會》,中華書局,2003年。
    沈頌金:《二十世紀簡帛學研究》,學苑出版社,2003年。
    張顯成:《簡帛文獻學通論》,中華書局,2004年。
    北京中國書法研究社編《各種書體源流淺說》,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年。
    陳彬和:《中國文字與書法》,武漢古籍書店影印,1982年。
    齊沖天:《書法文字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
    黎泉:《簡牘書法》,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年。
    沃興華:《中國書法全集·簡帛卷》,榮寶齋出版社,1997年。
    高二適:《新定急就章及考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王世鏜:《稿訣集字》,文物出版社,1980年。
    啟功:《啟功叢稿》,中華書局,1999年。
    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湖南美術出版社,1987年。
    張彥生:《善本碑帖錄》,中華書局,1984年。
    沈尹默:《沈尹默論書叢稿》,嶺南美術出版社, 1982年。
    馮亦吾:《書法探求》,北京出版社,1983年。
    張昕若:《書法藝術講授綱要》,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1989年。
    卓定謀:《章草考》,天津古籍書店,1990年。
    謝德萍:《談談草書》,河北美術出版社,1983年。
    王玉池:《王羲之》,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
    李長路王玉池:《王羲之王獻之年表與東晉大事記》,重慶出版社,1992年。
    蔣彝:《中國書法》,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年。
    陳康:《書學概論》,上海書店,1990年。
    韓玉濤:《中國書學》,人民出版社,1991年。
    馬宗霍:《書林藻鑒》,文物出版社,1999年。
    祝嘉:《書學史》,成都古籍書店,1984年。
    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
    
    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叢文俊:《揭示古典的真實》,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侯開嘉:《中國書法史新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于右任:《標準草書》,上海書店出版社,1983年。
    鄧散木:《草書寫法》,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年。
    許桐君:《草字入門》,中國書店影印,1987年。
    陳公哲:《行草書例》,中國書店,1988年。
    朱世力:《中國古代文房用具》,上篘幕霭嫔纾?999年。
    《中國書畫全書》,上海書畫出版社,1991年。
    《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明清書法論文選》,上海書店,1994年。
    《現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80年。
    《20世紀書法研究叢書》,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