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政府性与国际制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石,以此为起点,各种主流理论都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对于无政府性能否,以及如何被削弱的问题,各派观点相去甚远。
     国际制度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形式也多种多样,从战争、均势、外交、规范、机制、国际法到国际组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都承认国际制度是起作用的,但在起多大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方面他们又分道扬镳了。现实主义强调制度的附属性,自由主义突出它的有效性,建构主义着重它的合法性,那么到底国际制度的有效性来自哪里呢?
     本文把国际制度的有效性作为一个因变量,通过考察历史上的三个案例,即欧洲协调、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力图找寻影响国际制度有效性的主要的自变量。本文主要围绕着大国权力分配、大国认同与国际制度有效性的关系展开实证性研究。本文的结论是大国实力分配的形式与国际制度的有效性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但进程与结构因素要大体协调。在制度结构与权力结构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大国认同与国际制度的有效性是正向相关关系。而国际制度中的规范因素建构了大国间的认同。但国家观念(国内规范)对国际规范又有反作用,他们是相互建构的。
     国际制度可分为行为性制度和规范性制度,前者主要影响国家的行为,后者建构国家的认同,制度的性质不同,其效果也不同。
     本文认为,国际制度可以削弱无政府性,国际制度的核心是规范,研究规范与权力,规范与认同,规范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关系,是非常有价值的学术前沿问题。
The assumption that our world is anarchical is the mile-stone of Western IR theory. Major mainstream IR theories evolve on this logical point. They are, however, very different on whether the anarchy could be lessened and how to lessen it.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have existed very long, and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such as war, balance of power, international law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lmost all scholars admit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matter, but they differ on the degrees of efficacy. Realism focuses on the subsidiary side of institutions, Liberalism stresses its efficacy, and Constructivism emphasizes its legitimacy. Then, what is the source of the efficacy?I take in my research here the efficacy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s a dependent variable,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which produces the efficacy. I analyze three cases: the Concert of Europe, the League of Nations and the United Nations. My research focus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s , collective identity and the efficacy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My conclusion i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among great powers, i.e.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s not the inevitable casual factor as long as the efficacy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s concerned. However, if there is an appropriate fit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structure and the international processes, they can have a strong impact on the institutional efficacy. When the structure and the process are in good coordination,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has positive casual relations with the efficacy. An essential part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s international norms which help construct the common identities among big powers; meanwhile national norms help construct the norms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Sinc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international norms reflected by such institutions can reduce the negativ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anarch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deep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norms and power, and between norm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and security.
引文
鲍德温,大卫:《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肖欢容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波普尔,卡尔·莱曼德:《猜想与反驳》(傅季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布尔,赫德利:《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第二版,张小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布赞,巴瑞、奥利·维夫、迪·怀尔德:《新安全论》(朱宁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布赞,巴里、理查德·利特尔:《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刘德斌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陈鲁直,李铁城主编:《联合国与世界秩序》,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德·代元,詹姆斯:《国际关系理论批判》(秦治来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迪尔凯姆,埃米里:《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年版。
    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等:《欧洲史》(蔡鸿滨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多尔蒂,詹姆斯、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陈寒溪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方柏华:《国际关系格局—理论与现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方长平:《国家利益的建构主义分析》,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方连庆主编:《现代国际关系史1917-194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方连庆、杨淮生、王玖芳编:《现代国际关系史资料选辑》(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风笑天:《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费丽莫,玛莎:《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袁正清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宫少朋、朱立群、周启朋主编:《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郭华榕、徐天新:《欧洲的分与合》,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年版。
    郭树勇:《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
    韩莉:《新外交,旧世界:伍德罗·威尔逊与国际联盟》,北京·同心出版社,2001年版。
    华尔脱斯:《国际联盟史》(汉敖,宁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华尔兹,肯尼斯:《国际关系理论》,载:《政治学手册精选》(中文节选本下册,格林斯坦和伯尔斯比编,储复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华尔兹,肯尼斯:《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倪世雄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华尔兹,肯尼斯:《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怀特,马丁:《权力政治》(宋爱群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黄瑶:《论禁止使用武力原则——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四项法理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霍布斯,托马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基欧汉,罗伯特:《霸权之后》(苏长和、信强、何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基欧汉,罗伯特:《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郭树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基欧汉,罗伯特、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基欧汉,罗伯特、海伦·米尔纳:《国际化与国内政治》(姜鹏、董素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吉尔平,罗伯特:《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武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加利:《永不言败:加利回忆录》(张敏谦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杰维斯,罗伯特:《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卡尔:《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卡赞斯坦,彼得·J.著:《文化规范与国家安全》(李小华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克莱斯勒,斯蒂芬:《结构冲突:第三世界对抗全球自由主义》(李小华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克鲁格,戈登、亚历山大·乔治:《武力治国与方略》(时殷弘、周桂银、石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凯米莱里,约瑟夫、吉米·福尔克:《主权的终结?》(李冬燕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康德,伊曼努尔:《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克努成,托布约尔:《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余万里、何宗强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库恩,托马斯:《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拉卡托斯,伊姆雷:《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拉西特,布鲁斯、哈维·斯塔尔:《世界政治》(王玉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劳尔,约翰:《英国与英国外交:1815-1885》(刘玉霞、龚文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劳特派特:《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一分册,王铁崖、陈体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
    勒克,爱德华:《美国政治与国际组》(裘因、邹用九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李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国际组织》,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李景治、林甦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李铁城:《联合国的历程》,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李铁城:《联合国50年》,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年版。
    李铁城:《世纪之交的联合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刘恩照:《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卢凌宇:《论冷战后挑战主权的理论思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卢梭,让·雅克:《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卢梭,让·雅克:《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洛克,约翰:《政府论》(瞿菊农、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罗伯特·A.帕斯特主编:《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胡利平,杨韵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罗西瑙,詹姆斯:《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刘小林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马基雅维利,尼科洛:《君主论》(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麦迪逊,安格斯:《世界经济两百年回顾》,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麦迪逊,安格斯:《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迈耶,劳伦斯等:《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罗飞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梅德利科特,W.N.:《英国现代史》(张毓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米尔斯海默,约翰:《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门洪华:《和平的纬度:;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版。
    
    奈,约瑟夫:《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张小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诺齐克,罗伯特:《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诺伊曼,伊弗和奥勒·韦弗尔:《未来国际思想大师》(肖锋、石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奇尔科特,罗纳德:《比较政治学理论》(高銛、潘世强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蒲俜:《当代世界中的国际组织》,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秦亚青:《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美国在国际武装冲突中的支持行为(1945—1988)》,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邱泽奇:《社会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饶戈平:《国际组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斯特罗克,约翰:《结构主义以来》(渠东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时殷弘:《国际政治——理论探究、历史概观、战略思考》,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汤普森,肯尼思:《国际思想大师》(耿协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汤普森,肯尼思:《国际关系中的思想流派》(梅仁、王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汤普森,肯尼思:《国际思想之父》(谢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唐永胜、徐弃郁:《寻求复杂的平衡:国际安全机制与主权国家的参与》,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王杰主编:《联合国遭逢挑战》,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
    王杰主编:《国际机制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王杰、张海滨、张志洲主编:《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11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王铁崖主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
    王铁崖:《国际法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韦伯,马克斯:《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莫茜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吴征宇:《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温特,亚历山大:《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谢启美主编:《走向21世纪的联合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信强:《结构现实主义方法论批判》,博士论文,2002年,藏于国家图书馆。
    熊玢:《无政府状态与世界秩序》(余逊达、张铁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许嘉:《权力与国际政治》,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
    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5年版。
    伊斯顿,戴维:《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仪名海:《20世纪国际组织》,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袁士槟、钱文荣主编:《联合国机制与改革》,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郑启荣、李铁城:《联合国大事编年:1945-1996》,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朱立群:《欧洲安全组织与安全结构》,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陈鲁直:《国际组织与世界秩序——为联合国成立50周年而作》,载《国际问题研究》,1995年第4期。
    代兵、程晓燕:《论威尔逊国际政治思想的理论源泉》,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二期。
    丁韶彬:《国际无政府状态:一种思想史的考察》,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未公开出版。
    胡慧敏:《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制度的效用》,载《国际论坛》,2004年第2期。
    江忆恩:《简论国际机制对国家行为的影响》,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2期。
    李少军:《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2期。
    李晓燕:《试析国际制度的作用及其局限性》,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门洪华:《国际关系理论范式的相互启示与融合之道》,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
    秦亚青:《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载《美国研究》,2001年第2期。
    秦亚青:《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温特及其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载《美欧季刊》,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第15卷第2期。
    秦亚青:《无政府文化与国际暴力—大国的强行崛起与和平发展》,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秦亚青:《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反思新自由制度主义》,载《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秦亚青:《观念调整与大国合作》,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3期。
    秦亚青:《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论笔谈》,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秦亚情;《“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研讨会发言摘要》,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期。
    秦亚青、亚历山大·温特:《建构主义的发展空间》,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1期,第3-8页。
    随新民:《国际制度的合法性与有效性——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三种范式比较》,载《学术探索》,2004年第6期。
    
    沃尔兹:《冷战后国际关系与美国外交政策》,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04年第11期。
    王义桅:《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质疑国际关系理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9期,第4页。
    王逸舟:《“受困”与“解惑”》,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1期,第79页。
    温特:《世界国家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秦亚青译),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1期。
    杨泽伟:《欧洲协调对国际组织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载《法学杂志》,1995年第5期。
    《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政治》(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人大复印资料)、清华大学CNKI学术数据库、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lderson, Kai and Andrew Hurrell (eds.)(2000), Hedley Bull on International Society,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Art, Robert J. and Robert Jervis (1985), International Politics, Second Editi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Brown, Michael E., Sean M. Lynn- Jones, and Steven E. Miller (1995), The Perils of Anarchy, The MIT Press.
    Buzan, Barry, Charles Jones and Richard Little (1993), The Logic of Anarchy: Neo-realism to Structural Re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laude, Irmis L., Jr. (1971), Swords into Plowshares: The Problems and Progres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urth edition, Random House.
    Donnelly, Jack (2000), 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hali, Boutros (1992), An Agenda For Peace: Preventive diplomacy, peacemaking and peace-keeping,www.un.org/A/47/277-S/24111.Griffiths, Martin (1998), Realism, Id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ondon: Routledge.
    
    Haftendorn, Helga (ed.) (1999), Imperfect Un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rtz, John (1951), Political Realism and Political Ideali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insley, F.H. (1967), Power and the Pursuit of Peac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history of relations between stat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7.
    Hollis, Martin and Steve Smith (1990), Explai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Ikenberry, G. John (2001), After Victory, 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atzenstein, Peter J. (ed.)(1996),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tephen D. Krasner, and Robert Keohane (eds.)(1999), The Exploration and Contestation in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 Boston, MIT Press._
    Knipping, Franz (ed.)(1997), 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 and its Predecessors, Vol. 2,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rasner, Stephen D. (1983), International Regime,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_
    Oye, Kenneth A. (1986),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nyder, Jack (2002), "Anarchy and Culture: Insights from the Anthropology of Wa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56:1, 7-45.
    Stein, Arthur A. (1990), Why Nations Cooperate, 124 Roberts Plac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_
    Wight, Martin (1991), International Theory: The Three Traditions, Leicester: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The UN 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 (1996), The Blue Helmets -A Review of 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Third edition, New York.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