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对欧均势外交传统的文化基础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英国是一个颇具鲜明特点的欧洲国家,它历史演变的重要特点就是其文化传统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其中外交上的“均势外交”传统显得尤为典型。英国实行均势外交的历史最久,手段最完备,表现最娴熟。
     均势外交作为一种具有时空维度的外交传统,是均势外交的对象、均势外交的核心、均势外交的目标以及均势外交的实质诸要素的有机组合。英国的均势外交作为一种“传统”性的外交政策,有着内源性文化渊源的深层次动因。本文走的是一条从文化的视角研究外交的路径。在考察了英国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分析了英国传统的文化因子,并以英国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和行为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等文化不同结构为分析框架,论述了英国文化中的岛国文化、制度文化、民族性以及宗教和哲学对其欧洲均势外交的对象选择、均势外交的核心、均势外交的目标以及均势外交实质的明显影响。英国岛国文化在英国均势外交传统以欧洲大陆作为其对象选择中扮演了主要角色;英国政治文化在相当程度上雕塑了英国对欧均势外交传统中分权均衡核心的特征;英吉利民族的优越感和保守性的民族性文化和英国对欧均势外交传统寻求权力优势目标的关系较为密切;英国哲学上的经验主义和宗教上的现实主义对其欧均势外交传统维护国家利益的实质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
The United Kingdom is a country which has very prominent features In the European.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 is that its cultural tradition possesses a strong continuous property, and tradition of "balance of power diplomacy" shows special typical in the United Kingdom histor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alance of power diplomacy of the United Kingdom has the oldest history, show the most plentiful measures and render the most skillful performance.
     The balance of power diplomacy as a diplomatic tradition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dimensions is a organic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elements about the object of balance of power diplomacy, the core of balance of power diplomacy, the target of balance of power diplomacy and the essence of balance of power diplomacy. The balance of power diplomacy of the United Kingdom has many deep endogenous causes of cultural origins as a "traditional" foreign policy. This thesis chooses a research method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 about United Kingdom diplomacy, discuss the factor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bove the foundation of investigation on the United Kingdom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analyses the very obvious effect of the island cultures, the institutional culture, the national characters, th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to the object of balance of power diplomacy, the core of balance of power diplomacy, the target of balance of power diplomacy and the essence of balance of power diplomacy from analysis framework of different structure on England culture of substance gradation, systems and behavior gradation and spirit gradation. The island culture of United kingdom plays a important role on choosing Europe continent as object of tradition of balance of power diplomacy;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United kingdom sculptures the core of separation and equilibrium in tradition of balance of power diplomacy to the Europe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ism culture of superiority and conservative of English people and pursuing the target of power advantage is special close in tradition of balance of power diplomacy to the European; Empiricism of philosophy and realism of religious in United kingdom have a important effect on safeguarding national interests in tradition of balance of power diplomacy to the European.
引文
①计秋枫、冯梁等:《英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① Halford J.Mackinder, Democratic Ideals and Reality, 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1962.
    ②[英]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林尔蔚、陈江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③ Nicholas J. Spykman, The Geography of Peace, New York:Harcourt Brace & Co,1944,p.60.
    ④ John Clarke:British Diplomacy and Foreign Policy, London:1989, p.9.
    ⑤ Montagn Burrows,The History of the Foreign Policy of Great Britain, London:1897, p.3.
    ⑥[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陈景彪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
    ⑦ John Buchan,Oliver Cromwell, Boston,1934, p.399.
    ①参阅[英]约翰·劳尔:《英国与英国外交》,刘玉霞、龚文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② Joseph Frankel, British Foreign Policy,1945-197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1975.
    ③ David Cowland and Arther Turner,Reluctant Europeans:Britain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1945-1998, Longman, 2000.
    ④夏继果:《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外交政策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⑤洪邮生:《试论英国对欧洲孤立主义传统》,《两欧研究》1992年第3期。
    ⑥唐永盛:《英国外交选择的局限》,《欧洲》1999年第6期。
    ⑦王振华:《英国外交的几个问题》,《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
    ⑧赵怀普:《英国对欧洲大陆怀疑主义的根源剖析》,《世界历史》2003年第3期。
    ①刘淑青:《17世纪英国外交政策冲突的文化解读》,《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
    ②康晓:《英国民主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文化成因探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10期。
    ③阎学通、孙雪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①参阅黄力之:《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与现代性》,上海三联出版社,第26页。
    ②参阅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9页。
    ③[美]克莱德·克拉克洪等:《文化与个人》,高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
    ④张骥、刘忠民等:《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①参阅潘一禾:《文化与国际关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92页。
    ②金正昆:《现代外交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③[英]R.P.巴斯顿:《现代外交》,赵怀普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①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②[美]厄尔·弗赖伊等:《可战胜的美国:21世纪的美国对外政策》(Earl H.Fry,Stan A.Taylor and Robert S.Wood,America the Vincible:US Foreign Polic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恩格尔伍德:普伦蒂斯.豪尔出版社1994年版,第113页,转引自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①[英]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国家史略》,薛力敏、林林译,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4-5页。
    ①参见陈伟:《岛国文化》,文汇出版社1992年版,第59页。
    ②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①[美]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的困境》,尤正明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②[英]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国家史略》,薛力敏、林林译,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
    ③郁龙余:《略论文化交流》,《文化研究》1988年第一期,第64页。
    ①[法]阿历克西·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1988年版,第35页。
    ②转引自邓晓芒:《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25页。
    ③参阅王福存、张学斌:《两方外交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①倪世雄等著:《当代两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页。
    ②胡宗山:《国际政治学基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3页。
    ①参阅储安平:《英国风采录》,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277页。
    ②参阅「英]艾伦·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沈苏儒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3页。
    ③参阅计秋枫、冯梁等:《英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第114~130页。
    ①[英]哈罗德·尼克松著:《外交学》,眺伟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99页。
    ②转引自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③ Davis Hume, "Of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John Vasquez (ed.) Class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entice-Hall, Inc.,1990,p.273.
    ①参阅梁晓君:《英国欧洲政策之国内成因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7页。
    ①参阅陈乐民、周荣耀:《两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①参阅[英]约翰·劳尔:《英国与英国外交》,刘玉霞、龚文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②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6~174页。
    ①[德]卡尔·埃尔德曼:《德意志史》,第4卷,高年生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09页。
    ②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① John Clarke, British Diplomacy and Foreign Policy, London,1989, p.9,转引自丹拥军:《试论20世纪英国的孤立主义外交》,《.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56页。
    ①[美]艾尔弗雷德·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安常荣、成中勤译,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②参阅[英]哈·麦金德著:《历史的地理枢纽》,林尔蔚、陈江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69页。
    ③ Halford J.Mackinder, Britain and the British Seas, Oxford:Clarendon Press,1902, p.358转引自吴征宇:《霸权的逻辑:地理政治与美国战后大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1页。
    ④参阅计秋枫、冯梁等:《英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页。
    ①[英]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国家史略》,薛力敏、林林译,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103页。
    ②刘鹏辉:《为什么偏偏是英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80页。
    ③[苏]安·维辛斯基主编:《外交词典》,第1卷,北京,1986年,第224页,转引自计秋枫、冯梁等《英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页。
    ①[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75页。
    ②"General De Gaulle says it rests with Britain",The Times,15January1963,p.6转引自梁晓君:《英国欧洲政策之国内成因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③唐晋主编:《大国崛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08页。
    ①[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69页。
    ②Brian W. Bloutet, Geopolitics and Globaliza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London:Reaktion Books,2001,p.51,转引自吴征宇:《霸权的逻辑:地理政治与美国战后大战略》,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5页。
    ③刘鹏辉:《为什么偏偏是英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77页。
    ①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②[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本社1987年版,第29页。
    ①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②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
    ③[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从古代雅典到今天的宪政历史》,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4页。
    ④[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95页。
    ①参阅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3页。
    ②[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页,转引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
    ①[英]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下),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87页。
    ②[英]休·塞西尔:《保守主义》,杜汝楫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4页。
    ③[英]休·塞两尔:《保守主义》,杜汝楫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4页。
    ④[英]休·塞西尔:《保守主义》,杜汝楫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4页。
    ⑤P. A. Butler, in Tradition and change:Nine Oxford Letures, Conservative Political Center,1954,p.168转引自梁晓君:《英国欧洲政策之国内成因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页。
    ⑥参阅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43页。
    ①参阅徐震宇:《自由的缔造者》,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②参阅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3~29页。
    ③[苏]尼米·凯泽洛夫:《社会利益与政治文化》,《国外政治学》1987年第4期,第57,转引自张骥、刘忠民等:《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页。
    ④参阅施雪华:《当代各国政治体制—英国》,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7~88页。
    ①施雪华:《当代各国政治体制—英国》,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6~287页。
    ②[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阎克文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16页。
    ③施雪华:《当代各国政治体制—英国》,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3页。
    ④同上,第314页。
    ⑤阎照祥:《英国史》,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9~320页。
    ①[意]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19页。
    ①[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陈景彪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69页。
    ②参阅[美]艾尔弗雷德·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安常荣、成中勤译,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版,第260~356页。
    ③[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陈景彪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94页。
    ① Francis Pym, The Politics of Consent, London,l984,pp.ⅸ-ⅹⅰ.转引自梁晓君:《英国欧洲政策之国内成因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页。
    ②参阅梁晓君:《英国欧洲政策之国内成因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页。
    ③参阅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吉林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457页。
    ①计秋枫、冯梁等,《英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②计秋枫、冯梁等,《英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③[英]肯尼思·摩根:《牛津英国通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73页。
    ④[法]让·莫奈:《欧洲第一公民莫奈回忆录》,孙慧双译,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第290页。转引自梁晓君:《英国欧洲政策之国内成因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①参阅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21~324页。
    ②参阅[英]休·塞两尔:《保守主义》,杜汝楫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4、5-6页,转引自计秋枫、冯梁等《英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③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页。
    ④阿拉坦等著:《论民族》,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25页。
    ①参阅张骥、刘忠民等:《文化当代国际政治》,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页。
    ②参阅阎照祥:《英国政治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96页。
    ③[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北京编译社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86页。
    ①[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第427页。
    ②[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第427页。
    ③[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第427页。
    ①转引自许启贤主编:《世界文明论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7页。
    ①参阅王福春、张学斌:《两方外交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2007年版,第658页。
    ③赵林:《西方宗教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7页。
    ④赵林:《两方宗教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7页。
    ①参阅[英]威廉·索利著:《英国哲学史》,段德智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0页。
    ①李爱华等:《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页,转引自冯绍雷主编:《欧盟大国外交政策的起源与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②Adrian Hastings,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hood:Ethnicity, Religion, and Nationalis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pp.185-187,205.
    ①参阅计秋枫:《论克伦威尔外交的意识形态特征》,《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一期。
    ② Gordan A.Craig,Aleander L.George,Force and Statecraft:Diplomatic Problems of Our Tim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281
    ③ Ibid,285.
    ①赵林:《在上帝和牛顿之间》,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②参阅夏继果:《伊丽莎自--世时期英国外交政策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48页。
    ③[德]卡尔·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页。
    ④转引自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世界知识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①转旨自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3.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4.阎照祥:《英国史》,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阎照祥:《英国政治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金正昆:《现代外交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邓晓芒:《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8.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9.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0.夏继果:《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外交政策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1.张骥、刘忠民:《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潘一禾:《文化与国际关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计秋枫、冯梁:《英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14.储安平:《英国风采录》,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15.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6.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7.胡宗山:《国际政治学基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陈乐民、周荣耀:《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
    19.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20.陈伟:《岛国文化》,文汇出版社1992年版。
    21.吴征宇:《霸权的逻辑:地理政治与美国战后大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2.刘鹏辉:《为什么偏偏是英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23.梁晓君:《英国欧洲政策之国内成因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24.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徐震宇:《自由的缔造者》,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26.施雪华:《当代各国政治体制—英国》,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7.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吉林出版集团2007年版。
    28.许启贤主编:《世界文明论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9.王福春、张学斌:《西方外交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赵林:《西方宗教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赵林:《在上帝和牛顿之间》,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32.李爱华主编:《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3.冯绍雷主编:《欧盟大国外交政策的起源与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4.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5.唐晋主编:《大国崛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6.阿拉坦、孙青、华辛芝、齐小平著:《论民族》,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1.[德]卡尔·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3.[美]艾尔弗雷德·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安常荣、成中勤译,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版。
    4.[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译,上海译文出本社1987年版。
    5.[美]克莱德·克拉克洪:《文化与个人》,高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美]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尤正明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7.[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
    8.[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陈景彪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
    9.[美]厄尔·弗赖伊等:《可战胜的美国:21世纪的美国对外政策》,恩格尔伍德:普伦蒂斯·豪尔出版社1994年版。
    10.[英]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林尔蔚、陈江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1.[英]约翰·劳尔:《英国与英国外交》,刘玉霞、龚文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12.[英]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国家史略》,薛力敏、林林译,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13.[英]哈罗德·尼克松著,《外交学》,眺伟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 版。
    14.[英]艾伦·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沈苏儒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5.[英]R·P·巴斯顿:《现代外交》,赵怀普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16.[英]休·塞西尔:《保守主义》,杜汝楫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7.[英]肯尼斯·摩根:《牛津英国通史》,王觉非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8.[英]威廉·索利:《英国哲学史》,段德智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9.[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北京编译社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20.[英]弗里德利希·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下),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21.[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2.[法]亚历西斯·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23.[法]让·莫奈:《欧洲第一公民莫奈回忆录》,孙慧双译,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
    24.[苏]安·维辛斯基、洛佐夫斯基主编:《外交词典》,第1卷,东方出版社1986年。
    25.[苏]尼米·凯泽洛夫:《社会利益与政治文化》,《国外政治学》1987年。
    26.[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阎克文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7.[德]卡尔·埃尔德曼:《德意志史》,第4卷,高年生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8.[意]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丹拥军:《试论20世纪英国的孤立主义外交》,《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计秋枫:《论克伦威尔外交的意识形态特征》,《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一期。
    3.郁龙余:《略论文化交流》,《文化研究》1988年第一期。
    4.洪邮生:《试论英国对欧洲孤立主义传统》,《西欧研究》1992年第3期。
    5.唐永胜:《英国外交选择的局限》,《欧洲》1999年第6期。
    6.赵怀普:《英国对欧洲大陆怀疑主义的根源剖析》,《世界历史》2003年第3期。
    7.王振华:《英国外交的几个问题》,《外交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8.刘淑青:《17世纪英国外交政策冲突的文化解读》,《学习与探索》2006年底5期。
    9.康晓:《英国民主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文化成因探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10期。
    10.邹冠秀:《英国外交政策及其文化渊源》,《龙岩师专学报》2002年第2期。
    11.尹广瑶:《试论十七世纪后半期的英国文化》,《绥化师专学报》1985年第四期。
    12.魏传立:《英国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及其作用》,《边疆经济与文化》206年第12期。
    13.李春茂:《英国文化起源与发展道路略论》,《文史哲》总第302期。
    14.夏继果:《近代英国外交政策模式的形式》,《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5.聂熙原:《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英国外交政策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9年第5期。
    16.李扬在:《论20世纪20年代英国外交政策的调整》,《许昌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7.李明明、徐燕:《欧盟内部疑欧主义问题初探》,《国际论坛》2011年第4期。
    18.张惠玲、杨艳:《论英国近代均势外交政策及其文化渊源》,《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 Adrian Hastings: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hood:Ethnicity, Religion, and Nationalis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 Gordan A.Craig,Aleander L.George,Force and Statecraft, Diplomatic Problems of Our Tim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3. Brian W. Bloutet, Geopolitics and Globaliza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London: Reaktion Books,2001.
    4. Halford J.Mackinder, Democratic Ideals and Reality, 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1962.
    5. Halford J.Mackinder, Britain and the British Seas, Oxford:Clarendon Press,1902.
    6. Nicholas J Spykman, The Geography of Peace, New York:Harcourt Brace & Co.,1944.
    7. John Clarke:British Diplomacy and Foreign Policy, London,1989.
    8. Davis Hume, "Of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John Vasquez(ed.) Class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rentice-Hall,Inc.,1990.
    9. John Clarke:British Diplomacy and Foreign Policy, London,1989.
    10. Francis Pym, The Politics of Consent, London,1984.
    11. John Buchan:Oliver Cromwell, Boston,1934.
    12. Montagn Burrows,The History of the Foreign Policy of Great Britain, London, 1897.
    13. Joseph Frankel, British Foreign Policy,1945-197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1975.
    14. David Cowland and Arther Turner,Reluctant Europeans:Britain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1945-1998, Longman,2000.
    15. P.A. Butler, in Tradition and change:Nine Oxford Letures, Conservative Political Center,1954.
    16. Earl H.Fry,Stan A.Taylor and Robert S.Wood,America the Vincible:US Foreign Polic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17. "General De Gaulle says it rests with Britain", The Times,15January 196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