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泽仁事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格桑泽仁事件,是由民国时期西康藏族精英格桑泽仁于1932年2月在西康地区巴安县发起的反对川康地方实力派刘文辉,实现其“康人治康”、“康人自治”的地方自治主义理念的地方政治事件,同时也是南京国民政府最高领导者蒋介石暗地授意支持地方民族精英通过发动政变削弱地方势力达到其控制西南的政治活动。在起事过程中,格桑泽仁在巴安县成立了“西康省防军司令部”,任职司令,创建了西康藏区第一个国民党县级党部——“巴安县党部”。他不仅与刘文辉部发生军事冲突,同时也与东侵的藏军发生武装冲突。这一事件在当时对刘文辉部在西康地区的统治秩序造成一定程度的正面冲击,但对保卫西康地区又起到一定的作用,对此后发生的“诺那事件”、“甘孜事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还是一次实现地方自治主义理念的大胆尝试。在刘文辉的武力进攻下,事件以实力相对薄弱的格桑泽仁的失败而告终。
     格桑泽仁事件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由于康巴精英分子欲图获得中央政府的支持,取得施展自身政治才能的契机和场合,从而实现自身族群的政治、文化、民族身份认同以及个人价值,同时也是众多特殊历史条件下促成的。本文旨在以历史学方法为本位,辅以政治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分五部分对格桑泽仁事件进行系统研究,通过探讨其发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原因、事件过程和失败原因及影响,并联系诺那事件、甘孜事件等,以求还原20世纪30年代西康地区的基本政治面貌,分析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二元关系和地方自治主义影响下的少数民族精英分子的民族观念。
Summary: GeSang Zeren incident was launched by Xikang Tibetan elite—GeSang Zeren ,who objected to Liu Wenhui who actually have strength and hold power in area of Sichuan and Xikang during the February of 1932. GeSang Zeren wanted to realize his idea of“Local Autonomy”.He was also obtain supports from Chiang Kai-shek of the supreme leader of central government who got to carry out his plan and support the elites of local nationalities by launch the incident secretly at the same time, and weakened the Liu Wenhui’s force, reach the political activity of controlling the southwest. In the incident, GeSang Zeren has been established“The province of Xikang Defends Army's Headquarter”, worked as a commandant, and has established the first party headquaters of the Kuomintang county of Tibetan area of Xikang—“Party Headquaters of Ba an”.He was not only the military conflict with Liu Wenhui department, but also the armed conflict with army of Tibet.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incident striked to the governance order in Xikang area of Liu Wenhui , to safeguard Xikang area, and it was influence on the“Nuona incident”,“Ganzi incident”. Finally, the incident was a bold attempt which realized the idea of local autonomy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at Liu Wenhui's military force was attacked, the incident failed and ended up with relatively weak capability of GeSang Zeren.
     GeSang Zeren incident was based on the kind of Xiang elite to want to obtain support of central government, who found opportunities and occasions of putting his own political ability to good use, and realized the political, cultural, national identity of his own ethnicity and personal value are approved. However, the incident was also under numerous of spe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condition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basic political background of Xikang area of 1930s,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 between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 , and the influence of local autonomy doctrine on the national idea of the molecule of elite. This text aims at regarding history as standard, complement it by method in relevant disciplines such as political science, ethnology, and dividing five parts will carry on systematic research to the incident, which historical background, main reason, incident course, reason for failure to take place and respect of influencing etc. In addition,“Nuona incident”,“Ganzi incident”are probed into to contact the promise.
引文
①巴塘县,位于四川西部青藏高原南缘,金沙江中游东岸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与理塘、乡城、得荣、白玉 4 县接壤,同西藏的盐井、芒康、贡觉和云南的德坎等县隔金沙江相望,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之地,早在战国以前(公元前 500 年)就有人类活动,周曰戎,秦称西羌,汉系白狼国,唐属吐蕃,宋末归附元朝。明隆庆二年(1568 年)至崇祯十二年(1639 年),被云南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占领,明末清初受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控制,清康熙三年(1644 年)为西藏达赖喇嘛管理,康熙五十八年(1719 年)归清廷所辖,雍正四年(1726 年)划入四川版图。雍正六年(1728 年)置粮台,次年置宣抚司,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置巴安县,同年升巴安府。民国二年(1913 年)复称巴安县,民国十四年(1925 年)归西康省管辖,1951 年 10 月改名巴塘县,1955 年 10 月隶属于四川省至今。见四川省巴塘县志编纂委员会.巴塘县志.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年.第 5-6 页.由于研究学者因地名而异,故把这次事件称为“巴安事件”、“巴塘事件”等。
    ②“事件”与“事变”释义:“事件”是指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事变”是指(1)突然发生的重大政治、军事性事件,如七七事变;(2)政治、军事方面的重大变化;(3)泛指事物的变化。本文在探讨时,分别用到“事件”、“事变”等词汇,主要是格桑泽仁发起反刘事变是历史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因此称格桑泽仁事件。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 1153 页,商务印书馆, 2000 年。
    ①康区是一个历史范畴的地域概念。中国境内的藏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语言等的差别在历史被划为三个部分,即卫藏、安多和康区。卫藏主要指今天的西藏自治区,安多指今青海除玉树以外的藏区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四川阿坝州,康区指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昌都地区、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等部分。因其处于四川与云南、西藏、青海交界地带,近代历史上多指称川滇边。因本文涉及的格桑泽仁事件发生于 1932 年,西康尚未建省,当时发生的第三次康藏纠纷亦与青海玉树地区有关,故本文所指“西康”同日后刘文辉 1939 年建立的西康省有所区别。但因格桑泽仁事件与刘文辉有关,所以对西康地区和西康建省的过程,本文均有交代。
    ②陈重为.西康问题.上海:中华书局,1929 年,第 4 页.
    ③西康省于 1939 年元旦成立,一直到 1955 年 10 月才撤销,后大部分地区划入四川省。
    ①民国时期,关于西康研究的著作主要有:陈重为.西康问题.上海:中华书局,1929 年;刘曼卿.康藏轺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年;杨仲华.西康纪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年;李亦人.西康综览.南京:正中书局,1941 年;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雅安:雅安建康日报社,1942 年等.
    ②李盛平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7 年,第 672 页。
    ③李盛平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年,第 551 页。
    ④马洪武等主编,档案出版社,1993 年,第 523 页。
    ⑤郑福林编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 年,第 528 页。
    ⑥陈贤庆、陈贤杰编著,南京出版社,1991 年,第 58 页。
    ⑦曾国庆、郭卫平主编,西藏人民出版社,996 年。
    ⑧郭卿友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年。
    ①喜饶尼玛.近代藏事研究.上海、拉萨:上海人民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 363 页.
    ②四川民族研究所主编.民族.1993 年第 5 期,第 34——35 页.
    ③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省志人物志编辑组.四川近现代人物传(第一辑).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年,第 295-299 页.
    ④台北:四川文献研究社印行,1976 年。该文也收录在《四川文献》第 57 期。
    ⑤由于江安西曾作为格桑泽仁的亲信,曾在 1920 年代在巴安与格桑泽仁、刘家驹等人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有 20 余名同龄人参加的巴安青年会,红白喜事时互相帮助,春节期间组织弦子队跳弦子,还在街头、院坝举行龙灯、马马灯和彩船等演出活动,故对该事件描述时,难免加以个人感情色彩,缺乏多面性地分析问题实质。参见四川省巴塘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巴塘县志》,第 400 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年.江安西、来作中的文章载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办编.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第 104-107 页,1982 年.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办.西康史拾遗文史资料(未定稿)(上卷).1987年,第 85—88 页;格桑泽仁.康藏概况报告. 1932 年,第 13-21 页.
    ②王燕.浅析第三次康藏纠纷.民国档案.2003,(3),105-108.
    ③周锡银、郎维雄.蒙、藏、回、满等少数民族对抗日战争的杰出贡献.西藏研究.2005,(3),1-5.
    ④孙宏年.国民参政会与国民政府的治藏政策——以治藏议案为中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12(3):41-52.
    ①黄国璋.西康在我国国防上之地位.边政公论.1941,1(1):40.
    ②曹春梅.民国时期国人对西康的社会考察及其影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近代史资料室,2006 年.
    ③四川省档案馆.西康省文教厅·少数民族情况调查报告.案卷号:建川 31 全宗 72 卷.
    ④杨仲华.西康纪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年,第 1 页.
    ⑤刘文辉.建设新西康十讲.赵心愚、秦和平、王川主编.康区藏族社会珍稀资料辑要(下).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 年,第 514 页.
    ⑥傅嵩炑.谨拟边务应改行省条陈.吴丰培.赵尔丰川边奏牍.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第 503-506页;李绍明.论“治藏必先安康”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意义;李绍明.巴蜀民族史论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 225-242 页.
    ⑦参阅冯有志.西康史拾遗.康定: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内部发行),1992 年,第 70页;黄天华.西康建省述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近代史资料室,2002 年.
    ①西康建省后分为雅属(即雅安地区)、宁属(西昌地区)、康属(康定地区)三区。清末,在这一地区置川滇边务大臣,其职称相当于行省的督抚,所管辖的地方为今甘孜州和昌都地区等境,因该地僻处边陲,气候高寒,被视为遐荒之区,又称为“川边”。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员会编.甘孜州文史资料(第 21 辑).2004 年,第 6 页(版本下同).
    ③甘孜州文史资料(第 21 辑),第 8 页。
    ④甘孜州文史资料(第 21 辑),第 10 页。
    ①甘孜州文史资料(第 21 辑),第 13 页。
    
    ①甘孜州文史资料(第 21 辑),第 14 页。
    ②甘孜州文史资料(第 21 辑),第 15 页。
    ①刘文辉.建设新西康十讲.赵心愚、秦和平、王川主编.康区藏族社会珍稀资料辑要(下).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 年,第 519 页(版本下同).
    ②甘孜州文史资料(第 21 辑),第 27 页。
    ①1930 年夏,甘孜大金寺与白利土司发生纠纷,酿成“大白事件”。“大白事件”尚未平息,康区又发生杀死川康边防军第二旅旅长马骕的“康定兵变”和“格桑泽仁事件”,具体过程后文将有单独篇章进行介绍。
    ②康区藏族社会珍稀资料辑要(下),第 530 页。
    ③当时所称“边地”即指今日之西康而言。
    ①藏军与西康地区川军之间爆发的三次军事冲突。民国时期,英国为实现在西藏的分裂计划,协助噶厦加强军事力量,组建藏军总司令部,驱逐驻藏官员和军队,三次向四川、西康地区进犯,历时 15 年。第一次冲突 1917 年驻扎类乌齐的川军抓获两名“越界”割草的藏军,押往昌都。西藏方面要求将两名藏军交由西藏地方自行惩处,川军统领彭日升将两名藏军斩首。英印政府借机煽动西藏进行分裂活动,为藏方提供枪支弹药,唆使藏军东犯,发兵袭击川军驻地,占领类乌齐、恩达等地,进而围困昌都、察雅。彭日升频频告急,时四川军阀同云南军阀作战,故仅有川边镇守使陈遐龄派出一个营援救。1918 年 4月昌都被藏军攻占,彭日升等被俘。此后,藏军分南、北两路东进,连续攻占德格、邓柯等 7 县。7 月藏军同川军在甘孜以西之绒坝岔激战 20 余日后,各据雅砻江两岸,陈遐龄派刘赞廷为代表前往昌都谈判。经英国驻华副领事台克曼等调停,最后议定将康区的邓(柯)、德(格)、白(利)、石(渠)和昌都、类乌齐、察雅、三岩(武成)等共 13 县划归西藏暂管。第二次冲突 1930 年 6 月西康甘孜的白利土司与大金寺因土地差民纠纷发生争端,藏军因支持大金寺占领白利,驻扎甘孜之川军西出白利镇,与藏军冲突,遂起战事。在英国支持下,藏军大举东犯,当时正值四川军阀混战,藏军占领白利、甘孜、新龙(瞻化)和囊谦等地。四川当局请求国民政府与达赖交涉,制止藏军东进。1931 年 4 月国民政府派遣蒙藏委员会委员唐柯三前往甘孜调解,又通过贡觉仲尼致电达赖喇嘛,请其令藏军停止东进,并派员谈判解决。1932 年唐柯三到达西康后,与达赖喇嘛指派的穹让代本谈判,双方拟定停战草案。草案规定允许被藏军占领的甘孜、新龙由藏军驻守,被俘川军放回。因该草案遭到西康、四川军政当局及汉藏各族民众的反对,议和暂告停顿。第三次冲突见本文下一节。四川省档案馆.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年一书.
    ①王燕.浅析第三次康藏纠纷.民国档案,2003,(3):105-108.
    ②拉萨市志编委会.拉萨市地方志(初稿)(中册).2002 年 2 月 20 日,第 1452 页.
    ③唐柯三.赴康日记.南京:新亚细亚学会出版社,1934 年,第 106 页.
    ④四川省档案馆.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 431 页(版本下同).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 年,第1 页(版本下同).
    ①康藏纠纷档案选编,第 6-15 页。
    ②康藏纠纷档案选编,第 200 页。
    ③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辑,第 433 页。
    ④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辑,第 439 页。
    
    ①康定民族师专编写组.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年,第 358 页.
    ②刘文辉.走到人民阵营的历史道路.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 年,第 3-4 页.
    ①[美]梅·戈尔斯坦(M.Goldstein).喇嘛王国的覆灭(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1913—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 年,第 181 页.
    ②关于青海西藏停战和议条文内容,可参见《四川月报》(第一卷 第五期),重庆:中国银行出版,1932年 11 月,第 161 页;方范九著《青海玉树二十五族之过去与现在新青海》,1935,1(3):16-19;刘绍塘著《民国大事日志(第一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 年,第 502 页;牙含章著《达赖喇嘛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 289 页;以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所编纂的《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 年,第 319-321 页。
    ③李亦人.西康综览.南京:正中书局,1941 年,第 233-234 页.
    ①王燕.浅析第三次康藏纠纷.民国档案,2003,(3):105-108.
    ①见《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编》及《康藏纠纷档案选编》的相关部分,有各方运动和平电文;报告大金、白利发生纠葛经过情形文件;有关藏军与川康边防军、青海军队交战情形文件等。
    ②四川月报(第一卷第一期).1932-07.重庆:中国银行出版,1932 年,第 42 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 年,第261 页.
    ①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北京:龙门书店,1965 年,第 68 页.
    ①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川康实力派与蒋介石.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 16-17 页.
    ②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川康实力派与蒋介石.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 18 页.
    ①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川康实力派与蒋介石.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 45 页.
    ②即刘湘和刘文辉为争夺四川而发生的军阀之间的战争,第一次时间为 1932 年 10 月 1 日,依附刘湘的罗泽洲二十三师,自武胜向驻防南充的刘文辉部打响了第一枪,结果是刘文辉失去了 30 余县防地;第二次为 1933 年 6 月下旬开战,原来刘湘对刘文辉与邓锡侯之间的斗争是抱观望态度,继见其旷日持久,刘文辉军队终无寸进,陷入进退维谷之境,遂认为彻底刘文辉的时机已到,故以大部兵力进剿刘文辉部,刘文辉寡不敌众,退自灌县至乐山一段的右岸,刘湘进驻成都,8 月 15 日后,刘文辉部退至雅安,至 9月 6 日,刘湘、刘文辉联名通电,宣布停止敌对行动,从此刘湘独霸全川。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川康实力派与蒋介石.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 55-57 页.
    ③全省辖有 33 个县及 3 个设治局,面积约 28.6 万多平方公里,各族人口合计约 200.35 万人(1942 年 6月由西康民政厅统计。西康面积固然不小,但人口不多,只有雅(雅安)、宁(西昌)两属经济条件较好,康(康定)属多为高山峻岭边陲之地,少数民族居多,交通极不便利,生产力低下,财力薄弱,建设难度颇高。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川康实力派与蒋介石.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 210 页.
    ①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川康实力派与蒋介石.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 211 页.
    ①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川康实力派与蒋介石.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 52-53 页.
    ①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下册).雅安:雅安建康日报社,1942 年,第 62 页.其书言:“革桑泽仁者,巴安人,原名王天杰”。
    ②康定民族师专编写组.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年,第 358 页.
    ③贺觉非.西康纪事本事注.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 年,第 123 页.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办.西康史拾遗.文史资料(未定稿·上卷).1987年,第 85 页.
    ②任一民主编、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省志人物志编辑组.四川近现代人物传(第三辑).张利源.戴季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 267 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政治(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年,第 809-810 页.
    ④罗同兵.太虚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成都:巴蜀书社,2003 年,第 169 页.
    ①见《达赖追悼会筹备处为请刘曼卿任交际组干事并附各组正副主任名单事致文官处函》(1934 年 2 月 7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 年,第 2324 页.
    ②曹必宏.抗日战争时期的康藏贸易公司.中国藏学,2006,(3):85-91.
    ①关于格桑泽仁生平事迹,详见协饶益西著《近代康区著名政治活动家——格桑泽仁》,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4)6:8-11;曾文琼著《格桑泽仁》,四川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省志人物志编辑组、任一民主编,《四川近现代人物传(第一辑)》,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年,第 295-299页;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四川省志人物志(上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 181-182页;四川省巴塘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巴塘县志》,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年,第 473-475 页;以及前言部分列举的书目。
    ②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下册).雅安:雅安建康日报社,1942 年,第 62 页.
    ③格桑泽仁.边人刍言.重庆:西藏文化促进会,1946 年,第 1 页.诚然上述言论作为该书的弁言,有功盖格桑泽仁一生的嫌疑,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办.西康史拾遗.文史资料(未定稿·上卷).1987年,第 86 页.
    ①格桑泽仁.康藏概况报告.1932 年第 13-14 页.另外,1931 年 4 月 27 日,国民党第三届中执会第 138次常务会议通过《党员犯罪加重处刑暂行法》,改组建筑阵亡将士公墓筹备委员会,另派委员,并指定陈果夫、刘纪文、林焕庭、博焕光、夏光字为常务委员,以刘纪文为主席,黄为材为秘书;派格桑泽仁为西康省党务特派员。参见陈兴唐主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大事典.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 年.第 297 页.
    ①康定民族师专编写组.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4 年,第 359 页.
    ②这一称谓,又称做“滇康边区宣慰使”,可以从格桑泽仁的助手段绶滋的简历看得出来。段绶滋(1887—1949),云南剑川县人,1928 年奉委阿墩子盐务委员兼缉私队长。1931 年充任滇康边区宣慰使署秘书长,1932 年充西康党务特派员办事处书记长,并随西康省党部筹备委员会主任兼滇康边区宣慰使格桑泽仁,至中甸。见(民国)段绶滋编《中甸县志》。张羽新.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年,第 456 页.格桑泽仁为《中甸县志》写了跋。
    ③协饶益西.近代康区著名政治活动家——格桑泽仁.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4)6:8-11.
    ④(阿敦子)昔年曾与西康盐井之贡噶喇嘛械斗,循环报复,先后延长七八年之久,两方生命财产之损失不可计算。时当滇省多事不遑顾及,以致敦市大街亦被劫二次,客商多掩旗回乡,商场亦一落千丈。二十年,格桑泽仁回康过境,曾召集双方当事者为之调解,并由双方力约和好通商,永不相犯。同时,滇省政府亦派军队驻扎镇慑,自此始得安静。今街中立有石塔一,以纪念敦盐纠纷之解决也。刘曼卿.康藏轺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年,第 160-161 页.
    ⑤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协.文史资料辑(第一辑),1982 年,第 105 页.
    ①格桑泽仁.康藏概况报告.1932 年,第 15-16 页.
    
    ①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协.文史资料辑(第一辑).1982 年,第 105 页.
    ②四川省档案馆.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 457 页.
    
    ①四川省档案馆.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 457 页.
    ②曾文琼.格桑泽仁.四川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省志人物志编辑组、任一民主编.四川近现代人物传(第 一辑).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年,第 296 页.
    ①四川省巴塘县志编纂委员会.巴塘县志.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年,第 474 页.
    ②江安西、来作中.“一九三二年巴塘事件”简况.政协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员会.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史资料选辑(第 1 辑),1982 年,第 107 页.
    ③刘曼卿.康藏轺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年,第 163 页.另外,刘曼卿在其著作中对此事亦有记载: “二十年下季,中央派格桑泽仁氏回康办党,路经滇省,受当局之委托,便道由中旬到东哇村恳切宣慰。招待至为恭敬,旋集议愿接受格之劝导,由各村长出具甘结,不存操抢劫之业,并愿服从官府。格氏更进而将该村所劫西康德荣县属人民之财物退还。约半年余,该村确极守份,嗣后格氏远离,彼等旧技复痒,重理往日之生涯矣。……… 马骕被刺消息传至巴安。巴安有驻军一团亦全蠢思动。会西康省党务特派员格桑泽仁率领办党人员于此时抵巴,党务二字乃驻军之所深嫉,遂于二月二十六日将党务人员戴琅昧要路戏杀。巴安僧民惧驻军之酿乱也,乃集合民兵将驻军四面包因,一昼夜之间,悉数缴械,成立西康省民军,组织西康省建省委员会,推举格桑泽仁为司令兼委员长。一面派员回京至请中央速派大员入康主持,革命空气,居然弥漫乎边唾之境。未几川、康边防总指挥刘文辉氏鉴于康北丧师失地,康南形成脱离,举国交责,舆论沸腾,乃派代表向巴安方面进行和解,一面调集精锐反攻康北,复约青海驻军侧攻昌都,用收夹击之效。藏军闻讯,亦一面遣使巴安,谏假道巴、理,径取炉城。不料竞遭拒绝,乃同时大举攻击巴安,格桑泽仁统率民兵数千,分途迎敌,屡战数月之久,子弹缺乏,赖边防军方面之接济,卒能击退藏兵,保全康南各县。同时康北与青海两方面包抄夹去、亦获大肚。大金寺一役为川、藏两军之主力决战,肉搏数日、双方死伤累累,藏罕旋大败而退,川军速将甘孜、瞻对、德格各地先后恢复,更进而联络青海及康南各路,乘胜淀金沙江猛攻,藏方正苦不能支持,中央方以国难严重,下令停攻。同时川省内战开始,多方牵制,藏方乃得从容与各方订立临时停战互不侵犯协约,康南格桑泽乍亦已奉中央命令回京报告,将地方政权交还刘文辉氏,各路战事遂告一段落。……”。刘曼卿.康藏轺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年,第 163 页.
    ①曾文琼.格桑泽仁.四川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省志人物志编辑组、任一民主编.四川近现代人物传(第一辑).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年,第 297 页.
    ②牙含章.达赖喇嘛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285 页.
    ③四川月报(第一卷第四期).1932-10,重庆:中国银行出版,1932 年,第 108 页.
    ④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下册).雅安:雅安建康日报社,1942 年 5 月,第 62 页.
    ①格桑泽仁.康藏概况报告.1932 年,第 18-19 页.
    ①喜饶尼玛.康藏名士——格桑泽仁.郭卿友.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 3.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 3583 页.
    ②该战发生于 1932 年 4 月中旬至 7 月中旬,持续了 3 个多月,参战双方共死伤近千人。因战事发生在民国 21 年,历史上称为“巴安民念一之役”。 具体过程详见四川省巴塘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巴塘县志》,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年,第 345-348 页。
    ③曾文琼.格桑泽仁.四川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省志人物志编辑组、任一民主编.四川近现代人物传(第一辑).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年,第 298 页.
    
    ①四川月报(第一卷第四期).1932-10,重庆:中国银行出版,1932 年,第 111 页.
    ②四川省档案馆.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 458 页.
    
    ①新新新闻.成都:新新新闻报社,1932 年 3 月 24 日.
    ②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人物志(上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 181 页.
    ①新新新闻.成都:新新新闻报社,1932 年 3 月 26 日.
    
    ①新新新闻.成都:新新新闻报社,1932 年 3 月 27 日.
    ②新新新闻.成都:新新新闻报社,1932 年 4 月 4 日.
    ①四川月报(第一卷第四期).1932-10.重庆:中国银行出版,1932 年,第 109-110 页.
    ①格桑泽仁.康藏概况报告.1932 年,第 19-20 页.
    ①四川省档案馆.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 456 页.
    ②四川省档案馆.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 457 页.
    ③四川省档案馆.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 457 页.
    ④四川省档案馆.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 457 页.
    ①四川省档案馆.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 457 页.
    ①新新新闻.成都:新新新闻报社,1932 年 4 月 5 日.
    ②新新新闻.成都:新新新闻报社,1932 年 4 月 4 日.
    ③新新新闻.成都:新新新闻报社,1932 年 4 月 10 日.
    ①中国日报.南京:中国日报社,1932 年 4 月 11 日.
    ②中国日报.南京:中国日报社,1932 年 4 月 15 日.
    ①中国日报.南京:中国日报社,1932 年 4 月 9 日.
    ②青峰.西康格桑泽仁事件经过/周开庆.民国四川史事续编.台北:四川文献研究社,1976 年,第 292页.
    ①新新新闻.成都:新新新闻报社,1932 年 4 月 12 日;中国日报.南京:中国日报社,1932 年 4 月 16日.
    ①新新新闻.成都:新新新闻报社,1932 年 4 月 18 日.
    
    ②中国日报.南京:中国日报社,1932 年 7 月 4 日.
    ③四川省档案馆.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 458 页.
    ①四川省档案馆.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 459 页.
    ①四川省档案馆.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 460 页.
    ②四川省档案馆.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 458 页.
    ①协饶益西.近代康区著名政治活动家——格桑泽仁.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4(6):8-11.
    ②具体的议案内容和国民参政会的答复,见孙宏年撰《国民参政会与国民政府的治藏政策——以治藏议案为中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12(3):41-52。
    ①张友渔.我奉派做团结刘文辉的工作.中共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抗战风云录——成都八年抗战史料简编.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5 年,第 56 页.
    ①关于蒋介石与地方实力派的争夺,可参见曹学恩撰《蒋介石与地方实力派》,《史学简论》,2000,(3)15-17;谢溶撰《试论蒋介石和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在抗战前后的关系》,《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42-46。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 年,第272-273 页.
    ②见本文第一章。另见周开庆撰《叛逆刘文辉》。周开庆.民国四川史事三集.台北:四川文献研究社,1979 年,第 115-120 页.
    ①杨仲华.西康纪要(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年,第 4-5 页.
    ②格桑泽仁就是这一政策的牺牲品之先驱。
    ③甘孜州志编纂委员会.甘孜州志(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 114 页.
    ①刘文辉.治康步骤与康省公务员应注意事项.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近代康藏重大事件史料选编·川边历史资料选编·民国时期的川边(上).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2006 年,第257 页.
    ②关于诺那事件的前后过程,另见康定民族师专编写组编《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年;四川省档案馆藏《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年(该资料选辑有较多的关于诺那事件的电文)。
    ①关于甘孜事变,参见甘孜州志编纂委员会编《甘孜州志(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115 页;四川省政府参事室编《川康实力派与蒋介石》,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 211-212页;康定民族师专编写组编《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年,第 360-361页.
    ②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川康实力派与蒋介石.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 212 页.
    ①诺那的弟子甚多,知名者有韩大载、陈圆白、梁鼎甫、王右瑜、倪寿川、何叔达、王理成、贝嘛把藏唵等人。参见诺那弟子、皈依金刚乘弟子贝嘛把藏唵于 1937 年 12 月 17 日所撰《金刚上师诺那呼图克图法语·序》:“上师慈悲宏愿,和蔼宜人,传法疗疾,日不暇辍。凡有质疑问者莫不引经据典,巧誓开示,智珠在握,各满其愿。……上师为七世转生活佛,事理如一,心境不二,显密渊邃,莫测高深。观于西康祝庆寺莲花生大士转生之红教祝庆大喇嘛,郑重遗嘱将一切大法均嘱托诺那。名闻康藏之白教大德贡噶呼图克图,尤以师礼尊事上师。而班禅大师对上师行持亦推崇备至。综此数事,可知上师之应化东土实继达摩西来之第二人矣”。或见四川省档案馆藏,档案号 5—84—5。
    ②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 6 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年,第 2474-2476 页.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办.西康史拾遗.文史资料(未定稿·上卷).1987年,第 11 页.
    ②1935 年,蒋介石的势力尚未入川,四川省某耆儒就提出了“川人治川”之说来抵制;另一耆儒“五老七贤”之一则写了一篇《异哉所谓川人治川也》。
    
    ①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第 1-2 页.
    ②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第 340 页.
    ①左红娟、高昆.简论中国地方自治.探索与争鸣,2005,(3):124-126.
    ②赵如珩.怎样实施地方自治.上海:华通书局,1934 年,第 18 页.
    ③确定地方自治之方略及程序以立政治建设之基础案.刘振东、焦如桥.县政资料汇编(上册).南京:中央政治出版社,1939 年,第 138 页.
    ④曹成建.地方自治与县政改革.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99 页.
    ⑤杨淑萍.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自治”与“发展”问题思考.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10:4-8.
    ⑥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可参见宋才发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及其自治权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5):13-20;尹德明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历史动因》,《新东方新领导》,2007,(9):16-18;金炳镐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要点概说》,《中国民族教育》,2007,(10):22-24。
    ①王续添.论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意识.教学与研究,2003,(5)58-66.
    ②王续添.论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意识.教学与研究,2003,(5):58-66.
    ③格桑泽仁在发动事变时,仅仅提出了五项政治纲领,与真正实现“康人治康”的距离相差甚远,因此属于一种初步的地方自治主义理念,没有完全成熟。
    ①黄东兰.清末地方自治的推行与地方社会的回应——“川沙自治风潮”个案研究.开放时代,2002,(3):45-46.
    ②斯大林全集(第 1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年,第 288 页.
    ③李宏图.民族与民族主义概论.欧洲,1994,(1):13-23.另参见郭若平撰《国家与想象:民族主义的言说》,《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1):82-85;庞中英撰《经济全球化、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兼评“民族国家消亡论”和“积极的民族主义论”》,《太平洋学报》,1997,(4):31-36;宋小波撰《列宁的民族理论研究综述》,《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7,(1):5-7;胡涤非撰《民族主义的概念及起源》,《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1):6-10。
    ④格桑泽仁.边人刍言.重庆:西藏文化促进会,1946 年,第 2 页.
    ①新亚细亚月刊.1931,(2)5:237.另见张文范著《中国省制》(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一书。
    ②方志.1936,9(3、4):17-19.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分册).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87 年,第 372 页.另见四川省档案馆、西康省政府秘书处藏《西康概况》,1939 年。案卷号:历史资料 1-23/5(1),第 257-258 页。
    ③蒙藏委员会法规汇编.第 299 至 300 页.赵云田.中国治边机构史.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 年,第 416 页.
    ①格桑泽仁.边人刍言.重庆:西藏文化促进会,1946 年,第 35-37 页.
    ②刘曼卿.康藏轺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年,第 160-161 页.
    ③梁聚五先生是苗族中知名的民族研究学者和民主政治推动者。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在 1895 年以后逐渐出现的新式学堂教育。他很早就离开家乡,活动于中国西南与东南部的各城市。1920 年代中期至 1930 年代中期先后参与国民革命军的广州革命、共产党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上海“一·二八”抗战,华北张家口等处的抗日斗争,西南地区的军阀混战等。1936 年,梁聚五在家乡雷山县当选为贵州省参议员,从此走上“议会政治”,并与 1937 年加入国民党。他一生致力于争取苗族同胞的身份认同和福利,代表作有《苗族发展史》和《苗族人民在反清斗争中跃进》。关于梁聚五的生平,可参见李廷贵撰《梁聚五年谱》,贵州省志民族志编委会编《民族志资料汇编·苗族(第二册)》,1986 年,第 360-362 页;许仕仁著《解放前的梁聚五先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编《贵州文史资料选集(第 22册)》,贵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1986 年,第 30-34 页等。
    ①张兆和.梁聚五关于苗族身份认同的书写:近代中国少数族群以汉语表述我族身份认同的个案研究.2007 年 4 月 13—15 日四川省成都市西南民族大学主办“历史·现状·发展: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第 12 页.
    ②张兆和.梁聚五关于苗族身份认同的书写:近代中国少数族群以汉语表述我族身份认同的个案研究.2007 年 4 月 13—15 日四川省成都市西南民族大学主办“历史·现状·发展: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第 18 页.
    ①杨仲华.西康纪要(上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年,第 124 页.
    ②孙宏年.国民参政会与国民政府的治藏政策——以治藏议案为中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12(3):41-52.
    ③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 年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18 页.引自黎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 56 页.
    [1]四川省档案馆藏.西康省文教厅·少数民族情况调查报告.案卷号:31 /72.
    [2]四川省档案馆藏、西康省政府秘书处编.西康概况.1939:1—23/5.
    [3]四川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84—5.
    [4]四川省档案馆.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753.
    [5]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798.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康藏纠纷档案选编[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689-691.
    [7]赵心愚,秦和平,王川.康区藏族社会珍稀资料辑要[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356.
    [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Z],政治(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754.
    [9]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合编.近代康藏重大事件史料选编·川边历史资料选编·民国时期的川边(上)[M].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2006:543-546.
    [10]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 6 册)[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94-96.
    [11]张羽新.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N].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3∕57.
    [12]陈重为.西康问题[M].上海:中华书局,1929:37-41.
    [13]格桑泽仁.康藏概况报告[M].1932:46-49.
    [14]唐柯三.赴康日记[M].南京:新亚细亚学会出版社,1934:79-84.
    [15]杨仲华.西康纪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56-57.
    [16]李亦人.西康综览[M].南京:正中书局,1941:47-53.
    [17]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M].雅安:雅安建康日报社,1942:89-97.
    [18]刘曼卿.康藏轺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143-146.
    [19]赵如珩.怎样实施地方自治[M].上海:上海华通书局,1934:164-173.
    [20]格桑泽仁.边人刍言[M].重庆:西藏文化促进会印行,1946:87-92.
    [21]刘振东,焦如桥.县政资料汇编(上册)[N].南京:中央政治出版社,1939:876-946.
    [22]冯有志.西康史拾遗[Z].康定: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内部发行),1992:987-1019.
    [2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Z],1982:86-93.
    [2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办.西康史拾遗文史资料[Z],1987:765-789.
    [2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员会.甘孜州文史资料(第 21 辑)[Z],2004:365-374.
    [26]中共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抗战风云录——成都八年抗战史料简编[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5:89-95.
    [27]四川省巴塘县志编纂委员会.巴塘县志[N].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64-75
    [28]拉萨市志编委会.拉萨市地方志[N],2002:243-265.
    [29]康定民族师专编写组.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N].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431-439.
    [30]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人物志(上册)[N].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243-1244.
    [31]段绶滋.中甸县志[N].张羽新.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N].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98-101.
    [32]甘孜州志编纂委员会.甘孜州志(上)[N].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356-358.
    [33]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人物志(上册)[N].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243-1244.
    [3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67-468.
    [35]喜饶尼玛.近代藏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245-247.
    [36]李绍明.巴蜀民族史论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97.
    [37]刘文辉.走到人民阵营的历史道路[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164.
    [38][美]梅·戈尔斯坦(M.Goldstein).喇嘛王国的覆灭(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1913—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M].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237.
    [39]牙含章.达赖喇嘛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75-176.
    [40]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M].北京:龙门书店,1965:358-359.
    [41]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川康实力派与蒋介石[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187.
    [42]贺觉非.西康纪事本事注[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215-216.
    [43]任一民主编,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省志人物志编辑组.四川近现代人物传(第三辑)[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532-534.
    [44]罗同兵.太虚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M].成都:巴蜀书社,2003:132-135.
    [45]任一民主编,四川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省志人物志编辑组.四川近现代人物传(第一辑)[Z].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97-98.
    [46]陈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大事典[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973-975.
    [47]郭卿友.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 3[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265-268.
    [48]周开庆.民国四川史事续编[Z].台北:四川文献研究社印行,1976:265.
    [49]周开庆.民国四川史事三集[Z].台北:四川文献研究社印行,1979:387.
    [50]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75.
    [51]曹成建.地方自治与县政改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74-78.
    [52]斯大林全集(第 1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547-548.
    [53]赵云田.中国治边机构史[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125.
    [54]黎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24.
    [55]刘绍塘.民国大事日志(第一册)[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986.
    [56]张文范.中国行政区划研究所.中国省制[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365-367.
    [57]吴丰培.赵尔丰川边奏牍[Z].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876.
    [58]王燕.浅析第三次康藏纠纷[Z].民国档案,2003,(3):105—108.
    [59]周锡银,郎维雄.蒙、藏、回、满等少数民族对抗日战争的杰出贡献[J].西藏研究,2005,(3):1-5.
    [60]孙宏年.国民参政会与国民政府的治藏政策——以治藏议案为中心[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12(3):41-52.
    [61]黄国璋.西康在我国国防上之地位[J].边政公论,1941,1(1):40.
    [62]曹春梅.民国时期国人对西康的社会考察及其影响[Z].[历史学硕士论文].保存地点: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2006:34-35.
    [63]黄天华.西康建省述论[Z].[历史学硕士论文].保存地点: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2002:76-78.
    [64]方范九.青海玉树二十五族之过去与现在[J].新青海,1935,1(3):16-19.
    [65]曹必宏.抗日战争时期的康藏贸易公司[J].中国藏学,2006,(3):85-91.
    [66]协饶益西.近代康区著名政治活动家——格桑泽仁[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4(6):8-11.
    [67]曹学恩.蒋介石与地方实力派[J].史学简论,2000,(3):15-17.
    [68]谢溶.试论蒋介石和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在抗战前后的关系[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42-46.
    [69]左红娟、高昆.简论中国地方自治[J].探索与争鸣,2005,(3):124-126.
    [70]杨淑萍.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自治”与“发展”问题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10):4-8.
    [71]宋才发.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及其自治权问题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5):13-20.
    [72]尹德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历史动因[J].新东方新领导,2007,(9):16-18.
    [73]金炳镐.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要点概说[J].中国民族教育,2007,(10):22-24.
    [74]王续添.论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意识[J].教学与研究,2003,(5):58-66.
    [75]黄东兰.清末地方自治的推行与地方社会的回应——“川沙自治风潮”个案研究[J].开放时代,2002,(3):45-46.
    [76]李宏图.民族与民族主义概论[J].欧洲,1994:(1)13-23.
    [77]郭若平.国家与想象:民族主义的言说[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1)82-85.
    [78]庞中英.经济全球化、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兼评“民族国家消亡论”和“积极的民族主义论”[J].太平洋学报,1997:(4)31-36.
    [79]宋小波.列宁的民族理论研究综述[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7:(1)5-7.
    [80]胡涤非.民族主义的概念及起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1)6-10.
    [81]新亚细亚月刊[J].1931:2(5)237.
    [82]方志[J].1936:9(3,4):17-1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