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选择的记忆与被消费的历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所指的旧上海题材电影,特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和港台以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上海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影片。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和港台电影界兴起的旧上海题材电影不仅仅是电影人对30年代前后上海城市身份的一种怀念,亦非仅仅是一种怀旧的情怀和流行的题材。实际上它反映出了变革中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形态,表现出了电影艺术家们的某种精神立场和价值取向。
     本文除前言和结语部分以外,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旧上海题材电影综述。首先追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和港台的旧上海题材电影,在详尽梳理和系统考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简要的分类;此外,还对大陆、香港和台湾电影界旧上海题材电影兴起的社会文化根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比较。第二章,镜像中的城市——论电影中的旧上海形象。这一章首先全面的分析了旧上海题材电影呈现出的“旧上海”形象,它是一个国际化、消费化和世俗化的社会形象,同时又是一个想象化的意象空间形象;随后结合影片中常见的公馆、公寓、弄堂、舞厅等具体的空间意象分析了这些空间意象在影片中所代表的意蕴;最后联系旧上海题材电影中时常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妓女”这一人物形象探讨了这一人物形象与上海的城市形象之间的关系。第三章,镜像中的记忆——论电影中的“上海怀旧”现象。对旧上海题材电影中具有怀旧意味的影片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同时也对“上海怀旧电影”所呈现出的三种怀旧形态,即回归式怀旧、反思式怀旧和认同式怀旧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
     本文试图在全面考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旧上海题材电影的基础上,系统而深入的分析旧上海题材电影揭示出的上海城市面貌和城市精神,以及折射出的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社会、文化、价值观在转型时期的形态、意义与走向。
The old Shanghai theme movie in this article particularly refers to the movies made in the mainland, Hong Kong and Taiwan around the 1930s since the 1980s. The old Shanghai theme movie has emerged in the mainland, Hong Kong and Taiwan since thel980s, which is not only a memory to the old Shanghai city but also a mood and a popular theme which one can remember the past. In fact it reflected the shape of society, economics and culture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t has displayed some kinds of standpoint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movie artists.
     There are three parts besides the foreword and summary. Chapter 1: general narration about the films based on the theme of old Shanghai. First it has traced the old Shanghai movie made in the mainland; Hong Kong and Taiwan since the 1980s. Then classify them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and systematic examination. Furthermore, how do the mainland, Hong Kong and the Taiwan movie circle old Shanghai theme movie emerge? This chapter has carried on a thorough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o its social cultural root. Chapter2: a city in the mirrorimage--comment on the image of old Shanghai in the movie. This chapter first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old Shanghai" image presented the movies, The old Shanghai is an international, the expense and customable social image, meanwhile, it is also is an imaginable space image; Next, analyze what these spatial images represent according to the concrete spatial images appearing in the movie such as the mansion, the apartment, the alley and the ball. Last, By relating to a representative "the prostitute" appearing in the old Shanghai theme movie,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character image and Shanghai's city image. Chapter3:memory in the mirror image--comment on the phenomenon of feelings aboutShanghai in the movie. Systematically deal with the movies which have the meanings of remembering the past. At the same time, make a full and deep analysis about the three shapes, the memory of returning, the memory of reconsideration and the memory of approval.
     This article is trying to analyze the appearance and the spirit of shanghai promulgated by the old Shanghai theme movies comprehensively and thoroughly on the basis of examine the movies since the 1980s, so that we can find out the shape, significance and trend of Shanghai's society, culture and value, a modern metropolis in the reforming time.
引文
[1]陈卫平,《影视艺术欣赏与批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1页。
    [2]陈卫平,《影视艺术欣赏与批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1][美]大卫·波德威尔,《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何慧玲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290页。
    [1]逸飞,《逸飞自述--关于〈人约黄昏〉和电影》,《电影新作》,1995年第4期。
    [1]《〈色·戒〉,十月开戒》,《消费》,2007年第10期。
    [1]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4页。
    [2]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3页。
    [1]黄会林,《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1]《〈色·戒〉,十月开戒》,《消费》,2007年第10期。
    [1]李天纲,《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54页。
    [1]张闳,《上海:记忆与幻想之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蔡洪声、宋家玲,《香港电影80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99页。
    [1]吴福辉,《老上海土地上的新兴神话--海派小说主题研究》,《文学评论》1994年第1期。
    [1][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5页。
    [1][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吴美真译,时报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52页。
    [2][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58-459页。
    [3][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讲演录》,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06-207页。
    [1]吕剑虹,《与香港电影导演关锦鹏对话》,载《香港电影80年》,蔡洪声、宋家玲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00页。
    [2]吕剑虹,《与香港电影导演关锦鹏对话》,载《香港电影80年》,蔡洪声、宋家玲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99页。
    [1]吕剑虹,《与香港电影导演关锦鹏对话》,载《香港电影80年》,蔡洪声、宋家玲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00页。
    [1]侯咏、陈宝光,《〈茉莉花开〉真诚关注女性》,《电影艺术》,2004年第5期。
    [1][德]鲁道夫·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杨跃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2][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美]大卫·波德威尔、克莉丝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美]大卫·波德威尔,《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何慧玲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5][美]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伍菡卿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
    [6][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胡尧之等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
    [7](美)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徐建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
    [8][美]斯坦利·卡维尔,《看见的世界--关于电影本体论的思考》,齐宇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年版。
    [9][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10][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吴美真译,时报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11][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讲演录》,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2][美]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3][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英]欧纳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何力等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
    [15]包亚明、王宏图、朱生坚等,《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蔡洪声、宋家玲、刘桂清编,《香港电影80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17]陈卫平,《影视艺术欣赏与批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8]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黄会林,《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1]李尔葳,《直面陈凯歌》,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22]李恒基、杨远婴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23]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4]李天纲,《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5]刘业雄,《阿拉上海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6]上海研究中心,《上海70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7]沈义贞,《影视批评学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社,2004年版。
    [28]孙慰川,《当代港台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社,2004年版。
    [29]宋路霞,《上海的豪门旧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
    [30]陶东风,《社会转型期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31]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三联书店,1998年版。
    [32]王一川,《张艺谋神话的终结》,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3]陈惠芬,《“到底是上海人”与上海城市认同》,《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
    [34]陈惠芬,《“文学上海”与城市文化身份建构》,《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
    [35]陈犀禾、王艳云,《怀旧电影与上海文化身份的重构》,《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6]崔涌,《浮华世俗的都市怀旧情结》,《当代电影》,2007年第3期。
    [37]崔涌,《暧昧的历史影像》,《当代电影》,2007年第3期。
    [38]都文伟,《重写上海:大陆、香港和台湾电影中的沪语》,《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39]郭诗咏,《论徐克电影中的上海想像》,《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40]郝建,《海上旧梦归何处》,载《硬作狂欢》,郝建著,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41]李学武,《空间和女性的寓言--解读彭小莲“上海三部曲”》,《当代电影》,2006年第4期。
    [42]练署生,《如何想像“上海”?--三步文本和一九九零年代以来的“上海怀旧叙事”》,《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4期。
    [43]陆霞,《回不去的家园--浅析香港电影中的“上海情结”》,《当代文坛》2003年第6期。
    [48]皮进,《海派女作家笔下的空间意象》,《船山学刊》,2006年第2期。
    [44]严焱,《影像中的上海与红色革命--中国影视对杰姆逊的“怀旧模式”的实践》,《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45]赵静蓉,《现代怀旧的三张面孔》,《文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46]张闳,《上海:记忆与幻想之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47]张鸿声,《文学中的上海想像》,《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
    [45]张旭东,《上海的意象:城市偶像批评与现代神话的消解》,《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
    [48]张旭东,《现代性的寓意:王安忆与上海怀旧》,《中国学术》,第3辑。
    [49]张颐武,《寻觅上海:后殖民时代的神话》,《电影新作》1995年第5期。
    [50]张英进,《城市的影像与影像的城市》,《当代电影》,2006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