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文人画的困境与当代危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文人画,融通诗词书法之体式,映射传统哲学之精神,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由于20世纪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化道路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使文人画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土壤与生态环境发生了变易;加之五四美术革新运动的过激,文人画遭受了巨大的冲击,曾一度被置于改良、革命甚至抛弃的地位;写实绘画的迅猛发展,使文人画再度受到冷遇,逐渐呈现边缘化的趋向,陷入生存维艰的困境。在当代,文人画已经面临文化严重缺氧、传承机制深度破坏的危机,本文分析了产生危机的原因,指出要挽救文人画、化解文人画的危机,使之走出困境,有必要重建传统文化传承机制和重整传统文化断层。这既是文人画生存所必需的文化土壤,也是文化多元化语境下传统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时代机遇。在此基础上,本文也提出了文人画传承与发展的教育改革措施与对策,对文人画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人与文人画。阐述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诗文书法对文人和文人画的影响,即分析了文人画的哲学基础与文学基础,说明文人画与传统国学的关系。
     第二部分,20世纪文人画的困境。论述20世纪中国文化道路发生了重大转折;五四美术革新运动对文人画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及20世纪绘画主流的写实回归令文人画逐步边缘化,说明文人画在20世纪所处的困境。
     第三部分,当代文人画面临的危机。从文化层面看传统文化出
Wenrenhua, on the basisof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 sonl and in the mixture style of verses, ditties and calligraphy has attained great achievements.Since the rapid social reform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in china especially the May 4th New Cultural Movement, the cultural path of china has a vital turn that has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ecological ervironment on which Wenrenhua depend to prosper.As radical arts reform movement on May the 4th, Wenrenhua suflered great attacks,once was even in the position of reform, revolution and abandonment.What's more, for the quick development of realism painting, Wenrenhua, meeting a cold welcome is gradually on the margin of survival predicament. Nowadays,When wenrenhua is facing cultural anoxia and deep crisis of destruction on inheritance system, We analyse the cause of the crisis and find it's necessary to reestablish the cultural traditional inheritance system and restore the break-parts.That is the way to save Wenrenhua,dispel the crisis and gel it ont of the predicament.Thus, the cultural soil, as well as the time opportunity is needed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at of Wenrenhua and cultural tradition on the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ism, on the basis of which,we offer educational reform measures and strategies on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which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its inheritance and sustenance.
引文
[1]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张凯.《中国文化史》.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版。
    [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5] 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6] 高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版。
    [7] 潘运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8]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9]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10] 王伯敏.《山水画纵横谈》.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11] 邵琦.《中国画文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
    [12] 张启亚.《中国画的灵魂》.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
    [13] 顾明远.《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 顾明远.《教育:传统与变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5] 张应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6]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17] 潘运告主编.《宋人画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18] 郎少君.《守护与拓进·二十世纪中国画谈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19] 高明潞.《中国当代美术史出版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0] 潘公凯.《限制与拓展——关于现代中国画的思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1] 张睛主编.《90年代中国美术》.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6年版。
    [22] 沈鹏、陈履生编.《美术论集》第四辑(中国画讨论专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23] 鲁虹.《现代水墨二十年》.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24] 许美德、潘乃容.《东西方文化交流与高等教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 洪惠镇.《现代文人画》.美术研究,2004年第2期,37-42页
    [2] 洪惠镇.《现代院体画》.美术研究,2003年第1期,73-76页
    [3] 陈醉.《面临全球化浪潮的中国美术》.美术观察,2003年第10期,78-83页
    [4] 邓福星.《20世纪中国画的写实派》.美术研究,1997年第4期,4-7页.
    [5] 洪惠镇.《国画有必要创办独立学院》.美术观察2001年第8期,36-37页
    [6] 洪惠镇.《关于现代水墨画的再思考》.美术研究.1999年页第4期,26-29页
    [7] 陈池瑜.《中国画改良思潮与现代进程》.美术观察,2002年第5期.4-6页
    [8] 薛扬.《“文人画”与现代性》.美术与设计,2003年第2期,32-35页
    [9] 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10-16页
    [10] 赵世林.《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云南大学《思想战线》,1995年第6期,46-52页
    [11] 王亚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新》.《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理论专辑,141-151页
    [12] 魏美仙.《文化生态: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一个视角》.2002年第4期,106-109页
    [13] 董光璧.《中国传统文化对未来科学的意义》.光明日报,2001年1月23日。
    [14] 董光壁.《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选择》学习时报,2002年5月6日。
    [15] 刘成思、陈阳.《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成人高教学刊《学术纵横》,1996年第5期,4-6页
    [16] 叶南.《论文人画的主体精神》.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268-271页
    [17] 丁宁.《全球化语境与中国古典美术刍议》.美术观察,2003年第8期,82-85页
    [18] 陈因.《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苏轼文人画理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7期,326-330页
    [19] 王伯敏.《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道释思想的关系》.学术月刊,1983年第9期
    [20] 贺万里.《中国古代文人画的自娱功能观与儒家教化功能观》.宁夏大学学报,2004年1期,103-110.
    [21] 沈伟.《北宋文人画思想情境略论》.美术观察,2002年第12期,56-58页.
    [22] 尹沧海.《从王维到苏轼论诗画交融及文人画的历史实现》.天津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101-104
    [23] 颜锋.《中国绘画传统与人文精神初探》.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48-53页
    [24] 顾平.《20世纪中国文化特征与中国画观念的不同选择》.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12-19
    [25] 沈克.《五四思潮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影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549-553页
    [26] 沈克.《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美术》.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86-89页
    [27] 屈中正等.《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儒学的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76-78页
    [28] 江松.《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和现状》.华侨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85-89页.
    [29] 尹少淳.《后先代主义对美术教育的影响》.中国美术教育,2004年6期,2-6页.
    [30] 宗贤.《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现状透视》.美术观察,1998年第5期,56-59页.
    [31] 郭建军.《文人画中的淡泊精神》.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3期,106-108页.
    [32] 降学武.《禅对文人画意境的影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96-98页.
    [33] 张洪忠.《从唐诗宋词的意境嬗变看文人画的存在形态》.齐鲁艺苑,2003年第4期,10-1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