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课堂教学及其实施策略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然而,审视当今课堂教学的现状就会发现,现行的课堂教学离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尚有一定的距离,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理念的滞后。因此,对现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剖析,对发展性课堂教学进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为基础,广泛吸收建构主义、人文主义、多元智力理论、后现代主义的合理思想,根据时代要求,赋予了“发展观”以新的内涵:即发展性课堂教学,强调发展是全面的、综合的、可持续的,在教学的目标观、师生观、互动观、合作观、评价观、价值观几方面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把握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特征是实施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发展性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征:1.教学的主体性及生命价值性,强调师生的双主体性,认为课堂教学是体现师生生命价值的过程;2.知识的生成性与目标的发展性,强调动态的知识观和教学目标的发展性,把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诱导出来;3.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社会性,课堂教学要在更大的空间、更弹性化的氛围中展示学生的个性,同时也重视学生的社会化过程;4.教学的交往性及合作性,教学关系不仅仅是授受关系,更是一种交往关系,合作关系。
     依据发展性课堂教学特征,本文提出了以下五个实施策略,即:主体参与策略,师生互动策略,环境激发策略,自主学习策略,激励赏识策略。
Class teaching is the main channel to cany out quality education.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class teaching has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realization of teaching aims. However, looking closely 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lass teaching, you will find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from the ultimate aims of quality education. The root cause is the backward teaching thought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nalyse the malady existing in the present class teaching and make a theoretical study of progressive class teaching.
    This article, based on Marxism theory about human's development, widely absorbs the reasonable thoughts of constructionism, humanism, pluralistic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post-modernism and gives development outlook a new connot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nging time. That is progressive class teaching, which emphasizes that the development is all-round comprehensive and continuable and a new education outlook should be established on the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outlook on aim, teacher and student, interaction, cooperation, appraisal and axiology.
    The command of its peculiarities of progressive class teaching is the precondition to put it into effec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one,
    
    
    progressive class teaching has the following features: I. The principal nature of teaching and the importance of life value. It lays stres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and considers class teaching as a process of embodying the life value of teaching and student. II. The form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aim. It lays stress on the dynamic outlook on knowledge and the progress of teaching alms and stimulates people's creative awareness and ability. III. The opening and socialization in teaching process. Class teaching should, in more spacious room and more flexible atmosphere, display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 of socialized students as well. IV. Teaching's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The teaching relationship is not only a grant-and-receive one, but a communicative and cooperative one.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progressive class teaching,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o the following five implementary strategies: principal part involved strategy,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strategy, environment-stimulating strategy, voluntary study strategy and stimulate-and-appreciate strategy.
引文
[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第76页 《教育的使命》第56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年12月
    [3] 黄济 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 第132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人民出版社 1979年 第42卷 第123页
    [5][6] 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 《全球教育展望》 2000.3
    [7] 华勒斯坦 《开放社会科学》 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 1997第64页
    [8][9][10][11][19] 吴文侃 《比较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第107页,110页,115页
    [12] 裴娣娜 《发展性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发展》《河南教育》 1999年1期
    [13][1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年 第108页,104页
    [14][20][21]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年
    [15][16] 王坦 《合作教学的基本类型与理念析要》 《山东教育科研》 1999年12期
    [18] 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育研究》 1997年第9期
    [22] 小威廉姆 E.多尔 《后现代课程观》 王红芋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 第238页
    
    
    [1]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年版
    [2] 李秉德主编 《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3] 瞿葆奎主编 《教育学文集——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4] 王策三 《教学论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版
    [5] 冯忠良 《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 北京师范大学 1998年版
    [6] 田本娜主编 《外国教学思想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年版
    [7]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 《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年版
    [8] 裴娣娜 《发展性教学论》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9] 陆有铨译 《西方当代教育理论》 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4年版
    [10] 吴文侃译 《比较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 《学会生存》、《教学——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的使命》、《教学的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年
    [12] 杜殿坤等译 《教学与发展》 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3年
    [13] 叶 澜 《教育概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
    [14] 黄济,王策三 《现代教育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
    [15] 孙喜亭 《教育问题的理论思考》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7年
    [16] 夏正江 《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
    [17] 瞿葆奎主编 《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年
    [1] 方展画 《教学功能新论》《外国教育动态》 1988.1
    [2] 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育研究》 1997.9
    [3] 陈虎强 《掌握影响课堂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增强教育实效》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2.8
    [4] 田慧生 《论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教学研究与实验》 1993.4
    
    
    [5] 田慧生 《论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策略》《教学研究与实验》 1992.4
    [6] 王光明、王合义 《运用建构主义观点探讨一堂好课的标准》 《中国教育学刊》 2000.2
    [7] 章建跃 《建立在主体活动理论上的课堂教学观》 《教育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1998.10
    [8] 范国睿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教育改革》 《华东师大学报》 1998.1
    [9] 裴娣娜 《发展性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发展》 《中小学教育》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1999.4
    [10] 王敏 《教育质量的内涵及衡量标准新探》 《东北师大学报》 2000.2
    [11] 熊梅 李红霞 《主体性.人的发展与启发式教学观》、《东北师大学报》 1997.3
    [12] 肖川 《教学究竟要达到怎样的目标》 《教学研究》 2001.2
    [13] 肖川 《论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3
    [14] 肖川 《简论教学与交往》 《教学与管理》 1998.10
    [15] 余文森 《试析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特征及弊端》 《教育研究》 2001.5
    [16] 余文森 《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 《福建师大学报》 2002.1
    [17] 王升 《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 《教学研究》 2001.2
    [18] 王升 《论发展性教学主体参与的结构》 《教育学》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2001.6
    [19] 王升 《教学中的主体参与结构与分析》 《南京师大学报》 2002.1
    [20] 李森 王牧华 《现代教学论生长点试探》 《教育学》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2001.5
    [21] 孙发利 《交互主体论与主体性教学模式建构》《教育学》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2002.1
    [22] 邢真 《21世纪基础教育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小学教育》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2001.5
    [23] 洪淑媛 《论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教育导刊》 1998.8
    [24] 方中权 《素质教育视野中的课堂教学交往》 《教育评论》 2000.3
    [25] 汪霞 《一种后现代课堂观:关注课堂生态》 《全球教育展望》 2001.10
    
    
    [26] 汪冰 《发展性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课程教材教法》 1998.1
    [27] 许鲁光 《论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关系》 《深圳大学学报》 1998.3
    [28] 王坦 《合作教学的基本类型与理念析要》 《山东教育科研》 1999.12
    [29] 王坦 《合作学习简论》 《中国教育学刊》 2002.1
    [30] 方元山 《课堂教学成功的基本特征》 《教育探索》 2002.2
    [31] 高德鸿 熊匡汉 《实现教学基本价值的要素分析及努力方向》 《教育评论》 2001.6
    [32] 刘铁芳 《教学:一个可能的价值世界》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4
    [33] 蒲蕊 《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 《教育研究》 2002.2
    [34] 杨四耕 《研究性学习的后现代特征与教学论意义》 《教育科学》 2002.2
    [35] 周建平 《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论教学的认识论基础的转换》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2.1
    [36] 徐洁 《民主、平等、对话: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构想》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12
    [37] 高慎英 《论教学策略的实质、生成与建构》《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7
    [38] 瞿兵 《课堂教学实施主体参与的探索与研究》 《教育科学》 2000.2
    [39] 王家瑾 《从教与学的互动看优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教育研究》 1997.1
    [40] 吴也显 《教学论发展之我见》 《教育研究》 1996.8
    [41] 陈晏辉 《创造性教学与继承性教学的比较》《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1
    [42] 程胜 《课堂教学交往缺失浅析》 《教学与管理》 2002.4
    [43] 郭华 《教学交往研究的教学论意义》 《教育科学》 2001.5
    [44] 李凤琴 《论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山西师大学报》 2002.1
    [45] 和学新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解读》 《教学与管理》 2002.2
    [46] 李江源 《现代教育:促进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融合》 《教学与管理》 2000.1
    [47] 曹正善 《有效课堂教学交往特征探析》 《四川师大学报》 2001.9
    [48] 傅松涛 《面向现实社会生活,关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学刊》 2002.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