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国政府回应能力的路径选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我国的政治民主化也在不断向前推进。在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的大环境下,我国的公共行政经过不断地适应变革,其政治管理、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都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这其中,作为评价政府执行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政府的回应能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经过几轮行政体制改革,当前,我国政府的回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政府的回应性仍然存在很多的局限,这些局限在民主宪政的今天,不仅影响我国政府管理的效度,长期的回应不足,还会降低我国民众对政府的信度,影响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因此,分析现代民主政府的回应性,探讨当前实践中我国政府回应能力不足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构建提高我国政府回应能力的途径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基础上的政府回应是建立在公民权理论的基础上,在充分认识公民角色的前提下,以实现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通过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直接对话来实现政府对公众的有效回应。它有三个主要特征:一、目标导向是社会公共利益;二、主导模式是政府和公民社会之间的积极协商对话;三、强调责任性。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基础上的政府回应是现代政府回应发展的主流趋势,它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是现代民主国家政府应该追求的目标。
     在本文中,笔者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进行研究,然后结合案例分析现阶段我国政府回应能力的现状,指出当前阻碍我国政府回应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提升我国政府回应能力的路径选择方案:一、树立新公共服务理念;二、强化政府回应制度建设;三、建设公民社会;四、推进学习型政府组织建设;五、完善电子政务建设。
In thi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t the same time, China's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are also moving forward constantly. In the economic modernization and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e ability and level of the political management and social services have reached a new height with our country's public administration adapting to change constantly. Among these, the Government's response capacity, as an important index for the Government's executive ability evaluation,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fter several rounds of administrative reform, now our government's response capacity has been greatly enhanced. However,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re are still many limitations about our government's response capacity. At today's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these limitations will not only affect the validity of our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with long-term inadequate response, but also reduce the government's reliability to our citizens and influence government's political legitimacy. Therefore, analysing modern democratic government responsiveness, exploring the reasons of inadequate response to our government in current practices, finding solutions to this problem and building the way to improve our government's response capacity would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Government's response based on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which is on the basis of citizenship theory and premise with full awareness of the role of citizens and taking the public interest as value orientation, achieve the Government's effective response to public through direct dialogue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itizens.It has three main features. First,its goal orientation is social and public interests.Second,its dominant mode is active consultation and dialogue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ivil society. Third,it stresses the responsibility.The Government's response based on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is the modern mainstream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it is the product of democratic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s response based on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should be the target for modern democratic state government.
     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research from the new theory of public service as visual angle. Then Analysing our government's response capacity status quo combined with case and identifying the main factors of preventing our government's response capacity upgrading,based on these, the article build the selection scheme to enhance our government's responsiveness. First,establish the new public service concept.Second, improve the response system. Third, foster civil society.Fourth, build learning government.Fifth,perfect E-government.
引文
[1]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国家行政学院编译:《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3][美]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4][美]罗伯特·登哈特珍妮特·登哈特:《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美]戴维·奥斯本等:《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6][美]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The Dorsey Press.1986年版。
    [7][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8][美]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版。
    [9][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0][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1]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13]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李伟权:《政府回应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6]李亚平、于海编选:《第三域的兴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美]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9][美]罗伯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1]邓正来、景跃进:《构建中国的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2]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2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
    [25]雪莱:《雪莱政治论文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6][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27][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出版社,1988年版。
    [28]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
    [29]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0]王乐夫、郭正林:《公共管理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32]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3][美]罗伯特·达尔:《多元民主理论的困境》,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34]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5]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6][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37][美]罗森布鲁姆,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8][美]菲利普·J·库珀等著:《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40]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41](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谢庆奎:《政府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3]卡明斯,沃里:《组织发展与变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4]彼得·圣吉:《变革之舞-学习型组织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45]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6]袁浩:《必须增强对人民群众需求的回应力》,《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10期。
    [47]卢坤建:《政府理论研究的一个走向:从政府回应到回应型政府》,《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9期。
    [48]卢坤建:《回应型政府:理论基础、内涵与特征》,《学术研究》2009年第7期。
    [49]卢坤建:《论回应型政府的运行模式》,《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7期。
    [50]陈路芳:《地方政府应提高对公民需求的回应力》,《理论探讨》2009年第3期。
    [51]谢子传:《提升政府回应力的基本路径分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52]《政府回应要制度化》,《领导科学》2008年第21期。
    [53]卢坤建:《建设回应型政府的重要举措》,《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6期。
    [54]卢坤建:《建设回应型政府:责任观、绩效观与服务观》,《学术研究》2008年第5期。
    [55]党秀云:《公民社会的精神与时代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56]景云祥:《和谐社会构建中政府回应机制建设的基本维度》,《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57]聂鑫:《增强我国政府回应能力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对策》,《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58]朱红,吴楠:《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与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59]王岩,邓玉函:《政治平等与学习型政府的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2期。
    [60]李少惠:《以民为本:公共行政的文化诉求》,《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61]黄乔松:《“和合公共管理”视野下政府回应问题研究》,硕士毕业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2]戚攻:《论“回应”范式》,《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63]俞可平:《改善我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若干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64]陆杰,安国撒,袁锋:《政务公开的创新之举—“公众全程监督”制》,《秘书之友》2005年第9期。
    [65]刘泽伦,刘小云:《迈向回应型政府——全球化下政府治理范式转换的路径》,《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66]董相志:《论我国电子政府与学习型政府的一体化推进》,《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
    [67]胡冶岩:《论行政领导的公共服务理念及其变革》,《党政干部学刊》2004年第7期。
    [68]谭亦玲:《浅析政府回应性及中国政府回应面临的挑战》,《社科纵横》2004年第4期。
    [69]彭伟:《城市社区居民有序政治参与与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攀登》2003年第3期。
    [70]郁建兴:《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当代可能性》,《文史哲》2003年第1期。
    [71][美]罗伯特·B·登哈特,珍妮特·v·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10期。
    [72]于仁伯:《转变职能建设诚信责任政府》,《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8期。
    [73][美]加里·方斯莱:《公共行政与治理过程:转变美国的政治对话》,《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2期。
    [74]何祖坤:《关注政府回应》,《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7期。
    [75]张成福:《电子化政府:发展及其前景》,《公共行政》2000年第5期。
    [76]张成福:《责任政府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77]颜延锐:《创新七要素》,《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78]储建国:《市场经济、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79]周光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1期。
    [80]孙笑侠:《法治国家及其政治构造》,《法学研究》1998年第1期。
    [81]《树立公共服务理念,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访十七大代表蔡永莲》,《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10月24日。
    [82]毛天祥:《回应机制:决策与民意“互动”的第一步》,《协商新报》2006年8月4日。
    [83]贺善侃,:《建设有回应力的政府》,《解放日报》2005年7月2日。
    [84]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状况的调查[R/OL]. [2008-10-20]http://ccs.snnu.edu.cn/index. php?option=com_content&tas k=v iew&id=1014
    [85]11条官诫震动衙门作风重庆合川效能建设显成效,[N/OL] [2002/12/25]http://news.sohu.com/88/57/news205235788.shtml
    [86]Charles Fox,Reinventing Government As Postmodern Symbolic Politic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6(3),1996.
    [87]Larry D.Terry,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Neo-Managerialism,and the Public Management Movement.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8(3),1998.
    [88]Richard T.Green and Lawrence Hubbel, On Governance and Reinventing Government,in Gary L.Wamsley & James F Wolf ed.,Refounding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Sage Publications,Inc.,1996).
    [89]C.Hood, 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69,1991.
    [90]Hindy Lauer Schachter,Reinvenment or Reinventing Ourselve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7).
    [91]Weber,Edward P.1999 "The Question of Accountabilit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Administration & Society 31(4).
    [92]Dunn,Delmer D.,and Jerome S.Legge,Jr.2000."U.S.Local Government Managers and the Complexity of Responsi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in Democratic Governance."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1(1).
    [93]D-Easton,The political System.New York:Kropf,1953
    [94]Ingraham,Patricia W.,and Carolyn Ban.1988."Politics and Merit:Can They Meet in a Public Service Model?" Review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8(2).
    [95]Carmen Malena, Reiner Forster Janmejay Singh.Social Accountability[R].The World Bank, 2004.
    [96]Jun.J.S.The Need for Autonomy and Virtues:Civic-Minded Administrators in a Civil Society Administrative Theory&Praxis,1999,21 (2).
    [97]Pollitt,Christopher.Managerialism and the Public Service:The Anglo - American Experience.Basil Blackwell.1990
    [98]Bobert B.Denhardt,Janet Vinzant.The New Public: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November/December 2000,Vol.60,No.6.
    ①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09—413页。
    ②何祖坤:《关注政府回应》,《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7期。
    ①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132页。
    ①戚攻:《论“回应”范式》,《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①[美]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The Dorsey Press,1986年,第115-125页。
    ②何祖坤:《关注政府回应》,《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7期。
    ③聂鑫:《增强我国政府回应能力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对策》,《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④戚攻:《论“回应”范式》,《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①袁浩:《必须增强对人民群众需求的回应力》,《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10期。
    ①参见国家行政学院编译:《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42百。
    ② C. Hood, 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69,1991,pp.3-19.
    ③[美]戴维·奥斯本等:《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
    ① Hindy Lauer Schachter, Reinvenment or Reinventing Ourselve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7)
    ② Charles Fox,Reinventing Government As Postmodern Symbolic Politic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6 (3):256-61,1996.
    ③ Larry D.Terry 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 Neo-Managerialism, and the Public Management Mov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8 (3):194-200,1998
    ④ Richard T.Green and Lawrence Hubbel, On Governance and 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Gary L. Wamsley & James F Wolf ed.,Refounding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Sage Publications, Inc.,1996), pp.38-62.
    ①[美]罗伯特·登哈特珍妮特·登哈特:《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3页。
    ②[美]罗伯特·登哈特珍妮特·登哈特:《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1页。
    ③[美]罗伯特·登哈特珍妮特·登哈特:《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2页。
    ④[美]罗伯特·登哈特珍妮特·登哈特:《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9页。
    ⑤[美]罗伯特·登哈特珍妮特·登哈特:《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0页。
    ①[美]罗伯特·登哈特珍妮特·登哈特:《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9页。
    ②[美]罗伯特·登哈特珍妮特·登哈特:《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4页。
    ③[美]罗伯特·登哈特珍妮特·登哈特:《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4页。
    ④[美]罗伯特·登哈特珍妮特·登哈特:《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0页。
    ⑤[美]罗伯特·登哈特,珍妮特·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10期。
    ①[美]罗伯特·登哈特 珍妮特·登哈特:《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2页。
    ②[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9页。
    ③[美]罗伯特·登哈特 珍妮特·登哈特:《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8页。
    ④ Weber,Edward P.1999 "The Question of Accountabilit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31(4):454-455.
    ⑤[美]罗伯特·登哈特 珍妮特·登哈特:《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3页。
    ⑥[美]罗伯特·登哈特 珍妮特·登哈特:《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2页。
    ①[美]罗伯特·登哈特珍妮特·登哈特:《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6页。
    ②[美]罗伯特·登哈特珍妮特·登哈特:《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2页。
    ③ Weber, Edward P.1999 "The Question of Accountabilit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31 (4):454-455.
    ④ Dunn, Delmer D., and Jerome S. Legge, Jr.2000. "U. S. Local Government Managers and the Complexity of Responsi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in Democratic Governance. "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1(1):75
    ③张成福:《责任政府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④[美]加里·方斯莱:《公共行政与治理过程:转变美国的政治对话》,《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2期。
    ①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5页。
    ②胡冶岩:《论行政领导的公共服务理念及其变革》,《党政干部学刊》2004年第7期。
    ③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41页。
    ④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317页。
    ①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2页。
    ②贺善侃:《建设有回应力的政府》,《解放日报》2005年7月2日。
    ③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第9页。
    ④ D·Easton, The political System. New York:Kropf,1953, p.129.
    ④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9页。
    ①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90页。
    ②李伟权:《政府回应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8页。
    ③[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134页。
    ①黄乔松:《“和合公共管理”视野下政府回应问题研究》,硕士毕业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②陆杰,安国撒,袁锋:《政务公开的创新之举—“公众全程监督”制》,《秘书之友》2005年第9期。
    ①彭伟:《城市社区居民有序政治参与与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攀登》2003年第3期。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89年。
    ②王乐夫:《浅论国家决策参与机制的改革和完善》,转引自王乐夫、郭正林:《公共管理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9页。
    ①于仁伯:《转变职能建设诚信责任政府》,《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期
    ②陈路芳:《地方政府应提高对公民需求的回应力》,《理论探讨》2009年第3期。
    ①黄乔松:《“和合公共管理”视野下政府回应问题研究》,硕士毕业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②谭亦玲:《浅析政府回应性及中国政府回应面临的挑战》,((社科纵横》2004年第4期。
    ③李亚平、于海编选:《第三域的兴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3页。
    ④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49页。
    ①谭亦玲:《浅析政府回应性及中国政府回应面临的挑战》,《社科纵横》2004年第4期。
    ①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状况的调查[R/OL]. [2008-10-20]http://ccs.snnu.edu.c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014
    ①《树立公共服务理念,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访十七大代表蔡永莲》,《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10月24日。
    ②颜延锐:《创新七要素》,《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③[美]罗伯特·登哈特珍妮特·登哈特:《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4页。
    ①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80页。
    ②雪莱:《雪莱政治论文选》,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65页。
    ③[美]罗伯特·登哈特珍妮特·登哈特:《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4页。
    ④[美]罗伯特·登哈特珍妮特·登哈特:《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5页。
    ③ Dunn, Delmer D., and Jerome S. Legge, Jr.2000. "U. S. Local Government Managers and the Complexity of Responsi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in Democratic Governance. "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1(1):75
    ①[美]罗伯特·登哈特珍妮特·登哈特:《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3页。
    ②[美]罗伯特·登哈特珍妮特·登哈特:《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页。
    ③李少惠:《以民为本:公共行政的文化诉求》,《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5页。
    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5页。
    ①袁浩:《必须增强对人民群众需求的回应力》,《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10期。
    ②[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页。
    ③ Ingraham,Patricia W.,and Carolyn Ban.1988. "Politics and Merit:Can They Meet in a Public Service Model?" Review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8(2):1-19.
    ④《政府回应要制度化》,《领导科学》2008年第21期,转摘自《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7日。
    ①毛天祥:《回应机制:决策与民意“互动”的第一步》,《协商新报》2006年8月4日。
    ②李伟权:《政府回应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43页。
    ③景云祥:《和谐社会构建中政府回应机制建设的基本维度》,《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①[美]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5页。
    ① 11条官诫震动衙门作风重庆合川效能建设显成效,[N/OL][2002/12/25]http://news.sohu.com/88/57/news205235788.shtml
    ②邓正来、景跃进:《构建中国的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页。
    ③卢坤建:《论回应型政府的运行模式》,《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7期。
    ④卢坤建:《论回应型政府的运行模式》,《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7期。
    ⑤[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出版社,1988年,第231页。
    ① Carmen Malena, Reiner Forster Janmejay Singh. Social Accountability [R]. The World Bank,2004. P13.
    ②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长春出版社,1999年,第363页。
    ③孙笑侠:《法治国家及其政治构造》,《法学研究》1998年第1期。
    ①周光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1期。
    ②王岩,邓玉函:《政治平等与学习型政府的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2期。
    ③郁建兴:《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当代可能性》,《文史哲》2003年第1期。
    ①党秀云:《公民社会的精神与时代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②储建国:《市场经济、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③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①[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3页。
    ②[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3页。
    ①[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3页。
    ②[美]罗伯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3页。
    ①张成福:《电子化政府:发展及其前景》,《公共行政》2000年第5期。
    ②卢坤建:《论回应型政府的运行模式》,《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7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