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下半叶山东教案中的官绅民教及其互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晚清中国,传教士随着西方列强的尖船利炮来到中国,凭着狂热的宗教热情传播洋教,希望归化这一东方古国。不可否认,传教士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西方先进文明;但另一方面,也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观念,因此引发教务教案不断。
     而山东是地处孔孟之地,反教势头尤为强烈,尤其到后期的义和团运动,给教会势力及西方列强以沉重打击。教民借助教会势力,欺压平民,平民反教,教会恐慌;教会的存在,对封建士绅的权力地位提出挑战,士绅恨教,率民反教;教会借助列强势力,贬斥官吏,官员护教,抑民反教。官绅民教之间出现“民怕官、官怕教,教怕民”的奇特制衡现象。
     因此,本文重点对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山东教务教案进行梳理,在展现山东教案整体概貌、原因、冲突形态、特点、重点教案的同时,集中将目光与论点投射在官绅民教四者关系及其互动上。客观记录教案的交涉过程和最终处理结果,此亦是中国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对外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等方面的侧面反映。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Late Qing Dynasty, the Western powers occupied the land of China, using their aggressive imperialist forces. Meanwhile, the missionaries engaged in the activities of a mission with the fanatical enthusiasm of religious, hoping this ancient oriental country been naturalized.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the existence of the missionaries, to some extent, prevalence the developed Western civilization;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lso brok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al order and ethical concepts, therefore, leaded incessant missionary affairs and cases.
     Shandong is located in the land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so that the momentum of the anti-religious is particularly fiercely. Especially,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Boxer Rebellion, the movement deeply struck the church powers as well as the Western powers.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force of church, Christians bullied and oppressed Chinese civilians, then the civilians opposed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hurch, which brought a great panic to the ecclesia; the existence of the Church posed a challenge to the power of the feudal gentry, whom hated the Church and leaded the civilians to oppose the Church; Church, backed the aggressive imperialist forces of Western powers, demoted officials, making the officials protect Church and suppress the civilians'opposite action.There was a strange phenomenon of checks and balances called "civilians fear officials; officials fear Church force; Church force fears civilians" among officials, gentries, civilians, and the forces of Church.
     Therefore, the focus of the paper is to comb missionary affairs and cases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o reveal the integral appearance, the reasons, the pattern of conflict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ortance of the Shandong affairs, in the meantime, the paper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ir interaction between officials,gentries,civilians,and the forces of Church, and record the progress of the missionary cases objectively and the eventually results. This is also indirectly reflecting Chines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military force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in four relations and their interaction. Lesson plans and objective record of the negotiations proces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final,also in China at that particular historical period, China's political,economic, military and so on reflect.
引文
1赵树好《教案与晚清社会》,第3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2赵树好《教案与晚清社会》,第247页。
    3南洋公学译书院,1891年。
    4燕京大学宗教学院,1941年。
    5私立福建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会,1947年。
    6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1948年。
    7人民出版社,1958年。
    8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研究所,1974-1981年。
    9台湾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丛书之十六,1973年。
    10文复会主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11齐鲁书社,1980年。
    12齐鲁书社,1984年。
    13中华书局,1996年、1998年。
    14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15东方出版社,1990年。
    16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17黄山书社,1993年。
    18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
    19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
    20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21中华书局,1990年。
    22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2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2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25齐鲁书社,1980年。
    26齐鲁书社,1986年。
    27齐鲁书社,1988年。
    28齐鲁书社,1992年。
    29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
    3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3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6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34赵树好《教案与晚清社会》,第8页。
    35《山东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1期。
    36《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84年第6期。
    37《史学集刊》,1989年第1期。
    38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9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40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41(美)丁韪良(W.A. P. Martin)著,沈弘、挥文捷、郝田虎译《花甲忆记——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第297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2晚清教案也可分为三个阶段:《北京条约》签订以前为初涨阶段,自《北京条约》签订到义和团运动为高潮阶段,义和团运动以后为退潮阶段。(罗伟虹《晚清基督教教案发生的原因分析》,转自中国基督教协会、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编《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第75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43晚清教案史的时间于晚清的时间略有不同,根据1996年推出的大陆第一部多卷本的晚清教案史料专著《清末教案》第1册记载,晚清第一起教案发生在1842年,笔者亦认同以1842年作为晚清教案的开始时间。
    44黎仁凯、王栋亮《略论晚清教案的分期和特点》,载《历史教学》总第503期。
    45(清)贾桢等纂《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23,中华书局,1979年。
    46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一辑(二),第643页,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研究所发行,1974-1981年。
    47根据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3分册,第193-205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所载资料统计所得。
    48廖一中等编《义和团运动史》,第59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
    49(清)李杕《拳祸记》下编,第416页,上海土山湾印书馆,1925年。
    50李银子《十九世纪后半期鲁西民间宗教结社与拳会的动向》,载《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
    51中华续行委办会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译《中华归主》,第412页,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52根据李杕《拳祸记》下编,整理绘制。
    53《清德宗实录》第413卷,第15页,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54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第30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55此表根据赵树好《教案与晚清社会》第247页附录三《晚清教案简表》整理绘制。
    56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6页,中华书局,1959年。
    57孙玮、李宏生《中国近代史参考》,第369-371页,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0年。
    59孙江《儒家思想与近代士大夫反基督教》,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1期。
    60文凡《关于近代中国教案性质的讨论——关于19世纪中国教案——义和团学术讨论会述要》,载《东岳论丛》,1987年第6期。
    61何桂春《试论近代中国教案发生的根本原因》,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4期。
    62赵树好《建国以来反教会斗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研究100年》,齐鲁书社,2000年。
    63赵树好《教案与晚清社会》,第247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64《德皇威廉二世、谕旨、信件、电报选集》,第61页。
    651876年8月9日上海《字林西报》。
    66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第8页。
    67(德)卫礼贤著,王宇洁、罗敏、朱晋平译《中国心灵》,第186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
    68(清)程宗裕辑《增订教案汇编》卷6,光绪28年刊本。
    69保罗·A·科恩《中国和基督教,1860-1870年的传教运动和中国排外主义的发展》,第80页,哈佛大学,1963年。
    70保罗·A·科恩《中国和基督教,1860-1870年的传教运动和和中国排外主义的发展》,第80页,哈佛大学,1963年。
    71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1),第107页,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72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1),第147页。
    73(清)王彦威辑《清季外交史料》卷10,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74(清)宝鋆等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76,北京故宫博物院影印本,1930年。
    75宋家珩主编《加拿大传教士在中国》,第79页,东方出版社,1995年。
    76索伦《圣言会的教区——中国山东》,第58页,教会出版社,1932年。
    77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49页,中华书局,1959年。
    78温钦虎《从近代教案看基督教和中国社会习俗的冲突》,载《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79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1860-1874)》,第230-231页,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
    80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年)》,第221页,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41),1981年。
    81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65页,齐鲁书社,1980年。
    82王守中《山东教案与义和团》,第155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
    83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案教务档》,第一辑(一),第4页。
    84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1860-1874)》,第251页,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
    85王守中《山东教案与义和团》,第89页。
    86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153页。
    87焦润明、苏晓轩《晚清社会生活掠影》,第308页,沈阳出版社,2002年。
    88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第1册,第11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89(清)李杕《拳匪祸教记》,第376页,转引自陈振江、程献《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第242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
    90陈振江、程歗《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第107页。
    91王明伦《反洋教书文揭帖选》,第97页,齐鲁书社,1984年。
    92王明伦《反洋教书文揭帖选》,第25页。
    93杨天宏《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子》,第18页,人民出版社,2005年。
    94(清)贾桢等纂《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7。
    95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一辑(二),第639页。
    96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一辑(二),第639-640页。
    97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一辑(二),第641页。
    98(清)徐家干辑《教务辑要》卷2,湖北官书局刻本,光绪24年。
    99连警斋编《郭显德牧师行传全集》,第37-38页,广学会出版,1940年。
    100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二辑(一),第400-412页。
    101齐鲁书社编辑部编《义和团运动史讨论文集》,第534页,齐鲁书社,1982年。
    10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档》之光绪二十四年即墨圣象案。
    103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223-224页,齐鲁书社,1980年。
    104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417页。
    105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252页。
    106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六辑(一),第198页。
    107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第399页。
    108王明伦《反洋教书文揭帖选》,第167页,齐鲁书社,1984年。
    109李东源《传教论》,转引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编第1分册,第351页,人民出版社,1955年。
    110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3页,中华书局,1959年。
    1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第380-381页,中华书局,1990年。
    1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第381页。
    11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第382页。
    114路遥主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上册,第51页,齐鲁书社,1980年。
    115路遥主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第628-629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6赵怀铸《浅谈冠县义和团斗争特点》,义和团运动史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1980年。
    117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六辑(一),第478页。
    11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第423页,中华书局,1990年。
    119路遥主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下册,第1095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第887页,中华书局,1990年。
    12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筹笔偶存》,第38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122路遥主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上册,第22页。
    123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3分册,第183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
    124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3分册,第183页。
    125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第1册,第35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126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六辑(一),第441-442页。
    12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上册,第10页,齐鲁书社,1980年。
    128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六辑(一),第448页。
    129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上册,第11页。
    130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32页。
    131李时岳《甲午战前三十年间反洋教斗争》,载《历史研究》,1958年第6期。
    13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第42页,中华书局,1990年。
    133王先进《1898年濮州反抗教堂调查》,载《近代史资料》,1957年第5期。
    134孙玮、李宏生《中国近代史参考》,第369-371页,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0年。
    13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2册,第361-362页,中华书局,1996年。
    137朱士嘉编《十九世纪美国侵华档案史料选辑》下册,第437-456页,中华书局,1959年。
    138(法)谢和耐著、耿昇译《中国和基督教》,第8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39(法)谢和耐著、耿昇译《中国和基督教》,第80页。
    140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246页。
    141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86页。
    142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四辑(一),第7页。
    143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二),第414页。
    144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104-107页。
    145爱德华兹《山里人》,第11页,转引自周锡瑞著,张俊义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第87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146资料来源:Richard Hartwich, S. V. D. Steyler Missionare in China, Vol. I-Missionariche Erschliessung
    siidshantungs,1879-1903, Steyler Vertag. Augustin,1983.
    147王守中《山东教案与义和团》,第61-62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
    148中华续行委办会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译《中华归主》,第41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
    149周锡瑞著,张俊义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第86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150邵循正《19世纪帝国主义在华天主教保护权的争夺》,载《光明日报》,1951年7月10日。
    151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二),第609页。
    152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二),第610页。
    153周锡瑞著,张俊义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第86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154(美)费正清、刘广京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册,第61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55王明伦《反洋教书文揭帖选》,第346页,齐鲁书社,1984年。
    156(美)费正清、刘广京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册,第614页。
    157(美)费正清、刘广京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册,第614页。
    158参见《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义和团在山东》调查记录稿。
    159路遥主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上册,第575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160(德)施丢克尔著、乔松译《十九世纪的德国与中国》,第298-299页,三联书店,1963年。
    161薛田资《在孔夫子的故乡》(德文),王如绘同志翻译稿。
    162(德)施丢克尔著、乔松译《十九世纪的德国与中国》,第298-299页。
    163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一),第554-555页。
    164陶亚非《十九世纪山东新教与民教关系》,载《文史哲》1991年第1期。
    165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80页,中华书局,1959年。
    166路遥主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上册,第37页。
    167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163页。
    168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171页。
    169托伦《山东传教团》,第31页。
    170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212页。
    17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277页。
    172(清)王彦威辑《清季外交史料》,卷127。
    17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宫中朱批奏折《德国公使海靖致总署照会》,1897年11月24日。
    174(美)柯文著、杜继东译《历史三调: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第18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175周锡瑞著,张俊义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第140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176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3分册。
    177(清)罗惇曧《拳变余闻》,第32页,上海书店,1982年。
    178路遥主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训查资料汇编》上册,第635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179路遥主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训查资料汇编》上册,第634页。
    180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3分册,第33页。
    181路遥主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上册,第632-637页。
    182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216页。
    183大刀会“具有五种名称:梅花拳、义和拳、红灯照、金钟罩以及统称的大刀会。它起源于屡次拆毁梨园屯教堂的冠县十八魁,会众山东全境,其目标是灭洋人,除洋教”(崔岷《义和拳冠县起事考》,载《史学月刊》,2004年第2期)。
    184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六辑(一),第444页。
    185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六辑(一),第444页。
    186孙玮、李宏生《中国近代史参考》,第39页,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0。
    187孙玮、李宏生《中国近代史参考》,第39页。
    188路遥主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上册,第45页。
    189路遥主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上册,第38页。
    190(清)朱寿朋主编《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第3929页,中华书局,1958年。
    191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3分册,第31页。
    192也有资料表明,韩·理加略是这次攻击的主要目标(见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3分册,第32页)。原因是他干预词讼,树敌太多,他给人的印象是没有多少时间去传播福音。《韩理神父的一生》提到他一天之中有20多人来到他的办公室,找他解决各种各样的纠纷(薛田资《韩理神父的一生》,第88页)。
    193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3分册,第29-30页称,薛田资强奸了10多个当地妇女。确切与否,尚无定断,但至少反映了时人对薛田资的看法。
    194巨野县史志办《巨野县志》,第665-667页,齐鲁书社,1996年。
    195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一),第575页。
    196(清)王彦威辑《清季外交史料》,卷137。
    197路遥主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上册,第635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198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215-216页。
    199路遥主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上册,第61页。
    200单县史志办《单县志》,第488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201巨野县史志办《巨野县志》,第665-667页,齐鲁书社,1996年。
    202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212-220页。
    203薛田资《在孔夫子的故乡》(德文),王如绘同志翻译稿。
    204巨野县史志办《巨野县志》,第665-667页,齐鲁书社,1996年。
    205(清)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第490卷,第9页,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8年。
    206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3分册,第358页。
    207黄爱菊,郭满禄《曹州春秋》,第72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年。
    208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191页。
    209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24页。
    210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194-195页。
    211(美)柯文著、杜继东译《历史三调: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第18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21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三辑,第171页,中华书局,1978年。
    21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原折。
    214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三辑,第171页。
    215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三辑,第173页。
    216《德国外交文件》第1卷,第154页,现存南大图书馆。
    217《德国外交文件》第1卷,第154页。
    21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翁同龢、张荫桓与德国公使海靖问答录呈》,1897年12日23日。
    220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27-28页。
    22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5页。
    222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六辑(一),第443页。
    223奚尔恩《在山东前线》,第110页,载《义和团研究会会刊》,1981年第2期。
    224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3页。
    22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近代史资料》,第5页,1957年第5期。
    226《德国外交部档案》第14卷,转引自《义和团运动史论丛》第131页。
    227史学双周刊社编《义和团运动史论丛》,第130页,三联书店,1956年。
    228 R.Hartwich, Steyler Missionary in China (1879-1903),p.179, Augustin,1983.
    229 R.Hartwich, Steyeer Missionary in China (1879-1903),p.330.
    228邵循正《19世纪帝国主义在华天主教保护权的争夺》,载《光明日报》,1951年7月10日。
    23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发电档。
    23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发电档。
    233李秉衡仅在山东任职时,他就处理过泰安教案(1895),新泰教案(1895),兖州教案(1895)和兰山教案(1895)等。
    234《奏民教相仇情形请旨饬议预弭后患片》,1896年8月3日,载戚其章辑《李秉衡集》,第373-374页,齐鲁书社,1993年。
    235《奏民教相仇情形请旨饬议预弭后患片》,1896年8月3日,载戚其章辑《李秉衡集》,第373-374页,齐鲁书社,1993年。
    236《李忠节公家传》,载戚其章辑《李秉衡集》,第776页,齐鲁书社,1993年。
    237《山东巡抚李秉衡致总署电》1897年11月15日,引自《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第748页。
    238《李忠节公家传》,引自《李秉衡集》,第782页。
    239《北华捷报》1897年12月17日,引自《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第242页。
    240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124页。
    24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上册,第454页。
    242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124页。
    24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上册,第345页。
    244路遥主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上册,第262页。
    245侯光陆纂《冠县志》卷1,第4页,民国23年。
    246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5页。
    247侯光陆纂《冠县志》卷30,杂录志,民国23年。
    248王明伦《反洋教书文揭帖选》,第40页。
    250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四辑(一),第277页。
    251(德)叔本华著、李小兵译《意欲与人生之间的痛苦》,第117页,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
    25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档》之《御史高燮曾奏》(光绪24年5月11日)。
    253(德)狄德满著,孔祥涛译《梨园屯教案和义和拳的起源》,载中国义和团研究会主办《义和团研究通讯》,1992年,总第16期。
    254山东大学历史系《义和团调查记录手稿》,1966年梨园屯高警世口述,转自张广生《日常生活、权利与真相——玉皇阁庙产之争的历史记忆》,载《开放天地》,2001年第9期。
    255路遥主编《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转自张广生《日常生活、权利与真相——玉皇阁庙产之争的历史记忆》,载《开放天地》,2001年第9期。
    256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一),第459-460页。
    257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156页。
    258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四辑(一),第261页。
    259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四辑(一),第277-278页。
    260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四辑(一),第277-278页。
    261(德)狄德满著,孔祥涛译《梨园屯教案和义和拳的起源》,载中国义和团研究会主办《义和团研究通讯》,1992年,总第16期。
    262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124页。
    263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126页。
    264这六人分别是文生王世昌、刘长安、高振山、武生阎得胜、贡生左建勋、监生姜汝能,后来控告失败,民间称此六人为“六大绅”或“六大冤”。
    265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一),第464-466页。
    266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124页。
    267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127页。
    268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127页。
    269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128页。
    270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128-130页。
    271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一),第464-466页。
    272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四辑(一),第465页。
    273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一),第464-466页。
    274前次审案中,知县魏起鹏与何式箴曾询问教民“曾否知会教士”,王三歪称“系与教士商酌妥协,始来具呈”。所以两位知县断定“此案和结缘由,该教士固深知而乐众矣”。有观点认为,王三歪并没有告诉传教士,这个协议完全是他在自作主张。孰是孰非,笔者难以定论,本文采取前种说法。
    275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四辑(一),第470页。
    276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一),第469页。
    277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128-130页。
    278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128-130页。
    279路遥主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上册,第257页。
    281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128-130页。
    282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128-130页。
    283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一),第528页。
    284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一),第530页。
    285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六辑(一),第232页。
    286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六辑(一),第192页。
    287《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义和团史料》上册,第267-26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288路遥主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上册,第329页。
    289《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义和团史料》上册,第267-268页。
    290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六辑(一),第236页。
    29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第117页
    292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六辑(一),第237页。
    293路遥主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上册,第265页。
    294崔正春修、尚希贤纂《威县志》卷20,第8页,兵事志,1929年铅印本。
    295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3分册,第324页。
    296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四辑(一),第263页。
    297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8页。
    298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3分册,第207页。
    299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38页。
    300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一),第1页、第4页。
    301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四辑(一),第465页。
    302《威县义和拳调查资料选编》,陆衍科证词,载《研究》,第367页。
    303侯光陆纂《冠县志》,卷10。
    304(日)佐佐木正哉《义和团的起源》(下),载《近代中国》第2期,1977年。
    305(清)程宗裕《教案奏议汇编》卷首(章程),第4-5页,台北国风出版社,1960年。
    306《通行传教谕单》,载(清)徐家干辑《教务辑要》,卷2。
    307《通行传教谕单》,载(清)徐家干辑《教务辑要》,卷2。
    30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末教案》第1册,第21页,中华书局,1996年。
    3091858年《中英条约》第8款。
    310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一辑(一),第19页。
    311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四辑(一),第271页。
    312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一辑(二),第645页。
    313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一辑(二),第646页。
    314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24页。
    315王炳燮《毋自欺室文集》卷6,第6页,津河广仁堂,光绪十一年(1885)刊刻本。
    316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上册,第107页,齐鲁书社,1980年。
    317F.H.蔡平致J.史密斯,1894年1月11日,《美国公理会传教档案》16.3.12,第18卷。
    319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上册,第20-36页,齐鲁书社,1980年。
    320余凯思《宗教冲突:德国传教士与山东地方社会》,第619-620页。
    321王继平主编《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第34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22袁世凯《养寿园奏议辑要》第1卷,第9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323沈宗翰、吴相湘编《东方杂志》第1卷第7期《宗教篇》,第24页,台湾东方杂志社,1969年。
    324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四辑(一),第8页。
    32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1册,第943页,中华书局,1996年。
    326(清)朱寿朋主编《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总第3929页,中华书局,1958年。
    327(日)吉田良酞郎辑《西巡大事本末记》第2卷,第1页,上海书局,清光绪27年。
    328王明伦《反洋教书文揭帖选》,第345页。
    329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二),第609页。
    330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四辑(一),第284-285页。
    331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一),第437-438页。
    332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四辑(一),第276页。
    333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六辑(一),第327-329页。
    334《德国传教士薛田资关于日照教案的记述》,载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340页。
    335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一),第521页。
    336(清)王彦威辑《清季外交史料》,卷10。
    337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六辑(一),第327-329页。
    338约翰·E·施雷克著、张廷玉译《德国在山东》第四章——《德国在内地(1898—1900)》,载《义和团研究会会刊》,1982年第2期。
    33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第423页。
    34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第488页。
    341王明伦《反洋教书文揭帖选》,第67-69。
    342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第400页。
    343《礼记·曲礼》上。
    344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46页。
    345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47页。
    346王明伦《反洋教书文揭帖选》,第109页。
    347根据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六辑(一),第164-166页所载教堂及教民被焚毁清单整理绘制。
    348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44页。
    349(清)李刚己《教务纪略》,卷3,上海书店,1986年。
    350(清)李刚己《教务纪略》,卷3。
    351(清)李刚己《教务纪略》,卷3,章程。
    352(清)李刚己《教务纪略》,卷3,章程。
    353王明伦《反洋教书文揭帖选》,第329页。
    354骆永烈编《从巨野教案到山东义和团》,第14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
    355王孟戎纂《临清县续志》,第4卷,第15页,民国本。
    356(清)宝望等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76。
    357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第12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358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24页。
    35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第379页。
    36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第107页。
    361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一辑(一),第59页。
    36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40页。
    363(清)宝望等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64,第4-5页。
    364(清)罗惇曧《拳变余闻》,第26页,上海书店,1982年。
    365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一辑(一),第109页。
    366(清)陈睦《庚子拳变记日要录》,第62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36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筹笔偶存》,第1页。
    Kuepers, China und die Katholische Mission in Sud-Shantung 1882-1900, pp.149-150.
    36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第436页。
    360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六辑(一),第454页。
    371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第436页。
    372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第9-10页。
    37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第290页。
    374奚尔恩《在山东前线》第12章《狂风暴发》,载《义和团研究会会刊》,1981年第2期。
    375王明伦《反洋教书文揭帖选》,第237页。
    376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第15页,人民出版社,2000年。
    377 Hosea Ballou Morse. The Trade and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p.198, New York,1967.
    378王明伦《反洋教书文揭帖选》,第386页。
    379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一辑(二),第646页。
    380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169页。
    381路遥主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上册,第34页。
    382詹约翰语,转引自保罗·科恩《中国和基督教》,第80页。
    383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一),第415页。
    384(清)宝鋆等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82,第33页。
    385(清)蒋敦复《啸古堂文集》卷3,同治十年刊本。
    386(美)包德成《山东的基督教、白莲教与义和团三者关系的一个新解释》,载《义和团运动史讨论文集》,第533页,齐鲁书社,1982年。
    387 E. W. P. Evans, Timothy Richard, A Narrative of Christian Enterprise and Statesmanship in China.引自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第32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388山东省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62年第4期,第5页。
    389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二),第584页。
    390孙长来《反洋教斗争和义和团运动关系略论》,载《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3期。
    391卢仲维认为,清政府对乡绅反教的态度是,既怂恿、支持又羁糜、控制;而外国的外交官对乡绅则是既憎恨、打击又笼络、斡旋。见卢仲维《乡绅与反洋教运动》,载《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1期。
    392朱士嘉编《十九世纪美国侵华档案史料选辑》下册,第445页,中华书局,1959年。
    39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第1页。
    39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末教案》第1册,第133页,中华书局,1996年。
    395王明伦《反洋教书文揭帖选》,第161页。
    396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一),第441-443页。
    3971890年以前,法国担任远东天主教的护教权,故所有国家在中国的天主教事务都由法国公使出面交涉。1890年德国正式取得了山东南界德国天主教的护教权,此后德国天主教的事务就由德国公使出面交涉了。
    398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一),第417页。
    399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第一卷,第103及108页,商务印书馆,1960年。
    400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二),第588页。
    401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一),第414-416页。
    402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出版《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80年1期,第158页。
    403(清)王彦威辑《清季外交史料》,卷120。
    404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第4册,第45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405(清)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第174页,岳麓书社,1984年。
    406包德威《中国城市的变迁》,第32页。
    407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341页。
    408中华续行委办会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译《中华归主》,第167页。
    409《在华传教手册》,第307页,上海1896年。
    410齐鲁书社编辑部编《义和团运动史讨论文集》,第465页,齐鲁书社,1982年。
    411(英)苏特尔著、周云路译《李提摩太传》,第34页,香港辅侨出版社,1957年。
    412《在华传教手册》,第307页,上海1896年。
    413《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80年1期,第162页。
    414薛田资1898年11月19日的声明,见(德)余凯思著、孙立新译《在模范殖民地胶州的统治与反抗:中德之间的互动(1897-1914)》,第263-267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
    415博内曼《圣言会传教士有福者福若瑟(1852-1908),根据当时资料撰写的传略》,第300-302页。
    416此表绘制主要依据资料为《教务教案档》、《中国教案史》,关于会党参加的教案,碍于定义难界,表中笔者没有统计。
    417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四辑(二),第9页。
    418(清)宝望等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2,第27页。
    419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5页。
    420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一),第413页。
    421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二),第586-591页。
    422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二),第611页。
    423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二),第602-603页。
    424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二),第620页。
    425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一),第548页。
    426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第159页。
    428路遥主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上册,第20页。
    429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六辑(一),第150页。
    430路遥主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上册,第268页。
    431王明伦《反洋教书文揭帖选》,第117页。
    432路遥主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上册,第255页。
    433史绍宾编《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讨论集》,第50页,三联书店,1962年。
    434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一辑(一),第83页。
    435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一辑(一),第54页。
    436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一),第2页。
    437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一),第10页。
    438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第493页。
    439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第472页。
    440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81页。
    441路遥主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上册,第106页。
    442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六辑(一),第137页。
    44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1册,第782页。
    44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1册,第788-789页。
    445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一),第514页。
    44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2册,第764页。
    44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末教案》第1册,第134页,中华书局,1996年。
    448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一辑(一),第35页。
    449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一辑(一),第46页。
    450 Young. L. K, British Policy in China (1895-1902),p.10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0.
    451 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00, Affairs in China, p.77, Washington,1900.
    452沈宗翰、吴相湘编《东方杂志》第1卷第1期,《山东利津县申报教民抗租公文》。
    45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第302-308页。
    455青岛市博物馆编《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第764页。
    456青岛市博物馆编《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第146页。
    457青岛市博物馆编《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第309页。
    458青岛市博物馆编《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第298页。
    459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二辑(一),第413-414页。
    460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二辑(一),第414页。
    461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二辑(一),第416页。
    462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二辑(一),第417页。
    463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一辑(一),第32页。
    464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一辑(一),第16页。
    465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一辑(一),第17页。
    466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340页。
    467(清)宝鋆等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5,第16-17页。
    468 Helen S. Coan Nevius, The Life of John Livingston Nevius—for forty years a missionary in China, pp.407-408, New York:Fleming H. Revell,1895.
    469 The Difficulties of Intercourse between Christian Missionaries and Chinese Officials, p.211,The Chinese Recorder,1889.
    470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一辑(一),第14页。
    47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1册,第205页。
    47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第114及134页。
    473戚其章、王如绘编《清末教案纪实》第303-304页,东方出版社,1990年。
    474(清)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第4册,第242页。
    475(清)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卷349,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476(清)宝鋆等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5,第16页。
    477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四辑(一),第282-286页。
    478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一辑(一),第6页。
    479(清)王彦威辑《清季外交史料》,卷137。
    480 Paul A.Varg, Missionaries, Chinese and Diplomat:Amemican Missionary Movement in China,1890-1952, P.47,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8.
    481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二),第604页。
    482《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义和团史料》上册,第258页。
    483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六辑(一),第185页。
    484《致各地反教飞咨》、《札饬通省公文》底稿,北大图书馆藏。
    485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27-28页。
    486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中华书局,1980年。
    487王明伦《反洋教书文揭帖选》,第625页。
    488《审明谋杀洋人卜克斯案犯按律定拟折》《教士被戕请将知县金猷大等部照章议处片》,见廖一中、罗真容编《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489《密陈办结英教士卜克斯始末情形折》,见廖一中、罗真容编《袁世凯奏议》。
    490《密陈办结英教士卜克斯始末情形折》,见廖一中、罗真容编《袁世凯奏议》。
    491《密陈办结英教士卜克斯始末情形折》,见廖一中、罗真容编《袁世凯奏议》。
    492《密陈办结英教士卜克斯始末情形折》,见廖一中、罗真容编《袁世凯奏议》。
    493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第98-100页。
    494(清)朱寿朋主编《光绪朝东华录》,总第4604页。
    495皮锡瑞《师伏堂日记》抄本,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初二条,转引自刘泱泱《近代湖南绅士与教案》,参见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与近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1992年。
    49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3册,第832页。
    497(清)宝鋆等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4。
    498邵循正《19世纪帝国主义对华天主教保护权的争夺》,《光明日报》,1951年7月10日。
    499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四辑(一),第263页。
    500(清)李刚己《教务纪略》卷3,章程。
    501(清)李刚己《教务纪略》,卷首,谕旨。
    502(清)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第4册,第362页。
    503路遥、程歗《义和团运动史研究》,第68页,齐鲁书社,1988年。
    504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一辑(二),第662页。
    505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一辑(二),第671页。
    506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一辑(二),第674页。
    507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一辑(二),第675页。
    508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山东巡抚衙门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统计,其中个别官员撤换未遂。
    509周锡瑞著,张俊义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第134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510周锡瑞著,张俊义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第134页。
    511路遥、程歗《义和团运动史研究》,第67页。
    512路遥、程歗《义和团运动史研究》,第67-68页。
    513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二),第609页。
    514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二),第610页。
    515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二),第610页。
    (清)宝鋆等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北京故宫博物院影印本,1930年。
    (清)陈睦《庚子拳变记日要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清)程宗裕《教案奏议汇编》,台北国风出版社,1960年。
    (清)程宗裕辑《增订教案汇编》,光绪28年刊本。
    (清)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岳麓书社,1984年。
    (清)蒋敦复《啸古堂文集》,同治十年刊本。
    (清)李杕《拳祸记》,上海土山湾印书馆,1925年。
    (清)李刚己《教务纪略》,上海书店,1986年。
    (清)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清)罗惇曧《拳变余闻》,上海书店,1982年。
    (清)王炳燮《毋自欺室文集》,津河广仁堂,光绪十一年(1885)刊刻本。
    (清)王彦威辑《清季外交史料》,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清)袁世凯《养寿园奏议辑要》,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清)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8年。
    (清)徐家干辑《教务辑要》,湖北官书局刻本,光绪24年。
    (清)朱寿朋主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
    (清)贾桢等纂《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中华书局,1979年。
    《清德宗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致各地反教飞咨》、《札饬通省公文》底稿,北大图书馆藏。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华书局,1978年。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9年。
    崔正春修、尚希贤纂《威县志》,1929年铅印本。
    单县史志办《单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侯光陆纂《冠县志》,民国23年。
    巨野县史志办《巨野县志》,齐鲁书社,1996年。
    王孟戎纂《临清县续志》,民国本。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1—7辑,台湾中央研究院近 代研究所发行,1974-1981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末教案》第1—3册,中华书局,1996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中华书局,1990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原折、发电档、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档》。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筹笔偶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义和团史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陈振江、程歗《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人民出版社,1955年。
    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黄爱菊,郭满禄《曹州春秋》,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年。
    焦润明、苏晓轩《晚清社会生活掠影》,沈阳出版社,2002年。
    连警斋编《郭显德牧师行传全集》,广学会出版,1940年。
    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齐鲁书社,1980年。
    廖一中、罗真容编《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廖一中等编《义和团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
    路遥、程歗《义和团运动史研究》,齐鲁书社,1988年。
    路遥主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路遥主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路遥主编《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
    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1860-187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
    骆永烈编《从巨野教案到山东义和团》,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
    戚其章、王如绘编《清末教案纪实》,东方出版社,1990年。
    戚其章辑《李秉衡集》,齐鲁书社,1993年。
    齐鲁书社编辑部编《义和团运动史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82年。
    青岛市博物馆编《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
    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80年。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出版《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80年1期。
    山东省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62年第4期。
    沈宗翰、吴相湘编《东方杂志》第1卷,台湾东方杂志社,1969年。
    史绍宾编《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讨论集》,三联书店,1962年。
    史学双周刊社编《义和团运动史论丛》,三联书店,1956年。
    宋家珩主编《加拿大传教士在中国》,东方出版社,1995年。
    孙玮、李宏生《中国近代史参考》,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0年。
    王继平主编《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明伦《反洋教书文揭帖选》,齐鲁书社,1984年。
    王守中《山东教案与义和团》,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1),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杨天宏《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子》,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年)》,台湾“中央”研
    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41),1981年。
    赵树好《教案与晚清社会》,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近代史资料》,1957年第5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山东义和团案卷》,齐鲁书社,1980年。
    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研究100年》,齐鲁书社,2000年。
    中华续行委办会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译《中华归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朱士嘉编《十九世纪美国侵华档案史料选辑》,中华书局,1959年。
    《北华捷报》。
    《在华传教手册》,上海1896年。
    上海《字林西报》。
    丛曙光、孙长来《封建官绅与近代教案》,载《辽宁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7月第4期。
    崔岷《义和拳冠县起事考》,载《史学月刊》,2004年第2期。
    何桂春《试论近代中国教案发生的根本原因》,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4期。
    黎仁凯、王栋亮《略论晚清教案的分期和特点》,载《历史教学》总第503期。
    李时岳《甲午战前三十年间反洋教斗争》,载《历史研究》,1958年第6期。
    李银子《十九世纪后半期鲁西民间宗教结社与拳会的动向》,载《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
    刘泱泱《近代湖南绅士与教案》,参见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与近代中国
    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1992年。
    卢仲维《乡绅与反洋教运动》,载《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1期。
    罗伟虹《晚清基督教教案发生的原因分析》,转自中国基督教协会、中国基督教
    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编《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邵循正《19世纪帝国主义在华天主教保护权的争夺》,载《光明日报》,1951年7月10日。
    孙长来《反洋教斗争和义和团运动关系略论》,载《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3期。
    孙江《儒家思想与近代士大夫反基督教》,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1期。
    陶亚非《十九世纪山东新教与民教关系》,载《文史哲》1991年第1期。
    王先进《1898年濮州反抗教堂调查》,载《近代史资料》,1957年第5期。
    温钦虎《从近代教案看基督教和中国社会习俗的冲突》,载《甘肃社会科学》,2000 年第3期。
    文凡《关于近代中国教案性质的讨论——关于19世纪中国教案——义和团学木讨论会述要》,载《东岳论丛》,1987年第6期。
    奚尔恩《在山东前线》第12章《狂风暴发》,载《义和团研究会会刊》,1981年第2期。
    张广生《日常生活、权利与真相——玉皇阁庙产之争的历史记忆》,载《开放天地》,2001年第9期。
    赵怀铸《浅谈冠县义和团斗争特点》,义和团运动史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1980年。
    (德)狄德满著,孔祥涛译《梨园屯教案和义和拳的起源》,载中国义和团研究会主办《义和团研究通讯》,1992年,总第16期。
    (德)施丢克尔著、乔松译《十九世纪的德国与中国》,三联书店,1963年。
    (德)叔本华著、李小兵译《意欲与人生之间的痛苦》,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
    (德)卫礼贤著,王宇洁、罗敏、朱晋平译《中国心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
    (德)余凯思著、孙立新译《在模范殖民地胶州的统治与反抗:中德之间的互动(1897-1914)》,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
    (法)谢和耐著、耿昇译《中国和基督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美)包德成《山东的基督教、白莲教与义和团三者关系的一个新解释》,载《义和团运动史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82年。
    (美)丁韪良(W. A. P. Martin)著,沈弘、挥文捷、郝田虎译《花甲忆记——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美)柯文著、杜继东译《历史三调: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周锡瑞著,张俊义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日)吉田良酞郎辑《西巡大事本末记》,上海书局,清光绪27年。
    (日)佐藤公彦著、宋军、彭曦、何慈毅译《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日)佐佐木正哉《义和团的起源》(下),载《近代中国》第2期,1977年。
    (英)苏特尔著、周云路译《李提摩太传》,香港辅侨出版社,1957年。
    《德国外交文件》,现存南大图书馆。
    F.H.蔡平致J.史密斯,1894年1月11日,《美国公理会传教档案》16.3.12,第18卷。
    保罗·A·科恩《中国和基督教,1860-1870年的传教运动和和中国排外主义的发展》,哈佛大学,1963年。
    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中华书局,1980年。
    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
    索伦《圣言会的教区——中国山东》,教会出版社,1932年。
    薛田资《在孔夫子的故乡》(德文),王如绘同志翻译稿。
    约翰·E·施雷克著、张廷玉译《德国在山东》第四章——《德国在内地(1898—1900)》,载《义和研究会会刊》,1982年第2期。
    Helen S.Coan Nevius, The Life of John Livingston Nevius—for forty years a missionary in China, New York:Fleming H. Revell,1895.
    Hosea Ballou Morse, The Trade and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New York,1967.
    Kuepers, China und die Katholische Mission in Sud-Shantung 1882-1900.
    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00, Affairs in China, Washington,1900.
    Paul A.Varg, Missionaries, Chinese and Diplomat:Amemican Missionary Movement in China,1890-1952,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8.
    R. Hartwich, Steyeer Missionary in China (1879-1903),Augustin,1983.
    The Difficulties of Intercourse between Christian Missionaries and Chinese Officials, The Chinese Recorder,1889.
    Young. L.K, British Policy in China(1895-1902),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