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与债权人利益保护之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传统的公司法理论认为,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作为公司法定机构的董事会对股东负有信赖义务,股东的利益可以得到公司法的保护。但债权人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合同问题,债权人与公司之间是债权债务关系,属于公司的外部关系。同时,由于公司的经营风险要由股东来承担,因而股东对公司最关切,最有责任感。因此,公司的债权人不享有公司经营管理的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这些权利应由股东独占。所以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没有保护债权人的机制,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主要由合同法保护。在这一传统理论影响下,我国公司立法进行了旨在保护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的九大改革,进入到2008年随着股市的风起云涌,证监会和两大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股权又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和行为指引以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而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改革相对而言明显不够。目前,我国公司债权融资主要是银行贷款,在现有法律框架下银行对债务人监督力度很小,对整个银行体系甚至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是一大隐患。将来公司的债权融资必将会日益增加债券融资,增强债券持有人的控制机制变革公司治理结构也将成为必然的选择。现代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本质上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是一张有股东、债权人、经营者、生产者、消费者及其它有关利益主体共同组成的“契约网”,各利益主体之间应是平等和独立的关系。在公司决策中要反映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愿望,实施共同治理。因此,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应属于公司治理的范畴。采用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才能更有效保护债权人利益。
     本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与债权人利益保护之关系。从利益相关者治理本身的含义和社会历史变迁的融合,指出它是对传统公司治理在新客观历史条件下的反思和更新。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肯定了债权人作为利益相关者之一对公司应享有的权利,从而为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能途径。
     第二部分从五个方面确定了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不同的五个方面理论殊途同归的得出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有利于公司内部的合作、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论证了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应然性和合理性。
     第三部分从现实法律制度在债权人保护方面的既存问题,加强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必然性和世界各国或者地区的实践,以及我国学者的研究建议着重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建立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以加强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实务基础。
     第四部分阐述了加强利益相关者之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具体制度。对借贷融资债权人而言最有力的就是进入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对债券投资者而言可根据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规模和稳定性以及公司的情况选择;对经常出现的关联交易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情况则应在实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同时,强制适用四大规则;建立债权人派生诉讼制度,完善破产中的公司重整制度。从而为保护债权人利益,保护债权从产生、发展变化到终结提出了全方位加强保护的建议。
The traditional Company Law deems that the stockholders are the owners of the company. The board, as a legal organization of the company, have the reliance obligations to the company. The stockholders' rights can be protected by the company. But the creditor's right is mostly a contract issu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reditor and the company is a contract issue. It belongs to the external relationship of the company. Meanwhile, because the management risks should be born by the stockholders, they mostly concern and hav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 the company. So the creditor has not the right of taking part in, decision making and supervision. These rights should be owned by the stockholders. The company's internal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 has not have the creditor protection system and their rights are protected by the Contract Law. Affected by the traditional theory, the legislation in our country carried through 9 magnificent renovation in order to protect creditors especially the medium and small creditors. In 2008, 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and two stock exchanges came on series of specifications and behavior guides to share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benefits of medium and small creditors. But the renovation of protection to the creditors was not enough obviously. Currently financing creditor's rights are mainly loan from the bank. Under the current law system, there is not enough monitoring to the debtors from the bank. This is a hidden risk to the bank system or even to the stabilization of the money market. In future there will be more and more bond financing in creditor's right financing of the company. To enhance the control system of the bondholder, renovate the company management system will be the certain choice. Modern company management theory thinks that the company is the overall contract relationships in nature, is a contract net consists of stockholders, creditors, operators, producers, customers and other benefit parts. The stakeholders are equal and independent among each other. When making decision they should reflect the desires of benefit parts. So the protection of the creditors' benefits belongs to the scope of company management. To adopt a stakeholders management mode will more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benefits of the creditors.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essay includes four parts as following,
     Part 1 introdu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keholders management mode and creditors benefit protection. From the meaning of stakeholders management and the introject with the society history. Pointing out that it is consideration and renovation in the new history cond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ompany management. The stakeholders management mode affirms the right that the creditor, as one of the stakeholders should have. It provides theory gist and possible way for creditor to join in the company management.
     Part 2 confirms reach the goal by different routes that the theory base for stakeholders management mode makes for inner cooperation and long term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from 5 aspects. It demonstrates the suit and rationality of the creditors join in the company management.
     Part 3 sets forth the fact foundation of setting the stakeholders management mode to enhance the benefits protection of the creditors from 3 aspects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reditors protection of the current law system, the inevitability of enhancing the creditors protec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all over the world.
     Part 4 sets forth the detail system of creditors of stakeholders management joining the company management. To the loan financing creditors, it is strongest to get into the directorate and Supervision Committee; to the bond investor we can make choice according to the loan market development scale and stability or the situation of the company in our country. To the regularly happened relating business damaging the creditors' benefits when applying Doctrine of Disreg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 we need to apply forcing 4 regulations which are derivative action for the creditors; consummating the company reforming system in the bankruptcy so as to protect the benefits of the creditors and creditors' rights. It sets forth the advice of all orientation enhancing protection from coming into being, development, changing to termination.
引文
1 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4页。
    2 张维迎:《所有制、智力结构与委托—代理关系》,载于《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
    3 张都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角度的分析》,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库2006年,第29页。
    4 李维安:《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页。
    5 刘黎明、张颂梅:《“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探析》,载于《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6 布莱尔:《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张荣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页。
    8 转引自付俊文、赵红:《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载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9 “原子”本是一个物理术语,是一种非常细小的物质。在社会哲学领域,人们经常以“原子化”来比附互不联系、高度分散化的社会。
    10 郭颂华:《利益相关者与我国公司治理》,载于《学习论坛》2002年第8期。
    11 “利权人”(stakeholders)是与“股权人”(stockholders)相对应的,指的是在公司管理中参与公司运行的各种人员和组织都成为公司风险的承担者和利益的分享者,各方的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2 刘黎明、张颂梅:《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探析》,载于《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3 Tara J Radin,"700 Families to Feed:The Challenge of Corporate Citizenship",Vanderbilt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Aprch,2003.p640
    14 杨瑞龙、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页。
    15 如美国《内拉华州普通公司法典》、《日本公司治理原则》、《韩国公司治理准则》等。
    16 缪仁炳:《比较公司治理、演化趋势及其意义》,载于《改革》2000年第1期。
    17[美]庞德:《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81页。
    18 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19 Carroll A.B:"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
    20 张民安:《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21 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
    22[美]布莱尔:《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张荣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页。
    23 张穹主编:《新公司法修订研究报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24 引自《中国公司治理报告(2003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21至92页
    25 李维安:《中国公司治理原则研究课题组研究论文摘登》,《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1期,第25页。
    26 引自《外国法译评》,1996年第3期,第92页。
    27 何俭亮:《债权人与公司治理》,载于《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第7期。
    28 李苹莉:《经营者业绩评价——利益相关者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页
    29 郝春莉、张世国:《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载于《中国律师》2004年第1期。
    30 郭金林:《企业产权契约与公司治理结构——严禁与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页。
    31 梁能等编:《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32 Jeffree v.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Securities Commission(1989) A.L.C.556.
    33 The Canada Business Corporation Act,section 231
    34 布莱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26页。
    35 李维安主编:《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年版,第348页。
    36 邓恒译《OECD公司治理原则》载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第5期
    37 同37第379页
    38 李维安主编《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第280页
    39 李维安主编《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第第11页
    40 张穹主编:《新公司法修订研究报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145页。
    41 徐晓松:《论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缺陷与完善》,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
    43 赖英照:《公司法论文集》,台湾证券市场发展基金会编印,1990年版,第272-273页。
    44 2008年煤炭选采业重组中由上市公司高价收购母公司采矿权就很明显。
    45 齐斌著:《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监管》,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04页。
    46 1965年《德国股份公司法》第313条。
    47 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第369条。
    48 杜景林、卢谌译:《德国股份公司法、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德国公司改组发、德国参与决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155页。
    49 赵旭东主编:《上市公司董事责任与处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45-246页。
    50 赵旭东主编:《上市公司董事责任与处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45-246页
    51 同上
    52 转引自张民安:《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
    53 张民安:《董事对公司债权人承担的侵权责任》,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4期,第50页。
    54 梅慎实:《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运作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443页。
    55 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页。
    56 李哲松、吴日焕译:《韩国公司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93页。
    57 罗结珍译:《法国公司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58 何志楠:《派生诉讼制度研究》,佛山法院网2005年12月,2008年5月登陆。
    59 张穹主编:《新公司法修订研究报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页。
    1.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李维安:《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3.张志强、王春香:《企业、政府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4.(美)玛格丽特·M·布莱尔:《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张荣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杨瑞龙、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美)庞德:《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7.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8.张民安:《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张穹主编:《新公司法修订研究报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1.《中国公司治理报告(2003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12.李苹莉:《经营者业绩评价——利益相关者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郭金林:《企业产权契约与公司治理结构——严禁与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14.梁能等编:《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版。
    15.布莱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4月版。
    16.李维安主编:《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年版。
    17.赖英照:《公司法论文集》,台湾证券市场发展基金会编印1990年版。
    18.齐斌著:《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监管》,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9.赵旭东主编:《上市公司董事责任与处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20.张民安:《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梅慎实:《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运作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22.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李哲松、吴日焕译:《韩国公司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罗结珍译:《法国公司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25.杜景林、卢谌译:《德国股份公司法、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德国公司改组法、德国参与决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卞耀武主编,左羽译:《特拉华州普通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张维迎:《所有制、智力结构与委托—代理关系》,载于《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
    2.张都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角度的分析》,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库,2006年。
    3.刘黎明、张颂梅:《“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评价》,载于《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4.付俊文、赵红:《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载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5.郭颂华:《利益相关者与我国公司治理》,载于《学习论坛》2002年第8期。
    6.缪仁炳:《比较公司治理、演化趋势及其意义》,载于《改革》2000年第1期。
    7.李维安:《中国公司治理原则研究课题组研究论文摘登》,载于《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1期。
    8.何俭亮:《债权人与公司治理》,载于《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第7期。
    9.郝春莉、张世国:《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载于《中国律师》2004年第1期。
    10.邓恒译:《OECD公司治理原则》,载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第5期。
    11.徐晓松:《论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缺陷与完善》,载于《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
    12.张民安:《董事对公司债权人承担的侵权责任》,载于2000年《法制与社会发展》。
    13.何志楠:《派生诉讼制度研究》,佛山法院网2005年12月,2008年5月访问。。
    14.《外国法译评》,1996年第3期。
    1.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北大法律信息网,2008年5月访问。
    2.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北大法律信息网,2008年5月访问。
    3.杜景林、卢谌译:《德国股份公司法、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德国公司改组法、德国参与决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卞耀武主编,左羽译:《特拉华州普通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北大法律信息网2006年2月,2008年6月访问。
    6.李哲松、吴日焕译:《韩国公司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罗结珍译:《法国公司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8.蔡文海译:《加拿大商事公司法》,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年版。
    9.《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北大法律信息网,2008年4月访问。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