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医疗卫生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新型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社会学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多,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历史学特别是党史和国史的研究领域里,基本上是从文献到文献的研究路径,局限性十分明显。事实上,集体化时代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一段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时期,其影响力时至今日依然挥之不去。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托强大的国家力量和丰富多样的动员策略,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变革,进行了一项空前浩大的社会改造工程,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合作医疗,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其中充斥着政治意味的“除四害”运动、遍布农村田间地头的赤脚医生等等,构成了这一时期丰富独特的社会图景。那么,社会学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
     本文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切入,选取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在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卫生实践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以社会运动为理论基础,通过“自下而上”微观地考察米山地区解放前的传统医疗卫生、走向社会运动的医疗卫生、以及米山医疗卫生成为全国典型模范的整个过程,深入探讨了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密切关联。本文认为医疗卫生是社会变化的一面透镜,通过医疗卫生可以深化对社会变化特点的认识。传统民众的医疗卫生实践与传统乡村社会的社会结构及人情网络关系是一个有机镶嵌的整体,集体化时期国家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将广大民众组织起来参与到医疗卫生社会运动当中。在运动中,传统医疗卫生观念、特别是传统医疗与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医疗卫生运动反复冲击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社会工程的改造。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事实上,在医疗卫生社会运动的背后,潜藏着许多同运动方向相背离的传统面孔(亦或反行为),这些因素不断吞噬着运动的有效性,所以在医疗卫生社会运动走向终结的时候、合作医疗也最终走向了解体,这是深层次的原因。
Medical and Hygiene sociology is a new branch of sociology, and there are a great many achieve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research mainly focus on the rural medical and healthcare during the period of Chinese Agriculture Collectivization. Nowadays, Sociology gives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rural medical and healthcare,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pay attention to history, especially to the history of the party and the Chinese history. These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which only use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way have obvious limitations. In fact, the collectivization period is a prominent and characteristic period in the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its influence is still lingering even to this day. During this perio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relies on strong national strength and variety of mobilization strategies,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unprecedented social reconstructions in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It not only established the county, town and village hygiene networks rapidly, also launched a strong cooperative medical service, while effectively launched the Patriotic Health Campaign throughout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which is full of political overtones, "four pests" campaign and the barefoot doctors all over the countryside and fields, etc. All of this constitute a rich and unique social picture of this period. So, sociology should make their own interpre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n this social history phenomen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this paper select the medical health practice of Mishan town, Gaoping county in Shanxi Province during the collectivization period as a case study. It based on social movements theory and investigated the whole process from traditional health care, social movement health care to the national health care model in the microcosmic point of view. In the meantime, it thoroughly discusse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lth care and local communit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health care is the lens side of social change, through the medical and health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change. Traditional public health practices, traditional social structure of rural society and the relationships are organic. During collectivization period, the nation organized the mass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health care social movements through a wide range of social mobilization. In the social movements, the traditional health care concepts, especi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health care and society, was impacted by the health care reform movement which bearing state discourse, nationalism and new ideology. Ultimately, changed not only the rural and underserved a weak sense of the backward state of health, while achieving the country's new government building, ideology remodel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In fact,,there are many traditional faces deviate from the movement direction in the back of health social movement, these factors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movements continuously. They are also the deep reason of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medical sevice.
引文
①转引自,王一方:《医学人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第3—4页。
    ② Sigerist H:《人与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一版。
    ③ Sigerist H. Landmarks in the History of Hygine.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6.7.
    ④ Robert F. Berkhofer, JR.,op.cit, P.1,转引自孙江:“后现代主义、新史学与中国语境”,《新史学》(下),杨念群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663页。
    ①Carol Benedict, "Bubonic Plagu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Modern China(April),1988;Bubonic Plagu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②参见[美]罗芙芸(Ruth Rogaski):《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向磊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③参见:余新忠:从社会到生命——中国疾病、医疗史探索的过去、现实与可能,《新史学》(下),杨念群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710页。
    ④杜正胜:《作为社会史的医疗史》,《新史学》,第6卷第1期(疾病、医疗与文化专号),1995年3月,第113—143页。⑤金仕起:《古代医者的角色——兼论其身份与地位》,《新史学》,第6卷第1期(疾病、医疗与文化专号),1995年3月,第1—48页。
    ⑥陈元朋:《宋代的儒医——兼评Robert.Hymes有关宋元医者地位的论点》,《新史学》第6卷第1期(疾病、医疗与文化专号),1995年3月,第179—203页。
    ①台北:《新史学》第14卷第4期,2003年12月。
    ②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4月初版。
    ③李建民主编:《生命与医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④李建民主编:《从医疗看中国史》,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8年10月。
    ⑤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⑥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年)》,山东书画出版社,2006年。
    ⑦参见:余新忠《清代江南的卫生观念与行为及其近代变迁初探——以环境和用水卫生为中心》,《清史研究》2006年2期;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余新忠等著《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书店,2004年。
    ⑧余新忠:《清代江南的民俗医疗行为探析》,《清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以社会文化史为视角的探索》,余新忠主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8月第一版。
    ①张哲嘉:《为龙体把脉——名医力钧与光绪皇帝》,黄冬兰主编:《身体·心性·权力》,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第211—235页。
    ①杨念群:“防疫如何变为一种日常生活的政治”,《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32页。
    ②[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历史和社会科学:长时段”《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蔡少卿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第一版,第49页。
    ①(英)史密斯著:《历史社会学的兴起》,周辉荣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①罗伯特·K·殷著,周海涛译.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第三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7
    ①王宁.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社会学研究,2002,5:123-125
    ①罗伯特·K·殷著,周海涛译.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第三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95
    ②罗伯特·K·殷著,周海涛译.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第三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95
    ①(美)艾尔东·莫里斯、卡洛尔·麦克拉吉·缪勒主编:《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刘能译、秦明瑞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
    ①Ted Gurr:Why Men Rebe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②Neil Smelser:Theory of Collective Behavior. New York:Free Press.
    ③(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4第一版。
    ④Charles Tilly: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New York:Randon House.1978.
    ⑤Doug. McAdam: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 1930~1970,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82.
    ⑥Sidney Tarrow, Power in Movemen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①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第182—183页。
    ②(英)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钱乘旦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③冯建华、周林刚:《西方集体行动理论的四种取向》,《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④Erving Goffman:Frame Analysis. New York:Harper and Row, Publisher.1974.
    ⑤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第211—216页。
    ①《高平县志》,中国地图出版社,1993.6,第10页—14页。
    ①(明)王守仁:《高平县志序》
    ②《高平县志》,中国地图出版社,1993.6,第374页。
    ①《高平县志》,中国地图出版社,1993.6,第9页。
    ②《高平县志》,中国地图出版社,1993.6,第10页—14页。
    ①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第57—96页。
    ②陈元朋:《宋代的儒医——兼评Robert.Hymes有关宋元医者地位的论点》,《新史学》第6卷第1期(疾病、医疗与文化专号),1995年3月,第179—203页。
    ③杨念群:《再造病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89页。
    ①费孝通:《乡土社会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①[美]罗芙芸(Ruth Rogaski):《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向磊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5页。
    ①《高平县志》,中国地图出版社,1993.6,第174页。
    ②田野资料编号:MSD20090804
    ③田野资料编号:MSF20090807
    ④田野资料编号:MSD20090716
    ①田野资料编号:MSD20090716
    ②田野资料编号:MSF20080815
    ③田野资料编号:MSD20090728
    ④张慈晨:《民俗调查与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2页。
    ①《高平县米山乡保健站是如何一步一步提高与巩固的》,1958年2月13日,高平县档案馆,全宗号:59;目录号:1;案卷顺序号13;文件处理号:1,第00075—00084.
    ②《高平县米山乡保健站是如何一步一步提高与巩固的》,1958年2月13日,高平县档案馆,全宗号:59;目录号:1;案卷顺序号13;文件处理号:1,第00075—00084.
    ①《高平县志》,中国地图出版社,1993.6,第82页。
    ②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上册),人民出版社出版,1956年1月版,第157页。
    ③《米山乡、下冯庄、南朱庄关于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卫生保健委员会及开办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预防医疗保健站计划方案》,955年4月6日印,高平县人档案馆,全宗号:59;目录号:2;案卷顺序号9,第00036.
    ④《米山乡、下冯庄、南朱庄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办联合医疗预防保健站计划草案》1955年3月8日印,高平县档案馆,全宗号:59;目录号:2;案卷顺序号9,第00000-00010。
    ①《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150页。
    ②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11—355页。
    ③爱国卫生运动群众大会上演唱歌曲:《消灭细菌战》,郭沫若作曲,吕骥作曲。
    ④田野资料编号:MSD200800501
    ⑤田野资料编号:MSF20080815
    ⑥田野资料编号:MSF20090712
    ①田野资料编号:MSD20080501
    ②《在斗争中巩固和发展合作医疗》,《人民日报》,1974年6月16日,
    ③田野资料编号:MSD20090716
    ①高王凌先生将其称为“反行为”,这里为借用。参见高王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②田野资料编号:MSF20090816
    ③田野资料编号:MSF20090709
    ④田野资料编号:MSF20081003
    ⑤《关于一年来保健组织革命化总结报告》1965年3月19日,高平县档案馆,全宗号:59目录号:1;案宗顺序号:27;文书处理号:4,第0000600019。
    ①《米山中心卫生院志》,2005年11月,第133页。
    ①《米山中心卫生院志》,2005年11月,第101—116页。
    ②1965年,米山中心保健站改名为米山公社卫生院。
    ①毕维忠于1963年10月病逝,年51岁。参见《米山中心卫生院志》,2005年11月,第195页。
    ①《米山中心卫生院志》,2005年11月,第256—271页。
    ①高平县档案馆,1963年6月7日,第9卷第22件。
    ②这同周怡对集体化研究的一些结论相似。参加,周怡:《村庄声誉:一个无法略去的集体符号H村现象的社会学思考》,《社会》,2008年第5期。
    ③《米山中心卫生院志》,2005年11月,第1页。
    ④此处不包含当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①《高平县志》,中国地图出版社,1993.6,第314页。
    ②田野资料编号:MSD20090722
    ③田野资料编号:MSF20090807
    ④田野资料编号:MSD20090722
    ①山西省高平县人民政府,李安国等:《米山镇股份医疗保健保偿和合作保健的实践和思考》,《全国健康保障专刊》,1991年。转引自:《米山中心卫生院志》,2005年11月,第282—288页。
    ①(英)史密斯著:《历史社会学的兴起》,周辉荣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1]县卫生局关于米山现场会议方面的材料汇集,1965.3.23,卷内共1件59张,全宗号:59 目录号:1,案宗顺序号:27,文书处理号:4。
    [2]高平县人民政府卫生,县卫生科关于米山、下冯庄、南朱庄保健站综合性工作的草案、方案、汇报,1955.3.8——1955.9.30,卷内共4件36张,全宗号:59,目录号:2,案卷顺序号:9,文书处理号:2
    米山乡、下冯庄乡、南朱庄乡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办联合医疗预防保健站计划草案1955.3.8
    米山乡、下冯庄乡、南朱庄乡关于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卫生保健站委员会及开办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预防医疗保健站计划方案 1955.4.28
    米山乡、下冯庄乡、南朱庄乡开办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预防医疗保健站计划草案
    高平县米山、下冯庄、南朱庄等三个乡试办农业生产联合预防、医疗保健站工作汇报及五至八月份工作总结汇报 1955.9.30
    [3]县爱委会关于综合性和典型方面的通知、报告、总结、计划、通报,1958.1.10
    —1958.10.10卷内共18件86张,全宗号:59,目录号:1,案宗顺序号:13,文书处理号:1。
    关于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冬季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工农生产的一项重要举措
    关于认真学习山西省卫生厅两个闻见以稷山县太阳村屯苗县东季高村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中的经验通知
    立即做好猩红疫病的防治工作的通知
    关于除四害讲卫生运动报告
    关于除四害讲卫生一、二月份工作总结
    关于全县除四害讲卫生运动目前基本实现八无的报告
    关于提前实现基本八无县的总结
    关于在全县范围内彻底歼灭八害实现卫生县开展双周大突击运动的紧急通知
    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疫病第二个战役计划(草案)
    关于当前除四害讲卫生运动进展情况的通报
    关于除四害讲卫生运动元月份——七月份二十号简结
    关于在城关举行不卫生物品展览和对关于除四害讲卫生死角单位进行处罚的通报
    关于米山现场会议后各乡运动进展情况的通报
    关于转发彻底消灭残除四害方法的通知
    防治性病培训工作总结报告
    关于1—10月份关于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疫病工作的总结报告
    米山乡保健站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巩固与提高的——保健站的诞生
    学太阳赶东季高村苦战三个月米山实现四无乡
    [1]罗芙芸.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0
    [2]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2
    [3]张殉.疾病与文化——台湾民间医疗人类学研究论集[M].台北:稻乡出版社,民国七十八年七月。
    [4]李建民主编.生命与医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5]威廉·科克汉姆,杨辉等译.医学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6]沃林斯基,孙收虹等译.健康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4
    [7]余凤高.瘟疫的文化史[M].香港:中华书局,2004.6
    [8]霍华德·马凯尔.瘟疫的故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6
    [9]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余新忠.瘟疫下的社会拯救[M].北京:中国书店,2004.
    [12]曹树基.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13]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14]陈志潜.中国农村的医学—我的回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5]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赤脚医生先进事迹汇编第1辑[C].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
    [16]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合作医疗好:社会主义新生事物赞[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7]陈邦贤.中国医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
    [18]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86.1
    [19]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0]范行准.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M].上海:华东医务生活社,1953.
    [2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2]周恩来.周恩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3]R·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4]蔡少卿主编.《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10.
    [25]杨念群.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
    [26]孙江.事件·记忆·叙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5
    [27]黄东兰.身体·心性·权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9
    [28]王笛.时间·空间·书写[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8
    [29]行龙.走向田野与社会[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2
    [30]张静.国家与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2.
    [31]杨祥银.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
    [32]保尔·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3.
    [33]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0.
    [34]吉尔伯特·罗曼兹.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35]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9
    [36]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
    [37]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6月
    [38]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39]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03.
    [40]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
    [41]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5.
    [42]王一方.医学人文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43]Sigerist H.人与医学[M].商务印书馆,1936
    [44]杨念群主编.新史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
    [45]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M].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5.4
    [46]李建民主编.从医疗看中国史[M].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8.10
    [47]罗伯特·K·殷著,周海涛译.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第三版)[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7
    [48](美)艾尔东·莫里斯、卡洛尔·麦克拉吉·缪勒主编,刘能译、秦明瑞校.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
    [49]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50](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4
    [51](英)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M].译林出版社,2001
    [52]费孝通.乡土社会 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
    [53]米山中心卫生院志编纂委员会.米山中心卫生院志[M].2005.11
    [54]余新忠.清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8
    [55]皮国立.近代中医的身体观与思想转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9
    [56]李洪河.新中国的疫病流行与社会应对(1949-1956)[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11
    [57](法)雅克·安德烈.古罗马的医生[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58]区结成.当中医遇上西医:历史与省思[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5
    [59]陈胜崑.医学·心理·民俗[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8
    [60]张大钊.中医文化对谈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61]王红漫.大国卫生之论:农村卫生枢纽与农民的选择[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62]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年)》,山东书画出版社,2006
    [1]《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人民日报》1965年9月1日。
    [2]《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人民日报》1965年9月1日。
    [3]《合作医疗就是好—杨屋大队实行合作医疗的调查报告》《人民日报》1968年12月5日。
    [4]《因地制宜大队办好》,《人民日报》1969年1月20日。
    [5]《大队办合作医疗方便群众》,《人民日报》1969年1月20日。
    [6]《大队办合作医疗好》,《人民日报》1969年1月20日。
    [7]《几个大队联合办合作医疗》,《人民日报》1969年1月31日。
    [8]《我这个庄户医生是干定了》,《人民日报》1969年6月26日。
    [9]《建立一支思想革命化的“赤脚医生”队伍》,《人民日报》1969年11月14日。
    [10]《关键在于提高政治觉悟》,《人民日报》1969年12月27日。
    [11]《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人民日报》1968年9月14日。
    [12]《自力更生勤俭办医》,《人民日报》1970年3月16日。
    [13]《反击卫生战线的右倾翻案风》,《人民日报》1976年4月2日。
    [14]《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人民日报》1969年6月26日。
    [15]《纠正忽视爱国卫生运动的现象》,《人民日报》,1952.06.29.
    [16]《华北华东中南各地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展开》,《人民日报》,1952.07.05.
    [17]《全国人民的爱国卫生运动获得了巨大成绩》,《人民日报》,1952.07.06.
    [18]《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继续深入开展 现已逐步成为经常性运动》,《人民日报》,1952.07.26.
    [19]《家家讲卫生 人人爱清洁 爱国卫生运动在龙须沟(图片)》,《人民日报》,1952.08.13.
    [20]《本报读者来信批评某些地区有忽视爱国卫生运动的现象》,《人民日报》,1952.08.13.
    [21]《讲究卫生过春节号召全国各地在春节前进行一次大扫除》,《人民日报》,1955.01.03.
    [22]《认真总结几年来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人民日报》,1957.11.22.
    [23]《做好冬季爱国卫生运动的准备工作》,《人民日报》,1957.12.04.
    [24]《推广太阳村消灭四害的经验 山西爱国卫生运动劲头很大》,1957.12.28.
    [25]《医学教育必须和除害灭病的群众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人民日报》1960.04.14
    [1]行龙.自下而上: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的社会史视角.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4)
    [2]金仕起.古代医者的角色——兼论其身份与地位.新史学,第6卷第1期(疾病、医疗与文化专号),1995(3),第1—48页。
    [3]陈元朋.宋代的儒医——兼评Robert.Hymes有关宋元医者地位的论点.新史学,第6卷第1期(疾病、医疗与文化专号),1995(3),第179—203页。
    [4]周怡.村庄声誉:一个无法略去的集体符号——H村现象的社会学思考.社会,2008(5)
    [5]余新忠.清代江南的卫生观念与行为及其近代变迁初探——以环境和用水卫生为中心.清史研究,2006(2)
    [6]田居俭.把当代社会史提上研究日程.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5),第22-27页
    [7]冯建华、周林刚.西方集体行动理论的四种取向.国外社会科学,2008(4)
    [8]高恩显.建国初毛泽东批转的卫生工作文献[J].中国医史杂志,2000(1)
    [9]张多来.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的农村卫生思想[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9(1)
    [10]张自宽.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大卫生观[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4(1)
    [11]张自宽.“六·二六指示”相关历史情况的回顾与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9)
    [12]张自宽.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的前进方向—纪念邓小平同志关于赤脚医生谈话周年[J].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年(7).
    [13]张自宽.关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4(6)
    [14]张自宽.对合作医疗早期历史情况的回顾[J].中国卫生经济,1992(6)
    [15]姚力.毛泽东“六·二六”指示的历史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3)
    [16]蔡孝恒,丁名宝.周恩来医药卫生思想初探[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5(2)
    [17]张海燕,李正祖.延安时期毛泽东的医药卫生思想及其历史意义[J].延安大学学报,1997(1)
    [18]卢希谦.试论毛泽东农村卫生思想[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1995(3、4)
    [19]朱子会.对合作医疗的历史评价及前途的展望[J].中国医院管理,1986(8)
    [20]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的文献选载1951年9月—1972年9月[J].党的文献,2003(5)
    [1]Bowers, John Z.& Purcell, Elizabeth F. Medicine and society in China:Report of a conference sponsored jointly by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and the Josiah Macy Jr. Foundation. phliadelphia:the Josiah Macy Jr. Foundation, 1974
    [2]Bowers, John Z., Western medicine in a Chinese palace: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1917-195, phliadelphia:the Josiah Macy Jr. Foundation,1972 Jing, Jun.The Temple of Memories:History, Power and Morality in a Chinese Village, Stanford, Cali.: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3]Chan A, Madson R, Unger J. Chen Village Under Mao and Deng,2nd ed. Berkeley, Calif.: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4]Rushikesh M. Maru. Health Manpower Strategies for Rural Health Services:India and China:1949-1975.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Vol.11, No.31/33, Special Number: Population and Poverty (Aug.,1976), pp.1253-1268.
    [5]Eugene B. Gallagher.Modernization and Medical Car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Vol. 31,No.1 (Jan.,1988), pp.59-87.
    [6]David M. Lampton.Public Health and Politics in China's past Two Decades. Health Services Reports, Vol.87, No.10 (Dec.,1972), pp.895-904.
    [7]Sigerist H. Landmarks in the History of Hygine.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6.7.
    [8]harles Tilly: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New York:Randon House.1978.
    [9]Doug. McAdam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 1930~ 1970,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82.
    [10]Sidney Tarrow, Power in Movemen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