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漩涡:李龙云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李龙云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剧作家之一。他具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文学创作涉及诗歌、小说、电影、纪实文学,凭借精心耕耘的戏剧创作,他在中国当代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1978年,李龙云的剧本《有这样一个小院》发表,在中国话剧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李龙云”这个名字由此进入人们的视野。从那以后,他先后发表了《小井胡同》、《荒原与人》、《正红旗下》、《万家灯火》等多部影响力较大的话剧作品。
     与李龙云在话剧创作上取得的重大成就相比,学术界给予他的关注显得极不相称。“李龙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有关李龙云的研究却存在着巨大的欠缺,对李龙云的生平和剧作的研究都不够。因此,做一篇关于李龙云研究的硕士论文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本文从李龙云原创的六部剧作入手,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与剧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相结合。从童年与青年时期的生活,爱情经历以及剧中人物四个方面,潜入李龙云“记忆漩涡”的深处,分析其作品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记忆”。
     全文结构及主要内容如下:
     导论:介绍李龙云及其主要话剧作品,阐述李龙云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研究的范围和思路。
     第一章:着重分析李龙云童年经历与他话剧创作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研究李龙云对荒原上度过的青春岁月的思考。
     第三章:研究李龙云剧作中关于女性的描写。
     第四章:将李龙云创作的几部重要话剧作品视为一个整体,研究反复出现于这些剧作中的几个人物。
     结语:总结全文主要观点并分析李龙云对待艺术时态度上的矛盾。
Li Longyun is one of the best writers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a literary. He is a prolific writer. His literary creations involved in poetry, novel, movie and documentary, while the most successful one is drama. Li Longyun wrote a play named "Such a small courtyard" in 1978. Its publishing caused a tremendous controversy. From then on, the name "Li Longyun" entered into people's vision. By now, he has created many influential plays.
     Although, Li Longyun has gotten many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the academia paid a little attention to him. "Research of Li Longyun"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and it has a great lack too, so writing a Master's thesis about Li Longyun is necessa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six plays written by Li Longyun. They are studied as a whole and combined with Li Longyun's own life. My paper named "Whirlpool of memory", there are four parts on childhood, youth, love experiences and characters. Finally, it conclude that the main line of Li Longyun's plays is "Memory".
     The whole structure and contents are as following:
     Introduction: Make a description of Li Longyun's main drama works, the research status,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scope and the train of the paper.
     ChapterⅠ: Comparing the life of Li Longyun's childhood with his plays.
     ChapterⅡ: To fi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plays and Li Longyun's youth.
     ChapterⅢ: Analyzing the women in Li Longyun's plays.
     ChapterⅣ: Studying the figures that repeated many times in Li Longyun's plays.
     Conclusion: To summarize the main points of the whole text.
引文
[1]“小院风波”:1979年,李龙云发表话剧《有这样一个小院》后,在话剧界引起了一场激烈的大论战。《人民戏剧》成为这场论争的前沿阵地。论战分为两派:其中以石丁(《“借灵堂,哭凄惶”的悲剧--写于两次看<有这样一个小院>的演出之后》,《人民戏剧》1979年第6期)为首的一派,把该剧当作错误思潮的典型来批判,认为它是“借总理的灵堂,哭自己的凄惶”,是在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问题鸣不平”,是一出“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坏戏。以王雷(《发人深思的好戏》,《人民戏剧》1979年第6期)、所云平(《不应以极左的观点对待<有这样一个小院>》,《人民戏剧》1979年第7期)、王正(《剧作者的艰辛和批判家的棍子--读<“借灵堂,哭凄惶”的悲剧>有感》,《人民戏剧》1979年第8期)和郑汶(《“小院”的风波和评论的倾向》,《人民戏剧》1979年第9期)为代表的一方反驳了“石派”的看法,对《有这样一个小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它是一出反映人民斗争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愿望的好戏。
    [2]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李龙云先后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7、8届委员,第9、10届文史委员。
    [3]《古老的“南城帽”》,中篇小说,为《小井民俗长卷》之一,发表于《钟山》1984年第4期,1986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11月版《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的“代后记”《我与我这片乡土》与该篇小说的内容基本相同。
    [4]《落马湖王国的覆灰》,长篇小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北京第一版。
    [5]《记忆中的小河》,短篇小说,原文为李龙云提供。
    [6]《小井风波录》,长篇纪实文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哈尔滨第一版。书中收入了关于“小井”争论的代表性的评论文章,以及李龙云创作《小井胡同》时修改的两个第一幕和三个第五幕。
    [7]《我所知道的于是之》,纪实文学,分九部分分别连载于《中国戏剧》2003年第9期至2004年第5期,2004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本文参考版本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北京第一版。
    [1]李龙云的文学处女作是其1972年冬在《中国文学》(法文版、英文版)上发表的诗歌《风雨楼中的歌》。
    [2]《有这样一个小院》,四幕话剧,创作于1978年。1979年3月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出,导演周来、李丁,引起巨大争议,《人民戏剧》第6期起开辟专栏进行论争。剧本首刊于《黑龙江戏剧》1979年第2期,同年9月由《新华月报》(文摘版)转载,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版,获文化部建国30周年优秀剧作二等奖。本文参考的版本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由陈白尘作序的李龙云剧作集《小井胡同》。
    [3]《小井胡同》,五幕话剧,创作于1980年,首刊于《剧本》月刊1981年5月号,后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选编的《剧作选》。1983年10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于内部演出,导演刁光覃;1985年、1993年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1985年香港话剧团在港公演,导演钟景辉:《小井胡同》的演出本发表于《钟山》双月刊1984年第2期;1987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由陈白尘作序的李龙云剧作集,定名为《小井胡同》,其中包括《有这样一个小院》、《小井胡同》、《这里不远是圆明园》及李龙云的一些杂感等;英文版2001年由美国密西根大学出版社出版。1990年获得建国40周年作品一等奖,2000年建国50周年优秀剧作奖,先后被收入《中国戏剧年鉴》、《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中国当代十大正剧集》、《中国当代50年文学作品精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50周年纪念作品选》及新版的职业高中语文教材。
    [4]《这里不远是圆明园》,五幕话剧,创作于1982年,首刊于《收获》1982年第5期,从未上演过。后被收入1987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由陈自尘作序的李龙云剧作集《小井胡同》,1993年又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李龙云剧作选》。
    [5]《洒满月光的荒原--荒原与人》,无场次话剧,创作于1986年,首刊于《剧本》1987年第11期。1987年空军政治部话剧团导演王贵在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执导此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林兆华1987年为排演该剧特到北大荒深入生活;1993年时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的徐晓钟将该剧作为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剧目进行排演,并在北京公演;2006年9月由王晓鹰于国家话剧院导演该剧并在北京上演。该剧德文版1991年由德国洪堡大学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日文版1995年由日本晚成书房出版。1985年以来,先后被收入《20世纪中文文学大师文库·戏剧卷》、中央戏剧学院教材《古今中外60部经典剧作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戏剧百年精华》;1988年获“中国曹禺戏剧奖”,1990年获北京市建国40周年作品荣誉奖。
    [6]《短剧八题》,发表于《剧本》2001年第4期,收录于1993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的《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名为《李龙云幽默短剧集锦》,其中包括儿童短剧《大嘴儿》,讽刺短剧《执法如山》、《小偷与义士》、《外币专家》,幽默短剧《货卖识家》、《新戏剧观》、《士为知己者死》,象征短剧《艺无止境》八部小短剧。1990年9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李龙云作品晚会》为题公演了李龙云的一部分幽默短剧,导演林兆华、任鸣、英达。其中《执法如山》、《货卖识家》1990年获得全国短剧优秀剧作奖。
    [7]《正红旗下》,发表于《新剧本》1999年第4期,民族出版社2000年出版单行本。上海话剧艺术中心2000年12月公演,导演查丽芳,2003年赴台湾演出;2004年夏应文化部邀请赴京演出。1999年获北京市建国50周年作品一等奖。2001年9月获第十四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2002年5月获第五届“上海文学艺术优秀剧目奖”,2002年10月获“老舍文学奖”优秀戏剧剧本奖。
    [8]《叫我一声哥,我会泪落如雨》,发表于《剧本》2002年第9期,同年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2002年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在北京公演,导演曹其敬;2005年由上海戏剧学院在沪公演,导演李建平。
    [9]《万家灯火》,2002年10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搬上舞台,导演林兆华、李六乙。剧本首刊于《新剧本》2003年第1期,2004年1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书内收录了李龙云《与世隔绝的30天--<万家灯火>创作日记》。2004年该剧获北京市建国55周年作品一等奖,同年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1]《天朝上邦》三部曲--《家事》、《国事》、《天下事》,2006年繁体中文版由台湾御书房出版社出版,2007年2月简体中文版首刊于《剧本》月刊。本文参考的是2007年的《剧本》版。该剧于2008年4月15日在国家大剧院公演,演出在《国事》和《天下事》两部分做出重大调整。
    [2]陈白尘:《关于话剧<小井胡同>的通信(代序)--给李龙云的信》,《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1月北京第一版,第4页。
    [3]徐晓钟:《<洒满月光的荒原>导演阐述》,《戏剧》,1993年第3期。
    [1]“形式”指评析其故事情节、结构设置、人物塑造等等,试图从文学技法的角度,评论其得失成败。
    [2]“思想内涵”指分析其主题思想、价值取向、以及其蕴含的哲学的美学的理念等等,试图解读作品内在的意蕴和理念,并对此做出评论和判断。
    [3]“社会层面”指分析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所属的文学流派,以及在特定条件之下,与历史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存在的交流互动的情况,试图描述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文学史上的地位。
    [1]包括话剧《正红旗下》(1999年,无场次话剧)和《天朝上邦--家事·国事·天下事》(2007年,三部曲),因为其中《正红旗下》和《天朝上邦》中的《家事》均改编自老舍自传小说《正红旗下》,整体上来说都未能脱离老舍的原本,而且它们都没有反映出李龙云本人的生活轨迹。因此不被纳入研究范围之内。
    [2]《短剧八题》(2001年,短剧),其中多为幽默小品性质的独幕剧,本文不涉及。
    [1](法)J·贝尔曼-诺埃尔著,李书红译:《文学文本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影响下的文学批评解析导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天津第一版,第72页。
    [2]同上,第114页。
    [3]李龙云:《小井风波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第一版,第62页。
    [4](法)J·贝尔曼-诺埃尔著,李书红译:《文学文本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影响下的文学批评解析导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天津第一版,第9页。
    [1](美)宇文所安(斯蒂芬·欧文)著,郑学勤译:《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北京3月第三次印刷版,第116页。
    [2](美)宇文所安(斯蒂芬·欧文)著,郑学勤译:《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北京3月第三次印刷版,第205页。
    [3]沈从文:《沈从文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北京第一版,第75页。
    [4]傅雷:《傅雷家书》,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119页。
    [1]转引自苏叔阳:《心灵的哭歌--读李龙云戏剧集》,《剧本》,2006年第6期。
    [2]李龙云:《人、大自然、命运、戏剧文学--<荒原与人>创作余墨》,《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1月北京第一版,第233页。
    [3]傅雷:《傅雷家书》,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29页。
    [1]李龙云:《<正红旗下>创作余墨》,《剧本》2001年第10期。
    [2]《正红旗下》演出成功后,2004年第2期的《北京纪事》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李龙云的采访文章,名为《<正红旗下>--李龙云与老舍的心灵对话》。
    [3]阿·尼柯尔:《西欧戏剧理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12月第一版。
    [4]奥尼尔:《奥尼尔文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
    [5]李龙云:《写给关心<小院>命运的朋友们》1979年6月写于黑龙江大学,后收录于1987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由陈白尘作序的李龙云剧作集《小井胡同》。
    [6]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11月第一版,第68页。
    [1]李龙云:《给“小井”人民鞠躬》,《小井胡同--李龙云剧作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5月第一版,第346页。
    [2]傅雷:《傅雷家书》,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58页。
    [3]董健:《从风俗画卷看历史风云--论李龙云话剧创作的特色》,《中国当代剧作家研究·第一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6月北京第一版,第121页。
    [4]李龙云:《小井胡同·后记》,《小井胡同--李龙云剧作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5月第一版,第339页。
    [1]李龙云:《我与我这片乡土》,《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1月北京第一版,第436页。
    [2](苏)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中译本,第104页。
    [3]李龙云:《给“小井”人民鞠躬》,《小井胡同--李龙云剧作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5月第一版,第322页。
    [4]李龙云:《给“小井”人民鞠躬》,《小井胡同--李龙云剧作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5月第一版,第346页。
    [5]王新民:《“市井细民”的歌者:李龙云》,《中国当代话剧艺术演变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杭州第一版,第247页。
    [1]董健:《从<小院>到<小井>--从两部剧作看新人李龙云的成长》,《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
    [2]董健:《从风俗画卷看历史风云--论李龙云话剧创作的特色》,《中国当代剧作家研究·第一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6月北京第一版,第124页。
    [1]李龙云:《我与我的文学》,《剧本》,1993年第5期。
    [2]滕奶奶是滕凤山的孀妻,滕凤山虽死,但水三儿和刘家祥以及刘家祥一家对滕奶奶都一直保持着师徒之情。
    [3]李龙云:《给“小井”人民鞠躬》,《小井胡同--李龙云剧作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5月北京第一版,第347页。
    [4]徐玉梅,李磊:《小人物·荒原--李龙云新时期作品浅析》,《山东文学》,2005年10期。
    [1]李龙云:《我与我这片乡土》,《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1月北京第一版,第634页。
    [2]李龙云:《与世隔绝的30天--<万家灯火>创作日记》,《万家灯火》,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北京第一版,第174页。
    [1]赵园:《北京:城与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一版,第255页。
    [2](清)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5月北京第一版,第43页。
    [3]胡志毅:《都市民族志:“京味现实主义”的文化想象》,《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李龙云:《写给关心<小院>命运的朋友们》,《小井胡同--李龙云剧作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5月北京第一版,第350页。
    [2]李龙云:《为<小井胡同>洗三》,《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1月北京第一版,第177页。
    [3]李龙云:《戏剧文学断想》,原载于《戏剧报》1987年第2、3、4期。本文参考《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1月北京第一版,第322页。
    [4]李龙云:《戏剧文学断想》,原载于《戏剧报》1987年第2、3、4期。本文参考《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1月北京第一版,第323页。
    [1]李龙云:《我所知道的于是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北京第一版,第17-18页。
    [2]李龙云:《安身立命之本--我与我的文学之三》,《剧本》,2007年第10期。
    [3]为写作本文,笔者特意于2007年9月24日至10月3日赴北京采访李龙云先生。
    [4]李龙云:《安身立命之本--我与我的文学之三》,《剧本》,2007年第10期。
    [1]李龙云:《给“小井”人民鞠躬》,《小井胡同--李龙云剧作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5月北京第一版,第345页。
    [1]李龙云在《我与我这片乡土》中提到“姑姥姥”与“母亲”同时“祭社”打灶王。
    [1]《李龙云剧作研讨会纪要》,《剧本》,1988年第4期。
    [1]李龙云:《戏剧文学断想》,《戏剧报》,1987年第2期。
    [2]李龙云:《杂感二十三题》,《戏剧文学》,2000年第12期。
    [3]李龙云:《乡土、母亲、畏天知命及其它--我与我的文学一》,《剧本》,2007年第8期。
    [1]李龙云:《我与我这片乡土》,《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11月北京第一版,第638页。
    [1]过士行:《坏话一条街--过士行剧作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5月北京第一版。
    [2]李龙云:《我与我这片乡土》,《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11月北京第一版,第645页。此段引用文字中“轻漱”和“尖咀”皆为李龙云作品原文,笔者尊重原著未加改动。
    [1]李龙云:《一缕孤独一行倔强一曲幻梦--写在<荒原与人>公演之际》,《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11月北京第一版,第316-317页。
    [2]李龙云:《学习·思索·追求--习剧15年漫笔》,《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11月北京第一版,第365页。
    [1]李龙云:《学习·思索·追求--习剧15年漫笔》,《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11月北京第一版,第366-367页。
    [2]李龙云:《和美国记者的谈话--1985年3月4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小井风波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第一版,第113页。
    [3]马中骏在“李龙云研讨会”上的发言,《“李龙云作品研讨会”发言纪要》,《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1月北京第一版,第273页。
    [1]《荒原与人》一剧中“于大个子”的台词:“别问我想起什么来了,千万别问我……人的记忆里都有个禁区。它最好永远封闭着,不要走进去。可是,那个禁区的栅栏门是关不住的。苦蒿蒿的记忆动不动就涌出栅栏门。”
    [2]李龙云这样评价这两个人物:“对于一个弱者,当所有的手段都无法适应自己时,只好沉湎于美好的往昔中,甚至不惜用文学作品编织一个又一个天国来欺骗自己,以对抗现实的苦难。”出自李龙云:《人·大自然·命运·戏剧文学--<荒原与人>创作余墨》,《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1月北京第一版,第307页。
    [3]王新民:《“市井细民”的歌者:李龙云》,《中国当代话剧艺术演变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杭州第一版,第211页。
    [4]张海冰:《试论李龙云剧作的创作特点》,《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年第三期 第18卷。
    [1]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荒原与人》中,宁姗姗仅是以苏家琪的第一个情人这样一个身份出现的,而“表妹”的说法来自李龙云写作的与《荒原与人》主体情节几乎一致的小说《落马湖王国的覆灭》。
    [2]李龙云:《给“小井”人民鞠躬》,《小井胡同--李龙云剧作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5月北京第一版,第359页。
    [3]李龙云:《给“小井”人民鞠躬》,《小井胡同--李龙云剧作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5月北京第一版,第360页。
    [1]李龙云:《人·大自然·命运·戏剧文学--<荒原与人>创作余墨》,《戏剧》,1993年第3期。
    [2]傅玲:《用一生去寻觅》,《新剧本》,2003年第1期。
    [3]李龙云:《人·大自然·命运·戏剧文学--<荒原与人>创作余墨》,《戏剧》,1993年第3期。
    [4]李龙云:《理想的流失与重建--<叫我一声哥>写作断想》,《剧本》,2004年第3期。
    [1]蔺海波:《论李龙云与杨利民的戏剧创作》,《戏剧》,2002年第4期。
    [2]蔺海波:《李龙云:月光下的苦思与沉吟》,《90年代中国戏剧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3]李龙云:《记忆中的小河》,《青年文学》,1983年第2期。
    [1]李龙云:《理想的流失与重建--<叫我一声哥>写作断想》,《剧本》,2004年第3期。
    [1]李龙云:《与世隔绝的30天--万家灯火》,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北京第一版,第186页。
    [2]“他们两位”指陈白尘和于是之。
    [3]李龙云:《乡土、母亲、畏天之命及其它--我与我的文学之一》,《剧本》,2007年第8期。
    [1]丁涛:《月光下的苦思与沉吟》,《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戏剧卷》,海南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1]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第一版。本文参考2006年4月第13次印刷,第58页。
    [2]出自剧作《荒原与人》
    [3]张鹰:《20世纪80年代中国探索戏剧研究》,施旭升主编《中国现代戏剧重大现象研究》,2003年5月北京第一版,第317-318页。
    [4]李龙云:《人·大自然·命运·戏剧文学--<荒原与人>创作余墨》,《戏剧》,1993年第3期。
    [5]王晓鹰:《导演的话》,《话剧<荒原与人>演出说明书》,中国国家话剧院,2007年4月北京。
    [1]《荒原与人》中,“十五年后的马兆新”的台词。
    [2]李龙云:《<叫我一声哥>创作余墨》,《剧本》,2003年第2期。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与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4月北京第二版,第163页。
    [4]李龙云:《我所知道的于是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北京第一版,第4页。
    [5]李龙云:《与世隔绝的30天--<万家灯火>创作日记》,《万家灯火》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北京第一版,第189页。
    [1]李龙云:《理想的流失与重建--<叫我一声哥>写作断想》,《剧本》,2004年第3期。
    [2]转引自 苏叔阳:《心灵的哭歌--读李龙云戏剧集》,《剧本》,2006年第6期。
    [1]陈白尘:《重读<小井胡同>》,《钟山》,1984年第2期。
    [2]凤子:《从<茶馆>的重演谈到<小井胡同>》,《钟山》,1984年第3期。
    [3]高文升:《中国当代话剧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南宁第一版。
    [4]老舍:《最值得称颂的事》,《中国妇女》,1960年第3期。
    [1]李龙云:《人·大自然·命运·戏剧文学--<荒原与人>创作余墨》,《戏剧》,1993年第3期。
    [1]李龙云:《落马湖王国的覆没》,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10月北京第一版,第86页。
    [2]李龙云:《洒满月光的荒原--荒原与人(大型剧作)》,《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1月北京第一版,第200页。
    [1]米兰·昆德拉,许钧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第249页。
    [1]李龙云:《我与我这片乡土》,《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1月北京第一版,第636页。
    [1]李龙云:《我与我这片乡土》,《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1月北京第一版,第595页。
    [1]李龙云:《学习·思索·追求--习剧十五年漫笔》,《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1月北京第一版,第443页。
    [1]李龙云:《与世隔绝的30天--<万家灯火>创作日记》,《万家灯火》,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北京第一版,第189-190页。
    [2](美)宇文所安(斯蒂芬·欧文)著,郑学勤译:《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三联书店,2004年12月北京第一版。本文参考版本为2007年北京3月第三次印刷版,第113页。
    [3]在《给“小井”人民鞠躬》中有这样一段叙述:“我清楚记得,下乡那天,母亲送我到街门口。她没哭,只是眼睛显得很干涩:‘……老二,车站我不去了……嘱咐你的话,记住了?!到外头跟大伙儿搞好关系。'停了停,她犹豫了一下,又说:‘……别学抽烟,咱们家困难……'”
    [4]“老二,回来啦?你妈可想你啦!这么冷的天,她不穿棉袄。怎么劝,她都不听。她老说,儿子在北大荒,北大荒冷。当妈的自个儿穿得暖暖和和的,对不住儿子……”选自李龙云《落马湖王国的覆没》,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10月北京第一版,第218页。
    [5]在《小井胡同·后记》中“就是这些善良拮据的老人们,当四人帮以及他们的三亲六故这群狗尿苔长进金銮殿时,居然自己逼着自己去行贿!母亲就曾行过贿!我也行过贿!我猜想着:当老人们把那些吮吸知青血汗的人贩子领进自家小院吃吃喝喝的时候,内心里的羞辱感会多么强烈!”选自《小井胡同--李龙云剧作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5月北京第一版,第363页。
    [6]《荒原与人》:“马兆新:妈妈,您冷吗?这么冷的天,你为什么不穿棉衣裳?弟弟:从你离开之后,妈没穿过棉衣……马兆新:为什么?母亲:儿子在落马湖,那个地方冷。当妈的自个儿穿的暖暖和和的,对不住儿子……
    [1]《叫我一声哥,我会泪落如雨》:“妈,这么大冷的天儿,您怎么不穿棉衣裳?”我妈站在那个管子边上,像真看见了我哥似的回答说:“儿子呆的地方那么冷,当妈的自个儿穿得暖暖和和的,对不住儿子。”
    [2](美)卡伦·霍尔奈著,雷春林、潘峰译,胡全生校:《精神分析新法》,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上海第一版,第85页。
    [1]W·詹姆斯:《思维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节选),柳鸣九主编:《意识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第一版。
    [2]王新民:《“市井细民”的歌者:李龙云》,《中国当代话剧艺术演变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杭州第一版,第208页。
    [3]李万钧:《中国古今戏剧史(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福州第一版,第467-468页
    [4]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原型批评》,东方出版社,1996年6月北京第一版。
    [5](汉)郑玄注:《礼记》,《礼记·祭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北京。
    [1]出自《遁甲开山图解》,转引自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原型批评》,东方出版社,1996年6月北京第一版。
    [2]潘知常:《众妙之门--中国美感的深层结构》,黄河文艺出版社,第126页。
    [3]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原型批评》,东方出版社,1996年6月北京第一版。
    [4]马宏柏:《生命意识·存在意义·诗剧品格--略论李龙云<洒满月光的荒原>的创新追求》,《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9卷第6期。
    [1]《李龙云剧作研讨会》,《剧本》,1988年第4期。
    [1]详见本文第一章第二节。
    [2]李龙云:《<叫我一声哥>创作余墨》,《剧本》,2003年第2期。之后再次出现在《安身立命之本--我与我的文学三》,《剧本》,2007年第10期。
    [1](美)宇文所安(斯蒂芬·欧文)著,郑学勤译:《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北京3月第三次印刷,第22页。
    [2]“大牛子”和“石增福”这两个名字在《小井胡同》、《小偷与壮士》和《艺无止境》中都出现过。
    [3]也可能是具备某类共同特征的人,他们都是油嘴滑舌的地痞角色:如《小井胡同》、《执法如山》、《外币专家》和《货卖识家》。
    [4]《士为知己者死》和《万家灯火》里都有叫做“肉轱辘”的人物。
    [5]李龙云:《与世隔绝的30天--<万家灯火>创作日记》,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1月北京第一版。
    [6]张海冰:《试论李龙云剧作的创作特点》,《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年第3期第18卷。
    [1]这些特征中的某些基本点,早在李龙云八十年代的作品中就已经有所体现。1983年李龙云写作的《我与我这片乡土》第十四节中,曾将自己的父亲李东升描述成一个小时候喜欢斗蛐蛐,长大后爱好书法且写的一手好字的“人物”,他甚至还有枚文雅的篆章,上刻“南城骚客”。
    [1]姚南:《“满把主”--一个生动而独特的小人物》,《剧本》,2003年第一期。
    [2]帕斯卡尔(Pascal,Blaise1623-1662),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在物理学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是,于1653年首次提出了著名的帕斯卡尔定律,为此写成了《液体平衡的论述》的著名论文,详细论述了液体压强的传递问题。应用这个定律制造的各式各样的液压机械,为人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他建立的直觉主义原则对于后来一些哲学家,如卢梭和伯格森等都有影响。
    [1](法)帕斯卡尔著,何兆武译:《思想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上海第一版,第21页。
    [1]见本节末“图三”:《马兆新、小骡情节对照表》。
    [1]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1927-),20世纪波兰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和宗教史学家,也是作家和翻译家,享有国际声誉。先后任教于华沙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等,1970年起在英国牛津大学万灵学院任高级研究员。柯拉柯夫斯基一生发表了三十多部著作,最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主流》(1976-1978)、《宗教,如果没有上帝》(1982)、《形而上学的恐怖》(1988)等。文学方面,有三本短篇故事集最为著名,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十三个童话故事》(1963)、《天堂的钥匙》(1964)和《与魔鬼的谈话》(1965)。
    [2](波兰)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关于来洛尼亚的十三个故事》,三联出版社,2006年北京第一版。
    [1](美)宇文所安(斯蒂芬·欧文),郑学勤译:《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北京3月第三次印刷,第2页。
    [2](瑞典)臭古斯特·斯特林堡著,李之义译:《斯特林堡文集》第五卷《书信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北京第一版,第233页。
    [3](法)J·贝尔曼-诺埃尔,李书红译:《文学文本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影响下的文学批评解析导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天津第一版,第143页。
    [1]李龙云:《人·大自然·命运·戏剧文学--<荒原与人>创作余墨》,《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1月北京第一版,第308页。
    [2](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中篇小说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3-4页。
    [3]《梦的解析--关于<荒原与人>的对话》,《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298页。
    [4]《“李龙云作品研讨会”发言纪要》,《剧本》,1988年第4期。
    [5]李龙云:《万家灯火·序言》,《万家灯火》,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1月北京第一版,第2页。
    [6]李龙云:《今夜江心屿,月明风清--我心目中的文天祥》(文章为作家提供)。
    [1]这句话原是画家吴冠中在《东方时空》里讲的一番话,后被李龙云引用于他的《杂感二十三题》及《乡土、母亲、畏天知名及其他--我与我的文学观之一》。
    [2]李龙云:《我与我的文学》,《戏剧》,1993年第3期。
    [3]李龙云:《戏剧文学断想》,《戏剧报》,1987年第4期。
    [4]谷海慧:《1990年代话剧作家启蒙精神弱化探因》,《戏剧艺术》,2007年第1期。
    [5]李龙云:《人·大自然·命运·戏剧文学--<荒原与人>创作余墨》,《戏剧》,1993年第3期。
    [1]李龙云:《乡土、母亲、畏天知名及其他--我与我的文学观之一》,《剧本》,2007年第9期。
    [2]谷海慧:《1990年代话剧作家启蒙精神弱化探因》,《戏剧艺术》,2007年第1期。
    [3]李龙云:《戏剧文学断想》,《戏剧报》,1987年第4期。
    [1]李龙云.古老的南城帽.[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2]李龙云.落马湖王国的覆灭.[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3]李龙云.记忆中的小河.[J].青年文学,1983(2):51-58.
    [4]李龙云.小井风波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5]李龙云.我所知道的于是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6]李龙云.有这样一个小院.[J].黑龙江戏剧,1979(2).
    [7]李龙云.小井胡同.[J].剧本,1981(5).
    [8]李龙云.这里不远是圆明园.[J].收获,1982(5).
    [9]李龙云.洒满月光的荒原--荒原与人.[J].剧本,1987(11).
    [10]李龙云.叫我一声哥,我会泪落如雨.[J].剧本,2002(9):2-39.
    [11]李龙云.小井胡同--李龙云剧作选.[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
    [12]李龙云.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3]李龙云.正红旗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14]李龙云.万家灯火.[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15]李龙云.《天朝上邦》三部曲.[J].剧本,2007(2):2-95.
    [16]李龙云.短剧八题.[J].剧本,2001(4).
    [17]陈白尘.关于话剧《小井胡同》的通信(代序)--给李龙云的信.[A].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8]徐晓钟.《洒满月光的荒原》导演阐述.[J].戏剧,1993(3):8-14.
    [19](法)J·贝尔曼-诺埃尔.李书红译.文学文本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影响下的文学批评解析导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20]李龙云.就《小井胡同》重新恢复演出和美国记者的谈话.[A].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1](美)宇文所安(斯蒂芬·欧文).郑学勤译.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7.
    [22]沈从文.沈从文散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3]傅雷.傅雷家书.[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81.
    [24]李龙云.我与我这片乡土--代后记.[A].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5]李龙云.人·大自然·命运·戏剧文学--《荒原与人》创作余墨.[J].戏剧,199(3).
    [26]李龙云.《正红旗下》创造余墨.[J].剧本,2001(10):8.
    [27]李龙云.漫谈《正红旗下》的改编.[J].新剧本,1999(4):91-93.
    [28]阿·尼柯尔.西欧戏剧理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29]李龙云.写给关心《小院》命运的朋友们.[A].小井胡同--李龙云剧作选.[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
    [30]陈白尘.重读《小井胡同》.[J].钟山,1984(2).
    [31]李龙云.给“小井”人民鞠躬.[A].小井胡同--李龙云剧作选.[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
    [32]李龙云.小井胡同·后记.[A].小井胡同--李龙云剧作选.[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
    [33](苏)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34]董健.从《小院》到《小井》--从两部剧作看新人李龙云的成长.[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4):29-36.
    [35]董健.从风俗画卷看历史风云--论李龙云话剧创作的特色.[A].中国当代剧作家研究·第一辑.[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36]王新民.“市井细民”的歌者:李龙云.[A].中国当代话剧艺术演变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37]李龙云.读书及我的师承--我与我的文学之二.[J].剧本,2007(9).
    [38]徐玉梅,李磊.小人物·荒原--李龙云新时期作品浅析.[J].山东文学,2005(10).
    [39]李龙云.与世隔绝的30天--《万家灯火》创作日记.[A].万家灯火.[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40]李龙云.为《小井胡同》洗三.[A].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41]赵园.北京:城与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2](清)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43]胡志毅.都市民族志:“京味现实主义”的文化想象.[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3)
    [44]李龙云.戏剧文学断想.[J].戏剧报,1987(2)、(3)、(4).
    [45]李龙云.安身立命之本--我与我的文学之三.[J].剧本,2007(10).
    [46]李龙云剧作研讨会纪要.[J].剧本,1988(4).
    [47]李龙云.杂感二十三题.[J].戏剧文学,2000(12):25-28.
    [48]李龙云.我与我的文学.[J].剧本,1993(5):81-84.
    [49]过士行.坏话一条街--过士行剧作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
    [50]李龙云.一缕孤独·一行倔强·一曲梦幻--写在《荒原与人》公演之际.[A].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51]李龙云.学习·思索·追求--习剧十五年漫笔.[A].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52]张海冰.试论李龙云剧作的创作特点.[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3):18卷.
    [53](美)卡伦·霍尔奈.雷春林、潘峰译,胡全生校.精神分析新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54]李龙云.《万家灯火》创作的前因后果(代序).[A].万家灯火.[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55]丁涛.月光下的苦思与沉吟.[A].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戏剧卷.[C].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
    [56]傅玲.用一生寻觅.[J].新剧本,2003(1):110-111.
    [57]李万钧.中国古今戏剧史.[M].福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8]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9]张鹰.20世纪80年代中国探索剧研究.[A].施旭升主编.[C].北京:中国现代戏剧重大现象研究,2003.
    [60]李龙云.乡土、母亲、畏天知命及其它--我与我的文学之一.[J].剧本,2007(8).
    [61]风子.从《茶馆》的重演谈到《小井胡同》.[J].钟山,1984(3).
    [62]李龙云.《万家灯火·创作日记》·后记.[A].万家灯火.[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63]高文升.中国当代戏剧文学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64]李龙云.《叫我一声哥》创作余墨.[J].剧本,2003(2):24-26.
    [65]蔺海波.李龙云:月光下的苦思与沉吟.[A].90年代中国戏剧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66]米兰·昆德拉.许钧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67]蔺海波.论李龙云与杨利民的戏剧创作.[J].戏剧,2002(4).
    [68]李龙云.理想的流失与重建--《叫我一声哥》写作断想.[J].剧本,2004(3):63-68.
    [69]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原型批评.[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70]马宏柏.生命意识·存在意义·诗剧品格--略论李龙云《洒满月光的荒原》的创新追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29卷.
    [71](法)帕斯卡尔著,何兆武译.思想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2]姚楠.三评话剧《叫我一声哥,我会泪落如雨下》中曹有志的形象--“满把主”一个生动而独特的小人物.[J].剧本,2003(1).
    [73]梦的解析--关于《荒原与人》的对话.[A].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74](波兰)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关于来洛尼亚的十三个故事.[M].北京:生活三联出版社,2006.
    [75]谷海慧.1990年代话剧作家启蒙精神弱化探因.[J].戏剧艺术,2007(1):52-59.
    [76]李龙云.今夜江心屿,月明风清--我心目中的文天祥.(材料为作家提供).
    [77]李龙云.回眸老舍--《正红旗下》改编的前前后后.[J].东方艺术,2002(2):170-173.
    [78]朱光潜.张隆溪译.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79](瑞典)奥古斯特·斯特林堡.李之义译.斯特林堡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80]苏叔阳.心灵的哭歌--读李龙云戏剧集.[J].剧本,2006(6).
    [1]《有这样一个小院》,四幕话剧,创作于1978年,获文化部创作二等奖。1979年3月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出,引起巨大争议,《人民戏剧》第6期起开辟专栏进行论争。剧本首刊于《黑龙江戏剧》1979年第2期,同年9月由《新华月报》(文摘版)转载,12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文参考的版本是1987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由陈白尘作序的李龙云剧作集《小井胡同》。
    [2]《小井胡同》,五幕话剧,创作于1980年,首刊于《剧本》月刊1981年5月号,后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选编的《剧作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于1983年10月内部演出,1985年,1993年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演出本发表于《钟山》双月刊1984年第2期,1987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由陈白尘作序的李龙云剧作集,定名为《小井胡同》,其中包括《有这样一个小院》、《小井胡同》、《这里不远是圆明园》及作者的一些杂感等。获建国50周年优秀剧作奖,译成日文和俄文进行公演,被先后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中国当代十大正剧集》、《中国当代50年文学作品精选》2001年英文版由美国密西根大学出版社出版。
    [3]《这里不远是圆明园》,五幕话剧,创作于1982年,首刊于《收获》1982年第5期,后被收入1987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由陈白尘作序的李龙云剧作集《小井胡同》。
    [4]《洒满月光的荒原--荒原与人》,无场次话剧,创作于1986年,首刊于《剧本》1987年第11期。1989年王贵于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上演此剧,1993年徐晓钟于中央戏剧学院执导该剧,2006年9月国家话剧院又上演了由王晓鹰导演的该剧。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先后被收入《20世纪中文文学大师文库》、中央戏剧学院教材《古今中外60部经典剧作选》,并被译成德、日等文字出版;1993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
    [5]《短剧八题》,发表于《剧本》2001年第4期,收录于1993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的《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
    [6]《正红旗下》,发表于《新剧本》1999年第4期。2001年9月获第十四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2002年5月第五届“上海文学艺术优秀剧目奖”、2002年10月“老舍文学奖”优秀戏剧剧本奖。
    [7]《叫我一声哥,我会泪落如雨》,发表于《剧本》2002年第9期。2002年由北京人艺搬上舞台。
    [8]《万家灯火》,2002年由国家话剧院搬上舞台,剧本首刊于《新剧本》2003年第1期,2004年1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附李龙云《与世隔绝的30天--<万家灯火>创作日记》出版。
    [1]王育生:《为<小井胡同>公演而作》,《戏剧报》,1985年第3期。
    [1]查丽芳:《导演正红旗(下)》,《四川戏剧》,2002年第4期。
    [1]陈白尘:《重读<小井胡同>》,《钟山》,1984年第2期。
    [1]梁倩:《一个拓荒者的追求--李龙云戏剧作品研讨会综述》,《新剧本》,1988年第2期。
    [2]田本相:《现实主义的回潮和嬗变--关于1986、1987年话剧获奖优秀剧本的思考》,《剧本》,1988年第8期。
    [3]李龙云:《与世隔绝的30天--<万家灯火>创作日记》,《万家灯火》,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北京第一版,第187页。
    [1]徐晓钟导演的《荒原与人》,在上演时被命名为《洒满月光的荒原》。
    [1]胡星亮:《新时期“新写实主义”戏剧思潮论》,《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2]张鹰:《艰难的蜕变-新时期中年剧作家剖析》,《河北学刊》,1996年第3期。
    [3]中央戏剧学院《洒满月光的荒原》演出说明书--导演的话
    [1]2007年4月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演的话剧《<荒原与人>演出说明书》的《编剧的话》中,李龙云总结道:“1987年王贵老师率先组织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在沈阳演出了《荒原与人》;徐晓钟老师则自1987年开始先后三次组织过《荒原与人》的演出,直至1993年最终实现了演出;而林兆华导演则为了《荒原与人》的演出曾于1987年到北大荒深入过生活。此外,一些国内的艺术院校,诸如上海、广东、四川、辽宁等曾分别组织过《荒原与人》的教学演出。”
    [1]李龙云:《与世隔绝的30天--<万家灯火>创作日记》,《万家灯火》,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北京第一版,第195页。
    [1]《天朝上邦》三部曲--《家事》、《国事》、《天下事》,2006年繁体中文版由台湾御书房出版社出版,2007年2月简体中文版首刊于《剧本》月刊。本文参考的是2007年的《剧本》版。该剧现正在修改、排演中,预计将于2008年初在国家大剧院公演。演出本将在《国事》和《天下事》两部分做出重大调整。
    [2]谷海慧:《京味话剧审美要素论析》,《戏剧艺术》,2006年第1期。
    [1]石丁.“借灵堂,哭凄惶”的悲剧--写于两次看《有这样一个小院》的演出之后.[J].人民戏剧,1979(6):26-28.
    [2]王雷.发人深思的好戏.[J].人民戏剧,1979(6):28-30.
    [3]所云平.不应以极左的观点对待《有这样一个小院》.[J].人民戏剧,1979(7):16-21
    [4]张葆成.话剧《有这样一个小院》与观众见面.[N].黑龙江日报,1979-7-3,(2).
    [5]董骥良.没有四月的鲜血就没有十月的胜利.[N].黑龙江日报,1979-7-6,(3).
    [6]王子野.由话剧《有这样一个小院》谈起.[J].文艺报,1979(8):31-32.
    [7]王正.剧作者的艰辛和批判家的棍子--读《“借灵堂,哭凄惶”的悲剧》有感.[J].人民戏剧,1979(8):7-10.
    [8]聂海风.思索,但别忘掉信念--当前戏剧创作上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J].人民戏剧,1979(8):10-11.
    [9]郑汶.“小院”的风波和评论的倾向.[J].人民戏剧,1979(9):15-18.
    [10]董健.从《小院》到《小井》--从两部剧作看新人李龙云的成长.[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4):29-36.
    [11]温广鲤.读《小井胡同》.[J].剧本,1981(5):23.
    [12]杜高.生活真实与理想光芒.[J].戏剧报,1983(10):25-27.
    [13]陈白尘.重读《小井胡同》.[J].钟山,1984(2).
    [14]凤子.从《茶馆》的重演谈到《小井胡同》.[J].钟山,1984(3):234-236.
    [15]江河洋.关于话剧《小井胡同》的争论.[J].新剧本,1985(2):90-91.
    [16]王育生.为《小井胡同》公演而作.[J].戏剧报,1985(3):12-13.
    [17]董健.从风俗画卷看历史风云--论李龙云话剧创作的特色.[A].中国当代剧作家研究·第一辑.[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18]陈白尘.为青年作家呼吁--李龙云戏剧集序.[A].董健编.陈白尘论戏剧.[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19]梁倩.一个拓荒者的追求--李龙云戏剧作品研讨会综述.[J].新剧本,1988(2).
    [20]黄莉莉、关林.《荒原与人》--王国风格的体现.[J].电视与戏剧,1988(4):28-30.
    [21]廖全京.在生命意识的层面上--从三部话剧看现实注意的拓展.[J].剧本,1988(4).
    [22]高文升.中国当代戏剧文学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23]谭霈生.简评李龙云的剧本《荒原与人》.[J].戏剧,1993(3):4-7.
    [24]徐晓钟.《洒满月光的荒原》导演阐述.[J].戏剧,1993(3):8-14.
    [25]王晓鹰.荒原上空的飞翔,冯德仲.色彩斑斓的荒原人--《洒满月光的荒原》舞台灯光设计札记,廖向红.追求“完美”的探索,刘明厚.难以走出的荒原,[A].《荒原与人》话剧座谈会纪要及组稿.[J].戏剧,1993(3):22-38.
    [26]陈白尘.关于话剧《小井胡同》的通信(代序)--给李龙云的信.[A].荒原与人--李龙云剧作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7]丁涛.月光下的苦思与沉吟.[A].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戏剧卷.[C].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
    [28]田本相.现实主义的回潮和嬗变--关于1986、1987年话剧获奖优秀剧本的思考.[J].剧本,1988(8):39-41.
    [29]胡星亮.新时期“新写实主义”戏剧思潮论.[J].江苏社会科学,1996(5).
    [30]张鹰.艰难的蜕变-新时期中年剧作家剖析.[J].河北学刊,1996(3).
    [31]李万钧.中国古今戏剧史(中、下).[M].福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2]王新民.“市井细民”的歌者:李龙云.[A].中国当代话剧艺术演变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33]刘明厚.大气磅礴--评话剧《正红旗下》.[J].上海戏剧,2001(2).
    [34]朱士场.“生活倒回来才会理解”--话剧《正红旗下》观感.[J].上海戏剧,2001(2).
    [35]邹平.墙、水与老舍--话剧《正红旗下》及其他.[J].上海戏剧,2001(2):21-23.
    [36]刘明厚.李龙云及其剧作杂感.[J].上海艺术家,2001(Z1).
    [37]厉震林.《正红旗下》的人类学意义.[J].戏剧文学,2001(8):48-51.
    [38]杨伟民.话剧《正红旗下》的多元叙事技巧.[J].上海戏剧,2001(12).
    [39]禺言.北戏南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排演话剧《正红旗下》.[J].上海戏剧,2002(2).
    [40]查丽芳.导演正红旗下.[J].四川戏剧,2002(3)、(4).
    [41]蔺海波.论李龙云与杨利民的戏剧创作.[J].戏剧,2002(4).
    [42]马宏柏.生命意识·存在意义·诗剧品格--略论李龙云《洒满月光的荒原》的创新追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29卷.
    [43]蔺海波.李龙云:月光下的苦思与沉吟.[A].90年代中国戏剧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44]桂杰.写大戏的李龙云.[N].中国青年报,2002-11-19,(3).
    [45]姚楠.三评话剧《叫我一声哥,我会泪落如雨下》中曹有志的形象--“满把主”一个生动而独特的小人物.[J].剧本,2003(1).
    [46]傅玲.用一生寻觅.[J].新剧本,2003(1):110-111.
    [47]傅谨.“故事新编”与“万家灯火”.[J].读书,2003(7).
    [48]张鹰.20世纪80年代中国探索剧研究.[A].施旭升主编.[C].北京:中国现代戏剧重大现象研究,2003.
    [49]姜静楠.舞台风云起百年--中国话剧简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0]吴济时.文艺生态运动与当代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51]张海冰.试论李龙云剧作的创作特点.[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3):18卷.
    [52]陶澜.话剧《正红旗下》嬉笑怒骂道尽人间辛酸.[N].北京青年报,2004-07-11,(3).
    [53]胡安.《正红旗下》:老舍对李龙云的排斥反映.[J].上海戏剧,2004(10).
    [54]李静.什么刺痛,何种伤害.[J].南风窗,2004(15).
    [55]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洒满月光的荒原》演出说明书--导演的话.
    [56]中央戏剧学院《洒满月光的荒原》演出说明书--导演的话.
    [57]中国国家话剧院《荒原与人》演出说明书--导演的话、编剧的话.
    [58]胡志毅.都市民族志:“京味现实主义”的文化想象.[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3).
    [59]徐玉梅,李磊.小人物·荒原--李龙云新时期作品浅析.[J].山东文学,2005(10).
    [60]方志平.中国话剧.[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
    [61]谷海慧.京味话剧审美要素论析.[J].戏剧艺术,2006(1):89-96.
    [62]苏叔阳.心灵的哭歌--读李龙云戏剧集.[J].剧本,2006(6).
    [63]谷海慧.1990年代话剧作家启蒙精神弱化探因.[J].戏剧艺术,2007(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