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献服饰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敦煌文献是20世纪中国的四大学术發现之一。由於它寫作的年代主要集中在唐五代時期,故封研究唐五代時期的语言和社会生活有著不可估量的学衍價值。其中的經济文書、俗文学作品、童蒙教材、發愿祈祷文等更是非常鞋得的“同時资料”,多為時人所書所寫,并且照原檬保存到今天,這對彌补傳世典籍記载的不足更有著深速的意羲。搜集整理這些即畴文献中的服饰词,能夠最真實地反映唐五代畴期语言使用的原貌和百姓的著装风情,無论是封名物訓詁的研究,還是對服饰史的研究都有著重要的意羲。
     本文首次封敦煌文献中的服饰词作了较為全面的整理和研究。全文分上下雨部分,上编為總論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封“服饰词”作了界定,指出服饰词應包括三大颊:直接服饰词、穿著词和服色词。然後介绍了服饰词研究的概況以及研究的材料和方法。第二章在上下编具體考释的基礎上,總结出敦煌文献服飾词的用字特徵和文化特徵。第三章先指出敦煌文献服飾词研究的语料價值,再结合服饰祠的实隙用例,论證了敦煌服饰词的研究封敦煌学研究、近代汉捂研究、服饰研究、辞害编纂的实際参考價值。第四章是第三章的造一步深化和补充,著重探封了服饰词的结構和應用,反映了唐五代時期汉语名词复音化的演燮轨迹以及名物词的丰富文化意蕴。下编为考釋篇,分作頭衣、體衣、足衣、饰物(包括妝飾)四個系列,封敦煌文献中的服饰词逐一進行了群盡的考釋。
Dunhuang Manuscripts is one of the four academic discoveries in the 20th century. Dunhuang Manuscripts has inestimable value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social life of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The majority of the Dunhuang Manuscripts are simultaneously materials such as economic materials, folk literature, childish materials, and prayer. These materials, written by the users of those days, can reflect the real language use and the dress style of those days vividly. So the Dunhuang Manuscripts are priceless not only to the study of names and descriptions of things, but also to the research of clothing history.
     We,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paper classify and study of the clothing words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comprehensively. The paper consists of two volumes, one i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he other is a study of words on the clothing words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In ChapterⅠ, VolumeⅠ, we give the definition of the clothing words firstly and point out that the clothing words should include three categories in the broad sense, that is, name words, wearing words and clothes color-words. Then we look back the general research situation in recent years, and confirm the research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othing words, such as th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oroughly stated in ChapterⅡ. In ChapterⅢ, based on the concrete usages of the clothing words from the Dunhuang Manuscripts, we point out that Dunhuang Manuscripts have the important corpus value. And then, we propose the value of the study to the Dunhuang study,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in middle ages, to the research of fashion history and to the compilation of dictionaries. ChapterⅣ, the last chapter of this volume, discusses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lothing words emphatically. So, Chinese noun double syllable evolution in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as well as the rich cultural implication in the name word is reflected completely. In volumeⅡ, we classify the clothing words into four categories:head dress, body clothes, foot clothes and accessories (including makeup), and give them detailed textual criticisms.
引文
①王强:《中国古代名物学初输》,《揚州大學学報(人文社科)》2004(6),页54。
    ②刘興均:《“名物”的定義與名物词的碓定》,《西南师大学報(哲社)》1998(5),页83。
    ①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浙江大学2006博士論文,页131。
    ①谭蟬雪:《(?)襠探析》,《敦煌研究》2006(3),页35。
    ①吴娟:《也說“白衣”》,《捂言研究》2008(1),页28。
    ①韩偉:《法门寺地宫唐代随真身衣物帐考》,《文物》1991(5),页27。
    ②陈秀蘭:《敦煌燮文与汉语常用词演燮研究》,《古汉語研究》2001(3),页52。
    ①陈秀蘭:《敦煌燮文与汉语常用词演燮研究》,页53。
    ②此皋列的王梵志持,均出自项楚的《王梵志詩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③梁曉虹:《佛经舆汉语词汇》,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页243。
    ④陈秀蘭:《敦煌變文與汉語常用词演燮研究》,页54。
    ①于谷:《禅宗韶言和文献》,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页48。
    ①见《汉语大词典》(三卷本),羅竹风主编,上海:汉语大祠典出版社1997,页5483。
    ②黄征:《敦煌愿文“莊嚴”“资薰”“资莊”考辨》,载《學林漫錄(十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99,页282。
    ③李維琦:《佛经词語汇释》,长沙:湖南師大出版社2004,页398-405。
    ④陈秀蘭:《敦煌變文与汉韶常用词演變研究》,页52。
    ①黑维强:《敦煌文献词语陕北方言證(绩)》,《敦煌研究》2005(1)。
    ①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吐魯番文献在時代上舆敦煌文献正可相互補充,又具有以隋唐為主线、地處我国西陲邊疆的共同特徵,故在下文述評中常把二者结合起來。
    ②欧陽程:《吐鲁番学研究的重要收穫——王啓涛教授吐鲁番学“三书”出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2006(3)。
    ①黄正建:《敦煌资料与唐五代人的衣食住行》,载於《敦煌与絲路文化学术講座(第二辑)》,北京圖书馆出版社,2005,页109。
    ①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页113-115。
    ①李偉国等著:《名家与名编——世纪初的對話 敦煌话藉》,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页185—187。
    ①朱凰玉:《敦煌写本碎金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页12-14。
    ①蒋褴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增补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序目第3页。
    ②韓伟:《法门寺地宫唐代随真身衣物帐考》,《文物》1991(5)。
    ①黄金贵《论古代文化词语的训释》一文根据词汇体现文化意义的强弱有无,将全部词语分为两类:有不同程度文化意义者,为文化词语;弱而至无者,为通义词语。载於《古代文化词语考论》第1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②王宁:《<周礼>名物词研究·序》,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页1。
    ③黄金贵:《解物释名》,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④这种运用壁画、出土实物来印证文献的方法,也有称为“三重证据法”的,群见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修订本),吉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页3-5。
    ①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页20。
    ①此注文“裾(?)”疑当作“裙(?)”,与下“裾襻”同。
    ②據张涌泉主编《敦煌经部文献合集》,此注文“裾襻”疑当作“裙襻”,“襻”是繁衣裙的带子;北周庾信《庾子山集》卷一《镜赋》:“衫正身长,裙斜假襻。”
    ①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页137。
    ②张涌泉主编《敦煌经部文献合集》,页3771。
    ①项楚,振涌泉主编:《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捂言文字卷(一)》,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页395。
    ②张金泉,许建平:《敦煌音义匯考》,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页630。
    ①趟贞:《唐五代“春衣”发放考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2003(3),页19。
    ①眼涌泉:《俗语词研究与敦煌文献的校理》,载《文史》第45辑,北京:中华害局,1998,页255。
    ①参自黄正建《敦煌资料与唐五代人的衣食住行》页109,载於《敦煌舆丝路文化学术讲座(第二辑)》,北京图害馆出版社2005。
    ①孙继民:《敦煌文书S964的定名及所涉兵员身份》,《敦煌研究》1997(1)。
    ②黄正建:《斯964号文书舆唐人兵士的春冬衣》,载於宋家钰、刘忠编《英国收藏敦煌汉藏文献研究:纪念敦煌文献发现一百周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① 关於敦煌寺院“唱衣”的研究,详见刘进宝《敦煌学通论》页311-331,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①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第135页。
    ②《明史·舆服志三》:“先是,百官入朝,遇雨皆躡钉靴,聲徹陛,侍仪司请禁之。太祖曰:‘古者入朝有履,自唐始用靴,其令朝官为顿底皮鞋,置於靴外,出朝则释之。’”《明史》,清·张廷玉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637页。
    ③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页132。
    ①《秋日阳光下最後“露”一把》,http://www.people.com.cn/GB/jingji/1047/2066544.html,2003-9-2。
    ②李雁:《<醉源)所收名物词订讹——<中国古代名物大典编写手记>》,天津师大学报1994(4),页78。
    ①张雙棣:《(吕氏春秋)词集研究·序》,济南:山柬教育出版社1989,页2。
    ②姜亮夫:《敦煌学之文书研究》,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1983年第2辑,页26。
    ③李正宇:《敦煌学体系结构》,载《敦煌学辑刊》1993(2),页1。
    ①孙继民:《敦煌文书S964的定名及所涉兵具身份》,《敦煌研究》1997(1),页108。
    ②王啓涛:《吐鲁番出土文书疑鞋词语考辨》,《中国语文》2007(3),页273。
    ①黄正建:《“奴末额”舆裤奴、抹额》,《中国文物报》1992-7-26(3)。
    ②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页128。
    ③黄正建:《唐代戎服“櫜鞬服”与地方行政长官的军事色彩》,《中国史研究》2002(4)。
    ①黄正建《S.964v号文书舆唐代兵士的春冬衣》,载《英国收藏敦煌汉藏文献研究:纪念敦煌文献发现一百周年》,北京:中国社会科早出版社2000,页247。
    ②出《毛诗正义》,《诗·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下郑玄笺:“邪幅,如今行滕也,倡束其胚,自足至膝,故曰在下。”《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及识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页489。
    ①《敦煌社舍经济文献真迹释绿》第3册,71页、48页、65页,皆绿作“襪肚”。
    ②参自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123页“袜肚/裹肚/抱肚/袜乳/裹胸衣”條。
    ③马德:《敦煌新本Дx02822<雜集時用要字>芻議》,《蘭州学刊》2006(1),页38。
    ①毛遠明:《汉语文辭书名物词語释義存在的问题》,《阿垻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学報》,2006(2),页71。
    ②王事:《<周禮>名物詞研究·序》,刘興均《<周禮>名物词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1。
    ①马冬:《唐代服饰专题研究——以胡汉服饰文化交融为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10月,页8。
    ①包铭新,李甍:《中国历代服装的名称》,《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②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页12。
    ①包铭新,李甍:《中国历代服装的名稻》,《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①王云路:《辞害失误考略》,《古汉语研究》1993(1)。
    ②《汉语大词典》前言。
    ①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页118。
    ①趟克勤:《谈<辞源>释义》,《辞书研究》1980(1)。
    ①據陈秀兰《敦煌燮文词汇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页217-219。
    ②黑维强:《敦煌、吐鲁番社会经济文献词汇研究》,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页90。
    ①梁晓虹:《禅宗典籍中“子”的用法》,《古汉语研究》1998(2)。
    ②黑维强:《敦煌、吐鲁番社会经济文献辞汇研究》,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页103。
    ①张学贤:《修辞横词法与古汉语词汇丰富发展的关系》,《浙江师大学报》1988(1)。
    ①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页122。
    ①蒋绍愚的“相因生羲”观点,群见《古汉语词汇纲要》页82,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①《广韻·阳韻》侧羊切:“装,装束,又侧亮切。”《宋本广韻》,宋·陈彭年等著,北京:中国书店,1982,页156。
    ①黑維强:《敦煌、吐鲁番社会经濟文献词集研究》,蘭州大学博士論文,2005年,页106。
    ①王廷德、赵树华:《漫话乌纱帽》,《文史知识》1987(8),页49。
    ①刘师培:《数物同名说》,载於《刘申叔遗书·左盦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页1234。
    ②王国维:《<爾雅>草木蟲魚鳥獸名释例》,载於《觀堂集林》,北京:中华害局,1999,页219-226。
    ①《佛光大辞典》,星云大師监修,慈怡法师主编,北京:北京图書馆出版社,2004,页4937。
    ①洪藝芳:《敦煌社會经濟文書中的唐五代新具量词研究》,《敦煌學》第二十四辑,臺北:樂學書局有限公司,2003,页87。
    ①辑偉:《法門寺地宫唐代随真身衣物帐考》,《文物》1991(5),页27-37。
    ②《星子方言舆普通话之比较》,http://swj00011.blog.163.com/blog/static/32939342008549310807/ 2008-06-04。
    ①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116页,認為“暖子”“可能是袍一類的長衣”或是“有夾裹的長衣”。
    ②黄正建:《“半臂”为男子服饰》,《中国文物报》1992-6-21。
    ①指日本·長泽规矩也:《和刻本類書集成第二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①黄正建:《“半臂”为男子服饰》,《中国文物报》1992-6-21。
    ②谭蟬雪:《(?)襠探析》,《敦煌研究》2006(3)。
    ①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页119。
    ①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页40。
    ①谭蟬雪《(?)襠探析》,《敦煌研究》2006(3),页35。
    ①孙继民:《敦煌文害S964的定名及所涉兵员身份》,《敦煌研究》1997(1),页108。
    ①王啓涛:《吐鲁番出土文书捂言研究》(下),页1002。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號:04CYY005),未正式出版。
    ②黄正建《斯964號文书与唐人兵士的春冬衣》,载《英国收藏敦煌汉藏文献:纪念敦煌文献發现一百周年》。
    ①梁曉虹:《禅宗典籍中“子”的用法》,《古汉语研究》1998(2)。
    ②钱群英:《“雨衣”“浴衣”及其他》,《中国典籍舆文化》2005(2)。
    ①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页122。
    ②《集韻·陽韻》出良切:“福帽:《博雅》‘披裮不带也。’或从巾。”述古堂影宋钞本,宋·丁度等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页214。
    ③蔡忠霖:《敦煌汉文寫卷俗字及其现象》,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
    ①王国维:《觀堂集林》卷二十二《胡服考》:“後魏之初,以为常服。”北京:中华害局,1959,页1085。
    ②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页57。
    ③據张涌泉《敦煌经部文献合集》所绿,页4177。
    ①杜朝晖:《释“袜肚”》,《中国典籍舆文化》,2005(4)。
    ①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页17。
    ②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页18。
    ①杜朝暉:《敦煌文献名物研究》,页131。
    ①指《敦煌出土の“俗务要名林”(资料篇)》一文,东京都立大学中国文学科《人文学报》一一二号。
    ②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页224。
    ①黄征:《敦煌语言文字学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页9。
    ①王進玉,趙豐:《敦煌文物中的紡織技藝》, 《敦煌研究》1989(4),页102。
    ②金滢坤:《從敦煌文書看晚唐五代敦煌地區布紡織業》,《敦煌研究》1998(2),页134。
    ③通行本有《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主要记载唐代高僧鑒真東渡之事。
    ①项楚:《王梵志詩校注》,页351。
    ①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页38。
    ①出自柳洪亮《新出吐鲁番出土文害及其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页106。
    ①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页134。
    ①葉嬌:《编織还是補缀,粗缝还是密缝》,台州学院学报(社科)2005(2)。
    ①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页139。
    ②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页139。
    ①《雨雅·释詁》“徂,在,存也”下郭璞注,出《(雨雅)、<廣雅>、<方言)、(释名)》清疏四種合刊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页84。
    ①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页139。
    ①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页133。
    ①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页138。
    [A1]《安樂集》,唐·道绰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A2]《安禄山事迹》,唐·姚汝能撰,《绩修四库全害》第55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A3]《熬波图》,元·陈椿撰,《四库全害》第66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A4]《傲轩吟稿》,元·胡天游撰,《四库全害》第121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B1]《白话文学史》,胡適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B2]《白居易集》,唐·白居易著,北京:中革書局,1979。
    [B3]《北齊害》,唐·李百藥撰,北京:中华害局,1972。
    [B4]《北史》,唐·李延壽撰,北京:中华害局,1974。
    [B5]《本草纲目》,明·李時珍著,北京:中国中醫藥出版社,1998。
    [B6]《本事詩》,唐·孟棨撰,《四库全害》第14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B7]《借急千金要方》,唐·孫思邀撰,《四库全害》第73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B8]《別雅》,清·吴玉搢撰,《中华汉語工具書書库》,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B9]《博異记》,唐·谷神子撰,《四库全害》第104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C1]《滄浪詩話》,宋·嚴羽著,《歷代詩話》下,清·何文焕辑,北京:中华害局,2004。
    [C2]《曹操集注》,三國·曹操著,夏傅才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C3]《曹子建集》,魏·曹植撰,《四库全害》第106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C4]《朝野佥载》,唐·张鷟撰,《唐宋史料筆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79。
    [C5]《册府元巍》,宋·王钦若等编,北京:中华害局,1960。
    [C6]《陳書》,唐·姚思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2。
    [C7]《誠齋集》,宋·楊萬里撰,《四库全书》第116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C8]《池北偶谈》,清·王士禎著,《四库全害》第8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C9]《初唐佛典詞彙研究》,王绍峰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C10]《初学記》,唐·徐堅等编,北京:中华害局,2004。
    [C11]《楚辞章句补注》,戰國·屈原著,汉·王逸注,宋·洪興祖补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C12]《春秋繁露》,汉·董仲舒撰,畏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C13]《春秋左傅注》,楊伯峻注,北京:中苹书局,1981。
    [C14]《春秋左傅注疏》,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記及識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C15]《辭害编纂学概論》,陈炳迢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C16]《错靳崔事》,明·馮夢龍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D1]《大般涅槃经疏》,隋·灌顶撰,《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8册,臺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D2]《大乘大集地藏十论经》唐·玄奘译,《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3册,臺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D3]《大戴禮记解詁》,清·王聘珍撰,北京:中华害局,1983。
    [D4]《大廣益会玉篇》,梁·麒野王原著,宋·隙彭年等重修,北京:中华书局,1987。
    [D5]《大金集禮》,金·张璋等撰,《叢书集成初编》第35册,北京:中华害局,1991。
    [D6]《大宋僧史略》,宋·赞事撰,《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4册,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D7]《大唐西域记校注》,唐·玄奘,辩機原著,季羡林等校注,北京:中华害局,1985。
    [D8]《大唐新语》,唐·刘肃撰,《中华野史·唐朝卷》,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
    [D9]《丹铅馀绿》,明·楊慎撰,《四库全害》第85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D10]《澹菴文集》,宋·胡铨撰,《四库全书》第113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D11]《東觀汉記》,汉·班固等撰,《叢書集成初编》第3731册,北京:中华害局,1985。
    [D12]《東汉—隋常用詞演燮研究》,汪維辉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D13]《東京萝华绿》,宋·孟元老撰,《丛害集成初编》第3216册,北京:中华害局,1985。
    [D14]《獨異志》,唐·李亢著,《丛害集成初编》第2837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
    [D15]《敦煌變文词彙研究》,隙秀蘭著,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D16]《敦煌燮文集新书》,潘重规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D17]《敦煌燮文校注》,黄征、张涌泉校注,北京:中华害局,1997。
    [D18]《敦煌燮文社会风俗事物考》,羅宗涛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
    [D19]《敦煌燮文選注》(增訂本),项楚著,北京:中华害局,2006。
    [D20]《敦煌燮文字羲通释》(增补定本),蒋禮鸿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D21]《敦煌道經寫本与词汇研究》,葉贵良著,成都:巴蜀害社,2007。
    [D22]《敦煌歌辞總编》,任二北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D23]《敦煌歌辞總编匡補》,项楚著,臺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
    [D24]《敦煌古代兄童讀本》,汪泛舟著,蘭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D25]《敦煌經部文献合集》,张涌泉主编,北京:中华害局,2008。
    [D26]《敦煌類書》,王三度著,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1993。
    [D27]《敦煌蒙书研究》,鄭阿财、朱凤玉著,蘭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D28]《敦煌民俗——丝路明珠傅风情》,谭蟬雪著,蘭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D29]《敦煌民俗学》,高国藩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D30]《敦煌曲初探》,任二北著,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
    [D31]《敦煌社會經济文献真迹释录》,唐耕耦、陸宏基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86-1990。
    [D32]《敦煌书仪语言研究》,张小豔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D33]《敦煌俗字研究》,张涌泉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D34]《敦煌吐鲁番文书中之量词研究》,洪艺芳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D35]《敦煌与絲路文化學术講座》(第二辑),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编,北京:北京图書館出版社,2005。
    [D36]《敦煌文书的世界》,日·池田温著,北京:中华书局,2007。
    [D37]《敦煌文献语言词典》,蒋禮鴻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D38]《敦煌学大辞典》,季羡林主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
    [D39]《敦煌学概論》,姜亮夫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D40]《敦煌学十八講》,榮新江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D41]《敦煌学与敦煌文化》,柴劍虹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D42]《敦煌音义匯考》,張金泉、許建平著,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
    [D43]《敦煌語文丛说》,黄征著,臺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
    [D44]《敦煌语言文字学研究》,黄征著,蘭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D45]《敦煌愿文集》,黄征、吴偉著,长沙:岳麓书社,1995。
    [E1]《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沃堯著,北京:长城出版社,1999。
    [F1]《法藏碎金录》,宋·晁迥撰,《四库全书》第105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F2]《法苑珠林》,唐·释道世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3册,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F3]《方言》,汉·揚雄著,晋郭璞注,《丛书集成初编》第1177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F4]《方舟集》,宋·李石撰,《四库全书》第114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F5]《封氏闻见記》,唐·封演撰,《丛书集成初编》第27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F6]《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朱庆之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F7]《佛国记》,南朝宋·法顯撰,《叢书集成初编》第324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F8]《佛就無量壽经》,曹魏·康僧鎧译,《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2册,臺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F9]《佛光大辞典》,星云大师監修,慈怡法师主编,北京:北京图書館出版社,2004。
    [F10]《佛说大方廣曼殊室利經》,唐·不空译,《大正新修大藏解》第20册,台北:新文矍出版公司,1983。
    [F11]《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上海:上海:上海害店,1991。
    [F12]《佛祖统纪》,宋·志盤著,《绩藏经》第131册,臺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
    [G1]《干禄字害》,唐·颜元孫著,《丛书集成初编》第1064册,北京:中革害局,1985。
    [G2]《高僧傅》,梁·释慧皎撰,湯用彤校注,北京:中革害局,1992。
    [G3]《格致镜原》,清·陳元龍撰,《四库全害》第10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G4]《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唐·羲浮譯,《大正新修大藏经》24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G5]《句曲外史集》,元·張雨撰,《四库全害》第121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G6]《古白話词汇研究論稿》,徐畸儀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G7]《古代汉语》(校訂重排本),王力著,北京:中华害局,1999。
    [G8]《古代文化词羲集類辨考》,黄金贵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G9]《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著,北京:商務印害馆,1989。
    [G10]《古今事文類聚绩集》,宋·祝穆撰,《四库全害》第92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G11]《古今通韻》,清·毛奇龄撰,《四库全害》第24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G12]《古今韻会舉要》,元·黄公绍,熊忠著;甯忌浮整理,北京:中华書局,2000。
    [G13]《古樂府》,元·左克明编,《四库全害》第13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G14]《觀堂集林》,王国维著,北京:中华书局,1959。
    [G15]《廣弘明集》,唐·释道宣撰,《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G16]《廣弘明集》,唐·释道宣撰,《四库全害》第104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G17]《廣雅疏證》,三团·魏·张揖撰,清·王念孫疏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G18]《廣陽雜记》,清·刘献廷撰,北京:中華書局,1957。
    [G19]《乖崖集》,宋·张泳撰,《四库全害》第108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G20]《桂苑筆耕集》,唐·崔致速著,《丛害集成初编》第186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G21]《国语》,吴·章昭注,《四库全书》第40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H1]《韩非子新校注》,戰国·韓非著,陈奇猷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H2]《韓愈全集》,唐·韩愈著,錢仲聯,馬茂元校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H3]《寒山诗与史》,周琦编纂,合肥:黄山害社,1994。
    [H4]《汉害》,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害局,1975。
    [H5]《翰学三害(一)翰林纪》,傅璇琮,施纯德编,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H6]《汉语大词典》(三卷本),羅竹风主编,上海:汉韶大词典出版社,1997。
    [H7]《汉语大字典》,徐中舒主编,武汉:湖北辞害出版社、成都:四川辞害出版社,1993。
    [H8]《汉语方言大词典》,許寅革,(日)宫田一郎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99。
    [H9]《汉語史稿》,王力著,北京:中华害局,1980。
    [H10]《汉捂语法修辞新探》,郭绍愚著,北京:商務印害馆,1979。
    [H11]《汉语语法史》,王力著,北京:商務印書馆,1989。
    [H12]《红樓萝》,清·曹雪芹,清·高鹗著,北京:北京图害馆出版社,2000。
    [H13]《後汉害》,南朝宋·范瞱撰,唐·李賢注,中华害局,1965。
    [H14]《虎钤經》宋·許洞撰,《叢書集成初编》第945册,北京:中華书局,1985。
    [H15]《花间集》,後蜀·趙崇祚编,李保民等注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H16]《華嚴经傳記》,唐·法藏集,《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臺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H17]《黄御史集》,唐·黄滔撰,《四库全害》第108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H18]《黄檗山断際禅师傅心法要》,唐·裴休集,《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8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H19]《霍小玉傅》,唐·蒋防著,《唐宋傅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J1]《急就篇》,汉·史游撰,唐·颜师古注,宋·王應麟補注,北京:中华害局,《丛害集成初编》第1052册,1985。
    [J2]《集韻》述古堂影宋钞本,宋·丁度等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J3]《堅瓠集》,清·褚人穫著,《清代笔记小说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J4]《建康实绿》,唐·許嵩著,《四库全害》第3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J5]《江湖小集》,宋·隙起编,《四库全书》第135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J6]《解物释名》,黄金贵等著,上海:上海辞害出版社,2008。
    [J7]《金瓶梅:會評会校本》,明·蘭陵笑笑生著,秦修容整理,北京:中华害局,1998。
    [J8]《金瓶梅词括》,明·蘭陵笑笑生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J9]《金元戲曲方言考》,羅常培著,北京:商務印書館,1948。
    [J10]《近代汉语研究概況》,蒋绍愚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J11]《近代汉语研究概要》,蒋绍愚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J12]《晉害》,唐·房玄龄等撰,北京:中华害局,1974。
    [J13]《经典释文》,唐·陸德明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J14]《景德傳燈錄》,宋·道原撰,《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1册,臺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3。
    [J15]《景定建康志)),宋·周應合撰《四库全害》第48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J16]《镜花缘》,清·李汝珍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J17]《九尾巍》,清·张春帆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J18]《舊唐書》,後晉·刘晌著,北京:中华害局,1975。
    [J19]《舊五代史》,宋·薛居正撰,中华书局,1976。
    [J20]《钜宋廣韻》,宋·隙彭年等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K1]《刊謬补缺切韻》,唐·王仁煦撰,《绩修四库全害》第24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K2]《柯山集》(附拾遗),宋·张耒著,《叢害集成初编》第1949册,北京:中华害局,1985。
    [K3]《跨鳌集》,宋·李新著,《四库全害》第11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L1]《老老恒言》,清·曹庭栋撰,北京:人民衡生出版社,2006。
    [L2]《老学庵笔记》,宋·睦游著,北京:中苹害局,1979。
    [L3]《类篇》,宋·司马光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L4]《类说》,宋·曾慥编,《四库全者》第87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L5]《禮部志稿》,明·俞汝楫等编撰,《四库全害》第597、59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L6]《禮纪正羲》,汉·鄭玄注,唐·孔颖達等正羲,《十三經注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L7]《李纲全集》(下册),宋·李綱著,畏沙:岳麓害社,2004。
    [L8]《歷代名詩千首》,李汉秋主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L9]《梁害》,唐·姚思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3。
    [L10]《速金元宮词》,元·柯九思等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
    [L11]《遼史》,元·脱脱撰,北京:中华害局,1974。
    [L12]《泠然齋詩集》,宋·蘇洞撰,《四库全害》第11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L13]《嶺外代答校注》,宋·周去非著,楊武泉校注,北京:中华害局,1999。
    [L14]《留青日札》,明·田藝蘅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K248.06/6044
    [L15]《六害故》,宋·戴侗撰,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L16]《龍龕手镜》(高麓本),遼·释行均编,北京:中华害局,1985。
    [L17]《陆机集》,晋·睦楼著,金涛聲黠校,北京:中华害局,1982。
    [L18]《吕叔湘语文论集》,吕叔湘著,北京:商務印書馆,1983。
    [L19]《論语類考》,明·隙士元著,《丛害集成新编》第17册,臺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M1]《蠻书》,唐·樊绰著,《中华野史·唐朝卷》,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
    [M2]《毛詩正羲》,《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及識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M3]《萝粱绿》,宋·吴自牧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M4]《明会典》,明·徐溥等撰,《四库全害》第61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M5]《明史》,清·张廷玉等撰,北京:中华害局,1974。
    [M6]《名羲考》,明周祈撰,《四库全书》第85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M7]《墨子间詁》,清·孫詒讓著,孫啓治黠校,北京:中国革书局,2009。
    [M8]《牡丹亭》,明·湯顯祖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N1]《南村辍耕錄》,明·陶宗儀著,北京:中华书局,1959。
    [N2]《南海寄歸内法傅》,唐·羲浮撰,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4册,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N3]《南齊書》,梁·萧子顯著,北京:中华害局,1972。
    [N4]《南史》,唐·李延壽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
    [N5]《南宋杂事诗》,清·厉鹗等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N6]《南宋文范》,清·驻仲方编,任继愈主编《中华傅世文选》,畏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N7]《能改斋漫录》,宋·吴曾著,《丛害集成初编》第290、291册,北京:中革书局,1985。
    [P1]《駢文類纂》,清·王先谦编,任繼愈主编《中華傳世文选》,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P2]《萍洲可谈》,宋·朱或著,《四库全害》第103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P3]《菩薩璎珞本業經》,姚秦·竺佛念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4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P4]《普济方》,明·朱橚撰, 《四库全書》第748、749、75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Q1]《钱塘遗事》,元·刘一清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Q2]《清稗類钞》,徐珂编撰,北京:中华害局,1986。
    [Q3]《全陈詩》,丁福保编《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詩》,北京:中华害局,1959。
    [Q4]《全唐诗》,北京:中苹害局,1960。
    [Q5]《全元曲》,徐征,张月中,张聖潔,奚海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Q6]《全元散曲》,隋樹森编,北京:中华書局,1964。
    [R1]《日下舊闻考》,清·于敏中编纂,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R2]《容斋随笔》,宋·洪邁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R3]《入蜀記》,宋·陸游撰,《丛書集成初编》第3190册,北京:中华書局,1985。
    [R4]《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詞汇研究》,董志翘著,北京:中国社會科学出版社,2000。
    [S1]《三国志》,晋·陳壽撰,北京:中华書局,1959。
    [S2]《三国志平括》,《元刊全相平话五種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0。
    [S3]《散见簡版合集》,李均明、何雙全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S4]《山堂肆考》,明·彭大翼撰,《四库全書》第97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S5]《尚書正義》,汉·孔安國傳,唐·孔颖達等正義,《十三经注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S6]《聖济總錄纂要》,《四库全书》第73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S7]《詩经译注》,程俊英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S8]《石林燕语》,宋·葉夢得撰,北京:中华書局,1984。
    [S9]《拾遗記》,前秦·王嘉撰,《四库全書》第104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S10]《史記》,汉·司马遷撰,刘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张守節正義,北京:中华書局,1982。
    [S11]《釋名疏證補》,汉·刘熙著,清·王先谦撰集,《<爾雅>、<廣雅>、<方言>、<釋名>》清疏四種合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S12]《释氏要覽》,宋·释道誠集,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S13]《世说新语校笺》,徐震堮著,北京:中华書局,1984。
    [S14]《事物纪原》,宋·高承撰,《丛書集成初编》第1210册,北京:中华書局,1985。
    [S15]《蘇詩汇評》,曾棗荘主编,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0。
    [S16]《蘇轼全集》,宋·蘇轼著,朱懷春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S17]《蜀中廣記》,明·曹学佺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S18]《水滸全傳》,明·施耐庵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
    [S19]《水經注》,北魏·酈道元著,成都:巴蜀书社,1985。
    [S20]《说郛》,明·陶宗儀著,《四库全书》第87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S21]《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S22]《说文新附考》,鄭珍记,《丛书集成初编》第1100册,北京:中華書局,1985。
    [S23]《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钞》,唐·道宣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0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S24]《四分律行事钞簡正記》,後唐·景霄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3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S25]《宋本廣韻》,宋·陈彭年等著,北京:中国害店,1982。
    [S26]《宋高僧傅》,宋·赞寧撰,北京:中华書局,1987。
    [S27]《宋刻集韻》,宋·丁度等编,北京:中华害局,2005。
    [S28]《宋史》,元·脱脱等撰,北京:中华害局,1977。
    [S29]《宋书》,梁·沈约撰,北京:中華書局,1974。
    [S30]《宋元詩会》,清·陳焯编,《四库全害》第146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S31]《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李斌誠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S32]《隋害》,唐·魏徵、長孫無忌撰,北京:中华害局,1973。
    [S33]《歲時廣記》,宋·隙元靓编,《丛害集成初编》第180、181册,北京:中华害局,1985。
    [T1]《太白陰经》,唐·李筌著,《四库全害》第72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T2]《太白陰經全解》,張文才、王隴譯注,長沙:岳麓書社,2004。
    [T3]《太平廣記》,宋·李防等编,北京:中华書局,1981。
    [T4]《太平御覽》,宋·李昉等编,北京:中华書局,1960
    [T5]《唐百家詩选》,宋·王安石编,北京:商務印害馆,1935。
    [T6]《唐舍要》,宋·王溥撰,北京:中华书局,1955。
    [T7]《唐六典》,唐·李林甫等撰,隙仲夫黠校,北京:中华害局,1992。
    [T8]《唐摭言》,五代·王定保撰,《丛害集成初编》第2740册,北京:中华害局,1985。
    [T9]《唐宋全词》,《唐诗宋词元曲全集》,周振甫主编,合肥:黄山害社,1999。
    [T10]《唐五代西北方音》,洪藝芳著,中国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論文,1995。
    [T11]《唐五代语言词典》,江蓝生、曹庚顺编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T12]《唐文粹》,宋·姚铉编,任继愈主编《中华傳世文選》,畏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T13]《通典》,唐·杜佑撰,北京:中华害局,1984。
    [T14]《吐鲁番出土文害》(叁),唐畏孺主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T15]《陀羅尼集经》,唐·阿地瞿多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8册,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W1]《王粲集》,汉·王粲著,俞绍初校黠,北京:中华書局,1980。
    [W2]《王梵志诗校注》,项楚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W3]《温室经义记》,隋·慧速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W4]《文忠集》,宋·欧阳修撰,《四库全书》第110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W5]《我们丢失了什麽:“王同億现象”评论集》,于光速、巢峰等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W6]《吴船绿》,宋·范成大撰,《装害集成初编》第3153册,北京:中华害局,1985。
    [W7]《五燈会元》,宋·普济著,北京:中华害局,1984。
    [W8]《五峰集》,元·李孝光著,《四库全书》第121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W9]《武编前集》,明·唐顺之著,《四库全书》第72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W10]《五代宋小说选》,王洪延,周济人选注,郸州:中州书画社,1983。
    [w11]《武经总要前集後集》,宋·曾公亮等著,《四库全书》第72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W12]《五经文字》,唐·张参撰,《丛书集成初编》1064册,北京:中华害局,1985。
    [W13]《武林舊事》,宋·周密撰,《四库全书》第59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X1]《西河集》,清·毛奇龄撰,《四库全害》第13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X2]《西京杂记》,汉·刘歆撰,《四库全害》第103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X3]《溪蠻丛笑》,宋·朱辅著,《四库全书》第59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X4]《西廂记》,元·王实甫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X5]《咸平集》,宋·田锡撰,《四库全害》第108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X6]《现代汉捂》(增订本),何世连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X7]《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X8]《现代汉捂语法研究》,朱德熙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X9]《新华严经论》,唐·李通玄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X10]《新唐书》,宋·欧阳修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
    [X11]《新修科分六学僧傅》,元·晏噩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7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X12]《醒世恒言》,明·冯梦龙著,北京:畏城出版社,1999。
    [X13]《绩高僧傅》,唐·道宣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X14]《绩事始》,後蜀·冯鑒著,《说郛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X15]《绩资治通铁长编》,宋·李焘著,北京:中华书局,1979。
    [X16]《宣和奉使高麓图经》,宋·徐兢撰,《丛害集成初编》第3236册,北京:中华害局,1985。
    [X17]《宣和遗事》,宋·佚名,《丛害集成初编》第3889册,北京:中华害局,1985。
    [X18]《薛仁贵荣归故里》,元·张国宾撰,《绩修四库全害》第176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X19]《训诂学新論》,宋金兰著,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X20]《训诂与训诂学》,陆宗达、王宁著,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Y1]《演繁露》,宋·程大昌著,《四库全书》第85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Y2]《俨山集》,明·陆深撰,《四库全害》第12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Y3]《鹽鐵论》,汉·桓宽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Y4]《颜氏家训》,北齐·颜之推撰,《丛书集成初编》第972册,北京:中华害局,1985。
    [Y5]《<颜氏家训>词汇语法研究》,周日健,王小华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Y6]《尧峰文钞》,清·汪琬撰,《四库全害》第131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Y7]《猗觉寮杂记》,宋·朱翌撰,《四库全书》第85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Y8]《一切经音羲》,唐·玄应撰,《影印高丽大藏经》32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
    [Y9]《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十三经注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Y10]《艺文类聚》,唐·欧阳韵撰,北京:中华害局,1965。
    [Y11]《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绿》第三卷,郝春文编著,北京:社舍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Y12]《幽间鼓吹》,唐·张固撰,《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Y13]《游宦纪闻》,宋·张世南撰,《丛书集成初编》第2871册,北京:中华害局,1985。
    [Y14]《进仙窟》,唐·张鷟撰,《绩修四库全害》第17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Y15]《酉阳杂俎》,唐·段成式撰,《丛书集成初编》第276-277册,北京:中华害局,1991。
    [Y16]《庾子山集注》,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北京:中华害局,1980。
    [Y17]《玉篇》,梁·麒野王原著,宋陈彭年等重修,《小学名著六种》,北京:中华害局,1998。
    [Y18]《玉台新詠笺注》,陈·徐陵编,清·吴兆宜选注,北京:中华害局,1985。
    [Y19]《渊铁类函》第11册,清·张英,王士祯等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Y20]《元诗选》,清·顧嗣立编,《四库全书》第14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Y21]《元史》,明·宋濂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6。
    [Y22]《元曲选》,臧晋叔编,北京:中华书局,1958。
    [Y23]《云笈七籤》,宋·张君房撰,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Y24]《韻补》,宋·吴棫撰,《四库全书》第23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Y25]《月洞吟》,宋·王鎡撰,《四库全书》第118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Y26]《乐书》,宋·陈晋叔撰,《四库全书》第21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Z1]《增修互注礼部韻略》,宋·毛晃著,《四库全书》第23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Z2]《章太炎全集》(第7册),章太炎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Z3]《真臘风土记》,元·周达观著;夏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
    [Z4]《正绩一切经音义附索引两种》,唐·释慧琳,速·释希麟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Z5]《正字通》,明·张自烈编,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
    [Z6]《治学纪事》,到又辛著,成都:巴蜀害社,2002。
    [Z7]《中古及近代法制文害捂言研究——以敦煌文书为中心》,王兽濡著,成都:巴蜀害社,2003。
    [Z8]《中国服装史研究》,(日)原田淑人著,常任侠等译,合肥:黄山害社,1988。
    [Z9]《中国古代籍帐研究》,(日)池田温著,北京:中华书局,1984。
    [Z10]《中国古代军戎服饰》,刘永华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Z11]《中国古代服饰筒史》,戴争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88。
    [Z12]《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编著,上海:上海害店出版社,2002。
    [Z13]《中国古代服装参考资料(隋唐五代部分)》,周峰编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
    [Z14]《中国古代服饰史》,周锡保著,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Z15]《中国古舆服论丛》,豫楼著,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Z16]《中国服饰名物考》,高春明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Z17]《中国服饰史》,沈从文、王开著,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Z18]《中国服饰史略》,黄士龙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
    [Z19]《中国西域民族服饰研究》,李肖冰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Z20]《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周汛、高春明编著,上海:上海辞害出版社,1996。
    [Z21]《中国衣经》,缪良云主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
    [Z22]《中华古今注))'五代·马缟著,《四库全书》第85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Z23]《中州集》,金·元好问编,《四库全害》第136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Z24]《<周礼>名物词研究》,刘兴均,成都:巴蜀书社,2001。
    [Z25]《朱子全害》,宋·朱熹著,朱僳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Z26]《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项楚卷》,项楚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Z27]《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害局,1956。
    [Z28]《字汇》,明·梅膺祚编,《绩修四库全害》第232、23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Z29]《字汇补》,清·吴任臣撰,《绩修四库全害》第23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Z30]《字林考逸》,清·钱保塘辑,《装害集成绩编》第18册,上海:上海害店出版社,1994。
    [Z31]《尊前集》,明·顧梧芳编,《四库全害》第148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敦煌壁畫线描百图》,敦煌研究院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敦煌燮文词彙計量研究》,隙明娥著,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
    [3]《敦煌燮文词彙研究》,隙秀蘭著,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4]《敦煌燮文校注》,黄征、張涌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
    [5]《敦煌燮文社会风俗事物考》,羅宗涛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
    [6]《敦煌燮文選注》(增訂本),项楚著,北京:中苹害局,2006。
    [7]《敦煌燮文字羲通释》,蒋禮鴻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8]《敦煌解部文献合集》,张涌泉主编,北京:中华害局,2008。
    [9]《敦煌蒙害研究》,鄭阿财、朱凰玉著,蘭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10]《敦煌民俗——絲路明珠傅风情》,谭蟬雪著,蘭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11]《敦煌民俗学》,高国藩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12]《敦煌民俗研究》,谢生保主编,蘭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13]《敦煌社會經濟文献真迹釋錄》,唐耕耦、陸宏基编,北京:害目文献出版社、全國圖害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86-1990。
    [14]《敦煌书仪语言研究》,张小艳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5]《敦煌俗字研究》,张涌泉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16]《敦煌吐鲁番文害之量词研究》,洪艺芳著,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
    [17]《敦煌文献语言祠典》,蒋礼鸿主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18]《敦煌文献字羲通释》,曾良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19]《敦煌学大辞典》,季羡林主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20]《敦煌音义汇考》,张金泉、许建平著,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
    [21]《敦煌语文丛说》,黄征著,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7。
    [22]《敦煌语言文字学研究》,黄征著,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23]《敦煌愿文集》,黄征、吴伟著,长沙:岳麓书社,1995。
    [24]《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梁晓虹著,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25]《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黄金贵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6]《汉语大词典》(三卷本),罗竹风主编,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27]《汉语大字典》,徐仲舒主编,武汉,成都:湖北辞害出版社,四川辞害出版社,1993。
    [28]《汉语俗字丛考》,张涌泉著,北京:中华害局,2000。
    [29]《汉语俗字研究》,张涌泉著,畏沙:岳麓害社,1995。
    [30]《近代汉语研究概沉》,蒋绍愚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1]《全唐诗》,北京:中苹书局,1960。
    [32]《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李斌诚、李锦绣等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3]《唐代衣食住行研究》,黄正建著,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1997。
    [34]《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郝春文著,北京:中国社舍科学出版社,1998。
    [35]《唐五代语言词典》,江蓝生、曹广顺编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6]《吐鲁番出土文书词语考释》,王啓涛著,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
    [37]《王梵志诗校注》,项楚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8]《中国服饰名物考》,高春明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39]《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丛文编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40]《中国古代服装参考资料(隋唐五代部分)》,周峰编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
    [41]《中国古代军戎服饰》,刘永华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2]《中国古舆服论装》(增订本),孙機著,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43]《中国西域民族服饰研究》,李肖冰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44]《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周汛、高春明编著,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45]《中国衣经》,缪良霎主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
    [46]《中华古今注》,五代·马缟著,《四库全害》第85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7]《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项楚卷》,项楚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敦煌文献名物研究》,杜朝晖著,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7月。
    [2]《敦煌、吐鲁番社会经济文献词汇研究》,黑维强著,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5月。
    [3]《唐代服饰专题研究——以胡汉服饰文化交融为中心》,马冬著,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10月。
    [4]《唐诗服饰词语研究》,徐颂列著,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1]《“半臂”为男子服饰》,黄正建著,《中国文物报》1992年6月21日。
    [2]《(?)襠探析》,谭蟬雪著,《敦煌研究》2006年第3期。
    [3]《“奴末额”与裤奴、抹额》,黄正建著,《中国文物报》1992年7月26日。
    [4]《敦煌壁画中的衣冠服饰》,段文僳著,载《敦煌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5]《敦煌吐鲁番所出随葬衣物疏中“脚靡((?))”新探》,彭金章著,《敦煌研究》2002年第6期。
    [6]《敦煌吐鲁番中衣物量词例释》,敏春芳、马有著,《兰州大学学报(社科)》2005年第4期。
    [7]《敦煌文书S964的定名及所涉兵具身份》,孫继民著,《敦煌研究》1997年第1期。
    [8]《敦煌文害舆唐代軍隊衣装》,黄正建著,《敦煌学辑刊》1993年第1期。
    [9]《敦煌资料舆唐五代人的衣食住行》,黄正建著,载於《敦煌与絲路文化学术講座(第二辑)》,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10]《法門寺地宫唐代随真身衣物帐考》,韩偉著,《文物》1991年第5期。
    [11]《莫高窟唐代藝术中的服饰》,段文僳,载《向達先生纪念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12]《释“(?)”“(?)”“(?)”》,葉爱国著,《敦煌研究》2003年第4期。
    [13]《斯964V號文書与唐人兵士的春冬衣》,黄正建著,载於《英国收藏敦煌汉藏文献研究:纪念敦煌文献發現一百周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4]《(唐天宝年间豆盧軍某營装勘檢曆)雜識之一》,孫繼民著,《敦煌吐鲁番研究》第3卷,1997。
    [15]《唐五代“春衣”發放考述》,趟贞著,《首都师范大學学报》2003年第3期。
    [16]《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的物量词例释》,颜秀萍著,《中国语文》2001年第2期。
    [17]《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雜釋》,刘瑞明著,《西域研究》1998年第2期。
    [18]《西夏平民服饰浅谈——以Дx02822<雜集時要用字>为中心》,石小英著,《寧夏社會科学》2007年第5期。
    [19]《中国古代名物學初論》,王强著,《揚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20]《中世纪社会的服飾风情畫》,周少雄著,载於《1990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際討论会文集》(石窟史地、語文编),沈陽:遼寧美术出版社,199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