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审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由于课程与文化之间内在的、天然的“血缘关系”,为本研究以“文化”为媒介来理解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以系统论为研究视角,“文化”为研究的切入点,以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为主线,在体育课程不断发展的流变之中,全面、系统的审视我国体育课程改革,试图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意见。
     本研究首先从我国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入手,通过“文化势阱”、“隧道效应”等现象在体育课程改革领域的表现,指出体育课程一直在遵循着“困束的超越”这一发展规律,艰难的不断发展、完善自我。同时还探究了这种规律背后的实质——体育课程改革的应然性与必然性,成为推动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运用了自组织学的相关理论,深入到体育课程内部文化之中,重点分析了体育课程改革中频繁出现的竞争与协同、突变、超循环等诸多有序与无序的现象,指出体育课程的改革,更多的是由其课程内部文化“自组织”决定的,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研究中,作者还大胆的采用了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动力”加以分析,指出了体育课程改革文化动力的来源、本质、特征以及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潜动力。最后作者还通过对相关专家的问卷调查,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体育课程改革文化动力作用机制加以分析并建立必要的模块,并且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实证研究。通过这些研究,作者不仅证明了文化对体育课程改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还进一步研究了它的作用机制以及相关影响因子的重要程度。
     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解决实际体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本研究通过“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文化审视”,力求客观、公正的从成绩与不足即“文化视域中1999年体育课程改革的进步意义”和“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文化反思”两个方面,对现行的体育课程标准进行解读。使我们的现有体育课程标准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体育课程改革。
     总结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才是本研究的真正意义所在。在“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未来展望”中,作者指出了未来我国体育课程所要面对的两个挑战“全球化语境中的体育课程改革”和“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体育课程改革”。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最后本研究指出,体育课程改革并没有“成功”与“失败”之分,也并不存在“终结”的体育课程改革;只有不断坚持体育课程文化的创新,才能有效推动体育课程的发展。
Because intrinsic and natural "blood-relationship kin" between curriculum and culture, for this research take "the culture" as the medium understood the sports curriculum reformed has provided the possibility. This research take the system theory as the research angle of view, "the culture" for the research breakthrough point, the development which reforms by the sports curriculum is a master line, develops unceasingly in the sports curriculum during changing, scans reform of sports curriculum our country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ic, provides some beneficial advisory opinion.
     Firstly, this research historical obtaining reforms which from our country modern sports curriculum, passes "the cultural potential well", "the tunnel effect" phenomena and so as reforms many domains in the sports curriculum the performance, pointed out the sports curriculum is continuously following "surmounting which ties sleepily" this law of development, unceasing evolution and consummation difficultly. Simultaneously, inquired into behind this kind of rule substantive - - sports curriculum reforms the reality however nature and the probability, become the important factor which the promote sports curriculum reforms.
     This research has utilized from the histology correlation theories, penetrates to the sports curriculum and interior culture in, has with emphasis analyzed the competition and the coordination, the sudden change, the ultra circulation which the sports curriculum reforms appears frequently and so on many orders and the disorderly phenomena, pointed out the sports curriculum the reform determinate by more "from organizes" curriculum of interior culture, not always take human's will as shift.
     In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bold has also used the systems dynamics method, to affected the sports curriculum to reform "the cultural power" to analyze, had pointed out the sports curriculum reformed the creeping strength which the cultural power originally, essential, the characteristic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sports curriculum reformed. Finally, the author also through to the correlation expert's questionnaire survey, uses the method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 to reform the culture dynamic action mechanism of the sports curriculum to analyze, establishes essential module, and had pointed has launched the real diagnosis research. Not only through these research, the author had proven the culture reformed to the sports curriculum has played the huge role, moreover further, has also studied its function mechanism as well as the correlation influence factor important degree.
     One of research important tasks is the question of actual solution sports cuniculum reforms, this research passes "the reality which the sports curriculum reforms to carefully examine", the endeavor to two aspects objectively, fair "the sports curriculum reforms of the progressive significance which and insufficient namely in 1999" and "reconsidering which reforms to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sports and the healthy curriculum", carries on the explanation to the present sports curriculum standard.Enables our existing sports curriculum standard a better service to reform in the sports curriculum.
     To summarize past, the base upon present, prospect future, will be this research true significance is at. "Reforms in our country sports curriculum the future forecast", the author had pointed out our country sports curriculum will need to face two challenges in the future, "sports curriculum will reform in the globalization linguistic environment" and "in the harmonious social advancement sports curriculum reforms". Finally, this research pointed out that the division of the sports curriculum reforms neither "the success" nor "the defeat", also does not have "the end" the sports curriculum reforms; Only then persisted unceasingly the sports curriculum culture the innovation, can impe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curriculum effectively.
引文
[1]本文所指体育课程改革,除非特殊说明,均指基础教育中的体育课程改革。
    [2]《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审视》,郝德永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页。
    [3]《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审视》,郝德永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页。
    [4][加]迈克尔·富兰著,教育变革新意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1页。
    [5]本节数据来源全部来自中国期刊网,2006-12-3。
    [6]此部分内容主要出自《外国教育史教程》,主编吴适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属性不符
    [7]乔治.A.比彻姆:《课程理论》(中译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第169页。
    [8][罗]s.拉塞克,G 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全球展望》,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125页。
    [9][罗]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全球展望》,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125页。
    [10]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第50页。
    11 江山野等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第65页。
    12[美]蔡斯:《课程的概念与课程领域》,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第245-268页。
    13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3-7页。
    14 叶佩珉,《生物学课程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第3页。
    15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第902页。
    16 吕达:《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见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秘书处:《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与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第34页。
    17 吴志超:《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第312页。
    18 杨文轩:《体育原理导论》,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第173页。
    19 于小霞:《学校体育教育手册》(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第628页。
    20 邹继豪:《面向21世纪的中国学校体育》,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第262页。
    21 引毛振明:《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36页。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页。
    23 范传芳:《体育目标与体育课程思考》,《体育与科学》,2002(2)
    24 《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56页。
    25 《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列宁选集》第2卷,第450页
    26 《光绪政要》第27册,卷31。
    27 徐一水,《20年来体操谈》
    28 舒新城:《中国近代史资料》。
    29《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引自中国教育部官方网站,http://www.moe.edu.cn/。
    30 《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
    31《全民健身纲要》,引自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http://www.sport.gov.cn/index.htm。
    32 石联星:《教育学概论》,中国文化服务社,1946年版,第11页。
    33 胡定荣著:《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7页。
    34 胡定荣著:《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16页。
    3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73页。
    36 《论语·述而》。
    37 《荀子·哀公》。
    38 《孟子·离娄上》。
    39 毛礼瑞:《中国古代教育通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11页。
    40 出自《论语·述而》。
    41 出自《礼记》第19《乐记》。
    42 体育院(系)《体育理论》编写组,《体育理论》,1984年5月第1版,第16页。
    43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5页。
    44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8页。
    45(美)乔治·A·比彻姆著,黄明皖译.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96页。
    46(美)乔治·A·比彻姆著,黄明皖译,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88页。
    47 胡定荣著,《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17页。
    48 顾渊源著,体育课程的约束力与灵活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第59页。
    49(苏)米库林斯基:根本不应成为问题的历史论与外史论之争[J],《科学史译丛》,1983.01
    50 查有梁著,教学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7页
    51 查有梁著,教学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7页
    53 在新制度主义理论看来,在人的集体行动中,个人的理性在集体决策中的作用是有局限的。由于集体行动 的情景和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个人并不能收集到决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并做出精确的计算以便做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最优的决策。
    53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54 《劝学篇外篇·变法》
    55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第24页
    56 张玲《<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7 刘旻航,《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本质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
    58 《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2页。
    59 勒内·托姆著,周仲良译,突变论:思想和应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105-106页。
    60 吸引子(attractor),在突变理论中主要是指系统趋向的一个极限状态。
    61 引自《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体育卷》,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第17页。
    62 引自《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第72-73页。
    63 引自《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体育卷》,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第72-73页。
    64 引自《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66页
    65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7页。
    66 引自《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体育卷》,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第591页。
    67 引自《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体育卷》,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634页。
    68 引自《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体育卷》,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第839-840页。
    69 引自《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体育卷》,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第747页。
    70 参见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引自《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体育卷》,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第696页。
    71 参见2000年《全日制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引自《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火纲汇编 体育卷》,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第834页。
    72 由于在本文的第一章已经阐述过关于体育课程外部的精神、制度、经济文化对于体育课程的影响,在这就不再重复,本节作者重点论述的是体育课程内部文化,尤其是教育文化对于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73 参见1929年《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体育》。引自《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体育卷》,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第18页。
    74 参见1929年《小学体育课程标准 体育》。引自《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体育卷》,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第18页。
    75 参见1950年《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引自《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体育卷》,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第33页。
    75 引自《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体育卷》,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第76页。
    77 参见1950年《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引自《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体育卷》,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第34页。
    78 王华悼,体育课程发展演变“钟摆现象”管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5,第27卷,第659页。
    79 邵桂华,体育教学的自组织观[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6月。
    80 《马恩列斯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58页。
    81 《马恩列斯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64页。
    82 《马恩列斯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58页。
    83 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是赫尔巴特主义的重要传播者赖恩整理得出的结论。
    84 凯洛夫,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179页。
    85 《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文选》上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249页。
    86 《学记·礼记》。
    87 《学记·礼记》。
    88 美国著名后现代课程学家。
    89 出自《论语·述而》。
    90 出自《礼记》第19《乐记》。
    91 Beard,op.cit,p229。
    92 斯蒂芬.贝斯特.后现代转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337-340
    93 吴彤著,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第197页。
    94 杜威语。引自[美]坦纳著,学校课程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页。
    95 吴彤著,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第17页。
    96 数据来源:《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摘要(1952-1996)》,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编,第150页,1998年。
    97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成就1949-1983》,《中国教育成就1980-1985》,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98 数据来源:《1997-2003年中国发展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2003年。
    99 同上。
    100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蓝皮书2003年》,杨东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59页,2004年。
    101 其出处是元朝郑廷玉的杂剧《金凤钗》第二折:“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102 斯蒂芬.贝斯特.后现代转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337-340
    103 Dewey,J,The Child and Curriculum,p16
    104 杨启亮,困惑与抉择,第77页。
    105 杨启亮,困惑与抉择,第78页。
    106 Dewey,J,The Child and Curriculum,p25
    107 衣俊卿著,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53页。
    1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6页。
    109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7页。
    111 陈桂生著:《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33-42页。
    112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4页。
    113 着重号为作者所加。
    1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箱333页。
    115《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6页。
    116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437页。
    117 《课程与教学论》,皇甫全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第235页。
    118 《课程与教学论》,皇甫全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第236页。
    119 《课程与教学论》,皇甫全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第237页。
    120 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第244页。
    121 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第245页。
    122 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第258页。
    123 Barrow,R.& Milbum,G.(1986).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al Concepts.Brighton:Wheat Sheaf Books Ltd.pp65-67L
    124 学习的官能训练说是在理念回忆说的基础上,随着官能心理学(faculty psychology)的发展而形成的。官能心理学是由沃尔夫(C.Wolf)在莱布尼茨(G.W.Leibnitz)的心灵单子论的基础上系统提出的。莱布尼茨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单子构成的,单子是无限的、不可分割的和能动的客观精神实质。灵魂是人体中的最高单子,物质只是单子的外部表现。沃尔夫则主张单子有两种:一种是心灵单子,即灵魂;一种是物质单子,即身体。它们两者之间有着预定的和谐,互不影响。他并且认为,灵魂不是空白的、被动的,而是具有一种主动活动的、富有理性的固有观念。人的灵魂具有感觉、想象、记忆、注意、思维、推理、情感和意志等官能。灵魂的各种官能是各自分开的实体,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
    125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智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419页。
    126 《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智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430页。
    127[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页。
    128 顾明远著,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02-108页。
    129 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第1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30 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196页。
    131 B·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32 转引自:[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第6页。
    133 张曙光,制度、主体、行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反思[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57页。
    134 周兴国主编,《课程改革的理念、制度和行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19页。
    135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7页。
    136(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毛怡红译:《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137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第2页。
    13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0页。
    13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35页。
    14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07页。
    14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00页。
    14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2页。
    14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9页。
    14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77页。
    14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6页,1996年6月。
    146 转引自李惠斌主编,全球化:中国道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6月,第10页。
    147 转引自李惠斌主编,全球化:中国道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6月,第16页。
    148 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悖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75页。
    1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6页。
    150 季浏编著,体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59页。
    151 季浏编著,体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89-190页。
    152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信息来源http://www.gov.cn/zwhd/zcjd_gwy.htm,中国政府网站。
    153 江泽民同志1996年2月4日在接见参加第三届亚冬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和省区市主管体育及各级体委领导时的讲话
    154 资料来源:齐鲁晚报2007年10月9日,A3版。http://xinwen.qlwb.com.cn/dispIay.asp?id=252069。
    155 由于本文已经在公开刊物完整发表,为了保持本文的连贯性,与前文略有重复的部分,不再进行删减(略有修改)。
    156 靳玉乐,《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中国教育报,2005年5月28日,第三版。
    15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33页。
    158 小威廉姆·E·多尔,课程愿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第7页。
    15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页
    160 赵祥麟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第143页。
    161 涂尔干,《教育性质及其作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第16页。
    162 刘旻航,体育文化差异:中国体育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J].体育文化导刊,2006,43(1)第74页。
    163 出自《论语·述而》。
    164 出自《礼记》第19《乐记》。
    165 刘曼航,体育文化差异:中国体育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J].体育文化导刊,2006,43(1)第74页。
    166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第159页。
    16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6页。
    168 江泽民:见《人民日报》1998年3月9日。
    169[英]麦克格鲁著,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页。
    170[美]亨延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1月,第8-10页。
    171[英]麦克格鲁著,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第31页。
    172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173 季羡林,《西方不亮东方亮》[J]东方,1996年第2期。
    174 《论语·子路》。
    175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第41页。
    176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八次全国文代会第七次全国作代会上的讲话,转引自《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0日,第一版。
    177[加]迈克·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译,变革的力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9页,2000年。
    178 转引自[加]迈克·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译,变革的力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9页,2000年。
    179[加]迈克·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译,变革的力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0页,2000年。
    180 出自《爱丽丝漫游奇境》,转引自[加]迈克尔·富兰著《教育变革新意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29页。
    181 希腊神话中一位推巨石上山的英雄西西弗斯,每当他历尽艰辛快将巨石推到山顶时,巨石都会滚下来,他只好再重来一次,日复一日,永不停息。
    182[加]迈克尔·富兰著《教育变革新意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31页。
    183 衣俊卿著,文化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353页。
    184 衣俊卿著,文化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353页。
    185 见《列子·天端》。
    186 《圣经》《诗篇》第74章13-14节。
    [0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03]柏拉图著,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52年
    [04]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大英百科全书出版公司,1952年
    [05][美]马斯洛著,人本哲学[M].九州出版社,2003
    [06][德]赫尔曼·哈肯著,凌复华译,协同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07][美]斯蒂芬·贝斯特著,陈刚等译,后现代转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08][美]J·D·皮特,J·布里格斯著,刘华杰译,湍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09][美]马斯洛著,成明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
    [10][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11][美]弗里德曼著,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2][美]詹姆斯·H·米特尔曼著,全球化综合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13][加]史密斯著,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14][美]罗布森著,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化文化[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
    [15][英]汤林森著,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6][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课程愿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17][日]佐藤正夫著,教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18][德]克罗恩著,教学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19][美]杰里·盖尔著,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20][美]坦纳·塔科夫著,洛克的教育思想[M].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21][美]乔治·A·比彻姆著,黄明皖译:《课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22][美]R.罗蒂著,哲学与自然之镜[M].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23][美]安迪·格林著,教育全球化与民族国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24][美]杰姆逊著,后现代主义育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5]卢元镇著,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年
    [26]王逸舟著,当代国际政治析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7]吴彤著,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28]沈小峰著,自组织的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
    [29]黄香伯著,体育控制理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30]胡兆量著,中国区域发展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1]周毅著,中国社会焦点[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
    [32]王守昌著,新思潮[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33]袁振国著,中国教育政策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34]查有梁著,教学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
    [35]宋恩荣著,当代中国教育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36]胡定荣著,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37]陶志琼著,教育哲学的嬗变[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年
    [38]陈景磐著,中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9]郑金洲著,中国教育学百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40]编写组,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年
    [41]顾明远著,教育:传承与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42]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43]2000年全国群众体育报告集[Z].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2000年
    [44]丁钢著,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45]钱穆著,当代中国学术论衡[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6]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47]吴式颖著,外国教育史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48]吴式颖著,中外教育比较史纲[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49]钟启泉著,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50]邬志辉著,教育全球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52]季浏著,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3]顾渊源著,体育课程的约束力与灵活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
    [54]李祥著,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55]周浩波著,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56]黄卓明著,诸子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57]周晓阳著,现代文化哲学[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58]李惠斌著,全球化:中国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59]梁漱溟著,梁漱溟论儒佛道[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60]郭建宁著,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61]林德宏著,科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62]衣俊卿著,文化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63]李翔海著,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64]余英时著,文化传统与重建[M].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65]李泽厚著,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66]张书丰著,中国古代教育精粹的现代解读[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67]Checldand P B.Systems thinking systems practice.John Wiley,Chichiester,1981
    [68]J.Bashler,The Metaphysics of Natural Complex,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6
    [69]Tyler,R.W.(1986),The Five Most Significant Curriculum Event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Educational Leadership,December
    [70]杨文轩,陈琦著 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1]毛振明著,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72]郝德永著,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德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73]张之沦,龚廷泰等,从马克思到德里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4][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5]毛振明著,探索成功德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76]顾渊彦著,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77]巨瑛梅,刘旭东著,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8]杨启亮著,困惑与抉择[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79]赵中建著,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80]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81]李力研著,野蛮的文明:体育的哲学宣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82]王华倬著,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3]王义高著,当代教育思潮与各国教育趋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4]何永超著,体育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85]苏竞存著,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86]滕子敬著,学校体育研究与探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87]黄甫全著,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8]郝德永著,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89]吴文侃,杨汉清著,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90]董远骞著,中国教学论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91]钟启泉,张华著,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2]汪霞著,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93]王策三著,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94]胡小明著,体育人类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95]李祥著,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6]王皋华著,《体育新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7]龚正伟著,《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98]施良方著,《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99]金钦昌著,《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00]周登嵩著,《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101]张岱年著,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2][英]柯林武德著,自然的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3]张岱年著,文化与哲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4][法]李比雄著,跨文化对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05][美]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06][法]郑春顺著,混沌与和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07][美]麦克格鲁著,全球化与反全球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08]樊勇著,文化建设与全面小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9]金元浦著,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110][德]卡西尔著,人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11]周昌忠著,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112]李浴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113][德]科斯洛夫斯基著,后现代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14]赵载光著,天人合一的文化智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115]王晓路著,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6]赵吉惠著,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117][美]本尼迪克特著,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18]罗康隆著,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19]辜正坤著,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0]张岱年著,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1]张云鹏著,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22]舒扬著,当代文化的生成机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23]张立文著,和合与东亚意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4][美]格里芬著,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25]王养冲著,西方近代社会学思想的演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26]赵立彬著,民族立场与现代追求[M].北京:三联书店,2005
    [127]葛金国著,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128]王守恒著,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129]赵必华著,课程改革与教育评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130]曹明海著,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131]安万明著,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32][美]杜威著,评价理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133]龙佩林,经济全球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02.(5)
    [134]王增喜,体育文化的全球性与民族化[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6)
    [135]肖芳,论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J].求索,2004年第3期
    [136]卢元镇,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体育普及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0.(5)
    [137]曲毅,体育运动的全球化[J].体育学刊,2002.(5)
    [138]倪世雄,西方国际理论的新发展[J].复旦学报(社科版),1999.(1)
    [139]王增喜,体育文化的全球性与民族化[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6)
    [140]蔡德贵,儒学与21世纪[J].国际展望,1993.(2)
    [141]程志理,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危机”及消除途径探讨[J].体育与科学,1998.(5)
    [142]景海峰,儒学在全球多元格局中的定位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1999.(6)
    [143]隋岩,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交流[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3)
    [144]于涛,历史必然性与中西体育的分殊与融合[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1)
    [145]卢元镇,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体育普及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0.(5)
    [146]程志理,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危机”及消除途径探讨[J].体育与科学,1998.(5)
    [147]曲毅.体育运动的全球化[J].体育学刊,2002.(5)
    [148]于涛,历史必然性与中西体育的分殊与融合[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1)
    [149]宋继新,论物化的体育运动[J].体育与科学,2005.(05)
    [150]任海.精神价值是竞技运动的灵魂[J].天津体院学报,1996.(04)
    [151]鲍明晓,体育价值的哲学思考[J].体育文史,1999.(01)
    [152]成思危,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应对[J].中国软科学,2002.(02)
    [153]郝勤,体育与运动的文化特质和价值[J].体育与科学,1987.(04)
    [154]胡晓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提高对体育的认识[J].体育科学,1982.(04)
    [155]隋岩,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交流[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03)
    [156]冯玉龙,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对学校体育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5.(07)
    [157]李连友,近代以来体育教育思想的演变及其走向[J].东疆学刊,1999.(01)
    [158]武泉华,论中国近代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12)
    [159]傅砚农,“军国民思潮”主导学校体育的社会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5.(06)
    [160]何振梁,奥林匹克运动的普遍价值与多文化世界[J],体育文化导刊,2002.(02)
    [161]奇智:后现代思想家C.德勒兹,《国外社会科学》1996.(05)
    [162](苏)米库林斯基:不应成为问题的历史论与外史论之争,《科学史译丛》,1983.(01)
    [163]董翠香,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北京体大学报,2003.(03)
    [164]蒋国曼,近代体育课程改革及其反思[J],体育文化导刊,2006.(03)
    [165]赵丽萍,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2006.(01)
    [166]许冠忠,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程改革策略[J],体育与科学,2005.(04)
    [167]王华倬,论近代四种教育思想对体育课程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5.(02)
    [168]刘成,近年来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01)
    [169]姚继伟,先进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体育学刊,2004.(04)
    [170]索鹏,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02)
    [17l]李靖,现代智力观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03)
    [172]张建新,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3.(03)
    [173]胡晓波,体育教师应对体育课程改革挑战之策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03)
    [174]郭海玲,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与体育课程改革[J],体育学刊,2003年.(04)
    [175]陆作生,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考,中国体育科技[J],2002.(09)
    [176]李艳翎,社会转型与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6)
    [177]于文谦,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动向[J],体育学刊,2002.(03)
    [178]顾渊彦,战后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变迁与发展新动向[J],全球教育展望,2001.(03)
    [179]鲁飞,体育文化的结构及我国和谐体育文化的内涵[J],成都体院学报,2007.(06)
    [180]孙晋海,中西方体育文化研究兴起的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
    [181]徐成立,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冲突与融合[J],体育文化导刊,2007.(10)
    [182]张楚廷,体育,大学宝贵的教育资源[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183]李柱,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认同[J],体育学刊,2007.(3)
    [184]陈新,文化全球化语境下我国体育文化的认同[J],体育文化导刊,2007.(1)
    [185]吕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6.(11)
    [186]杨文轩,体育文化在人的文化转型中的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6.(6)
    [187]杨银田,当代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6)
    [188]万义,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论”的质疑[J],体育学刊,2007.(02)
    [189]张作斌,论体育文化的普遍价值与个性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7.(08)
    [190]邓星华,论体育全球化的几个问题[J],体育学刊,2007.(05)
    [191]马忠利,中西社会变革与中国体育现代化精神资源[J],体育学刊,2006.(6)
    [192]岳龙,中国教育的现代性文化困境[J],教育发展研究,2006.(20)
    [193]刘国艳,基础教育变革中的教师及其发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4)
    [194]路书红,论教学理论的文化意蕴[J],当代教育科学,2006.(17)
    [195]罗祖兵,课程改革的文化阻隔及其突破[J],当代教育科学,2006.(2)
    [196]郑金洲,多元文化激荡中的教育变革[J],学术月刊2005.(10)
    [197]张九洲,辛亥革命时期社会文化改革刍议[J],史学月刊2002.(12)
    [198]郭国祥,文化和谐论:保持文化世俗性与超越性的必要张力[J],理论学刊2006.(3)
    [199]云德,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重构[J],文艺研究2006.(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