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曹植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学史家称魏晋文学为“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是一个从酝酿新变到繁荣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作家独特的人格与风格得以充分展现的阶段。建安文学为这个多姿多彩的文学阶段开启了灿烂的第一章,并深刻地影响着魏晋时期乃至于后世的文学发展。提到建安文学,最先要讲的应该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他们的文学成就对建安文学的繁荣和我国文学的发展,都曾发生过重大的影响。因此,历代文学研究者都很重视对三曹的研究,三曹比较研究也是建安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曹丕和曹植生在同一时代、同一家庭,有同一父母,但因才情禀赋的差异、人生遭遇的不同,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各有不同,因此笔者认为二曹相对于三曹而言更具有可比性。曹丕诗歌研究,相较其弟的诗歌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都明显不足;关于二曹的比较研究方面,所论者都较为笼统,或者只是针对诗歌成就或者文学思想的某一方面进行笼统的比较,比如对曹植曹丕的辞赋散文等作品的研究,少有专著对此论述,此方面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待提高;并未有人从诗赋作品方面进行综合比较研究,当然也更没有人从整体上系统的对二曹进行思想和作品的比较。本文在回顾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二曹思想及诗赋作品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比较,以期对二曹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Literary historians said Wei, Jin literature as "literature conscious era". This is a new change to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gestation stage, and it is a literary creations tend personalized, unique personality and style writer to fully display stage. Jian-an literature for the stage opened a colorful literature brilliant chapter, and profoundly affects the Wei, Jin period and the literary development in future generations. When mentioned literature of this period, the first to make should be the advocaters of Jian-an literature--- "three Cao" (Cao Cao, Cao Pi,Cao Zhi). Their literary achievements exerted a tremendous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refore, researchers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hree successive literature Cao research.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hree Cao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study of jian-an literature.
     Cao Pi and Cao Zhi Born in the same age, same family, and have the same parents, but the different Character, Talent and life experience. becase of these, their achievements in literature is also different, Comparing with the three Cao, the two Cao (Cao Pi and Cao Zhi) seems more comparable. The poetry study of Cao Pi, Comparing with his brother's research,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are obviously inadequate;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Cao, said very generally, only just for poetry or literary achievements. such as the study of Cao Zhi and Cao Pi's prose and fu. Only a few books did on it.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academic papers in this regard also needs to be raised; So far nobody did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n comparativing of the tow Cao' s poetry and fu. Of course, no one do Comparison of the overall on their ideas and works. In drawing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I want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study for their ideas and works in this paper, aimed at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ow Cao.
引文
[1][晋]陈寿著《三国志·魏书》,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9页
    [2]王夫之《姜斋诗话》,《三曹资料汇编》,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2页
    [3][9][10][57][晋]陈寿著《三国志·魏书》,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57页
    [4][5][6]刘勰《文心雕龙》,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页
    [7][8]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诗品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06页
    [11][晋]陈寿著《三国志·魏书》,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二册第561页
    [12][41]郭沫若著《历史人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13]夏传才《论曹丕政德及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曹丕集注〉序》,河北学刊(石家庄),1986年第2期
    [14]陈植锷《曹丕“文气”说刍议》,文学遗产,1983年第3期
    [15]张石川《曹丕“文气”说考辨》,福建论坛,2006年2期
    [16]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修订版
    [17]徐定祥《论曹丕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建安文学研究文集,黄山书社,1984年
    [18]章建新《曹丕诗歌与乐府》,安徽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19]顾农《曹丕赋体革新试验》,昌潍师专学报,1999年第18卷4期
    [20]孟庆阳《试论曹丕诗赋中女性题材作品》,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1]王昌猷《论三曹诗主“气”及其风格差异》,安徽师大学报,1984年第2期
    [22]傅正义《三曹诗歌异同论》,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
    [23]俞绍初《曹植生平若干事迹考辨》,郑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24]顾农《曹植生平的三个问题》,扬州师范学院,1993年第1期
    [25]杨栩生《曹植事迹举疑》,许昌师专学报,1986第1期
    [26]张亚新《曹植文学思想概说》,安徽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
    [27]张可礼的《建安文学论稿》,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98页
    [28]王巍《论曹植的文艺思想》,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29]郭磊《略论曹植的文艺观》,理论学刊,1990第1期
    [30]小星《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试论曹植后期创作的悲剧性》,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2期
    [31]张蕾《曹植妇女题材诗作鉴赏异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32]王宽行《从曹植的赠送诗看其前期的政治处境与思想》,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1期
    [33]陈飞之《应该正确评价曹植的游仙诗》,文学评论,1983年第1期,
    [34]张士骢《关于游仙诗的渊源及其他》,文学评论,1987年第6期
    [35]张平《有关曹植游仙诗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1987年第6期
    [36]陈飞《再论曹植的游仙诗》,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37]蒋立甫《论曹植赋的继承与创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38]陈恩维《论曹植的拟赋及其创作历程》,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39]张瑗《再谈洛神赋的主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40]张平、黄洁的《洛神赋主题再探》,重庆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42]贾斯荣《关于〈论曹植〉》,文史哲,1955年第1期
    [43]徐公持《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文学遗产,1983年第1期
    [44]周建忠《曹植对屈赋继承与创新的动态过程》,江西社科,1989年,第87页
    [45]虞德懋《曹植与阮籍诗歌意蕴比较》,扬州师院学报,1990年第4期
    [46]虞德懋《曹植与陶潜诗歌渊涵比较》,《扬州师院学报》,1991年第4期
    [47]《三曹诗选·前言》,孙明君选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页
    [48]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49][晋]陈寿著《三国志·魏书·刘晔传》,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46页
    [50][晋]陈寿著《三国志·魏书·辛毗传》,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95页
    [51]刘竹《集法家大成 立峭刻文风--韩非思想及艺术特色综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52][54]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53][55][晋]陈寿著《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王沈《魏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8页
    [56][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傅玄传》引傅玄《举清远疏》,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13页
    [58][晋]陈寿著《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王沈《魏书》,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97页
    [59]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60][晋]陈寿著《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67 页
    [61]相明,徐鹏《略论曹植思想的变迁》,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62]郎宝如《古代作家的“心战”及其价值选择》,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63]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第158页
    [64][66]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09页
    [65][晋]陈寿著《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58页
    [67]焦循《孟子正义》卷三,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0页
    [68][汉]王充《论衡》论死篇,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4页
    [69]吴孟复《曹丕文气说浅析》,建安文学研究文集,黄山书社,1984年,第216页
    [70]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8页
    [71]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7页
    [72]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98页
    [73]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二,《三曹资料汇编》,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6页
    [74]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中译本,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31页
    [75]张蕾《曹植妇女题材诗作鉴赏异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76]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文学古籍刊行社,第77页
    [77]张可礼《建安文学论稿》,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36页
    [78]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
    [79]陆机《文赋》,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6页
    [80]钟嵘《诗品》卷上,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2页
    [81]刘勰《文心雕龙诠释》,张长青,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3页
    [82]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83]寇效信《论“风骨”--兼与廖仲安、刘国盈二同志商榷》,《文学评论》,1962年第2期
    [84]刘履《选诗补注》卷二,《三曹资料汇编》,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中 华书局,1980年版,第121页
    [85]王夫之《船山古诗评选》卷一,《三曹资料汇编》,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0页
    [86]傅正义《三曹诗歌艺术比较论》,求索,2002年第6期
    [87]刘勰《文心雕龙·才略》,《三曹资料汇编》,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9页
    [1]黄节《曹子建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晋]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71年版
    [3]余冠英《三曹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4]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5]《三曹资料汇编》,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6]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7]张可礼《三曹年谱》,齐鲁书社,1983年版
    [8]赵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9]《建安文学研究文集》,,《艺谭》编辑部编,黄山书社,1984年版
    [10]张可礼《建安文学论稿》,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1]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版
    [12]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3]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修订版
    [14][清]严可均著《全三国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5]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王巍《建安文学概论》,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7]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8]孙明君《三曹诗选》,中华书局,2005年版
    [1]俞绍初《曹植年谱》,郑州大学学报,1963年第3期
    [2]俞绍初《曹植生平若干事迹考辨》,郑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3]陈植锷《曹丕“文气”说刍议》,文学遗产,1983年第3期
    [4]徐定祥《论曹丕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建安文学研究文集,黄山书社,1984年
    [5]章建新《曹丕诗歌与乐府》,安徽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6]王昌猷《论三曹诗主“气”及其风格差异》,安徽师大学报,1984年第2期
    [7]张亚新《曹植文学思想概说》,安徽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
    [8]杨栩生《曹植事迹举疑》,许昌师专学报,1986第1期
    [9]傅正义《三曹诗歌异同论》,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
    [10]顾农《曹植生平的三个问题》,扬州师范学院,1993年第1期
    [11]王巍的《曹丕诗歌艺术浅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5期
    [12]顾农《曹丕赋体革新试验》,昌潍师专学报,1999年第18卷4期
    [13]张石川《曹丕“文气”说考辨》,福建论坛,2006年2期
    [14]孟庆阳《试论曹丕诗赋中女性题材作品》,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