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诗歌流变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道情诗歌作为一种宗教艺术,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经历从游仙诗、仙真人诗到道门乐府、吟咏赞颂的流变,再到唐代终于达到了世俗化的高峰。在这个流变过程中,也有反复,也有特例,并不遵循一成不变的规律,这是符合意识形态发展的特征的。在道情诗歌扑朔迷离的流变历史中,我们还是可以寻找出它总的发展趋势:世俗化与艺术本质的回归。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言,引入了“道情诗歌”的概念,简单阐述了道教与诗歌的共鸣关系、唐代道情诗歌的独特价值和相关的学术研究回顾。第二部分追溯道情诗歌的起源和流变的历史,第三部分结论,分析道情诗歌世俗化的特征和深层文化意义。
     第二部分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分三章展开:
     第一章主要界定了“道情诗歌”的概念,在宗教艺术和文学体裁两个角度展开对“道情诗歌”的正名,消除对于“道情”概念外延和内涵的错误理解。
     第二章追溯道情诗歌的起源,在楚辞和秦代的仙真人诗中,寻找游仙诗歌的两个传统——“列仙之趣”与“坎凛咏怀”。在早期的道情诗歌史中,自然包括了具有道家思想的游仙诗和道门乐府,颇多“列仙之趣”。随着道教的诞生,道情诗歌表现了更多的形式,而且从最初就显现了世俗化发展的端倪。特别是“三曹”开创的游仙诗“坎壈咏怀”人文传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游仙诗歌的发展。
     游仙诗体之外,早期的道情诗歌保存在道藏中的还有不少教理诗、仙歌、赞颂词和常吟咏,这当是道情诗歌作为宗教艺术的典型,但是由于局限于宫观斋醮仪式使用,内容空洞,流于形式,缺乏丰富的现实生活基础,最后或在道教中枯竭,或在世俗社会中的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了世俗化的特征。
     第三章主要通过唐代道情诗歌的类型和特点,分析其世俗化发展的深层社会原因,把道教的社会化和审美艺术本质回归贯通起来,为宗教世俗化理论提供新的证据。
     第三部分结论,对道情诗歌的世俗化流变进行合理的评价。
As a kind of religious art, in its long history, DaoQing Poetry has developed from poetry about immortals and ZhenRen to Taoist YueFu poetry and encomiastic intone, then reach the highest peak of Secularization in Tang Dynasty. In this process, it has reiteration, and also exception. It doesn't follow the unchangeable regulation; it also matches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ideology development. In DaoQing Poetry's complicated and confusing change history, we can still look for its total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Secularization and art inbeing return.
     This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altogether. In the first part, the introduction brings the concept of " DaoQing Poetry ", expatiates simply the reson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aoism and Poetry, the unique value of DaoQing Poetry of Tang Dynasty, and looks back some academic researches interrelated. The second part traces back to the origin of DaoQing Poetry and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third part of conclusion, I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deep culture significance of DaoQing Secularization.
     The second part is the center of the total text, which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Chapter 1 mainly defined the concept of "DaoQing Poetry", analyses it as the religious art and the literature form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misapprehension on "DaoQing Poetry" concept's extension and connotation.
     Chapter 2 traces back to the origin of DaoQing Poetry in ChuCi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ZhenRen Poetry of the Qin Dynasty, to look for the two traditions of poetry about immortals: "the immortal purport" and " the chant to express one's feelings". In the earlier period of DaoQing Poetry history, the Poems naturally includes the immoral poetry and Taoist YueFu which imbue with Taoist thoughts, even have many purport of the immortal. As the naissance of Taoism, DaoQing Poetry exhibited more varieties, and already has presented the inkling of Secularization originally. Especially, three Cao (CaoCao, CaoPi and CaoZhi) initiated the humanities tradition of immortal poetry: chant to express one's feelings, affected the future generations development of the DaoQing Poetry deeply.
     Chapter 3 mainly analyses the deep social reasons of its Secularization by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aoQing Poetry in Tang Dynasty, and contacts the socialization of Taoism with the esthetic art essence, to provide the new proof for the theory of religious Secularization.
     The third part of conclusion evaluates reasonably the Secularization of DaoQing Poetry.
引文
①(美)彼得·贝格尔著,高师宁译,《神圣的帷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页。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卷22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4册,615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马氏有道术五说:“盖清静一说也,炼养一说也,服食又一说也,符箓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
    ③[梁]刘勰在《灭惑论》将道家分为“三品”:“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载于[梁]僧佑辑《弘明集》卷八,《大正藏》第52册,第50页上,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社1990年版。
    ④《鲁迅书信集》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18页。
    ①[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3集,第13页,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年版。
    ①[汉]班固,《汉书》,第6册,卷30“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8页。
    ②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519页。
    ①[梁]刘勰撰,王利器校笺,《文心雕龙校证》,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4页。
    ②[梁]刘勰撰,王利器校笺,《文心雕龙校证》,第34页。
    ③《论语·阳货》,[宋]朱熹撰,《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59页。
    ④参见朱光潜所著《诗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5页。
    ⑤[元]燕南芝庵,《唱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1集,第159页。
    ①参见武艺民所著《中国道情艺术概论》,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页。
    ②[梁]萧统辑,《文选》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74页下。
    ③参见张洪泽所撰论文《论道教的唱道情》,《世界宗教研究》2006.3,第113页。
    ④见于敦煌遗书《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伯希和劫经”第3093号。
    ⑤[南宋]周密著,《武林旧事》卷7,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⑥《太和正音谱》,第49页。
    ⑦徐珂,《清稗类钞选·文学艺术戏剧音乐》,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第451页。
    ①参见《中国道情艺术概论》,164-170页。
    ②蒋述卓,《宗教艺术论》,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①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56页。
    ②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页。
    ③《孟子·离娄上》,《四书集注》,第402页。
    ④[清]何焯,《义门读书记》下册,卷46,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95页。
    ①《诸子集成》第8册,[刘宋]刘义庆著,《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第67页。
    ②[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8-39页。
    ③[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全四册)卷78,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99页。
    ④《清稗类钞选·文学艺术戏剧音乐》,第451页。
    ①葛晓音,《秦汉魏晋游仙诗史研究的新创获》,《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5,第156-157页。
    ①《诸子集成》第3册,[清]郭庆藩辑,《庄子集释·天地》,第188页。
    ②[清]何焯,《义门读书记》下册,卷46,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95页。
    ③《庄子·逍遥游》,《庄子集释》,第14-15页。
    ①许地山,《道教史》,上海书店1991年晕印版,第142页。
    ②许地山,《道教史》,第142-143页。
    ③[宋]朱熹注,《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105页。
    ④[汉]王逸注,《楚辞章句》,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156页。
    ⑤[战国]屈原等著,[宋]朱熹集注,《楚辞集泞》,105-106页。
    ①《楚辞集注》,第108页。
    ②《楚辞集注》,第111页。
    ③参考姜淙伦所撰《论〈远游〉对我国古代游仙诗的影响》,《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3,第43-44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始皇本纪》,第1册,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154页。
    ⑤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第10卷,第551页。
    ①[魏]曹植著,黄节注,《曹子建诗注》卷2,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9页。
    ②《诗品注》,第20页。
    ③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④[魏]曹操撰,张扬辑,《曹操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①《曹丕集》,《三曹诗文全集译注》,傅亚庶注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72-273页。
    ①《曹子建诗注》卷2,第79页。
    ②《曹子建诗注》卷2,第79页。
    ③参考傅正义所撰论文《“三曹”游仙诗比较论》,《求索》2004.5,第198页。。
    ①[梁]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2,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7页。
    ②[魏]嵇康撰,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卷1,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39-40页。
    ①引自《嵇康集校注》,第40页。
    ②[魏]阮籍撰,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12页。
    ③引自《阮籍集校注》,第214页。
    ④[梁]萧统辑,[唐]李善注,《文选》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06页下。
    ⑤《文选》上册,第306页下。
    ⑥《文选》上册,第306页上。
    ①[唐]欧阳洵,《艺文类聚》卷78,“灵异部·仙道”,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8册,第604页。
    ②《艺文类聚》卷78,“灵异部·仙道”,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8册,第604页。
    ③[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全四册)卷64,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23页。
    ④[唐]徐坚等,《初学记·道释部》卷23,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51页。
    ⑤《乐府诗集》卷64,第926页。
    ①[宋]张君房辑,《云笈七签》卷97,《道藏》第22册,第660页。
    ②《乐府诗集》卷30,第442页。
    ③引自《古诗笺》下册,[清]王士稹选,闻人倓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54页。
    ④《古诗笺》下册,第554页。
    ⑤《云笈七签》卷104,《道藏》第22册,第710页。
    ①[唐]房玄龄,《晋书》第2册,卷12,“乐志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79页。
    ②《乐府诗集》卷1,第12页。
    ③《乐府诗集》卷58,第851页。
    ④《乐府诗集》卷47,第683页。
    ①《云笈七签》卷97,《道藏》第22册,第660页。
    ②《云笈七签》卷97,《道藏》第22册,第660页。
    ③《云笈七签》卷96,《道藏》第22册,第657页。
    ④《云笈七签》卷96,《道藏》第22册,第657页。
    ①《乐府诗集》卷78,第1099页。
    ②《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道藏》第34册,第625页。
    ③《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道藏》第34册,第626页。
    ④《太上洞渊神咒经》卷15,《道藏》第6册,第55页。
    ①《云笈七签》卷96,《道藏》第22册,第657页。
    ②《云笈七签》卷99,《道藏》第22册,第673页
    ③《乐府诗集》卷78,第1100页。
    ①[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卷下,《道藏》第20册,第95页。
    ②王明,《太平经合校》上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2页。
    ③《云笈七签》卷96,《道藏》第22册,第654页。
    ①《云笈七签》卷96,《道藏》第22册,第656页。
    ①[南宋]吕元素编,《道门定制》第1卷,《道藏》第31册,第655页。
    ①《全唐诗》,第12册,卷390,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396-4397页。
    ①《云笈七签》卷96,《道藏》第22册,第657页。
    ②《云笈七签》卷96,《道藏》第22册,第658页。
    ③武艺民,《中国道情艺术概论》,第32页。
    ④[唐]崔令钦撰,任牛塘笺订,《教坊记笺订·崔氏自序》,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8页。
    ①[南唐]沈汾,《续仙传》,《道藏》第5册,第78页。
    ②[南唐]沈汾,《续仙传》,《道藏》第5册,第78页。
    ③[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63页。
    ①学者邱瑰华认为“女冠诗”与“道姑诗”不同,主要体现在作者身份、表现内容、诗歌意向等方面。见于邱瑰华的论文《唐代女冠诗人”界说》,《淮北煤师院学报(哲社版)》2001.12,第76-79页。“女冠诗”、“道姑诗”的界说在学界存在着诸多分歧,本文力图求同存异,探求这类诗歌的共同特征。
    ②李素平,《女神·女丹·女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412页。
    ①《全唐诗》第23册,卷804,第9047页。
    ②[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8,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36页。
    ③《全唐诗》第23册,卷804,第9051页。
    ④《全唐诗》第23册,卷804,第9048页
    ①《全唐诗》第23册,卷804,第9052页。
    ②《全唐诗》第23册,卷803,第9035页。
    ③《唐才子传》卷6,第101-102页。
    ①《全唐诗》第23册,卷803,第9042页。
    ②《全唐诗》第23册,卷805,第9057页。
    ③《唐才子传》卷2,第26页。
    ①《全唐诗》第23册,卷805,第9059页。
    ②《全唐诗》第23册,卷805,第9058页。
    ①《四库唐人文集从刊·王子安集》,[唐]王勃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1页。
    ②《四库唐人文集丛刊·王子安集》,第18页。
    ①《四库唐人文集丛刊·盈川集》,[唐]杨炯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8页。
    ②《四库唐人文集丛刊·卢升之集》,[唐]卢照邻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2页。
    ③《四库唐人文集丛刊·卢升之集》,第8页。
    ④《四库唐人文集丛刊·骆丞集》,[唐]洛宾王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9页。
    ①[唐]李白撰,《李太白全集》,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56页。
    ②多洛肯、努尔赛依提·马米尔别克,《李白游仙诗论》,《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01,第86页。
    ①[唐]李商隐撰,《李商隐全集》,“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3页。
    ②《李商隐全集》,诗集卷三,“常娥”,第96页
    ③《李商隐全集》,诗集卷三,“圣女祠”,第92页。
    ④《唐才子传》,第142页。
    ⑤《全唐诗》,第19册,第7338页。
    ①《全唐诗》,第19册,第7339页。
    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页。
    1.[战国]屈原等著,[宋]朱熹注,《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汉]王逸注,《楚辞章句》,岳麓书社1989年版。
    3.[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年版。
    4.[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5.[魏]曹操撰,张扬辑,《曹操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6.[魏]曹植著,黄节注,《曹子建诗注》卷2,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7.《三曹诗文全集译注》,傅亚庶注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8.[魏]嵇康撰,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9.[魏]阮籍撰,《阮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0.《汉魏古注十三经》,中华书局1998年版。
    11.《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2.[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版。
    13.[刘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14.[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
    15.[梁]刘勰撰,《文心雕龙校证》,中华书局1980年版。
    16.[梁]钟嵘,《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17.[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18.[唐]李白撰,《李太白全集》,上海书店1988年版。
    19.[唐]李商隐撰,《李商隐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0.[唐]欧阳洵,《艺文类聚》,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1.《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2.《四库唐人文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3.[唐]欧阳洵,《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
    24.[唐]司空图,《诗品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25.[唐]徐坚等,《初学记》,中华书局1962年版。
    26.[唐]崔令钦撰,《教坊记笺订》,中华书局1962年版。
    27.[宋]朱熹撰,《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
    28.[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全四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
    29.[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30.[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31.[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32.[明]程明善,《啸余谱》,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33.[明]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4.[清]袁枚,《续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35.[清]何焯,《义门读书记》,中华书局1987年版。
    36.[清]王士稹选,闻人俊笺,《古诗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7.(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社1990年版。
    38.《清稗类钞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
    39.《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2年版。
    40.《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
    41.《中国佛道诗歌总汇》,中国书店1993年版。
    42.《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年版。
    43.《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86年版。
    44.《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45.《藏外道书》,巴蜀书社1994年版。
    1.许地山,《道教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上海书店1991年影印。
    2.傅勤家,《中国道教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
    3.陈汝衡,《说书史话》,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5.《鲁迅书信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6.《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7.《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8.(德)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9.《闻一多美学思想论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10.张文勋,《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1.《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新华书店1988年版。
    12.曹道衡,《汉魏六朝辞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3.卿希泰主编,《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4.柳存仁,《和风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5.刘守华,《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16.牟钟鉴、胡孚琛、王葆,《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齐鲁书社1991年版。
    17.(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8.詹石窗,《道教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9.卿希泰,唐大潮,《中国道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0.伍伟民、蒋见元,《道教文学三十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21.王纯五、甘绍成编,《中国道教音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2.杨光文、甘绍成等,《青词碧箫——道教文学艺术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3.黄兆汉,《道教与文学》,台北学生书局1994年版。
    24.胡孚琛编,《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5.李丰楙,《忧与游——六朝隋唐游仙诗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96年版。
    26.黄世中,《唐诗与道教》,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
    27.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28.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29.武艺民,《中国道情艺术概论》,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0.詹石窗,《道教与戏剧》,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
    31.张松辉,《唐宋道家道教与文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2.蒋述卓,《宗教艺术论》,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3.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4.李惠芳主编,《中国民间文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5.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6.杨建波,《道教文学史论稿》,武汉出版社2001年版。
    37.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38.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9.陈炎、李红春,《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昆仑出版社2003年版。
    40.李素平,《女神·女丹·女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41.张松辉,《先秦两汉道家与文学》,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42.孙昌武,《诗苑仙踪——诗歌与神仙信仰》,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丁福林,《谈曹操的游仙诗》,《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6.01
    2.鲁同群,《郭璞和他的游仙诗》,《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9.03
    3.孟修祥,《论李白的游仙诗》,《人文杂志》1990.05
    4.陈飞之,《再论曹操的游仙诗》,《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02
    5.蔡锦军,《正始玄学与阮籍的游仙诗》,《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01
    6.高利华,《道教与诗教夹缝中的奇葩——论唐代女冠诗人》,《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2.02
    7.杨伯南,《论曹植的游仙诗》,《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92.02
    8.王友胜,《生死·享乐与自由·超越:先唐文人的游仙精神论》,《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93.01
    9.农作丰,《关于曹操游仙诗的评价》,《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学版)》1993.01
    10.姜淙伦,《论〈远游〉对我国古代游仙诗的影响》,《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03
    11.贺秀明,《论李白的游仙诗》,《东南学术》1994.04
    12.葛兆光,《道教与唐代诗歌语言》,《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4
    13.杨晓霭,《论李白游仙诗的道教旨趣》,《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4
    14.詹石窗,《道情考论》,《宗教学研究》1996.04
    15.王定璋,《道教文化与唐代诗歌》,《文史哲》1997.03
    16.张松辉、刘雪梅,《从三个女诗人看道教对唐诗的贡献》,《宗教学研究》1997.03
    17.李乃龙,《论唐代艳情游仙诗》,《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
    18.李永平,《游仙诗死亡再生母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04
    19.汪泛舟,《敦煌道教诗歌补论》,《敦煌研究》1998.04
    20.朱冠华,《李白诗道教思想二题》,《宗教学研究》1999.01
    21.刘文刚,《论道诗》,《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3
    22.岳齐琼,《从唐女冠诗歌看女冠诗人崇道的内在动因》,《社会科学研究》2000.04
    23.邱瑰华,《“唐代女冠诗人”界说》,《淮北煤师院学报(哲社版)》2001.06
    24.桑宝靖,《女冠才媛鱼玄机——中国道教文化史的光彩一页》,《世界宗教研究》2002.01
    25.鲁华峰,《中晚唐游仙诗与传奇》,《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2
    26.李永平,《唐代游仙诗的世俗化及其成因》,《唐都学刊》2002.03
    27.葛晓音,《秦汉魏晋游仙诗史研究的新创获》,《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05
    28.尹文,《板桥道情综论》,《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6
    29.多洛肯、努尔赛依提·马米尔别克,《李白游仙诗论》,《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01
    30.多洛肯,《中唐游仙诗的世俗化倾向》,《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01
    31.苗霞,《唐代游仙诗的美学意蕴》,《语文知识》2003.11
    32.庄新霞,《魏晋南北朝游仙诗的渊源与内容分类》,《西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01
    33.孙昌武,《游仙诗与步虚词》,《文史哲》2004.02
    34.田晓膺,《唐代女性诗歌中的道教情怀初探》,《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02
    35.伍晓阳,《论中国古代游仙诗的“空灵”意境》,《柳州师专学报》2004.04
    36.傅正义,《“三曹”游仙诗比较论》,《求索》2004.05
    37.樊林,《盛唐游仙诗中的道教文化意蕴》,《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06
    38.朱立新,《汉魏六朝游仙诗的类型与结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06
    39.黄宁,《“建安风骨”与游仙诗——曹操游仙诗探微》,《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06
    40.徐颖瑛,《论李白和李贺的游仙诗》,《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06
    41.姜广振,《玄学与郭璞〈游仙诗〉》,《湘南学院学报》2004.06
    42.王乐园,《试论阴阳五行对魏晋游仙诗的影响》,《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09
    43.姜广振,《玄学·魏晋游仙诗·“陌生化”现象》,《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
    44.王仁元,《简论我国古代游仙诗的发展及表现主题》,《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02
    45.姚圣良,《汉乐府游仙诗的“列仙之趣”》,《贵州社会科学》2005.03
    46.李明,《寄意于长寿 托情于游仙——曹操游仙诗的精神内涵探微》,《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47.陆文军,《从游仙到遇艳——小论曹唐及其大游仙诗》,《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04
    48.程美华,《试论唐代游仙诗的特点》,《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04
    49.卢晓辉,《论游仙诗的起源》,《滁州学院学报》2005.04
    50.柏秀叶,《曹唐〈大游仙诗〉的叙事特色探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04
    51.孙福轩,《“道情”小释》,《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6
    52.肖瑞峰、俞世芬,《宗教、世俗与艺术的媾和:论唐代女冠诗的审美中和》,《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
    53.卢晓辉,《浅析曹唐游仙诗的内容特色》,《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54.张泽洪,《论道教的唱道情》,《世界宗教研究》2006.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