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两湖地区对外交涉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860年,汉口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为两湖官员处理对外交涉的契机。两湖对外交涉比较频繁,是最早设立交涉使司的五处之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1860年至1911年期间的两湖地区的对外交涉,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介绍两湖对外交涉体制。具体说明地方官的对外交涉依据、参与人员及机构、交涉程序,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中央外交机构和南洋大臣的关系;
     第二部分系统梳理了交涉事件的类别,包括租界、中外贸易、教务教案、铁路、矿务等,并举例加以说明;
     第三部分以交涉的成效与无奈为题,将地方官员的对外交涉作一评价。最初两湖官员对总理衙门唯命是从,到后来开展立足于两湖利益的对外交涉。但是由于列强在华拥有一系列的特权,官员对无法保护的利益只能无奈放弃。
     第四部分文章总结了对外交涉的基本特点,主要从对外交涉体制、内容、民众因素、与沿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两湖对外交涉与沿海的关系,由最初的借鉴与学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则出现互相合作的局面。
     总的来说,两湖官员对外交涉的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不平等条约的大框架下,两湖官员只能小心翼翼地办理交涉,同时逐步地摸索方法,与各国领事周旋,艰难地维护着地方和国家的利益。
In 1860,Hankou was forced to be a treaty port,。It's an opportunity for officials in Hunan and Hubei provinces to deal with negotiation.There were a lot of negotiation with foreigners.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is that the negotiation with foreigners in Hunan and Hubei province, from 1860 to 1911.It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
     Part One:This part describes the system of negotiation with foreigners,including the local officials'power,the pesons and local organ of handling with negotiation,the process,their relations each other and the relation with central diplomatic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Nanyang Minister.
     Part Two:This part analysises the species of the negotiation with foreigners,including settlements,foreign trade affairs, railway, mining, etc. And there are many important examples to prove it.
     Part There:The subject of this part is "the mature and helpless of the negotiation with foreigners",making an assessment of the local officials'negotiation. The officials only obeyed the order of central diplomatic institutions in the beginning.But late on,they were able to deal with the negotiation based on the interestes of Hunan and Hubei region. and even dared to deny the order of central diplomatic mission. However, because the western powers had a series of privileges in China,the local officials had no choice but to give up some interests.
     Part Four:This part summarizes some basic characteristics which includes mainly these aspects:the system,the negotiation events,the public factor,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ast. Attention should be paye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nan and Hubei region and the coast.At first,the local officials should learm from the coast,but later it appeared a situationt that the negotiation with foreigners between them worked together.
     In any case, the local governors had an increasingly higher level. However, under the framework of unequal treaties, the local officials only handled with negotiation carefully and difficultly,so as to safeguard the local and national interests.
引文
①郑观应著:《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7页。
    ②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349页。
    ①贾桢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1,中华书局,1979年,第2678页。
    ②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第4282页。
    ③王彦威、王亮著:《清季交涉史料》第6册,卷147,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文海出版社,第2478-2479页。
    ④刘伟著:《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15-316页。
    ①马士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0页。
    ②马士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0页。
    ③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8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127页。
    ①宝鋆等:《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8,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第582页。
    ②陈潮著:《19世纪后期晚清外交体制的重要特点》,《学术月刊》,2002年第7期,第87页。
    ③李鸿章著、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17,光绪乙巳金陵刻本,第11页。
    ④王彦威、王亮著:《清季外交史料》第1册,卷8,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文海出版社,第173页。
    ①刘伟著:《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46-348页。
    ②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33,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8925页。
    ③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152-153页。
    ①许金芳著:《幕僚与晚清外交》,《安徽史学》,1997年第2期,第68页。
    ②蔡凯如著:《自强——珞珈精神的源头》,《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第53页。
    ③陈峰、张笃勤著:《张之洞幕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1页。
    ④罗红艳著:《辜鸿铭与张之洞》,《人物春秋》,2008年第6期,第51页。
    ①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政权》,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4页。
    ②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政务志·外事》,湖南出版社,1993年,第366页。
    ③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33,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8925页。
    ④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政权》,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5页。
    ⑤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政权》,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5页。
    ⑥楚双志著:《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史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第210页。
    ①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政务志·外事》,湖南出版社,1993年,第365页。
    ②夏广华著:《晚清南洋大臣群体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41页。
    ③蔡凯如著:《自强——珞珈精神的源头》,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第54页。
    ④王立诚著:《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83页。
    ⑤王勇著:《清季督抚幕府改制与近代行政体制变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第130页。
    ⑥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33,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8925页。
    ①刘伟著:《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49页。
    ②宝望等:《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8,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第582-582页。
    ①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171-172页。
    ②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172页。
    ③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256页。
    ④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257页。
    ⑤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政务志·外事》,湖南出版社,1993年,第30页。
    ①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第7册,卷199,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文海出版社,第3197-3198页。
    ②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外事侨务》,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9页。
    ③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外事侨务》,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9-45页。
    ④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政务志·外事》,湖南出版社,1993年,第23页。
    ⑤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季中外使领年表》第201页,转引自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政务志·外事》,湖南出版社,1993年,第23页。
    ①政协湖北省武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武汉文史资料》,武汉出版社,1991年第4辑,第239页。
    ②政协湖北省武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武汉文史资料》,武汉出版社,1991年第4辑,第239页。
    ③政协湖北省武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武汉文史资料》,武汉出版社,1991年第4辑,第239页。
    ④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外事侨务》,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2页。
    ⑤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8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145页。
    ⑥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外事侨务》,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4-页。
    ⑦政协湖北省武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武汉文史资料》,武汉出版社,1991年,第240页。
    ⑧王之春撰:《清朝柔远记》,中华书局,1989年,第331页。
    ⑨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外事侨务》,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5页。
    ①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外事侨务》,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1页。
    ②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外事侨务》,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5页。
    ①夏广华著:《晚清南洋大臣群体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43页。
    ②宝鋆等:《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8,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第581页。
    ③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1页。
    ④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8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150页。
    ⑤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8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150页。
    ⑥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8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150页。
    ①蒋贤斌:《试论近代的地方外交交涉机关》,《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53页。
    ①费成康著:《中国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287页。
    ②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政务志·外事》,湖南出版社,1993年,第28页。
    ①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政务志·外事》,湖南出版社,1993年,第30页。
    ②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政务志·外事》,湖南出版社,1993年,第31页。
    ③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政务志·外事》,湖南出版社,1993年,第31-32页
    ①郑观应:《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8页。
    ②(台湾)张朋圆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第1102页。
    ①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317-318页。
    ②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319页。
    ③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319-320页。
    ④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319-320页。
    ⑤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326页。
    ⑥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326页。
    ⑦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330页。
    ①马歇尔·布朗荷:《中国内地传教团亚当·多尔瓦和其他传教士在湖南的开拓工作》,转引自[美]周锡瑞著、杨慎之译:《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华书局,1982年,第39页。
    ②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0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338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末教案》第1册,中华书局,1998年,第204-205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末教案》第1册,中华书局,1998年,第252页。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末教案》第1册,中华书局,1998年,第252页。
    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末教案》第1册,中华书局,1998年,第759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末教案》第1册,中华书局,1998年,第764页。
    ②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8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129页。
    ③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8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90页。
    ④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8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90页。
    ①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90页。
    ②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91页。
    ③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8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102-103页。
    ④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8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109页。
    ⑤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外事侨务》,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0页。
    ⑥王士民著:《“东南互保”时期两湖地区教案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年6月,第25页。
    ①孟学思:《长沙重要工业调查》,长沙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5年),第1页。
    ②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政务志·政府》,湖南出版社,1993年,第101页。
    ③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13册,卷124,中华书局,1977年,第3670页。
    ④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政务志·政府》,湖南出版社,1993年,第101页。
    ⑤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政务志·外事》,湖南出版社,1993年,第59页。
    ①政协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南文史资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90页。
    ②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16册,卷149,中华书局,1977年,第4429页。
    ①王景存编:《中国铁路借款合同全集》,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第2页。
    ②孙玉著:《世纪之交地方督抚与清季对外交涉》,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0页。
    ③孙玉著:《世纪之交地方督抚与清季对外交涉》,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1页。
    ④张之洞撰、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62页。
    ⑤张之洞撰、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67页。
    ①张之洞撰、赵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0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70页。
    ①王彦威、王亮编:《清季交涉史料》卷25,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文海出版社,第475-476页
    ①王彦威、王亮编:《清季交涉史料》卷25,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文海出版社,第475-476页
    ②夏广华著:《晚清南洋大臣群体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40页
    ③夏广华著:《晚清南洋大臣群体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43页
    ①李红莹著:《晚清地方官员介入外交问题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35页
    ②李红莹著:《晚清地方官员介入外交问题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35页
    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3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第891-893页。
    ①盛宣怀:《愚斋存稿》,卷64,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文海出版社,第1368页,
    ②王彦威,王亮著:《清季外交史料》第7册,卷190,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文海出版社,第3070页
    ③盛宣怀:《愚斋存稿》,卷64,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文海出版社,中华民国七十年(1981年),第1399页。
    ④《云南杂志选集》,第462页,转引自许顺富著:《湖南绅士与晚清政治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05页。
    ⑤瞿同祖著:《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282页。
    ①瞿同祖著:《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283页。
    ②杨笃生著:《新湖南》,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三联书店出版社,1978年,第638页
    ③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革命史》编写组:《福建革命史》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页
    ④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革命史》编写组:《福建革命史》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1页
    ①贾桢:《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6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179页。
    ②贾桢:《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6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188页。
    ①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8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102-103页。
    ②张晓玮著:《晚清广东地方的对外交涉》,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21页。
    ③钱实甫著:《清代的外交机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第155页。
    ④李国祁著:《张之洞的外交政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155页。
    ①王彦威、王亮著:《清季外交史料》第7册,卷183,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文海出版社,第2971页。
    ①王彦威、王亮著:《清季外交史料》第7册,卷183,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文海出版社,第2971页。
    ②王彦威、王亮著:《清季外交史料》第7册,卷183,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文海出版社,第2971页。
    ③王彦威、王亮著:《清季外交史料》第7册,卷183,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文海出版社,第2972页。
    ④王彦威、王亮著:《清季外交史料》第7册,卷183,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文海出版社,第2972-2973页。
    ⑤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政务志·外事》,湖南出版社,1993年,第60页。
    ①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政务志·外事》,湖南出版社,1993年,第60-61页。
    ②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政务志·外事》,湖南出版社,1993年,第61页。
    ③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108页。
    ④贾小叶著:《晚清大变局中督抚的历史角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第133页。
    ⑤张之洞著、苑书义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739页。
    ①海关总署研究室编译:《辛丑条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中华书局,1994年,第39-40页。
    ②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366页。
    ①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外事侨务》,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5页。
    ②王彦威、王亮著:《清季外交史料》第6册,卷171,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文海出版社,第2817页。
    ③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外事侨务》,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5页。
    ④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外事侨务》,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5页。
    ⑤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391页。
    ⑥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外事侨务》,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5页。
    ①文恒益著:《张之洞与湖广铁路借款》,《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4期,第74页。
    ①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391页。
    ②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外事侨务》,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01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末教案》第1册,中华书局,1998年,第253页。
    ①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0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95页。
    ②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外事侨务》,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0页。
    ③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0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101页。
    ④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0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66页。
    ①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外事侨务》,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7页。
    ②徐碧薇著:《张之洞与晚清铁路》,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30页。
    ③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2册,中华书局,1963年,第500-503页。
    ④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2册,中华书局,1963年,第515页。
    ⑤孙玉著:《世纪之交地方督抚与清季对外交涉》,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8页。
    ①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384页。
    ②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384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末教案》第3册,中华书局,199第7页。
    ①蒋贤斌著:《试论近代的地方外交交涉机关》,《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1期,第56页。
    [1]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三联书店,1957年
    [2]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
    [3]王之春:《清朝柔远记》,中华书局,1989年
    [4]赵德馨:《张之洞全集》,武汉出版社,2008年
    [5]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外事侨务》,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6]贾桢:《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中华书局,1979年
    [7]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
    [8]王彦威、王亮编:《清季交涉史料》,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文海出版社
    [9]宝鉴等:《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8,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
    [10]钱实甫著:《清季重要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59年
    [11]刘锦藻著:《清朝续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1936年
    [12]李鸿章著、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集》,光绪乙巳(三十一年)金陵刻本
    [13]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政务志·外事》,湖南出版社,1993年
    [14]政协湖北省武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武汉出版社,1991年
    [15]《汉口租界志》委员会编:《汉口租界志》,武汉出版社,2003年
    [16]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外事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
    [17]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政权》,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1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
    [19]张之洞撰、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2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末教案》,中华书局,1998年
    [21]孟学思著:《长沙重要工业调查》,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三年
    [22]盛宣怀著:《愚齐存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文海出版社
    [23]郑观应著:《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24]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中华书局,1963年
    [25]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
    [26]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三联书店出版社,1978年
    [2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资料编辑组:《杨儒庚辛存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28]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政务志·政府》,湖南出版社,1993年
    [29]海关总署研究室编译:《辛丑条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中华书局,1994年
    [30]政协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南文史资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31]王景存编:《中国铁路借款合同全集》,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
    [32]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革命史》编写组:《福建革命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33]费成康著:《中国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34]杨天宏著:《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
    [35]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36]瞿同祖著:《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7年
    [37]刘伟著:《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38]李国祁著:《张之洞的外交政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39](台湾)张朋圆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
    [40]许顺富著:《湖南绅士与晚清政治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41][美]周锡瑞著、杨慎之译:《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华书局,1982年
    [42]楚双志著:《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史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
    [43]李永胜著:《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
    [44]马士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45]李育民著:《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46]杨勇刚著:《中国近代铁路建设史略》,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年
    [47](英)肯德著、李抱宏等译:《中国铁路发展史》,三联书店,1958 年
    [48]夏东元著:《盛宣怀传》,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
    [49]宓汝成著:《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50]冯天瑜、何晓明著:《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51]贾小叶著:《晚清大变局中督抚的历史角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52]刘培华著:《近代中外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53]杨公素著:《晚清外交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54]王立诚著:《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
    [55]钱实甫著:《清代的外交机关》,三联书店,1959年
    [56]陈峰、张笃勤著:《张之洞幕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57]吴福环著:《清季总理衙门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1995年
    [58]田涛著:《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济南出版社,2001年
    [59]杨莉著:《晚清外交专门化趋势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60]张晓玮著:《晚清广东地方的对外交涉》,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61]李红莹著:《晚清地方官员介入外交问题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62]王士民著:《“东南互保”时期两湖地区教案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9年
    [63]夏广华著:《晚清南洋大臣群体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64]孙玉著:《世纪之交地方督抚与清季对外交涉》,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65]徐碧薇著:《张之洞与晚清铁路》,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66]吉正芬著:《晚清外交体制研究(1861年-1901年)》,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67]宁宁著.《论张之洞外交思想》,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68]周孟雷著:《张之洞与近代反洋教运动》,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二)期刊论文
    [69]刘伟著:《甲午前四十年督抚权力的演变》,《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70]张步先著:《从总理街门到外务部》,《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71]黎仁凯著:《近二十年来张之洞研究概述》,《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4期
    [72]黎仁凯、乔丽荣著:《张之洞东南互保新探》,《江汉论坛》,1988年第7期,
    [73]蒋贤斌著:《试论近代的地方外交交涉机关》,《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74]陈潮著:《19世纪后期晚清外交体制的重要特点》,《学术月刊》,2002年第7期
    [75]赵海亮著:《张之洞在东南互保期间的对外交涉活动》,《沧桑》,2003年第5期
    [76]许金芳著:《幕僚与晚清外交》,《安徽史学》,1997年第2期
    [77]杨红林、高艳萍著:《清末民初外交制度的嬗变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 生院学报》,2008年第3期
    [78]赵海亮著:《张之洞在“东南互保”期间的对外交涉活动》,《沧桑》,2003年第5期
    [79]文恒益著:《张之洞与湖广铁路借款》,《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4期
    [80]逯慧娟著:《洋务实干家蔡锡勇及其洋务实践的启示》,《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81]蔡凯如著:《自强——珞珈精神的源头》,《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
    [82]罗红艳著:《辜鸿铭与张之洞》,《人物春秋》,2008年第6期
    [83]王勇著:《清季督抚幕府改制与近代行政体制变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
    [84]John K. Fairbank: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Volume 10)Late Ch' ing,1800-1911, Cambridg University Press,197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