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法律地位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毫无疑问,国际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法相关领域重要的参与者,尽管国际上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从国际文件的规定可以总结出国际非政府组织被国际社会公认的非政府性、国际性、组织性和非营利性特征,进而反映出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内涵,即非由一国政府或政府间协议建立,在一个以上国家(或地区)开展活动并产生影响,拥有自身管理机构的非营利性组织。
     从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国际法的影响不断增强。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非政府组织已经越来越广泛参与到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并且直接影响着国际法的发展。围绕国际非政府组织是否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的这一课题,不同的研究方法有着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否定国际非政府组织能够成为国际法主体,认为它们都是“国际法之外”的国内组织;也有观点认为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与主权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关系中可以从后两者的承认或默认取得一定的国际法律人格,国际非政府组织发挥积极作用的客观事实或为实现其宗旨的隐含权利也可以成为其获得某些领域内一定程度国际法律人格的渊源;更多的研究则是从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法领域的实践出发,认为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法某些领域影响十分明显,在国际法上具有一定的功能性身份。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立法、国际人权、国际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国际法实证联结可以为功能性身份的理论提供论据。国际非政府组织通过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决策,积极参与到国际立法进程中,还通过参与人权监督机制、环境监督机制推动国际人权法和国际环境法的实施。灾难救助领域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实践,则是其展示在人道救助领域的优势的重要方式。
     必须看到,在现行的国际法体系下,国际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发挥离不开联合国体系。尽管目前对于国际非政府组织是否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还没有定论,但以咨商关系为主的联合国框架下的一系列制度性安排是国际非政府组织越来越充分地参与国际事务的保证,也是国际非政府组织进一步促进国际法发展的最为可行的渠道。
It is nowadays beyond doubt that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INGOs) play a prominent role in international law-relevant field. Although there is no unified defini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GOs can be summarized as known to all as non-government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al and non-profitable. Aforesaid four characteristics give a clear explanation that INGOs is a non-profitable organization with its own administration, not founded by a government or based on the treaties between governments, whose action and influence is over more than one country (or region).
     The increasingly active stance of INGOs on the international plane since their generation and long-time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ir engagement in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ithin the time of globalization still raises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ir position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which is the subject of a continuing debate among legal scholars. Some insists that INGOs cannot be treated as subject of international law, while they are“beyond the international law”as national organizations. Some argues that INGOs can acquire the legal personality by the admission of countries or government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or among them. The objective facts of INGOs’action and the latent rights to realize their aims can also demonstrate the subject position in some fields. More scholars consider that INGOs have some specific functional personality for their obvious influences in some fields, from the view of the practice.
     Empirical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GOs and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area of international legislatio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an give the grounds for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personality. In their specific manners, INGOs influence the decision-making of countries and government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ake engagement in the international legislat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law by means of the engagement in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human rights and environment. The INGOs’practice in the field of disaster relief is a great demonstration of their advantages.
     It is noteworthy that, in the existing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law, the function of INGOs cannot go without the system of United Nations (UN). Although there is no final conclusion on whether INGOs have the subject posi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a package of arrangement under the framework of UN, which gives priority to consultative status, is the guarantee of the engagement of INGOs in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more sufficiently, and the most feasible metho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引文
1 Lester M. Salamon and Helmut K. Anheier, The Emerging Nonprofit Sector: An overview.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14-15.转引自褚松燕著:《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
    4参见马庆钰:《对非政府组织概念和性质的在思考》,载《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40页。
    6参见联合国1989年第14.70号运作指令:《使非政府组织参与世界银行支持的活动》第2段。
    12引自黄志雄:《非政府组织:国际法律秩序中的第三种力量》,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第123页。
    13引自马庆钰:《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与管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14参见[美]莱斯特·萨拉蒙著:《非营利部门的兴起》,载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3页。
    15 See Russett, B. M, A Menu for Choice (4th Ed.), World Politics, Freeman, New York, 1996, p20.
    16参见徐莹:《残缺的独立性:国际非政府组织首要结构性困难解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第3期,第109页。
    17参见王杰、张海滨、张志洲主编:《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22参见刘贞晔著:《国际政治领域中的非政府组织》,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23参见李友梅:《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24参见褚松燕著:《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30参见赵黎青:《非政府组织问题初探》,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年第4期,第121页。
    36参见曹建明、周洪钧、王虎华主编:《国际公法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43参见王杏芳:《非政府组织在联合国的影响力及其制约因素》,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第66页。
    44关于国际非政府组织在联合国框架下的作用和法律地位,详见本文第四章。
    45 [德]奥斯特·岑皮尔著,宴扬译:《变革中的世界政治——东西方冲突结束后的国际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47参见[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贾西津、魏玉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49参见马长山著:《法治进程中的“民间治理——民间社会组织与法治秩序关系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50 See Manfred Nowak: UN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 CCPR Commentary, 2005, p.387.
    51 See CCPR/C/79/Add.87, Concluding Observations of the Human Rights Committee, Lithuania, 19 November 1997, para.20.
    53参见埃弗尔特·阿尔科马著,毕小青译:《结社自由与市民社会》,载《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第2期,第147页。
    54引自马丁·修伊森、蒂莫西·辛克莱著,张胜军编译:《全球治理理论的兴起》,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第43页。
    55引自刘金源:《从全球化后果看全球治理》,载《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2期,第23页。
    56引自陶涛:《全球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载《当代世界》2007年第4期,第22页。
    57参见麦克·爱德华兹著,陈一梅译:《公民社会》(上),载《中国非营利评论》2008年第1期,第129-131页。
    58参见蔡拓、刘贞晔:《全球市民社会与当代国际关系》,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12期,第5页。
    59参见叶江、甘锋:《试论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当代国际格局演变的影响》,载《国际观察》2007年第3期,第58-62页。
    60参见丁宏:《全球化、全球治理与国际非政府组织》,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6期,第102页。
    61参见陈颖健:《论全球治理与国际法》,载《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第6期,第68页。
    62参见《关于为联合国服务而受损害的赔偿问题咨询意见》,ICJ Reports(1949),第179页。
    63 See Philippe Sands and Pierre Klein: Bowett’s Law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5th ed.), Sweet & Maxwell, London, 2001, p.469.
    64参见王虎华主编:《国际公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2-73页。
    65引自李浩培著:《国际法的概念和渊源》,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66参见[英]詹宁斯.、瓦茨修订,王铁崖、陈公绰、汤宗舜、周仁译:《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67参见《国际法院判决书、咨询意见和决议汇编》,转引自[英]伊恩·布朗利著,曾令良、余敏友等译,《国际公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01页。
    68参见[英]伊恩·布朗利著,曾令良、余敏友等译,《国际公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5-61页。
    69参见杨合林:《论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性》,载《中外法学》1990年第2期,第25页。
    70引自梁西著:《国际组织法(总论)》(修订第五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71同注释68,第602页。
    72 See H.Lauterpacht: International Law——Collected Papers of H.Lauterpach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p.137-141.
    73 See Steve Charnovitz: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Law, 100 A.J.I.L 348, April 2006.
    74 See James E. Hobe: The Source of International Legal Personality in the 21st Century, Hofstra L. & Pol'y Symposium 2:1 (1997) pp.13-15,转引自古祖雪、陈辉萍等著:《国际法学专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页。
    75 See C. Wilfred Jenks: Multinational Entities in the Law of Nations, in Wolfgang Friedmann、Louis Henkin、Oliver Lissitzyn. ed.: Transnational Law in a Changing Societ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2, p.77.
    76 See Legal status of international NGOs: overview and options, in 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 e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 Statutes Series, K G Saur Verlag, 1988.
    78参见饶戈平:《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组织》,载饶戈平主编:《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13页。
    79 See Steve Charnovitz: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Law, 100 A.J.I.L 348, April 2006.
    80参见松井芳郎等著,辛崇阳译:《国际法》(第四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56页。
    81参见[美]丽莎·乔丹、[荷兰]彼得·范·图埃尔主编,康晓光等译:《非政府组织问责:政治、原则和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9页。
    82 See Anna-Karin Lindblom: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Internation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p.513.
    83理论上称作国际组织法中的“自身存在论”和“隐含权力论”。参见李先波等著:《主权、人权、国际组织》,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60-261页。
    84 See Daniel Thurer: The Emergenc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Transnational Enterprises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State, In Rainer Hofmann. ed.: Non-state Actors as New Subjects of International Law, Duncker & Humblot, 1999, p.44
    85 See Daniel C. Thomas: International NGOs, State Sovereignty, and Democratic Values, 2 Chi. J.Int’l L. 389, 2001, p.390.
    86参见彭忠波:《非政府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探析》,载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主办《武大国际法评论》(第六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8-141页。
    87 See Ruth Wedgwood :Legal Personality and the Role of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nd Non-State Political Entities in 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 in Rainer Hofmann ed.: Non-State Actors as New Subject of International Law, Duncker & Humblot, 1999, pp.28-29.
    88参见《关于承认国际非政府组织法律人格的欧洲公约》第1条、第2条,资料来源:http://conventions.coe.int/Treaty/en/Treaties/Word/124.doc
    89引自刘华平著:《非政府组织与核军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8页。
    90参见赵黎青:《关于非政府组织的第三体系理论》,载《国外社会学》1998年第3期,第63页。
    91参见世界自然基金会网页:http://www.wwfchina.org/aboutwwf/history/index.shtm
    92参见刘超:《非政府组织的勃兴与国际法律秩序的变塑》,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4期,第117-121页。
    93 See H. Anheier, M. Glasiue and M.Kaldor eds.: Global Civil Society200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p.5
    94 See J. Crawford: Democracy and International Law, 64 BYBI.L, 1993, p.113.
    96 See R. Falk, A.Strauss: On the Creation of a Global Peoples Assembly: Legitimacy and the Power of Popular Sovereignty, 36 Stan JIL, 2000, p.197.
    97 See Alan Boyle, Christine Chinkin: The Making of International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64-65.
    98参见万鄂湘、王贵国、冯华健主编:《国际法:领悟与构建——W.迈克尔·莱特曼论文集》,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88-114页。
    99 See Helmut Anheier et al. eds: Global Civil Society 200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5.
    100 See L. Kimbal: Treaty Implementation: Scientific Advice Enters a New Stage, 28 Studies in Trans- national Legal Policy237, 1996, p.239.
    102 See Paul Wapner: Civil Society, in Thomas G. Weiss, Sam Daws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n the United N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258.
    103国际海事委员会是由国际海事法律专业人士组成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正式成立于1897年,致力于国际海事法律的统一工作。资料来源为国际海事委员会网站:http://www.comitemaritime.org/histo/his.html
    104参见注释12,第125页。
    105参见王秀梅:《国际非政府组织与国际法之“跨国立法”》,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204页。
    108参见黄志雄:《非政府组织与企业社会责任》,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2月15日。
    109参见鄂晓梅:《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国际法的影响》,载饶戈平主编:《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119页。
    111 See Nigel S. Rodley: NGOs of Human Right: Right and Obligations, SIM Special No.19.Utrecht.转引自彭锡华:《非政府组织对国际人权的保护》,载《法学》2006年第6期,第64页。
    112 See Cenap Cakmak: The Rol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the Norm Creation Process in the Field of Human Rights, Turkis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3, No.1, 2004, p.101.
    113 supra, p.110.
    114参见注释17,第385页。
    115 See Lan Wouters, Ingrid Rossi: Human Right NGOs: Role, Structure and Legal Status,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Law. Working Paper No 14 - November 2001, p.5资料来源https://www.law.kuleuven.be/iir/nl/onderzoek/wp/WP14e.pdf
    116 See Peter van Tuijl: NGOs and Human rights: Sources of Justice and Democrac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99, 52, No.2, p.494.
    118参见何志鹏著:《人权全球化基本理论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页。
    119参见彭锡华:《非政府组织对国际人权的保护》,载《法学》2006年第6期,第64-66页。
    120 See Dinah Shelton: The Participation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International Judicial Proceedings, 88 AJ. Int’l. L.611, 1994, p.42.
    122 See Anna-Karin Lindblom: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Internation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pp.395-406.
    127参见1993年《世界人权会议报告》第38、78、82段。
    129参见任丙强著:《全球化、国家主权与公共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165页。
    130引自王曦编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131参见利昂戈登科:《联合国50年:组织机构的发展》,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6年第2期,第72页。
    132参见张贵洪主编:《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7页。
    135参见[美]入江昭著,刘青、颜子龙、李静阁译:《全球共同体:国际组织在当代世界形成中的角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80页。
    136 See Attila Tanzi: Controversial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Law Process, in Pierre Marie Dupuy ed.: NGOs in International Law: Efficiency in Flecibility? Edward Elgar,2007, p.142.
    137参见联合国《21世纪议程》第27章第9节.
    140参见注释129,第164页。
    142参见注释130,第64-65页。
    143参见林灿玲等著:《国际环境法的产生与发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91页。
    144参见文同爱、李凝:《试论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环境法中的作用》,载《时代法学》2006年第1期,第100页。
    163参见刘昕省:《联合国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关系》,载中国国际法学会主办《中国国际法年刊》
    164参见黄德明、匡为为:《论非政府组织与联合国关系的现状及改革前景》,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5期,第39页。
    167详细规定见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1996年第31号决议第四编。
    168参见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1996年第31号决议第六编。
    170参见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1996年第31号决议第八编和第十编。
    172参见注释164,第27页。
    173参见孙海燕:《从国际法视角看联合国与非政府组织的制度化联系》,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142页。
    175 See Chadwick Alger: The Emerging Roles of NGOs in the UN System: From Article 71 to a People’s Millennium Assembly, in Golbal Governance 8(2002), p.94.
    178参见李宝俊、金彪:《全球治理中联合国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关系》,载《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3期,第52页。
    180 See UNHCR: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Refugees 2000: Fifty Years of Humanitarians A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James Curry Ltd., 2000, p. 194
    181引自王薇:《联合国非政府组织联络服务中心》,载《世界知识年鉴》1997年1月,第1086页。
    1、褚松燕著:《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2、马庆钰著:《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与管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3、刘贞晔著:《国际政治领域中的非政府组织》,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李友梅著:《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德]奥斯特·岑皮尔著,宴扬译:《变革中的世界政治——东西方冲突结束后的国际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马长山著:《法治进程中的“民间治理——民间社会组织与法治秩序关系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7、[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贾西津、魏玉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8、何志鹏著:《人权全球化基本理论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9、李浩培著:《国际法的概念和渊源》,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英]伊恩·布朗利著,曾令良、余敏友等译,《国际公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1、梁西著:《国际组织法(总论)》(修订第五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刘华平著:《非政府组织与核军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松井芳郎等著,辛崇阳译:《国际法》(第四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李先波等著:《主权、人权、国际组织》,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5、古祖雪、陈辉萍等著:《国际法学专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任丙强著:《全球化、国家主权与公共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美]入江昭著,刘青、颜子龙、李静阁译:《全球共同体:国际组织在当代世界形成中的角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8、张贵洪主编:《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黄锡生、曾文革著:《国际环境法新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林灿玲等著:《国际环境法的产生与发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1、王杰、张海滨、张志洲主编:《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曾令良、余敏友主编:《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法——基础、结构与挑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曹建明、周洪钧、王虎华主编:《国际公法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王虎华主编:《国际公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美]丽莎·乔丹、[荷兰]彼得·范·图埃尔主编,康晓光等译:《非政府组织问责:政治、原则和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王曦编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黄志雄:《非政府组织:国际法律秩序中的第三种力量》,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
    2、徐莹:《残缺的独立性:国际非政府组织首要结构性困难解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第3期。
    3、马庆钰:《对非政府组织概念和性质的在思考》,载《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4、赵黎青:《非政府组织问题初探》,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年第4期。
    5、麦克·爱德华兹著,陈一梅译:《公民社会》(上),载《中国非营利评论》2008年第1期。
    6、马丁·修伊森、蒂莫西·辛克莱著,张胜军编译:《全球治理理论的兴起》,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
    7、刘金源:《从全球化后果看全球治理》,载《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2期。
    8、陶涛:《全球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载《当代世界》2007年第4期。
    9、埃弗尔特·阿尔科马著,毕小青译:《结社自由与市民社会》,载《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第2期。
    10、丁宏:《全球化、全球治理与国际非政府组织》,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6期。
    10、王杏芳:《非政府组织在联合国的影响力及其制约因素》,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
    11、杨合林:《论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性》,载《中外法学》1990年第2期。
    12、蔡拓、刘贞晔:《全球市民社会与当代国际关系》,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12期。
    13、何志鹏:《国际法治:全球化时代的秩序构建》,载《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14、利昂戈登科:《联合国50年:组织机构的发展》,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6年第2期。
    15、刘超:《非政府组织的勃兴与国际法律秩序的变塑》,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4期。
    16、黄德明、匡为为:《论非政府组织与联合国关系的现状及改革前景》,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3期。
    17、孙海燕:《从国际法视角看联合国与非政府组织的制度化联系》,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黄进主编:《武大国际法评论》(第六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中国国际法学会主办:《中国国际法年刊(2007)》,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版。
    3、万鄂湘、王贵国、冯华健主编:《国际法:领悟与构建——W.迈克尔·莱特曼论文集》,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哥本哈根气候条约初稿公布》,中国新闻网: http://estate.chinanews.com.cn/gj/gj-gjzj/news/2009/06-10/1727335.shtml访问时间为2010年3月5日。
    2、《2005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资料来源为中国国家林业局网站: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main/s/62/content-78.html访问时间为2010年3月17日。
    3、《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和非政府组织灾害救济行为守则》,载《红十字国际评论》第310期,网络资料来源: http://www.icrc.org/WEB/CHI/sitechi0.nsf/html/code-of-conduct-290296访问时间为2010年3月17日。
    4、《人道法与行动:海地地震特刊》,资料来源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网站:http://www.icrc.org/WEB/CHI/sitechi0.nsf/html/enewsletter-haiti访问时间为2010年3月17日。
    5、《绿色和平协助清除四川大地震灾区的环境隐患》,资料来源为绿色和平网站:http://www.greenpeace.org/china/ch/news/20080520-sichuan-earthquake访问时间为2010年3月17日。
    6、《性别与减灾国际会议22日闭幕通过〈北京倡议〉》,资料来源为中国发展门户网:http://cn.chinagate.cn/cooperate/2009-04/22/content_17654209.htm访问时间为2010年3月17日。
    7、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1950年2月27日决议案《理事会与非政府组织咨商办法之检讨》,资料来源为联合国网站:http://daccess-ods.un.org/TMP/232683.9.html访问时间为2010年3月17日。
    8、《具有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咨商地位是什么?》,资料来源于联合国网站:http://www.un.org/chinese/aboutun/ngo/qanda.html
    1、Lester M. Salamon and Helmut K. Anheier, The Emerging Nonprofit Sector: An overview.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5.
    2、Jean Philippe Lavoyer and Louis Maresca: The Role of the ICRC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in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Netherlands, 1999.
    3、Steve Charnovitz: Two Centuries of Participation: NGOs and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18 Mich. J. Int’l L. 183,1997.
    4、John King Gamble and Charlotte Ku: International Law--New Actors and New Technologies: Center Stage for Ngos? 31 Law & Pol’y Int’l Bus. 221, 2000.
    5、Philippe Sands and Pierre Klein: Bowett’s Law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5th ed.), Sweet & Maxwell, London, 2001.
    6、H.Lauterpacht: International Law——Collected Papers of H.Lauterpach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7、Anna-Karin Lindblom: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Internation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8、Malcolmn N. Shaw: International Law (5th ed )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Philip Alston .ed: Non-state Actors and Human Righ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2、UIA: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1996/1997), 33rd edition, Vol·1,1997.
    3、A. Weisbrod .ed.: To Profit or Not to Profit: The Commerci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4、Peter Willetts .ed.:“The Conscience of the World”: The Influence of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in the UN System, Brooking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1996.
    5、Rainer Hofmann .ed.: Non-state Actors as New Subjects of International Law, Duncker & Humblot, 1999.
    1、Steve Charnovitz: Two Centuries of Participation: NGOs and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18 Mich. J. Int’l L. 183,1997.
    2、John King Gamble and Charlotte Ku: International Law--New Actors and New Technologies: Center Stage for Ngos? 31 Law & Pol’y Int’l Bus. 221, 2000.
    3、Steve Charnovitz: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Law, 100 A.J.I.L 348, April 2006.
    4、Daniel C. Thomas: International NGOs, State Sovereignty, and Democratic Values, 2 Chi. J.Int’l L. 389, 2001, p.390.
    5、R. Falk, A.Strauss: On the Creation of a Global Peoples Assembly: Legitimacy and the Power of Popular Sovereignty, 36 Stan JIL, 2000, p.197.
    6、J. Crawford: Democracy and International Law, 64 BYBI.L, 1993, p.113.
    7、L. Kimbal: Treaty Implementation: Scientific Advice Enters a New Stage, 28 Studies in Trans- national Legal Policy237, 1996, p.239.
    8、Peter van Tuijl: NGOs and Human rights: Sources of Justice and Democrac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99, 52, No.2, p.494.
    9、Dinah Shelton: The Participation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International Judicial Proceedings, 88 AJ. Int’l. L.611, 1994, p.42.
    10、Peter J. Spiro: NGOs and Human Rights: Channels of Power, Legal Studies Research Paper No.2009-6 ,Temple University Beasley School Law, Electronic Paper from: http://ssrn.com/abstract=1324971.
    11、Lan Wouters, Ingrid Rossi: Human Right NGOs: Role, Structure and Legal Status,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Law. Working Paper No 14 - November 2001, p.5 Electronic Paper from: https://www.law.kuleuven.be/iir/nl/onderzoek/wp/WP14e.pdf
    1、Consultative Status with ECOSOC and other accreditations, at http://www.un.org/esa/coordination/ngo/ , browsed on Jan.24 2010.
    2、MSF Teams Working in China’s Quake-hit Areas, http://www.msf.org/msfinternational/invoke.cfm?component=article&objectid=F0C221FF-15C5-F00A-25EC01698BD08B7D&method=full_html Mar.17 2010
    3、The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 http://www.ifrc.org/what/index.asp?navid=04_01 Mar.17 2010
    4、http://www.olympic.org/Documents/olympic_charter_en.pdf Mar.17 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