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意思自治原则在国际劳动合同领域的适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意思自治原则的研究虽然是个老话题,但时代在变,思想理论在变,该原则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民商事交流的愈加频繁,意思自治原则呈现出在合同各个领域多向发展的有趣趋势:在一般国际合同领域淡化对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越来越多地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在特殊国际合同领域则强调限制这一原则的适用,比如消费合同、劳动合同领域。
     劳动合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有私法的属性又无法逃脱国家的干预,被深深打上民法和劳动法的双重烙印。劳动合同的法律适用是否纳入一般合同的法律适用范畴?意思自治原则作为首要还是补充原则?如何界定意思自治的适用范围和劳动法领域的强制性规范?如何看待劳动关系的平等性和隶属性,契约自由与倾斜保护劳动者利益?这些问题都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性。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概述,从四方面对意思自治原则进行了法理分析,包括意识自治原则的国际私法功能和价值、法律渊源、权利边界、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范围和法律地位。第二章对国际劳动合同的特殊性加以阐述,分析意思自治原则在国际劳动领域的理论基础、适用现状及适用特点。第三章阐述意思自治原则在国际劳动立法中应用。第四章详细分析了我国在涉外劳动合同法律适用领域的立法现状,并通过各地法院仲裁庭的案例对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第五章为我国涉外劳动合同法律适用的立法建议,笔者通过分析比较现有学者的观点以及各国的立法,最后提出立法思路和立法建议。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研究各国国内及国际上对国际劳动合同的立法,分析国内各地法院的司法案例,以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立法建议。希望本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学者进入该领域研究,为意思自治原则及国际劳动合同法律适用制度的发展作出贡献。
Although study on principle of autonomy of will is an old topic, this principle has been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while time flows and theory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ore international civil and commercial communications, autonomy of will has demonstrated a very interesting multi-trend in contract area:on one hand, weaken the restrictions of autonomy of will in general contract area, which means show more respect to party's choice; on the other hand, emphasis on the restrictions of autonomy of will in special contract area, like consumer contract and labor contract.
     Labor contract has certain specialty, that is, both have nature of private law and public law. Labor contract is marked with double brands of civil law and labor law. Whether the law application of labor contract should be included into general contract area? Whether autonomy of will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first principle or a supplemental one? How to define the application scope of autonomy of will and mandatory rules in labor law area? All these questions have disputes.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autonomy of will. It analyzes the principle from four aspects:value and function, the legal source, boundary of rights, application scope and legal status. And In Chapter two we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bor contract, studies the theory basis, application situation and features and developing trend in future. Chapter three demonstrates the application and exceptions of autonomy of will in foreign countries. Chapter four researches on the leg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in Chinese labor contract area. Chapter five give the writer's suggestions and advises.
     The thesis is trying to have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of intra-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abor contract applicable law, as well as to analyze practical cases in Chinese courts, in order to conclude a better choice of legal advises. Wish this thesis can attract more researchers into this area, and make progres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cable law of international labor contract.
引文
6 [英]霍布豪斯著,朱曾汶译:《自由主义》,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2页。
    7 转引自宋晓:《当代国际私法的实体取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6页。
    8 宋晓:《当代国际私法的实体取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9页。
    9 刘凯湘、张云平:《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观的十大转变》,载《杭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第79页。
    10 参见沈涓:《合同准据法理论的解释》,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11 参见易继明:《私法精神与制度的选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页。
    12 参见肖永平:《肖永平论冲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页。
    13 参见[英] 马丁·沃尔夫著,李浩培译:《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44-45页。
    14 参见吕岩峰:《意思自治原则探析》,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第26-28页。
    15 参见刘文莉:《论国际私法意思自治原则的产生背景与发展空间》,载《怀化学院学报》2002年第8期,第30页。
    16 许军珂:《国际私法上的意思自治》,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17 参见[英]Kurt Lipstein,高邵先等译,《国际比较法百科全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卷第24章第34节。
    18 参见许军珂:《国际私法上的意思自治》,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19 参见李双元、欧福永、金彭年、张茂:《中国国际私法通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303页。
    20 参见金彭年、王健芳:《国际私法上意思自治原则的法哲学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1期,第96-97页。
    21 1934年比尔主持编纂的《第一次冲突法重述》仍完全采用此观点。
    22 侯佳:《略谈民法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载《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7卷第2期,第140页。
    23 参见吕岩峰,《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内涵探析—再论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第36页。
    24 金彭年、王健芳:《国际私法上意思自治原则的法哲学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1期,第99页。
    25 吕岩峰:《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内涵探析—再论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第34页。
    26 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67页。
    27 梁慧星:《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347页。
    28 李双元、金彭年:《中国国际私法通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85页。
    29 参见韩德培、韩建:《美国国际私法(冲突法)导论》,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171-173页。
    30 参见李双元、欧永福:《国际私法教学参考资料选编(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0页。
    31 陈卫佐:《瑞士国际私法法典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页。
    32 参见董丽萍:《澳大利亚国际私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163页。
    33 参见沈涓:《合同准据法理论的解释》,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6-91页。
    34 参见许军珂:《国际私法上的意思自治》,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页。
    35 参见许军珂:《国际私法上的意思自治》,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页。
    36 参见王向前:《劳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之地位新论》,北京市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研究会,http://www.ldbzfx.org/lunwen/35.htm#,访问时间:2009年5月4日
    37 同上。
    38 参见董保华:《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129页。
    39 参见董保华:《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129页。
    40 沈宗灵:《比较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页。
    41 参见梁书文主编:《劳动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42 转引自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3-334页。
    43 参见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0页。
    44 参见陈卫佐译注:《德国民法典(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目录第1-4页。
    45 参见费安玲等译:《2004年意大利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目录第13页。
    46 参见吕岩峰:《刑法的域外效力辨析》,《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4期,第37-39页。
    47 转引自郭树理、唐燕:《功能主义国际私法与概念主义国际私法之互动—最密切联系原则再认识》,中国国际私法学会2002年上海年会交流论文。
    48 参见邹龙妹:《俄罗斯国际私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127页。
    49 参见时琴:《涉外劳动合同中“直接适用的法”之研究》,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24页。
    50 参见单海玲:《我国涉外劳动合同立法之完善》,载《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4期,第56页。
    51 参见侯玲玲:《劳动合同的特殊性研究》,载《法学》2006年第1期,第106-107页。
    52 参见喻术红:《劳动合同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53 转引自许军珂:《国际私法上的意思自治》,法律出版社2006版,第98页。
    54 《公约》第6条仅适用于个人雇佣合同,不适用于集体协议。因此雇佣合同受外国法支配的事实并不影响雇员行业协会从其本国的集体协议可获得的权利。
    55 http://www.rome-convention.org/instruments/i conv_orig en.htm,访问时间2009年5月4日。
    56 陈卫佐:《比较国际私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8-379页。
    57 王军、陈洪武:《合同冲突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58 参见王军、陈洪武:《合同冲突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页。
    59 [英]J.H.C.莫里斯主编:《戴西和莫里斯论冲突法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0-1272页。
    60 参见邹国勇译:德国《民法典施行法》(国际私法部分)最新文本(截至2006年4月25日),载于李双元主编《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第17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第674页。
    61 参见许军珂:《国际私法上的意思自治》,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00-201页。
    62 参见许军珂:《国际私法上的意思自治》,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页。
    63 刘仁山:《加拿大国际私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06-407页。
    64 孙建江、郭站红、朱亚芬译:《魁北克民法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9页。
    65 李双元、欧永福编,《国际私法教学参考资料选编》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43页。
    66 邹国勇译:《保加利亚共和国<关于国际私法的法典>》,载《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第十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06页。
    67 Peter Nygh, Autonomy in International Contracts, Clarendon Press, Oxford,1999, p.151.
    68 皮埃尔勃鲁:《论平等》(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页。
    6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78页。
    70 参见侯玲玲:《劳动合同的特殊性研究》,载《法学》2006年第1期,第103-105页。
    71 [英]凯瑟琳·巴纳德著,付欣译:《欧盟劳动法(第二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89页。
    72 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第302-303页。
    73 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第302页。
    74 刘非非:《保护弱者强行法在涉外合同中的适用-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载《科教文汇》2007年1月(上半月刊),第126页。
    75 参见徐冬根:《论国际私法规范的柔性化与刚性化》,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3期,第32-33页。
    76 李光辉、卿娜:《论“直接适用法”在合同领域的新发展》,载《国际法学》2006第11期,第9页。
    77 [英]凯瑟琳·巴纳德著,付欣译:《欧盟劳动法(第二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189页。
    78 参见袁泉:《荷兰国际私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182页。
    79 朱伟东:《南非共和国国际私法研究—一个混合法系国家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92页。
    80 李先波、黄然:《论合同的法律适用—统一论和分割论》,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7月第31卷第4期,第51页。
    81 参见袁发强译:《欧盟法》,最新不列颠法律袖珍读本(英汉对照),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82 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OJ:C:2008:325:0066:01:EN:HTML,访问时间:2009年2月13日。
    83 参见柯泽东:《国际私法新境界—国际私法专论》,元照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46-48页。
    84 在著名的泰森与其启蒙教练案中,法官承认泰森口头承诺雇佣其教练具有合法效力,但该口头承诺为没有期限的劳动合同。
    85 参见董保华:《劳动合同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40-41页。
    86 参见单海玲:《涉外劳动纠纷中竞业禁止协议准据法之研究—以微软与Google纠纷案为视角》,载《政法论坛》第24卷第3期2006年5月,第175-180页。
    87 参见王承志:《美国冲突法重述之晚近发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97-107页。
    88 参见邹龙妹:《俄罗斯国际私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127页。
    89 参见许军珂:《国际私法上的意思自治》,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185页。
    90 肖永平:《肖永平论冲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
    91 参见王承志:《美国冲突法重述之晚近发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92 陈卫佐译:《瑞士关于国际私法的联邦法》,载《瑞士国际私法法典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67页。
    93 参见刘铁铮等:《瑞士新国际私法之研究》,台湾三民书局1991年版,第22-23页。
    94 陈卫佐译:《瑞士关于国际私法的联邦法》,载《瑞士国际私法法典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67页。
    95 陈卫佐译:《瑞士关于国际私法的联邦法》,载《瑞士国际私法法典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98页。
    96 http://www.admin.ch/ch/d/sr/c291.html, http://www.umbricht.ch/pdf/SwissPIL.pdf访问时间:2009年5月2日。
    97 陈小云、刘淑琴、王英明:《论英国国际私法之弱者利益保护原则》,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2期,第16页。
    98 http://eur-lex.europa.eu/Repview.do?rep=05,访问时间:2009年1月20日。
    99 参见[英]凯瑟琳·巴纳德著,付欣译:《欧盟劳动法(第二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189页。
    100 See Bart Vanpoucke ABVV & Ger Essers FNV, Guide for Mobile European Workers, European Trade Union Confederation (2004).
    101 参见[英]凯瑟琳·巴纳德著,付欣译:《欧盟劳动法(第二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189页。
    102 See Peter E.Herzog,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Aspects of Labor,30 Am. J. Comp. L. Supp., at 160-161.
    103 See Peter E.Herzog,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Aspects of Labor,30 Am. J. Comp. L. Supp., at 161.
    104 [英]J.H.C.莫里斯主编:《戴西和莫里斯论冲突法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0-1271页。
    105 参见田思路、贾秀芬著:《契约劳动的研究-日本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页。
    106 http://www.molss.gov.cn/gb/ywzn/2005-12/02/content 95266.htm,访问时间:2009年5月3日。
    109 参见张国华:《涉外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9卷第4期(总第167期),第3-4页。
    110 参见周长征:《全球化与中国劳动法制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78页。
    111 参见周长征:《全球化与中国劳动法制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79页。
    112 时琴:《涉外劳动合同中“直接适用的法”之研究》,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24页。
    113 单海玲:《我国涉外劳动合同立法之完善》,载《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4期,第56页。
    114 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私法示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3页。
    115 《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君合所劳动组资料。
    116 参见董勤:《涉外劳动争议中劳动法适用问题》,载《江淮论坛》2005年第3期,第75页。
    117 沪劳外发[1998]25号。
    118 参见黄进、杜焕芳,《2003年中国国际私法的实践述评》,载《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119 参见黄进、杜焕芳,《2008年中国国际私法的实践述评》,载《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第11卷),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50-451页。
    120 http://www. 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306/05/60887. shtml,访问时间:2008年8月11日。
    121 《涉外派遣关系中存在两份合同,以哪份为准》,Lexis Nexis案例库
    122 此案选自网络2008年十大劳动争议案件。
    123 邹国勇:《国际私法中的利益法学研究》,载李双元主编,《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第十三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502页。
    124 叶静漪,[瑞典]、Ronnie Eklund主编:《瑞典劳动法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125 Sebastian Krebbert, Conflict of Laws in Employment in Europe,21 Comparative Labor Law & Policy Journal 501 (1999-2000).
    126 参见沈涓:《合同准据法理论的解释》,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1-64页。
    127 参见刘志鹏:《论劳动基准法上之劳工》,载《劳动法理论与判例研究》,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20-30页。
    128 [德] W·杜茨,张国文译:《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5版,第2页译者前言。
    1、余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许军珂:《国际私法上的意思自治》,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德]拉得布鲁赫著,米健,朱林译:《法学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4、[英]霍布豪斯著,朱曾汶译:《自由主义》,商务印书馆1996年。
    5、宋晓:《当代国际私法的实体取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沈涓:《合同准据法理论的解释》,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7、易继明:《私法精神与制度的选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肖永平:《肖永平论冲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英]马丁·沃尔夫著,李浩培译:《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10、李双元、欧福永、金彭年、张茂:《中国国际私法通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3版。
    11、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2、梁慧星:《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13、李双元、金彭年:《中国国际私法通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4、韩德培,韩建:《美国国际私法(冲突法)导论》,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15、陈卫佐:《瑞士国际私法法典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6、董丽萍:《澳大利亚国际私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7、董保华:《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沈宗灵:《比较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1、陈卫佐译注:《德国民法典(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2、费安玲等译:《2004年意大利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邹龙妹:《俄罗斯国际私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24、喻术红:《劳动合同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5、陈卫佐:《比较国际私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6、王军、陈洪武:《合同冲突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刘仁山:《加拿大国际私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8、孙建江,郭站红,朱亚芬译:《魁北克民法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9、皮埃尔勃鲁:《论平等》(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31、[英]凯瑟琳·巴纳德著,付欣译:《欧盟劳动法(第二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32、袁泉:《荷兰国际私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3、朱伟东:《南非共和国国际私法研究—一个混合法系国家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4、袁发强译:《欧盟法》,最新不列颠法律袖珍读本(英汉对照),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5、柯泽东:《国际私法新境界—国际私法专论》,元照出版公司2006年版。
    36、董保华:《劳动合同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37、王承志:《美国冲突法重述之晚近发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8、刘铁铮等:《瑞士新国际私法之研究》,台湾三民书局1991年版。
    39、田思路,贾秀芬著:《契约劳动的研究-日本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0、周长征:《全球化与中国劳动法制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
    41、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私法示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英]Kurt Lipstein,高邵先等译:《国际比较法百科全书》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李双元,欧永福:《国际私法教学参考资料选编(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梁书文主编:《劳动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
    4、[英]J.H.C.莫里斯主编:《戴西和莫里斯论冲突法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5、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
    6、叶静漪,Ronnie Eklund主编:《瑞典劳动法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夏蕾,《论劳动合同与意思自治、实质公平的冲突及协调》,载《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刘凯湘、张云平:《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观的十大转变》,载《杭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3、吕岩峰:《意思自治原则探析》,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
    4、刘文莉:《论国际私法意思自治原则的产生背景与发展空间》,载《怀化学院学报》2002年第8期。
    5、金彭年、王健芳,《国际私法上意思自治原则的法哲学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1期。
    6、侯佳:《略谈民法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载《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7卷第2期。
    7、吕岩峰:《刑法的域外效力辨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4期。
    8、郭树理,唐燕:《功能主义国际私法与概念主义国际私法之互动—最密切联系原则再认识》,中国国际私法学会2002年上海年会交流论文。
    9、时琴:《涉外劳动合同中“直接适用的法”之研究》,载《中国劳动关系 学院学报》2007年6月期。
    10、单海玲:《我国涉外劳动合同立法之完善》,载《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4期。
    11、侯玲玲:《劳动合同的特殊性研究》,载《法学》2006年第1期。
    12、刘非非:《保护弱者强行法在涉外合同中的适用-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载《科教文汇》2007年1月(上半月刊)。
    13、徐冬根:《论国际私法规范的柔性化与刚性化》,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3期。
    14、李光辉、卿娜:《论“直接适用法”在合同领域的新发展》,载《国际法学》2006第11期。
    15、李先波、黄然:《论合同的法律适用—统一论和分割论》,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7月第31卷第4期。
    16、单海玲:《涉外劳动纠纷中竞业禁止协议准据法之研究—以微软与Google纠纷案为视角》,载《政法论坛》第24卷第3期。
    17、陈小云、刘淑琴、王英明:《论英国国际私法之弱者利益保护原则》,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2期。
    18、张国华:《涉外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9卷第4期(总第167期)。
    19、董勤:《涉外劳动争议中劳动法适用问题》,载《江淮论坛》2005年第3期。
    1、邹国勇译:《德国<民法典施行法>(国际私法部分)最新文本(截至2006年4月25日)》,载李双元主编《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第17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
    2、黄进,杜焕芳:《2001年中国国际私法的实践述评》,载《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邹国勇:《国际私法中的利益法学研究》,载李双元主编《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第13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4、刘志鹏:《论劳动基准法上之劳工》,载《劳动法理论与判例研究》,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版。
    5、邹国勇译:《保加利亚共和国<关于国际私法的法典>》,载《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第十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范姣艳:《国际劳动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王向前:《劳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之地位新论》,http://www.ldbzfx.org/lunwen/35.htm#,(访问日期:2009年5月4日)。
    http://www.molss.gov.cn/gb/ywzn/2005-12/02/content 95266.htm,(访问日期:2009年5月3日)。
    http://blog.hr.com.cn/html/53/n-5853.html http://www.12333sh.gov.cn/2007sxy/2007services/20071dwq/2007wqfhq/2007 09/t20070927_1031095.shtml,(访问时间:2009年5月7日)。
    《2008年十大劳动争议案件点评》,http://www.51 labour. com/protect/show.asp?id= 103126&page=6,(访问时间:2009年1月17日)。
    王芳:《对一起涉外劳动争议案的思考》,http://www. chinacourt. org/html/article/200306/05/60887. shtml,(访问时间:2008年8月11日)。
    Bart Vanpoucke ABVV & Ger Essers FNV, Guide for Mobile European Workers, European Trade Union Confederation,2004.
    Peter E. Herzog,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Aspects of Labor,30 Am. J. Comp. L. Supp.
    Peter Nygh, Autonomy in International Contracts, Clarendon Press, Oxford,1999.
    Sebastian Krebbert, Conflict of Laws in Employment in Europe,21 Comparative Labor Law & Policy Journal Vol.501,1999-2000. http://www.rome-convention.org/instruments/i_conv orig en. htm, May.4,2009.
    http://eurlex. europa. eu/LexUriServ/LexUriServ. do?uri=OJ:C:2008:3 25:0066:01:EN:HTML, April.6,2009.
    http://www. admin. ch/ch/d/sr/c291. html, May.2,2009.
    http://www. umbricht. ch/pdf/SwissPIL. pdf, May.2,2009.
    http://eur-lex. europa. eu/Repview. do?rep=05, April.6,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