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河南的军事权贵与士绅阶层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依据地方志、文集和族谱、墓志铭等民间历史文献,考察明代河南归德府的世家大族,探讨军事权贵与士绅阶层的地域支配体制,揭示明清之际河南地域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演变趋势。全文共八章,约16万字。
     地处中原的河南归德府地区,原是宋王朝的龙兴之地,北宋时期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金元时期遭到严重破坏。明初为了重新开发中原地区,采取了迁民垦荒和设置卫所屯田等一系列措施,使归德府地区成为军民杂处的移民社会。然而,由于河患频繁,赋役不均,里甲编户大量破产,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拥有世袭特权的军事权贵占据了地域社会的支配地位。
     明中叶的赋役改革与清理屯田,限制了军事权贵的政治特权。与此同时,大批卫所军户的后代经由科举入仕,逐渐形成了以士绅为中心的世家大族,确立了士绅阶层的地域支配体制,导致了明后期的“衣冠之虐”。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以沈鲤、吕坤、杨东明等为代表的开明士绅,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致力于重建社会秩序的地方实践,但未能真正解决世家大族滥用特权的社会问题。
     明末归德府的乡宦豪强势力恶性膨胀,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在明末战乱中,社会各阶层纷纷展开与乡宦豪强的斗争,统治阶层内部也出现了认同危机,地方精英与盗贼流寇相互纠结,世家大族受到了全面的冲击,最终导致了士绅支配体制的瓦解。
     在清代前期的社会重建过程中,归德府的世家大族试图卷土重来,继续维持士绅阶层的地域支配体制。但是,雍正年间实行的赋役改革与限制绅权,使世家大族与士绅阶层的特权逐渐被剥夺。清中叶以后,归德府地区的士绅支配体制已经完全解体,而民间社会又未能形成有效的自我管理机制,难以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为近代以来的捻军、土匪、红枪会等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明代归德府地区的世家大族,是在河患频繁的生态环境和国家权力的有效干预下形成的社会权势集团。这种以军事权贵和士绅阶层为中心的世家大族,不同于华南地区的民间宗族组织,呈现出河南地域社会的特殊发展形态。
According to folk history documents such as local chronicle, anthology, epitaph and genealogy etc,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prominent families of Gui-de Prefecture of Henan Province in Ming Dynasty, and discusses regional control system of military bigwigs and gentry level, in order to reveal basic contradiction and evolution trend of Henan local society between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eight chapters, about 16 million words.
     Locating in the central plain, Gui-de Prefecture of Henan Province was used to be dragon arising of Song Dynasty and political-cultural center of China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but it was seriously destroyed in Jin and Yuan period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rule of central plains region, Zhu Yuanzhang took a series of measures, such as reclaiming wasteland to immigrate, seting up Wei-so, which made Gui-de become a mixed migration society of military household and county people. However, because of Yellow River flood and ineqality of taxes and corvee, a large number of households in lijia went bankrupt, land centralization was increasingly serious, and military bigwigs who have hereditary privileges dominated in local society.
     Because of reform of taxes and corvee and clearance of wasteland in Mid-Ming Dynasty, political privileges of military bigwigs were restricted. Meanwhile, a multitude descendants of military households gradually became prominent families centered around gentry level via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established regional control system of gentry level, which led to many negative effects in Late Ming Dynasty. In order to alleviate social contradictions, enlightened gentry represented by ShenLi LuKun and YangDongMing, advocated pragmatic thought of practical principle, and devoted to local practice for reconstructing social order, but the social problems led by prominent families abusing privileges had not been really resolved.
     Vicious expansion of official family's force made social contradictions of Gui-de very sharp in Late Ming Dynasty. In Peasants' Uprising of Late Ming Dynasty, people at all levels fighted against official families. Meanwhile, ruling class produced internal identity crisis, and local elites and bandits tangled each other, which finally led to thorough shock of prominent families and disintegration of control system of gentry level.
     In process of social reconstruction in Early Qing Dynasty, prominent families of Gui-de Prefecture attempted to comeback and maintain regional control system of gentry level. However, reform of taxes and corvee and limitation of gentry power in YongZheng Reign made privileges of prominent families and gentry level gradually deprived. After Mid-Qing Dynasty, control system of gentry level in Gui-de Prefecture was disintegrated completely, and folk society didn't form effective self-management system, so it was difficult to maintain stable social order. All these provided deep social base for Nian Army, bandit and the Red Spears of Modern Times.
     Prominent families of Gui-de Prefecture in Ming Dynasty were social power group which had been formed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Yellow River Flood and effective intervention of state power. Prominent families centered around military bigwigs and gentry level were different from folk clan organizations of South China, which showed a special development formation of Henan local society.
引文
[1]曹月堂、王树林:《中国文化世家》(中州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山根幸夫:《河南省芮城县绅士层的存在形态》;谷口规矩夫:《明末华北农村的危机和一个乡绅--以吕坤为中心》,转引自常建华:《日本八十年代以来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佐藤文俊:《关于明末河南永城县刘超之乱》,转引自陈支平主编:《第九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傅衣凌教授诞辰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ROGER V.DES FORGES:Cultural Centrality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Chinese History:Northeast Henan in the Fall of the Ming,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美]戴福士:《试论明清嬗替之际河南东北部知识群体的政治动向--从郑廉及所著(豫变纪略)谈起》,《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1期。
    [1]吴晗:《明代之军兵》,《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第5卷第2期,1937年。
    [2]解毓才:《明代卫所制度兴衰考》,《说文月刊》1940年第2卷。
    [3]顾诚:《明前期耕地数新探》,《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历史研究》1989年第3期;《谈明代的卫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4]邓庆平:《州县与卫所:政区演变与华北边地的社会变迁--以明清蔚州为中心》,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5]张仁忠:《论明代的军屯》,《北京大学学报》1961年第5期:李龙潜:《明代军屯制度的组织形式》,《历史教学》1962年第12期。王毓铨:《明代的军屯》,中华书局1965年版。
    [1]参见赵明:《明代兵制研究六十年之回顾》,《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8期。
    [2]于志嘉:《明代江西卫所的屯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7本第3分,1996年9月。
    [3]王毓铨:《明代的军户--明代配户当差之一例》,<历史研究》1959年第8期。
    [4]于志嘉:《明代军户世袭制度》,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版;《试论族谱中所见的明代军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7本第4分,1986年12月;《试论明代卫单原籍与卫所分配的关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0本第2分,1989年6月;《再论族谱中所见的明代军户--几个个案的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3本第3分,1992年9月;《明武职选簿与卫所武官制的研究--记中研院史语所藏明代武职选簿残本兼评川越泰博的选簿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9本第1分,1998年3月;《明清时代军户的家族关系--卫所军户与原籍军户之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4本第1分,2003年3月;《论明代的附籍军户与军户分户》,《顾诚纪念暨明清史研究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明清时代江西卫所军户的管理与军役纠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4分,2001年12月;《从<(?)辞>看明末直豫晋交界地区的卫所军户与军民词讼》,《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5本第4分,2004年12月。
    [1]张金奎:《明代卫所军户研究》,线装书局出版社2007年版。
    [2]潘光旦、费孝通:《科举与社会流动》,《社会科学》第4卷第1期,1947年;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张仲礼著、李荣昌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萧公权: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al in the Nineteen Centurv,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0;Ch'u,Tung-tsu,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Under of the Ch'ing Cambridge Mass,Harvard Press,1962;Ho,Ping-ti.The Ladder of Success Imperial China:Aspact of Social Mobility In China 1368-1911.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相关评论及文章见檀上宽:《明清乡绅论》,《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专论,中华书局1992年版;巴根:《明清绅士研究综述》,《清史研究》1996年第3期;郝秉键:《日本史学界的明清“绅士论”》,《清史研究》2004年第4期。
    [2][日]重田德:《乡绅支配的成立与结构》,《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专论,中华书局1992年版。
    [3]#12
    [4]#12
    [5][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6][日]森田明:《清代水利史研究》,亚纪书房,1974年;《清代水利社会史の研究》,国书刊行会,1990年:《清代の水利と地域社会》,福岗中国书店,2002年。
    [7][日]夫马进:《明末反地方官士变》,《东方学报》52,1980年。
    [8][日]山根幸夫:《明末农民反乱と绅士层の对应》,《中山鸟敏先生古稀纪念论集》(下),汲古书院,1981年。
    [1]#12
    [2]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3]吴仁安:《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范金民:《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特色分析》,《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5][日]寺田正隆:《陕西同州の马氏》,《东洋史研究》33-3,1974年。
    [6][日]川胜守:《徐乾学三兄弟とその时代--江南乡绅の地域支配の一具体像》,《东洋史研究》40-3,1981年。
    [7][日]西川喜久子:《<顺德北门罗氏族谱>考》(上、下),《北陆史学》32、33,1983-1984年。
    [1][日]佐藤仁史:《清代中期江南的一宗族与区域社会(上海曹氏个案)》,《学术月刊》1996年第4期。
    [2]傅衣凌:《明代历史上的山东与河南》,《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
    [3]张民服、王新田:《明代中后期中原商品经济发展探析》,《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期;张民服:《明代中原商路与商品经济》,《史学月刊》2004年第11期。
    [4]许檀:《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清代中叶的洛阳商业》,《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清代河南赊旗镇的商业---基于山陕会馆碑刻资料的考察》,《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清代河南的北舞渡镇--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清史研究》2004年第1期;《明清时期的开封商业》,《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史学月刊》2005年第6期。
    [5]王兴亚:《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邓玉娜:《清代河南集镇的集期》,《清史研究》2005年第3期;《清代河南集镇的发展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
    [6]王兴亚:《明初迁山西民到河南考述》,《史学月刊》1984年第4期;李永芳、周楠:《明初洪洞移民在河南的历史考察》,《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8月;赵广华:《明代河南科举与人才的消长》,《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1月;王洪瑞、吴宏岐:《明代河南书院的地域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12月;马雪芹:《明代河南的土地垦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1期:马雪芹:《明代河南土地丈量综述》,《史学月刊》2000年第6期。
    [1]曹月堂、王树林:《中国文化世家》(中州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彭勇:《论明代州县军户--以嘉靖<商城县志>为例》,《中州学刊》2003年第1期。
    [3]李永菊:《从军户移民到乡绅望族--以河南商丘沈氏家族为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1期;申红星:《明代宁山卫的军户与宗族》,《史学月刊》2008年第3期。
    [4][日]山根幸夫:《河南省商城县の绅士层の存在形态》,《东洋史研究》40-2,1982年。
    [5]转引自常建华:《日本八十年代以来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
    [6]转引自陈支平主编:《第九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傅衣凌教授诞辰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ROGER V.DES FORGES:Cultural Centrality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Chinese History:Northeast Henan in the Fall of the Ming,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美]戴福士:《试论明清嬗替之际河南东北部知识群体的政治动向--从郑廉及所著<豫变纪略>谈起》,《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1期。
    [1]杜甫:《遣怀》,引自《全唐诗》卷222。
    [2]嘉靖《归德志》卷1《舆地志·疆域》。
    [3]汤斌:《(睢州志)序》,引自《汤斌集》上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4]嘉靖《归德州志》卷4《学校志》。
    [5]乾隆《归德府志》卷目《序例·序二》。
    [6]民国《民权县志》卷7《人物志》。
    [7]嘉靖《归德志》卷1《舆地志·陵墓》。
    [8]光绪《睢州志》卷目《睢州旧志序》。
    [9]嘉靖《归德志》卷1《舆地志·风俗》。
    [1]乾隆《归德府志》卷10《地理略下·形势》。
    [2]《金史》卷47《食货志二·田制》.
    [3]《金史》卷104《温迪罕达传》。
    [4]周密:《齐东野语》。
    [5]《明太祖实录》卷176。
    [6]韩昭庆:《明清时期黄河水灾对淮北社会的影响探微》,载刘海平主编:《文明对话:东亚现代化的涵义和全球化中的文化多样性-中国哈佛-燕京学者第四、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41-463页。
    [1]乾隆《归德府志》卷14《水利略一·河防》。
    [2]民国《夏邑县志》卷2《建置志》。
    [3]民国《夏邑县志》卷2《建置志》。
    [4]顾炎武:《开垦荒地》,引自《日知录》卷10。
    [5]《明洪武实录》卷5。
    [6]《明洪武实录》卷24。
    [7]宋端仪:《立斋闲录》。
    [8]嘉靖《夏邑县志》卷8《艺文志》。
    [1]光绪《扶沟县志》卷14《艺文志下·序传》。
    [2]《明太祖洪武实录》卷93。
    [3]李永芳、周楠:《明初洪洞移民在河南的历史考察》,《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明太祖洪武实录》卷198。
    [5]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五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版,第253-254页。
    [1]《东安公传》,虞城‘瓦屋刘氏族谱》卷4,1985年本。
    [2]《明寿官公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铭》,商丘《侯氏家乘》卷2,光绪30年本。
    [3]嘉靖41年《明故义士张公暨配孺人郭氏墓志铭》,民国《民权县志》卷12《金石志》。
    [4]1991年《虞城县志》,三联书店,第101页。
    [5]1989年《商丘市民俗志》,商丘市民俗志编辑室,第35页。
    [1]万历《大明会典》卷20,《户部七·户口二·黄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
    [2]参见[日]上田信:《传统中国:“盆地”、“宗族”にみる明清时代》,东京讲谈社1995年版,第190-193页。
    [3]傅辉:《分姓现象与明初华北移民政策关系研究》,《中州学刊》,2007年第2期。
    [4]转引自傅辉:《分姓现象与明初华北移民政策关系研究》,《中州学刊》2007年第2期。
    [1]转引自傅辉:《分姓现象与明初华北移民政策关系研究》,《中州学刊》2007年第2期。
    [2]山东曹县《长刘庄魏刘氏合谱》(民国二十四年修,撰写人不详),转引自http://www.htdhs.com.cn/article.asp?articleID=7448&pagae=4
    [3]康熙《夏邑县志》卷7《孝义》。
    [4]参见高兴华:《明初迁民碑》,载《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3期。
    [5]郑廉:《自序二》,《豫变纪略》卷首。
    [6]嘉靖《归德志》卷3《田赋志·马政》。
    [1]嘉靖《归德志》卷1《舆地志·坊乡》。
    [2]光绪《鹿邑县志》卷3《建置》。
    [3]民国《考城县志》卷首《考城县全境图》。
    [4]嘉靖《归德志》卷3《田赋》。
    [5]弘治2年《明故中宪大夫济南府知府蔡公(晟)墓志铭》,引自《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页。
    [6]郭善邻:《处士孙先生行实》,《春山先生文集》卷3,乾隆56年友鹤山房刊本。
    [7]郭善邻:《处士孙先生行实》,《春山先生文集》卷3,乾隆56年友鹤山房刊本。
    [1]《重修朱氏家乘序》,商丘《朱氏家乘》卷首,1985年本。
    [2]康熙36年《清敕授文林郎湖广衡州府安仁县知县王公讳赞字襄哉暨元配孺人蒋氏继配孺人徐氏合葬墓志铭》,引自《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58页。
    [3]《蒋氏族史概论》,睢州《蒋氏家谱》1990年本,第12-13页。
    [4]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2页。
    [5]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3页。
    [6]光绪《鹿邑县志》卷3《建置》。
    [7]光绪《鹿邑县志》卷3《建置》。
    [1]嘉靖《永城县志》卷4《政事·征役》。
    [2]《明太祖洪武实录》卷193。
    [3]《王氏家谱始序》,民权《渔王氏族谱》卷首,1954年本。
    [4]民国《考城县志》卷12《艺文志·明故义士张公暨配孺人郭氏墓志铭》。
    [5]《王氏家谱始序》,民权《渔王氏族谱》卷首,1954年本。
    [6]张龙之,李传申:《商丘文史大观》,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
    [1]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2]嘉靖《夏邑县志》卷3《田赋第三·田赋》。
    [3]光绪《鹿邑县志》卷3《建置》。
    [4]顾诚:《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历史研究》1989年第3期。
    [5]《明史》卷89《兵一》。
    [6]嘉靖《归德志》卷5《官师志·卫僚》。
    [7]康熙《商丘县志》卷3《兵燹》。
    [8]《与韩弘诏》,引自《白氏长庆集》卷40。
    [1]乾隆《归德府志》卷10《地理略下·形势》。
    [2]嘉靖《归德志》卷5《官师志·卫僚》。
    [3]嘉靖《归德志》卷2《建置志·卫》。
    [4]光绪《睢州志》卷4《官师志·卫官》。
    [1]《明史》卷78《食货二·役法》。
    [2]《明史》卷77《食货一·户口》。
    [3]参见于志嘉:《明代军户世袭制度》,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版,第49页。
    [4]《续文献通考》卷5《田赋考·屯田》。
    [5]嘉靖《归德志》卷3《田赋志·屯田》。
    [6]嘉靖《归德志》卷3《田赋志·屯田》。
    [1]刘榛:《刘氏祭田碑记》,《虚直堂文集》卷8。
    [2]《都佥乡饮公暨郑恭人墓志铭》,商丘《叶氏家乘》卷6。
    [3]《沈氏家谱序》,商丘《沈氏家谱》卷1,民国23年本。
    [4]《家谱下卷序》,商丘《蒋氏族谱》卷1,光绪5年本。
    [5]《明会典》卷18《户部·屯田》。
    [6]李龙潜:《明代军屯制度的组织形式》,《历史教学》1962年第12期。
    [7]《沈氏家谱序》,商丘《沈氏家谱》卷1,民国23年本。
    [8]刘榛:《刘氏祭田碑记》,《虚直堂文集》卷8。
    [9]田兰芳:《清故进士张公懋勲合葬墓志铭》,《逸德轩遗稿》卷3。
    [10]乾隆《归德府志》卷31《武各略·卫兵旧制》。
    11嘉靖《夏邑县志》卷1《地理第一·疆域》。
    [1]宣统《宁陵县志》卷11《艺文志·仁政碑记》。
    [2]光绪《柘城县志》卷7《艺文志·均田记》。
    [3]嘉靖《归德志》卷3《田赋志·马政》。
    [1]嘉靖《归德志》卷1《舆地志·山河》。
    [2]光绪《柘城县志》卷7《艺文志·与大中丞赵公书》。
    [3]乾隆《归德府志》卷14《水利略一·河防》。
    [1]苏晋予:《河南藩府甲天下--明代河南藩王述论之一》,《史学月刊》1991年第5期。
    [2]光绪《鹿邑县志》卷6《民赋》。
    [3]转引自《王毓铨集》:《明代的王府庄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124页。
    [4]光绪《永城县志》卷8《度支志·土田》。
    [5]嘉靖《归德志》卷1《舆地志·疆域》。
    [1]宣统《宁陵县志》卷11《艺文志·仁政碑记》。
    [2]光绪《柘城县志》卷7《艺文志·均田记》。
    [3]《明世宗实录》卷102。
    [4]《明史》卷77《食货志》。
    [1]徐恪:《修政弥灾疏》,《明经世文编》卷81。
    [2]民国《考城县志》卷13《人物列传》。
    [1]乾隆《归德府志》卷18《赋税略上·总额》。
    [2]民国《夏邑县志》卷1《地理志·农业》。
    [3]光绪《鹿邑县志》卷3《建置志》。
    [4]光绪《永城县志》卷33《词章志·明邑侯魏公设永清堡碑铭》。
    [5]王风生:《宋州从政录》,《官箴书集成》,黄山书社1997年版。
    [1]郭善邻:《商丘令胡公免派木瓜园差徭记》,《春山先生文集》卷1。
    [2]光绪《永城县志》卷33《词章志·明邑侯魏公设永清堡碑铭》。
    [3]吕坤;《考城令见阳王侯宜民政略碑》,《去伪斋文集》卷8。
    [4]乾隆《归德府志》卷18《赋税略上》。
    [5]《清朝文献通考》卷21《役职考》。
    [6]民国《考城县志》卷6《田赋志》。
    [7]宣统《宁陵县志》卷11《艺文志·河防议》。
    [8]乾隆《归德府志》卷10《地理略下·形势》。
    [9]乾隆《归德府志》卷18《赋税略上》。
    [1]嘉靖《夏邑县志》卷3《田赋志》。
    [2]嘉靖《归德志》卷3《田赋志·马政》。
    [3]嘉靖《归德志》卷3《田赋志·马政》。
    [4]光绪《柘城县志》卷7《艺文志·均田记》。
    [1]嘉靖《夏邑县志》卷2《建置第二·武备》。
    [2]嘉靖《永城县志》卷4《政事·征役》。
    [3]嘉靖《兰阳县志》卷2《田赋志》。
    [4]《张氏族史》,宁陵《张氏族谱》,1984年本。
    [1]嘉靖《归德志》卷3《田赋》。
    [2]光绪《柘城县志》卷2《赋役志》。
    [3]康熙《鹿邑县志》卷1《河防》。
    [4]光绪《睢州志》卷2《建置志·城池》。
    [5]嘉靖《归德志》卷8《杂述志》。
    [6]嘉靖《归德志》卷4《学校志·庙学》。
    [7]嘉靖《归德志》卷1《舆地志·村镇》。
    [1]嘉靖《夏邑县志》卷1《地理志·乡村》。
    [2]嘉靖《归德志》卷3《田赋》。
    [3]《职方典》卷393《归德府部汇考三》。
    [4]民国《考城县志》卷6《田赋志》a
    [5]嘉靖《永城县志》卷1《地理志》。
    [6]嘉靖《夏邑县志》卷2《建置志·邮舍》。
    [7]嘉靖《夏邑县志》卷2《建置志·街巷》。
    [8]民国《考城县志》卷12《明义官王学墓表》。
    [9]光绪《鹿邑县志》卷3《建置志》。
    [1]王士性:《江北四省》,《广志绎》卷3。
    [2]嘉靖《归德志》卷2《建置志·卫》。
    [3]顾祖禹:《河南一》,《读史方舆纪要》卷46。
    [4]嘉靖《归德志》卷2《建置志·卫》。
    [5]嘉靖《归德志》卷5《官师志·卫僚》。
    [6]《明寿官公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铭》,商丘《侯氏家乘》卷2,光绪30年本。
    [7]《太祖实录》卷58。
    [1]《忠武公祠堂记》,商丘《朱氏家乘》卷首,1985年本。
    [2]《家乘序·续纂家乘总序》,民权《焦氏家谱》上卷(文卷),1993年本。
    [3]康熙51年《清乡贡追士宜君令魏君(珗)墓志铭》,引自《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79页。
    [4]王世贞:《科试考》,《弁山堂别集》卷81。
    [5]《朱氏家乘序》,商丘《朱氏家乘》卷首,1985年本。
    [6]《明会要》卷43。
    [7]嘉靖45年《明太学生苏泉王君(延)配高氏合葬墓志铭》,引自《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1]民国《夏邑县志》卷6《人物志·宦迹》。
    [2]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15,中华书局1962版。
    [3]光绪《永城县志》卷8《度支志·土田》。
    [4]苏晋予:《河南藩府甲天下--明代河南藩王述论之一》,《史学月刊》1991年第5期。
    [5]李目:《都佥乡饮公(叶廷植)暨郑恭人墓志铭》,商丘《叶氏家乘》卷6,民国8年本。
    [6]嘉靖《永城县志》卷6《艺文志·明府军左卫指挥使张公(旯)圹志》。
    [1]乾隆26年《清显曾祖考桂庵太府君(张雯生)曾祖妣盛太君墓志铭》,引自《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22-23页。
    [2]《迁宁小宗谱序》,民权《焦氏家谱》上卷(文卷),1993年本。
    [3]《家乘序·续纂家乘总序》,民权《焦氏家谱》上卷(文卷),1993年本。
    [4]现藏商丘县八关斋内。
    [5]嘉靖41年《明睢阳王(延)孺人高氏墓志铭》,引自《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35-36页。
    [6]康熙51年《清乡贡追士宜君令魏君(珗)墓志铭》,引自《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79页。
    [7]嘉靖2年《明故昭信校尉归德卫后所百户致仕孙公(隆)墓志铭》,引自《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8-9页。
    [8]嘉靖18年《明诰封王(金滕)淑人安氏墓志铭》,引自《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31-32页。
    [9]嘉靖24年《明骠骑将军东泉汤公(卿)墓志铭》,引自《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4页。
    [1]嘉靖41年《明睢阳王(延)孺人高氏墓志铭》,引自《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35-36页。
    [2]嘉靖45年《明太学生苏泉王君(延)配高氏合葬墓志铭》,引自《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37-38页。
    [3]《谱序》,虞城《瓦屋刘氏族谱》卷1,1985年本。
    [4]《谱序》,虞城《瓦屋刘氏族谱》卷1,1985年本。
    [1]嘉靖24年《明骠骑将军东泉汤公(卿)墓志铭》,引自《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4页。
    [2]嘉靖《归德志》卷2《建置志·恤政》。
    [3]嘉靖《归德志》卷2《建置志·恤政》。
    [4]嘉靖《归德志》卷8‘杂述志·宫》。
    [5]光绪《睢州志》卷4‘官师志·州官名宦》。
    [6]光绪《柘城县志》卷7《艺文志·柘邑升学记》。
    [7]《朱氏祖茔记》,商丘《朱氏家乘》卷11,1985年本。
    [8]康熙《商丘县志》卷15《艺文志·新设商丘县儒学记》。
    [1]嘉靖《夏邑县志》卷3《田赋第三·田赋》。
    [2]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8页。
    [3]嘉靖《永城县志》卷3《食货志》。
    [1]嘉靖《永城县志》卷3《食货志》。
    [2]转引自陈高华:《元代税粮制度初探》,载《陈高华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3]沈鲤:《文雅社约》卷上《劝义十一》。
    [1]《恭人先妣节烈事状》,睢州《汤氏族谱》卷1,1986年本。
    [1]《文学公暨程孺人墓表》,商丘《叶氏家乘》卷6,民国8年本。
    [2]《封君公暨口太孺人双寿文》,商丘《叶氏家乘》卷7,民国8年本。
    [3]田兰芳:《袁太学传》,《田兰芳文集》卷2。
    [4]康熙24年《清修前明正治卿中奉大夫兵部尚书练公(国事)暨元配诰封夫人赵氏侧室诰封夫人王氏合葬墓志铭》,引自《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20-22页。
    [1]万历10年《明合葬叔父儒官徐公(乾)叔母司氏墓志文》,引自《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42-43页。
    [2]万历10年《明合葬叔父儒官徐公(乾)叔母司氏墓志文》,引自《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42-43页。
    [3]万历10年《明合葬叔父儒官徐公(乾)叔母司氏墓志文》,引自《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42-43页。
    [4]嘉靖45年《明昌平州儒学学正西塘徐公(翰)墓志铭》,引自《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38-40页。
    [5]《谱系》,商丘《叶氏家乘》卷1,民国8年本。
    [6]转引自于志嘉:《明清时代军户的家族关系--卫所军户与原籍军户之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4本第1分,2003年3月。
    [7]转引自于志嘉:《明清时代军户的家族关系--卫所军户与原籍军户之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4本第1分,2003年3月。
    [1]《族谱序》,商丘《蒋氏族谱》卷3,光绪5年本。
    [2]《重修族谱序》,商丘《蒋氏族谱》卷1,光绪5年本。
    [3]《沈氏家谱序》,商丘《沈氏家谱》卷1,民国23年本。
    [1]《沈氏家谱序》,商丘《沈氏家谱》卷1,民国23年本。
    [1]《沈氏家谱序》,商丘《沈氏家谱》卷1,民国23年本。
    [2]转引自于志嘉:《从<(?)辞>看明末直豫晋交界地区的卫所军户与军民词讼》,《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5本第4分,2004年12月。
    [3]嘉靖《归德州志》记为“染湛集”,《沈氏家族》记为“冉站集”。
    [4]《沈氏家谱序》,商丘《沈氏家谱》卷1,民国23年本。
    [5]《沈氏家谱序》,商丘《沈氏家谱》卷1,民国23年本。
    [1]嘉靖《归德志》卷7《人物志·孝友》。
    [2]《沈氏家谱序》,商丘《沈氏家谱》卷1,民国23年本。
    [3]《沈氏家谱序》,商丘《沈氏家谱》卷1,民国23年本。
    [4]侯方域:《沈季宣墓志铭》,《壮悔堂文集》卷10。
    [5]郭善邻:《烈妇沈氏墓表》,《春山先生文集》卷3。
    [6]《沈氏家谱序》,商丘《沈氏家谱》卷1,民国23年本。
    [1]《载籍》,商丘《侯氏家乘》卷1,光绪30年本。
    [2]《墓志》,商丘《侯氏家乘》卷1,光绪30年本。
    [3]《墓志》,商丘《侯氏家乘》卷2,光绪30年本。
    [4]《墓志》,商丘《侯氏家乘》卷2,光绪30年本。
    [5]《墓志》,商丘《侯氏家乘》卷2,光绪30年本。
    [6]《载籍》,商丘《侯氏家乘》卷1,光绪30年本。
    [7]《载籍》,商丘《侯氏家乘》卷1,光绪30年本。
    [1]转引自张桂中、秦芳:《明清时期豫酒发展探析》,《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2]《墓志》,商丘《侯氏家乘》卷2,光绪30年本。
    [3]《墓志》,商丘《侯氏家乘》卷2,光绪30年本。
    [4]《墓志》,商丘《侯氏家乘》卷2,光绪30年本。
    [5]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载籍》,商丘《侯氏家乘》卷1,光绪30年本。
    [2]《五修家乘自序》,商丘《侯氏家乘》卷1,光绪30年本。
    [3]《商丘侯氏家乘》,商丘《侯氏家乘》卷1,光绪30年本。
    [4]刘榛:《刘氏祭田碑记》,《虚直堂文集》卷8。
    [5]嘉靖《归德志》卷7《人物志·游寓》。
    [1]于志嘉:《再论族谱中所见的明代军户--几个个案的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3本第3分,1992年9月。
    [2]宣统《宁陵县志》卷11《艺文志·仁政碑记》。
    [3]刘榛:《刘氏祭田碑记》,《虚直堂文集》卷8。
    [4]《重修下卷族谱序》,商丘《蒋氏族谱》卷1,光绪5年本。
    [1]刘榛:《刘氏祭田碑记》,《虚直堂文集》卷8。
    [2]康熙《商丘县志》卷15《艺文志·新设商丘县儒学记》。
    [3]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重修虞邑范氏族谱》,虞城《范氏族谱》卷1,民国8年本。
    [2]《重修虞邑范氏族谱序》,虞城《范氏族谱》卷1,民国8年本。
    [3]《虞邑范氏祖谱第七爰序言》,虞城《范氏族谱》卷1,民国8年本。
    [1]《聪》,虞城《范氏族谱》卷1,民国8年本。
    [2]《俊》,虞城《范氏族谱》卷1,民国8年本。
    [3]《重修虞邑范氏族谱序》,虞城《范氏族谱》卷1,民国8年本。
    [4]嘉靖34年《明故国学生西台范公(椿)暨配孺人何氏墓志铭》,引自《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65-66页。
    [1]《熠》,虞城《范氏族谱》卷1,民国8年本。
    [2]《贯》,虞城《范氏族谱》卷1,民国8年本。
    [1]《范氏增修族谱序》,虞城《范氏族谱》卷1,民国8年本。
    [2]《夏邑始祖饮和先生久塘府君传》,夏邑《彭氏大族谱》,1996年本,文94页,
    [3]这几则故事均出自夏邑《彭氏大族谱》,1996年本。
    [1]《夏邑始祖饮和先生久塘府君传》,夏邑《彭氏大族谱》,1996年本,文94页。
    [1]民国《夏邑县志》卷6《人物志·义行》。
    [2]民国《考城县志》卷12《金石志·明故义士张公暨配孺人郭氏墓志铭》。
    [3]光绪《永城县志》卷21《人物志·孝友》。
    [1]民国《考城县志》卷12《金石志·明义官王学墓表》。
    [2]赵振先:《力田》,《赵惠南家传录》。
    [3]万历20年《明省祭官杨(公)洲配夫人孙氏吴氏合葬墓志》,《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现藏于睢县南关外东元村张维忠、张志廷二家。
    [4]李目:《都佥乡饮公(叶廷植)暨郑恭人墓志铭》,商丘《叶氏家乘》卷6,民国8年本。
    [5]嘉靖34年《明故国学生西台范公(椿)暨配孺人何氏墓志铭》,引自《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65-66页。
    [1]赵广华:《明代河南科举与人才的消长》,《河南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2]《明经公暨节孝刘孺人墓志铭》,商丘《叶氏家乘》卷3,民国8年本。
    [3]贾开宗:《归德府志序》,《溯园文集》卷1。
    [1]宋荦:《商丘侯氏家乘》卷3,转引自[美]戴福士:《试论明清嬗替之际河南东北部知识群体的政治动向--从郑廉及所著(豫变纪略)谈起》,《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1期。
    [2]《金吾公传》,商丘《叶氏家乘》,民国8年本。
    [3]汤斌:《与田篑山书》,《汤斌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页。
    [1]贾开宗:《上元篇》,《溯园文集》。
    [2]汤斌:《睢州志序》,《汤斌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98页。
    [3]《封君公暨口太孺人双寿文》,商丘《叶氏家乘》卷7,民国8年本。
    [4]《五修家乘自序》,商丘《侯氏家乘》卷1,光绪30年本。
    [5]《续修家乘序》,商丘《宋氏家乘》卷1,光绪8年本。
    [6]《重修虞邑范氏族谱序》,虞城《范氏族谱》卷1,民国8年本。
    [7]彭家屏:《夏邑彭氏续立租籍砧基簿引》,《栗山世祀》,现藏于夏邑县彭承良家。
    [8]民国《夏邑县志》卷6《人物志·义行》。
    [9]赵振先:《褚氏续修族谱序》,《赵惠南文集》。
    [1]《三次重修族谱序》,柘城《王氏族谱》卷1,1984年本。
    [2]《明太祖实录》卷111。
    [1]《正德大明会典》卷22《户口三、赋役、优免差役》。
    [2]眉史氏:《复社纪略》卷2。
    [3]吕坤:《考城令见阳王侯宜民政略碑》,《去伪斋文集》卷8。
    [4]吕坤:《上巡按条陈利弊》,《去伪斋文集》卷5。
    [5]沈鲤:《劝义》,《文雅社约》卷上。
    [1]李文治、张显清:《明代官绅优免和庶民“中户”的徭役负担》,《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
    [2]吕坤:《上巡按条陈利弊》,《去伪斋文集》卷5。
    [3]吕坤:《修身》,《呻吟语》卷2。
    [4]吕坤:《上巡按条陈利弊》,《去伪斋文集》卷5。
    [5]郑廉:《豫变纪略》卷3。
    [6]沈鲤:《七十岁龙江老人书》,《文雅社约》卷下。
    [7]吕坤:《知足说--自警》,《去伪斋文集》卷7。
    [1]康熙《商丘县志》卷10《卓行》。
    [2]嘉靖34年《明故国学生西台范公(椿)暨配孺人何氏墓志铭》,引自《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65-66页。
    [3]田兰芳:《亾室行略》,《逸德轩遗稿》卷3。
    [4]光绪《永城县志》卷22《人物志·义行》。
    [5]光绪《永城县志》卷22《人物志·义行》。
    [6]汤斌:《睢州泰山庙碑后记》,《汤斌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54页。
    [7]赵振先:《力田》,《赵惠南家传录》。
    [8]康熙17年《又南支谱序》,《三祝堂刘氏家乘》卷1,民国5年本。
    [1]沈鲤:《墓享仪引语》,《文雅社约》卷下。
    [2]虞城《范氏族谱》卷1《范氏族谱旧序》。
    [3]潘哲:《归德州北马牧乡朱氏祖茔记》,商丘《朱氏家乘》卷11,1985年本。
    [4]《和裕公传》,商丘《朱氏家乘》卷11,1985年本。
    [5]《贤达》,柘城《门楼王氏族谱》,1984年本。
    [6]宋沾官山东福山知县,因名福山公。
    [1]《忠武公祠堂记》,商丘《朱氏家乘》卷首,1985年本。
    [2]《贤达》,柘城《门楼王氏族谱》卷7,1984年本。
    [3]《王氏族谱序》,柘城《门楼王氏族谱》卷6,1984年本。
    [1]《柘城东王宅家谱后发》,柘城《门楼王氏族谱》,1984年本。
    [2]郑振满在对明清福建家族组织的研究中,指出宗族组织的三种基本类型为继承式宗族组织、依附式宗族组织、合同式宗族组织。其中依附式宗族组织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组织,它集中体现在以士绅为主导的社会,因此本文在此引用这一概念说明归德的家族组织建设情况。参见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朱氏祖茔祠堂祭田记》,《朱氏家乘》卷11,1985年本。
    [4]《族约序》,商丘《宋氏家乘》卷14,光绪8年本。
    [5]《族约序》,商丘《宋氏家乘》卷14,光绪8年本。
    [1]《别驾加宣公垂涕忠言》,夏邑《彭氏大族谱》,1996年本。
    [2]《祭先祠并序》,柘城《门楼王氏族谱》,1984年本。
    [3]《王氏祀田碑记》,柘城《门楼王氏族谱》卷1,1984年本。
    [4]彭尧谕:《别驾加宣公垂涕衷言》,夏邑《彭氏大族谱》,1996年本。
    [1]光绪《永城县志》卷34《词章志·序传》。
    [2]《贺金吾公七十寿文》,商丘《叶氏家乘》卷7,民国8年本。
    [3]《司马公乡贤序》,商丘《叶氏家乘》卷7,民国8年本。
    [4]夏邑《彭氏大族谱》,1996年本,文223-224页。
    [5]《蔚村彭君暨德配郭孺人墓志铭》,夏邑《彭氏大族谱》,1996年本,文165页。
    [1]《恭人先妣节烈事状》,睢州《汤氏族谱》卷1,1986年本。
    [2]宋筠:‘明经恒斋公墓志铭》,商丘《叶氏家乘》卷3,民国8年本。
    [3]宋荦:《商丘侯氏家乘》,商丘《侯氏家乘》,光绪30年本。
    [4]《慕洲彭公墓志铭》,夏邑《彭氏大族谱》,1996年本,文106页。
    [5]康熙《商丘县志》卷10《卓行》。
    [6]康熙《商丘县志》卷9《贤达》。
    [7]《银台公家训》,夏邑‘彭氏大族谱》,1996年本。
    [8]沈鲤:《笃亲会约序》,《文雅社约》卷下。
    [9]吕坤:《诰赠一品夫人沈母宋氏祠堂碑》,《去伪斋文集》卷8。
    [1]杨东明:《同善会序》,《山居功课》卷1,转引自[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16-117页。
    [2]杨东明:《同善会条约》,《山居功课》卷1,转引自[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17页。
    [3][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1页。
    [1]光绪《虞城县志》卷8《艺文·敬老录序》。
    [2]光绪《虞城县志》卷8《艺文·兴学会约序》。
    [3]沈鲤:《社仓议二》,《文雅社约》卷下。
    [4]光绪《扶沟县志》卷10《风土志·风俗》。
    [5]光绪《鹿邑县志》卷9《风俗·物产》。
    [1]杨东明:《广仁会序》,《山居功课》卷1,转引自[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1页。
    [1]《本传九》,商丘《沈氏家谱》卷6,民国23年本。
    [2]康熙《商丘县志》卷15《艺文志·归德府改盐停运碑》。
    [3]康熙《商丘县志》卷15《艺文志·归德府改盐停运碑》。
    [4]沈鲤:《劝义》,《文雅社约》卷上。
    [5]沈鲤:《劝义》,《文雅社约》卷上。
    [1]宣统《宁陵县志》卷9《人物志》。
    [2]宣统《宁陵县志》卷11《艺文志·吕司寇颂德碑记》。
    [3]吕坤:《四礼翼》序,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15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1]光绪《虞城县志》卷6《人物志·名宦》。
    [2]光绪《虞城县志》卷6《人物志·名宦》。
    [3]光绪《虞城县志》卷8《艺文志·修学记》。
    [4]光绪《虞城县志》卷8《艺文志·捐金修城说》。
    [5]光绪《虞城县志》卷8《艺文志·筑堤捍水记》。
    [1]《续文献通考》卷21《优免则例》。
    [2]《续文献通考》卷21《优免则例》。
    [1]吕坤:《上巡按条陈利弊》,《去伪斋文集》卷5。
    [2]吕坤:《答通学诸友论优免书》,《去伪斋文集》卷5。
    [3]张显清:《论明代官绅优免冒滥之弊》,《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
    [4]光绪《睢州志》卷10《艺文志·吏商说》。
    [5]张晖吉:《代姊讨照呈稿》,《五济遗稿》。
    [1]沈鲤:《七十岁龙江老人书》,《文雅社约》卷下。
    [2]光绪《睢州志》卷10《艺文志·吏商说》。
    [3]民国《夏邑县志》卷6《人物志·儒修》。
    [4]民国《考城县志》卷12《崔侯後优免记》。
    [5]光绪《虞城县志》卷8《艺文志·均田清弊说》。
    [6]光绪《鹿邑县志》卷13《宦绩》。
    [7]吕坤:《答通学诸友论优免书》,《去伪斋文集》卷5。
    [1]嘉靖《夏邑县志》卷3《田赋》。
    [2]光绪《虞城县志》卷8《艺文志·均田清弊说》。
    [3]吕坤:《上巡按条陈利弊》,《去伪斋文集》卷5。
    [4]吕坤:《上巡按条陈利弊》,《去伪斋文集》卷5。
    [5]吕坤:《上巡按条陈利弊》,《去伪斋文集》卷5。
    [6]吕坤:《上巡按条陈利弊》,《去伪斋文集》卷5。
    [1]吕坤:《上巡按条陈利弊》,《去伪斋文集》卷5。
    [2]沈鲤:《劝义》,《文雅社约》卷上。
    [3]吕坤:《答通学诸友论优免书》,《去伪斋文集》卷5。
    [1]光绪《虞城县志》卷6《人物·名宦》。
    [2]光绪《睢州志》卷10《艺文志·财赋说》。
    [3]光绪《虞城县志》卷8《艺文志·软抬重差说》。
    [4]嘉靖34年《明故国学生西台范公(椿)暨配孺人何氏墓志铭》,引自《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65-66页。
    [1]《贺李淑人七十寿文》,商丘《叶氏家乘》卷7,民国8年本。
    [2]郑廉:《豫变记略》卷2。
    [3]沈鲤:《七十岁龙江老人书》,《文雅社约》卷上。
    [4]沈鲤:《七十岁龙江老人书》,《文雅社约》卷上。
    [5]吕坤:《续小儿语》。
    [6]沈鲤:《驭下》,《文雅社约》卷上。
    [7]郑廉:《豫变纪略》卷5。
    [1]沈鲤:《驭下》,《文雅社约》卷上。
    [2]沈鲤:《明微》,《文雅社约》卷上。
    [3]《常儒人墓志铭》,商丘《侯氏家乘》,光绪30年本。
    [4]民国《夏邑县志》卷6《人物志·宦迹》。
    [5]沈鲤:《社仓议》,《文雅社约》卷下。
    [6]郑廉:《豫变纪略》卷首。
    [1]沈鲤:《宴会》,《文雅社约》卷上。
    [2]沈鲤:《交际》,《文雅社约》卷上。
    [3]沈鲤:《冠服》,《文雅社约》卷上。
    [4]沈鲤:《器用》,《文雅社约》卷上。
    [5]吕坤:《修身》,《呻吟语》卷2。
    [1]吕坤:《答顾泾阳》,《去伪斋文集》卷3。
    [2]宣统《宁陵县志》卷11《艺文志·明嘉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新吾吕君志铭自撰》。
    [3]吕坤:《治道》,《呻吟语》卷5。
    [4]吕坤:《答给谏马见素》,《去伪斋文集》卷4。
    [5]宣统《宁陵县志》卷11《艺文志·吕沙随先生祠记》。
    [1]宣统《宁陵县志》卷9《人物志·名贤》。
    [2]光绪《虞城县志》卷6《人物志·名宦》。
    [3]光绪《虞城县志》卷8《艺文志·杨晋庵文集序》。
    [4]光绪《虞城县志》卷6《人物志·名宦》。
    [5]光绪《虞城县志》卷6《人物志·名宦》。
    [6]康熙《商丘县志》卷15《艺文志·重修归德府儒学记》。
    [1]吕坤:《上巡按条陈利弊》,《去伪斋文集》卷5。
    [1]光绪《虞城县志》卷8《艺文志·均田清弊说》。
    [2]光绪《虞城县志》卷8《艺文志·软抬重差说》。
    [3]光绪《虞城县志》卷8《艺文志·软抬重差说》。
    [4]光绪《虞城县志》卷8《艺文志·软抬重差说》。
    [5]光绪《虞城县志》卷8《艺文志·软抬重差说》。
    [1]光绪《虞城县志》卷8《艺文志·软抬重差说》。
    [2]《吕氏族刑》,宁陵《吕氏家志》卷1,康熙13年本。
    [3]吕坤:《宁陵吕氏孝睦田碑》,《去伪斋文集》卷8。
    [4]吕坤:《吕氏宗约序》,《去伪斋文集》卷8。
    [5]吕坤:《宁陵吕氏孝睦田碑》,《去伪斋文集》卷8。
    [1]吕坤:《吕氏宗约序》,《去伪斋文集》卷8。
    [2]吕坤:《宗约歌引》,《去伪斋文集》卷3。
    [3]《身家衰盛循环之图》原立于宁陵县城北关路西的吕坤祠内,初名“吕夫子祠”,后习称“吕坤祠”。明崇祯年间毁于战火,清初吕氏族人将吕坤祠移建在城内北街路。祠堂大门左右两侧各竖立一通石碑,其中左边一通石碑正面镌刻《理欲生长极至图》,背面阴刻《吕氏孝睦房训辞》;右边一通石碑即为本文所述的和《循环图》。1938年日军侵占宁陵时,吕坤祠被毁,《理欲生长极至图》等碑不知去向。1975年,经商丘师院王子超先生将《循环图》碑运至商丘市博物馆珍藏至今。
    [4]吕坤:《身家衰盛循环图》,《去伪斋文集》卷8。
    [1]吕坤:《吕氏宗约序》,《去伪斋文集》卷8。
    [1]吕坤:《宗约谱》,宁陵《吕氏家志》卷1,康熙13年本。
    [1]吕坤:《宗约谱》,宁陵《吕氏家志》卷1,康熙13年本。
    [1]吕坤:《宗约谱》,宁陵《吕氏家志》卷1,康熙13年本。
    [2]常建华:《明代徽州的宗族乡约化》,《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
    [3]汤斌:《三圣庙碑记》,《汤斌集》上册,中州古籍出版2003版,第149页。
    [1]沈鲤:《文雅社约》卷上、卷下。
    [2]沈鲤:《社仓条议》,引自俞森:《荒政丛书》卷10《社仓考》。
    [3]沈鲤:《劝义》,《文雅社约》卷上。
    [4]沈鲤:《劝义》,《文雅社约》卷上。
    [5]沈鲤:《劝义》,《文雅社约》卷上。
    [6]沈鲤:《劝义》,《文雅社约》卷上。
    [7]杨东明:《同善会序》,《山居功课》卷1,转引自[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16-117页。
    [1]宣统《宁陵县志》卷11《艺文志·吕司寇颂德碑记》。
    [2]宣统《宁陵县志》卷11《艺文志·吕司寇颂德碑记》。
    [3]汤斌:《汤斌集》卷上,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吕坤:《宗约谱》,宁陵《吕氏家志》卷1,康熙13年本。
    [2]吕坤:《序》,《去伪斋文集》卷首。
    [3]光绪《虞城县志》卷8《艺文志·杨晋庵论性说》。
    [4]《银台公家训》,夏邑《彭氏大族谱》,1996年本。
    [1]吕坤:《宗约歌引》,《去伪斋文集》卷3。
    [2]转引自常建华:《日本八十年代以来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
    [3]吕坤:《答通学诸友论优免书》,《去伪斋文集》卷5。
    [1]吕坤:《答通学诸友论优免书》,《去伪斋文集》卷5。
    [2]吕坤:《上巡按请申明条鞭旧法》,《去伪斋文集》卷5。
    [3]吕坤:《吕氏族刑》,宁陵《吕氏家志》卷1,康熙13年本。
    [4]《续刻家志书后》,宁陵《吕氏家志》,1986年本。
    [5]沈鲤:《七十岁龙江老人书》,《文雅社约》卷下。
    [6]沈鲤:《七十岁龙江老人书》,《文雅社约》卷下。
    [1]沈鲤:《孝女传》,《文雅社约》卷下。
    [2]侯方域:《沈季宣墓志铭》,《壮悔堂文集》卷10。
    [3]宣统《宁陵县志》卷2《地理志》。
    [4]转引自马涛:《吕坤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8页。
    [1]卜永坚:《探讨明末“流寇叛乱”的新视点--评吉尾宽(明末の流贼反乱と地域社会)》,《史林》2002年第3期。
    [2]《豫变纪略》的作者郑廉,字介夫,号石廊,又号柳下野人,商丘人。《豫变纪略》反映的内容较为全面,美国学者戴福士曾说:“它不只是全面记述明清变革之际河南省的编年史,还是重点揭示其家乡地区各阶层状况及其政治动向的有价值的资料汇编。”郑廉在《豫变纪略》中关于家乡商丘的记载非常翔实,正如郑廉在《自序》中所言:“纪略宜详,何略尔乎?详则详之,不能皆详,故从略也。……野人,宋人也。宋(商丘)详,豫则不得不略也”。这正是本文利用这一史料研究明末归德社会权力结构变迁的主要原因。
    [3]郑廉:《豫变纪略》卷3。
    [4]侯方域:《沈季宣墓志铭》,《壮悔堂文集》卷10。
    [1]康熙《河南通志》卷40。
    [2]郑廉:《豫变纪略》卷3。
    [1]郑廉:《豫变纪略》卷3。
    [1]郑廉:《豫变纪略》卷3。
    [2]吕坤:《展城或问》,《去伪斋文集》卷7。
    [1]光绪《虞城县志》卷8《艺文志·饥民图说疏》。
    [2]赵震元:《迎兵宪》,《松青堂文选》下卷,民国10年铅印本。
    [3]汤斌:《汤斌集》下册,中州古籍出版2003版,第1982页。
    [4]贾开宗:《弥寇盗》,《溯园文集》卷4。
    [5]郑廉:《豫变纪略》卷1。
    [1]郑廉:《豫变纪略》卷7。
    [2]光绪《永城县志》卷35《词章志·奇荒赋》。
    [3]民国《夏邑县志》卷9《杂志·风土纪略》。
    [4]光绪《永城县志》卷35《词章志·奇荒赋》。
    [5]民国《夏邑县志》卷9《杂志·风土纪略》。
    [1]光绪《鹿邑县志》卷13《宦绩》。
    [2]郑廉:《豫变纪略》卷6。
    [3]郑廉:《豫变纪略》卷6。
    [4]光绪《睢州志》卷9《艺文志·知州杨公去思碑记》。
    [5]张缙彦:《中原寇祸疏》,《菉居封事》。
    [6]《经筵讲官工部尚书先考府君行略》,睢州《汤氏族谱》卷3,1986年本。
    [1]郑廉:《豫变纪略》卷4。
    [2]郑廉:《豫变纪略》卷4。
    [3]康熙《郑州志》卷11《流土记》。
    [4]郑廉:《豫变纪略》卷5。
    [5]郑廉:《豫变纪略》卷5。
    [6]光绪《永城县志》卷33《词章志·邑侯傅公守城碑记》。
    [1][日]山根幸夫:《明末农民起义与绅士阶层的反应》(冯佐哲译,吕永和校),《晋阳学刊》1986年第2期。
    [2]陈国栋:《哭庙与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员层的社会性动作》,邢义田、林丽月《社会变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1页。
    [3]郑廉:《豫变纪略》卷5。
    [1]郑廉:《豫变纪略》卷7。
    [2]郑廉:《豫变纪略》卷5。
    [3]郑廉:《豫变纪略》卷3。
    [4]郑廉:《豫变纪略》卷3。
    [5]郑廉:《商丘伯若孩公本传》,商丘《侯氏家乘》,光绪30年本。
    [6]郑廉:《豫变纪略》卷5。
    [1]郑廉:《豫变纪略》卷5。
    [2]民国《夏邑县志》卷6《人物志·儒修》。
    [1]郑廉:《豫变纪略》卷6。
    [2]光绪《睢州志》卷9《艺文志·知州杨公去思碑记》。
    [1]民国《夏邑县志》卷9《杂志·风土纪略》。
    [2]郑廉:《豫变纪略》卷6。
    [3]郑廉:《豫变纪略》卷6。
    [1]郑廉:《豫变纪略》卷6。
    [2]郑廉:《豫变纪略》卷6。
    [3]郑廉:《豫变纪略》卷6。
    [4]光绪《永城县志》卷21《人物志·孝友》。
    [5]郑廉:《豫变纪略》卷6。
    [6]郑廉:《豫变纪略》卷6。
    [1]田兰芳:《雷文学传》,《逸德轩遗稿》卷2。
    [2]赵震元:《屯田冯将军季观荣奖叙》,《松青堂文选》,民国10年铅印本。
    [1]扶沟县属陈州府,与归德府毗连,位于豫东地区。
    [2]光绪《扶沟县志》卷15《灾祥志》。
    [3]郑廉:《豫变纪略》卷7。
    [4][日]山根幸夫:《明末农民起义与绅士阶层的反应》(冯佐哲译,吕永和校),《晋阳学刊》1986年第2期。
    [5]秦晖:《甲申前后北方平民地主阶层的政治动向》,《陕西师大学报》1986年第3期。
    [6]郑廉:《豫变纪略》卷7。
    [7]光绪《扶沟县志》卷15《灾祥志》。
    [8]光绪《虞城县志》卷9《杂记·灾祥》。
    [1]郑廉:《豫变纪略》卷7。
    [2]刘榛:《沈氏族谱序》,商丘《沈氏家谱》卷1,民国23年本。
    [3]侯方域:《郑氏东园记》,《壮悔堂文集》卷6。
    [4]《芾村公传》,商丘《侯氏家乘》卷3,光绪30年。
    [5]叶丕蒲:《上雨亭公书》,商丘《叶氏家乘》卷3,民国8年本。
    [1]康熙14年《清中宪大夫广东韶州府知府壧筑赵公(霖吉)暨元配恭人张氏合葬墓志铭》,引自《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52-53页。
    [2]康熙14年《清中宪大夫广东韶州府知府壧筑赵公(霖吉)暨元配恭人张氏合葬墓志铭》,引自《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52-53页。
    [3]田兰芳:《亾室行略》,《逸德轩遗稿》卷3。
    [4]《贤达》,柘城《门楼王氏族谱》,1984年本。
    [5]《柘城王氏族谱序》,柘城《门楼王氏族谱》,1984年本。
    [6]陆喆:《荥泽司训公墓志铭》,商丘《叶氏家乘》卷3,民国8年本。
    [7]田兰芳:《陈孺人墓志铭》,《逸德轩遗稿》卷3。
    [8]刘榛:《刘氏祭田碑记》,《虚直堂文集》卷8。
    [1]《节烈传二》,商丘《侯氏家乘》,光绪30年本。
    [2]汤斌:《封中宪大夫陕西按察司副使先考府君行实》,《汤斌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08页。
    [3]《王氏族谱序》,柘城《门楼王氏族谱》,1984年本。
    [4]转引自于志嘉:《明清时代军户的家族关系--卫所军户与原籍军户之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4本第1分,2003年3月。
    [5]《又南支谱序》,《三祝堂刘氏家乘》卷1,民国5年本。
    [6]《范氏续谱旧序》(康熙29年),虞城《范氏族谱》,民国8年本。
    [1]《府增广公传》,柘城《门楼王氏族谱》,1984年本。
    [2]《王氏祀田碑记》,柘城《门楼王氏族谱》,1984年本。
    [3]侯方域:《宁陵胡氏家乘》,《壮悔堂文集》。
    [4]徐作肃:《孝廉公家传》,《偶更堂集》。
    [5]康熙36年《清敕授文林郎湖广衡州府安仁县知县王公讳赞字襄哉暨元配孺人蒋氏继配孺人徐氏合葬墓志铭》,引自《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58-60页。
    [6]《初修谱序》,《三祝堂刘氏家乘》,民国5年本。
    [7]转引自于志嘉:《明清时代军户的家族关系--卫所军户与原籍军户之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4本第1分,2003年3月。
    [1]徐作肃:《侯氏族谱题词》,《偶更堂集》。
    [2]贾开宗:《寄李馥公太史》,《溯园文集》。
    [3]贾开宗:《上元篇》,《溯园文集》。
    [4]徐作肃:《本传》,《偶更堂集》。
    [5]徐作肃:《贾静子墓志铭》,《偶更堂文集》。
    [1]贾开宗:《序》,《溯园文集》卷1。
    [2]徐作肃:《雪苑六子社序》,《偶更堂文集》。
    [3]贾开宗:《贾静子先生诗集》,《溯园文集》。
    [4]李广瑞:《宋州古今学人》,新华出版社1989年版,第168页。
    [5]汤斌:《<刘三蔚诗>序》,《汤斌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
    [6]汤斌:《<松青堂集>序》,《汤斌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7]《别驾君宣公行实》,夏邑《彭氏大族谱》,1996年本,文148页。
    [8]田兰芳:《宋五先生传》,《逸德轩遗稿》。
    [9]陆喆:《荥泽司训公墓志铭》,商丘《叶氏家乘》卷3,民国8年本。
    [1]陆喆:《荥泽司训公墓志铭》,商丘《叶氏家乘》卷3,民国8年本。
    [2]贾开宗:《序·郢子诗序》,《溯园文集》卷1。
    [3]贾开宗:《序·贾子诗序》,《溯园文集》卷1。
    [4]汤斌:《汤斌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80页。
    [5]徐作肃:《壮悔堂文集序》,《偶更堂集》。
    [1]陆喆:《荥泽司训公墓志铭》,商丘《叶氏家乘》卷3,民国8年本。
    [2]田兰芳:《陈孺人墓志铭》,《逸德轩遗稿》卷3。
    [1]张英:《皇清诰赠奉政大夫陕西延安府同知崇祯己巳(1629)息科贡生和裕先生墓志铭》,商丘《朱氏家乘》卷首,1985年本。
    [1]刘榛:《刘氏祭田碑记》,《虚直堂文集》卷8。
    [1]1996年《商丘地区志》下卷,三联书店,第1338页。
    [2]民国《夏邑县志》卷1《地理志·士习》。
    [3]乾隆《归德府志》卷6《选举表一》。
    [1]光绪《睢州志》卷6《人物志·正学增》。
    [2]光绪《睢州志》卷10《艺文志·浮香阁诗集序》。
    [3]徐作肃:《四书正序》,《偶更堂集》。
    [4]民国《夏邑县志》卷6《人物志》。
    [5]汤斌:《汤斌集》下册,中州古籍出版2003版,第1876页。
    [6]汤斌:《志学会约》,《汤文正公全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九十二辑,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3年版。
    [7]乾隆《归德府志》卷12《建置略中·胡介祉朱阳书院记》。
    [1]光绪《柘城县志》卷4《人物志二》。
    [2]汤斌:《汤斌集》下册,中州古籍出版2003版,第1912页。
    [3]光绪《睢州志》卷10《艺文志·李当阳传》。
    [1]窦克勤:《王氏族谱序》,柘城《门楼王氏族谱》卷6,1984年本。
    [2]《贡九公传》,商丘《朱氏家乘》卷11,1985年本。
    [3]侯明:《朱氏祭田记》,商丘《朱氏家乘》卷11,1985年本。
    [4]《企服公传》,商丘《朱氏家乘》卷11,1985年本。
    [5]《容万公传》,商丘《朱氏家乘》卷11,1985年本。
    [6]柘城《门楼王氏族谱》卷7《贤达》,1984年本。
    [1]宋荦:《商丘侯氏家乘》,商丘《侯氏家乘》,光绪30年本。
    [2]宋荦:《凡例》,商丘《宋氏族谱》,民国5年本。
    [3]王士祯:《池北偶谈》,中华书局1982年版。
    [4]王士祯:《池北偶谈》,中华书局1982年版。
    [5]宋荦:《商丘侯氏家乘序》,商丘《侯氏家乘》,光绪30年本。
    [6]《谱例》,商丘《蒋氏族谱》卷1,光绪5年本。
    [1]乾隆《归德府志》卷13《建置略下·仓库》。
    [2]乾隆《归德府志》卷13《建置略下·仓库》。
    [3]李向军:《清代救灾的制度建设与社会效果》,《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
    [4]乾隆《归德府志》卷15《水利略二·总境水势》。
    [5]光绪《虞城县志》卷2《桥梁》。
    [6]光绪《永城县志》卷5《建置志·桥梁》。
    [7]光绪《永城县志》卷5《建置志·桥梁》。
    [8]汤斌:《汤斌集》上册,中州古籍出版2003版,第14页。
    [1]田兰芳:《序》,《逸德轩文稿》。
    [1]乾隆《归德府志》卷18《赋税略上·征赋》。
    [2]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2《题豫省丁随地派》。
    [1]乾隆《归德府志》卷18《赋税略上》。
    [2]乾隆《归德府志》卷18《赋税略上》。
    [3]光绪《柘城县志》卷2《赋役志》。
    [4]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3下《饬令小民自封投柜》。
    [1]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3下《饬令小民自封投柜》。
    [2]《清世祖实录》卷17。
    [3]《清朝文献通考》卷25。
    [4]雍正《河南通志》卷21《田赋》。
    [5]《朱批谕旨》,《河南总督田文镜奏折》,世界书局1986年版。
    [6]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4《告示·严禁包揽钱粮以杜亏空事》。
    [1]民国《考城县志》卷13《人物列传》。
    [2]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4《告示·严禁取用各行户什物以苏商困事》。
    [3]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1《临河地方紧要请定州县调补之例以收得人之效事》。
    [1]1996年《商丘地区志》下卷,三联书店,第1338页。
    [2]民国《夏邑县志》卷1《地理志·士习》。
    [3]民国《考城县志》卷14《杂记》。
    [1]光绪《鹿邑县志》卷3《建置志》。
    [2]光绪《睢州志》卷7《人物志·独行》。
    [3]光绪《虞城县志》卷8《艺文志·太常寺少卿耿公墓志铭》。
    [4]民国《民权县志》卷12《金石·六品军功安邦孙公传》。
    [5]1991年《商丘县志》,三联书店,第104页。
    [6]尚起兴 尚骥:《商丘史话》,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页。
    [1]1991年《商丘县志》,三联书店,第104页。
    [2]1991年《商丘县志》,三联书店,第105页。
    [3]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合编《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4,第214页。
    [4]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合编《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5,第458页。
    [5]彭雪枫:《彭雪枫论抗日游击战争》,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127页。
    [1]王凤生:《宋州从政录》,见刘俊文:《官箴书集成》,黄山书社1997版,第385页。
    [2][英]菲尔·比林斯利:《民国时期的土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池子华、刘平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4][美]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雍正《河南通志》,田文镜等修,孙灏等纂,清雍正十三年(1735)刻,同治八年(1869)補刻本。
    2.乾隆《续河南通志》,阿思哈,嵩贵纂修,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
    3.嘉靖《归德志》,黄钧,李嵩纂修,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版。
    4.雍正《归德府属全志》,李蕴修抄,抄本,郑州大学图书馆藏。
    5.乾隆《归德府志》,陈锡辂修,查昌歧纂,1980年商丘地区文化局与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翻印本。
    6.康熙《商丘县志》,刘德昌修,叶云纂,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
    7.光绪《睢州志》,王枚纂修,睢县志编纂委员会整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8.嘉靖《夏邑县志》,郑相修,黄虎臣纂,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影印1963年版。
    9.康熙《夏邑县志》,尚崇震、方立桢修,关麟如纂,康熙三十六年(1697)刊本,藏于夏邑县乡民家中。
    10.民国《夏邑县志》,韩世勋修,黎德芬纂,夏邑县志编纂委员会整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1.嘉靖《永城县志》,郑礼纂修,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版。
    12.光绪《永城县志》,胡赞采、吕永辉编纂,永城县志编纂委员会整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3.宣统《宁陵县志》,萧济南修,吕敬直纂,宁陵县志编纂委员会整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4.光绪《虞城县志》,李淇修,席庆云纂,虞城县志编纂委员会整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5.光绪《柘城县志》,元淮、郭藻、傅钟浚纂修,柘城县志编篡委员会总编室整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6.光绪《鹿邑县志》,于沧澜、马家彦修,蒋师辙纂,光绪二十二年(1896)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
    17.民国《民权县志》,阎召棠纂修,民国三十三年(1944)铅印本。
    18.康熙《郑州志》,何锡爵修,徐杜纂,康熙三十二年(1693)刊本胶卷。
    19.光绪《扶沟县志》,张文楷纂,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20.乾隆《新郑县志》标注本,新郑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97年。
    21.1986年《永城县志》(水利篇),永城县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辑室。
    22.1989年《商丘市民俗志》,商丘市民俗志编辑室。
    23.1990年《商丘地区文化志》,商丘地区文化局。
    24.1991年《商丘县志》,北京:三联书店。
    25.1991年《虞城县志》,北京:三联书店。
    26.1992年《商丘地区水利志》,商丘地区水利志编纂委员会。
    27.1996年《商丘地区志》,北京:三联书店。
    28.明宁陵吕坤:《去伪斋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87,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29.明宁陵吕坤:《吕新吾全集》,明万历年间刻,清同治光绪年间修补。(宁陵县图书馆藏)
    30.明宁陵吕坤:《救命书》,《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31.明宁陵吕坤:《实政录》,《续修四库全书》史部75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32.明商丘沈鲤:《文雅社约》,《四库全书存书丛书》子部杂家类,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33.明宁陵苗思顺:《半舫斋遗草》,民国三年(1914)宁陵苗氏石印本。(河南省图书馆藏)
    34.清商丘宋荦:《漫堂说诗》,《四库全书存书丛书》集部421,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35.清商丘宋荦:《绵津山人诗集》,《四库全书存书丛书》集部225,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36.清商丘宋荦:《江左十五子诗选》,《四库全书存书丛书》集部38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37.清商丘宋荦:《筠廊偶笔》,《四库全书存书丛书》子部114,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38.清商丘宋至:《纬萧草堂诗》,《四库全书存书丛书》集部225,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39.清商丘侯方域:《壮悔堂文集》,《四库禁毁书从刊》集部51,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40.清商丘徐作肃:《偶更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41.清商丘郑廉:《豫变纪略》,《四库禁毁书从刊》史部74,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42.清商丘刘榛:《虚直堂文集》,清康熙刻本。(河南省图书馆藏)
    43.清商丘刘德培:《见天小筑诗存》,清康熙刻本。(新乡市图书馆藏)
    44.清睢州田兰芳:《逸德轩遗稿》,康熙二十五年(1686)刊本。(河南省图书馆藏)
    45.清睢州汤斌:《汤斌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46.清商丘郭善邻:《春山先生文集》,乾隆五十六年(1791)友鹤山房刊本。(新乡市图书馆藏)
    47.清商丘贾开宗:《溯园文集》,道光八年(1828)刊本。(河南省图书馆藏)
    48.清睢州赵振先:《赵惠南家传录》,消同治间抄本。(新乡市图书馆藏)
    49.清商丘李天腹:《容斋千首诗》,清光绪十二年(1886)铅印本。(新乡市图书馆藏)
    50.清睢州赵震元:《松青堂文选》,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河南商务印刷所印。(河南省图书馆藏)
    51.清汪介人:《中州杂俎》,民国十年(1921)本。(河南省图书馆藏)
    52.清商丘沈金盘:《思过轩吟草》,民国十二年(1923)本。(宁陵县刘楼乡谢集东村沈东家藏)
    53.清睢州赵振先:《赵惠南文集》,中州文献征辑处抄本。(新乡市图书馆藏)
    54.清孙奇逢:《中州人物考》,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河南大学图书馆藏)
    55.清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6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版。
    56.清尹会一:《抚豫条教》,《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57.清王凤生:《宋州从政录》,见刘俊文:《官箴书集成》,官箴书集成编纂委员会编,合肥,黄山书社1997版。
    58.李敏修:《中州先哲传》,民国经川图书馆刊本。(河南大学图书馆藏)
    59.杨淮:《中州诗抄》,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校点本。
    60.马振波:《大梁史事百诛》,民国三十三年(1944)铅印本。(河南省图书馆藏)
    61.《宋史》,(元)脱脱等纂,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62.《元史》,(明)宋濂等纂,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63.《明史》,(清)张廷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64.《明会要》,(清)龙文彬,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65.《明经世文编》,陈子龙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67年版。
    66.《明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
    67.《明会典》,《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61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68.《清史》,清史编委会,台北:国防研究院1963年版。
    69.《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70.《钦定大清会典》,《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9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7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上海:中华书局1955年版。
    72.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171册),济南:齐鲁书社 1996年版。
    73.《武职选簿》(归德卫),《中国明朝档案总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4.河南省档案馆所藏清乾隆年间夏邑彭家屏被抄后土地分配的档案。
    75.商丘档案馆所藏夏邑县安清邦、夏邑县一贯道、虞城县一贯道、虞城县中华道德慈善会、柘城县一心天道、项城县安清邦等会道门资料。
    1.《宁陵吕氏家志》,康熙十三年(1674)本。(宁陵县吕月栋家藏)
    2.《宁陵吕氏家志》,1986年本。(宁陵县委办公室藏)
    3.《栗山世祀》,乾隆年间本。(夏邑县彭承良藏)
    4.《夏邑彭氏家谱》,民国五年(1916)本。(夏邑县彭承良藏)
    5.《夏邑彭氏大族谱》,1996年本。(夏邑县彭承良藏)
    6.《骊山高氏族谱》,同治十年(1871)本。(商丘谢集高大昌家藏)
    7.《商丘蒋氏族谱》,光绪五年(1879)本。(商丘师院图书馆藏)
    8.《商丘宋氏家乘》,光绪八年(1882)本。(商丘宋氏理事会藏)
    9.《商丘宋氏族谱》,民国五年(1916)本。(商丘宋氏理事会藏)
    10.《商丘侯氏家乘》,光绪三十年(1904)本。(商丘侯园侯友全家藏)
    11.《三祝堂刘氏家乘》,民国五年(1916)本。(商丘刘口刘氏家藏)
    12.《虞城范氏族谱》,民国八年(1919)本。(虞城县李老家范庄范志强家藏)
    13.《商丘叶氏家乘》,民国八年(1919)本。(虞城县叶老家藏)
    14.《兰封秦氏族谱》,民国二十二年(1933)本。(郑州大学工学院图书馆)
    15.《商丘沈氏家谱》,民国二十三年(1934)本。(商丘谢集沈发刚家藏)
    16.《民权渔王氏族谱》,1954年本。(民权县王桥乡王大庄王乐田家藏)
    17.《柘城门楼王氏族谱》,1984年本。(柘城县王氏家藏)
    18.《宁陵张氏家谱》,1984年本。(宁陵县程楼乡后张村张宁远家藏)
    19.《商丘魏氏族谱》,1984年本。(商丘双八乡魏庄魏氏家藏)
    20.《商丘朱氏家乘》,1985年本。(商丘双八乡乡朱楼朱氏家藏)
    21.《虞城瓦屋刘氏族谱》,1985年本。(宁陵县程楼乡刘氏家藏)
    22.《商虞丁氏三续家乘》,1985年本。(商丘丁楼丁氏家藏)
    23.《睢州汤氏族谱》,1986年本。(宁陵县黄岗乡己吾城汤志兴家藏)
    24.《夏邑班氏家谱》,1987年本。(夏邑县档案馆藏)
    25.《双塔宋氏族谱》,1988年本。(民权县双塔乡唐寨宋存荣家藏)
    26.《商丘张氏家谱》,1989年本。(商丘双八乡李祠堂张广胜家藏)
    27.《睢州蒋氏家谱》,1990年本。(商丘师院图书馆藏)
    28.《民权焦氏家谱》,1993年本。(民权县王桥乡大焦庄焦明新家藏)
    29.《商丘虢叔宗谱》,1994年本。(商丘黑刘庄乡李氏家藏)
    30.《商丘陈氏家谱》,1994年本。(商丘大陈庄陈氏家藏)
    31.《商丘杨氏族谱》,1999年本。(商丘杨氏家藏)
    1.嘉靖二年(1523):明故昭信校尉归德卫后所百户致仕孙公(隆)墓志铭。
    2.明嘉靖三年(1524):明故百户秦母安人陈氏墓志。
    3.嘉靖二十一年(1542):明陈(力)母李氏圹志。
    4.嘉靖三十六年(1557):明故寿官东野陈翁(昱)墓志铭。
    5.万历元年(1573):明封宜人刘母中氏墓志铭。
    6.康熙二十六年(1687):清修前明资德大夫正治上卿户部尚书侯公(恂)暨元配杨夫人合葬墓志铭盖。
    7.康熙二十六年(1687):清奉议大夫刑部江西清吏司郎中恤刑浙江侯公(方夏)暨元张宜人合葬墓志铭。
    8.康熙三十六年(1697):清诰封淑人宋(至)母叶夫人墓志铭。
    9.雍正十二年(1734):清敕授儒林郎提督浙江学政翰林院编修山言宋君(至)暨元配刘安人合葬墓志铭。
    10.乾隆十四年(1749):清赐同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大夫刑部督捕司郎中青立宋公(华金)墓志铭。
    11.宣统三年(1911):清例授儒林郎候选布政司经历蔡君讳廷春字觐光安葬墓志铭。
    12.永乐十七年(1419):明府军左卫指挥使张公(旯)圹志。
    13.崇祯十一年(1638):明增广生胡公(顺义)墓志铭。
    14.顺治四年(1647):清修前明敕授文林郎国子监博士口公(谱元)暨配赠封孺人贾氏刘石氏合葬墓志铭。
    15.康熙四年(1665):明孝子公绍李大公(支承)暨元配丁孺人合葬墓志铭。
    16.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修前明正治卿中奉大夫兵部尚书练公(国事)暨元配诰封夫人赵氏侧室诰封夫人王氏合葬墓志铭。
    17.乾隆二十六年(1761):清显曾祖考桂庵太府君(张雯生)曾祖妣盛太君墓志铭。
    18.乾隆四十四年(1779):清岁贡生显考松樵府君(吕祖良)暨显妣李太君合葬墓志。
    19.道光五年(1825):清诰授奉直大夫贵州开州知州毖轩吕公(柱石)暨德配陈宜人合葬墓志铭。
    20.弘治二年(1489):明故中宪大夫济南府知府蔡公(晟)墓志铭。
    21.正德三年(1508):明太宜人蔡(天祜)母(胡淑容)墓志铭。
    22.嘉靖八年(1529):明故高平知口柳公(豸)墓志铭。
    23.嘉靖十四年(1535):明故少司马石冈蔡公(天祜)墓志铭。
    24.嘉靖十八年(1539):明诰封王(金滕)淑人安氏墓志铭。
    25.嘉靖二十年(1541):明故封淑人蔡(崇伟)母韩氏墓志铭。
    26.嘉靖二十年(1541):明骠骑将军东泉汤公(卿)墓志铭。
    27.嘉靖四十一年(1562):明睢州王(延)孺人高氏墓志铭。
    28.嘉靖四十四年(1565):明国子盛博士梅野王公(金章)副室刘氏完节附葬墓志铭。
    29.嘉靖四十五年(1566):明太学生苏泉王君(延)配高氏合葬墓志铭。
    30.嘉靖四十五年(1566):明昌平州儒学学正西塘徐公(翰)墓志铭。
    31.隆庆四年(1570):明庠生独冈轩君(中规)墓志铭。
    32.万历八年(1580):明合葬父(徐翰)母(吴氏)识石。
    33.万历十年(1582):明合葬叔父儒官徐公(干)叔母司氏墓志文。
    34.万历十年(1582):明显考省祭官杨公(律)墓志。
    35.万历十四年(1586):明考(许迁荣)妣(刘氏霍氏)合葬墓志。
    36.万历二十年(1592):明省祭官杨公(洲)配夫人孙氏吴氏合葬墓志。
    37.万历二十年(1592):明省祭官楫公(洲)配孺人孙氏吴氏李氏合葬之墓志铭盖。
    38.万历二十一年(1593):明武进士昭毅将军跻斋汤公(敬)墓志铭。
    39.万历四十年(1612):明故开封府庠员继泉袁公(学程)配贞节田孺人合葬墓志铭。
    40.万历四十六年(1618):明故国学生养斋傅公(性善)配孺人李氏合葬墓志铭。
    41.崇祯十七年(1644):明故处士两泉李公行一暨厥配顿氏合葬墓志铭盖。
    42.崇祯十七年:明故昭毅将军王公配淑人罗氏合葬墓志铭盖。
    43.康熙十四年(1675):清中宪大夫广东韶州府知府城筑赵公(霖吉)暨元配恭人张氏合葬墓志铭。
    44.康熙二十年(1681):清诰授奉政大夫提督江南通省学政按察司佥事眉叟刘公(士龙)暨元配诰赠宜人刘氏合葬墓志铭。
    45.康熙三十四年(1695):清待赠太夫人汤(斑)母轩太君墓志铭。
    46.康熙三十六年(1697):清敕授文林郎湖广衡州府安仁县知县王公讳赞字襄哉暨元配孺人蒋氏继配孺人徐氏合葬墓志铭。
    47.乾隆二十年(1755):清敕授文林郎江南松江府金山县知县改授济源县儒学教谕诚斋汤公(之口)暨元配孺人李太君继配孺人杨太君侧室唐太君合葬墓志铭。
    48.乾隆三十年(1765):清岁进士应授修职郎候选教谕期五蒋公(应运)暨德配应赠孺人袁太君合葬墓志铭。
    49.嘉靖三十四年(1555):明故国学生西台范公(椿)暨配孺人何氏墓志铭。
    50.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修前明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加授二品服俸青来叶公(廷桂)暨元配李淑人副室刘宜人蒋孺人合葬墓志铭。
    51.隆庆五年(1571):明处士杨公(思爱)配孺人辛氏丁氏合葬墓志盖。
    52.隆庆五年(1571):明父杨公(廷佐)配母白氏吴氏合葬墓志。
    53.康熙四十八年(1709):清诰授奉政大夫湖广宝庆府知府公冕王公(组)墓志铭。
    54、道光十一年(1831):清敕授修职郎口乡县儒学教谕甲寅科副榜硕亭陈公(同高)暨元配张孺人合葬墓志铭。
    55、嘉靖二十五年(1546):明轩处士公(冕)梁孺人合葬墓志。
    56、嘉靖三十一年(1552):明故张处士(甫道)暨配谢氏合葬墓志铭。
    57、万历二十三年(1595):明故寿官王二公(家辅)配刘氏合葬墓志铭。
    58、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乡贡进士宜君令魏君(珗)墓志铭。
    59、天启四年(1624):明故原任陕西同官县知县敕赠文林郎山西道御史慕洲彭公(好古)墓志铭。
    60、天启四年(1624):明彭(端吾)母范孺人墓志铭。
    61、乾隆五十年(1785):清敕授征仕郎广西凭祥州州判陆君(庆均)墓志铭。以上墓志铭除少数藏于八关斋外,大多数出自中国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编:《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
    1.王毓铨:《明代的军屯》,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2.于志嘉:《明代军户世袭制度》,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版。
    3.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4.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5.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7.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海: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8.陈支平:《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9.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五卷(葛剑雄主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葛剑雄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11.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3.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杨国安:《明清两湖地区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常建华:《中华文化通志·宗族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7.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9.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20.吴仁安:《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1.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2.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5.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26.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27.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8.谢国桢:《明未清初的学风》,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9.王天有:《晚明东林党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30.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1.[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32.[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33.[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4.[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5.[美]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6.[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池子华、刘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37.[英]菲尔·比林斯利:《民国时期的土匪》,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8.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39.王先明、郭卫民主编《乡村社会文化与权力结构的变迁--“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0.王兴亚:《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1.马涛:《吕坤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2.曹月堂、王树林:《中国文化世家》(中州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3.李广瑞:《宋州古今学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年版。
    44.尚起兴 尚骥:《商丘史话》,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45.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档案系中国政治制度史教研所室合编:《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46.池子华:《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王毓铨:《明代的军户》,《历史研究》1959年第6期。
    2.顾诚:《明前期耕地数新探》,《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
    3.顾诚:《谈明代的卫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4.顾诚:《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历史研究》1989年第3期。
    5.于志嘉:《试论族谱中所见的明代军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7本第4分,1986年12月。
    6.于志嘉:《试论明代卫单原籍与卫所分配的关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0本第2分,1989年6月。
    7.于志嘉:《再论族谱中所见的明代军户--几个个案的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 所集刊》第63本第3分,1992年9月。
    8.于志嘉:《明代江西卫所的屯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7本第3分,1996年9月。
    9.于志嘉:《明武职选簿与卫所武官制的研究--记中研院史语所藏明代武职选簿残本兼评川越泰博的选簿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9本第1分,1998年3月。
    10.于志嘉:《明清时代江西卫所军户的管理与军役纠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4分,2001年12月。
    11.于志嘉:《明清时代军户的家族关系--卫所军户与原籍军户之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4本第1分,2003年3月。
    12.于志嘉:《从<(?)辞)》看明末直豫晋交界地区的卫所军户与军民词讼》,《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5本第4分,2004年12月。
    13.于志嘉:《论明代的附籍军户与军户分户》,《顾诚纪念暨明清史研究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4.李龙潜:《明代军户制度浅论》,《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
    15.张金奎:《明代军户地位低下论质疑》,《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
    16.赵明:《明代兵制研究六十年之回顾》,《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8期。
    17.刘志伟:《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区里甲制中“户”的衍变》,《中山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18.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19.刘志伟:《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20.刘志伟:《从乡豪历史到士人记忆--由黄佐<自叙先世行状>看明代地方势力的转变》,《历史研究》2006年第6期。
    21.陈春声:《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神庙系统的研究为中心》,《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
    22.陈春声:《明末东南沿海社会重建与乡绅之角色--以林大春与潮州双忠公信仰的关系为中心》,《中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23.郑振满:《试论闽北乡族地主经济的形态与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4期。
    24.郑振满:《明清福建沿海水利制度与乡族组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4期。
    25.郑振满:《明清福建的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
    26.黄向春:《文化、历史与国家--郊振满教授访谈》,《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五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
    27.[日]上田信:《家谱和区域社会研究》,载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版。
    28.[日]森正夫:《日本八十年代以来明清史研究的新潮流》,《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4期。
    29.双默:《近年来明代“缙绅地主”研究概述》,《中国古代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9期。
    30.巴根:《明清绅士研究综述》,《清史研究》1996年第3期。
    31.常建华:《日本八十年代以来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
    32.郝秉键:《日本史学界的明清“绅士论”》,《清史研究》2004年第4期。
    33.[日]重田德:《乡绅支配的成立与结构》,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中华书局1993年。
    34.[日]檀上宽:《明清乡绅论》,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中华书局1993年。
    35.商传:《试论明代的社会阶级结构》,《明清论丛》第一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2月。
    36.张显清:《明代缙绅地主浅论》,《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2期。
    37.李文治、张显清:《明代官绅优免和庶民“中户”的徭役负担》,《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
    38.张显清《论明代官绅优免冒滥之弊》,《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
    39.常建华:《明代徽州的宗族乡约化》,《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
    40.秦晖:《甲申前后北方平民地主阶层的政治动向》,《陕西师大学报》1986年第3期。
    41.[日]山根幸夫:《明末农民起义与绅士阶层的反应》(冯佐哲译,吕永和校),《晋阳学刊》1986年第2期。
    42.[美]戴福士:《试论明清嬗替之际河南东北部知识群体的政治动向--从郑廉及所著<豫变纪略>谈起》,《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1期。
    43.卜永坚:《探讨明末“流寇叛乱”的新视点--评吉尾宽(明末の流贼反乱と区域社会>》,《史林》2002年第3期。
    44.[日]佐藤文俊:《关于明末河南永城县刘超之乱》,陈支平主编:《第九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傅衣凌教授诞辰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45.陈国栋:《哭庙与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员层的社会性动作》,辑入邢义田、林丽月:《社会变迁》,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46.高兴华:《明初迁民碑》,《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3期。
    47.王兴亚:《明初迁山西民到河南考述》,《史学月刊》1984年第4期。
    48.林延清:《仁宗张皇后与明初政治》,《史学月刊》2003年第8期。
    49.傅辉:《河南插花地个案研究(1368-1935)》,《历史地理》第19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0.傅辉:《分姓现象与明初华北移民政策关系研究》,《中州学刊》2007年第2期。
    51.李留文:《宗族大众化与洪洞移民的传说--以怀庆府为中心》,《北方论丛》2005年第6期。
    52.傅衣凌:《明代历史上的山东与河南》,《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
    53.赵广华:《明代河南科举与人才的消长》,《河南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54.王洪瑞、吴宏岐:《明代河南书院的区域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12月。
    55.步近智、张安奇:《概论明清实学思潮及其现实意义》,《开封大学学报》1998年12月。
    56.杨翰卿:《论中原文化实学精神》,《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57.苏晋予:《河南藩府甲天下--明代河南藩王述论之一》,《史学月刊》1991年第5期。
    58.彭勇:《论明代州县军户制度--以嘉靖<商城县志>为例》,《中州学刊》2003年第1期。
    59.李永菊:《从军户移民到乡绅望族--以河南商丘沈氏家族为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1期。
    60.申红星:《明代宁山卫的军户与宗族》,《史学月刊》2008年第3期。
    61.张民服:《从<抚豫宣化录>看田文镜抚豫》,《史学月刊》1994年第5期。
    62.彭勇:《论雍正新法在河南的推行》,《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11月。
    63.张桂中、秦芳:《明清时期豫酒发展探析》,《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64.池子华:《存同求异:近代江南淮北社会文化的比较观》,转引自行龙、杨念群主编《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5.咸金山:《商丘地区盐碱土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治理的历史经验》,《中国农史》1994年第3期。
    66.韩昭庆:《明清时期黄河水灾对淮北社会的影响探微》,载刘海平主编:《文明对话:东亚现代化的涵义和全球化中的文化多样性-中国哈佛-燕京学者第四、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
    ROGER V.DES FORGES:Cultural Centrality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Chinese History:Northeast Henan in The Fall of the Ming.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Stanford,California 2003.
    1.徐斌:《明清鄂东宗族与地方社会》,武汉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2.邓庆平:《州县与卫所:政区演变与华北边地的社会变迁--以明清蔚州为中心》,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