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土地产权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农村土地产权问题。文中先对土地、产权和农村土地产权作了一般性分析,并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农村土地产权的思想,其后论述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及产权化,进而论述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的实际状况和未来建设之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土地所有制的变革;改革开放后主要是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普遍建立,使农村经济走上市场化轨道。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土地法律法规的颁布,开始形成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中国农村土地产权的实际状况: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得到坚持,其主体和客体基本明确,还存在不明晰之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趋于稳定,其内容不断充实,仍存在不完善之处;家庭承包经营土地流转权得到确认,其行使范围在扩大,尚存在限制性因素;农村土地管理权已经确立,其执行力度在强化,还存在不到位之处。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010年初步建成农村土地产权制度;2020年基本建成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在今后若干年内,要进一步明确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进一步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进一步重视家庭承包经营土地流转权,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管理权。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modernized construction and the entire construction of moderate prosperous society,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ized property right system is both the interior demand of consummating basic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consummating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e basic content of China’s modernized property right system is modern enterprise property right system and modern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clear ownership, the explicit authority and responsibility, the strict protection and the smooth move, are beneficial for advocating rural land collective ownership, to strengthen the basic position of collective ownership economy, to stabilize the operation right of the household contract system of rural land, to intensify the significant position peasants in market economy, to consolidate the enthusiasm of peasants’production and investment, and to accelerate modernized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e.
     I
     Land creates and grows everything. Land is the foundation of lives, the root of development, and the source of wealth. The land, especially explored for agriculture, is always the basic material condi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in human being society. Land for agriculture is the land engaged in the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Agriculture contains planting industry, husbandry, forestry, and fishery, of which land is the most basic production material. The property right is the core concept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Modern property right is a concept coming out in market economy. Western researchers and domestic youth researchers define the property right from the viewpoint of new institutioanal economics while domestic senior researchers define it in the field of political economics. To insist on Marxist ownership theory, learn and reference from western property right theory, and integrate China’s conditions of economic system, is the only way to make a relatively accurate definition. Property right, on the surface, is the concept of law, but substantially the concept of economics. From the viewpoint of substances, property right is basically the concept of economics. However,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reflected on property right is a specific economic institution, subject to the field of economic system. Obviously, it i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confined by basic economic system, and retroacts on it.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 based on land property right and centered on land ownership, is the confluence of each land property right, and land property right system consisted of various rights.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 system contains land ownership, land possession right, operation right, income right and disposal right. The function of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 is as follows: economy stabilization, restraint and encouragement, resources allocation, efficiency promotion, exchange arrangement, and interests guarantee.
     II
     Classic Marxis writers refer to the relationship of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 and form the theories of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 small land use and operation right, land ownership and operation right transfer, when they analyze the agriculture economy relations between capitalism times and the former capitalism periods. Rural land ownership theory mainly contains that land ownership system determines the land property right, the unity and separation of rural land right, land ownership and the derivative rights, the tow possible futures of small land ownership, the rationality of household land operation right. The theory of land ownership and operation right transfer contains that land is a specific commodity, land transfer is the land right transfer, land price and the price of land operation right. In methodology, these theories are instructive for the research of China’s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 issues. Classic western economists and modern economists analyze the links of rural land ownership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ousehold farm with the united right of land ownership and oper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operty right theory and rural land and agriculture. These ideas are referenced for the research of China’s land property right issues.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need of the rural land ownership reforms, domestic experts and researchers study and discuss about the issues of rural land collective ownership, household contract operation and operation right transfer and so forth. Their academic opinions are helpful for the research of China’s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 issues.
     III
     There were two stages in the rural land system reform of China. The first stage is mainly the reform of rural land ownership system before the“reform and openness”. The second stage is mainly the reform of rural land operation system after the“reform and openness”. From the year of 1953 to 1978, China had been adopting the greatly intensive planed economy. Individual farmer land ownership system is transformed to collective farmer land ownership system through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in the early period of planned economy. In the middle and last period of the planned economy, though the people’s commune land system do great harm to the rural economy, the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in rural areas is not abolished. By the end of 1978, in the prerequisit of insisting on farmer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rural economic system reform is carried out and the land household contract system is applied, which made rural economy much more marketab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market economy and household contract economy and the announcement of law and rules on rural land,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 is formed. It reflects on farmer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land household contract operation right and operation right transfer. During the reform of rural market orientation, collective land is contracted to farmer household for operation that makes farmer household the commodity producers and user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 household economy, without the change of land contract relationship, land operation right transfer take palace. In this situation, the collective ownership and operation system transform farmer collective ownership of land, land household contract operation system and land contract operation right transfer system. The reflection of farmer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on the law is farmer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right. The reflection of land household contract operation system on the law is land household contract operation right, and the reflection of land household contract operation transfer system on the law is land household contract operation right. Land management is an administrative power separated from the government public authorities. On behalf of society, national powers should guarantee the rational use of rural land, protect rural eco-system, and achieve the persistent use of rural land, through the management, supervision and adjustment of rural land.
     IV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rural land system relationship is basically formed, and the rural land law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lso primarily formed. Under this background, rural land proper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mes out.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new type rural land property system contains farmer land ownership, land household contract operation right, household contract operation land transfer right, and rural land administrative right. Rural collective land property right, in some extent, is a form of farmer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The main body is village collective farmers, group of villagers collective farmers, and township collective farmers. The object of farmer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is the land used for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by the peasants. After land household contract operation system is carried out, land ownership is still subject to the collective, while the peasants have the rights of possession, operation and a part of profits. The final disposal right is still under the collective control, transfer right is the right to transfer the operation right to others. It is the independent form of land disposal right contained in household contract operation right. Administrative right contains the protection right of land ownership, the regulation right of land using and the right of expropriation.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 are as follows, the public ownership aspect is remained, the main body and the object are basically clear, but there are still ambiguities; Operation right tends to be stable, and the content is constantly strengthened, but there are still defects; The transfer right is confirmed, and its influences gradually spread, but there are still restrains; The administrative right has been set up, and its efficiency is already promoted, but there are still insufficiencies.
     V
     China’s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 system is initiated in the prerequisites of China rural land economy system and land law system. This impli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 system is a lo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schedule,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 system will be primarily established by 2010. By 2020,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 system will be basically established. In the coming years, China’s construction of rural property right system will go further. The explicit content is as follows: define farmer collective land property right further, confirm the division of main body and object of farm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the key point is to confirm objective division), achieve the confirmation of land area boundaries and the basic cover of land registration and certification, regulate the duties and obligations of collective peasants; consolidate the operation right further, of which the key is to render peasant the long-term and guarantee operation right, in the condition of the content completeness of land household contract operation right, and respect the usufruct right of peasants; stress the transfer right further, make it clear that it is the right gifted to peasants by law, as it appl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us the peasants could voluntarily and legally transfer contract land for profits prior to the contract deadline, which should not be interfered, for developing appropriate scale operation; strengthen land administrative right further, of which the key is to enhance the use control right, improve land expropriation right, promote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land expropriation.
引文
① 管子·水地篇,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679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109 页。
    
    ①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 1964 年版,第 157 页。
    ② 伊利等:《土地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19 页。
    ③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2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933 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203 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57 页。
    
    ①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 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872 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908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879-880 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880 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第二册),人民出版社 1973 年版,第 12 页。
    ④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561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53 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561 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560 页。
    ④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712-713 页。
    ⑤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394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662 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698 页。
    ③ 屈炳祥:《<资本论>与马克思的土地经济学》,《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 年第 2 期。
    
    ① 邵彦敏:《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第 7-14 页。
    ② 王发明、孙鹤:《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分析》,《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 年第 4 期。
    
    ① 徐汉明:《中国农民土地持有产权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5 页。
    ②《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1),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95-497 页。
    ① 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 1994 年版,第 97页。
    ② 转引自徐汉明:《中国农民土地持有产权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8 页。
    ③ 刘永湘:《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论》,四川大学博十学位论文(2003),第 24 页。
    ④ 徐汉明:《中国农民土地持有产权制度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0 页。
    ⑤ 于光远:《经济体制改革三论:产权论、均衡论、市场论》序言,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2 页。
     ① 刘诗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企业产权》,《经济研究》1988 年第 3 期。
     ①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 1991 年版,第 12 页。
     ① 张英辉:《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东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第 6 页。
     ① 参见邵彦敏:《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第 19-21 页。
     ① 徐汉明:《中国农民土地持有产权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3-55 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20 页。
     ① 刘永湘:《中国农村土产权制度创新论》,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第 31-33 页。
    
    ① 参见关梦觉主编:《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探讨》,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211-213 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695 页。
    
    ① 蒋伏心:《土地制度:内含与类型》,《江苏经济探讨》1996 年第 5 期。
    ② 张术环:《产权、农地产权、农地产权制度》,《学术论坛》2005 年第 3 期。
    ③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97 页。
    ① 杨进:《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路径探析》,《农村经济》2004 年第 10 期。
    ② 奥斯特罗姆等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 1992 年版,第 46 页。
    ③ 张术环:《产权、农地产权、农地产权制度》,《学术论坛》2005 年第 3 期。
    ④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 1967 年版,第 74 页。
    
    ① 邵彦敏:《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第 21-23 页。
    ② 刘书楷、曲福田:《土地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47 页。
     ① 刘永湘:《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论》,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第 27-29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695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715 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695-696 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702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696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1 卷,人民出版社 1965 年版,第 387 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473-474 页。
    ④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404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891 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697 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830 页。
    
    ① 洪名勇:《论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经济学家》1998 年第 1 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695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714 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873 页。
    ③ 洪名勇:《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经济学家》1998 年第 1 期。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698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910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 卷,人民出版社 1964 年版,第 453 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693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909-910 页。
    ②《列宁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199-201 页。
    ③《列宁全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236 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8 卷,人民出版社 1965 年版,第 695 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310 页。
    ①《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686 页。
    ② 韩喜平:《中国农户经营系统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60 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139 页。
    ④《列宁全集》第 40 卷,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77 页。
    ⑤《列宁全集》第 22 卷,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58 页。
    ⑥《列宁全集》第 15 卷,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07 页。
    
    
    ① 邵彦敏:《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第 40-43 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697 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911 页。
    ④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704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729-730 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911 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704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714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704-705 页。
    ① 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第 352-353 页。
    ② 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第 354 页。
    
    ① 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92 页。
    ② 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76 页。
    ③ 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93-294 页。
    ① 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2 年版,第181 页。
    ② 缪尔达尔:《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纪反贫困大纲》,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90 页。
    ③ 早见雄次郎、拉旦:《农业发展:国际前提》,商务印书馆 1993 年版,第 268 页。
    ① 林善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与效率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0-52 页。
    ②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版,第 26 页。
    ③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版,第 4 页。
    ④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版,第 24 页。
    ①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版,第 32 页。
    ②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版,第 90 页。
    ①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版,第 126 页。
    ②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版,第 90 页。
    ③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版,第 426 页。
    ④ 林善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与效率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96-199 页。
    
     ① 陈昕主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编者的话,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8 页。
    
    ①《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98 页。
    ② 陈昕主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编者的话,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2—13 页。
     ① 刘书楷:《构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思路》,《经济研究》1989 年第 9 期。
    ① 单胜道:《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及其制度创新》,同济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2003),第 25 页。
    ② 安希伋:《论土地国有永佃制》,《中国农村经济》1988 年第 11 期。
    ③ 张德元:《实行土地国有化 赋予农民永佃权》,中国农村研究网hhtp://www.ccrs.org.cn. 2003-12-25.
    ① 刘斌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89 页。
    ② 文贯中:《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及其对农业投资的影响》,《产权·流转·规模》,国务院农研中心 1989年。
    ① 单胜道:《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及其制度创新》,同济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2003),第 23 页。
    ② 毕宝德等:《土地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07—317 页。
    ③ 单胜道:《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及其制度创新》,同济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2003),第 23-24 页。
    ① 刘福垣:《农村改革的新方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1—22 页。
    ② 刘必坚:《包产到户是否坚持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农村工作通讯》1980 年第 3 期。
    ① 王景新:《新形势下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尤为重要》,《中国农村经济》2001 年第 10 期。
    ② 杨学成:《关于“30 年不变政策”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2 期。
    ③ 郑梦熊:《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问题的思考》,《中国农村经济》1999 年第 7 期。
    ④ 姚洋:《集体决策下的诱导性制度变迁——中国农村地权稳定性演化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2 年第 2 期。
    ⑤ 何凌云、黄季琨:《土地使用权的稳定性与肥料使用——广东省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1 年第 5 期。
    ⑥ 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69 页。
    ① 修海玉:《农村土地流转运作方式与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初探》,《农业经济问题》1994 年第 11 期。
    ② 杨学成、曾启:《试论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经济研究》1995 年第 11 期。
    ③ 范恒森:《土地证券化与中国农业发展》,《经济研究》1995 年第 11 期。
    ④ 朱林兴:《导入市场机制,改革征地制度》,《探索与争鸣》2004 年第 2 期。
    
    ① 赵小风:《关于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若干思考》,《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1 期。
    ② 金永思:《农用地流转机制建立的难点分析与对策建议》,《中国农村观察》1996 年第 3 期。
    ③ 邵彦敏:《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作文(2006),第 53——57 页。
    ① 王涿、许浜:《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论》,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2 页。
    ① 成汉昌:《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20 世纪前半期》,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627-631页。
    ②《伟大的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年版,第 29 页。
     ① 方向新:《走向 21 世纪论丛——农村变迁论》,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4 页。
    
    ① 黄希源:《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410 页。
    ② 苏星:《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50 页。
    ③ 苏星:《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12 页。
     ① 雷源:《家庭土地承包制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7-39 页。
     ① 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0-11 页。
    ① 沈滨、柳建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与农业绩效》,《生产力研究》2003 年 1 期。
    ② 张庆忠:《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制理论与中国农业合作制的实践》,《中国农村经济》1991 年第 10期。
     ① 陈海秋:《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南都学坛》2002 年第 5 期。
    
    ① 国家统计局编:《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北京统计出版社 1958 年版,第 193-294 页。
    ② 国家统计局编:《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北京统计出版社 1958 年版,第 184-189 页。
    ③ 国家统计局编:《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北京统计出版社 1958 年版,第 154 页。
     ① 刘永湘:《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论》,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第 60-63 页。
     ① 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5—16 页。
     ① 方向新:《走向 21 世纪论丛——农村变迁论》,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每 30—31 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15 页。
    ① 宋洪远等:《改革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演变》,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4—19 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经济日报 1998 年 10 月 19 日。
    ② 江泽民:《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开创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经济日报 1998 年 10 月 5 日。
    ① 刘永湘:《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论》,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第 73-74 页。
    ②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94 页。
    
    ① 方向新:《走向 21 世纪论丛——农村变迁论》,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5 页。
    ② 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我国农户农业投入行为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7 年第 11 期。
    ① 刘永湘:《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论》,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第 25-26 页。
     ① 江泽民:《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开创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人民日报》1998 年 10 月 5日。
    ① 韩喜平:《中国农户经营系统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4-25 页。
    ② 刘永湘:《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论》,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第 29 页。
     ① 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9-61 页。
    ① 李文:《实用不动产管理要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72-73 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6 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1 页。
    ③ 刘永湘:《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论》,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第 22 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8-19 页。
     ① 全国农村固定点观察办公室:《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的现状和问题》,《中国农村观察》1998 年第 5 期。
     ① 靳相木等:《农村税费改革可能造成土地公有制的虚拟化》,《中国农村经济》2001 年第 11 期。
     ① 任辉、赖昭瑞:《中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现实反思与制度创新》,《经济问题》2001 年第 3 期。
     ① 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第 25 页。
    ②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的观察分析》,《经济研究参考》1997 年第 73 期。
    ① 甘信恩:《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应把握的几个重点环节》,《调研世界》1998 年第 5 期。
    ② 李明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第 127 页。
     ① 韩喜平:《中国农户经营系统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69-170 页。
    ① 程怀儒:《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问题的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04 年第 11 期。
    ② 朱民、尉安宁、刘守英:《家庭责任制下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投资》,《经济研究》1997 年第 10 期。
    ③ 刘承芳等:《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2 年第 4 期。
    ④ 邵彦敏:《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第 95-100 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人民日报 2002 年 8 月 30 日。
    ① 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7-58 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 1993 年 11 月 17 日。
     ① 农业部:《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意见》,经济日报 1994 年 12 月 30 日。
    ① 周振华:《增长转型——中国经济分析 1999》,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14 页。
    ② 张红宇、陈良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建设》,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7 页。
    ③ 孙少东:《顺义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进展及启示》,《中国农村经济》1997 年第 9 期。
     ① 陈天宝:《中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第 37 页。
     ① 赵阳:《我国农地市场的发育及影响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2 年第 163号。
    ① 刘奇、王飞:《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农村经济》2003 年第 9 期。
    ② 邵彦敏:《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第 102-107 页。
     ① 金文成、刘春明:《农村土地流转情况、问题和建议》,《农村经济文稿》2001 年第 7 期。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9、11 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人民日报 2002 年 8 月 30 日。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人民日报 1998 年 12 月 31 日。
    ① 王克强、刘红梅:《中国农村地产市场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73 页。
    ② 侯东民:《试析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略》,《中国农村经济》1998 年第 3 期。
    ③ 刘书楷、曲福田:《土地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34 页。
    ① 邵彦敏:《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第 111-114、109 页。
    ② 陈波、郝寿义:《征地补偿标准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4 年第 4 期。
    ③ 张正河、武晋:《论生产要素的准城市化》,《农业经济问题》2001 年第 7 期。
     ① 王影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76-77 页。
     ① 黄晓芳:《未来五年将构建现代土地产权制度》,经济日报 2006 年 8 月 15 日。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人民日报 2007 年 3 月 20 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人民日报 2007 年 3 月 20 日。
     ① 刘永湘:《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论》,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第 175 页。
     ① 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81-82 页。
     ① 刘永湘:《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论》,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第 116-117 页。
    
    ① 刘书楷、曲福田:《土地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95-296 页。
    ② 邵彦敏:《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第 126-127 页。
    ① 转引自毛科军:《中国农村产权制度研究》,山西经济出版 1993 年版,第 353 页。
    ② 江泽民:《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开创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人民日报 1998 年 10 月 5 日。
    ③ 罗伊·普罗斯特罗、蒂姆·汉斯达德、李平:《关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若干建议》,《中国改革》1995 年第 8 期。
     ① 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84-85 页。
     ① 邵彦敏:《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第 125-126 页。
     ① 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27-128 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人民日报 2002 年 8 月 20 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人民日报 2007 年 3 月 20 日。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55 页。
    ② 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会 2001 年版,第 42—43 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 1993 年 11 月 17 日。
     ①《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 2003 年 10 月 22 日。
    
    ① 任庆恩:《中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第 159 页。
    ② 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37—138 页。
    ③ 李世平、南灵、夏显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建设探讨》,《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7 年第 1 期。
    
    ① 刘乐山:《我国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缺陷与完善》,《当代经济研究》2002 年第 3 期。
    ② 邵彦敏:《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第 131—133 页。
     ① 柴强:《各国(地区)土地制度与政策》,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51—152 页。
     ① 王小映:《我国农用地登记制度不完备下的冲突与对策》,《改革》2003 年第 2 期。
    ① 王克强、刘红梅:《中国农村地产市场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39 页。
     ①《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人民日报 2004 年 12 月 24 日。
    
    ① 刘书楷、曲福田:《土地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35—336 页。
    ② 欧名豪:《土地利用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05 页。
     ①《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问题的通知》,经济日报 2006 年 9 月 6 日。
    ① 贺雪峰:《农民土地,什么农民的土地》,《经济管理文摘》2005 年第 20 期。
    ② 邵彦敏:《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第 129、137-140、133-134、136 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二、四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第二册),人民出版社 1973 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5.《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6.《列宁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7.《列宁全集》第 15 卷,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8.《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9.江泽民:《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开创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人民日报 1998 年 10 月 5 日。
    10.《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 1993 年 11 月 17 日。
    11.《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经济日报1998 年 10 月 19 日。
    12.《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 2003 年 10 月 22 日。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注释本),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人民日报 1998 年 12 31 日。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人民日报 2002 年 8 月 30 日。
    18.《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人民日报 2007 年 3 月 20 日。
    19.《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人民日报 2004 年12 月 24 日。
    20.《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问题的通知》,经济日报 2006 年 9 月6 日。
    21.《农业部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意见》,人民日报 1994年 12 月 30 日。
    22.关梦觉主编:《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探讨》,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4年版。
    23.苏星:《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24.王涿、许浜:《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论》,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6年版。
    25.魏杰:《现代产权制度辨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年版。
    27.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年版。
    28.林善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与效率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9.方向新:《走向 21 世纪论丛——农村变迁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30.许经勇:《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版。
    31.刘书楷、曲福田:《土地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年版。
    32.周诚:《土地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
    33.毕宝德:《土地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34.刘福垣:《农村改革的新方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2 年版。
    35.迟福林主编:《中国农民的期盼——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外文出版社 1999 年版。
    36.徐汉明:《中国农民土地持有产权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
    37.毛科军:《中国农村产权制度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3 年版。
    38.单盛道、陈强、尤建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及其制度创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年版。
    39.张红宇、陈良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建设》,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40.欧名豪:《土地利用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年版。
    41.赵阳:《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 2007年版。
    42.姚洋:《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43.张慧芳:《土地征用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44.韩喜平:《中国农户经营系统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年版。
    45.邵彦敏:《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吉林大学 2006 年博士学位论文。
    46.刘永湘:《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论》,四川大学 2003 年博士学位论文。
    47.李明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研究》,华东农业大学 2004 年博士学位论文。
    48.陈天宝:《中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研究》,中国农业大学 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49.任庆恩:《中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研究》,南京农业大学 2003 年博士学位论文。
    50.于光远:《经济体制改革三论:产权论、均衡论、市场论》序言,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2 页。
    51.刘诗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企业产权》,《经济研究》1998 年第 3 期。
    52.吴易风;《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中国社会科学》2007 年第 2 期。
    53.屈炳祥:《<资本论>与马克思的土地经济学》,《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 年第 2 期。
    54.洪名勇:《论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经济学家》1998 年第 1期。
    55.杨德才:《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及对我国若干农业问题认识的启示》,《当代经济研究》2001 年第 8 期。
    56.张术环:《产权、农地产权、农地产权制度》,《学术论坛》2005年第 3 期。
    57.王发明、孙鹤:《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分析》,《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 年第 2 期。
    58.杨进:《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路径探析》,《农村经济》2004 年第 10 期。
    59.郑宝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经济学思考》,《云南社会科学》1998 年第 1 期。
    60.袁铖:《论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 4 期。
    61.宋志斌:《农村土地产权问题及其解决方略》,《农村经济》2005年第 10 期。
    62.蒋伏心:《土地制度:内含与类型》,《江苏经济探讨》1996 年第5 期。
    63.尤建新、单胜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内涵与性质的探讨》,《上海管理科学》2002 年第 3 期。
    64.宋振湖、黄征学:《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分析》,《中国发展观察》2005 年第 3 期。
    65.肖英、董捷:《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现状和深化》,《农村经济》2001 年第 7 期。
    66.钱忠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残缺与市场流转困境:理论与政策分析》,《管理世界》2002 年第 6 期。
    67.程怀儒:《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问题的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04 年第 11 期。
    68.赵阳:《我国农地市场的发育及影响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2 年第 163 号。
    69.靳相木、朱永德、吕天军:《农村税费改革可能造成土地公有制的虚拟化》,《中国农村经济》2001 年第 11 期。
    70.任辉、赖昭瑞:《中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现实反思与制度创新》,《经济问题》2001 年第 3 期。
    71.甘信恩:《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应把握的几个重点环节》,《调研世界》1998 年第 5 期。
    72.金文成、刘春明:《农村土地流转情况、问题和建议》,《农村经济文稿》2001 年第 7 期。
    73.陈波、郝寿义:《征地补偿标准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4 年第 4 期。
    74.贺雪峰:《农民土地,什么农民的土地》,《经济管理文摘》2005年第 20 期。
    75.侯东民:《试析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略》,《中国农村经济》1998 年第 3 期。
    76.贺振华:《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率分析》,《改革》2003 年第 4 期。
    77.李世平、南灵、夏显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设探讨》,《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7 年第 1 期。
    78.刘东山:《我国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缺陷与完善》,《当代经济研究》2002 年第 3 期。
    79.冯继康:《农村土地制度:内涵界定与特征解析》,《齐鲁学刊》2004 年第 1 期。
    80.杨学成:《关于‘30 年不变政策’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2 期。
    81.郑梦熊:《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问题的思考》,《中国农村经济》1999 年第 7 期。
    82.沈滨、柳建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与农业绩效》,《生产力研究》2003 年第 1 期。
    83.朱林兴:《导入市场机制,改革征地制度》,《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 2 期。
    84.赵小风:《关于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若干思考》,《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1 期。
    85.孙文盛:《依法合理用地,促进科学发展》,经济日报 2006 年 6月 25 日。
    86.孙文盛:《认真学习坚决贯彻〈通知〉精神,努力做好土地管理和调控工作》,经济日报 2006 年 9 月 8 日。
    87.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88.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 1964 年版。
    89.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 1967 年版。
    90.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2 年版。
    91.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2 年版。
    92.早见雄次郎、拉旦:《农业发展:国际前提》,商务印书馆 1993年版。
    93.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版。
    94.科斯、阿尔钦、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95.《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96.T. Besley:《Property Rights and Investment Incentives: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103).
    97.Lerman, Zvi Csaki, Csaba Feder, Gershon: Land policies and evolving farm structures in transition countries ,the World Bank Group,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02.
    98.John Dixon, Aidan Gulliver: Farming Systems and Poverty, Malcolm Hall, 2001.
    99. Turner M., L. Brandt and S. Rozelle(1998),“Property Rights Formation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Exchange and Production in Rural China”,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Toronto. Mimeo .
    100. Feder, G., L. Lau, J. Lin, and X.Luo(1992),“The Determinants of Farm Investment and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in Post-reform China”,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4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