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建筑师竞争力剖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市场开放进一步朝广度、深度两个方面发展,建筑设计市场更是处于市场开放的最前沿。一方面,为了提高本国建筑创作水平,繁荣建筑创作市场,国内频频举办各种国际竞赛,邀请国外优秀建筑设计公司或建筑师参赛;另一方面,国内建筑设计任务的持续饱和和利润的不断增长,也吸引了许多境外公司及建筑师主动参与到我国的建筑设计竞争中来。处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当代中国建筑师也受到了建筑业界内外广泛的关注。本文以中国建筑师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路径及中国建筑师的成长历程为研究线索,对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设计竞争力水平做出理性而深入的分析。
     论文第一章对当代我国建筑师的执业背景和环境进行了陈述,阐述了研究当代中国建筑师竞争力水平的意义,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
     第二章主要研究了中国建筑师的成长历程及现状。文章以中国建筑师成长的历史发展为纵轴,分析了现代意义上的四代中国建筑师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他们的竞争力水平。同时对处于不同历史年代的中国建筑师进行了横向的比较,以期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了解当代中国建筑师竞争力现状的历史渊源和必然性。
     第三章对中国建筑师的竞争力现状进行了理性的阐述。从中国的建筑设计市场现状出发,列举了中国建筑师所处市场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并进一步对中国建筑师竞争力现状作出更深入的研究和比较,得出“当代中国建筑师竞争力相对时代而言存在着滞后性”这一结论。
     第四章从三个方面对中国建筑师竞争力滞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从建筑师设计素质层面进行了分析;其次讨论了行业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了在文化背景及建筑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
     在文章的最后,对我国建筑师的竞争力水平提升途径作了一些思考,以期对我国当代建筑师竞争力水平能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赶上市场发展的需要提供一定的参考。
Along with the globalization advancement daily acceleration and national economy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ur country's market opens further toward two aspects develops: the breadth, the depth.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market became the foreland of chinese opening market. On the one hand, in order to raise our design competence, and prosper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market, we conduct a great deal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and invite overseas outstand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companies or architects participate to take part in these competitions;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domestic architectural design duty continuously being saturated and the profit unceasing growing, the Chinese design market also has attracted many oversea companies and architects participates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competition on own initiative. At the time of filling with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s has also received the widespread attentions .This article taking the Chinese architect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taking the China modern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way and the Chinese architect's growth course as the research clue, makes the rational and the thorough analysis to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s’design competitive power level.
     The first chapter has carried on the statements to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s working background and the environment, elaborated the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s’competitive power level, and the explanation of the correlative concepts.
     Second chapter mainly has studied the Chinese architects’growth cours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article tak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architects as an ordinate axis, has analyzed the time background and their competitive power level of four generation Chinese architects in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Meanwhile we has carried on the crosswise comparison to the Chinese architects who was in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ages, in order to comb a clear vein, and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s’present situation.
     Third chapter has carried on the rational elaboration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architect' competitive power. Embarked from the Chinese architectural design market, we enumerated the superiority and the inferiority of the market environment which the Chinese architects locate, and further made more thorough research and the comparison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competitive power. Consequently, we obtained the conclusion: relat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ime,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s’competitive power has the hysteresis quality.
     Fourth chapter has analysed the reasons which the Chinese architect’competitive power is lag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it analysed the quality from the stratification of our architects’design lever. Next , it discussed the issue which exists in the profession movement mechanism; Finally, it has analyzed the insufficiency which exists in the cultural context and the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aspect.
     Finally, it has made some ponders to promotion way to our country architects’competitive power level, in order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as far as possible to help that our country architects’competitive power level can catch up with the market development in the quick time.
引文
1 《建筑师》编委会,中国百名一级注册建筑师作品选(1~5 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 杨永生.建筑百家评论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① 曹远征、孙安琴. 国际竞争力概念翻新--世界龙虎榜重新排名.经济日报.1995 年 8 月 23 日
    ② 胡大力. 企业竞争力论.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年.
    ③ C.K. Prahalad and 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www.management.com.cn/strategy.shtml.2002
    ④ 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M].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年 6 月. 第 113-147 页,第 138-179 页
    ⑤ 张列平.企业总体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5 年 4 月. 第 34-35 页
     ① ·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
     ①杨永生·中国四代建筑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① 杨永生·中国四代建筑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P12
    
    ① 李琦·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群体特征分析·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3
    ② 张颐武·面对困惑与挑战——90 年代文化与文学的选择·建筑师·63
     ① 郑时龄·中国建筑师的自主创新——中国建筑师应是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建筑的主导·城市规划学刊·2006.02
     ① ·汪恒·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建筑创作·2006.04
    ① ·黄晶晶·新周刊·2002.03·转引自:http://www.abbs.com.cn/bbs/post/view?bid=1&id=475470&tpg=1&ppg=1&sty=1&age=30#475470
    ①本表参考了·马国馨·三谈机遇和挑战·世界建筑,2004.07·中的表 2.1998 年后北京举行的部分国际设计竞赛小计
     ① ·李翔宁·权宜建筑——青年建筑师与中国策略·时代建筑,2005.06
    
    ① ·齐康主编·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词典·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② ·禹食·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世界建筑,1993(3)
    ③ ·库哈斯带给中国的不仅是争议·建筑与文化,2004(3)增刊
    
    ① ·马京·国内建筑教育改革的探讨·广西交通科技,2001.2
    ② ·赵魏岩·当代美学意义·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① .姜涌.设计事务所的两种模式:组织事务所与建筑家工作室--中国建筑设计制度之思考(1).世界建筑.2004(11)
     ① ·中国建筑学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协第 93 次青年科学家论坛·http://www.chinaasc.org/academy/text.php?NewsId=47
     ① ·建筑设计师马岩松:我只能算是婴儿设计师·http://tj.house.sina.com.cn/n/2006-04-18/174924516.html
    ① ·都市实践·用“当代性“来思考和制造”中国式“·时代建筑,2006.03
    ② .傅刚、费青.访问森俊子.世界建筑.2003(4)
    ③ ·牛建宏 ·国内建筑如何“突出重围”· http://www.cqvip.com/
    ④ ·马国馨·创造中国现代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师的责任.建筑学报.2002.01
     ① ·吴向阳·职业建筑师的来源与建筑教育体系·新建筑,2001.4
    
    ①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作品与思想.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② .郑时龄.中国建筑的实验性与城市化问题.城市规划会刊.2004(5)
    ③ .姜涌.精品化策略与中国建筑的制度创新--中国建筑设计制度之思考(2).世界建筑.2004(12)
    
    ① ·候勇·胡绍学:呼唤中国设计竞争力·人物,2004.9
    ② ·扶庆柏·上海化工研究院设计所管理体制创新·复旦大学硕士论文
    ① ·郑时龄·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全球化·http://www.eol.cn/jiang_zuo_1876/20060323/t20060323_104270.shtml
    ② ··面向新的专业精神——建筑教育中的跨学科协作·世界建筑,2004.3
    ③ ·马成松 朱斯坦·国外建筑教育现状以及对我们的启示·高等建筑教育,2004.2
    
    ① ·邹德侬 赵建波 刘丛红·理论万象的前瞻性整合——建筑理论框架的建构和中国特色的思想平台
    ② ·余卓群·关于建筑理论框架的探索·建筑学报,2002.11
    ③ ·张向炜·新时期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状况及前瞻·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
    
    ① ·李道增·“全球本土化”与创造性转化·世界建筑,2004.1
    ② ·张向炜·新时期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状况及前瞻·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
    
    ① ·马国馨·创造中国现代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师的责任·建筑学报,2002.1
    ② ·牛建宏·国内建筑如何“突出重围”· http://www.cqvip.com/
     ①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 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
    [2]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 杨永生·中国四代建筑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建筑师》编委会·中国百名一级注册建筑师作品选(1~5 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5] 杨永生·建筑百家评论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 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7] 赵魏岩·当代美学意义·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8]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 吴焕加·20 世纪西方建筑史·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
    [10] 沙永杰·“西化”的历程:中日建筑近代化过程比较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1] 布正伟·当代中国建筑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2] 胡大力·企业竞争力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年
    [13] 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年
    [14] 齐康主编·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词典·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5]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作品与思想·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16] 曾昭奋 张在元主编·当代中国建筑师(第二卷)·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1
    [17] 贾东东编·海内外建筑师合作设计作品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18] 杨永生主编·建筑百家言续编:青年建筑师的声音·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9] 肖瑞 李利明编著·理性的激情:国际经济学殿堂的中国建筑师·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0] 陆建初·智巧与美的形观——中西建筑文化比较·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
    [21] 杨秉德·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2] 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论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3] 杨志疆·当代艺术视野中的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3
    [24]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论文:
    [1] 王浩娱·中国近代建筑师执业状况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6
    [2] 朱涛·信息消费时代的都市奇观——世纪之交的当代西方建筑思潮
    [3] 马国馨·三谈机遇和挑战·建筑学报,2004.7
    [4] 薛求理·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院·时代建筑,2004.1
    [5] 鲍家声·建筑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建筑学报,1999.1
    [6] 马国馨·创造中国现代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师的责任·建筑学报,2002.01
    [7] 郑时玲·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建筑学报,2003.02
    [8] 曾坚·中国建筑师的分代问题及其他——中国现代建筑家研究之一·建筑师,第 67 期,1995
    [9] 曾坚, 邹德侬·传统观念与文化趋同的对策—中国现代建筑家研究之二·建筑师,第 83 期,1998
    [10] 曾坚,严建伟·中国建筑师的创作思维特色及其反思—中国现代建筑家研究之三·建筑师,第 89 期,1999
    [11] 曹远征、孙安琴·国际竞争力概念翻新——世界龙虎榜重新排名·经济日报,1995 年 8 月 23 日
    [12] 张列平·企业总体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5.4
    [13] a+u·中国特辑·2003.12
    [14] 李琦·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群体特征分析·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3
    [15] 张颐武·面对困惑与挑战——90 年代文化与文学的选择·建筑师,63
    [16] 郑时龄·中国建筑师的自主创新——中国建筑师应是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建筑的主导·城市规划学刊·2006.02
    [17] 王庆春等·论建筑业创新·建筑,2003.9
    [18] 杨亚洲·大工设计院发展战略研究·硕士论文,2002.06
    [19] 汪恒·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建筑创作·2006.04
    [20] 李翔宁·权宜建筑——青年建筑师与中国策略·时代建筑,2005.06
    [21] 禹食·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世界建筑,1993(3)
    [22] 阿福·库哈斯带给中国的不仅是争议·建筑与文化,2004(3)增刊
    [23] 马京·国内建筑教育改革的探讨·广西交通科技,2001.2
    [24] 范诚 王群·建筑师市场策略发展趋势的展望-考察当代中国实验建筑师的活动·建筑学报,2005.11
    [25] 都市实践·用“当代性”来思考和制造“中国式”·时代建筑,2006.03
    [26] 姜涌·设计事务所的两种模式:组织事务所与建筑家工作室——中国建筑设计制度之思考(1)·世界建筑,2004(11)
    [27] 姜涌·精品化策略与中国建筑的制度创新——中国建筑设计制度之思考(2)·世界建筑,2004(12)
    [28] 傅刚、费青.访问森俊子.世界建筑.2003(4)
    [29] 牛建宏 ·国内建筑如何“突出重围”·http://www.cqvip.com/
    [30] 彭怒,伍江·中国建筑师的分代问题再议·建筑学报·2002.12
    [31] 吴向阳·职业建筑师的来源与建筑教育体系·新建筑,2001.4
    [32] 郑时龄·中国建筑的实验性与城市化问题·城市规划会刊.2004(5)
    [33] 扶庆柏·上海化工研究院设计所管理体制创新·复旦大学硕士论文
    [34] 杨华·从德国设计竞赛制度看我国的设计招标·规划师,2000.5
    [35] 郑时龄·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全球化·http://www.eol.cn/jiang_zuo_1876/20060323/t20060323_104270.shtml
    [36] 马成松 朱斯坦·国外建筑教育现状以及对我们的启示·高等建筑教育,2004.2
    [37] 邹德侬 赵建波 刘丛红·理论万象的前瞻性整合——建筑理论框架的建构和中国特色的思想平台·建筑学报,2002.12
    [38] 余卓群·关于建筑理论框架的探索·建筑学报,2002.11
    [39] 张向炜·新时期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状况及前瞻·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
    [40] 林少宏·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1] 聂华波·中国建筑设计事务所体制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1
    [42] 牟中辉·中国第三代建筑师的建筑作品及创作思想的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1
    [43] 杨凌·近年境外建筑师在中国的作品分析与思考·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
    [44] 李道增·“全球本土化”与创造性转化·世界建筑,2004.1
    [45] ·面向新的专业精神——建筑教育中的跨学科协作·世界建筑,2004.3
    [46] Chinese “architectural village” remakes masterpieces · Architectural Record,2004.10
    [47] 叶荣贵·建筑教育要加倍重视生产实践与建筑技术·建筑学报,1999.5
    [48] 汪正章·重在过程——考察美国建筑教育的启示·建筑学报,1999.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