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柏拉图之功用诗学比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学艺术的功用价值是什么这是古老而又长新的诗学问题。其中,先秦的孔子与古希腊的柏拉图就曾对此表明各自的观点。本研究试图从系统文艺价值的角度来探讨和比较孔子与柏拉图的功用诗学。特别就二者诗学中所包含的社会功用和个体功用作具体地分析与阐释。笔者认为,这不仅是是一种学理上的探究,而且针对当前所鼓吹的“文学消亡论”、“文学无用论”等现实问题也是不无启发的。具体分三部分来阐述:
     第一,本研究认为,孔子删《诗》与柏拉图驱逐诗人的行为或思想,就是在实践他们各自功用诗学的“法则”或“法规”的极好证明。尽管在理性的阐发上,孔子更侧重于实践层面的躬行,而柏拉图则更多地在思辨层面来演绎,但是二者对诗乐功用都有着良好的理解,尤其是诗乐的教化与协调等社会功用。
     第二,通过对孔子的“诗无隐志”说与柏拉图的“模仿”说的分析比较,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除了看重社会功用之外,在他们的诗学观点中还闪烁或暗含着审美的个体功用思想。其中,就“诗无隐志”说所蕴含的“情”与“志”的功用二重性考察,以及对“模仿”说的重释与审美因素的挖掘,得知在美的追求上,孔子注重的是以“仁”为核心的“中和”之美与伦理化的“善”,而柏拉图心仪的是“理式”至上的“调和”之美与神话式的“真”。
     第三,对影响二者功用诗学的文化深层成因,本研究也作了最后的阐释。笔者认为,是宗法与宗教文化价值的不同取向,深刻影响到他们在功用诗学上偏重于社会实用性。当然,这种把功用诗学“实用化”偏颇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What is the usefulness and value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is is the old and developing issue of poetics. Confucius in the Pre-Qin Times of China and Plato of ancient Greece had their sparking thinking on this issue.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Functional Poetics of Confucian with Plato’s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ystem of literature’s and art’s value and analyzes the social function and individual function of their poetics. This paper will not only be a doctrinal research but also have some illumination on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literary extinction theory, and literary useless theory, which are advocated by some scholar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llowing three parts.
     Part I, This paper believe that Confucian deleting of the Book of Poetry and Plato's expulsion of poets are the best supporting of their opinions on the Functional Poetics or literature and art. Although there were differences of their ways of thinking, for example, Confucius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ing of his theory while Plato emphasized on critical and abstractive deduction, both of them had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poetics’function.
     Part II, By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Confucius idea“Shi Wu Yin Zhi (poetry should with mind)”with Plato’s Mimesis,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re are aesthetic and understanding of Individual Functional Poetics in their poetics views besides focuses on the social functions. By analyzing the duality of usefulness of poetics in the "Qing(feeling)" and "Zhi(mind)" which implied in Confucian idea“Shi Wu Yin Zhi (poetry should with mind)”, and by re-interpreting Plato’s Mimesis and its aesthetic factors, this paper holds that on the pursuit of aesthetics Confucius focused on the beauty of“zhonghe( balance )”which with the“benevolence”as its core, and the ethical concept of“shan(goodness)”while Plato preferred to the conceptual beauty of“reconciliation”beautify and the mythical“truth”.
     Part III, we try to probe into the deep cultural causes of Confucian and Plato’s usefulness of poetics, and go to the conclusion that both the ethical and religious culture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onfucius and Plato’s social pragmatic value orientation of Functional Poetics. However, the practicability of the Functional Poetics is also worthy of serious reflection.
引文
①杨乃乔主编《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316页。
    ②杨乃乔主编《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320页。
    ①(美)艾布拉姆斯(Abrams,M.H.)著;郦雅牛等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4页。
    ②(美)刘若愚(James J. Y. Liu),杜国清译:《中国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18页。
    
    ①狄兆俊:《中英比较诗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6页。
    ②(美)刘若愚(James J. Y. Liu),杜国清译:《中国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161页。
    ③参考李春青:《文学价值学引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8-9页。
    ①《孔子诗论》是1994年上海博物馆自香港抢救入藏的楚简中的一种,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在经过精心保护
    ①(汉)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2001年9月,325页。
    ②(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中华书局,1980年,263页。
    ③(宋)朱熹集注:《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月,序页。
    
    ①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92页。以有下引《论语》处皆出此,故不复注。
    ②陈戍国撰:《诗经校注》,岳麓书社,2004年5月,427页。
    ③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53-54页。
    
    ①王柯平:《走向跨文化美学》,中华书局,2002年,268页。
    ②陈戍国撰:《诗经校注》,岳麓书社,2004年5月,41页。
    ①刘信芳:《孔子诗论述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2页。以下有关《孔子诗论》的文献皆引自此,故只用中括号与仿宋字体简注于文后,不复注。
    ①(美)依迪丝汉密尔顿;葛海滨译:《希腊精神:西方文明的源泉》,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年,216页。
    ①陈中梅:《柏拉图诗学和艺术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94页。
    ②王柯平:《<理想国>的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291页。
    ①王柯平:《走向跨文化美学》,中华书局,2002年,229页。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104-105页。
    
    ①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1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2005重印),15页。
    ②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5月,120页。
    ①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5月,128页。
    ②陈中梅:《柏拉图诗学和艺术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342、6页。
    ③王柯平:《<理想国>的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91页。
    ①汪子嵩,王太庆编:《陈康:论希腊哲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9月,50-60页。
    
    ①曹建国、张玖青:论上博简《孔子诗论》与《毛诗序》阐释异.http://www.Jianbo.org/wssf/2003/caozhang02.html.
    ②朱自清:《诗言志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序页。
    
    ①钱玄等注译:《礼记》,岳麓书社,2001年,511页、526页、512页。
    ②李婵:孔子与《诗》三百[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③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275页。
    
    ①陈桐生:《礼化诗学诗教理论的生成轨迹》,学苑出版社,2009年03月,57页。
    ②杨乃乔:《比较诗学与他者视域》,学苑出版社,2002年,239页。
    
    ①闻一多:《闻一多全集10·文学史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8页。
    ②(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中华书局,1980年,2108页。
    ③朱自清:《诗言志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3页。
    
    ①(英)鲍桑葵著;张今译:《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24页。
    ②王柯平:《<理想国>的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218-219页。
    ①(德)伽达默尔(Gadamer)著;余纪元译:《伽达默尔论柏拉图》,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66页。
    
    ①王柯平:《<理想国>的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235页。
    ②李咏吟:向善而在:文学艺术的审美道德目的和使命[J].文学评论,2009,(2).
    
    ①(英)鲍桑葵著;张今译:《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32页。
    ②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神思篇。
    ③(英)鲍桑葵著;张今译:《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40页。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18页。
    ②《论语子路》有:“君子和而不同”之论。
    ①陈中梅:《言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202页。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3页。
    ①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265页。
    ①李山:《先秦文化史讲义》,中华书局, 2008年,238页。
    ②李春青:《诗与意识形态: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与中国诗学观念的生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177页。
    ①《左传·襄公二十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而无文,行而不远。’”
    
    ①钱钟书:《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302页。
    ②(英)基托(Kitto,H.D.F.)著;徐卫翔,黄韬译:《希腊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45页。
    ③顾准:《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164页。
    
    ①(美)约翰·E.波德曼著;胡自信译:《柏拉图》,中华书局,2002年,48页。
    ②(英)基托(Kitto,H.D.F.)著;徐卫翔,黄韬译:《希腊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97页。
    
    ①李衍柱:相:柏拉图诗学与美学思想方法论的元点——《柏拉图全集》阅读札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②A.N.怀特海(Whitehead):《过程与实在:论宇宙哲学》,转引自(美)约翰·E.波德曼著;胡自信译:《柏拉图》,中华书局,2002年,8页。
    
    ①陈中梅:《柏拉图诗学和艺术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141页。
    ②(古希腊)荷马著;陈中梅译:《伊利亚特》,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9月,1页。
    ③(古希腊)赫西俄德著;张竹明、蒋平译:《工作与时日神谱》,1991年,1、26、27页。
    ④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86页。
    
    ①参见敏泽,党圣元:《文学价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95-115页。
    ②(日)中元村著;吴震译:《比较思想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页。
    
    ①周来祥,陈炎:《中西比较美学大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57页。
    ②以《论语·述而》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为证。
    ③钱穆:《孔子传》2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2月,104页。
    
    ①王立宗:孔子与柏拉图知识观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7年。
    ②《论语·宪问》篇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之述。
    ③王立宗:孔子与柏拉图知识观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7年。
    ①柏拉图:《第七封信》,转引自: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236页。
    
    ①转引自:周发祥、李岫主编:《中外文学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440页。
    ②转引自:张文涛编著:《戏剧诗人柏拉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2页。
    ①转引自:张文涛编著:《戏剧诗人柏拉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5页。
    [1]杨乃乔主编.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3](美)艾布拉姆斯(Abrams,M.H.)著;郦雅牛等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2.
    [4](美)刘若愚(James J. Y. Liu)著;杜国清译.中国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2.
    [5]曹顺庆著.中西比较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09.
    [6]狄兆俊著.中英比较诗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7]陈良运著.中国诗学体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07.
    [8]李春青著.文学价值学引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9]敏泽,党圣元著.文学价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10](英)萨缪尔?亚力山大(Samuel Alexander)著;韩东辉,张振明译.艺术、价值与自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汉)司马迁著.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8.10.
    [13](宋)朱熹集注.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01.
    [14]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5]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6]钱玄等注译.礼记(上、下)[M].长沙:岳麓书社,2001.
    [17](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8](古希腊)柏拉图著;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19]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04.
    [2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2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著;廖申白译注.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22]陈戍国撰.诗经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05.
    [23]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1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4]朱自清著.诗言志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25]刘信芳著.孔子诗论述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26]范明生著.柏拉图哲学述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7] N.帕帕斯(Nickolas Pappas)著;朱清华译.柏拉图与《理想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8]王柯平著.走向跨文化美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9]王柯平著.《理想国》的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6.
    [30](英)鲍桑葵著;张今译.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1]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2]李泽厚,刘纲纪著.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05.
    [33]陈中梅著.柏拉图诗学和艺术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4]陈中梅著.言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
    [35]陈桐生著.礼化诗学诗教理论的生成轨迹[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03.
    [36]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8.12.
    [37]汪子嵩,王太庆编.陈康论希腊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09.
    [38]杨乃乔著.比较诗学与他者视域[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39](德)伽达默尔(Gadamer,Hans-Georg)著;余纪元译.伽达默尔论柏拉图[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02.
    [40]闻一多.闻一多全集10文学史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12.
    [41]易杰雄主编;田士章等撰稿.世界十大思想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03.
    [42]顾准著.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3](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4](美)依迪丝?汉密尔顿著;葛海滨译.希腊精神西方文明的源泉[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45](英)基托(Kitto,H.D.F.)著;徐卫翔,黄韬译.希腊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6]李山著.先秦文化史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7]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8]张法著.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9](日)中村元著;吴震译.比较思想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50]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1]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第二版)(上、中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
    [52]周来祥,陈炎.中西比较美学大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53]李春青著.诗与意识形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
    [54] (古希腊)荷马著;陈中梅译.荷马史诗伊利亚特[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09.
    [55](古希腊)赫西俄德著;张竹明,蒋平译.工作与时日神谱.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1.
    [56]钱穆著.孔子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57](美)郝大维(David L.Hall),(美)安乐哲(Roger T.Ames)著;何金俐译.通过孔子而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7.
    [58] (德)罗哲海著.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02.
    [59](美)约翰?E.彼德曼(John E.Peterman)著;胡自信译.柏拉图[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0]张文涛编著.戏剧诗人柏拉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8.
    [61]周发祥,李岫主编.中外文学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62]钱钟书著.钱钟书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M],1997.
    [63]杜书瀛著.文学会消亡吗学术前沿沉思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12.
    [64](美)希利斯?米勒著.文学死了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5]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编.近四十年来孔子研究论文选编[C].济南:齐鲁书社, 1988.07.
    [66]童庆炳著;赵勇编.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童庆炳文学专题论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67]李婵.孔子与《诗》三百[D].山东师范大学. 2006.
    [68]王立宗.孔子与柏拉图知识观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69]李咏吟.向善而在:文学艺术的审美道德目的和使命[J].文学评论,2009,(2).
    [70]李衍柱.相:柏拉图诗学与美学思想方法论的元点──《柏拉图全集》阅读札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71]陈中梅.柏拉图对诗和诗人的批评──柏拉图诗学思想再认识[J].外国文学评论,1994,(1).
    [72]刘萍.试比较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6).
    [73]王许林.孔子与柏拉图文艺思想之比较[J].孔子研究,1989,(2).
    [74]周平远.孔子、柏拉图文艺思想比较研究三题[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75]肖作铭.柏拉图以前古希腊的文艺思想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2,(6).
    [76]刘珙.孔子美学思想初探[J].甘肃社会科学,1995,(6).
    [77]索亚军.柏拉图哲学中真善美的统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