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豫西北农村市场与社会转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研究豫西北农村市场与近代社会转型,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当前河南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认识,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农村市场既是农村农副产品进入城乡市场网络的起点,又是城市工商业品输入农村消费市场的终点。豫西北农村市场是豫西北地区综合的社会经济文化载体,亦是反映豫西北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农村市场的关注逐渐增多,但大多局限于沿海发达地区,而对于处于内陆腹地的豫西北地区则大多不言其详。豫西北地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其地貌特征复杂多样,而且处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加之近代自然灾荒频繁,社会局势动荡不安,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同时豫西北区域内人口密度分布也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豫西北北农村市场的发展。笔者对于豫西北地区农村市场的复原性研究,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尽量弥补前人对于微观研究的不足,使处于边缘过渡地带的豫西北地区农村市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加深。
     近代时期,随着沿海沿江等城市的开埠通商,豫西北地区农村商品经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表现为豫西北农村集镇数量大幅度增加,农村集镇开市频率提高,集镇开市期限缩短,农村集镇的经济贸易功能得到不断增强。豫西北地区集镇已形成以间日集为主,每日集、十日四集、三日一集及五日一集的集期格局,集镇的空间分布大多数设在距城10至50里之间的区域,集镇方位围绕县城分布,呈现出不规则状态;豫西北集镇市场对活跃当地农村社会经济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代豫西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引起了豫西北地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豫西北地区以市场为导向的传统农村市场化程度得到不断增强;同时,豫西北近代新兴的专业型农村市场也开始大量出现,并迅速发展。豫西北地区不仅传统的粮食市场、棉花市场、土布市场、中药材等市场商品交易量大增,而且诸如烟草市场、毛皮鸡蛋市场、草帽辫市场、茧绸市场等近代出口贸易型市场也迅速增加,豫西北地区农村专业市场的分布特征开始出现专业化、区域化的趋势,其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豫西北地区的农村市场,促进了豫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代以来,豫西北地区庙会市场分布也开始增多,不仅集镇的村落有众多的庙会分布,而且非集镇的村落,其庙会分布也在不断增加,甚至无人居住的山顶处的庙会也开始出现;庙会会期时间逐渐延长,大多集中于二、三、四月份,庙会的组织管理发生了变化,近代的绅商开始进入庙会的组织管理领域;最为重要的是豫西北地区庙会市场的经济贸易功能迅速增强,开始占据庙会功能的主导地位;尽管豫西北庙会市场的内部区域差异在逐渐增大,但是豫西北庙会市场对于弥补豫西北集镇市场在空间分布和商品贸易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豫西北农村市场作为初级商品的汇集地,其交通原来主要依靠传统的水陆运输,主要在区域内或国内流动;近代以来,豫西北地区借助于便捷的铁路、公路运输,把本地所出的农副土特产品汇聚于通商口岸然后进入国际市场:同时,外来的工业制成品也依靠铁路、公路输入到豫西北各地,更为重要的是近代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使豫西北地区农村市场的结构逐渐从传统水陆型转变为近代铁路公路型。至此,豫西北农村市场开始纳入以通商口岸为中心的商品流通结构之中,成为国际商品流通体系的一部分。
     随着豫西北农村市场的发展,其对豫西北的农村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在农村市场的作用下,农业改良速度加快,农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营重点由粮食作物转向经济作物,自给性农业开始向商品性农业发展。同时,豫西北地区手工业和商业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农民对农村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强,农村市场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后,农民的经商意识开始增强,思想观念逐步近代化,这些都在客观上推动了近代豫西北地区的农村社会转型。
     本文运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就近代时期豫西北地区农村市场发展的脉络做了复原性的研究,部分农村市场发展情况上溯到清初。全文通过近代时期豫西北农村市场的研究,清晰地认识到豫西北农村市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主要表现形式是集镇市场和庙会市场的发展,豫西北农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化市场倾向进一步增强,近代交通格局的变迁改变了豫西北农村市场的空间分布结构,总之,豫西北农村市场对豫西北农村社会转型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Study on the rural market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modern times of Henan province,help people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market in rural areas of Henan province understanding of economic development,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rural market is a rural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s entering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urban and rural market network,and the city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goods imported the end of the rural consumer market.Henan Northwest rural market is in Northwest integrated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carrier,Northwest is also reflected in rural Henan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a mirror.In recent years the academic community's concern for the rural market gradually increasing,but this is mostly confined to the developed coastal areas,and for a landlocked hinterland of the Henan northwest region is mostly words and not in detail.Henan Province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northwest of Henan Province,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complicated and varied, and the Loess Plateau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and the transition zone in addition Modern frequent natural famine,the social situation in turmoil and backwar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eastern region,at the same time within the North West Henan uneven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density,to a certain extent,limit the Northwest North Henan rural market development.Henan Northwest rural areas for the recovery of the market study and hope to a certain extent,as far as possible to make up for their predecessors microcosmic study of the shortcomings so that the transition zone marginalized rural areas of Henan Northwest market research breadth and depth has been further deepened.
     In Modern times,with the coastal port cities along the river,such as trade,rural commodity economy in the Northwest of Henan have been a large degree of development,Northwest of Henan showed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rural market towns,rural town of trading frequency increased trading shorten the period Town,the rural town of trade and economic functions are growing.Henan Province in Northwest China Town,has been formed to set mainly between daily set,and 10 four-,3-and 5 and a collection of a set pattern,the majority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rket towns in the city from 10 to 50 Lane regional,county town position on the distribution,and display irregular status Henan town northwest of the active local rural market ha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socio-economic role.
     The Henan Northwest Territories town already has taken form giving first place to gradually assemble,everyday collection,four part on 10th,one part on 3rd and the collection that one gathers on 5th expect a pattern,the town space distribution great majority are set up in the spur city 10 town bearing distributes,displays irregular state around county town till the area between 50 li,;Henan Northwest Territories temple fair marketplace distribution also begins to increase by,the date of a meeting time prolongs gradually,change the temple fair organization is managed having happened, being most important is that the temple fair marketplace economy trade function is prompt strengthen;But,the north west Henan inside,temple city area difference enhance gradually.
     With modern Henan northwest regi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but also from the northwest region's economic Henan crop acreage and the expansion of Henan Province in Northwest China market-oriented degree of traditional rural market continually enhance At the same time,Henan Northwest emerging professional modern-rural market appeared in large numbers have begun,and rapid development.Henan Northwest region not only the traditional food market,the cotton market,Chabu market,Chinese herbal medicine,and other market commodities trading volume increase,and the market,such as tobacco,fur eggs market,the market braided straw hat, Chongchou market,and other modern-export trade growth in the market,Henan Northwest rural areas the distribution of market professionals began to specialization,and the trend of regionalization, largely active in the northwestern region of Henan and the rural market and promote the northwest region Hena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odern times,Henan temple in the northwest distribution market also began to increase,not only the Town villages distribu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temples,villages and non-Town,the temple has also increased the distribution,and even uninhabited hilltop temple began Department appeared temple will be gradually extended period of time,mostly concentrated in two,three,in April,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temple there is a change in the modern Shenshang has begun to enter the temple in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reas;Hena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emple in Northwest China economic and trade market function is rapidly increasing,the temple has begun to function in a dominant position,although Henan temple Northwes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internal market in gradually increasing,but the market for the temple Northwest of Henan Province compensate for the market in the northwestern tow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ommodity trade,and others,played a inestimable role.
     Henan province northwest rural market as a commodity pool,the original mainly rely on the traditional surface transportation,mainly in the region or domestic flows;modern times,through the use of its convenient rail,road transport,Henan province northwest region began clustering in agricultural trade ports access to international markets;At the same time,foreign industrial products also rely on the railways,highways input to the western part of Henan,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he modern mode of transportation changed that Henan province northwest region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rural market gradually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surface Highway-rail.At this point, Henan Northwest into the rural market has started trading ports as the center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circulation of commodities,as p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circulation system.
     Henan province northwest rural marke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ts rural community northwest of Henan hav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First,speed up agricultural improvement,there is a change in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business focus from food crops to cash crops and subsistence agriculture began to commerci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t the same time,Henan province northwest region handicrafts and business has also undergone a certain degree of change,the peasants in the rural areas dependent on the market increased,the commodity structure of the rural market has undergone major changes in the end,the farmers began enhance business awareness, thinking gradually Modernization All these objectively promote the northwest region of modern rural Henan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uses history,historical geography,economics and other disciplines of study methodology and theory,on the northwest region of modern times Henan provinc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market to the recovery of the context of the research,some of the rural market development dates back to the early Qing Dynasty.Henan province modern period by the Northwest through the rural market research,a clear understanding that the rural market continues to develop,its main manifestations of the Town and Temple City,the rural market to be market-oriented and further enhance the specialization trends,changes in the pattern of modern traffic Henan province northwest chang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rural market structure,Henan province northwest rural markets in the rural areas have had a significant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role and impact.
引文
[1]张萍著:《地域环境与市场空间》第一章《绪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5页。
    [2]转引自[日]寺田隆信:《山西商人研究》第42页,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3]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农业出版社,1980年3月.
    [4]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5]李正华:《乡村集市与近代社会--20世纪前半期华北乡村集市的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
    [1][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日]加藤繁:《清代村镇的定期市》,《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3年11月。
    [3]王兴亚:《明清河南庙会研究》,《天中学刊》1995年1-2期;《明清时期的河南山陕商人》,《郑州大学学报》,1996年2期;《清代河南集市贸易及其作用》,《河南大学学报》1997年2期;《清代河南的商业会馆》,《中州学刊》1997年6期。
    [4]龚关:《明清至民国时期华北集市的数量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3期;《明清至民国时期华北集市的比较分析--与江南、华南等地的比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3期;《近代华北集市的发展》,《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明清至民国时期华北集市的集期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3期;《明清时期华北市场的发展与制约》,《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2期。
    [1]谭其骧:《地方志史不可偏废旧志资料不可轻信》,《江海学刊》,1982年第2期。
    [2]指建国后各省市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的文史资料。
    [1]民国《偃师县风土志略》第1编《地理·土质》。
    [1]王金绂编:《近编中华地理分志》六《河南省》,北京玻璃厂北京求知学社,1924年09月,第145页。
    [2]民国《新安县志》卷三《财赋·户口》。
    [3]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第一编《历代灾荒的史实分析》,三联书店,1958年,第34页。
    [1]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第一编《历代灾荒的史实分析》,三联书店,1958年,第35、36页。
    [2]夏明方著:《民国时期自然灾荒与乡村社会》第三章,中华书局,2000年,第173、174页。
    [3][美]杜赞奇:《现代化的陷阱-1900-1942年中国国家政权的扩张对华北乡村社会的影响》,《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4期。
    [4]张锡昌等编辑:《河南省农村调查》第一章《绪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2页。
    [5]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五《实业·商业》,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1988年重印,第273页。
    [6]林传甲:《大中华河南地理志》第115章《洛阳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第229-230页。
    [7]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五《实业·商业》,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1988年重印,第275页。
    [8]民国《陕县志》卷十三《实业·农林》。
    [9]河南农村合作委员会:《河南农村合作》第1卷6期,民国23年11月出版,开封,第90-91页。
    [1]民国《陕县志》卷七《财政》。
    [2]民国《温县志稿》卷三《物产志》。
    [3]郑起东著:《转型时期的华北农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272页。
    [4]王幼侨:《河南方舆人文志略》,北平西北书局发行,1932年,第125页。
    [5]吴世勋编:《河南》第二章《人文·商业概况》,中华书局印行,1927年5月,第36页。
    [1]乾隆《永宁县志》卷四《土地部里保·镇集附》;民国《洛宁县志》卷四《镇集》。
    [2]洛宁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洛宁县志》卷三《经济·商业·市场布局》,1991年12月,第237页。
    [3]林传甲《大中华河南省地理志》第122章《洛宁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10月,第243-244页。
    [4]乾隆《直隶陕州志》卷二《建置志·乡镇·市集附》。
    [5]乾隆《重修灵宝县志》卷二《建置志·乡镇·镇集》。
    [7]光绪《陕州直隶志》卷二《建置·乡镇集市》。
    [1][美]施坚雅著:《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第一部分《周期性和集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1页。
    [2]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第一章《集市--市镇兴起的历史轨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6页。
    [3][美]施坚雅著:《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第一部分《周期性和集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9页。
    [1]嘉庆《密县志》卷七《建置志·集市》。
    [2]民国《密县志》卷五《风土志》。
    [3][美]施坚雅著:《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第一部分《周期性集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9页。
    [1][美]施坚雅著:《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第一部分《周期性集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9页。
    [2]汝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汝阳县志》第九编《商业·集市》,三联书店,1995年,第300页。
    [3]郏县县志办公室编:《郏县志》第十三编《商业·集市、庙会、物交会》,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56-357页。
    [4]嘉庆《长垣县志》卷六《建置书·市集》。
    [5]光绪《开州志》卷二《地理志·市集》。
    [1]戴景琥主编:《义马民俗志》第四章《集会贸易》,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月,第188页。
    [2]康熙《偃师县志》卷二《建置·乡镇》。
    [3]民国《临颍县志》卷二《建置志·市廛》。
    [4]民国《洛宁县志》卷四《建置·镇集》。
    [5]乾隆《林县志》卷五《风土志·集场记》。
    [6]民国《林县志》卷十《风土·生计·右工》。
    [7]嘉庆《浚县志》卷五《方域·集镇》。
    [8]嘉庆《长垣县志》卷六《建置书·第七市集》。
    [9]道光《河北采风录》卷四《滑县水道图》。
    [10]民国《续安阳县志》卷七《实业志·商业·商市》。
    11 乾隆《新安县志》卷一《封域六·街市》。
    [1][美]施坚雅著:《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第一部分《周期性集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3页。
    [2]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第一章《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5页。
    [3]邓玉娜:《清代河南集镇的空间分布-基于距县里程方面的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王兴亚著:《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对明清时期河南集镇的分布做了开创性的研究。
    [4][日]加藤繁著,吴杰译《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65页。
    [1]民国《新修阌乡县志》卷九《物产》。
    [2]民国《陕县志》卷十三《实业·物产》。
    [3]河南省政府秘书处[发行者]:《河南统计月报》,《各县社会调查·博爱》,1936年2卷11期,第163页。
    [1]吴承明著:《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51页。
    [2]前人研究成果:王天奖:《清末河南的民族资本主义》,《中州学刊》1984年第1期。
    郭豫庆等著:《近代河南经济的演变》,《史学月刊》1985年第4期。
    邓亦兵:《对近代河南经济问题的一点思考》,《中州学刊》1989年第2期。
    吴俊范:《论河南经济的变迁》,《史学月刊》2005年3月增刊。
    马雪芹:《明清时期河南省部分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分布》,《史学月刊》2003年第7期。
    吴俊范:《近代中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1期。
    [3]相关研究有:邓玉娜:《清代河南的粮食贸易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优秀硕士论文未刊稿。
    [4]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上册)卷之三《礼俗·风俗概况》,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2页。
    [5]乾隆《嵩县志》卷十二《市镇》。
    [6]党团林、郑廷玺:《嵩县龙驹白麦》,《河南文史资料》1992年第4辑,第169页。
    [7]民国《偃师县风土志略》第二编《物产·麦谷之属》。
    [8]河南省政府秘书处[发行者]:《河南统计月报》,《各县社会调查·登封》,1936年2卷10期,第149页。
    [1]李义方、董光灿、郭治业主编:《浚县粮食志》第五章《市场贸易》,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18页。
    [2]樊秉泉:《解放前的清化镇商业市场》,《博爱文史资料》1990年第5辑,第7-10页。
    [3]民国《续修范县县志》卷二《经济志·工商》。
    [4]河南省政府秘书处:《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8期,表5《主要粮食作物面积及产量》,开封。
    [1]民国《续安阳县志》卷三《地理志·物产》。
    [2]刘世永、解学东主编:《河南近代经济》第五章,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44、246页。
    [3]乾隆《沁州志》卷十《艺文志》。
    [4]刘世永、解学东主编:《河南近代经济》第五章,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12月,第205页。
    [5]尹会一:《尹少宰奏议》卷四《报完直省麦石疏》。
    [6]李义方、董光灿、郭治业主编:《浚县粮食志》第五章《市场贸易》,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19页。
    [7]吴世勋编:《河南》第二章《人文·商业概况》,中华书局印行,1927年5月,第37页。
    [8]民国《续武陟县志》卷六《食货志·农工商及物产大宗》。
    [9]光绪《范县乡土志》,《商务·五谷》。
    [10]林传甲:《大中华河南地理志》第113章《温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第225-226页。
    11 乾隆《嵩县志》卷十二《市镇》。
    [1]林传甲:《大中华河南省地理志》第125章《嵩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10月,第249-250页。
    [2]民国《孟县志》卷八《社会·商业“城镇各商家数表》。
    [1]吴世勋编:《河南》第二章《人文·棉花》,中华书局印行,1927年5月,第33页。
    [2]河南棉产改进所:《河南棉产改进所专刊(河南棉业)》,开封:河南省棉产改进所,1936年,第55页。
    [3]郭廉:《解放前夕的平乐花行》、《平乐农村旧事琐忆》,《孟津文史资料》1990年第4辑,第60、156-157页。
    [4]河南省政治讨论会干事会[发行者]:《河南政治月刊》1934第四卷第三期,《豫西—周记》,第13页。
    [5]民国《偃师县风土志略》第二编《物产·麦谷之属》。
    [6]林传甲:《大中华河南地理志》第118章《巩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第235-236页。
    [7]民国《河阴县志》卷八《风俗·物产考》。
    [8]河南省政府秘书处[发行者]:《河南统计月报》,《豫西棉产状况》,1935年1卷7期,第132页。
    [9]民国《陕县志》卷十三《实业志·物产·货属》。
    [10]林传甲:《大中华河南地理志》第116章《陕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第231-232页。
    11 河南棉产改进所:《河南棉产改进所专刊(河南棉业)》,开封,河南省棉产改进所,1936年,第47页。
    12 民国《新修阌乡县志》卷九《物产》。
    13 河南农村合作委员会:《河南农村合作》第1卷6期,民国23年11月出版,开封,第90-91页。
    14 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四《物产·农产》,民国十八年版(1988年重印),第189页。
    15 河南棉产改进所:《河南棉产改进所专刊(河南棉业)》,开封,河南省棉产改进所,1936年版,第29页。
    16 民国《续安阳县志》卷七《实业志·农业》。
    17 刘世永、解学东主编:《河南近代经济》第五章,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12月,第246页。
    18 民国《重修滑县志》卷十《实业物产》。
    19 民国《新乡县续志》卷二《物产志》。
    [1]民国《禹县志》卷七《物产志》。
    [2]民国《孟县志》卷八《社会》。
    [3]林传甲:《大中华河南地理志》第112章《孟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第223-224页。
    [4]林传甲:《大中华河南地理志》第113章《温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第225-226页。
    [1]章楷编:《植棉史话》,农业出版社,1984年5月,第22页。
    [2]光绪《内黄县志》卷四《风土·物产》。
    [3]民国《重修滑县志》卷十《实业物产》。
    [4]刘克祥;《1895-1927年通商口岸附近和铁路沿线地区的农产品商品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71页。
    [5]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四《物产·农产》,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版(1988年重印),第189页。
    [6]河南省政府秘书处[发行者]:《河南统计月报》,《各县社会调查·阌乡》,1936年2卷8期第223页。
    [7]民国《续安阳县志》卷七《实业志·商业》。
    [8]丛翰香著:《近代冀鲁豫乡村》中篇《集镇专业化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51页。
    [9]邓亦兵:《清代前期棉花棉布的运销》,《史学月刊》1999年第3期。
    [10]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第一章《绪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2页。
    11 民国《续安阳县志》卷七《实业志·农业》。
    12 林传甲:《大中华河南地理志》第113章《温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第225-226页。
    13 丛翰香著:《近代冀鲁豫乡村》中篇《集镇专业化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51页。
    [1]丛翰香著:《近代冀鲁豫乡村》中篇《集镇专业化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50页。
    [2]丛翰香著:《近代冀鲁豫乡村》中篇《集镇专业化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52页。
    [3]河南棉产改进所:《河南棉产改进所专刊(河南棉业)》,开封,河南省棉产改进所,1936年,第29页。
    [1]民国《陕县志》卷十三《实业·工业》。
    [2]相关研究有:张红峰:《1912-1937年的河南烟草》,河南大学2007年优秀硕士论文未刊稿。
    [3]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2页。
    [4]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226页。
    [5]林传甲:《大中华河南省地理志》第四篇《第45章农业》,商务印书馆,1920年10月,第90页
    [6]林传甲:《大中华河南地理志》第131章《郏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第261-262页。
    [7]民国《新修阅乡县志》卷九《物产》。
    [8]民国《禹县志》卷七《物产志》。
    [9]河南省政府秘书处[发行者]:《河南统计月报》1936年第2卷第8期,《农业·表6主要特用作物面积及产量》。
    [1]邵文杰总纂:《河南省志》第二十五卷《农业志·经济作物》,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2-173页。
    [2]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四《物产·农产》,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1988年重印,第191页。
    [3]郑佩刚著:《平汉沿线农村见闻杂述》,陈伯庄:《平汉沿线农民经济调查》附录,中华书局,1936年。
    [4]民国《续安阳县志》卷七《实业志·商业》。
    [1]郑佩刚著:《平汉沿线农村见闻杂述》,陈伯庄:《平汉沿线农民经济调查》附录,中华书局,1936年。
    [2]交通部邮政总局:《中国通邮地方物产志·河南篇》,《物产调查》,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8页。
    [3]民国《许昌县志》卷一《方舆图考》。
    [4]相关研究有:樊如森、姬天舒:《近代北方药品供销体系的构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2辑。
    [5]河南省农业厅编:《河南药材》,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04月,第2页。
    [6]邵文杰总纂:《河南省志》第二十五卷《农业志第五章·经济作物》,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0页。
    [7]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四《物产·农产》,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1988年重印,第192页。
    [8]林传甲:《大中华河南省地理志》第108章《沁阳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10月,第125-126页。
    [9]民国《温县志稿》卷三《商业》。
    [10]林传甲:《大中华河南地理志》第113章《温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第225-226页。
    11 河南省政府统计处:《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10期,1936年,第151页。
    [1]民国《续武陟县志》卷六《食货志》。
    [2]民国《续安阳县志》卷七《实业志·商业》。
    [3]林传甲:《大中华河南省地理志》第125章《嵩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10月,第249-250页。
    [4]林传甲:《大中华河南省地理志》第130章《鲁山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10月,第259-260页。
    [5]林传甲:《大中华河南省地理志》第129章《临汝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10月,第257-258页。
    [6]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四《物产·农产》,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1988年重印,第192页。
    [7]民国《禹县志》卷七《物产志》。
    [8]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四《物产·农产》,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1988年重印,第192页。
    [9]郑常铭:《温县特产--山药、地黄》,《温县文史资料》1989年第1辑,第95-96页。
    [10]林传甲:《大中华河南地理志》第113章《温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第225-226页。
    11 张金鼎等:《河南四大怀药初步调查报告(内部资料)》,1985年。
    12 张士榘等:《四大怀药与怀帮》,《河南文史资料》1984年第9辑。第160-165页。
    13 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四《物产·农产》,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1988年重印,第192页。
    [1]禹县政协副主席魏乃俊:《禹县药材大会史略》,《禹县文史资料》1986年第2辑,第27页。
    [2]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五《实业·商业》,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1988年重印,第276页。
    [1]林传甲:《大中华河南省地理志》第122章《洛宁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10月,第243-244页。
    [2]河南新志编纂处纂修:《河南新志》卷之四《物产·农产》,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1988年重印。第203页。
    [3]李英芳:《博爱县志》第十五编《多种经营》,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第354页。
    [4]乾隆《嵩县志》卷十五《食货》。
    [5]林传甲:《大中华河南省地理志》第125章《嵩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10月,第249-250页。
    [6]乾隆《嵩县志》卷十二《市镇》。
    [1]任清范:《庙底木场和伊河木筏》,《栾川文史资料》1993年第8辑,第103-112页。
    [2]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四《物产·农产》,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版)1988年重印,第187页。
    [3]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四《物产·农产》,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版)1988年重印,第184页。
    [4]林传甲:《大中华河南省地理志》第128章《卢氏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10月,第255-256页。
    [5]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四《物产·农产》,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版)1988年重印,第185页。
    [6]民国《续荥阳县志》卷二《土地·田赋》。
    [7]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四《物产·农产》,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版)1988年重印,第184页。
    [8]民国《续武陟县志》卷六《食货志》。
    [9]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四《物产·农产》,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版)1988年重印,第187页。
    [10]光绪《范县乡土志》,《商务》。
    11 咸丰《淅川厅志》卷之一《建置志·集镇》。
    12 河南农工银行经济调查室:《河南之桐油与漆》(内部本),1942年,第31页。
    [1]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四《物产·农产》,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版)1988年重印,第195页。
    [2]河南省公署建设厅:《河南建设月刊》,《图表》,1938年第1期,第178页。
    [3]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四《物产·农产》,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版)1988年重印,第194页。
    [4]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四《物产·农产》,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版)1988年重印,第194页。
    [5]林传甲:《大中华河南省地理志》第120章《宜阳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10月版。第239-240页。
    [6]林传甲:《大中华河南地理志》第116章《陕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第231-232页。
    [7]咸丰《淅川直隶厅乡土志》,《商业条》。
    [8]光绪《范县乡土志》,《商务》。
    [1]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四《物产·农产》,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版)1988年重印,第195页。
    [2]吴世勋编:《河南》第二章《人文·蛋粉工业》,中华书局印行1927年5月版,第35页。
    [3]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四《物产·农产》,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版)1988年重印。第193页。
    [4]民国《续安阳县志》卷七《实业志·农业》。
    [5]林传甲:《大中华河南地理志》第115章《洛阳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第229-230页。
    [6]民国《林县志》卷十《风土·生计·右工》。
    [7]民国《修武县志》卷九《财赋·实业》。
    [8]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五《实业·工业》,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版)1988年重印,第248页。
    [9]民国《林县志》卷十《风土·生计·右工》。
    [1]吴世勋编:《河南》第二章《人文·蛋粉工业》,中华书局印行,1927年5月,第35页。
    [2]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四《物产·农产》,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版)1988年重印,第197页。
    [3]民国《河阴县志》卷八《风俗·物产考》。
    [1]参见《清丰草辫》,《清丰文史资料》1987年第1辑,第92页。
    [2]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60页。
    [3]参见《草帽辫源流小考》,《南乐文史资料》1987年第1辑,第66页。
    [4]光绪《范县乡土志》。
    [5]林传甲:《大中华河南地理志》第114章《阳武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第227-228页。
    [6]参见《草帽辫源流小考》,《南乐文史资料》1987年第1辑,第64页。
    [7]参见《清丰草辫》,《清丰文史资料》1987年第1辑,第92页。
    [8]丛翰香著:《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1995年10月,第179页。
    [1]严中平著:《中国棉纺织史稿》第八章《手工棉纺织业生产关系的蜕变》,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260页。
    [2]乾隆《孟县志》卷四《田赋·物产》。
    [3]民国《孟县志》卷八《社会》。
    [4]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四《物产·农产》,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版)1988年重印,第198页。
    [5]民国《禹县志》卷七《物产志》。
    [6]河南省政府秘书处:《河南统计月报》,《农林统计》,1936年2卷8期,第84页。
    [7]嘉庆《孟津县志》卷四《贡赋·土产》。
    [8]民国《温县志稿》卷三《物产志》。
    [1]陈扬:《筹豫近言》,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三年(1914年)石印本影印,第65-66页。
    [2]河南省政府秘书处:《河南统计月报》1936年第2卷第2期,第125页。
    [3]吴世勋编:《河南》第二章《人文·茧绸》,中华书局印行,1927年5月,第34页。
    [4]任醇修:《河南柞蚕事业的过去》,《河南文史资料》1979年第2辑,第151页。
    [1]林传甲:《大中华河南省地理志》第130章《鲁山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10月,第259-260页。
    [2]赵振华:《鲁山县柞蚕简史》,《鲁山文史资料》1985年第1辑,第115-119页。
    [3]赵国斌:《丝绸之乡--石佛寺镇》,《镇平文史资料》第3辑《经济专辑》,1987年,第21页。
    [4]林传甲:《大中华河南省地理志》第125章《嵩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10月,第249-250页。
    [5]刘占杰:《漫忆栾川柞蚕生产》,《栾川文史资料》1993年第8辑,第97-98页。
    [6]林传甲:《大中华河南地理志》第133章《伊阳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10月,第265-266页。
    [7]民国《许昌县志》卷六《实业》;民国《重修渑池县志》卷七《实业》。
    [8]民国《续武陟县志》卷六《食货志》。
    [9]吴世勋编:《河南》第二章《人文·茧绸》,中华书局印行,1927年5月,第34页。
    [10]林传甲:《大中华河南地理志》第230章《鲁山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10月,第259-260页。
    11 赵振华:《鲁山县柞蚕简史》,《鲁山文史资料》1985年第1辑,第115-119页。
    12 乾隆《嵩县志》卷十二《市镇》。
    [1]刘梦颜供稿、陈道键整理《嵩南柞蚕》,《嵩县文史资料》1988年第2辑,第75-77页。
    [1]全汉舁:《中国庙市之史的考察》,载《食货》1934第1卷第2期;仲春明的《中国的庙会市场》,《上海经济研究》1987年第5期。赵世瑜:《明清时期华北庙会研究》,《历史研究》1992年第5期。刘克祥:《近代农村庙会及功能与作用》,《近代史学刊》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王兴亚著:《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张萍:《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研究》,《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3]王兴亚著:《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第五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32页。
    [4]道光《武陟县志》卷十《风俗志》。
    [5]孟广文:《清末民初鸣皋的社会生活琐记》,《伊川文史资料》1987年第2辑,第151-155页。
    [6]道光《伊阳县志》卷一《地理志·风俗》。
    [7]刘兆样:《翟镇古庙会及其它》,《偃师文史资料》1991年第四辑,第148页。
    [1]汝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汝阳县志》第九编《商业·集市》,三联书店,1995年,第303-304页。
    [2]洛宁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洛宁县志》,《商业·市场布局》,三联书店,1991年,第240页。
    [3]民国《偃师县风土志略》第五编《礼俗·卷六香会》。
    [4]丁鸿题、刘书保、武震:《高龙火神凹正月十九大会》,《偃师文史资料》1991年第4辑,第142页。
    [5]杜宝山:《岘山庙会》,《汝阳文史资料》1990年第3辑,第150-153页。
    [6]钟五福:《站街的古庙会调查表》,《巩县文史资料》1983年第9辑,第37-39贞;
    李文甫:《1939年回郭镇周围古庙会的调查》,《巩县文史资料》,1985年第13辑,第37-45页。
    [7]汝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汝阳县志》第九编《商业·集市》,三联书店,1995年,第303-304页。
    [1]道光《直隶汝州志》卷五《风俗》。
    [2]钟五福:《站街的古庙会调查表》,《巩县文史资料》1983年第9辑,第37-39页;
    李文甫:《1939年回郭镇周围古庙会的调查》,《巩县文史资料》,1985年第13辑,第37-45页
    [3]曹金财:《卢氏民俗志》第五章《集会贸易》,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117页。
    [4]王家珠主编:《辉县戏曲志》第三编《志略·演出习俗》,1987年12月,第102-104页。
    [5]钟五福:《站街的古庙会调查表》,《巩县文史资料》1983年第9辑,第37-39页。
    [6]武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陟县志》第十五编《商业》,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09月,第318页。
    [7]总务处编译课:《陇海铁路旅行指南》第2期《陇海各站概要·铁门车站》,1932年5月,第129页。
    [8]洛宁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洛宁县志》卷三《经济·商业》,三联书店,1991年,第240页。
    [1]汝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汝阳县志》第九编《商业·集市》,三联书店,1995年,第303-304页。
    [2]黄位中《清末至民国期间庙子生活习俗琐记》,《栾川文史资料》1991年第6辑,第184-186页。
    [3]钟五福:《站街的古庙会调查表》,《巩县文史资料》1983年第9辑,第37-39页。
    [4]李文甫:《1939年回郭镇周围古庙会的调查》,《巩县文史资料》1985年第13辑,第37-45页。
    [5]民国《偃师县志》卷二《地理志·风俗》。
    [6]王兴亚著:《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第四章《明清河南庙会贸易的昌盛》,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页。
    [1]韩城乡志办供稿:《韩城山陕会馆》,《宜阳文史资料》1987年第3辑,第62-64页。
    [2]民国《新安县志》卷九《社会·组织》。
    [3]光绪《宜阳县志》卷六《风俗》。
    [4]民国《新修阌乡县志》卷二《舆地志》。
    [5]周家樵主编:《灵宝民俗志》第三章《集会贸易》,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03月,第90页。
    [6]胡朴安著:《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二《河南》,上海书店,1986年,第41页。
    [7]民国《新安县志》卷九《社会·组织》。
    [8]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五《实业·畜牧》,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1988年重印,第236页。
    [9]周家樵主编:《灵宝民俗志》第三章《集会贸易》,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03月,第90页。
    [10]钟五福:《站街的古庙会调查表》,《巩县文史资料》1983年第9辑,第37-39页。
    11 光绪《辉县志》卷四《风俗》。
    12 王家珠主编:《辉县戏曲志》第三编《志略·演出习俗》,1987年12月,第102-104页。
    13 民国《新安县志》卷九《社会·组织》。
    [1]钟五福:《站街的古庙会调查表》,《巩县文史资料》1983年第9辑,第37-39页。
    [2]刘克祥:《近代农村庙会及功能与作用》,章开沅主编:《近代史学刊》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侯俊杰编:《渑池县戏曲志》八《演出习俗》庙会,1990年版。第107页。
    [2]李文甫:《1939年回郭镇周围古庙会的调查》,《巩县文史资料》1985年第13辑,第37-45页。
    [1]民国《续安阳县志》卷十《社会志·礼俗》。
    [2]民国《林县志》卷十《风土·生计·右工》。
    [3]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河南省志》工商行政管理志·第三章市场管理·农村集市,第51-52页,1995年08月第1版。
    [1]民国《续安阳县志》卷七《实业志·商业》。
    [2]王占柱:《清至民国期间的三川马帮》,《栾川文史资料》1991年第6辑,第171-176页。
    [3]河南省政治讨论会干事会:《河南政治月刊》1931年第一卷第一期。《各县调查-修武》。第178页。
    [4][美]张信著:《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国家与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4页。
    [5]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十二《交通》,中州古籍出版(民国18年版)1988年7月整理重印。第774页。
    [6]林传甲:《大中华河南省地理志》第127章《阌乡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10月版。第253-254页。
    [7]林传甲:《大中华河南省地理志》第126章《灵宝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10月版。第251-252页。
    [8]民国《灵宝县志》卷三《建设·交通》。
    [1]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四《实业·第五各地市面情况》,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18年版)1988年整理重印。
    [2][英]奥依森《天津海关十年报告书》(1902-1911年),转引自《天津历史资料》第13期。
    [3]河南省交通厅交通史志编审委员会:《河南航运史》第八章,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188页。
    [4]河南省交通厅交通史志编审委员会:《河南航运史》第八章,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189页。
    [5]光绪《安阳县乡土志》(不分卷)《商务》。
    [6]安阳市交通志编纂委员会:《安阳市交通志》第十章《属县交通·水运》,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年版。第273页。
    [7]民国《续安阳县志》卷六《交通志·航运》。
    [1]河南省交通厅交通史志编审委员会:《河南航运史》第八章,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190页。
    [2]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五《实业·商业》,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版,1988年重印)第273-276页。
    [3]光绪《淅川直隶厅乡土志》卷八《物产录·商贸类》。
    [4][美]张信著:《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国家与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5页。
    [1]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四《物产·农产》,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版)1988年重印,第185页。
    [2]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四《物产·农产》,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版)1988年重印。第186页。
    [3]民国《续安阳县志》卷三《地理志·物产》。
    [4]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四《物产·农产》,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版)1988年重印。第187页。
    [5]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四《物产·农产》,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版)1988年重印。第185页。
    [6]鹤壁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鹤壁市志》(上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7]民国《许昌县志》卷六《实业志》。
    [1]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十二《交通》,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版)1988年重印。第769-770页。
    [2]刘仰州:《道清铁路兴废记》,《焦作文史资料》1990年第3辑,第126-127页。
    [3]有关研究有:薛毅:《英商福公司与道清铁路》,《中州学刊》1984年第6期。
    徐有礼、岁有生:《清朝末业道清铁路》,《中州今古》2004年第3期。
    岁有生、张雷:《论道清铁路对沿线社会经济的影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程峰:《道清铁路始末》,《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物产·农产》.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1988年重印。第184页。
    [2]林传甲:《大中华河南地理志》第111章《修武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第221-222页。
    [3]林传甲:《大中华河南省地理志》第108章《沁阳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10月版。第125-126页。
    [4]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第610页。
    [1]民国《新安县志》卷五《建置·交通》。
    [2]张学厚:《郑州棉花业的兴衰》,《河南文史资料》1991年第37辑,第43-46页。
    [3]民国《新安县志》卷五《建置·交通》。
    [4]中国国民党陇海铁路特别党部编:《陇海铁路调查报告>第四章《物产与交通》,1936年11月版。第76-78页。
    [1]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十二《交通》,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18年版)1988年整理重印。第759-763页。
    [2]戴景琥主编:《义马民俗志》第四章《集会贸易》,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月版,第188、189页。
    [3]陕县大营村志编委会著:《陕县大营村志》序,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1页。
    [4]乔紫亭:《忆观音堂市场的兴衰》,《陕县文史资料》1990年第2辑,第111页。
    [5]张承忠:《原巩县车站煤厂经营情况》,《巩县文史资料》1983年第10辑,第68-69页。
    [6]李进永:《回郭镇的纺织业和卷烟业》,《巩县文史资料》,1983年第6辑,第28页。
    [7]民国《陕县志》卷十二《交通·河运》。
    [8]民国《新安县志》卷七《实业·商业》。
    [1]陈雨人:《豫河续志》卷二十附录,民国15年(1926年)出版。
    [2]河南省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公路运输史》第二篇《近代公路运输》,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页。
    [3]河南省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公路运输史》第二篇《近代公路运输》,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页。
    [1]河南省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公路运输史》第二篇《近代公路运输》,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页。
    [1]洛宁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洛宁县志》卷三《经济·商业》,三联书店1991年12月第1版。第237页。
    [2]洛宁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洛宁县志》卷三《经济·商业》,三联书店1991年12月第1版。第239页。
    [1][美]杜赞奇:《现代化的陷阱-1900-1942年中国国家政权的扩张对华北乡村社会的影响》,《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4期。
    [1]民国《续安阳县志》卷七《实业志·商业》。
    [2]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上册)凡例,民国十八年版.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整理重印,第12-13页。
    [3]陈翰笙著,陈绛译:《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页。
    [4]民国《续荥阳县志》卷四《食货·畜牧》。
    [1]龙永祥《焦作商业的起落与振兴》,《焦作文史资料》1990年第3辑,第149-152页。
    [2]民国《新安县志》卷七《实业·商业》。
    [3]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第610页。
    [4]民国《续武陟县志》卷六《食货志》。
    [5]丛翰香著:《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122页。
    [6]民国《偃师县风土志略》第三编《建置·乡镇》。
    [1]相关研究论著有:从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朱玉湘著:《中国近代农民问题与农村社会》,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苑书义:《艰难的转轨历程-近代华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乔志强等著:《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江沛:《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李正华著:《乡村集市与近代社会--20世纪前半期华北乡村集市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郑起东:《转型期的华北农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相关论文有:王加华:《内聚与开放:棉花对近代华北乡村社会的影响》,《中国农史》2003年第1期。
    张瑞静:《近代华北农产品商品化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西北大学2006年优秀硕士论文未刊稿。
    [2]郭廉:《我所知道的“河南省粮食增产总督导团”》,《孟津文史资料》1990年第4辑,第152页-153页。
    [3]郭廉:《平乐农村旧事琐忆》,《孟津文史资料》1990年12月第4辑,第156-157页。
    [1]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之四《物产·农产》,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版)1988年重印。第189页。
    [2]河南省政府秘书处[发行者]:《河南统计月报》1935年1卷5期《经济调查·豫北各县23年棉产概况》。第119-130页。
    [3]河南省政治讨论会干事会[发行者]:《河南政治月刊》,《豫西五县棉作调查》,1932年第二卷第7期,第172-177页。
    [4]民国《孟县志》卷八《社会》。
    [5]民国《陕县志》卷十三《实业·物产》。
    [6]民国《续安阳县志》卷七《实业志·农业》。
    [7]郭廉:《平乐农村旧事琐忆》,《孟津文史资料》1990年12月第4辑,第156-157页。
    [8]邵文杰总纂:《河南省志》第二十五卷《农业志·第五章经济作物》,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2页。
    [1]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15页。
    [2]《东方杂志》第16卷第19期,商务印书馆,1919年出版。
    [3]严中平著:《中国棉纺织史稿》第九章《棉纺工业发展中棉花产销的变化)》,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339页。
    [4]督辉:《中国棉业概况》,《钱业月报》1923年8月号,第19-20号。
    [5]民国《巩县志》卷六《民政·实业》。
    [6]《我国烟叶之产销状况》,《工商半月刊》第7卷,第2号,第37-39页,1935年1月15日。
    [7]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43页。
    [8]道光《武陟县志》卷十一《物产志》。
    [9]民国《禹县志》卷七《物产志》。
    [1]民国《续武陟县志》卷六《食货志》。
    [2]民国《偃师县风土志略》第二编《物产》。
    [3]民国《新安县志》卷七《实业·农业》。
    [4]民国《新安县志》卷九《社会·生活》。
    [5]民国《孟县志》卷八《社会》。
    [6]民国《续安阳县志》卷三《地理志·物产》。
    [7]王蒲园等纂:《重修滑县志》卷十《实业·物产》。
    [8]河南省政府秘书处编印:《河南统计月报》,《各县社会调查-修武》,民国24年12月版。第78-85页。
    [1]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47、148页。
    [2]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60页。
    [3]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279页。
    [4](清)《河南官报》第71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5]河南省政治讨论会干事会[发行者]:《河南政治月刊》1932年第二卷第四期《调查》第1-2页。
    [1]《近代洛阳商业史话》,《洛阳市老城区文史资料》第1辑,1987年05月。
    [2]民国《灵宝县志》卷二《人民》。
    [3]吴世勋:《(分省地志)河南》下编《禹县物产》,中华书局1926年版。第128页。
    [4]河南省政府秘书处[发行者]:《河南统计月报》,《各县社会调查·郏县》。1936年2卷9期,第199页。
    [5]河南省政府秘书处[发行者]:《河南统计月报》,《各县社会调查-修武》。1936第1卷第12期,第78-85页。
    [6]河南省政府秘书处[发行者]:《河南统计月报》,《各县社会调查·洛阳》。1935年1卷6期,第72-76页。
    [7]河南省政府秘书处[发行者]:《河南统计月报》,《各县社会调查·临汝》。1935年1卷12期,第95页。
    [8]河南省政府秘书处[发行者]:《河南统计月报》,1936年2卷10期,第150-151页。
    [9]民国《洛宁县志》卷二《风俗》。
    [10]民国《河阴县志》卷八《风俗·物产考》。
    11 民国《孟县志》卷八《社会》。
    [1]民国《新安县志》卷七《实业·工业》。
    [2]民国《禹县志》卷七《物产志》。
    [3]河南省政府秘书处:《河南统计月报》1936年第2卷第2期,第125页。
    [4]民国《续荥阳县志》卷四《食货志·工商》。
    [5]民国《续安阳县志》卷七《实业志·商业·商市》。
    [6]民国《陕县志》卷十三《实业·物产》。
    [1]民国《林县志》卷四《民政·商会》。
    [2]孙国文主编:《内乡民俗志》第五章,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页。
    [3]史其显主编:《内黄县志》第23篇《商业》,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24页。
    [4]贾尚志《洛宁经济中心地--王范》,《洛宁文史资料》1987年第1辑,第95页。
    [5]陈其田著:《山西票庄考略》,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版,第104页统计。
    [6]刘世永、解学东主编:《河南近代经济》第七章,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83页。
    [1]薛暮桥:《农产品商品化和农村市场》,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农报》,《各县通讯》第2卷第10期,1935年,第352页。
    [3]河南农村合作委员会:《河南农村合作》第1卷6期,民国23年11月出版,开封。第90-91页。
    [4]河南农村合作委员会:《河南农村合作》第1卷8期,民国23年11月出版,开封。第95-97页。
    [5]胡宪宗《宜阳金融演变》,《宜阳文史资料》1999年第10辑,第30页。
    [6]张仓《民国时期灵宝县的金融机构与票子》,《三门峡文史资料》1992年第5辑,第142-143页。
    [7]河南合作事业管理处:《河南合作》,《两年来河南合作业务之开展》,洛阳,1942年第16-21期(合刊)第29-30页。
    [8]河南合作事业管理处:《河南合作》,《两年来河南合作业务之开展》,洛阳,1942年第16-21期(合刊)第17-27页。
    [1]吴世勋编:《河南》第二章《人文·商业概况》,中华书局印行1927年5月版,第36页。
    [2]光绪《卢氏县志》卷二《地理志·风俗》。
    [3]民国《新安县志》卷七《实业·商业》。
    [4]民国《续荥阳县志》卷四《食货志·工商》。
    [5]民国《巩县志》卷七《民政志·风俗·商业》。
    [6]吴世勋编:《河南》第二章《人文·商业概况》,中华书局印行1927年版,第36页。
    [7]吴世勋编:《河南》第二章《人文·商业概况》,中华书局印行1927年版,第36页。
    [1](清)宝鼎望修,高佑纪纂.内乡县志[Z].康熙三十二年刻本.
    [2](清)王泽长修,姬之簋纂.偃师县志[Z].康熙三十七年刻本.
    [3](清)孟常裕纂修,徐元燥增补.孟津县志[Z].康熙四十七年刻本.
    [4](清)李浈修,黄之征等纂.内黄县志[Z].乾隆四年刻本.
    [5](清)龚崧林纂修,汪坚总修.洛阳县志[Z].乾隆十年刻本.
    [6](清)龚崧林修,杨建章纂.直隶陕州志[Z].乾隆十二年刻本.
    [7](清)周庆增修,许宰等纂.灵宝县志[Z].乾隆十二年刻本.
    [8](清)赵开元纂修.新乡县志[Z].乾隆十二年刻本.
    [9](清)杨潮观纂修.林县志[Z].乾隆十七年刻本.
    [10](清)萧应植纂修.济源县志[Z].乾隆二十六年刻本.
    [11](清)邱峩修,吕宣曾纂.新安县志[Z].乾隆三十一年刻本.
    [12](清)康基渊纂修.嵩县志[Z].乾隆三十二年刻本.
    [13](清)洪亮吉,陆继萼等纂.登封县志[Z].乾隆五十二年刻本.
    [14](清)汤毓倬修,孙星衍纂.偃师县志[Z].乾隆五十三年刻本.
    [15](清)唐侍陛修,洪亮吉等纂.怀庆府志[Z].乾隆五十四年刻本.
    [16](清)仇汝瑚修,冯敏昌纂.孟县志[Z].乾隆五十五年刻本.
    [17](清)张楷纂修.永宁县志[Z].乾隆五十五刻本.
    [18](清)武穆淳修,熊象陪纂.浚县志[z].嘉庆六年刻本.
    [19](清)李于垣修,杨元锡纂.长垣县志[Z].嘉庆十五年刻本.
    [20](清)赵擢彤,宋缙等纂修.孟滓县志[Z].嘉庆二十年刻本.
    [21](清)景纶修,谢增纂.密县志[Z].嘉庆二十二年刻本.
    [22](清)袁通纂修,方履籛编辑.河内县志[Z].道光五年刻本.
    [23](清)王风生撰.河北采风录[Z].道光六年刊本.
    [24](清)王荣陛修,方履籛纂.武陟县志[Z].道光九年刻本.
    [25](清)张道超等修,马九功等纂.伊阳县志[Z].道光十八年刻本.
    [26](清)白明义修,赵林成纂.直隶汝州志[Z].道光二十刻本.
    [27](清)姜篪,郭景泰等纂修.郏县志[Z].咸丰九年刻本.
    [28](清)徐光第修,王官亮纂.淅川厅志[Z].咸丰十一年刊本.
    [29](清)周淦、方胙勋修,高锦荣、李镜江纂.灵宝县志[Z].光绪二年刻本.
    [30](清)谢应起修,刘占卿、龚文明纂.宜阳县志[Z].清光绪七年刻本.
    [31](清)陈兆麟修,祁德昌纂.开州志[Z].光绪八年刻本.
    [32](清)黄理璟纂修.续浚县志[Z].光绪十二年刻本.
    [33](清)郭光澍总修,李旭春赞修.卢氏县志[Z].光绪十七刻本.
    [34](清)刘思恕、汪鼎臣修,王维国、王守恭纂.阌乡县志[Z].光绪二十年刻本.
    [35](清)赵希曾等纂修.陕州直隶州志[Z].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36](清)董庆恩等修,陈熙春纂.内黄县志[Z].光绪十八年刻本.
    [37](清)陆维忻修,武勋朝纂.南乐县志[z].光绪二十九年刊本.
    [38](清)杨沂谨等纂修.范县乡土志[Z].光绪三十四年石印本.
    [39](清)李元桢编.安阳县乡土志[Z].光绪末抄本.
    [40](清)佚名纂.南乐县乡土志[Z].光绪间抄本.
    [41](清)佚名纂.淅川直隶厅乡土志[Z].光绪末抄本.
    [1](民国)陈扬编辑.筹豫近言[Z].民国三年石印本.
    [2](民国)周秉彝等修,刘瑞麟纂.郑县志[Z].民国五年刻本.
    [3](民国)陈垣修,管大同纂.临颍县志[Z].民国五年铅印本.
    [4](民国)贾毓鄂修,王凤翔纂.洛宁县志[Z].民国六年铅印本.
    [5](民国)张浩源、林裕焘修,王凤翔纂.宜阳县志[Z].民国七年铅印本.
    [6](民国)高廷漳、胡荃修,蒋藩纂.河阴县志[Z].民国七年刊本.
    [7](民国)汪忠修,吕林钟、阎凤舞纂.密县志[z].民国十二年铅印本.
    [8](民国)韩邦孚主修,田芸生主编.新乡县续志[z].民国十二年铅印本.
    [9](民国)王秀文修,张庭馥、杨学时等纂.许昌县志[Z].民国十二年宝兰斋石印本.
    [10](民国)卢以治等纂修、张沂等辑.续荥阳县志[Z].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11](民国)陈雨人.豫河续志[Z].民国十五年刊本.
    [12](民国)田金祺等修,赵东階等纂.汜水县志[z].民国十七年铅印本.
    [13](民国)陆绍治修,李凤翔、上官骏谟纂.渑池县志[Z].民国十七年石印本.
    [14](民国)蕉封桐修,萧国桢纂.修武县志[Z].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15](民国)王琴林等纂修.禹县志[Z].民国二十年刊本.
    [16](民国)史延寿等纂修.续武陟县志[Z].民国二十年刊本.
    [17](民国)王泽溥、王怀斌等修,李见荃等纂.林县志[Z].民国二十一年石印本.
    [18](民国)阮藩济等修,宋立梧等纂.孟县志[Z].民国二十一年刊本.
    [19](民国)黄觉修,韩嘉会等纂.新修阌乡县志[Z].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20](民国)王蒲园等纂.重修滑县志[Z].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21](民国)王公容修,段继武等纂.温县志稿[Z].民国二十二年稿本.
    [22](民国)方策、王幼侨修,裴希度、董作宾纂.续安阳县志[Z].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23](民国)乔荣筠纂:偃师县风土志略[Z].民国二十三年石印本.
    [24](民国)孙椿荣修,张象明纂.灵宝县志[Z].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25](民国)张振声等修、余文凤纂.续修范县县志[Z].民国二十四年铅本.
    [26](民国)窦经魁等修,耿情等纂.阳武县志[Z].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27](民国)欧阳珍等修,韩嘉会等纂.陕县志[Z].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28](民国)刘莲青、张伸友等纂修.巩县志[Z].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29](民国)周余惠主纂.内黄县志[Z].民国二十六年抄本.
    [30](民国)李庚白修,李希白纂.新安县志[Z].民国二十八年石印本.
    [31]林传甲编著.大中华河南地理志[Z].商务印书馆,1920.
    [32]王金绂编.近编中华地理分志[Z].北京:求知学社,1924.
    [33]白眉初著.中华民国省区全志(河南省)[Z].北京:求知学社,1925.
    [34]吴世勋编著.分省地志--河南[Z].上海:中华书局,1927.
    [35]王幼侨.河南方舆人文志略[Z].北平:西北书局发行,1932.
    [1]胡朴安著.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二《河南》[Z].上海书店,1986.
    [2]王家珠主编.辉县戏曲志[Z].1987.
    [3]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民国18年本三卷)[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4]安阳市交通志编纂委员会.安阳市交通志[Z].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5]陕县大营村志编委会著.陕县大营村志[Z].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6]戴景琥主编.义马民俗志[Z].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7]曹金财.卢氏民俗志[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8]洛宁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洛宁县志[Z].三联书店,1991.
    [9]孙国文主编.内乡民俗志[Z].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10]史其显主编.内黄县志[Z].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11]邵文杰总纂.河南省志[Z].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12]武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陟县志[Z].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13]李英芳.博爱县志[Z].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
    [14]汝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汝阳县志[Z].三联书店,1995.
    [15]李义方、董光灿、郭治业主编.浚县粮食志[Z].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16]郏县县志办公室编.郏县志[Z].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17]鹤壁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鹤壁市志(上册)[Z].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1]任醇修.河南柞蚕事业的过去[A].河南文史资料(第2辑)[Z].1979.
    [2]李进永.回郭镇的纺织业和卷烟业[A].巩县文史资料(第6辑)[Z].1983.
    [3]钟五福.站街的古庙会调查表》[A].巩县文史资料(第9辑)[Z].1983.
    [4]张承忠.原巩县车站煤厂经营情况[A].巩县文史资料(第10辑)[Z].1983.
    [5]张士榘.四大怀药与怀帮[A].河南文史资料(第9辑)[Z].1984.
    [6]赵振华.鲁山县柞蚕简史[A].鲁山文史资料(第1辑)[Z].,1985.
    [7]李文甫.1939年回郭镇周围古庙会的调查[A].巩县文史资料(第13辑)[Z].1985.
    [8]魏乃俊.禹县药材大会史略[A].禹县文史资料(第2辑)[Z].1986.
    [9]清丰草辫[A].草帽辫源流小考[A].南乐文史资料(第1辑)[Z].1987.
    [10]近代洛阳商业史话[A].洛阳市老城区文史资料(第1辑)[Z].1987.
    [11]贾尚志.洛宁经济中心地--王范[A].洛宁文史资料(第1辑)[Z].1987.
    [12]赵国斌.丝绸之乡--石佛寺镇[A].镇平文史资料(第3辑经济专辑)[Z].1987.
    [13]韩城乡志办供稿.韩城山陕会馆[A].宜阳文史资料(第3辑)[Z].1987.
    [14]孟广文.清末民初鸣皋的社会生活琐记[A].伊川文史资料(第2辑)[Z].1987.
    [15]刘梦颜供稿、陈道键整理.嵩南柞蚕[A].嵩县文史资料(第2辑)[Z].1988.
    [16]郑常铭.温县特产--山药、地黄[A].温县文史资料(第1辑)[Z].1989.
    [17]杜宝山.岘山庙会[A].汝阳文史资料(第3辑)[Z].1990.
    [18]乔紫亭.忆观音堂市场的兴衰[A].陕县文史资料(第2辑)[Z].1990.
    [19]樊秉泉.解放前的清化镇商业市场[A].博爱文史资料(第5辑)[Z].1990.
    [20]刘仰州.道清铁路兴废记[A].龙永祥.焦作商业的起落与振兴[A].焦作文史资料(第3辑)[Z].1990.
    [21]郭廉.解放前夕的平乐花行[A].平乐农村旧事琐忆[A].我所知道的“河南省粮食增产总督导团”[A].孟津文史资料(第4辑)[Z].1990.
    [22]张学厚.郑州棉花业的兴衰[A].河南文史资料(第37辑)[Z].1991.
    [23]黄位中.清末至民国期间庙子生活习俗琐记[A].王占柱.清至民国期间的三川马帮[A].栾川文史资料(第6辑)[Z].1991.
    [24]刘兆祥.翟镇古庙会及其它[A].丁鸿题、刘书保、武震.高龙火神凹正月十九大会[A].偃师文史资料(第4辑)[Z].1991.
    [25]党团林、郑廷玺.嵩县龙驹白麦[A].河南文史资料(第4辑)[Z].1992.
    [26]张仓.民国时期灵宝县的金融机构与票子[A].三门峡文史资料(第5辑)[Z].1992.
    [27]任清范.庙底木场和伊河木筏[A].刘占杰.漫忆栾川柞蚕生产[A].栾川文史资料(第8辑)[Z].1993.
    [28]胡宪宗.宜阳金融演变[A].宜阳文史资料(第10辑)[Z].1999.
    [29][英]奥依森.天津海关十年报告书(1902-1911年)[A].天津历史资料(第13期)[Z].
    [1](清)《河南官报》第71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2]《东方杂志》第16卷第19期,商务印书馆,1919年出版。
    [3]督辉.中国棉业概况[N].钱业月报,1923-8(19-20).
    [4]河南省政治讨论会干事会:《河南政治月刊》1931年第一卷第一期,1932年第二卷第四期、7期,1934第四卷第三期。
    [5]《农报》,《各县通讯》第2卷第10期,1935年,第352页。
    [6]《我国烟叶之产销状况》,《工商半月刊》第7卷,第2号,第37-39页,1935年1月15日。
    [7]河南省政府秘书处:《河南统计月报》,开封。1935年1卷5期、6期、7期、12期;1936第1卷第12期;1936年第2卷第2期、6期、8期、9期、10期、11期。
    [8]河南农村合作委员会:《河南农村合作》第1卷6期、8期,开封,民国23年11月出版。
    [9]河南合作事业管理处:《河南合作》,洛阳,1942年第16-21期(合刊)。
    [10]河南棉产改进所:《河南棉产改进所专刊(河南棉业)》,开封:河南省棉产改进所,1936年。
    [11]河南农工银行经济调查室:《河南之桐油与漆》(内部本),1942年。
    [12]河南省公署建设厅:《河南建设月刊》,开封:1938年第1期。
    [13]夏明方.环境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农村和四川--以华北为中心[N].光明日报,2004-5-11.
    [1]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张锡昌等编辑.河南省农村调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2]陇海铁路管理局总务处编译课.陇海铁路旅行指南[M].1935.
    [3]陈伯庄.平汉铁路沿线农村经济调查[M].中华书局,1936.
    [4]中国国民党陇海铁路特别党部编.陇海铁路调查报告[M].1936.
    [5]陈其田著.山西票庄考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6]交通部邮政总局.中国通邮地方物产志·河南篇[z].商务印书馆,1937.
    [1]严中平著.中国棉纺织史稿[M].科学出版社,1955.
    [2]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Z].三联书店,1957.
    [3]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Z].三联书店,1957.
    [4]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Z].北京:三联书店,1957.
    [5]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M].三联书店,1958.
    [6]河南省农业厅编.河南药材[M].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
    [7][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三卷)[M].商务印书馆,1973.
    [8]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9]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C].人民出版社,1983.
    [10]陈翰笙著,陈绛译.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11]章楷编.植棉史话[M].农业出版社,1984.
    [12]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M].人民出版社,1985.
    [13]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4]张仲礼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选译[C].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5]刘世永、解学东主编.河南近代经济[M].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16]河南省交通厅交通史志编审委员会.河南航运史[M].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17]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18]河南省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公路运输史[M].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
    [19]从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0]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
    [21]钟兴永著.中国集市贸易发展简史[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22]陈桦著.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3]朱玉湘著.中国近代农民问题与农村社会[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24]苑书义.艰难的转轨历程-近代华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1997.
    [25]乔志强等著.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M].人民出版社,1998.
    [26]江沛.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27]王兴亚著.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8]李正华.乡村集市与近代社会--20世纪前半期华北乡村集市的研究[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29][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0]夏明方著.民国时期自然灾荒与乡村社会[M].中华书局,2000.
    [31][美]张信著.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国家与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M].中华书局,2004.
    [32]郑起东著.转型时期的华北农村社会[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33]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4]张萍著.环境与市场空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5]吴景平主编.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全汉异.中国庙市之史的考察[J].食货,1934,1(2).
    [2]谭其骧.地方志史不可偏废旧志资料不可轻信[J].江海学刊,1982(2).
    [3]仲春明.中国的庙会市场[J].上海经济研究,1987(5).
    [4]赵世瑜.明清时期华北庙会研究[J].历史研究,1992(5).
    [5]王天奖.清末河南的民族资本主义[J].中州学刊,1984(1).
    [6]薛毅.英商福公司与道清铁路[J].中州学刊,1984(6).
    [7]郭豫庆.近代河南经济的演变[J].史学月刊,1985(4).
    [8]邓亦兵.对近代河南经济问题的一点思考[J].中州学刊,1989(2);清代前期棉花棉布的运销[J].史学月刊,1999(3).
    [9]刘克祥.1895-1927年通商口岸附近和铁路沿线地区的农产品商品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C].第1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0]袁中金.河南近代铁路建设与经济发展[J].史学月刊,1993(4).
    [11]陈连营.清代河南农村商业交流状况[J].史学月刊,1993(6).
    [12]乔志强、龚关.近代华北集市变迁略论[J].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4).
    [13][美]杜赞奇.现代化的陷阱-1900-1942年中国国家政权的扩张对华北乡村 社会的影响[J].战略与管理,1994(4).
    [14]慈鸿飞.近代中国镇、集发展的数量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6(2);二十世纪前期华北地区的农村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J].中国社会科学,1998(1).
    [15]李纪轩、王瑞平.略论清代河南村镇的定期集市[J].中州学刊,1996(4).
    [16]王兴亚.明清河南庙会研究[J].天中学刊,1995(1-2期);明清时期的河南山陕商人[J].郑州大学学报,1996(2);清代河南集市贸易及其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1997(2);清代河南的商业会馆[J].中州学刊,1997(6).
    [17]徐浩.清代华北的农村市场[J].学习与探索,1999(4).
    [18]龚关.明清至民国时期华北集市的数量分析[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3);明清至民国时期华北集市的比较分析--与江南、华南等地的比较[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3);近代华北集市的发展[J].近代史研究,2001(1);明清至民国时期华北集市的集期分析[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3).
    [19]马雪芹.明清时期河南省棉花的种植与地理分布[J].农业考古,2000(3);明清时期河南省部分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分布[J].史学月刊,2003(7).
    [20]吴宝晓.清末华北铁路与经济变迁[J].历史档案,2001(3).
    [21]徐有礼、程淑英.河南植棉业发展考略[J].中州今古,2001(3).
    [22]刘克祥.近代农村庙会及功能与作用.近代史学刊[C].第1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3]任放.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J].历史研究,2001(5).
    [24]王加华.内聚与开放:棉花对近代华北乡村社会的影响》[J].中国农史,2003(1).
    [25]樊如森、姬天舒.近代北方药品供销体系的构建[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2).
    [26]王建革.近代华北的农业特点与生活周期[J].中国农史,2003(3).
    [27]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2);清代中叶洛阳商业[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28]张萍.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研究[J].中国史研究,2004(3).
    [29]徐有礼、岁有生.清朝末业道清铁路[J].中州今古,2004(3).
    [30]王庆成.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J].近代史研究,2004(4).
    [31]邓玉娜.清代河南集镇的集期[J].清史研究,2005(3);清代河南集镇的发展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清代河南集镇的空间分布一基于距县里程方面的分析[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1).
    [32]吴俊范.论河南经济的变迁[J].史学月刊,2005(3月增刊);近代中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1).
    [33]岁有生、张雷.论道清铁路对沿线社会经济的影响[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
    [34]程峰.道清铁路始末[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袁钰.1895-1936年华北农民与市场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0.
    [2]程淑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河南植棉业[D].郑州:郑州大学,2002.
    [3]何莉宏.民国时期华北乡村集市的变迁[D].西安:西北大学,2003.
    [4]邓玉娜.清代河南的粮食贸易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3.
    [5]贾滕.试论二十世纪前三十年华北的棉花商品化发展[D].开封:河南大学,2004.
    [6]王丽杰.论明清时期的河南集镇[D].郑州:郑州大学,2004.
    [7]贾贵浩.1895-1937年河南集市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6.
    [8]张瑞静.近代华北农产品商品化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D].西安:西北大学,2006.
    [9]张红峰.1912-1937年的河南烟草[D].开封:河南大学,2007.
    [10]张艳春.抗战前陇海铁路沿线河南段的经济变迁[D].开封:河南大学,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