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法视域下的WTO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WTO法(WTO Law)堪称当今世界调整国际间贸易关系的最重要的法律规则,它是一个由乌拉圭回合谈判所签署的一揽子协定以及根据这些协定所规定的若干原则、规则所组成的独立的、新型的法律体系。这样一个以国际条约为主体的规则体系当属于国际公法的范畴,但是,受GATT时期否定关贸总协定法律性质倾向的影响,WTO法的国际公法性质长期以来也一直受到质疑。一部分学者提出WTO规则并不具有法律拘束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际法规范。另有一些学者认为,WTO规则属于国际贸易法或国际公法的性质,但是国际贸易法或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公法是建立在不同基础之上的不同制度体系,所以,WTO法也不是国际公法。还有部分学者认为WTO法是一个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法律体系,与国际公法等其他法律体系不发生直接的关系。针对上述观点,本文力图澄清WTO法的国际公法性质,并对WTO法与国际公法的关系进行全面系统地探讨,文章的主旨在于点明正确界定WTO法的法律性质及其与国际公法的关系对WTO法和国际公法的发展及其学术研究所具有的重要的意义。
     在结构上,文章共分两大部分,六个章节。第一部分是从宏观角度论述WTO法的国际公法性质。这部分共有三个章节。论文的第一章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WTO组织的诞生历程,阐明了“WTO法”的概念。第二部分分析了WTO法被认为是国际公法之外的法律体系的原因,介绍并批驳了种种否定WTO法国际公法性质的理论观点。第三部分则从正面系统论证了WTO法的国际公法性质。作者认为,将WTO法定性为国际公法存在如下几个具有说服力的理由:1、WTO法符合国际公法的定义。2、WTO一揽子协议从本质上讲是国际条约。3、WTO法是一个“公”的体制或一个“公”的秩序。4、WTO法的互惠原则反映了国际公法在产生和适用上的“相对应性”。5、WTO法不但新创规则,而且它也确认和采纳既有的国际法规范。作者同时指出,WTO法的国际公法性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WTO机构内部人士的认可,而运用国际公法原理来研究WTO法中的法律规则和法律问题已成为WTO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在第一章最后一部分,作者分析了WTO法与国际公法的关系,并阐述了廓清两者之间关系所具有的法律意义。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首先,国际公法作为WTO产生的背景和土壤,它对WTO法的具体适用和理论研究必然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法律适用的角度讲,WTO法既然具有国际公法性质、是国际公法的特殊组成部分,那么,国际公法其他规则,尤其是一般国际法对WTO法的适用将发生作用。首先,WTO法的适用要受到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法的强行法规则制约,WTO法规则只有在与上述国际法规范不相抵触的范围内才能适用。其次,一般国际法原理作为WTO法的规范性背景,对WTO法具有补充作用。也即对WTO法中的法律空白,一般国际法可以自动补充适用,除非作为特别体制的WTO法明确排除这种适用或者特定的一般国际法规则与WTO法的规则相抵触。从法律研究的角度讲,国际公法的原理和规则是分析研究WTO法所不可或缺的工具。有别于之前的仅仅拘泥于对WTO规则进行具体考察的微观视角的研究方式,运用国际公法原理对WTO法进行研究能够从宏观上把握WTO法的全貌,从而能够深入WTO法的实质,并有助于对WTO法律体制发展方向的整体把握。其次,作为国际公法中的特别法和特殊体制,WTO法对国际公法也发生了反向影响力。WTO法在条约法、国家责任、争端解决等诸多方面偏离和发展了一般国际法规则,突破了传统的国际法模式,为国际法的发展提示了新的方向。而WTO强制高效的争端解决体制也使其一改国际法软弱的面貌,体现出了某些“强法”的特征,这一点无疑为非经济领域的国际公法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成为国际法不断强化的范例。从这一意义上讲,WTO法是国际公法发展的前沿阵地,它对国际公法的反向影响将会把国际公法推向更成熟的发展阶段。
     论文第二章以国际公法的法律渊源为参照,分析和论述了WTO法的法律渊源。作者认为,首先,WTO法是国际公法的一部分,因此,《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中规定的国际法的法律渊源对确定WTO法的法律渊源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是,WTO法的法律渊源又不能简单地与国际法的法律渊源进行类比,更不能完全等同于国际法的渊源。因为这将会导致WTO法与其他国际法规则的混淆,淹没WTO法的特性。其次,笔者认为,WTO争端解决机构适用法律的范围与WTO法法律渊源是什么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因为WTO争端解决机构如何适用法律首先取决于WTO协定如何规定,实际上,WTO协定对此规定并不是十分明确的,学者对此也有争论。而确定WTO法法律渊源是要解决WTO范围内产生的法律的表现形式问题,这两者不一定是一致的。基于上述认知,笔者将WTO法的法律渊源界定为——WTO范围内产生且专门适用于WTO的法律。这种法律主要由条约组成。作者接着具体探讨了WTO协定、WTO先前的专家组报告和上诉机构报告、习惯、WTO机构颁布的规则在WTO法法律渊源中的地位。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WTO法与国际法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WTO法与国际公法的基本原则是相一致的,WTO法符合并反映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其中主要的有国家主权、国家平等、国际合作、善意履行国际义务以及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基本原则。作者从这一角度再次印证了WTO法的国际公法性质。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第四、五、六章,这三章是从微观角度,即国际法中与WTO法最密切相关的三个部门法的角度来考察WTO法,并探讨了WTO法与这三个部门法的一般原理之间的关系:WTO法依赖和运用这些部门法原理,又对其中的一些规则进行了提炼和改写。第四章主要论证了WTO法与国际条约法原理之间的关系。该部分从条约的类型、条约的谈判、条约的解释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条约的类型上讲,WTO法是一类特殊形式的条约——混合协定,这是由于欧共体及其成员国同属WTO正式成员造成的。但是,这类特殊协定在国际公法当中并非WTO协定所独有,因为1982年的海洋法公约也属于这类混合协定。作者还同时提出了WTO法作为混合协定所带来的欧共体与其成员国在WTO体制下法律责任划分不明确的问题。从条约的谈判方式看,与之前国际经济条约的“分项式”谈判方式不同,WTO在经贸领域首开一揽子谈判的先例。文章分析了WTO采用一揽子谈判方式的原因、一揽子谈判方式的优势及其弱点。从条约解释的角度看,DSU3.2条要求WTO争端解决机构按照国际公法解释条约的习惯规则解释WTO条约,文章从分析国际公法关于条约解释的不同理论以及《维也纳条约法公约》(VCLT)的条约解释通则出发,具体考察了WTO争端解决机构的条约解释实践,从而得出结论: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在解释WTO法时基本上都是援引和适用VCLT所规定的解释规则,并将VCLT所规定的主要解释方法“文本解释”作为其解释活动的指南,而且几乎所有的解释结论均被声称是根据VCLT的解释规则进行解释得来的。可以说,这是一种具有可预见性的、相对安全的解释方式,这种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解释方式有助于形成一致的、有条理的解释结果,从而有助于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作者还将WTO争端解决机构的条约实践与国际法院、欧洲法院的条约解释方法进行了对比,并指出了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坚持VCLT条约解释通则的深层原因。
     在第五章中,作者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别从国际责任的构成、国际责任的形式、国际责任的免除等三个方面,将一般国际法上的责任制度和WTO法之下的责任制度进行对照研究。通过对比,作者得出如下结论:第一,WTO制度下的责任构成、责任形式、免责事由虽然有其特殊性,但这种特殊性并没有从根本上背离一般国际责任制度,WTO之下的法律责任制度与一般国际责任制度的原理非常类似(其中违反WTO条约义务引起的法律责任与一般国际法上的国际不法行为引起的国家责任相类似,而非违反WTO法引起的法律责任则与一般国际法上的损害责任相类似),实质上根源于一般制度,因此,从根本上讲,WTO法律责任制度并没有超越一般国际责任制度这一操作系统。第二,自足制度不等于就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制度,作为“强”的特别制度的自足制度也应当根源于一般制度,并且离不开一般制度所提供的规范性背景。因此,WTO责任制度没有理由完全排斥一般国际责任制度的适用,特别是WTO责任制度的不完整性,使得一般责任制度的适用不仅是一种可能,而且成为一种必需,只要WTO责任制度没有明确排除一般责任制度的有关规定,或一般责任制度的规定与WTO责任制度的有关规定不相悖。
     第六章从WTO争端解决机制角度,论述了该机制与国际法,特别是国际争端法之间的密切联系。首先,作者通过分析WTO争端解决制度与国际法上的和平解决争端原则之间的关系,指出WTO争端解决制度是国际法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通过对WTO争端解决法律适用问题的理论辨析和实践考察,得出WTO法不是国际法意义之外的所谓“自足”体系的结论。最后,作者通过论述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司法性质试图说明:WTO的裁决机构,已构成国际司法体制的一部分。作者还特别探讨了WTO的争端解决机构与其他的国际性司法机构,特别是其中的国际法院及联合国海洋法法庭之间的关系。
     论文的最后,作者对全文内容进行了精要的总结。
WTO law is the most important legel system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relations. It is composed of the package of all of the agreements that have been signed in the Uruguay Round and the principles and rules embedded in those agreements. WTO law mainly consists of international treaties so that it should belong to the scope of pubilic international law. But the nature of WTO law has not been correctly recoganized. Some scholars say that WTO rules are not legally binding so it will not fall into the category of pubilic international law. Other scholars believe that WTO law is of the natur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But they also think that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is different from international public law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legal basis. According to their logic, WTO law can not be looked as a part of pubic international law. There are still some scholars who take the view that WTO law is a“self-contained”or“self-isolation”legal system and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other other legal sustems including pubic international law. In response to these views, the paper sought to clarify the nature of WTO law and the relation of WTO law to pubic international law in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way. The object of this thesis is to testify WTO law’s nature of intrnational law and analyze the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WTO law and pubic international law.
     In structure,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nd six chapters. The first part mainly demonstrates the nature of WTO law from a macro—perspective . This part consists of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briefly introduces the process of the foundation of WTO organization and elaborated the concept of“WTO law”. The second section of the charpter analyses the reasons why WTO law is being excluded from the corpus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this section the author intrduces various theories negating WTO law’s international law nature and rebuts all those views.in the third section of this charpter, the author gives several resons for testifying her point that WTO law is one branch of the bigger tree of pubic international law. These reasons are: 1, WTO law is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law’s definition. 2, The agreements in WTO legal system are essentially international treaties. 3, WTO law is a“public”system or a "public" order. 4, The principle of reciprocity in WTO law reflects the“mutual”feature in the cre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5, WTO law not only creates new rules but also recognizes the established and accepted norms in international law. The author also points out that WTO law’s nature of international law is gaining more and more recoganition by scholars and officials in WTO organization, and in the reaserch area, reserching WTO law from the new perspective of the ru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first chapter,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siganifigance of making clear of the nature of WTO law and its rela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
     Chapter II of this thesis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question of sources of WTO law while refering to 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law.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first of all, WTO law is part of international law so that 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law speculated in Article 38 of the Statute of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are of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in determining sources of WTO law. However, sources of WTO law are not fully equivalent to 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law. Because it will lead to confusing WTO law with international law therefore making WTO law lose its specialty. The author brings out that the question of what are the sources of WTO law is the same question of what are the forms of rules having been made in the scope of WTO.In this charpter the author discusses whether the WTO agreement, the previous reports of the panel and the appellate body of WTO, international customary law, the decisions made by organs in WTO constitute sources of WTO law.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TO law and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in international law. The author holds that WTO law conforms to those principles. The rules of WTO law reflect the principle of state sovereign, principle of equity, principle of coherenc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and pinciple of resolving disputes peacefully.
     In the forth chapter, the author mainly pro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TO law and the rules of international treaty law. The author discusses this question from three aspects: the type of the treaty, the form of tyeaty negociation and treaty interpretation.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firstly, the treaty of WTO is a special type called mixed agreement. Secondly, the form of negociation of WTO treaty is also special because it is a packed deal. Thirdly, in the process of treaty interpretation, the panel and the appellate body have been sticking to the coustomary rules of treaty interpretation in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It is a relatively foreseeable and safety way of treaty interpretation. Through this way, the treaty interpretation of WTO agreements by WTO dispute settlement body can be more acceptable. In dealing with this issue, the author compares the way of treaty interpretation by WTO DSB with that of the ICJ and the court of Europe.
     The fifth chapter compares the system of legal responsibility under WTO law with the system of legal responsibility under general international law. Through the comparision,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system of legal responsibility under WTO law is analogous to that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The author then holds the view that the system of responsibility under WTO law actually stems from the system of responsibility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In this sense the the system of responsibility under WTO law can not be seen as the“self—contained regime”and the general rules of legal responsibility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could fill in the gaps in the WTO law under some conditions.
     The last chapter of this essay deals with three questions in the process of WTO dispute settlement that the author thinks most relevent to the tenet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this respect. By analying these three questions in detail,the author makes these findings:first,WTO 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 is a part of peaceful 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Second,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actice of the DSU,the WTO law is not a“self—contained”regime, because its openness to other rules in international law.Third,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body is part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 system. The author then compares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body with the ICJ and ITLOS.
     In the end, the author makes a concise conclsion of the whole thesis.
引文
1参见[美]约翰·H·杰克逊著:《世界贸易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与政策》,张乃根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40页。
    2张军旗著:《多边贸易关系中的国家主权问题》,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页。
    3 John·H·Jackson, The Puzzle of GATT:Legal Aspects of a Surprising Institution,载《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法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21页。
    4 [美]约翰·杰克森著:《关贸总协定:国际经贸中的法律与政策》,赵维田译,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
    5参见[德]彼得-托比亚斯·施托尔、[德]弗兰克·朔尔科普夫著:《世界贸易制度和世界贸易法》,南京大学中德法学研究所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6同上,第17-18页。
    1参见王传丽主编:《国际经济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第122页。
    2参见[美]约翰·杰克森著:《关贸总协定:国际经贸中的法律与政策》,赵维田译,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第34-35页。
    3参见王传丽主编:《国际贸易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第257页。
    4同注1。
    5参见[德]彼得-托比亚斯·施托尔、[德]弗兰克·朔尔科普夫著:《世界贸易制度和世界贸易法》,南京大学中德法学研究所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6刘颖、邓瑞平著:《国际经济法》,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1 [美]安妮·O·克鲁格编:《作为国际组织的WTO》,黄理平、彭利平、刘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2《争取较好未来的贸易政策——行动建议》(第一章),金星南、任泉译,载《国际贸易》,1985年第7期,第30页。
    3参见王贵国著:《世界贸易组织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4蒙特利尔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新的争端解决规则和贸易审议规则。参见王贵国:《世界贸易组织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5同注3,第18页。
    1参见王贵国著:《世界贸易组织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2同上,第19页。
    3参见赵维田:《WTO与国际法》,载《法律适用》,2000年第8期,第2页。
    4参见李鸣:《国际公法对WTO的作用》,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2期,第176页。另见[美]约翰·H·杰克逊著:《世界贸易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与政策》,张乃根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5参见[德]彼得-托比亚斯·施托尔、[德]弗兰克·朔尔科普夫著:《世界贸易制度和世界贸易法》,南京大学中德法学研究所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1参见曾令良:《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体系》,载《法学评论》,1996年第2期,第40页。
    2参见赵维田、刘敬东编著:《WTO:解释条约的习惯规则》,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编者的话)。
    3参见[德]彼得-托比亚斯·施托尔、[德]弗兰克·朔尔科普夫著:《世界贸易制度和世界贸易法》,南京大学中德法学研究所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1 John·H·Jackson, The GATT and its Troubiled Origins,载《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法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2张军旗著:《多边贸易关系中的国家主权问题》,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3同注1,第18页。
    4王传丽主编:《国际经济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第177页。
    1详见《WTO协定》第2条第2款、第3款、第16条第4款的规定。
    2 Bello,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Understanding: Less is Mor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90, 1996, p.416.
    3 Ibid.,p.417.
    4 See Warren F. Schwartz and Alan O. Sykes,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Renegotiation and Dispute Resolution in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Vol.31, 2002, p.179. See also Alan O.Sykes, The Remedy for Breach of Obligation under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Understanding: Damages or Specific Performance? New Direc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edited by Marco Bronckers and Reinhard Quick,Kluwer Law Internatioal, 2000, p.350.
    1赞成者如芝加哥大学教授阿兰·O·塞克斯, See Alan O.Sykes, The Remedy for Breach of Obligation under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Understanding: Damages or Specific Performance? New Direc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edited by Marco Bronckers and Reinhard Quick, Kluwer Law Internatioal, 2000, pp.349-351.
    2 John·H·Jackson,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Understanding: Misunderstandings on the Nature of Legal Oblig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91, 1997, p.63.
    3 Ibid., p.62.
    4 Pascal Lamy, The Place of the WTO and Its Law in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7, 2006, p.996.
    1李浩培著:《李浩培法学文集》,凌岩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33页。
    2 James Bacchus, Groping Toward Grotius: The WTO and the International Rule of Law, 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ume 44, 2003, p.547.
    1 [英]施米托夫著:《国际贸易法文选》,赵秀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264页。
    2 See Donald M.McRae, The WTO in International Law: Tradition Continued or New Frontie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Vol.3, 2000, p.29.
    3转引自[比]约斯特·鲍威林著:《国际公法规则之冲突---WTO法与其他国际法规则如何联系》,周忠海、周丽瑛、马静、黄建中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4同上,第40页。
    1参见徐锦堂:《也谈国际法的部门划分——从什么是“国际法”说起并以国际经济法为焦点》,载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学刊》(第12卷第3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2同上,第31页。
    3参见沈木珠:《WTO背景下国际经济法性质新析》,载《江淮论坛》,2004年第5期,第40页。
    4同上,第41页。
    5同上。
    6何志鹏:《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反思与体系重构》,载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学刊》(第13卷第4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页。
    1参见车丕照:《“问题与主义”中的“问题”——读《国际经济法学专论》,载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学刊》(第12卷第3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2同上,第45页。
    3林昊:《谈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两个法律问题》,来源于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www.chinalawinfo.com/xin/disxwpl.asp?code1=220&mark=3320 ( 2007年3月8日访问)
    4如1992年版的《奥本海国际法》(第9版)、伊恩·布朗利1996年版的《国际公法原理》和M.N.肖1991年版的《国际法》等著作都没有涉及GATT以及WTO的法律问题。但是一些新版的国际法著作或是在国际条约法和国际组织法的部分讨论这一问题或是使用“国际法与国际经济”、“关于国际的经济法”等措辞来介绍和讨论WTO法。如:M.N.肖的《国际法》第5版、Mark.W. Janis2003年版的《国际法概论》以及托马斯·伯根特尔、肖恩·D·墨菲合著的2004年版的《国际公法》等。
    1参见赵维田、刘敬东编著:《WTO:解释条约的习惯规则》,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序言)。
    2曾令良、余敏友主编:《国际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3 WT/DS2/AB/R, p.17.
    4 Clauw-Dieter Ehlermann, Six Year on the Bench of“World Trade Court”, Journal of World Trade, Vol.36, 2002, pp.615-617.
    5 Pascal Lamy, The Place of the WTO and Its Law in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7, 2006, p.982.
    6 Ibid.
    1 James Bacchus, Groping Toward Grotius: The WTO and the International Rule of Law, 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ume 44, 2003, pp.540-541.
    2 Joost Pauwelyn, How Binding are WTO Rules? A Transatlantic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Law, Presented at the University of Tuebingen, 14-16 October 2004 Conference on the Changing Patterns of Authority in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Available at http://eprints.law.duke.edu/archive/00001315/01/WTO_rules.pdf. (2007年5月31日访问).
    3 [英]詹宁斯、瓦茨修订,王铁崖、陈公绰、汤宗舜、周仁译,王铁崖校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4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1页。
    5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国际法”词条。
    
    1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2同上,第46页。
    3藏力:《WTO与单独关税区》,载《外交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68页。
    1 O’Connell, International Law, Vol.1, 2nd ed. , Oceana, 1970, p.205.
    2参见《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序言。
    3原江著:《挑战与进步——国际法和世界秩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4参见杰克逊:《关贸总协定争端解决报告的法律含义:一些思考》,载《国际组织内趋向更有效的监督:纪念薛默斯文集》,1994年,第152-153页。转引自张若思:《多边贸易体制内争端解决制度的发展——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载《中国国际法年刊》(1996),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93页。
    
    1赵维田:《WTO与国际法》,载《法律适用》,2000年第8期,第2页。
    2参见《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二条第一款(甲)项。
    1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2 See Joost Pauwelyn, The Role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WTO:How Far Can We Go?,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95, 2001, p.535.
    3参见[比]约斯特·鲍威林著:《国际公法规则之冲突---WTO法与其他国际法规则如何联系》,周忠海、周丽瑛、马静、黄建中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4 WT/DS8/AB/R, WT/DS10/AB/R, WT/DS11/AB/R, p.14.
    5 JoséE. Alvarez, Debra P. Steger, Afterword: The“Trade and…”Conundrum—A Commentary,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96, 2002, p.138.
    6参见王贵国:《世界贸易组织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7同上。
    8同上。
    1参见[美]约翰·H·杰克逊著:《世界贸易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与政策》,张乃根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版,第36页。
    2参见李鸣:《国际公法对WTO的作用》,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2期,第176页。
    3 René, Reciprocity in Human Rights and Humanitarian Law, 65 BYIL(1994—1995),p.383.转引自李春林著:《国际法上的贸易与人权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页。
    4参见李浩培著:《李浩培法学文集》,凌岩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页。
    1 See Joost Pauwelyn, The Role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WTO:How Far Can We Go?,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95, 2001, p.543.
    1参见陈纯一:《WTO法在国际法上之地位》,载孙琬钟主编:《〈海峡两岸WTO法律论坛〉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7页。参见[比]约斯特·鲍威林著:《国际公法规则之冲突---WTO法与其他国际法规则如何联系》,周忠海、周丽瑛、马静、黄建中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参见赵维田、刘敬东编著:《WTO:解释条约的习惯规则》,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2参见《关贸总协定1994》第1条第1、第2款。
    3 Pascal Lamy, The Place of The WTO and Its Law in tne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7, 2006, p.982.
    1参见曾令良:《WTO法在国际法律秩序中的共性与个性》,载邵沙平、余敏友主编:《国际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2 Joost Pauwelyn, How Binding are WTO Rules? A Transatlantic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Law, Presented at the University of Tuebingen , 14-16 October 2004 Conference on Changing Patterns of Authority in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Available at http://eprints.law.duke.edu/archive/00001315/01/WTO_rules.pdf. (2007年5月31日访问)
    1参见张光杰主编:《法理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2参见孙国华主编:《法理学理论》,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第250页。
    3参见李步云主编:《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版,第212页。
    4参见[英]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一),王铁崖、陈公绰、汤宗舜、周仁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5参见[英]伊恩·布朗利著:《国际公法原理》,曾令良、余敏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6 [英] J·G·斯塔克著:《国际法导论》,赵维田译,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第32页。
    7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1参见李浩培著:《李浩培法学文集》,凌岩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44页。
    2周鲠生著:《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0页。
    3同注2。
    4参见[英]伊恩·布朗利著:《国际公法原理》,曾令良、余敏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1 See David Palmeter and Petros C. Mavroidis, The WTO Legal System: Sources of Law,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92, 1998, pp.398-399.
    2 See Joel P. Trachtman, The Domain of WTO Dispute Resolution, 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40, 1999, p.333.
    3参见赵维田:《特殊的裁量机关——论WTO的司法机制》,载《国际贸易》,2001年第1期,第48页。
    4参见倪建林:《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的渊源》,载《国际商务研究》,2000年第3期,第37页。
    1张光杰主编:《法理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1 WT/DS33/AB/R, p.19.
    1 WT/DS8/AB/R, WT/DS10/AB/R, WT/DS11/AB/R, p.14.
    2 WT/DS56/AB/R, para.43.
    3 WT/DS8/AB/R, WT/DS10/AB/R, WT/DS11/AB/R, p.15.
    4 See David Palmeter and Petros C. Mavroidis, The WTO Legal System: Sources of Law,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92, 1998, p.402.
    5 Ibid., p.401.
    1参见赵维田、刘敬东编著:《WTO:解释条约的习惯规则》,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2 E. McGovern, International Trade Regulation, p.1, p.12, p.22.转引自赵维田、刘敬东编著:《WTO:解释条约的习惯规则》,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3 WT/DS58/AB/RW, para.107.
    1参见赵维田、刘敬东编著:《WTO:解释条约的习惯规则》,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另见倪建林:《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的渊源》,载《国际商务研究》,2000年第3期,第38页。
    2 See Donald M.McRae, The WTO in International Law:Tradition Continued or New Frontie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Vol.3, 2000, p.40.
    3 [英]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一),王铁崖、陈公绰、汤宗舜、周仁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4同上,第19页。
    5张军旗著:《多边贸易关系中的国家主权问题》,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91页。
    6 See David Palmeter and Petros C. Mavroidis, The WTO Legal System: Sources of Law,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92, 1998, p.407.
    1参见[比]约斯特·鲍威林著:《国际公法规则之冲突---WTO法与其他国际法规则如何联系》,周忠海、周丽瑛、马静、黄建中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9-60页。
    2同上,第60页。
    3何力著:《国际经济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0页。
    4 [英]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一),王铁崖、陈公绰、汤宗舜、周仁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4同上,第18页。
    5参见李毅:《特殊国际习惯法刍议》,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7页。
    1 WT/DS163/R, para.7.96.
    2参见[比]约斯特·鲍威林著:《国际公法规则之冲突---WTO法与其他国际法规则如何联系》,周忠海、周丽瑛、马静、黄建中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脚注67。
    3曾令良:《WTO法在国际法律秩序中的共性与个性》,载邵沙平、余敏友主编:《国际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页。
    1即《与执行《关贸总协定1994》第6部分或第5部分补贴与反补贴有关的争端解决的宣言》。
    2 WT/DS138/R, para.6.17.
    3 WT/DS138/AB/R, para.49.
    4 Nabilia Ansari, International Patent Rights in a Post—Doha World, 11—WTR Currents, Int’l Trade L. J. 57,
    64(Winter 2002),转引自李春林著:《国际法上的贸易与人权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7页。
    1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2麦克唐纳:《现代国际法中的基本规范》(英文),载《加拿大国际法年刊》,1987年,第25卷,第135页。转引自邓正来编:《王铁崖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页。
    3参见[德]沃尔夫刚·格拉夫·魏智通主编:《国际法》,吴越、毛晓飞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
    4邓正来编:《王铁崖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4页。
    5施瓦曾伯格:《国际法基本原则》(英文),载《海牙国际法学院讲演集》,第87卷,1955-1。转引自邓正来编:《王铁崖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3页。
    6见帅伊:《国际法上强制法的概念》(英文),载1966年4月3-8日希腊贡尼亚国际法会议,《报告和会议记录(二):国际法上强制法的概念》,1917年。转引自邓正来编:《王铁崖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3页。
    7参见曹建明、周洪钧、王虎华主编:《国际公法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8参见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1同上,第41页。
    2参见梁西主编:《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1参见王杏芳、曾子熠:《对国家主权原则的再认识》,载《国际问题研究》,2002年第3期,第33页。
    2周鲠生著:《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75页。
    3高金榜:《WTO下国家主权的三个问题》,载《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1页。
    4 John H. Jackson, The Great 1994 Sovereinty Debate: United States Acceptance and Implementantion of the Uruguay Round Results,载《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法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2版,第379页。
    1参见张军旗著:《多边贸易关系中的国家主权问题》,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2同上。
    3同上。
    4参见杨泽伟著:《国际法析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页。
    5杰克逊教授将美国1994年大辩论中坚持WTO损害国家主权观点的人称为“主权担忧派”,将坚持WTO不损害国家主权观点的人称为“主权自信派”。
    1转引自张丽华:《非零和博弈——国家主权和国际组织关系的再思考》,载《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2期,第254页。
    1 [比]约斯特·鲍威林著:《国际公法规则之冲突---WTO法与其他国际法规则如何联系》,周忠海、周丽瑛、马静、黄建中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
    2 John H. Jackson, The Great 1994 Sovereinty Debate: United States Acceptance and Implementantion of the Uruguay Round Results,载《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法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2版,第378页。
    3参见邓正来编:《王铁崖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1页。
    4 [英]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一),王铁崖、陈公绰、汤宗舜、周仁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1参见杨泽伟著:《国际法析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7页。
    2参见王传丽主编:《国际贸易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第290页。
    3同上。
    1 Pascal Lamy, The Place of the WTO and Its Law in tne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7, 2006, p.985.
    2赵维田著:《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3参见[德]彼得-托比亚斯·施托尔、[德]弗兰克·朔尔科普夫著:《世界贸易制度和世界贸易法》,南京大学中德法学研究所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4参见何力著:《国际经济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页。
    1 Pascal Lamy, The Place of the WTO and Its Law in tne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7, 2006, pp.987-988.
    1姚梅镇著:《国际经济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修订版,第650页。
    2转引自[比]约斯特·鲍威林著:《国际公法规则之冲突---WTO法与其他国际法规则如何联系》,周忠海、周丽瑛、马静、黄建中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
    1 Pascal Lamy, The Place of the WTO and Its Law in tne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7, 2006, p.1014.
    2 Ibid.
    3 Ibid., pp.1014—1015.
    4参见曹建明、周洪钧、王虎华主编:《国际公法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1 WT/DS58/AB/R, para.158.
    2郑斌著:《国际法院或法庭所适用的一般法律原则》第4章,第125页,See WT/DS58/AB/R, footnote 156.
    3李浩培:《论条约必须信守原则》,载《法学杂志》,1985年第1期,第16页。
    4转引自张东平著:《WTO司法解释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页。
    1参见张东平著:《WTO司法解释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2转引自张东平著:《WTO司法解释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9页。
    3同上。
    4张东平著:《WTO司法解释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0页。
    5同上。
    6 WT/DS50/AB/R, para.46.
    7 WT/DS58/AB/R, para.114.
    8参见李浩培:《论条约必须信守原则》,载《法学杂志》,1985年第1期,第16页。
    1参见林昊:《谈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两个法律问题》,来源于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www.chinalawinfo.com/xin/disxwpl.asp?code1=220&mark=3320.(2007年3月8日访问)
    1参见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页。
    
    1参见曾令良:《欧共体及其成员国在WTO中的双重地位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
    2期,第36页。
    2同上。
    1在国际法体制内,除了WTO条约外,1982年《联合国海洋公约》也是这类混合协定。目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149个缔约方,其中包括148个国家和一个国际组织——欧共体。参见赵海峰等著:《国际司法制度初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2参见曾令良:《欧共体及其成员国在WTO中的双重地位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
    2期,第41页。
    1转引自徐崇利:《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条约谈判方式的创新》,载《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3期,第63页。
    2参见王传丽主编:《国际贸易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第256页。
    3参见王贵国著:《世界贸易组织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1参见何力著:《国际经济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页。
    2徐崇利:《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条约谈判方式的创新》,载《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3期,第66页。
    3杰克逊教授曾形象地将东京回合的协定由成员方选择加入的方式称为:提供了一份“可供挑选的菜单”。其中的协定,被俗称为“GATT卡片”。参见[美]约翰·H·杰克逊著:《世界贸易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与政策》,张乃根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4参见曾令良:《风雨相伴辉煌的多边贸易体制:成就、问题与完善——纪念世界贸易组织成立10周年》,载黄进主编:《武大国际法评论》(第5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
    1参见徐崇利:《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条约谈判方式的创新》,载《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3期,第66页。
    2同上,第67页。
    1参见《纪念〈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开放供签署二十周年》,资料来源:联合国中文网站,http://www.un.org/chinese/ga/57/law_sea.html,(2007年10月27日访问)
    1参见孙建钢:《一揽子协议方式浅析》,资料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28475.(2007年10月30日访问)
    2李浩培著:《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405页。
    3参见[英]安托尼·奥斯特著:《现代条约法与实践》,江国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页。
    1参见黄东黎:《主张一定的灵活性——国际法条约解释理论与研究》,载《国际贸易》,2005年第3期,第34页。
    2李浩培著:《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406页。
    3万鄂湘、石磊、杨成铭、邓洪武著:《国际条约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页。
    4张东平著:《WTO司法解释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5同注3,第213页。
    6同注4。
    7同上,第9页。
    8同注3,第214页。
    9同注4,第14页。
    1万鄂湘、石磊、杨成铭、邓洪武著:《国际条约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页。
    2参见张东平著:《WTO司法解释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5页。
    3同上,第15页。
    4参见黄东黎:《主张一定的灵活性——国际法条约解释理论与研究》,载《国际贸易》,2005年第3期,第35页。
    1参见黄东黎:《主张一定的灵活性——国际法条约解释理论与研究》,载《国际贸易》,2005年第3期,第35页。
    2张东平著:《WTO司法解释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3万鄂湘、石磊、杨成铭、邓洪武著:《国际条约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226页。
    4同注2,第17页。
    5参见[英]安托尼·奥斯特著:《现代条约法与实践》,江国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0页。
    
    1参见张东平著:《WTO司法解释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19页。
    2李浩培著:《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426页。
    1张东平著:《WTO司法解释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2参见[英]安托尼·奥斯特著:《现代条约法与实践》,江国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页。
    3参见[英]蒂莫西·希利尔著:《国际公法原理》,曲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4黄东黎:《主张一定的灵活性——国际法条约解释理论与研究》,载《国际贸易》,2005年第3期,第36页。
    5转引自赵维田、刘敬东编著:《WTO:解释条约的习惯规则》,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6如几内亚比绍诉塞内加尔(Guinea-Bissau v. Senegal),国际法院判决第48段;利比亚诉乍得(Libya v. Chad),国际法院判决第41段、拉格朗案(Germany v.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国际法院判决第99段。
    7参见[英]安托尼·奥斯特著:《现代条约法与实践》,江国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1 John H.Jackson, The World Trading System: Law and Polic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2nd ed. , MIT Press, 1997, p.49.
    2 Ibid.
    3 Ibid., p.343.
    4 Ibid., p.49.
    5赵维田:《WTO司法机制的主要特征》,载柳华文主编:《北大国际法与比较法评论》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29页。
    6 Supra note 1, p.122.
    1参见赵维田著:《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6—47页;参见张东平著:《WTO司法解释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第42页;参见韩立余编著:《世界贸易组织(WTO)案例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参见程红星:《WTO司法哲学能动主义之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34页。
    2程红星:《WTO司法哲学能动主义之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3张乃根:《论WTO争端解决的条约解释》,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22页。
    4纪文华:《世贸组织争端解决中条约解释规则与应用分析》,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35页。
    5如美国金枪鱼案。
    1 Thomas Skouteris, Customary Rule of Interpretation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and Interpretative Practice in the WTO Dispute Settelement System,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on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Multilateral Trade System, paolo mengozzi(ed.), Milan: Dott. A. GiuffrèEditore, 1999, p.126.
    2 WT/DS2/AB/R, p.17.
    3 WT/DS8/AB/R, WT/DS10/AB/R, WT/DS11/AB/R, p.10.
    4 WT/DS50/AB/R, para.46.
    5 See James Cameron and Kevin Gray,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Body,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Vol. 50, 2001, pp.255-256.
    1 [美]约翰·H·杰克逊著:《世界贸易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与政策》,张乃根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页。
    2 Sir Ian Sinclair, The 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nd edition, 1984, p.153.
    1 See Gabrielle Marceau, A Call for Coherence in International Law - Praises for the Prohibition Against“Clinical Isolation”in WTO Dispute Settlement, Journal of World Trade, Vol. 33, 1999, p.119.
    2 See James Cameron and Kevin Gray,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Body,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Vol. 50, 2001, pp.255-256.
    3即1994年利比亚与乍得之间领土争端的判决、1995年卡塔尔与巴林海上划界案。
    1 Gy? Haraszti, Some Fundermental Problems of The Law of Treaties, Akadémiai KiadóBudapest, 1973, p.85.
    2 WT/DS202/AB/R, footnote162.
    3 WT/DS202/AB/R, para.163.
    4 WT/DS70/AB/R, para.187, footnote120.
    5参见赵维田、刘敬东编著:《WTO:解释条约的习惯规则》,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6 WT/DS70/AB/R, para.153.
    7 WT/DS108/AB/R, para.129.
    1张东平著:《WTO司法解释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第77页。
    2 James Cameron and Kevin Gray,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WTO Dispute Settelment Body,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Vol. 50, 2001, p.255.
    3 WT/DS8/AB/R, WT/DS10/AB/R, WT/DS11/AB/R, p.21—22.
    4 WT/DS160/R, para6.45.
    1 WT/DS160/R, para6.46.
    2 Michael Lennard, Navigating By The Stars:Interpreting The WTO Agreemen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Vol.5, 2002, p.22.
    3 Ian Sinclair, The Vienna Convention and the Law of Treaties, 2nd ed.,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129-130.
    4 Supra note 2.
    5 WT/DS8/AB/R, WT/DS10/AB/R, WT/DS11/AB/R, p.20.
    6 WT/DS58/AB/R, para.114-117.
    7 Ian Sinclair, The Vienna Convention and the Law of Treaties, 2nd ed.,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130-131.
    1 Michael Lennard, Navigating By The Stars:Interpreting The WTO Agreemen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Vol.5, 2002, p.24.
    2 Ibid., p.23.
    3参见[英]伊恩·布朗利著:《国际公法原理》,曾令良、余敏友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91页。
    4 ILC Final Draft Articles and Commentary on The 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1969),in Sir Arthur Watts, KCMG, QC: The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1949-1998),Volume Two:The Treaties, partⅡ,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999,p.689.转引自张东平著:《WTO司法解释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第91页。
    5 Ian Sinclair, The Vienna Convention and the Law of Treaties, 2nd ed,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4, p.136.
    6张东平著:《WTO司法解释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第92页。
    1参见[英]安托尼·奥斯特著:《现代条约法与实践》,江国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页。
    2 ILC Final Draft Articles and Commentary on The 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1969),in Sir Arthur Watts, KCMG, QC: The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1949-1998),Volume Two:The Treaties, partⅡ,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99, p.689.转引自张东平著:《WTO司法解释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第96页。
    3 Michael Lennard, Navigating By The Stars:Interpreting The WTO Agreemen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Vol.5, 2002, p.34.
    4 Ibid., p.35.
    5参见陈喜峰:《国际法不成体系中的WTO法》,资料来源:中国法院网,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601/09/191517.shtm (2008年1月15日访问)
    6 Gabrielle Marceau, A Call for Coherence in International Law - Praises for the Prohibition Against“Clinical Isolation”in WTO Dispute Settlement, Journal of World Trade, Vol. 33, 1999, p.125.
    1赵维田:《WTO司法机制的主要特征》,载柳华文主编:《北大国际法与比较法评论》(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2 See Michael Lennard, Navigating By The Stars:Interpreting The WTO Agreemen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Vol.5, 2002, p.30.
    3作者认为这种情形几乎不可能发生在解读WTO协定时,因为公认的强行法规则是有限的,如禁止种族灭绝、禁止海盗行为、禁止贩卖奴隶等,并且这些规则在最近的将来没有扩大到与WTO法相关的迹象。See Michael Lennard, Navigating By The Stars:Interpreting The WTO Agreemen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Vol.5, 2002, p.86, footnote317.
    4邵津主编:《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5参见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6国际法院在1950年的庇护权案中指出:“以习惯为依据的一方……必须证明,这个习惯已经确立,因而对他方是有拘束力的……”参见国际法院庇护权案1950年11月20日判决书,第14页。
    1赵建文主编:《国际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2 [英]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王铁崖、陈公绰、汤宗舜、周仁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3 WT/DS163/R, para7.96.
    4 Ibid.
    5 WT/DS26/AB/R, WT/DS48/AB/R, para28.
    6 VCLT第28条(条约不溯及既往)规定:除条约表示不同意思,或灵境确定外,关于条约对以当事国生效之日以前所发生质任何行为或事实或已不存在之任何情势,条约之规定不对该当事国发生拘束力。
    1 See Gabrielle Marceau, A Call for Coherence in International Law - Praises for the Prohibition Against“Clinical Isolation”in WTO Dispute Settlement, Journal of World Trade, Vol. 33, 1999, p.124.
    2 See David Palmeter and Petros C. Mavroidis, The WTO Legal System: Sources of Law,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92, 1998, p.411.
    3 WTO上诉机构在“欧共体-荷尔蒙”案中阐述了这样的条约解释方法。
    4 WT/DS62/AB/R, para.84.
    1徐崇利:《世贸组织协定解释制度评析(二)》,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第42页。
    2参见程红星:《WTO司法哲学的能动主义之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190。
    3其中有“已判事项不重开”(resjudicata)、诚信原则/善意原则(bona fide)、信守约定(pacta sunt servanda)、禁止反言(estoppel)、禁止滥用权利(jus abutendi)、行使自己权利不得损害他人(qui jure sus utitur, neminin facit injuriam)、不法行为不产生权利(exinjuria jus non oritur)。参见邵津主编:《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脚注①。
    4参见邵津主编:《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脚注①。
    1 See Michael Lennard, Navigating By The Stars:Interpreting The WTO Agreemen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Vol.5, 2002, p.73, footnote135.
    2参见张东平著:《WTO司法解释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第134-142页。
    3同上,第37页、第142页。
    4邵津主编:《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14页。
    5 Marco C. E. J. Bronckers, More Power to The WT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Vol.4, 2001, p.56.
    6 WT/DS58/AB/R, para158, footnote156.
    7 WT/DS33/AB/R, p.14.
    8 WT/DS56/R, footnote176.
    9 WT/DS56/R, footnote184.
    10 WT/DS56/R, footnote185.
    11 WT/DS50/AB/R, footnote26.
    12 WT/DS50/AB/R, footnote26, footnote28.
    13 WT/DS50/AB/R, footnote52.
    1即VCLT第32条所规定的“意义仍属不明或难解”或者是“所获结果荒谬或不合理”的情形。
    2转引自:[英]安托尼·奥斯特著:《现代条约法与实践》,江国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页。
    3 Pieter Jan Kuper, The Law of GATT as a Special Field of International Law, Netherland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35, 1994, p.229.
    4 WT/DS8/R, WT/DS10/R, WT/DS11/R, para6.16, footnote87.
    5 WT/DS8/AB/R, WT/DS10/AB/R, WT/DS11/AB/R, p19.
    6 Jeff Waincymer, WTO Litigation, Procedural Aspects of Formal Dispute Settlement, Cameron May Ltd., 2002, p.483.
    7张东平著:《WTO司法解释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第134-142页。
    1 WT/DS114/R, para67.15.
    2 Pascal Lamy, The Place of the WTO and Its Law in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7, 2006, p.982.
    3 Brown and Jacobs: The Court of Justice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5th ed., Sweet & Maxwell, 2000, p.339.
    1转引自罗文波、魏虹:《欧洲法院及其对欧共体法律的解释》,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第68页。
    2参见国际法院1998年12月4日判决书,第46段。
    3如1974年核试验案中,国际法院对法国单方面行为的解释。参见邵沙平主编:《国际法院新近案例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63页,脚注④。
    1王千华:《评欧洲法院司法能动性的贡献及其及其限度》,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5期,第59页。
    2 H. Lauterpacht, The Function of Law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1933, pp.319-320.转引自杨泽伟著:《国际法析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0页。
    3 Claus-Dieter Ehlemann, Reflection on the Appellate Body of the WT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Vol.6, 2003, p.699.
    1联合国文件:A/CN4/448,《各国政府提出的关于国家责任的评论和意见》(爱尔兰政府的评论)。
    2传统国际法上的国际法律责任仅指国家责任,但现在出于习惯或叙述方便,有学者或著作也用国家责任指代国际责任。如[英]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一),王铁崖、陈公绰、汤宗舜、周仁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401页。
    3参见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1参见赵建文:《国家责任法编纂和发展的重要成果——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2001年国家责任条款草案评述》,载《中国国际法年刊》(2004),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页。
    2参见贺其治著:《国家责任法及案例浅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3参见李寿平著:《现代国际责任法律制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1参见贺其治著:《国家责任法及案例浅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10页。
    2参见贺其治:《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1996年第48届会议》,载《中国国际法年刊》(1996),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71页。
    3李寿平著:《现代国际责任法律制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4参见薛捍勤:《国家责任与“对国际社会整体的义务”》,载《中国国际法年刊》(2004),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1 James Crawford, Jacqueline Peel , Simon Olleson , The ILC’s Articles on Responsibility of States for International Wrongful Acts: Completion of the Second Reading, Eourpean Jo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2, 2001, p.988.
    2贺其治著:《国家责任法及案例浅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3参见[英]蒂莫西·希利尔( Timothy Hillier)著:《国际公法原理》,曲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
    4 (1927)《常设国际法院出版物》,Series A , no. 9 , p.21.资料来源:国际法院网站http://www.icj-cij.org/pcij/serie_A/A_09/28_Usine_de_Chorzow_Competence_Arret.pdf (2007年12月3日访问)
    5同上。
    6参见龚瑜:《论国际法与和谐世界》,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第160页。
    1 John H. Jackson,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Understanding—Misunderstanding on the Nature of a Legal Oblig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91, 1997, pp. 60—63.
    2 Petros C. Mavroidis, Remedies in the WTO Legal System: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11, 2000, p.782.
    3 Bello,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Understanding: Less is Mor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90, 1996,p.417.
    4赵维田著:《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84页。
    5 Judith H.Bello, Book Reviews:The Jurisprudence of GATT& the WTO:Insight on Treaty Law and Economic Rel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95, 2001, p.988.
    6条款草案第55条规定:“在并且只在一国际不法行为的存在条件或一国国际责任的内容或履行应由国际法特别规则规定的情形下,不得适用本条款。”
    1 [美]约翰-H-杰克逊著:《GATT/WTO法理与实践》,张玉卿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页。
    2张新宝:《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绪论》,资料来源:中国民商法网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1941 (2007年12月15日访问)
    3参见李寿平著:《现代国际责任法律制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4《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第1条规定:一国的每一国际不法行为引起该国的国际责任。第2条规定:一国国际不法行为在下列情况下发生:(a)有作为或不作为构成的行为依国际法归于该国;并且(b)该行为构成对该国国际义务的违背。
    1参见李寿平著:《现代国际责任法律制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2同上,第32页。
    3 [英] J·G·斯塔克著:《国际法导论》,赵维田译,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第253页。
    4同注1,第47页。
    5同上。
    1参见贺其治著:《国家责任法及案例浅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2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页。
    3寺泽一:《国际法基础》(中译本),1983年版,第362页。转引自慕亚平、郑艳:《国际损害责任的性质和法律基础》,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2期,注⑧。
    4参见曹建明、周洪钧、王虎华主编:《国际公法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页。
    5如布朗利就认为国际责任只能因行为违反义务而产生,参见布朗利著:《国家责任——国际法制度》,1983年版,40—47页,转引自林灿玲著:《国际法上的跨界损害之国家责任》,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这里的国际义务包括预防与合作义务、权利不得滥用义务。参见李寿平著:《现代国际责任法律制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1—62页。
    6参见注1,第118页。
    1参见梁西主编:《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98页。
    1这类行为引起的诉讼简称为违法之诉或违反之诉。
    2 Petros C. Mavroidis, Remedies in the WTO Legal System: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11, 2000, p. 792.
    3 WTO成员方包括加入WTO组织的主权国家和单独关税区政府。因此,严格来讲,WTO框架下的法律责任不能等同于国家责任或国际责任。但是在实践中,也许正如《建立WTO协定》在解释性说明中所言,本协定和多边贸易协定中使用的“国家”一词应理解为包括任何单独关税区成员。对于WTO单独关税区成员,如本协定和多边贸易协定中的措辞被冠以“国家(的)”一词,则此措辞应理解为与该单独关税区有关,除非另有规定。因此,本文除特别指出外,在论述时一般也不对上述概念进行区分,并且也是在这一意义上将WTO法之下的法律责任与一般国际法上的法律责任进行类比。
    4由(b)项和(c)项规定的行为引起的诉讼分别被称为“非违反(法)之诉”和情势之诉。
    5 Petersmann, Violation and Non-Violation in Public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German Year Book of Internaitonal Law, Vol.34, 1991, p.175.
    6赵维田著:《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37—438页。
    1欧共体曾威胁要提起该类案件,即日本生活方式案(Japanese way of life case),但最终并没起诉。See Petros C. Mavroidis , Remedies in the WTO Legal System: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11, 2000, p. 791.
    2有一些研究者已经提出了相同观点。参见蔡俊峰:《试析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非违反之诉》,载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634—635页。
    3 (b)项的条文措辞虽是“不论其是否与本协定相冲突”,但是有(a)项的规定在先,应推定(b)项中所规定的措施(行为)是排除了违反WTO规则或WTO义务的措施(行为)。
    4参见李寿平著:《现代国际责任法律制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5 E. U. Petersmann, The GATT/WTO 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Ltd., 1997, p. 136.
    6参见江忠武:《WTO法辨析》,载《国际经贸探索》,2004年第5期,第71页。
    1参见[美]约翰·H·杰克逊著:《世界贸易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与政策》,张乃根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2 E. U. Petersmann, The GATT/WTO 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Ltd., 1997, p. 137.
    1参见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109页。
    2国内学术界对国际法律责任方式的英文译法有所不同,本文采用贺其治先生的译法,参见贺其治著:《国家责任法及案例浅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346页。
    3参见注1,第109页。
    4同注1,第109—110页
    1《国家责任草案》第35条(a)款、(b)款的规定。
    2《草案》英文原文的含义是“满足”,大多数国际法专著又将其译为以“道歉”,贺其治先生译为“抵偿”。
    3贺其治著:《国家责任法及案例浅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页。
    4同上。
    5李寿平著:《现代国际责任法律制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页。
     1贺其治著:《国家责任法及案例浅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页。
    1 Robert E. Hudec , Broadening the Scope of Remedies in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 available at: http://www.worldtradelaw.net/articles/hudecrmedies.pdf , p.9.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FRIEDL WEISS & JOCHEM WIERS , eds., Improving WTO Dispute settlement Procedures , (Cameron May Publishers 2000) pp. 345—376.
    2 See Petros C. Mavroidis, Remedies in the WTO Legal System: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11, 2000, p. 775.
    1 GPR.DS2/R, para.4.17.
    2 GPR.DS2/R, para.5.2.
    3 Allan Rosas, Implementation and Enforcement of WTO Dispute settlement Findings: An EU perspctive, Journal of lntemationa] Economic Law, Vol.4, 2001, p.l40.
    1余敏友:《论世贸组织法律救济的特性》,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第20页。
    2 Carlos M. Vazquez and John H. Jackson, Symposium Issue on WTO Settlement Compliance: Some Reflections on Compliance with WTO Dispute Settlement Decisions, Law and Policy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l.33, 2002, p.561.
    1 UN Doc EPCT/A/PV/6(1947),p.4,转引自赵维田著:《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47页。
    1 Bello,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Understanding: Less is More, An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90, 1996, pp.416—417.
    2 Alan O Skyes, The Remedy for Breach of Obligation under WTO Dispute Setlernem Understanding: Damages or Specific Performance?, New Directions l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Marco Bronckers and Reinhard Quick (ed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0, p.349.
    3即DSU第3条第7款、第19条第1款、第22条第1款以及第22条第8款。
    1 John H. Jackson,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WTO Dispute Settlement Report: Obligation to Comply or Option to “buy out”?,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98, 2004, pp.117—119.
    1 Robert E. Hudec, Broadening the Scope of Remedies in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available at: http://www.worldtradelaw.net/articles/hudecrmedies.pdf , p.17. (访问日期2007年12月18日)
    2 New Zealand—Imports of Electrical Transformers from Finland ,GATT, BISD , 32 second Supp.55-70(1986).
    1 Robert E. Hudec, Broadening the Scope of Remedies in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available at: http://www.worldtradelaw.net/articles/hudecrmedies.pdf , p.18. (访问日期2007年12月18日)
    2美国是一致反对GATT专家组溯及既往的做法,而欧共体则是在中途转变到与美国相同的立场上来的。1993年,在欧共体状告巴西对欧共体奶粉和某些种类的牛奶征收反补贴税的案件中,欧共体在起诉状中开始要求返还征收的反补贴税,但后来在专家组程序中,撤回了这一要求。参见张军旗:《论WTO国际责任的范围及其发展方向》,载《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6期,第88页。
    3 Supra note 1, p.12 , footnote 31.
    4 Ibid., p.16.
    5 Ibid., p.17 , footnote 31.
    1参见张军旗:《论WTO国际责任的范围及其发展方向》,载《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6期,第88页。
    2 See Petros C. Mavroidis, Remedies in the WTO Legal System: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11, 2000, p. 789.
    3 WT/DS156/R, para 9.7.
    4 WT/DS165/R, para.6.106.
    5 WT/DS27/RW/ECU, para. 6.105.
    6 WT/DS126/RW, 12 January 2000 , para 6.31.
    7参见张军旗:《多边贸易关系中的国家主权问题》,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页。
    8 WT/DS70/RW, para. 5.48.;WT/DS46/RW, footnote17.
    1 [英]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二),王铁崖、陈公绰、汤宗舜、周仁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415页。
    2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37页。
    3 BISD 34/S/136, p.158. Cited from E. U. Petersmann, The GATT/WTO 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Ltd., 1997 , p. 141.
    4 WT/DSB/M/75.转引自张军旗:《多边贸易关系中的国家主权问题》,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1根据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乌拉圭协议法》规定,对尚未清结的与GATT规则不符而征收的(反倾销、反补贴或其它保障税收的)税款可以返还,而对已经清结的税款则不能退回或返还。See Robert E. Hudec , Broadening the Scope of Remedies in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 available at: http://www.worldtradelaw.net/articles/hudecrmedies.pdf , p.18 , footnote 32.
    2参见蔡俊峰:《试析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非违反之诉》,载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634—635页。
    3参见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页。
    1参见李寿平著:《现代国际责任法律制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2《国际法院报告》,1997年,加布奇科沃——大毛罗斯工程案,第38页。转引自贺其治著:《国家责任法及案例浅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页。
    3国际法委员会不少委员赞成将严格责任作为国际赔偿责任的基础之一,但不是唯一依据,可以说是一种变通了的严格责任。参见那力:《国际环境损害责任的两个重大变化》,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6期,第109页。
    4参见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118页。
    1王贵国著:《世界贸易组织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页。
    2根据《建立WTO协定》第16条第5款的规定,成员方对《建立WTO协定》的任何规定不得作出保留,对多边贸易协议的任何规定的保留,只限于各该协议规定的范围。
    3《建立WTO协议》第13条第1款规定:“在任何一个成员方与任何另一成员方之间,凡在它们中任一方变成成员方时不同意适用本协定与附件1与2中的多边贸易协议,则在它们之间不予适用。”“互不适用”体现了契约自由精神,与WTO法一揽子接受的要求并不矛盾。
    1参见《关于国家责任的条款草案》第25条第1款(a)项、(b)项的规定。
    2参见谢康:《WTO规则例外研究》,载《国际贸易问题》,2002年第6期,第12页。
    1参见曾令良、陈卫东:《WTO一般例外条款(GATT第20条)与我国应有的对策》,载《法学论坛》,2001年第4期,第33页。
    2参见[美]约翰·H·杰克逊著:《世界贸易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与政策》,张乃根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8页。
    3参见王贵国著:《世界贸易组织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页。
    1同上。
    2参见陈卫东:《WTO例外条款解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页。
    3参见周海洋:《WTO框架下的法律责任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22—23页。来源于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http://10.55.100.202/wfrs_mirror/cddbn/cddbn.Articles/Y942321/PDF/index.htm
    4参见[美]约翰·H·杰克逊著:《世界贸易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与政策》,张乃根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5页。
    
    1参见陈卫东著:《WTO例外条款解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5页。
    2同注1,第256页。
    1 G. Arangio Ruiz, Fourth Report on State Responsibility, in ILC Yearbook (1992), Vol.Ⅱ, Part One, p.42, See Bruno Simma and Dirk Pukowski, Of Planets and the Universe: Self—contained Regimes in International Law,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7, 2006, p.520.
    2 See Bruno Simma and Dirk Pukowski, Of Planets and the Universe: Self—contained Regimes in International Law,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7, 2006, p.522.
    1参见张乃根著:《国际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9—220页。
    1参见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416—417页。
    2 Hugo Grotius, the Law of War and Peace (1925 translate by Francis W. Kelsey), Oxford : at the Clarendon Press, p.5.转引自张乃根:《论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几个主要国际法问题》,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5期,第52页。
    1 [美]约翰·H·杰克逊著:《世界贸易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与政策》,张乃根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5页。
    2参见周汉民、邱一川:《WTO成立十年来的十大特征》,载《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6年第1期,第7页。
    3转引自罗文正:《从“囚徒博弈”看WTO争端解决机制强制管辖的合理性》,载《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第56页。
    4李居迁著:《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5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415页。
    1 Pascal Lamy, The Place of the WTO and Its Law in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7, 2006, p.993.
    1 P. Nichols, GATT Doctrine, Virgin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 Law, Vol.36, 1996, p.380.
    2 Pascal Lamy, The Place of the WTO and Its Law in tne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7, 2006, p.992.
    3参见黄东黎著:《WTO规则运用中的法治——中国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4转引自侯猛:《WTO法对传统国际法的创造性发展》,资料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22212(2007年10月15日访问)
    1或译作“自足制度”或“自成体系的制度”。
    2 PCIJ,,Ser. A. No.1,p.23.
    3 ICJ Reports(1980),3 at para. 86.
    4 W·里普哈根:《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关于国家责任的特别报告员第四次报告》,YBILC 1982, Vol.2, p.202, para.16.
    1 See Bruno Simma and Dirk Pukowski, Of Planets and the Universe: Self—contained Regimes in International Law,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7, 2006, pp.493—494.
    2国际法委员会第五十六届会议(2004年)报告(A/59/10),第296段。
    3同上,第303段。
    4同上,第316段。
    5 Supra note 1, p.505.
    6 Ibid.
    1即DSU3.2条、DSU3.3条、DSU7.1条、DSU7.2条以及DSU11条。
    2 Joe1 P.Trachtman, The Domain of WTO Dispute Resolution, 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40, 1999, p.342.
    3 Ibid.
    4 Ibid., p.343.
    5左海聪著:《国际经济法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页。
    1 Donald McRae, Clause—Dieter Ehlemann’s Presentation on the Role and Record of Dispute Settlement Panels and the Appellate Body of WT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Vol.6, 2003, pp.712—p.713.
    2 Ibid., p.715.
    3 See Joost Pauwelyn, Bridging Fragmentation and Unity: International Law as a Universe or Inter—connected Islands, Michig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25, 2004, p.906.
    4 Ibid., p.911.
    1 See Joost Pauwelyn, Bridging Fragmentation and Unity: International Law as a Universe or Inter—connected Islands, Michig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25, 2004, pp.911—912.
    2杜艳婷、尹雪萍:《试论WTO争端解决中的法律适用问题》,载《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6年第
    5期,第19页。
    3 WT/DS170/AB/R, paras. 71—74.
    4 WT/DS69/AB/R, para.79;WT/DS44/R, para.10.65;WT/DS26/AB/R, para. 51.
    5 WT/DS34/R, para. 9.181.
    6 WT/DS163/R, para. 7.123—7.126.
    7 WT/DS69/AB/R, para.79.
    8 WT/DS46/AR/R, para. 3.10
    1 WT/DS170/AB/R, para. 72.
    2 WT/DS163/R, para. 7.123.
    3 WT/DS46/AB/R, para. 3.10
    4 WT/DS27/R, para. 10.
    5 WT/DS50/AB/R, para. 65.
    6 WT/DS136/AB/R, para. 54, footnote 30.
    7 WT/DS33/AB/R, para. 14.
    8 WT/DS58/AB/R, paras. 102—110.
    9 WT/DS33/AB/R, Section VI.21.
    1 WT/DS27/R, para.10.
    2 WT/DS50/AB/R, paras. 65—66..
    3 WT/DS46/AR/R, para. 3.44
    1 WT/DS2/AB/R, paras.16—17.
    2国际法委员会第五十六届会议(2004年)报告(A/59/10),第321段。
    3同上,第318段。
    4 M. Koskenniemi, Study on the Founction and Scope of the Lex Specialis Rule and the Question of“Self—Contained Regisms”, UN DOC.ILC(LVI)/SG/FIL/CRD.1/Add.1(2004).
    5国际法委员会第五十六届会议(2004年)报告(A/59/10),第311段。
    1国际法委员会在对“国际法不成体系”研究小组的报告的评述中将特别或特别制度分为“较强”和“较弱”两种,并将前者于自足制度联系起来,但研究组反对这一划分和提法,他们认为自足制度比起其他特别制度既不是“较强”,也不是“较弱”。参见国际法委员会第五十六届会议(2004年)报告(A/59/10),第315段、第327段。
    2 Eyal Benvenisti, Exit and Voice in The Age of Golablization, Michigan Law Review, Vol. 98, 1999, p.169.
    3 See Bruno Simma and Dirk Pukowski, Of Planets and the Universe:Self—contained Regimes in International Law,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7, 2006, p.486, footnote 10.
    4同注1,第305段。
    5 WT/DS27/AB/R.
    1 See Anja Lindroos amd Michael Mehling, Dispelling the Chimera of“Self—Contained Regimes”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WTO,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6, 2005, p.869.
    2 WT/DS163/R, para. 7.96.
    3本文此处的争端解决机构是特指由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共同组成的WTO具体的争端裁判机构。
    1 See Robert Hudec, GATT or GABB? The Future Design of 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80, 1971, footnote10.
    2参见王贵国著:《世界贸易组织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页。
    3 Supra note 2.
    4 GATT Doc. W.7/20 (1952).
    5 J. Jackson,World Trade and the Law of GATT(1969),p.174.转引自赵维田著:《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49页。美国另一位国际贸易法专家罗伯特·胡德克也将GATT专家组称为“解决争端的法庭”(dispute settlement tribunal), See Robert Hudec, GATT or GABB?The Future Design of 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80, 1971, p.1303.
    6 Robert·E·Hudec, The GATT Legal System: a Diplomat’s Jurisprudence?,Journal of World Trade Law, Vol.4, 1970, p.615.
    
    1参见赵维田著:《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56页。
    2参见赵维田著:《世贸组织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55页。
    3同上,第454页。
    
    1同上,第456页。
    2参见王传丽主编:《国际贸易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第386—387页。
    3参见朱榄叶编著:《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国际贸易纠纷案例汇编》,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1又有译为“倒协商一致”或“否定式共识”的。
    2 DSU第6条第1款、第16条第4款、第17条第18款、第22条第6款。
    3赵维田:《专审贸易官司的机关——论WTO的司法机制》,载《律师世界》,2002年第2期,第10页。
    4参见何力著:《国际经济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129页。另见赵海峰等著:《国际司法制度初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5 DSU第8条第5款。
    6 DSU第8条第1款。
    7 DSU第8条第3款。
    8 DSU第11条、DSU第7条第1款、DSU第7条第2款。
    1参见赵维田著:《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70页。
    2 DSU第8条第3款。
    3 DSU第17条第6款、DSU第17条第13款。
    4参见赵海峰等著:《国际司法制度初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脚注②。
    5 See Cesare P. R. Romano, The Prolif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ibunals:Piecing Together the Puzzle, NYU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tics, Vol.31, 1999, p.713—714.
    1 See Cesare P. R. Romano, The Prolif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ibunals:Piecing Together the Puzzle, NYU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tics, Vol.31, 1999, p.715.
    2转引自赵维田著:《WTO的司法机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3 [美]戴维·帕米尔特、[希腊]佩特罗斯·C·马弗鲁第斯著:《WTO中的争端解决:实践与程序》,罗培新、李春林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页。
    4参见赵维田著:《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71页。
    5参见赵海峰等著:《国际司法制度初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1 See Firew Kekede Tiba, What Caused the Multiplicity of International Courts and Tribunals? Gonzag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0, 2006, p.202.
    2如根据1794年美国和英国之间的《杰伊条约》成立的混合仲裁庭,允许个人向仲裁庭提出诉求。
    3 See Firew Kekede Tiba, What Caused the Multiplicity of International Courts and Tribunals? Gonzag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0, 2006, p.202.
    1国际法委员会第五十六届会议(2004年)报告(A/59/10),第303段。
    2 ILC认为,尽管不同国际司法机构对国际法的不同解释是导致国际法不成体系的重要因素,但是,ILC在研究国际法不成体系的问题时决定不就各国际司法机构间的关系提出建议,因为ILC认为其任务只在于研究造成国际法不成体系的实体法的问题。See Christan Leathley, An Institutional Hierarchy to Combat the Fragmentation of Law: Has the ILC Missed an Opportunity? New York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tics, Vol.40, 2007, pp.259—260.
    3《国际法院关于联合国主要司法机关的问答》,来源于国际法院官方网站,http://www.icj-cij.org/homepage/ch/files/faq_ch.pdf(2008年1月30日访问)
    1《联合国大会第62届会议国际法院的报告(摘要)》,来源于联合国官方网站,http://www.un.org/chinese/ga/62/docs/4/1.html(2008年1月30日访问)
    2 DSU第23条第1款规定:“各成员在寻求纠正违反涵盖协议规定的义务或抵消或损伤规定的利益时,或阻碍涵盖协议任何目标的实现时,它们应求助于并遵守本谅解的规则与程序。”DSU第23条第2款进一步要求: (1)各成员在处理争端的过程中,除按本谅解的规则与程序诉诸争端解决外,不得另行通过其他争端解决程序作出诸如已发生违法、利益受抵消或损伤、涵盖协议目的受到妨碍等认定,也不得另行通过其他争端解决程序作出与已获WTO争端解决机构通过的专家组或上诉机构报告或按DSU作出的仲裁裁决相背离的任何认定;(2)应遵循DSU中规定的程序来确定当事方成员执行建议与裁决的合理期限;(3)应遵循第22条规定的程序,来确定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的水平,并按这些程序在中止涵盖协议规定的减让或其他义务之前得到DSB的批准,以作为有关成员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执行建议与裁决的回应。
    3《联合国大会第62届会议国际法院的报告(摘要)》,来源于联合国官方网站,http://www.un.org/chinese/ga/62/docs/4/1.html(2008年1月30日访问)
    1来源于WTO官方网站,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dispu_e/dispu_status_e.htm(2008年1月31日访问)
    2 See Firew Kekede Tiba, What Caused the Multiplicity of International Courts and Tribunals? Gonzag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0, 2006, p.206.
    3《国际法院关于联合国主要司法机关的问答》,来源于国际法院官方网站,http://www.icj-cij.org/homepage/ch/files/faq_ch.pdf(2008年1月31日访问)
    1 G. Jaenicke, International Trade Conflicts before the Permanent Court of Internatinal Justice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in Petersmann and Jaenicke(n.26),p44. See Ernst—Ulrichpetersmann, Dispute Settlement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Lessons for Strenthening International Dispute Settlement in Non—Economic Area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1999, Vol.2, p.202.
    2 See I. H. Courage—Van Lier, Supervision within 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in P. van Dijk(General Editor), Supervisory Mechanism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ganizations, 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 1984, p.72.转引自张军旗著:《多边贸易关系中的国家主权问题》,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
    3 WT/DS2/AB/R, p.17; WT/DS8/AB/R, WT/DS10/AB/R, WT/DS11/AB/R, p.10.
    4 WT/DS8/AB/R, WT/DS10/AB/R, WT/DS11/AB/R, p.10.
    5 WT/DS58/AB/R, p.62, footnote156.
    6 WT/DS33/AB/R, p14.
    7 Ernst—Ulrich Petersmann, From the Hobbesian International Law of Coexistence to Modern International Law: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Vol.1, 1998, p.196.
     1 See Firew Kekede Tiba, What Caused the Multiplicity of International Courts and Tribunals? Gonzag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0, 2006, pp.208—209.
    1参见吴慧著:《国际海洋法法庭研究》,海洋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106页。
    2目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149个缔约方,其中包括148个国家和一个国际组织——欧共体。参见赵海峰等著:《国际司法制度初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3 See John Shamsey, ITLOS vs. GOLIATH: The 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Law of The Sea Stands Tall with the Appellate Body in the CHLIEAN—EU Swordfish Dispute, Transnational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Vol.12, 2002, p.516.
    4《国际海洋法法庭规约》第112条。
    5参见赵海峰等著:《国际司法制度初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6 See John Shamsey, ITLOS vs. GOLIATH: The 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Law of The Sea Stands Tall with the Appellate Body in the CHLIEAN—EU Swordfish Dispute, Transnational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Vol.12, 2002, p.517.
    1箭鱼案案情参见唐旗:《从箭鱼争端看“贸易与环境之争”的新动向》,载《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57—59页; See also John Shamsey, ITLOS vs. GOLIATH: The 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Law of The Sea Stands Tall with the Appellate Body in the CHLIEAN—EU Swordfish Dispute, Transnational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Vol.12, 2002, p.519.
    2 Pascal Lamy, The Place of the WTO and Its Law in tne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7, 2006, p.983.
    3 Piet Eeckhout, Conflict of Norms in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How WTO Law Relates to Other Ru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by Joost Pauwely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 Book Review),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nomic Law, Vol.8, 2005, p.583.
    1 Ernst—Ulrich Petersmann, Dispute Settlement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Lessons for Strenthening International Dispute Settlement in Non—Economic Area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1999, Vol.2,p.194.
    1 James Bacchus, Groping Toward Grotius: The WTO and the International Rule of Law, 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ume 44, 2003, p547.
    2 Thomas L. Friedman, Foreign Affairs: the Two Wangs, N. Y. TIMES, Apr.10, 2001, at A21 (quoting Michael Mandelbaum), in James Bacchus, Groping Toward Grotius: The WTO and the International Rule of Law, 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ume 44, 2003, p544.
    1、[美]约翰·H·杰克逊著:《世界贸易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与政策》,张乃根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版。
    2、张军旗著:《多边贸易关系中的国家主权问题》,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3、[美]约翰·杰克森著:《关贸总协定:国际经贸中的法律与政策》,赵维田译,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
    4、[德]彼得-托比亚斯·施托尔、[德]弗兰克·朔尔科普夫著:《世界贸易制度和世界贸易法》,南京大学中德法学研究所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刘颖、邓瑞平著:《国际经济法》,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6、王贵国著:《世界贸易组织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李浩培著:《李浩培法学文集》,凌岩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8、[英]施米托夫著:《国际贸易法文选》,赵秀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9、[比]约斯特·鲍威林著:《国际公法规则之冲突---WTO法与其他国际法规则如何联系》,周忠海、周丽瑛、马静、黄建中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0、[英]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一),王铁崖、陈公绰、汤宗舜、周仁译,王铁崖校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11、原江著:《挑战与进步——国际法和世界秩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英]伊恩·布朗利著:《国际公法原理》,曾令良、余敏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3、[英] J·G·斯塔克著:《国际法导论》,赵维田译,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
    14、周鲠生著:《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15、何力著:《国际经济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杨泽伟著:《国际法析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赵维田著:《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8、姚梅镇著:《国际经济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张东平著:《WTO司法解释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李浩培著:《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21、[英]安托尼·奥斯特著:《现代条约法与实践》,江国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万鄂湘、石磊、杨成铭、邓洪武著:《国际条约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3、[英]蒂莫西·希利尔著:《国际公法原理》,曲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4、程红星著:《WTO司法哲学能动主义之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贺其治著:《国家责任法及案例浅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6、李寿平著:《现代国际责任法律制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陈卫东著:《WTO例外条款解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李居迁著:《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9、黄东黎著:《WTO规则运用中的法治——中国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0、左海聪著:《国际经济法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版。
    31、赵海峰等著:《国际司法制度初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2、[美]戴维·帕米尔特、[希腊]佩特罗斯·C·马弗鲁第斯著:《WTO中的争端解决:实践与程序》,罗培新、李春林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3、吴慧著:《国际海洋法法庭研究》,海洋出版社2002年版。
    34、李春林著:《国际法上的贸易与人权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5、张乃根著:《国际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王传丽主编:《国际经济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
    2、[美]安妮·O·克鲁格主编:《作为国际组织的WTO》,黄理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版。
    3、赵维田、刘敬东编著:《WTO:解释条约的习惯规则》,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4、曾令良、余敏友主编:《国际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6、张光杰主编:《法理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孙国华主编:《法理学理论》,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
    8、李步云主编:《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德]沃尔夫刚·格拉夫·魏智通主编:《国际法》,吴越、毛晓飞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0、邓正来编:《王铁崖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曹建明、周洪钧、王虎华主编:《国际公法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2、梁西主编:《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韩立余编著:《世界贸易组织(WTO)案例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邵津主编:《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赵建文主编:《国际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6、邵沙平主编:《国际法院新近案例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7、朱榄叶编著:《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国际贸易纠纷案例汇编》,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18、王传丽主编:《国际贸易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
    1、赵维田:《WTO与国际法》,载《法律适用》2000年第8期。
    2、李鸣:《国际公法对WTO的作用》,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2期。
    3、曾令良:《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体系》,载《法学评论》1996年第2期。
    4、赵维田:《专审贸易官司的机关——论WTO的司法机制》,载《律师世界》2002年第2期。
    5、沈木珠:《WTO背景下国际经济法性质新析》,载《江淮论坛》2004年第5期。
    6、藏力:《WTO与单独关税区》,载《外交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7、赵维田:《特殊的裁量机关——论WTO的司法机制》,载《国际贸易》2001年第1期。
    8、倪建林:《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的渊源》,载《国际商务研究》2000年第3期。
    9、王杏芳、曾子熠:《对国家主权原则的再认识》,载《国际问题研究》2002年第3期。
    10、高金榜:《WTO下国家主权的三个问题》,载《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1、张丽华:《非零和博弈——国家主权和国际组织关系的再思考》,载《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2期。
    12、李浩培:《论条约必须信守原则》,载《法学杂志》1985年第1期。
    13、曾令良:《欧共体及其成员国在WTO中的双重地位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2期。
    14、徐崇利:《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条约谈判方式的创新》,载《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3期。
    15、黄东黎:《主张一定的灵活性——国际法条约解释理论与研究》,载《国际贸易》2005年第3期。
    16、张乃根:《论WTO争端解决的条约解释》,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版。
    17、纪文华:《世贸组织争端解决中条约解释规则与应用分析》,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8、徐崇利:《世贸组织协定解释制度评析(二)》,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9、罗文波、魏虹:《欧洲法院及其对欧共体法律的解释》,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20、王千华:《评欧洲法院司法能动性的贡献及其及其限度》,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5期。
    21、龚瑜:《论国际法与和谐世界》,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
    22、慕亚平、郑艳:《国际损害责任的性质和法律基础》,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2期。
    23、江忠武:《WTO法辨析》,载《国际经贸探索》2004年第5期。
    24、余敏友:《论世贸组织法律救济的特性》,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
    25、张军旗:《论WTO国际责任的范围及其发展方向》,载《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6期。
    26、那力:《国际环境损害责任的两个重大变化》,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6期。
    27、谢康:《WTO规则例外研究》,载《国际贸易问题》2002年第6期。
    28、曾令良、陈卫东:《WTO一般例外条款(GATT第20条)与我国应有的对策》,载《法学论坛》2001年第4期。
    29、张乃根:《论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几个主要国际法问题》,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5期。
    30、周汉民、邱一川:《WTO成立十年来的十大特征》,载《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6年第1期,第7页。
    31、罗文正:《从“囚徒博弈”看WTO争端解决机制强制管辖的合理性》,载《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32、杜艳婷、尹雪萍:《试论WTO争端解决中的法律适用问题》,载《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6年第5期。
    33、唐旗:《从箭鱼争端看“贸易与环境之争”的新动向》,载《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陈纯一:《WTO法在国际法上之地位》,载孙琬钟主编:《〈海峡两岸WTO法律论坛〉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赵维田:《WTO司法机制的主要特征》,载柳华文主编:《北大国际法与比较法评论》(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蔡俊峰:《试析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非违反之诉》,载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徐锦堂:《也谈国际法的部门划分——从什么是“国际法”说起并以国际经济法为焦点》,载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学刊》(第1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何志鹏:《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反思与体系重构》,载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学刊》(第1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车丕照:《“问题与主义”中的“问题”——读《国际经济法学专论》,载《国际经济法学刊》(第1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曾令良:《风雨相伴辉煌的多边贸易体制:成就、问题与完善——纪念世界贸易组织成立10周年》,载黄进主编:《武大国际法评论》(第5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余敏友:《关贸总协定争议解决活动的主要成就与问题》,载《中国国际法年刊》(1996),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0、赵建文:《国家责任法编纂和发展的重要成果——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2001年国家责任条款草案评述》,载《中国国际法年刊》(2004),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1、贺其治:《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1996年第48届会议》,载《中国国际法年刊》(1996),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2、薛捍勤:《国家责任与“对国际社会整体的义务”》,载《中国国际法年刊》(2004),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3、张若思:《多边贸易体制内争端解决制度的发展——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载《中国国际法年刊》(1996),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周海洋:《WTO框架下的法律责任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林昊:《谈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两个法律问题》,http://www.chinalawinfo.com/xin/disxwpl.asp?code1=220&mark=3320 ,(访问日期:2007年3月8日)。
    2、《纪念〈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开放供签署二十周年》, http://www.un.org/chinese/ga/57/law_sea.html,(访问日期:2007年10月27日)。
    3、孙建钢:《一揽子协议方式浅析》,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28475,(访问日期:2007年10月30日)。
    4、陈喜峰:“国际法不成体系中的WTO法”,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601/09/191517.shtm ,(访问日期:2008年1月15日)。
    5、张新宝:《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绪论》, 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1941, (访问日期:2007年12月15日)。
    6、侯猛:《WTO法对传统国际法的创造性发展》,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22212,(访问日期:2007年10月15日)。
    1、《争取较好未来的贸易政策——行动建议(第一章)》(金星南、任泉译),载《国际贸易》1985年第7期。
    2、Thomas Cotteier,Krista N. Schefer:《WTO中的善意及合法期望之保护》(韩秀丽译),载《国际经济法学刊》第12卷,2005年第3期。
    WT/DS2/AB/R.
    WT/DS8/AB/R, WT/DS10/AB/R, WT/DS11/AB/R.
    WT/DS33/AB/R.
    WT/DS8/AB/R, WT/DS10/AB/R, WT/DS11/AB/R.
    WT/DS56/AB/R.
    WT/DS8/AB/R, WT/DS10/AB/R, WT/DS11/AB/R.
    WT/DS58/AB/RW.
    WT/DS163/R.
    WT/DS58/AB/R.
    WT/DS58/AB/R.
    WT/DS50/AB/R.
    WT/DS58/AB/R.
    WT/DS2/AB/R.
    WT/DS8/AB/R, WT/DS10/AB/R, WT/DS11/AB/R.
    WT/DS50/AB/R.
    WT/DS202/AB/R.
    WT/DS202/AB/R.
    WT/DS70/AB/R.
    WT/DS70/AB/R.
    WT/DS108/AB/R.
    WT/DS8/AB/R, WT/DS10/AB/R, WT/DS11/AB/R.
    WT/DS160/R.
    WT/DS160/R.
    WT/DS8/AB/R, WT/DS10/AB/R, WT/DS11/AB/R.
    WT/DS58/AB/R.
    WT/DS163/R.
    WT/DS163/R.
    WT/DS26/AB/R, WT/DS48/AB/R.
    WT/DS62/AB/R.
    WT/DS58/AB/R.
    WT/DS33/AB/R.
    WT/DS56/R.
    WT/DS56/R.
    WT/DS56/R.
    WT/DS50/AB/R.
    WT/DS50/AB/R.
    WT/DS50/AB/R.
    WT/DS8/R, WT/DS10/R, WT/DS11/R.
    WT/DS8/AB/R, WT/DS10/AB/R, WT/DS11/AB/R.
    WT/DS114/R.
    GPR.DS2/R.
    GPR.DS2/R.
    WT/DS156/R.
    WT/DS165/R.
    WT/DS27/RW/ECU.
    WT/DS126/RW.
    WT/DS70/RW.
    WT/DSB/M/75.
    PCIJ,Ser. A. No.1.
    ICJ Reports(1980).
    WT/DS170/AB/R.
    WT/DS69/AB/R, WT/DS44/R, WT/DS26/AB/R.
    WT/DS34/R.
    WT/DS163/R.
    WT/DS69/AB/R.
    WT/DS46/AR/R.
    WT/DS170/AB/R.
    WT/DS163/R.
    WT/DS46/AB/R.
    WT/DS27/R.
    WT/DS50/AB/R.
    WT/DS136/AB/R.
    WT/DS33/AB/R.
    WT/DS58/AB/R.
    WT/DS33/AB/R.
    WT/DS27/R.
    WT/DS50/AB/R.
    WT/DS46/AR/R.
    WT/DS2/AB/R.
    WT/DS27/AB/R.
    WT/DS69/AB/R.
    WT/DS163/R.
    WT/DS2/AB/R, WT/DS8/AB/R, WT/DS10/AB/R, WT/DS11/AB/R.
    WT/DS8/AB/R, WT/DS10/AB/R, WT/DS11/AB/R.
    WT/DS58/AB/R.
    WT/DS33/AB/R.
    WT/DS138/R.
    1、J. L. Brierly, The law of n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5.
    2、John H.Jackson, The Jurisprudence of GATT & the WTO—Insights on Treaty Law and Economic Relations (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法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John H.Jackson, The World Trading System: Law and Polic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2nd ed., MIT Press, 1997.
    4、Sir Ian Sinclair, The 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 2nd edition,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4.
    5、Gy? Haraszti, Some Fundermental Problems of The Law of Treaties, Akadémiai KiadóBudapest, 1973.
    6、Jeff Waincymer, WTO Litigation, Procedural Aspects of Formal Dispute Settlement, Cameron May Ltd., 2002.
    7、E. U. Petersmann, The GATT/WTO 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Ltd., 1997.
    8、O’Connell, International Law, Vol.1,2nd ed., Oceana, 1970.
    9、Brown and Jacobs: The Court of Justice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5th ed., Sweet & Maxwell, 2000.
    1、Alan O.Sykes, The Remedy for Breach of Obligation under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Understanding: Damages or Specific Performance? New Direc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Marco Bronckers and Reinhard Quick (eds.), Kluwer Law Internatioal, 2000.
    2、Thomas Skouteris, Customary Rule of Interpretation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and Interpretative Practice in the WTO DisputeSettelement System,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on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Multilateral Trade System, paolo mengozzi(ed.), Milan: Dott. A. GiuffrèEditore, 1999.
    1、Robert·E·Hudec, The GATT Legal System: a Diplomat’s Jurisprudence?, Journal of World Trade Law, Vol.4, 1970.
    2、Bello,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Understanding: Less is Mor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90, 1996.
    3、Warren F. Schwartz and Alan O. Sykes,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Renegotiation and Dispute Resolution in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Vol.31, 2002.
    4、Pascal Lamy, The Place of the WTO and Its Law in tne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7,2006.
    5、John·H·Jackson,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Understanding: Misunderstandings on the Nature of Legal Oblig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91, 1997.
    6、John Shamsey, ITLOS vs. GOLIATH: The 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Law of The Sea Stands Tall with the Appellate Body in the CHLIEAN—EU Swordfish Dispute, Transnational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Vol.12, 2002.
    7、James Bacchus, Groping Toward Grotius: The WTO and the International Rule of Law, 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ume 44, 2003.
    8、Donald M.McRae, The WTO in International Law: Tradition Continued or New Frontie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Vol.3, 2000.
    9、Clauw-Dieter Ehlermann, Six Year on the Bench of“World Trade Court”, Journal of World Trade, Vol.36, 2002.
    10、Joost Pauwelyn, The Role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WTO:How Far Can We Go?,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95, 2001.
    11、David Palmeter and Petros C. Mavroidis, The WTO Legal System: Sources of Law,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92, 1998.
    12、Joel P. Trachtman, The Domain of WTO Dispute Resolution, 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40, 1999.
    13、James Cameron and Kevin Gray,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Body,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Vol.50, 2001.
    14、Gabrielle Marceau, A Call for Coherence in International Law - Praises for the Prohibition Against“Clinical Isolation”in WTO Dispute Settlement, Journal of World Trade, Vol.33, 1999.
    15、Michael Lennard, Navigating By The Stars:Interpreting The WTO Agreemen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Vol.5, 2002.
    16、Marco C. E. J. Bronckers, More Power to The WT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Vol.4, 2001.
    17、Pieter Jan Kuper, The Law of GATT as a Special Field of International Law, Netherland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35, 1994.
    18、Claus-Dieter Ehlemann, Reflection on the Appellate Body of the WT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Vol.6, 2003.
    19、James Crawford , Jacqueline Peel , Simon Olleson , The ILC’s Articles on Responsibility of States for International Wrongful Acts: Completion of the Second Reading, Eourpean Jo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2, 2001.
    20、Petros C. Mavroidis, Remedies in the WTO Legal System: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11, 2000.
    21、Judith H.Bello, Book Reviews: The Jurisprudence of GATT& the WTO:Insight on Treaty Law and Economic Rel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95, 2001.
    22、Petersmann, Violation and Non-Violation in Public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German Year Book of Internaitonal Law, Vol.34, 1991.
    23、Allan Rosas, Implementation and Enforcement of WTO Dispute settlement Findings: An EU perspctive, Journal of lntemationa] Economic Law, Vol.4,2001.
    24、Carlos M. Vazquez and John H. Jackson, Symposium Issue on WTO Settlement Compliance: Some Reflections on Compliance with WTO Dispute Settlement Decisions, Law and Policy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l.33, 2002.
    25、John H. Jackson,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WTO Dispute Settlement Report: Obligation to Comply or Option to“buy out”?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98, 2004.
    26、Bruno Simma and Dirk Pukowski, Of Planets and the Universe: Self—contained Regimes in International Law,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7, 2006.
    27、P. Nichols, GATT Doctrine, Virgin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 Law, Vol.36, 1996.
    28、Donald McRae, Clause—Dieter Ehlemann’s Presentation on the Role and Record of Dispute Settlement Panels and the Appellate Body of WT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vol.6, 2003.
    29、Joost Pauwelyn, Bridging Fragmentation and Unity: International Law as a Universe or Inter—connected Islands, Michig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25, 2004.
    30、Eyal Benvenisti, Exit and Voice in The Age of Golablization, Michigan Law Review, Vol. 98, 1999.
    31、Anja Lindroos amd Michael Mehling, Dispelling the Chimera of“Self—Contained Regimes”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WTO,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6, 2005.
    32、Robert Hudec, GATT or GABB? The Future Design of 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80, 1971.
    33、Cesare P. R. Romano, The Prolif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ibunals:Piecing Together the Puzzle, NYU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tics, Vol.31, 1999.
    34、Firew Kekede Tiba, What Caused the Multiplicity of InternationalCourts and Tribunals? Gonzag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0, 2006.
    35、Christan Leathley, An Institutional Hierarchy to Combat the Fragmentation of Law: Has the ILC Missed an Opportunity? New York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tics, Vol.40, 2007.
    36、Ernst—Ulrich Petersmann,Dispute Settlement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Lessons for Strenthening International Dispute Settlement in Non—Economic Area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Vol.2,1999.
    37、Ernst—Ulrich Petersmann, From the Hobbesian International Law of Coexistence to Modern International Law: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Vol.1, 1998.
    38、JoséE. Alvarez, Debra P. Steger, Afterword: The“Trade and…”Conundrum—A Commentary,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96, 2002.
    39、Piet Eeckhout, Conflict of Norms in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How WTO Law Relates to Other Ru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by Joost Pauwely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 Book Review),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nomic Law, Vol.8, 2005.
    1、Joost Pauwelyn, How Binding are WTO Rules? A Transatlantic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Law, Presented at the University of Tuebingen, 14-16 October 2004 Conference on the Changing Patterns of Authority in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available at http://eprints.law.duke.edu/archive/00001315/01/WTO_rules.pdf. (2007年5月31日访问).
    2、Robert E. Hudec, Broadening the Scope of Remedies in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available at:2007年12月18日) http://www.worldtradelaw.net/articles/hudecrmedies.pdf. (访问日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