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土家族民歌的发展及其艺术特征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土家族(土家语为“毕兹卡”)主要分布在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即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等县,以及贵州省的印江、沿河等县。于1957年1月被正式确定为一支单一的少数民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土家族共有人口802万多人,其中有2个土家族自治州,24个土家族自治县。
     民间歌谣,是民间文学中的韵文体源头,早在人们以采集、渔猎为生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是最早产生的民间文学样式之一。土家族人很早就以歌舞闻名于世,土家族地区素有“歌的海洋”之称。民间歌谣是其民间文学中产生最早,又一直伴随着土家族人由远古走向今天的唯一的民间文学样式,它数量浩瀚、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劳动歌、摆手歌、时政歌、情歌、儿歌、习俗歌等不同的形式与内容都反应了土家族民间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经历了土司时期、改土归流、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一直到现在,土家族民歌的发展不但体现了各个时代的变迁,还具有其独特的审美文化价值。因此,本文将以文化为视角,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对其进行对比研究,对土家族民歌产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文化内涵、艺术特征以及保护传承等各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探析。
     本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引言部分。笔者主要对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及本文研究对象的现状、本文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一个总的概括说明。
     第一章,主要对土家族进行一个概述。分别从其族称与族源、历史发展、语言、文化以及人口分布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个简要的介绍。这对理解土家族民歌产生的背景做了一个铺垫。
     第二章,介绍土家族民歌的发展过程。分别介绍了民歌的定义、土家族民歌的分类、内容、发展轨迹以及各个阶段出现的代表民歌和歌手,来对土家族民歌做一个全面的分析。
     第三章,是本文的精华部分。选取土家民歌中的代表民歌,如哭嫁歌、情歌、丧鼓歌、摆手歌等,来论述了土家族民歌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现象,另外还论述了土家民歌的艺术特征,如土家民歌的语言风格及其审美特征等。
     最后为本文的结语部分。回顾前文,笔者提出,随着历史和时间的推移,土家族民歌将会不断的发生变化。但在它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弘扬与保护民族文化、延续民族精神始终是它必须坚持的文化本色。
Tujia (Tujia as "bizika") is mainly located at the following 4 provinces: Hunan, Hubei, Sichuan and Guizhou, that is the Wuling mountain region, including Xiangx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consists of Yongsan, Yongshun, Baojing, Guzhang counties in Hunan Province and western areas such as Laifeng, Hefeng, Xian Feng, Xuan’en, Lichuan, Enshi, Padang, Jianshi, Wufeng, Changyang in Hubei province and Youyang, Xiushan, Qianjiang, Pengshui counties in Chongqing, as well as Yingjiang, Yanhe counties in Guizhou province. Tujia was officially identified as a single ethnic minority in January 1957. According to the fifth national census in 2000, the population of Tujia was more than 8,020,000, containing 2 Tujia Autonomous Prefecture, 24 Tujia Autonomous County.
     Folk songs, as the source of rhyme style literature, was one of the earliest style of folk literature, which has emerged as early in the peroid of primetive age when people have to made their living by gathering, hunting and fishing together. Because of the songs and dances, Tujia people had long known to the world, therefore, the folk songs, which had been accompanied by the ancient Tujia people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has developed to the only style of folk literatures today. And therefore the Tujia folk made it known as "Songs of the Ocean" for its special and rich in number and wide variety. The different form and content of folk such as work songs, Baishou songs, politics songs, love songs, nursery songs and custom songs, have reflected the Tujia folk culture in all aspects of life. Went through the peroid of toast time, the standard Chinese bureaucratic system,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ill now, the development of Tujia folk songs not only reflect the changes in the past time, but also have their unique aesthetic valu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takes“the culture”as the angle of view,“the field”as the foothold , the angle of discipline overlapping , the method of contrast research to make a deep analyzes about the background of the birt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rtistic mark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as well as the inheritance protection of the folk songs.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sections:
     Preamble.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will first give a general summary, consisting of the main topic of the origin and its significance, the study on the status of this article, the applied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s and steps.
     The first chapter, the main outlines of Tujia. In this part you will se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ujia from various aspects, including the name and source of the trib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language, culture and population distrubution. This makes a bedding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background of Tujia folk songs.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Tujia folk songs,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of folk music, content, Tujia folk song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various stages and folk singers. The author is about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folk songs.
     Chapter three is the essential of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selects the representative folk songs such as Wedding songs, love songs, funeral drum songs, songs of Baishou and discusses the unique aesthetic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in addition, elaborates the Tujia folk art features, such as Tujia folk language style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
     Finally, the conclusion part. The author pointes out that the Tujia folk songs will constantly develop with the history as time goes by. Therefore, carry forward and develop the national culture, make the extension of the national spirit should always be adhe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development.
引文
1戴楚洲:《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土家族》,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3页。
    2戴楚洲:《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土家族》,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3页。
    
    
    3段超:《土家族文化史》,民族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3页。
    4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823页。
     5周兴茂:《土家学概论》,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67页。
    6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历史讨论会论文集》,第394页。
    7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821页。
    8 [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版,第14171页。
    9周兴茂:《土家族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2页。
    10转引:鄂尔泰《改土归流疏》、《皇朝经世文编》卷86。
    11周兴茂:《土家学概论》,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132页。
    12吴振新:《恩施土家族民歌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3转引:[东汉]何休的《春秋公羊传解诂》卷十六。
    14 [汉]班固撰:《汉书》(下册),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760页。
    15农学冠:《民间文学导论》,民族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75页。
    16毕桪主编:《民间文学概论》,民族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182-183页。
    17朱自清著:《朱自清全集》,第六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456-459页。
    
    18彭继宽、姚纪彭主编:《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35页。
    19彭继宽、姚纪彭主编:《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37页。
    
    
    20彭继宽、姚纪彭主编:《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38页。
    21乔治·汤姆逊著:《马克思主义与诗歌》,见《论诗歌源流》(袁水拍译,作家出版社出版)第20页。
    22彭继宽、姚纪彭主编:《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174页。
    
    23彭继宽、姚纪彭主编:《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175页。
    24黄涛编著:《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275页。
    25女子出嫁本属于喜事,要哭,这情感转变很难。
    26彭继宽、姚纪彭主编:《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235页。
    
    27彭继宽、姚纪彭主编:《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227-228页。
    28田元:既是歌师,也是黔东北的田氏祖先,他们在迁入黔东北前曾生活在武陵山脉西眉山和洞庭湖一带。
    29彭继宽、姚纪彭主编:《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227-228页。
    30彭继宽、姚纪彭主编:《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201-202页。
    31彭继宽、姚纪彭主编:《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201-202页。
    32彭继宽、姚纪彭主编:《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202页。
    33打啊嗬,远处呼叫人的一种方式。
    34彭继宽、姚纪彭主编:《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204页。
    35希乎尔,土家人口语,几乎,差点儿。
    36彭继宽、姚纪彭主编:《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204页。
    37火铺:土家族人在烤火的房间里专门设置的床铺。
    38吹火筒:指旱烟袋。
    39彭继宽、姚纪彭主编:《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202页。
    40彭继宽、姚纪彭主编:《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202页。
    41李惠芳著:《中国民间文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165页。
    42李惠芳著:《中国民间文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165页。
    43吴振新:《恩施土家族民歌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4紧到:是不断的意思。
    45彭继宽、姚纪彭主编:《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209页。
    46夹义召召:此句意思不明。
    47打落:意为失落。
    48收了:意为藏起来了。
    49田诗学、肖本正、杨孝慎主编:《来凤土家族民间歌谣(下)》,武汉:湖北省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464页。
     50转引:《永顺县志·风俗诗》。
    51张古佬、李古佬系传说中的神。衣恶阿巴又叫衣恶婆婆,是女神。
    52彭继宽、姚纪彭主编:《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47页。
    53彭继宽、姚纪彭主编:《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47页。
    54田法刚:鄂西土家族传统情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第51页。
    55田法刚:鄂西土家族传统情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第53页。
    
    56田法刚:鄂西土家族传统情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第54页。
    57田法刚:鄂西土家族传统情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第55页。
    58田法刚:鄂西土家族传统情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第57页。
    59田法刚:鄂西土家族传统情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第57页。
    60田法刚:鄂西土家族传统情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第65页。
    
    61田法刚:鄂西土家族传统情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第65页。
    62田法刚:鄂西土家族传统情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第67页。
    63田法刚:鄂西土家族传统情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第68页。
    64转引:武汉大学中文系《土家族文艺调查·哭嫁》,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9。
    
    65转引:武汉大学中文系《土家族文艺调查·哭嫁》,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9。
    66转引: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湖北卷·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歌谣分册,1988。
    67转引:利川市民族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湖北卷·利川市民族民间歌谣集,1991。
    
    
    68刘守华、黄永林:《民间叙事文学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67页。
    69刘守华、黄永林:《民间叙事文学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67页。
    70家家:意指外婆。
    71吴振新:《恩施土家族民歌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2吴振新:《恩施土家族民歌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3彭继宽、姚纪彭主编:《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36页。
    74蔡元亨:《土家族民歌衬词解谜》,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27卷,总第129期。
    75吴振新:《恩施土家族民歌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6吴振新:《恩施土家族民歌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7彭继宽、姚纪彭主编:《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36页。
    78彭继宽、姚纪彭主编:《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206页。
    79吴振新:《恩施土家族民歌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0吴振新:《恩施土家族民歌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1彭继宽、姚纪彭主编:《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51页。
    82彭继宽、姚纪彭主编:《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50页。
    83高上:方言,上面。
    84拗:方言,用锄头的一端挑起放在肩上的意思。
    85田诗学、杨孝慎主编:《来凤民间歌谣(上)》,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25-26页。
    86喂起:把杠子向前方抽的意思。
    87田诗学、杨孝慎主编:《来凤民间歌谣(上)》,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20-21页。
    88吴振新:《恩施土家族民歌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9吴振新:《恩施土家族民歌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0黄洁:《土家族民歌的审美特征初探》,载《民族文学研究》2001年2月。
    91黄洁:《土家族民歌的审美特征初探》,载《民族文学研究》2001年2月。
    92田发刚:《鄂西土家族传统情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第52页。
    93黄洁:《土家族民歌的审美特征初探》,载《民族文学研究》2001年2月。
    94黄洁:《土家族民歌的审美特征初探》,载《民族文学研究》2001年2月。
    
    
    95石雯丽:《土家情歌中女性的婚恋观及其美学内涵》,载《民族论坛-民族文化》2005年第02期。
    96石雯丽:《土家情歌中女性的婚恋观及其美学内涵》,载《民族论坛-民族文化》2005年第02期。
    97石雯丽:《土家情歌中女性的婚恋观及其美学内涵》,载《民族论坛-民族文化》2005年第02期。
    98 [汉]班固撰:《汉书》(下册),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760页。
    [1]戴楚洲:《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土家族》,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2]段超:《土家族文化史》,民族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3]周兴茂:《土家学概论》,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4]周兴茂:《土家族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5]彭振坤、黄柏权主编:《土家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6]农学冠:《民间文学导论》,民族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7]毕桪主编:《民间文学概论》,民族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本。
    [8]彭继宽、姚纪彭主编:《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
    [9]朱自清著:《朱自清全集》,第六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0]乔治·汤姆逊著:《马克思主义与诗歌》,见《论诗歌源流》(袁水拍译,作家出版社出版)。
    [11]吴超著:《中国民间文化丛书中国民歌》,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
    [12]黄涛编著:《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13]李惠芳著:《中国民间文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14]彭继宽主编:《土家族传统文化小百科》,岳麓书社,2007年9月第1版。
    [15]彭万廷,屈定富:《巴楚文化研究》,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
    [16]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17]孟立军:《嬗变·互动·重构——土家族文化现象研究》,1993年2月第1版。
    [18]武汉大学中文系:《土家族文艺调查·哭嫁》,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9。
    [19]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湖北卷·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歌谣分册》,1988。
    [20]利川市民族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湖北卷·利川市民族民间歌谣集》,1991。
    [21]田法刚:《鄂西土家族传统情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第52页。
    [22]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上海:三联书店,1992。
    [23]梁一儒:《民族审美文化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24]吴蓉章:《民间文学理论基础》,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
    [25]张紫晨:《民间文学基本知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9月第1版。
    [26]叶春生:《简明民间文艺学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
    [27]向伯松:《土家族民间信仰与文化》,民族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28]彭英明:《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民族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39]《民间文学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第1版。
    [30]潜明滋:《民间文化的魅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31]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2005年4月第1版。
    [32]黄永林:《民间文化与荆楚文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33]季羡林:《钟敬文自选集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34]《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下)》,上海文艺出版社。
    [35]邓红蕾:《道教与土家族文化》,民族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36]宋仕平:《土家族古代社会制度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37]彭荣德:《土家女儿做新娘》,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
    [38]李惠芳:《民间文学的艺术美》,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39]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
    [40]曹毅:《土家族民间文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41]《土家族文学艺术史(修订稿)》,土家族文学艺术史编委会编,1959年7月。
    [42]农学冠:《民间文学导论》,民族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43]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44]段宝林:《立体文学论——民间文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45]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委编《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出版。
    [46]《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12月版。
    [47]王承晓、罗午:《土家族土司社会简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出版。
    [48]田诗学、杨孝慎主编:《来凤民间歌谣(上、下)》,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1]孟宪辉:《“改土归流”与土家族民歌》,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增刊。
    [2]万建中:《“哭嫁”习俗意蕴的流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1月第21卷第1期。
    [3]刘守华:《土家族传统情歌研究》读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4]齐柏平:《竹枝研究》,《音乐研究》1995年12月第4期。
    [5]刘鹗:《鄂西土家族五句子情歌的民族文化特征》,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7月第23卷第7期。
    [6]余咏宇:《土家族哭嫁歌与其他土家民歌风格之比较》,中国音乐学(季刊),2000年第4期。
    [7]易小燕:《简论土家族民歌中的女性形象》,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8]何红一、祝注先:《历代少数民族民间歌谣概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9]王跃辉:《略论民族音乐的审美功能》,民族论坛,2002年7月。
    [10]刘建美:《浅谈土家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戏剧文学》2005年第6期。
    [11]陈水根、李建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传统歌谣》,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11月。
    [12]陈伦旺:《鄂西土家族音乐来源初探》,《音乐天地》2006年11月。
    [13]王雅琴:《论民歌的沉寂》,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2月第28卷第2期。
    [14]田世高:《土家族民歌歌论》,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22卷第2期。
    [15]石雯丽:《土家情歌中女性的婚恋观及其美学内涵》,民族论坛-民族文化, 2005年第02期。
    [16]吴振新:《恩施土家族民歌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7]黄洁:《土家族民歌的审美特征初探》,《民族文学研究》,2001年2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