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与明清时期环境审美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代的环境美学要求传统美学突破其狭隘的界限,将其研究视野扩展至整个环境领域。在某种意义上说,新兴的环境美学是对传统美学的一种反驳和修正。一般说来,环境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环境,即如何审美地感知环境、如何设计环境以及环境的审美价值。所谓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而且还应包括田园环境、园林环境、城市环境以及居室环境。本论文所说的环境主要是指涉自然环境、园林环境和居室环境。
     论文试图将李渔置于明清时期环境美学思想的总体背景和框架中来研究其环境审美思想。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围绕如何审美地感知环境展开论述。在广泛地搜罗明清时期大量的山水游记和诗文的基础之上,论文将明清时期的环境审美模式作了一下简要地梳理,归纳出三种环境审美模式,即以人为参照的环境审美模式、以艺术为参照的环境审美模式和审美移情的环境审美模式。李渔习惯以艺术为参照审美地感知周围的环境,这与李渔具有高度的艺术素养是分不开的。第二章围绕环境的审美价值展开论述。论文将明清时期的环境审美价值从底到高概括为三层次:第一层次,在生理上,置身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领略自然山水之美不仅能够缓解躯体的疲劳,恢复健康,强健体魄,而且还能够祛病谢医,疗养身心。第二层次,在精神上,欣赏自然山水,能够荡涤人的胸襟,超凡脱俗,使人淡泊清心,致虚守静。第三个层次,置身于优美的环境,可以养其天倪,从而达到与太虚同游的境界。环境具有什么样的审美价值,因人而异。就李渔而言,环境的审美价值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体验山水,不仅能够祛病谢医,而且还能够延缓衰老,具有很好的养生功能。这种独特的环境审美价值是与李渔在日常生活中一贯重视的养生思想是分不开的。第二,体验山水,能够触发某种道德感悟。论文认为,自然山水能够触发道李渔的道德感悟是与他的亲身经历有关。第三章围绕如何设计环境展开论述。论文以李渔生活时代为背景,将李渔的环境设计原则概括为三个:借景、因地制宜、参照艺术。在此基础上,论文还深入探讨了李渔环境设计的个性特色及其原因,认为当时的审美风尚及李渔的艺术个性影响了他环境设计的个性特色。
     总之,李渔是明清时期环境审美的杰出代表,他的环境审美思想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极具个性特色。深入研究李渔的环境审美思想,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明清时期环境审美的大致情况,而且还能为方兴未艾的环境美学的建构提供某种借鉴。
The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 aesthetics requires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to breakthrough its narrow limit, expanding its horizon to the entire environment field. In a certain sense, the emerging environment aesthetics is a kind of amendment and contradiction to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environment is the subject of environment aesthetics research, that is to say, how to aesthetically apperceive environment, how to design environment and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environment. The so-called environment, not only includ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ut also include rural environment, the garden environment, urban environment and the living room environment. In this thesis, the environment primarily implie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garden environment and the living room environment.
     The thesis tries to put Li Yu into the overall context and framework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environment aesthetics idea to study his environment aesthetic idea.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Chapter 1 on how to aesthetically apperceive environment. On the basis of widely collecting a lot of travel and landscape poetry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thesis will organize briefly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environment aesthetic model and sum up three environment aesthetic model: the environment aesthetic model to man as a reference model ,the environment aesthetic model to art as a reference model and the aesthetic empathy of environment aesthetic model.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i Yu customarily refer to the art to apperceiv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Thi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fact that Li Yu has the high degree art literacy. The second chapter on the environment aesthetic value. The thesis generalizes the environment aesthetic value of th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om the end to the high in three levels: the first level, from the physical, outside the beauty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ppreciating the beauty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can not only ease the fatigue, restore health and strenthen physique, but also keep away from all kinds of illnesses and recuperate body and mind. The second level, the spiritual level, enjoying the natural landscape can clean up one's heart, free from earthliness and make one not seek fame and wealth. The third level, outside the beautiful environment can raise his days(yang qi tian ni), so as to wander the Taixu realm. What kind of environment aesthetic value varies from person to person.On the Li Yu, the environment aesthetic value can be summarized in the following two points: First, experienceing natural landscape, not only can free from illnesses and retard aging ,but also has good health function. This unique environment aesthetic value of Li Yu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regimen in his daily lives. Secondly, experienceing natural landscapes, can trigger certain kind of moral sentiment. The thesis believes that the natural landscape triggering Li Yu's sentiment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Chapter III on how to design environ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Li Yu's times ,the thesis generalizes Li Yu's environment design principles for three profiles,that is, borrowing landscape, adjusting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 (yin di zhi yi)and refering to the art. On this basis, the thesis also discuss Li Yu'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vironment design and the reason.It is believed that the aesthetic fashion of the day and Li Yu's artistic personality influences hi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 design.
     In short, Li Yu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environment aesthetic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His environment aesthetic ideas has rich content, taking on highly personalized features. Deeply studying Li Yu's environment aesthetic idea, not only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environment aesthetic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generally, but also provide some inspir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scendant environment aesthetics.
引文
[1]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张敏、周雨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2]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张敏、周雨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3]约·瑟帕玛:《环境之美》,武小西、张宜译,匡宏校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1]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张敏、周雨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1]转引自李丰年:《清·著名园林匠师李渔和〈闲情偶寄〉》,《中国园林》1990年,第1期。
    [1]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全一册袁中郎游记》,世界书局1935年第2版,第12页。
    [1]于民、孙海通编著:《中国古典美学举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48页。
    [2]张岱:《西湖梦寻》,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1]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页。
    [2]李道英、刘孝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版,第359页。
    [1]陈植:《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79页。
    [2]朱惠荣校注:《徐霞客游记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26页。
    [1]王英志主编:《袁枚全集》第二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21页。
    [2]周祖诜:《隋唐五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0页。
    [3]何志明、潘运告编著:《唐五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177页。
    [4]郭绍虞主编:《原诗·一瓢诗话·说诗睟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3页。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版,第584页。
    [2]祁彪佳:《祁彪佳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7页。
    [3]转引自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4页。
    [4]于民、孙海通编著:《中国古典美学举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48页。
    [1]顾大典:《谐赏园记》
    [2]周舸岷选注:《袁枚诗选》,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8-69页。
    [3]许承祖撰:《西湖渔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7页。
    [4]李渔:《闲情偶寄》,江巨荣、卢寿荣校注,上海古籍出版2000年版,第199-201页。
    [1]转引自肖荣:《李渔评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2]李渔:《闲情偶寄》,江巨荣、卢寿荣 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页。
    [1]本社编:《李渔全集》第一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2]本社编:《李渔全集》第一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04页。
    [3]本社编:《李渔全集》第一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24页。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2版,第62页。
    [2]转引自孟兆帧:《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紫禁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18页。
    [1]转引自金学智、陈本源:《园林养生功能简论》,《文艺研究》1997年第4期。
    [2]程相占:《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江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3]司马迁:《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458页。
    [1]朱惠荣校注:《徐霞客游记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86页。
    [1]朱惠荣校注:《徐霞客游记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9页。
    [2]徐柏容:《袁枚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190页。
    [1]黄果泉:《雅俗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2]本社编:《李渔全集》第一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1页。
    [3]本社编:《李渔全集》第一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05页。
    [4]本社编:《李渔全集》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1]本社编:《李渔全集》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96页。
    [2]本社编:《李渔全集》第一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4页。
    [3]本社编:《李渔全集》第一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4页。
    [4]本社编:《李渔全集》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92页。
    [5]本社编:《李渔全集》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92页。
    [6]本社编:《李渔全集》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63页。
    [7]本社编:《李渔全集》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63页。
    [8]李渔:《闲情偶寄》,江巨荣、卢寿荣 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283页。
    [9]本社编:《李渔全集》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62页。
    [1]本社编:《李渔全集》第一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05页。
    [1]本社编:《李渔全集》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05页。
    [2]本社编:《李渔全集》第一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8页。
    [3]董其昌著:《画禅室随笔》,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版,第64页。
    [4]本社编:《李渔全集》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99页。
    [5]本社编:《李渔全集》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82页。
    [6]本社编:《李渔全集》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00页。
    [1]本社编:《李渔全集》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94页。
    [1]本社编:《李渔全集》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32页。
    [2]本社编:《李渔全集》第一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63页。
    [3]本社编:《李渔全集》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1]陈从周:《园林清议》,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1]陈植:《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243页。
    [2]陈植:《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47-48页。
    [3]陈植:《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56页。
    [1]李渔:《闲情偶寄》,江巨荣、卢寿荣 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196页。
    [2]李渔:《闲情偶寄》,江巨荣、卢寿荣 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193页。
    [3]李渔:《闲情偶寄》,江巨荣、卢寿荣 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194页。
    [1]李渔:《闲情偶寄》,江巨荣、卢寿荣 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194页。
    [2]李渔:《闲情偶寄》,江巨荣、卢寿荣 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195页。
    [3]转引自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版,第176页。
    [4]李渔:《闲情偶寄》,江巨荣、卢寿荣 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194页。
    [5]李渔:《闲情偶寄》,江巨荣、卢寿荣 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196页。
    [6]李渔:《闲情偶寄》,江巨荣、卢寿荣 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201页。
    [7]阿诺德·伯林特:《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陈盼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1]米歇尔·柯南:《穿越岩石景观--贝尔纳·拉絮斯的景观言说方式》,赵红梅、李悦盈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版,第11页。
    [2]李渔:《闲情偶寄》,江巨荣、卢寿荣 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194页。
    [3]李渔:《闲情偶寄》,江巨荣、卢寿荣 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195页。
    [4]李渔:《闲情偶寄》,江巨荣、卢寿荣 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199页。
    [5]陈望衡:《论环境美的本体--景观的生成》,《学术月刊》,2006年第8期。
    [1]阿诺德·伯林特:《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陈盼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2]阿诺德·伯林特:《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陈盼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3]张燕:《〈长物志〉的审美思想及其成因》,《文艺研究》1998年第6期。
    [4]李渔:《闲情偶寄》,江巨荣、卢寿荣 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193页。
    [1]李渔:《闲情偶寄》,江巨荣、卢寿荣 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194页。
    [2]李渔:《闲情偶寄》,江巨荣、卢寿荣 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194页。
    [3]李渔:《闲情偶寄》.江巨荣、卢寿荣 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195页。
    [4]李渔:《闲情偶寄》,江巨荣、卢寿荣 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183页。
    [1]本社编:《李渔全集》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10-311页。
    [2]陈植:《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47页。
    [1]徐柏容:《袁枚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9-20页。
    [1]《美学》第1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第174页。
    [2]陈从周:《梓翁说园》,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3]陈植:《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47页。
    [1]李渔:《闲情偶寄》,江巨荣、卢寿荣 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195页。
    [2]李渔:《闲情偶寄》,江巨荣、卢寿荣 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195页。
    [1]李渔:《笠翁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64页。
    [2]李渔:《闲情偶寄》,江巨荣、卢寿荣 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181页。
    [1]本社编:《李渔全集》第一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1]于民、孙通海:《中国古典美学举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10页。
    [2]于民、孙通海:《中国古典美学举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38页。
    [3]于民、孙通海:《中国古典美学举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11页。
    [1]黄果泉:《雅与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1、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张敏、周雨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2、阿诺德·伯林特:《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陈盼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3、阿诺德·伯林特主编:《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刘悦笛等译,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4、本社编:《李渔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5、陈从周:《梓翁说园》,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6、陈从周:《园林清议》,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7、陈望衡:《环境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陈植:《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
    9、郭绍虞主编:《原诗·一瓢诗话·说诗睟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何志明、潘运告编著:《唐五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11、黄宾虹,邓实编:《中华美术丛书》第三卷,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2、黄果泉:《雅与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李渔:《闲情偶寄》,江巨荣、卢寿荣校注,上海古籍出版,2000年版。
    14、李道英,刘孝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版。
    15、米歇尔·柯南:《穿越岩石景观--贝尔纳·拉絮斯的景观言说方式》,赵红梅、李悦盈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版。
    16、《美学》第1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
    17、祁彪佳:《祁彪佳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
    18、钱伯城点校:《袁宏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9、司马迁:《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0、约·瑟帕玛:《环境之美》,武小西、张宜译,匡宏校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21、于民,孙通海编著:《中国古典美学举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版。
    23、徐柏容:《袁枚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24、许承祖撰:《西湖渔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5、肖荣:《李渔评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26、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全一册袁中郎游记》,世界书局,1935年第2版。
    27、袁枚:《袁枚全集》第二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28、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版。
    30、张岱:《西湖梦寻》,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31、朱惠荣校注:《徐霞客游记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2、周舸岷选注:《袁枚诗选》,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33、周祖诜:《隋唐五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