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月内丹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内丹学是道教文化的精华,较早地走向了世界。李西月是内丹双修理论的集大成者,但迄今学界未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鉴于此,本文拟对李西月内丹思想进行全面研究,同时也对内丹学理论进行一次梳理。全文共分十二章。
     在第一章绪论中,介绍了李西月内丹思想研究意义与现状。指出李西月是清朝中晚期著名的道教内丹实际修炼家和理论研究的大师,于清咸丰年间创立了道教内丹西派,开启了精细内丹学的理论与实践。对李西月的研究目前仅有一些简短的论文,在某些专著中提到过,未见全面系统的研究。
     在第二章背景论中,主要介绍了李西月生平及其思想背景。李西月(1806-1856)字涵虚,一生勤奋修行、著书立说,有大量著作传世。主要有《九层炼心》、《后天串述》、《三车秘旨》、《道窍谈》、《太上十三经注解》、《无根树二注》等。内丹学是以道教宇宙观,人体生成观,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传统医学的气血、经络、腧穴和脏腑学说为生理基础,以性命为修炼对象,以人体精、气、神为药物(原料),借用外丹术语、易学符号系统来描述修炼火候及成丹过程,最终目标为得道成仙的修炼理论和实践体系。在此章还给出了内丹双修派的传承情况及其代表人物的著作。
     在第三章原理论中,主要探讨了内丹修炼的理论根据。认为内丹学的哲学基础是道的信仰和神仙信仰。指出修炼内丹的目的,就是为了长生不死,得道成仙,升入天界。内丹学的生理学基础是经络、腧穴学说、脏腑学说。内丹学的心理学基础是感知论、情欲论、识神元神论。
     在第四章性命双修论中,指出性命双修乃修炼成仙的必要保证。作为理论来源,清修派、双修派都为李西月双修西派提供了理论支持。修炼性功即是从识神返元神,后天之性返先天之性,修炼命功就是从后天之命返先天之命,而先天性命合一。清修派南、北二宗都主张性命双修,南宗主张先命后性,北宗主张先性后命。双修派论性命,也是主张性命双修。李西月对性命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在多部著作中论及性命,并分析了性命与顺逆、性命修炼次第、性命与阴阳、性命与药物、性命与玄关、性命与功夫、性命与金丹、成仙的关系。李西月以性命修炼强调男女双修的重要性,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一阴一阳相交,才能生生不息,所以性命修炼必须阴阳相交。双修的理论依据就在于此。
     在第五章阴阳论中,指出内丹修炼的根本是阴阳。内丹理论将阴阳与人的寿命和成仙为鬼联系起来,纯阳无阴为仙,纯阴无阳为鬼,阴阳相杂为人,人通过修炼,可达纯阳之体而长生不死。双修派阴阳主张与清修派阴阳主张的区别在于先天真阳的来源。清修派认为先天真阳来自于虚无,而双修派认为先天真阳来自子女性。李西月认为人类必须阴阳配合才能和谐,男女阴阳双修才能成丹。李西月将人的阴阳的最本质的内容即生殖器、性行为与生死联系起来。李西月把阴阳层次分得很细,有大阴阳、小阴阳;有轻阴阳、重阴阳;有真阴阳,假阴阳;有阴中之阳和阳中之阴;有赤子之阴。在李西月看来修炼内丹时阴中含阳,阳从阴出。在李西月看来,修炼工夫的成果与阴阳变化密切相关,阴消阳长,直至炼成纯阳。李西月把铅、气、符、火、神赋予阴阳属性。阳神出现,乃为炼丹功成,成为神仙。李西月认为修炼内丹入门后,阴阳就合为一,金丹乃成。
     在第六章药物论中,主要论述双修派与清修派对炼丹药物的看法有许多相同之处,都以人体精气神为炼丹之药物。清修双修的分水岭,在于对精所处的位置认识,在己身还是在彼处。内丹修炼指炼心神为性功,炼精气为命功。双修派药物论中的内药和外药,有其理论特色。双修派认为,性活动中所采“外药”为金丹,将此金丹“吞”入腹内,凝神炼制,则为“内药”,也就是“金液还丹”。内药,指离中真阴,也就是男修炼者自己身中的“阳里阴精”,喻为水中银,实际就是男性之精(在内为元精,施射则为精液),是龙之弦气,离中之阴,砂中之汞;外药,指坎中真阳,真阳是彼身中之“阴里阳精”,喻为水中金,实际指女性性高潮时喷射出的阴道分秘物,是虎之弦气,坎中之阳,铅中之银,女性之精,又称“混元真一之阳丹”。这是清修和双修最本质区别之一。李西月对药物的阐述比前人更进一步,他在《道窍谈·药物层次》中细分药为三层,并将药分为大药和小药。李西月将外药分成大药和小药,是创造性的。
     在第七章炉鼎论中,主要论述了清修派、双修派对炉鼎的不同认识。清修派认为鼎炉在己身或虚空。李西月及其双修派认为炉鼎双修派所说的炉鼎是指用以协助丹士所采外药修炼人元大丹的女子及其生殖器。必须指出,双修派的男丹士自身的炉鼎还是存在的,女鼎只是筑基阶段和炼精化气时用,用完即弃。在其他步骤中,男丹士自身的炉鼎依然作为炼丹的场所存在并发挥作用,与清修派相同。李西月认为要想炼得金丹必须设立男女鼎器,先在女鼎中炼得金丹,从女鼎得到金丹之后,先在丹士下丹田,然后从下田移至中田再移至上田,反复烹炼即可成仙。李西月对女鼎进行比喻,认为十四岁的女鼎为仙鼎。在李西月看来,金丹最初出自女鼎,女鼎名为偃月炉,少女为先天妙鼎。总之,鼎器的分辨是清修与双修的分水岭。认为外鼎是女鼎者是双修派,认为外鼎是虚空者是清修派。
     在第八章火候论中,主要论述了内丹修炼的控制问题。火候分作内火候、外火候,文火、武火、劫火、符火,小周天火候、大周天火候等许多种。火候的度量和表示方法也很独特。可以用度数和卦气来概括。双修派有所谓片晌得药说法,也就是男女性器官接触是双修过程的全部。李西月对火候的解释具体明了。李西月指出下手调息看火候。心态燥热时要用文火,心散时要用武火。在李西月看来待彼家一阳初生。立即采取归入自家,继续修炼而成真人。采外药用二候40分钟,四候80分钟内外药合,可成金丹,再经温养可现阳神。李西月论述外炉、内炉留去时说,外炉该去而不去,则火候太过而丹必伤。内炉不该去而急去,则火候未纯而丹不灵。
     在第九章功夫论中,主要论述了内丹修炼的程序和方法。对于成年人来说,身体已有耗损,必须有一个预备过程即先开关展窍方可正式进行内丹修炼。中年学道者,只要凝神有法,调息有度,阴跷气萌,摄入鼎内,勿忘勿助。开关展窍的预备功夫,对成年男子是必须的功课,而对童子则没有必要。本文所论内丹修炼均是指成年男子修炼功法。清修派功夫论,没有从女鼎采外药过程。一般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几步。南宗双修派的功夫论将炼丹分为三步:炼金丹,金液还丹和九转金液大还丹。孙教鸾派功夫论,是为西派的理论先驱。在得药阶段,要采外药。外药在后天鼎中,采之自然要男女双修。李西月内丹炼养思想主要有:先后天(气)思想、开关展窍(即钻杳冥)、两孔穴法、九层炼心、三件河车等内容。主张先天、后天理论,坚持性命双修男女双修,炼丹步骤主要有筑基炼己、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李西月比先辈丹家更重视后天功夫,将后天功夫分为九个步骤。这比先天功夫分得更为精细。归纳起来李西月内丹修炼共有十三个步骤。
     在第十章三教合一论中,主要论述了三教合一的传统和李西月对三教合一论的贡献。三家修炼功法都是性命双修,三教合一思想是内丹修炼的理论依据之一。指出三教合一是由三教相争演变来的。南宗创始人北宋的张伯端试图用道教的修炼性命之说撮合儒道释三家。到了白玉蟾那里,形成了心性境界论,他认为心性修炼是儒佛道的核心,在归根复命这一根本目标上三家是一致的。王重阳全真道北宗三教合一特色鲜明突出。立意上,从其创教时起,他在山东地区所创立的五个教会: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全以三教打头。王重阳创建的北宗全真道倡导三教一致、三教平等、三教和同。李西月三教合一论主要体现在修炼内丹上。李西月认为了性的根本在于功名休乱想,利欲莫牵缠。这些思想与儒家、佛教惩忿窒欲,淡薄功名的教诫是一致的。
     在第十一章比较论中,主要比较了西派与东派的丹法。陆西星认为,双修丹法最关键的步骤在于炼神即“玉液炼己”,以解决心性问题。东派丹法双修是百日清修,片晌得药,十月行火,脱胎神化。片晌得药则为金液有为功夫,即男女双修,并有性器官的接触。东派西派丹法的区别主要有东派丹法简洁,西派丹法繁复。从大的修炼步骤看,东派丹法四步曲,西派丹法五关论。东派一次用鼎,西派多次用鼎。东派以凝神于气穴为下手功夫,西派以凝神于虚空为下手功夫。东派未明示开关展窍,西派则有独特的钻杳冥或称开关展窍方法。东派炼心有阶段,西派炼心要始终。东派认为玄关是死的,西派提出玄关一窍有死有活。
     在第十二章贡献论中,主要论证了李西月对内丹双修理论的贡献。李西月使内丹双修理论,比以前所有双修丹法系统都更加具体化了,细节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结构更加完整。李西月比先辈双修丹家更重视后天功夫,将后天功夫分为九个步骤:收心,寻气,凝神,展窍,开关,筑基,得药,结丹,炼己。内丹双修次第创新,炼功五关论。独特的功法丰富了内丹双修理论:两种用鼎方法;凝神于虚空的独特下手功夫;钻杳冥或称;开关展窍:两孔穴法;玄关一窍有死有活的论点,丰富了内丹双修理论;九层炼心贯穿于内丹修炼始终。
Inner Alchemy, an exotic flower of Daoist Culture, is one of the first Chinese cultures disseminated to the world. Li Xiyue is a synthesizer of the theories of integrated cultivation, but there hasn't any systematic studies on him within the academic circle. Therefore,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Li's thoughts on inner alchemy as well as a reorganization of inner alchemy theories. There are altogether twelve chapters.
     Chapter One, the introduction, presents the actual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It points out that Li Xiyue is a remarkable master of inner alchemy in mid and late Qing Dynasty, as a practitioner and theorist. He founded west sect inner alchemy in Xian Feng reign of Qing Dynasty, opened the fine inner alchemy theory and practice. Studies on Li Xiyue appeared only as some short papers or mentioned in some monographs, far from being comprehensive or systematic.
     Chapter Two, on the background, mainly introduces the life story and context of his theory. Li Xiyue (1860-1856), style named Han Xu, cultivated and wrote diligently with numerous works left to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s. Inner alchemy, is the cultiv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system with Daoism cosmology, body generation concept, syncretism of the heaven and human, the induction between the two, the theories of Ying Yang and five agents, as its philosophical basis, with vital energy and blood, collateral channels, acupuncture points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as its physiological basis, with spirit and body as its subject of cultivation, with and spirit in body as its raw medicine, describing the cultivation fire phases and the process of refining elixir by outer alchemy terms and semiotics in Yi system, with attaining the Tao and ascending as immortals as its ultimate goals. This chapter also narrates the imparting process of this sect and the works of the masters.
     Chapter Three, on the principles, mainly discus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inner alchemy cultivation. It holds that inner alchemy studies bases on the belief of Tao and deities and immortals as its philosophical backup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aim of cultivating inner alchemy is to enjoy longevity, attain the Tao and ascending to the heaven as immortals. The theories of network of collateral channels, acupuncture points and viscera are its physiological basis. The psychological bases are theories on perceiving, ardor and vitality consciousness.
     Chapter Four, on the integrated cultivation of spirit and body, states integrated cultivation is the prerequisite of cultivating to be immortals. Both sect of austerity cultivation and sect of integrated cultivation serve as theoretical backup of Li Xiyue's West sect of integrated cultivation. Cultivating spiritual nature means refining nature back to natural nature, while cultivating bodily life means refining cultivated life back to natural life. Both north sect and south sect of austerity cultivation maintains integrated cultivation, with south sect putting body cultivation before spirit cultivation and the north sect being the opposite. Sect of integrated cultivation naturally stresses the two. Master Li ha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spirit and body. He discusses the two in many of his books, analyzing their relation to cycle, Ying and Yang, medicine, cultivating work, golden elixir, attaining immortals and the cultivation order. Li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with man and woman, holding everything in the nature is the intercourse of Ying and Yang, thus generating one after another. That is why integrated cultivation of spirit and body must based on the intercourse of Ying and Yang and this is also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integrated cultivation.
     Chapter Five, On Ying and Yang, the essence of inner alchemy is Ying and Yang. Inner alchemy theory combines Ying and Yang with life expectancy and attaining immortals or ghosts. Pure Yang without Yin is the immortal, the opposite is the ghost, mixture of both is human, so human can be pure Yang and become immortals through cultivating. The difference of the concept on Ying and Yang between the integrated cultivation sect and austerity sect lies in the origin of the natural authentic Yang. Austerity sect holds the natural authentic Yang comes from the emptiness, while the integrated cultivation sect thinks it from female. Master Li holds human can only be in harmony by combing Ying and Yang and the elixir can only be refined by the cultivation of both man and woman. He links the essential part of Ying and Yang in human, namely the genitals and sexual intercourse to life and death. He carefully divides the levels of Ying and Yang into the big, the small, the light, the heavy, the true, the false, the Ying in the Yang, the Yang in the Ying, the vides the levels of Ying and Yang into the big, the small, the light, the heavy, the true, the false, the Ying in the Yang, the Yang in the Ying, the Ying of a newborn baby. In the cultivating, Ying includes Yang and Yang comes from Ying. In his view, the achievement of cultivating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interchange of Ying and Yang, with the waning the Ying and the Waxing of Yang till reefing the pure Yang. He also attaches Ying and Yang to lead, breath, fire and essence. The appearance of Yang essence is the mark of the success of elixir refining and the person can attain divine immortals correspondently. He thinks once the person gets the right way of inner alchemy, Ying and Yang will integrate and achieving the final golden elixir.
     Chapter Six, on the medicine, chiefly narrates the views of integrated cultivation sect and austerity sect on alchemy medicine. They have a lot in common, holding the essence, vital breath and spirit of the body as the medicine for cultivation. They differentiate in the location of essence in body or somewhere else. Inner alchemy classed the cultivating of mind as work of spirit and the cultivating of essence as the work of body. The sect of integrated cultiv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inner and outer medicine idea. This sect takes the "outer medicine" in the sexual intercourse as golden elixir, when it is "swallowed" into the body, it can be cultivated into "inner medicine", namely "golden liquid back to elixir". Li Xiyue excesses his predecessors in the illustration of medicine. He divides medicine into three levels and differentiates the big and small, which is a creative work.
     Chapter Seven, on the cauldron, illustrates the different ideas in cauldron of the austerity sect and integrated cultivation sect. The former holds the cauldron lies in the body or emptiness. Li and his sect take the assistant women and her genitals in the cultivation as the cauldron. The cauldron of the man alchemist is still there, because the woman part is only used in the basic phase and the phase of refining the essence into vital breath and abandoned after that. In the other phases the man cauldron is still used as the site of alchemy, similar to austerity sect. Master Li thinks the golden elixir can only be cultivated in woman cauldron and then move it back and fro in the lower, middle and upper elixir field till attaining immortal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an and woman cauldron is als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usterity and integrated cultivation sects. The former takes the emptiness as outer cauldron while the latter takes the woman cauldron.
     Chapter Eight, on fire phases, discusses the control of inner alchemy. The fire phases are divided into many types with unique measurement and expressions. Master Li has a concrete and lucid explanation of fire phase. He points out the breath control depending on the fire phase, slow fire for hot temper while fast fire for absent-mindedness. In his point of view, adopting the first Yang for personal use and followed by cultivating will lead to perfect alchemist. The golden elixir is refined by 40- minute second fire phase for adopting outer medicine and 80-minute for the mixing of the outer and inner medicine and the Yang essence will appear after slow cultivation. He also talks about the choice of the outer and inner cauldron. If the outer cauldron is not abandoned when it should be, the fire phase will be too fast to do inner harm to elixir; meanwhile the inner cauldron is abandoned too early, the fire phase is not pure, making the elixir not so powerful.
     Chapter Nine, on the cultivating work, mainly illustrates the procedures and methods of inner alchemy. As to adults, they must get into formal inner alchemist cultivation after a preliminary stage because of the decline of their body. Middle-aged alchemist can also be successful by proper ways of visualizing spirit, controlling the breath, adopting into the inner cauldron. The work of open the acupuncture points is a must to adults not children. Here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cultivating work all refers to that for adults. The austerity sect lacks the process of adopting outer medicine from the woman cauldron including the steps of refining the vital breath into spirit, spirit into essence, essence back to emptiness and emptiness into Tao. The cultivating work of the south sect of integrated cultivation divides alchemy into three steps, cultivating the golden elixir, golden liquid back to elixir and the ultimate cultivation through nine transforms. The cultivating work of Luan sect of Sun Daoism is the forerunner of the west sect. Master Li's thoughts on inner alchemy mainly includes basic cultivation for self refinement, refining the vital breath into spirit, spirit into essence, essence back to emptiness and emptiness into Tao. Master Li puts more emphasis on cultivating work than those former alchemists and divides it into nine steps, which is even fine than the natural work. His inner cultivation work altogether involves thirteen steps.
     Chapter Ten, the syncretism of three teachings, discusses the heritage of the syncretism and Li Xiyue's contribution to the related theory, holding that the syncretism originated from the fight among them. The founder of the south sect, Zhang Boduan tries to combine the three teaching using the theory of cultivating the spirit and body of Daoism. While Bai Yuchan forms the theory of mind and spiritual nature treating the cultivating of these two is the core of the three teachings and conforming the three by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returning to the root to regain life. Wang Chongyang sets up the north sect of Complete Perfect Sect with distinct character of syncretism. He names five Daoist sects founded in Shangdong province after the three teaching. His north sect stresses the conformity, equality, harmony of the three teachings. Li Xiyue's theory on the syncretism embodied in inner alchemy, holding the essential way to abandon spiritual nature is to free from fame and profits, which echoes the teachings of dimming fame and compressing desire i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Chapter Eleven, on the comparison, compares the elixir methods of the east and west sects. Lu Xixing maintains the key step of integrated cultivation is cultivating the spiri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ind and spirit. The east sect of integrated cultivation is mainly including austerity cultivating for one hundred days, getting the medicine instantly, running the fire for ten months and transforming to divinity. The east sect elixir skills are concise while those of the west are complicated. The former has four steps and uses the cauldron only once, the latter has five steps and uses the cauldron over again. The east adopts the cultivating spirit in acupuncture points as the first work while the west takes the emptiness. The east has explicit ways of opening the acupuncture points and the west has its unique and hidden ways. The east limits the cultivating of mind within several steps while that in the west occupies the whole process.
     Chapter Twelve, on contribution, proves Li Xiyue's contribution to inner alchemy. He excels by his concrete system, clear details, lucid levels and complete structure. He attaches more importance to cultivating work by dividing it into nine steps. He riches the theory of integrated cultivation of inner alchemy by his unique skills of using the cauldron twice, taking the cultivating of spirit from emptiness as the first work, the opening of acupuncture points and the points that the Xuanguan point can be live or dead, the five steps of cultivating and the nine levels of cultivating the mind spreading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inner alchemy cultivation.
引文
① 《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7页,巴蜀书社 1992-1994年影印本.
    ② 《李涵虚真人小传》,《藏外道书》 第26册第627页。
    ③ 李西月著 《三车秘旨·收心法题词》,《藏外道书》 第26册第630页.
    ④ 李西月著 《道窍谈》,《藏外道书》 第26册第606页.
    ⑤ 李西月著 《三车秘旨·李涵虚真人小传》,《藏外道书》 第26册第627页.
    ⑥ 李西月著 《三车秘旨·李涵虚真人小传》,《藏外道书》 第26册第627页.
    ① 参阅 《道窍谈读者须知》,《藏外道书》 第26册第608页。
    ② 《三丰全集·后列仙传》,《藏外道书》 第5册第417页。
    ③ 李西月著 《三车秘旨·道情诗词杂著附录》,《藏外道书》 第26册第636页.
    ④ 参阅《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09-610页。
    ① 李西月著 《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8页.
    ② 《藏外道书》第26册第608页.
    ③ 《藏外道书》第5册第586页.
    ④ 《藏外道书》第5册第599页.
    ⑤ 《藏外道书》第5册第599页。
    ① 郝勤著 《龙虎丹道——道教内丹术》第291页,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1页.
    ③ 张兴发著《道教内丹修炼》第61-62页,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年版.
    ① 张兴发著《道教内丹修炼》第212-214页。
    ② 张兴发著《道教内丹修炼》第247-248页。
    ③ 张兴发著《道教内丹修炼》第265-267页。
    ① 闵智亭、李养正主编《中图道教大辞典》第547页,台北:东久企业(出版)有限公司 1996年(中华民国八十五年)11月版。
    ① 《张三丰先生全集》,《藏外道书》第5册第588页。
    ② 《张三丰先生全集》,《藏外道书》第5册第578页。
    ③ 《张三丰先生全集》,《藏外道书》第5册第579页。
    ④ 《张三丰先生全集》,《藏外道书》第5册第603页.
    ⑤ 《张三丰先生全集》,《藏外道书》第5册第602页。
    ⑥ 《张三丰先生会集》,《藏外道书》第5册第602页。
    ⑦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4页.
    ⑧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5页.
    ⑨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4-615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7-618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5页.
    ③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5页.
    ④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5页.
    ⑤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5页。
    ⑥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5页。
    ⑦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5页.
    ⑧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5页。
    ⑨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5页。
    ⑩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5页。
    ① 上述诸号分别见于李西月作品的署名或内容中,可参考《三丰先生传》、《道窍谈》、《道德经》注释、《阴符经解》序、《太上十三经注解序》、《三丰全集·后列仙传》、《收心法题词》等,《藏外道书》第5册、第26册,《涵虚秘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② 《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7页。
    ① 《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5页.
    ② 《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6页。
    ③ 《藏外道书》第26册第609页。
    ④ 《藏外道书》第26册第609页。
    ⑤ 李西月著 《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见萧天石编《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7-151页,台北:自由出版社版 2000年影印本。
    ① 李西月著 《后天串述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6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第609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淡》,《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8页。
    ① 黄镕编 《乐山县志》第六册第64-65页,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甲戌秋,成都美利利印刷公司承印。
    ① 《三车秘旨·李涵虚真人小传》,《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7-628页.
    ② 李西月公历生卒日期根据林道心主编《中国古代万年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11月第1版,推算。
    ③ 参见《道窍谈》署名,《藏外道书》第26册第609页。
    ④ (清)黄熔纂《乐山县志》载:李平权,号涵虚。《李涵虚真人小传》载:吕祖为改名西月,字涵虚.所以,涵虚即是他的字,又是他的号。
    ⑤ 参见《阴符经类解》署名,《道藏精华》第2集之4第101页。
    ① 参见《阴符经解序》署名,《道藏精华》第2集之4第101页.
    ② 参见《玉枢经约解》署名,《道藏精华》第2集之4第118页.
    ③ 参见《大通经约解》署名,《道藏精华》第2集之4第125页。
    ④ 参见《定观经约解》署名,《道藏精华》第2集之4第130页.
    ⑤ 参见《五厨经解》署名,《道藏精华》第2集之4第136页.
    ⑥ 参见《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遁途录)》署名,《道藏精华》第2集之4第147页.
    ⑦ 参见《道德经注释(东来正义)》署名,《道藏精华》 第2集之4第1页.
    ⑧ 李西月的白白子名号,在《张三丰先生全集》八卷《水石闲谈》之《诗谈》中提到.“近日同门中有白白子者,注《道德经》名《东来正义》,潜虚题之曰:‘一注能将道奥开,重看紫气从东来,弹琴度笛真名士,说法谈经大辩才.我坐方壶玩沧海,君登圆峤压蓬莱.今朝共坐江亭上,口诵南华自笑呆.盖因白白子亦作《圆峤外史》、《道窍谈》、《悟真参同杂解》诸书故也.”见《藏外道书》第5册第557页.
    ⑨ 《三丰先生传》题圆峤外史著,见《藏外道书》第5册第414页.
    ⑩ 白白先生者,……所著有《河洛易象图》、《道德经正义》、《圆峤内篇》.据此,白白先生指李西月.
    (11) 《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0页.
    (12)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06页.
    (13) 此表据四川省乐山市宗教局副局长张忠荣先生提供的1998年9月22日由茅格镇政府报送的资料绘制。
    ① 本书名在李西月《太上十三经注》纯阳先生序中提到过,见《道藏精华》第2集之4第3页.
    ② 《张三丰先生全集》,《藏外道书》第5册第557页。
    ① 张志坚著 《道教神仙与内丹学》第190页,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年版。
    ② 陈致虚 《金丹大要序》,《藏外道书》第9册第5页.
    ① 卿希泰主编 《中国道教史》第4卷第23页,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② 《真人高象先金丹歌》,《道藏》第24册第152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年联合影印本.
    ③ 俞琰著 《周易参同契发挥》阮登炳序,《道藏》第20册第192页。
    ④ 东晋许逊著 《灵剑子·服气》,《道藏》第10册第665页。
    ⑤ 李远国教授批注本文认为,《灵剑子》为宋代托名许逊的著作不能为凭。最早发掘内丹是隋代的苏元朗.
    ① 晁公武著 《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4卷,61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
    ② 幻真注 《胎息经注》,《道藏》第2册第868页.
    ③ 《胎息经·胎息铭》,《道藏》第2册第869页.
    ④ 《上洞心丹经诀》卷中《修内丹法诀》,《道藏》第19册第403-404页。
    ① 马济人撰 《道教内丹学》,见牟钟鉴、胡孚琛、王葆玹主编 《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第629页,齐鲁书社 1993年版。
    ② 任继愈主编 《中国道教史》第25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③ 《悟真篇序》,《藏外道书》 第10册第68页。
    ④ 吴光正著 《八仙故事系统考论——内丹道宗教神话的建构及其流变》第210页,中华书局 2006年版.
    ① 郝勤著 《龙虎丹道——道教内丹术》第93页.
    ② 张志坚著 《道教神仙与内丹学》 第202页。
    ③ 戴起宗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道藏》第2册第914页。
    ④ 戴起宗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道藏》第2册第968页。
    ①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序》,《道藏》第2册第911页。
    ②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道藏》第2册第918页。
    ③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道藏》第2册第919页.
    ④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道藏》第2册第954页。
    ①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道藏》第2册第971页。
    ② 陆墅、翁葆光、陈致虚、戴起宗、陆西星、李文烛、彭好古、甄淑、陶素耜、仇兆鳌10位双修丹家生平,据仇兆鳘集注《悟真篇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第57-58页撰写.
    ① 卿希泰著 《续·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84页,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② 《海琼传道集序》,《道藏》第33册第147页。
    ③ 《四库全书总目》卷146。
    ④ 薛道光著《悟真篇记》,《道藏》第2册第968页.
    ① 刘宁著《刘一明修道思想研究》第7页,巴蜀书社 2001年版。
    ② 张振国著 《悟真篇导读》(代序)第11页,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年第1版。
    ③ 陶素耜注 《悟真篇约注》,《藏外道书》第10册第78页.
    ④ 张振国著 《悟真篇导读》第137页。
    ⑤ 李西月著 《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0页。
    ① 《道藏》第24册第212页。
    ② 刘坤一 《江西通志》卷180,又见《九江府志》。
    ① 马济人撰 《道教内丹学》,见牟钟鉴、胡孚琛、王葆玹主编 《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第633页.
    ② 陆西星著 《玄肤论》,《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02页.
    ③ 邱处机著 《大丹直指》,《道藏》第4册第402页。
    ① 陈致虚著《金丹人要》,《藏外道书》第9册第6页.
    ② 马济人撰 《道教内丹学》,见牟钟鉴、胡孚琛、王葆玹主编 《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第633页。
    ③ 《玄教大公案序》,《道藏》第23册第889页。
    ④ 《道德真经三解序》,《道藏》第12册186页。
    ① 李道纯著 《中和集·玄门宗旨》,《道藏精华》第2集之2第3页.
    ② 李道纯著 《中和集·玄门宗旨》,《道藏精华》第2集之2第48页.
    ③ 牟钟鉴 胡浮琛 王葆玹主编 《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第635页。
    ④ 陆西星著 《金丹就正篇》,《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21页。
    ① 《三车秘旨·李涵虚真人小传》,《藏外道书》 第26册第627页.
    ② 孙汝忠著 《金丹真传自序》,《道藏精华》第2集之7《顶批金丹真传》第1页.
    ① 孙汝忠著 《金丹真传》,《道藏精华》第2集之7《顶批金丹真传》第13-14页.
    ② 《顶批金丹真传》,《藏外道书》第11册第860页.
    ③ 《顶批金丹真传》,《藏外道书》第11册第864页.
    ④ 张晓粉撰 《李西月内丹思想及其特色浅析》,《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1期。
    ① 《三车秘旨·李涵虚真人小传》,《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7页。
    ② 《三丰全集·派考记·后列仙传》,《藏外道书》第5册第417页。
    ③ 《吕祖年潜“海山奇遇”·序》,《道藏精华》第9集之2第3-4页.
    ④ 《吕祖年谱“海山奇遇”·序》,《道藏精华》第9集之2第4页.
    ⑤ 《太上十三经道德经注释·纯阳先生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3页.
    ⑥ 参阅 《张三丰先生全集》卷8《汇记·道坛记》,《藏外道书》第5册第572页-573页.
    ① 《纯阳帝君神化妙通记》,《道藏》第5册第705页.
    ② 卿希泰主编 《中国道教史》第2卷第739页.
    ③ 徐兆仁主编《悟道真机》第156-15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④ 《宣和书谱》卷十九第441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⑤ 赵道一编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5,《道藏》第5册第358页.
    ① 赵杏根著 《八仙故事源流考》第46页,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2年版.
    ② 《纯阳帝君神化妙通记》,《道藏》第5册第709页。
    ③ 《敲爻歌》,《道藏精华》第9集之2《吕祖全书》第461页.
    ④ 《敲爻歌》,《道藏精华》第9集之2《吕祖全书》第465页.
    ① 《纯阳真人浑成集》,《道藏》第23册第689页.
    ② 《纯阳真人浑成集》,《道藏》第23册第695页.
    ③ 《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0页。
    ④ 徐兆仁认为“就张三丰说历史上就曾经有人将他混同于主张阴阳双修的道教东派人物张三峰.”即是说张三丰与张三峰是两个人.还认为有两个张三丰,一个是北宋时期的武当派内家拳祖师,一位是元明之际的著名道士张三丰.见徐兆仁主编 《太极道诀·前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年10月版,前言第2页.
    ⑤ 《张三丰先生全集》,《藏外道书》第5册第415页。
    ①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3卷第465页。
    ② 《明史》二九九卷.
    ③ 李西月编《三丰全集·古文·芦汀夜话》,《藏外道书》第5册第388页.
    ④ 李西月编《三丰全集·派考记》,《藏外道书》第5册第417页。
    ⑤ 李西月编《三丰全集·派考记》,《藏外道书》第5册第417页。
    ⑥ 《三车秘旨·李涵虚真人小传》,《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7页。
    ① 《三丰祖师全集序》,《藏外道书》第5册第378页.
    ② 《三丰祖师全集叙》,《藏外道书》第5册第379页。
    ③ 张三丰著《大道论》,《三丰祖师全集》,《藏外道书》第5册第456页.
    ④ 张三丰著《大道论》,《三丰祖师全集》,《藏外道书》第5册第456页.
    ⑤ 张三丰著《大道论》上篇,《三丰祖师全集》,《藏外道书》第5册第456页。
    ① 张三丰著《大道论》,《藏外道书》第5册第466页。
    ② 张三丰著《大道论》,《藏外道书》第5册第466页。
    ③ 张三丰著《大道论》,《藏外道书》第5册第469页。
    ④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收心法杂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1页。
    ①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李涵虚真人小传》,《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7页。
    ② 李西月着《三车秘旨·道情诗词杂著附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5页。
    ③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道情诗词杂著附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6页.
    ④ 《道窍谈·读者须知》,《藏外道书》 第26册第607页。
    ⑤ 《大江派偈并引》,《道藏精华》第9集之2《吕祖全书》第700页。
    ① 《吕祖年谱——海山奇遇》,见《道藏精华》第9集之2《吕祖全书》第6卷第287-288页.
    ② 《三车秘旨·道情诗词杂著》,《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3页。
    ③ 黄兆汉著 《明代道士张三丰考》第120页,台北:台湾学生出版社 1988年(民国七十七年)版.
    ① 佚名撰《道教西派源流及其内炼丹法的考究》,互联网文章.
    ② 参见安徽《休宁县志》,《性命要旨》自序。
    ① 参阅静磨剑撰《西派源流考与传承》,互联网,2004年3月4日文章:佚名撰《道教西派源流及其内炼丹法的考究》,互联网文章。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Ⅰ第121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年版.
    ② 《尚书·周书·百奭》,《老子庄子大学中庸尚书墨子》第507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③ 《孟子译注》第117页,中华书局 2005年第2版.
    ④ 《大学中庸尚书》第78页,哈尔滨出版社 2004年版.
    ⑤ 《管子校注》中第937页,中华书局 2004年版。
    ① 《周易译注》第50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
    ② 《周易译注》第526页。
    ③ 《韩非子集解》第6卷第13页,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馆藏,索书号:147503。
    ④ 《道德真经》,《道藏》第11册第476页.
    ⑤ 《道德真经》,《道藏》第11册第478页.
    ① 李西月著 《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5页.
    ② 李西月著 《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25页.
    ③ 饶宗颐著 《老子想尔注枝笺》13页,《选堂丛书》之一香港苏记书庄代理海外中文图书,国家图书馆藏.
    ④ 《南华真经》,《道藏》第11册第577页.
    ① 王明校注 《太平经合校》(上)第16页,中华书局 1960年版。
    ② 萧应叟撰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第3卷第4-7页,《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2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20350:43-44。
    ③ 《一切道绎音义妙门由起·明天尊》引,《道藏》第24册第724页。
    ① 《太上洞玄灵宝天关经》,《道藏》第19册第925-926页。
    ② 《太上导引三光宝真妙经》,《道藏》第1册第859页.
    ③ 《太上修真体元妙道经》,《道藏》第1册第860页.
    ④ 《太上修真体元妙道经》,《道藏》第1册第861页。
    ⑤ 《太上涧玄宝元上经》,《道藏》第6册第252-253页。
    ⑥ 《太上洞玄宝元上经》,《道藏》第6册第253页。
    ① 《太上洞玄宝元上经》,《道藏》第6册第254-255页.
    ② 《太上洞玄宝元上经》,《道藏》第6册第258页.
    ③ 《太上洞玄宝元上经》,《道藏》第6册第259页。
    ④ 《太上洞玄宝元上经》,《道藏》第6册第255页.
    ⑤ 《道德真经注》,《道藏》第12册第1页.
    ⑥ 《道德真经章句训颂》,《道藏》第12册第627页。
    ⑦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道藏》第19册第815页。
    ① 张继先《明真破妄章颂》,《道藏》第19册第848页。
    ② 《道体论》,《道藏》第22册第883页。
    ③ 《三天内解经》,《道藏》第28册第413页。
    ① 《太上升玄三—融神变化妙经》,《道藏》第1册第853页.
    ② 《太上升玄三—融神变化妙经》,《道藏》第1册第854-855页.
    ③ 李昉著《太甲御览》第2卷第4页,清光绪12年(1892)镕经铸史斋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XD47。
    ① 《元始上真众仙记》(又名《葛洪枕中书》),《道藏》第3册第269页。
    ② 《元始上真众仙记》(又名《葛洪枕中书》),《道藏》第3册第269页.
    ① 《太上老君开天经》,《道藏》第34册第618页。
    ② 饶宗颐撰 《论道教创世记》,《道教文化研究》第16辑第7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年版。
    ③ 饶宗颐撰 《论道教创世记》,《道教文化研究》第16辑第3页.
    ①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阴阳离合五行化体品》,《道藏》第1册第107-108页.
    ②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玉明运度品》,《道藏》第1册第70页。
    ③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玉明运度品》,《道藏》第1册第78页。
    ④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玉明运度品》,《道藏》第1册第78页。
    ⑤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道藏》第1册第157页.
    ①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道藏》 第5册第843页.
    ② 《太上洞玄宝元上经》,《道藏》第6册第255页.
    ③ 《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道藏》第18册第562页.
    ④ 《太上修真体元妙道经》,《道藏》第1册第860页.
    ⑤ 《太上修真体元妙道经》,《道藏》第1册第860页.
    ⑥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道藏》第6册第389页.
    ① 《太上洞玄宝元上经》,《道藏》第6册第303页.
    ② 《太上妙法本相经》,《道藏》第24册第871页。
    ③ 《上清太上开天龙跷经》,《道藏》第33册第731页。
    ④ 《上清太上开天龙跷经》,《道藏》第33册第731-732页.
    ① 《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26-27页。
    ② 《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37页。
    ③ 《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42-43页.
    ① 《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2页。
    ② 《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36页。
    ③ 《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41-42页。
    ① 《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42页.
    ② 《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5-6页。
    ③ 《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涵虚秘旨》第8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① 《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44-45页。
    ② 《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45页.
    ③ 《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45页.
    ④ 《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45-46页。
    ① 《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73页。
    ② 《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81-82页。
    ③ 《清静经解》,《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11-112页.
    ④ 《护命经约解》,《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21页.
    ⑤ 《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5页。
    ⑥ 《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5页.
    ⑦ 《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5页.
    ⑧ 《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5页。
    ① 《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6页。
    ① 《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5页。
    ② 《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涵虚秘旨》第85页.
    ③ 《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涵虚秘旨》第86页。
    ④ 《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涵虚秘旨》第106页。
    ① 《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涵虚秘旨》第108页.
    ② 明扬撰 《内丹学理论中的信仰主义》,《宗教学研究》.
    ③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道藏》第20册第140页.
    ④ 彭晓著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道藏》第20册第140页。
    ⑤ 《史记》第151页,中华书局 2006年版.
    ⑥ 王明校注《太平经合校》第583页.
    ⑦ 王明校注《太平经合校》第222页.
    ① 《天仙正理浅说》《藏外道书》第5册第833页。
    ② 任继愈主编 《宗教大辞典》第69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年版.
    ③ 《庄子》第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④ 《庄子》第26页。
    ⑤ 《释名·释长幼》,《释名》第2卷第7页,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
    ⑥ 《神仙传》卷1第9页,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藏。
    ① 《神仙传》卷1第11页,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藏.
    ② 屈原著《楚辞·离骚》,王闿运《楚辞释·离骚》第8页,光绪辛丑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
    ③ 屈原著《楚辞·九章》,王闿运《楚辞释·九章》第4页.
    ④ 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序言》第7-8页,中华书局 1985年版。
    ⑤ 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论仙》 第12—13页.
    ① 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释滞》第154页。
    ② 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论仙》第11页。
    ③ 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对俗》第40页。
    ④ 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论仙》第15页。
    ⑤ 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释滞》第136页。
    ⑥ 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黄白》第262页。
    ⑦ 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对俗》第46页。
    ①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一,《道藏》第14册第318页.
    ① 《三车秘旨·道情诗词杂著附录》,《道外道书》第26册第633页.
    ② 《三车秘旨·道情诗词杂著附录》,《道外道书》第26册第633页。
    ③ 《三车秘旨·道情诗词杂著附录》,《道外道书》第26册第634页。
    ④ 《三车秘旨·道情诗词杂著附录》,《道外道书》第26册第634页。
    ⑤ 《三车秘旨·道情诗词杂著附录》,《道外道书》第26册第634页。
    ⑥ 《三车秘旨·道情诗词杂著附录》,《道外道书》第26册第636页。
    ⑦ 《三车秘旨·道情诗词杂著附录》,《道外道书》第26册第636页。
    ① 《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涵虚秘旨》第69页。
    ② 《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涵虚秘旨》第73页.
    ③ 《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涵虚秘旨》第80页.
    ④ 《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涵虚秘旨》第98页.
    ⑤ 《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涵虚秘旨》第106页。
    ⑥ 《道德经注释·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页。
    ① 《老了真传》,《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87-88页。
    ① 《老子真传》,《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89页。
    ② 《老子真传》,《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91-92页。
    ③ 《老了真传》,《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91-92页。
    ① 《老子真传》,《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93页。
    ② 《三车秘旨·道情诗词杂著附录》,《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5页。
    ① 《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涵虚秘旨》笫65—66页.
    ② 《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涵虚秘旨》第66页.
    ③ 下明校注《太平经合校》第53页。
    ①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道藏气功要集》第1470页,上海书店 1991年版。
    ② 《钟吕传道集·论真仙》.《道藏》第4册第657页。
    ③ 《悟真篇序》,《道藏》第2册第914页。
    ④ 《仙佛合宗录》,《道教五派丹法精选》第4集第276页,中医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
    ⑤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第559页,中华书局 1983年版。
    ⑥ 《管子校注》中第937页。
    ① 《管子校注》中第945页。
    ② 《二十二子》第155页、143页、14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
    ③ 《淮南鸿烈解·原道训》,《道藏》第28册第9页。
    ④ 王明校注《太平经合校》第96页、723页、716页、727页、699页。
    ① 王明校注《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10页、326页,中华书局 1985年版。
    ② 《养性延命录·序》,《道藏》第18册第476页。
    ③ 《黄帝索问灵枢集注》,《道藏》第21册第401页。
    ④ 《金丹大要·上药卷第二),《藏外道书》第9册第21页。
    ⑤ 《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1页。
    ⑥ 《道窍淡》,《藏外道》第26册第616页。
    ① 《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6页。
    ② 《类经》(上册)第33页,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0年版。
    ③ 《黄帝内经索问补注释文·六节藏象论篇》,《道藏》第21册第49-50页。
    ① 《黄帝素问灵枢集注·本枢第二》,《道藏》第21册第390-391页.
    ② 《藏外道书》第9册第519页。
    ③ 杨玉辉著《道教人学研究》第60页,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④ 李鼎主编《经络学》第1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版。
    ① 《管了校注》中第813页。
    ② 《黄帝素问灵枢集注·脉度》,《道藏》第21册第411页。
    ③ 李鼎主编《经络学》第2页。
    ④ 《黄帝素问灵枢集注·行针》,《道藏》第21册第444页。
    ⑤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调经论这》,《道藏》第21册第226页。
    ⑥ 转引自朱越利《炁气二字异同辨》,《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1期第57页。
    ⑦ 《三年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8-629页。
    ① 《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3-624页。
    ② 《黄帝素问灵枢集注·脉度》,《道藏》第8册第411页。
    ③ 《黄帝素问灵枢集注·五乱》,《道藏》第8册第421页。
    ① 李鼎主编《经络学》第5页。
    ① 李鼎主编《经络学》第10页。
    ① 《黄帝素问灵枢集注·本藏》,《道藏》第21册第429页。
    ② 《李时珍医学全书》第1258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年版。
    ① 《李时珍医学全书》第1263-1264页。
    ② 俞琰著《席上腐谈》卷上,《道教五派丹法精选》第4集第547页。
    ③ 《性命圭旨》,《藏外道书》第9册第518页。
    ④ 陆西星著《玄肤论》,《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06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2页。
    ②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8-629页。
    ③ 李两月著《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9页。
    ④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0页。
    ① 《干金冀方校注》第80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
    ② 《针灸问对》第24页.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年版。
    ③ 《黄帝素问灵枢集注》第9卷笫1页,《订三统道藏》太玄部(业下).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2-15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20350:658-667。
    ① 函罗永芬主编《腧穴学》第17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年版。
    ① 闵一得著《汇天机注》。《道藏男女性命双修秘功》第161-162页,辽宁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
    ① 闵一得著《上品丹法节次注》,《道藏男女性命双修秘功》第242页。
    ② 《太上灵宝净明中黄八柱经·中黄之道章第一》,《道藏》第24册第618页。
    ③ 《净明中孝全书》卷3,《道藏》第24册第637页。
    ④ 《古本伍柳仙宗全集》下第41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① 《诸真圣胎神用诀》,《道藏》第18册第436页。
    ② 《抱朴子内篇·地真》,《道藏辑要》虚集9《抱朴子》第149页,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
    ③ 杜光庭著《太上老君说常清经注》,《道蔽》第17册第185页。
    ④ 《修真十书·杂著捷径》,《道藏》第4册第692页。
    ⑤ 《修真十书·杂著捷径》,《道藏》第4册第691页。
    ⑥ (朝鲜)许涣著,高光震校释《东医宝鉴校释》第8页,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版。
    ⑦ 陈致虚著《金丹大要·鼎器妙用》,《藏外道书》第9册第25页。
    ⑧ 《道藏男女性命双修秘功》第190页。
    ⑨ 《抱朴子内篇》,《道蔽》第28册第243页。
    ①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第116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② 《道藏男女性命双修秘功》第190页。
    ③ 《金丹四百字》,《道藏辑要》奎集2第55页。
    ④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第1163页。
    ⑤ 《道藏男女性命双修秘功》第190页。
    ⑥ 《抱朴子内篇·地真》,《道藏辑要》虚集9《抱朴子》第149页,
    ⑦ 萧廷芝《金丹大成集》,见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2-15年版《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珍下)《修真十书金丹大成集》卷10第6页。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20350:123。
    ⑧ 陶素耜注《悟真篇约注》,《藏外道书》第10册第86页。
    ① 张钦著《道教炼养心理学引论》第1-2页,巴蜀书社1999年版。
    ② 李西月著《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释》第13页。
    ③ 李西月著《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释》第55页。
    ① 李西月著《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释》第56页。
    ② 张钦著《道教炼养心理学引论》第8页。
    ③ 胡愔著《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道藏》第4册第836页。
    ④ 胡愔著《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道藏》第4册第837页。
    ⑤ 胡愔著《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道藏》第4册第838页。
    ① 胡愔著《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道藏》第4册第839页。
    ② 胡愔著《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道藏》第4册第840页。
    ③ 胡愔著《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道藏》第4册第839页。
    ④ 王明校注《太平经合校》第12页。
    ⑤ 李西月著《阴符经类解》,《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释》第107页。
    ⑥ 李西月著《阴符经类解》,《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释》第107页。
    ⑦ 《抱朴子·论仙》,《道藏》28册第173页。
    ① 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道藏》18册第476页。
    ② 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道藏》18册第476页。
    ③ 《黄庭经讲义》,《道藏》第24册第599页。
    ④ 《丹经极论》,《道藏》第4册第347页。
    ① 《丹经极论》,《道藏》第4册第347页。
    ② 《陈先生内丹诀》,《道藏》第24册第227页。
    ③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道情诗词杂著》,《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5页。
    ④ 《史记》第394页。
    ⑤ 《抱朴子内篇·道意》,《道藏》第28册第202页。
    ⑥ 《道藏》第25册第808页。
    ① 《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道藏》第4册第836-842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6-617页。
    ③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7页。
    ④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6页。
    ⑤ 李西月著《道窍淡》,《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6页。
    ① 张伯端著《青华秘文》,《道藏》第4册第364页。
    ② 张伯端著《青华秘文》,《道藏》第4册第364页。
    ③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6页。
    ④ 公木 赵雨著《诗经全解》第412页,长春出版社2006年版。
    ⑤ 《经》第165页,珠海出版社2004年版。
    ⑥ 《修真辩难》,《道教五派丹法精选》第5集第86页。
    ⑦ 《修真辩难》,《道教五派丹法精选》第5集第86页。
    ① 《青华秘文》,《道藏》第4册第364页。
    ② 《青华秘文》,《道藏》第4册第364页。
    ③ 《青华秘文》,《道藏》第4册第363页。
    ④ 《青华秘义》,《道藏》第4册第364页。
    ⑤ 《道藏》第25册第807页.
    ⑥ 《五篇灵文王重阳注》,吕光荣主编《中国气功经典》金元朝部分(上)第129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⑦ 《道藏》第25册第808页.
    ① 《金丹就正篇·后序》,《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29页.
    ② 陆西星著《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第104页。
    ③ 《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7-151页,台北:自由出版社版.
    ① 汉许慎著《说文解字》第127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② (清)阮元著《性命古训》第23-24页,中国哲学范畴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
    ③ 《尚书·用书·如诰》,《老子庄子大学中庸尚书墨子》第490-491页。
    ④ 《春秋左传》襄公十四年
    ⑤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⑥ 《国语》第1页,齐鲁书社2005年版.
    ⑦ 《吕氏春秋·孟秋纪·荡兵》,《吕氏春秋全译》第415页,巴蜀书社2004年版.
    ⑧ 罗安宪著《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第84页,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⑨ 《南史·张裕传》第31卷第9页,(唐)李延寿撰,普通古籍987:214-233。
    ⑩ 罗安宪著《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第85页。
    (11) 李西月著《阴符经类解》,《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02页。
    ① 罗安宪著《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第85页。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Ⅱ第714-715页。
    ③ 《论语·阳货》第346页,蓝天出版社2006年版。
    ④ 《孟子·离娄上》。
    ⑤ 《孟子·离娄上》。
    ① 《荀子》第17卷第1页,《抱经堂从书·荀子》北京直隶书局民国12年版。
    ② 《荀子》第17卷第1-2页,《抱经堂从书·荀子》北京直隶书局民国12年影印。
    ③ 《荀子》第17卷第5页,《抱经堂从书·荀子》北京直隶书局民国12年影印。
    ④ 《荀子》第2卷第13页,《抱经堂从书·荀子》北京直隶书局民国12年影印。
    ⑤ (汉)杨雄撰《太玄经》,《子书百家》之《太元(玄)经》第7卷第6-7页,涵芬楼民国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54737:46-47.
    ⑥ 王充撰《论衡·本性篇》卷3第16页,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文献库藏,索书号:39025:51-57.
    ⑦ 王充撰《论衡·本性篇》卷3第18页.
    ⑧ 《李文公集欧阳行周文集》第8页,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江南图书馆藏明成化刊本,国家图书馆藏.
    ⑨ 《李文公集欧阳行周文集》第9页。
    ① 韩愈著《原性》,《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第11卷第4页,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90150.
    ② 陈鼓应说:“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可称它为‘德’。‘道’和德的关系是二而一的,老子以体和用的发展说明‘道’和‘德’的关系;‘德’是‘道’的作用,也是‘道’的显现。混一的‘道’在创生的活动中,内化于万物,而成为各物的属性,这便是‘德’,简言之,落向经验界的‘道’,就是‘德’。”(陈鼓应著《老子注释及评介》第12页,中华书局1984年第1版。)
    ③ 《庄子》第127页.
    ④ 《管子校注》中第770页。
    ① 李霞著《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第87页,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② 唐君毅说:“先秦诸子中,道家之老子书中虽有关连于人性之思想,而未尝环绕于性之一名而论之。盖老子之论道,重在视道为客观普遍者,亦如墨子之言天志兼爱等,皆重其为一客观普遍之原则。老子与墨子,皆客观意识强而主观意识弱之人。人之情性则属于人生之主体,故二人皆初不直接论性。”(唐君毅著《中国哲学原论》第33页,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
    ③ 徐观复著《中国人性论史》第415,373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④ 《庄子》第270页.
    ⑤ 《庄子》第127-128页.
    ① 《庄子》第99-100页。
    ② 《庄子》第93页。
    ③ 《庄子》第138-139页。
    ④ 《庄子》第168页。
    ⑤ 《庄子》第136页。
    ①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第463页.
    ② 土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卷2第103页,中华书局1993年版.
    ③ 饶宗颐著《老子想尔注校证》第4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④ 孙亦平著《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第189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⑤ 《大般涅槃经》第3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国家图书馆敦煌资料室藏.
    ⑥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卷2,《道藏》第1册第621页.
    ⑦ 敦煌经卷S1438号《道教义》,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10册第641页,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
    ⑧ 《洞玄灵宝本相运度动期经》,《道藏》第5册第853页.
    ⑨ 《太上洞玄灵宝开演秘密藏经》,《道藏》第5册第900页.
    ⑩ 敦煌经卷S1438号《道教义》,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10册第641页,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
    ① 孙亦平著《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第191-193页。
    ② 《道教义枢》,《道藏》第24册第831页。
    ③ 《道教义枢》,《道藏》第24册第831页。
    ④ 《道教义枢》,《道藏》第24册第832页.
    ⑤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19,《道藏》第14册第404页.
    ⑥ 《墉城集仙录》卷1,《道藏》第18册第166页.
    ⑦ 罗安宪著《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第238页.
    ⑧ 《尚书·西伯戡黎》,《老子庄子大学中席尚书墨子》第453页。
    ① 公木 赵雨著《诗经全解》第319页.
    ② 《论语·季氏》第336页,蓝天出版社2006年版。
    ③ 《论语·宪问》第292页,蓝天出版社2006年版。
    ④ 王充撰《论衡·命义篇》卷2第6页.
    ⑤ 王充撰《论衡·命禄篇》卷1第9页.
    ⑥ 王充撰《论衡·命禄篇》卷1第13页.
    ⑦ 王充撰《论衡·命禄篇》卷1第11-12页.
    ⑧ 《孟子译注》第221页。
    ⑨ 《孟子译注》第222页。
    ⑩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译注》上第387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① 《荀子》第11卷天论篇,《抱经堂丛书·荀子》北京直隶书局民国12年影印,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
    ② 褚伯秀著《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卷11,《中华道藏》第14册第83页,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③ 《庄子》第60页。
    ④ 《庄子》第43页。
    ⑤ 《庄子》第190页。
    ⑥ 《正蒙注释》第298页,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⑦ 《正蒙注释》第80页。
    ① 《经典图读·列子》第106-10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② 《论语》第336页,蓝天出版社2006年版。
    ③ 《论语》第291页。
    ④ 《庄子》第190页.
    ⑤ 王明撰《中国道教史·序》第5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① 葛洪著《抱朴子内篇·黄白》,《道藏辑要》虚集9《抱朴子》第122页.
    ② 《西升经》,《道藏》第11册第507。
    ③ 强名子注解《真气还元铭》,《道藏》第4册第880页。
    ④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2卷第735页。
    ⑤ 戈国龙著《道教内丹学探微》第83页,第15页,巴蜀书社2001年版。
    ⑥ 丘处机著《大丹直指》,《道藏》第4册第402页。
    ⑦ 洪丕谟编《道藏气功要集》(上)第75页.
    ⑧ 徐兆仁主编《天元丹法》第7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⑨ 王明校注《无能子校注》第6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① 《琼馆白真人集》,《道藏辑要》娄集《琼馆白真人集》第271页。
    ② 《重阳立教十五论》,《道藏气功要集》(下)第2376页.
    ③ 《西山群仙会真记》,洪歪谟编《道藏气功要集》(上)第402页.
    ④ 《丹经极论》,《道藏》第4册第346页.
    ⑤ 王沐浅解《悟真篇浅解》第231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⑥ 张兴发著《道教内丹修炼》第106页。
    ⑦ 李素平著《女神·女丹·女道》第256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① 《纯阳帝君神化妙通记》,《道藏》第5册第709页。
    ② 《敲爻歌》,《道藏精华》第9集之2《吕祖全书》第465页。
    ③ 《丹经极论》,《道藏》第4册第346页。
    ④ 《重阳立教十五论》,《道藏》第32册第154页。
    ⑤ 《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第1页,《正统道藏》商务印书馆民国12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20350:796。
    ⑥ 任继愈主编《道教大辞典》第92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
    ① 《中和集·论部·性命论》,《道藏精华》第2集之2《中和集》第118页。
    ② 《天仙正理直论》,《藏外道书》第5册第778页.
    ③ 《天仙正理直论》,《藏外道书》第5册第779页.
    ④ 《天仙正理直论》,《藏外道书》第5册第777页.
    ⑤ 《性命圭旨·乾坤交媾去矿留金》,《藏外道书》第9册第568页.
    ⑥ 刘一明著《悟真直指》卷二,《藏外道书》第5册第368页。
    ① 仇兆鳌集注《悟真篇集注》第37-3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② 翁葆光注 戴起宗疏《悟真篇注疏序》,《道藏》第2册第910页。
    ③ 翁葆光注 戴起宗疏《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道藏》第2册第966页。
    ④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道藏》第2册第1016页。
    ① 李西月著《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9页。
    ② 李西月著《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徐兆仁主编《涵虚秘旨》第69页。
    ③ 李西月著《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徐兆仁主编《涵虚秘旨》第94页。
    ④ 李西月著《阴符经类解》,《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02-103页。
    ⑤ 李西月著《大通经约解》,《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25-126页。
    ⑥ 李西月著《大通经约解》,《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26页。
    ① 李西月著《阴符经类解》,《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08页。
    ② 李西月著《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徐兆仁主编《涵虚秘旨》第67页。
    ③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收心法杂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2页。
    ④ 李西月著《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5页。
    ⑤ 李西月著《阴符经类解》,《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04页。
    ⑥ 李西月著《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徐兆仁主编《涵虚秘旨》第71页。
    ⑦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道情诗词杂著附录》,《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5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4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4-615页。
    ③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道情诗词杂著附录》,《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6页。
    ④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收心法杂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2页。
    ⑤ 李西月著《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23页。
    ⑥ 李西月著《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徐兆仁主编《涵虚秘旨》第70页。
    ① 李西月著《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徐兆仁主编《涵虚秘旨》第68页。
    ②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道情诗词杂著附录》,《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4页。
    ③ 李西月著《五厨经解》,《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36页。
    ④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5页。
    ⑤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7-618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3页。
    ② 李西月著《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徐兆仁主编《涵虚秘旨》第66页。
    ③ 李西月著《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徐兆仁主编《涵虚秘旨》第81页。
    ④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2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4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8页.
    ③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2页。
    ④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2页。
    ⑤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道情诗词杂著附录》,《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3页。
    ⑥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收心法道情自遗》,《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4页。
    ⑦ 李西月著《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34页。
    ⑧ 李西月著《五厨经解》.《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37页。
    ⑨ 李西月著《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36页。
    ⑩ 李西月著《清静经解》,《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16页。
    ① 李西月著《后天串述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6页。
    ②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9-150页。
    ③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50-151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7页。
    ② 刘一明著《道书十二种》第116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③ 李西月著《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徐兆仁主编《涵虚秘旨》第80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5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2页。
    ③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8页。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著《中国哲学史》第1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 李西月著《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49页。
    ① 戈国龙著《道教内丹学探微》第154页。
    ② 《还丹复命篇》,《正统道藏》(台湾缩印本)第40册第32242页。
    ③ 徐兆仁主编《天元丹法》第58页。
    ④ 刘一明著《道书十二种》第328页。
    ⑤ 戈国龙著《道教内丹学探微》第155页。
    ⑥ 《道藏》第22册第488页。
    ① 彭晓著《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道藏》第20册第148页。
    ② 《钟吕传道集》,《道藏辑要》危集1《传道集》第2页。
    ③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道藏》第20册第153页。
    ④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道藏》第20册第135页。
    ⑤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道藏》第20册第139页。
    ⑥ 《西山群仙会真记》,《道藏气功要集》(上)第411页。
    ⑦ 《琼馆白真人集》,《道藏辑要》娄集第190页。
    ⑧ 《翠虚篇》,《道藏气功辑要》(上)第1948页。
    ⑨ 刘一明著《道书十二种》第48页。
    ① 刘一明著《道书十二种》第25页。
    ②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道藏气功要集》(上)第113页。
    ③ 《悟真篇注释》,《道藏》第3册第27页。
    ④ 《性天正鹄》卷1,《藏外道书》第11册第646页。
    ① 《度人梯经》卷上,《藏外道书》第11册第555页。
    ② 陆西星著《金丹就正篇》,《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21页。
    ③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道藏气功要集》(上)第159页。
    ④ 《参同契脉望》,《藏外道书》第10册第4页。
    ⑤ 《参同契脉望》,《藏外道书》第10册第13页。
    ① 《参同契脉望》,《藏外道书》第10册第16页。
    ② 《参同契脉望》,《藏外道书》第10册第16页。
    ③ 李西月著《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徐兆仁主编《涵虚秘旨》第70页。
    ④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9页。
    ① 李西月著《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徐兆仁主编《涵虚秘旨》第71—72页。
    ② 李西月著《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7-8页。
    ③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0页。
    ④ 李西月著《阴符经类解》,《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06页。
    ⑤ 李西月著《阴符经类解》,《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07页。
    ⑥ 李西月著《阴符经类解》,《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59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3页。
    ② 李西月著《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57页。
    ③ 李西月著《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1页。
    ④ 李西月著《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1页。
    ⑤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1页。
    ⑥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3页。
    ⑦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50页。
    ⑧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8页。
    ⑨ 李西月著《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55页。
    ① 李西月著《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55页。
    ② 李西月著《阴符经类解》,《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01页。
    ③ 李西月著《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32页。
    ④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8页。
    ①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道情诗词杂著》,《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6页。
    ② 李西月著《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44-45页。
    ③ 李西月著《阴符经类解》,《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09-110页。
    ④ 李西月著《阴符经类解》,《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03页。
    ⑤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7页。
    ⑥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5页。
    ⑦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6页。
    ⑧ 李西月著《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45-46页。
    ① 李西月著《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52-53页。
    ② 李西月著《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53-54页。
    ③ 李西月著《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49页。
    ④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7页。
    ⑤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2页。
    ⑥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道情诗词杂著》,《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4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1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3页。
    ③ 李西月著《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55页。
    ④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1页。
    ⑤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1页。
    ⑥ 李西月著《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56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5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6页。
    ③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6页。
    ④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收心法》,《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1页。
    ⑤ 李西月著《清静经解》,《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13页。
    ⑥ 李西月著《赤文洞古经约解》,《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27页。
    ⑦ 《真诠》,《藏外道书》第10册第865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0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1-622页。
    ③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50页。
    ④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8页。
    ⑤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10页。
    ⑥ 李西月著《道窍淡》,《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0页。
    ⑦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3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3页。
    ②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54页。
    ③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8页。
    ④ 李西月著《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29-30页。
    ⑤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1页。
    ①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收心法》,《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2页。
    ②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9页。
    ③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收心法》,《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1页。
    ④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4页。
    ⑤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2页。
    ⑥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2页。
    ⑦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0页。
    ⑧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0-621页。
    ①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0页。
    ②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道情诗词杂著》,《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4页。
    ③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9-150页。
    ④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50页。
    ⑤ 李西月著《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30-31页。
    ⑥ 李西月著《后天串述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6页。
    ⑦ 李西月著《辩惑论》,《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54-155页。
    ① 《高上玉皇心印经》,《道藏》第1册第748页。
    ② 李道纯著《中和集·问答语录·金丹或问》,《道藏精华》第二集之二《中和集》第111页。
    ① 刘一明著《修真辨难》,《藏外道书》第8册第491页。
    ② 刘一明著《修真辨难》,《藏外道书》第8册第491页。
    ③ 《钟吕传道集·论丹药》,《道藏辑要》危集1《钟吕传道集》第36页。
    ④ 丘处机著《大丹直指》,《道藏》第4册393页。
    ⑤ 《道藏》第22册第146页。
    ⑥ 李道纯著《金丹妙诀·金丹图诀》,《道藏精华》第2集之2《中和集》第37页。
    ① 李道纯著《问答语录·金丹或问》,《道蔽精华》第2集之2《中和集》第102-103页。
    ② 李道纯著《全真活法》,《道藏精华》第2集之2,《中和集》第116页。
    ③ 《净明宗教录·惩忿窒欲章》,《道藏辑要》危集4第37-38页。
    ④ 李道纯著《金丹妙诀·金丹图诀》,《道藏精华》第2集之2《中和集》第32-33页。
    ⑤ 《天仙正理直论》,《藏外道书》第5册第790页。
    ⑥ 《天仙正理直论》,《藏外道书》第5册第790页。
    ⑦ 《天仙正理直论》,《藏外道书》第5册第790页。
    ① 张伯端《悟真篇》,见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2-15年版《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奈上)《修真十书悟真篇》卷29第1页。
    ② 董德宁著《悟真篇正义》卷下第2页,1644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140612。
    ③ 《性命圭旨》第39页,蓝天出版社1998年版。
    ④ 伍冲虚著《丹道九篇·七日采大药天机》,《藏外道书》第5册第869页。
    ⑤ (清)衰仁林《古文周易参同契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7930:103-104。
    ⑥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道藏》第2册第934页。
    ⑦ 董德宁著《悟真篇正义》卷下第3页。
    ⑧ 翁葆光注《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道藏》第2册第934-935页。
    ⑨ 李道纯著《中和集》,《道藏精华》第2集之2《中和集》第101-102页。
    ① 郝勤著《龙虎丹道——道教内丹术》第151页。
    ② 《听心斋客问》第5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 施肩吾著《西山群仙会真记·补精》,《道藏》第4册第432页。
    ④ 施肩吾著《西山群仙会真记·补精》,《道藏》第4册第432页。
    ⑤ 仇兆鳌集注《悟真篇集注》第346页。
    ⑥ 《淮南子·精神训》,《桐城吴先生全书》子部第16册《淮南子》卷7第1页,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
    ⑦ 王充著《论衡·超奇》第13卷。
    ① 《老子想尔沣校笺》第29页,《选堂从书》之一香港苏记书庄代理,海外中文图书,国家图书馆藏。
    ② 《老子想尔注校笺》第9页。
    ③ 张伯端著《青华秘文·精从气说》,《道藏》第4册第365页。
    ④ 柳华阳著《金仙证论·正道浅说》,《吉本伍柳仙宗全集》第421页。
    ⑤ 柳华阳著《金仙证论》,《古本伍柳仙宗全集》第419页。
    ⑥ 《钟吕传道集·论还丹》,《道藏》第4册第672页。
    ⑦ 《天仙正理直论·本序》,《藏外道书》第5册第777页。
    ⑧ 《许真君石函记》,《道藏》第19册第413页。
    ① 郝勤著《龙虎丹道——道教内丹术》第153页。
    ② 混然子注《崔公入药镜注解》,《道藏》第2册第884页。
    ③ 刘一明《金丹四百字解·注疏四百字真义歌》,《藏外道书》第8册第574页。
    ④ 郝勤著《龙虎丹道——道教内丹术》第153页。
    ① 柳华阳著《金仙证论·序炼丹》,《古本伍柳仙宗全集》第414-415页。
    ② 混然子注《崔公入药镜注解》,《道藏》第2册第881页。
    ③ 《入药镜》,蒋元庭本《道藏辑要》虚集5《入药镜》第1-2页。
    ④ 《入药镜》,蒋元庭本《道藏辑要》虚集5《入药镜》第2页。
    ⑤ 《入药镜》,蒋元庭本《道藏辑要》虚集5《入药镜》第2-3页。
    ⑥ 《入药镜》,蒋元庭本《道藏辑要》虚集5《入药镜》第2页。
    ⑦ 柳华阳著《金仙证论》,《古本伍柳仙宗》第41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⑧ 薛阳桂著《梅华问答编》,《藏外道书》第10册第638页。
    ① 张伯端撰《青华秘文》,《道藏》第4册第364-365页。
    ② 张三丰《玄要篇·先天一炁歌》,《藏外道书》第5册第433页。
    ③ 伍守阳《金丹要诀·言先天》,《藏外道书》第5册第857页。
    ④ 柳华阳《金仙证论·风火经》,《藏外道书》第5册第943页。
    ⑤ 尹喜撰《关尹子》第22页,见景明刻本《子汇》1937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
    ⑥ 仇兆螯集注《悟真篇集沣》第346页。
    ⑦ 混然子注《崔公入药镜注解》,《道藏》第2册第881页。
    ⑧ 《天仙正理直论·自序》,《藏外道书》第5册第778页。
    ① 朱越利撰《炁气二字异同辨》,《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1期第56页。
    ② 《太平经》,《道藏》第24册第315页.
    ③ 《太平经》,《道藏》第24册第317页.
    ④ 饶宗颐著《老子想尔注校笺》18页.
    ⑤ 吴筠著《云笈七籖·元气论 ,《道藏》 第22册第382页.
    ⑥ 《云笈七籖·服气精义论》,《道藏》第22册第392页.
    ⑦ 张三丰著《张三丰先生全集》,《藏外道书》第5册第465页。
    ⑧ 《天仙正理浅说·道原浅说篇》,《藏外道书》第5册第834-835页.
    ① 《天仙正理直论》,《藏外道书》第5册第778页.
    ② 《天仙正理直论》,《藏外道书》第5册第777页。
    ③ 萧应叟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第1卷第16页,《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2年版。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文献库藏。索书号:20350:43-44。
    ① 施肩吾著《西山群仙会真记·补精》,《道藏》第4册第432页。
    ② (清)林辕撰《谷神篇》,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2年版。《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光下)《谷神篇》卷下第17-18页。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20350:119.
    ③ 吴筠《宗玄先生文集·形神可固论·服炁》,《道藏》第23册第664页。
    ④ 《云笈七蕺·服气精义论》,《道藏》第22册第397页.
    ⑤ 谭峭撰《化书》,《道藏》第23册第593页。
    ⑥ 《入药镜》,蒋元庭本《道藏辑要》虚集5《入药镜》第19页.
    ⑦ 《金丹四百字》,《道藏辑要》奎集2《金丹四百字》第55页。
    ① 刘一明《金丹四百字解》,《藏外道书》第8册第567页。
    ② 萧廷芝《金丹大成集》。见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2-15年版《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珍下)《修真十书金丹大成集》卷10第3-4页。
    ③ 《性命圭旨》第19页.
    ④ 《金仙证论·序炼丹》,《古本伍柳仙宗全集》第411页。
    ⑤ (明)高濂撰《遵生八笺》,见《千年宝笈》第3册第40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因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2032:3。
    ① 张伯端著《青华秘文》,《道藏》第4册第364页.
    ② 柳华阳著《金仙证论》,《古本伍柳仙宗全集》第423页。
    ③ 《天仙正理直论》,《藏外道书》第5册第777页。
    ④ 《性命圭旨》第55页。
    ① 《天仙正理直论》,《藏外道书》第5册第779页。
    ② 《评述——分析心理学与中国瑜伽》,见通山译《金华养生秘旨与分析心理学》第113页,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③ 陈撄宁《答陈淦樵君五问》,《扬善半月刊》第70期第10页.
    ④ 冯广宏著《太乙金华宗旨今译》第8页,四川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① 通山译:《金华养生秘旨与分析心理学》第11页。
    ② 转引自张钦著《道教炼养心理学引论》第164页。
    ③ 通山译:《金华养生秘旨与分析心理学》第165页。
    ④ 通山译:《金华养生秘旨与分析心理学》第113-114页。
    ① 张伯端著《青华秘文·精从气说》,《道藏》第4册第365页.
    ② 张伯端著《青华秘文·精神论》,《道藏》第4册第365页.
    ③ 《性命圭旨》第19页。
    ④ 柳华阳《金仙证论·序炼丹》,《藏外道书》第5册第929页。
    ⑤ 柳华阳《金仙证论·序炼丹》,《藏外道书》第5册第928页。
    ⑥ 《修道十书》,《道藏》第4册第659页。
    ⑦ 《修道十书》,《道藏》第4册第674页。
    ⑧ 《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道藏》第28册第351页。
    ⑨ 《修道十书》,《道藏》第4册第659页。
    ⑩ 《修道十书》,《道藏》第4册第663页。
    ① 《修道十书》,《道藏》第4册第664页.
    ② 《修道十书》,《道藏》第4册第665页.
    ③ 《修道十书》,《道藏》第4册第666页.
    ④ 施肩吾著《西山群仙会真记》,《道藏》第4册第426页.
    ⑤ 李西月著《道窍谈·三品互养》,《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3页.
    ⑥ 陈敛虚《金丹大要》上药卷第二,《藏外道书》第9册第16页.
    ① 翁葆光著《悟真篇注释·卷上》,《道藏》第3册第5页。
    ②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道藏》第2册第988页.
    ③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道藏》第2册第987页。
    ④ 陆西星著《金丹就正篇·上篇》,《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122页。
    ① 陆西星著《金丹就正篇·上篇》,《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23页.
    ② 孙汝忠著《金丹真传自序》,《道藏精华》第2集之7《顶批金丹真传》第7页.
    ③ 李西月著《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涵虚秘旨》第75页.
    ④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2-613页.
    ① 陆西星撰《悟真篇》,《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124页.
    ② 翁葆光著《悟真篇注释》,《道藏》第3册第10页.
    ③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道藏》第2册第985页.
    ④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道藏》第2册第1010页。
    ⑤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道藏》第2册第1011页。
    ⑥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道藏》第2册第954页。
    ① 陆西星著《玄肤论·内外药论》,《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194-195页.
    ② 孙汝忠著《金丹真传·得药第二》,《道藏精华》第2集之7《顶批金丹真传》第15页。
    ③ 孙汝忠著《金丹真传·得药第二》,《道藏精华》第2集之7《顶批金丹真传》第15页。
    ④ 陆两星著《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1页.
    ⑤ 陆西星著《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1页.
    ⑥ 陆西星著《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1-2页.
    ① 陆西星著《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页.
    ② 陆西星著《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7页.
    ③ 陆西星著《崔公入药镜测琉》,《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39页。
    ④ 陆西星著《崔公入药镜测疏》,《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42页。
    ⑤ 陆西星著《崔公入药镜测疏》,《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46页。
    ⑥ 陆西星著《崔公入药镜测疏》,《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46页。
    ⑦ 陆西星著《紫阳真人金丹四百字测疏》,《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39页.
    ⑧ 陆西星著《紫阳真人金丹四百字测疏》,《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66页.
    ⑨ 陆西星著《紫阳真人金丹四百字测疏》,《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67页.
    ⑩ 陆西星著《悟真篇注》,《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119页。
    (11) 陆西星著《悟真篇注》,《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121页。
    ① 陆西星著《悟真篇注》,《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131页。
    ② 陆西星著《玄肤论·药火论》,《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13页。
    ③ 陆西星著《金丹就正篇序》,《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19页。
    ④ 陆西星著《金丹就正篇》,《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21页。
    ⑤ 陆西星著《金丹就正篇》,《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23-224页。
    ⑥ 陆西星著《金丹就正篇》,《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29页。
    ⑦ 陆西星著《金丹大旨图序》,《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30页。
    ⑧ 陆西星著《金丹大旨图》,《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39页。
    ⑨ 陆西星著《金丹大旨图》,《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40页。
    ⑩ 陆西星著《参同契测疏》,《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414页。
    ① 陆西星著《参同契测疏》,《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425页。
    ② 陆西星著《参同契测疏》,《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446页。
    ③ 陆西星著《参同契测疏》,《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450页。
    ④ 陆西星著《参同契测疏》,《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468页。
    ⑤ 陆西星著《参同契测疏》,《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502页。
    ⑥ 陆西星著《参同契口义》,《道藏精化》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534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2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4页。
    ③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4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0页。
    ② 李西月著《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涵虚秘旨》第103-104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0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1页。
    ③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2-613页。
    ④ 陈致虚著《金丹大要》,《藏外道书》第9册第16页。
    ⑤ 陈致虚箸《金丹大要》,《藏外道书》第9册第17页。
    ⑥ 仇兆鳌著《悟真篇集注》第89页。
    ⑦ 仇兆鳌著《悟真篇集注》第223页。
    ①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琉》,《道藏》第2册第920页。
    ② 《悟真篇注疏》,《道藏》第2册第918页。
    ③ 《仙佛合宗语录》,《藏外道书》第5册第639页。
    ④ 李西月著《道窍谈·先天真指》,《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6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神气精论》,《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7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先天真指》,《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5页。
    ③ 李西月著《道窍谈·神气精论》,《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6页。
    ④ 张伯蛸著《青华秘文·神为主论》,《道藏》第4册第364页。
    ⑤ 张伯蛸著《青华秘文·神为主论》,《道藏》第4册第364页。
    ⑥ 柳华阳《金仙证论·序炼丹》,《藏外道书》第5册第929页。
    ① 《云笈七籖·道生旨》,《道藏》第22册第617页。
    ② 张伯端著《青华秘文·心为君论》,《道藏》第4册第363页。
    ③ 柳华阳《金仙证论·炼己直论》,《藏外道书》第5册第933页。
    ④ 《西山群仙会真记序》,《道藏》第4册第422页。
    ⑤ 《天仙正理直论》,《藏外道书》第5册第777页。
    ⑥ 《天仙正理直论》,《藏外道书》第5册第777页。
    ⑦ 《西升经·邪正章》,《道藏》第11册第495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6-617页。
    ② 陈效虚著《金丹大要》,《藏外道书》第9册第16页.
    ③ 施肩吾著《西山群仙会真记》,《道藏》第4册第435页.
    ④ 施肩吾著《西山群仙会真记》,《道藏》第4册第435页.
    ⑤ 《修道十书》,《道藏》第4册第666页.
    ⑥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道情诗词杂著》,《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5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7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7页。
    ① 刘宁著《刘一明修道思想研究》第173页。
    ② 李道纯著《中和集·九品与渐法三乘》,《道藏精华》第2集之2《中和集》第59页.
    ③ 张紫阳著《清华秘文·炉鼎图论》,《道藏》第4册第372页.
    ④ 紫阳著《清华秘义·总论金丹之要》,《道藏》第4册第375-376页。
    ⑤ 《诸真内丹集要·青霞真人内用秘文》,《道藏》第32册第469页.
    ⑥ 陶素耜《参同契脉望》,《藏外道书》第10册第30页.
    ⑦ 《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帝上《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第2卷第8页,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20350;159。
    ⑧ 《洞元子内丹诀》,《道藏》第24册第236页。
    ① 柳华阳著《金仙证论》,《古本伍柳仙宗全集》第442-443页。
    ② 王沐浅解《悟真篇浅解》第101页。
    ③ 仇兆鳌集注《悟真篇集注》第220页。
    ④ 翁葆光注《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道藏》第2册第953页。
    ⑤ 董德宁著《悟真篇正义》卷下第3页。
    ⑥ 陈敛虚善《金丹大要》,《藏外道书》第9册第25页。
    ① 《天仙正理直论·鼎器直论》,《藏外道书》第5册第794页。
    ② 《性命圭旨》第38-39页。
    ③ 王沐浅解《悟真篇浅解》(外三种)第296页。
    ④ 《性命圭旨》第38页。
    ⑤ 王沐浅解《悟真篇浅解》(外三种)第304页。
    ⑥ 董德宁著《悟真篇正义》卷上第8页。
    ⑦ 混然子著《还真集》,《道藏》第24册第99页。
    ① 刘一明《象言破疑》,《藏外道书》第8册第199页。
    ② 《寥阳殿问答编》,《藏外道书》第10册第384页。
    ③ 董德宁著《悟真篇正义》卷上第9页。
    ④ 《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火候秘诀》,《藏外道书》第4册第377页.
    ⑤ 《仙佛合宗语录》,《藏外道书》第5册第658页。
    ⑥ 《崔公入药镜注解》,《道藏》第2册第883页。
    ⑦ 《性命圭旨》第123页。
    ① 混然子著《还真集》,《道藏》第24册101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0页.
    ③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3卷第167页。
    ① 《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第51页。
    ② 《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第51页。
    ③ 《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第67页。
    ④ 陈致虚著《金丹大要》,《道藏》第九册第25页。
    ⑤ 李两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612页。
    ⑥ 薛道光 陆墅 陈致虚注《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道藏》第2册第991页。
    ⑦ 薛道光 陆墅 陈致虚注《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道藏》第2册第991页。
    ⑧ 陈致虚著《金丹大要》,《道藏》第9册第26页。
    ⑨ 仇兆鳌集注《悟真篇集注》第128页。
    ① 翁葆光注《悟真篇注释》卷中,《道藏》第3册第21页。
    ② 翁葆光洼《悟真篇注释》卷中,《道藏》第3册第21页。
    ③ 王沐浅解《司真篇浅解》第36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④ 仇兆鳌集注《悟真篇集注》第349-350页。
    ⑤ 《顶批悟真三注》,《藏外道书》第11册第832页。
    ⑥ 《悟真篇诗小序》,《藏外道书》第5册第327页。
    ① 陈致虚《金丹大要》,《道藏》第九册第25页。
    ② 《三丰丹诀》,《藏外道书》第11册第340-341页。
    ③ 《三丰丹诀》,《藏外道书》第11册第340页。
    ① 《摄生总要》第8册第11页,1644年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
    ② 石和阳撰《太上黄庭经注》第4页,《三十六子全书》第48册,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13361:48。
    ③ 印权《修真不死方》,转引自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第1187页.
    ① 《正统道藏》太玄部取下《太上长文大洞灵宝幽玄上品妙经发挥》第6页,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
    ② 清仇兆鳌集注《悟真篇集注》第51页。
    ③ 《修真十书悟真篇》,见《正统道藏》洞真部(奈上)第28卷第页,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2-15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20350:120-128.
    ④ 《修真十书悟真篇》,见《正统道藏》洞真部(奈上)第28卷第20页.
    ⑤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页。
    ⑥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7页。
    ⑦ 《道窍谈·读者须知》,《藏外道书》第26册第608页。
    ① 《道窍谈·读者须知》,《藏外道书》第26册第608页.
    ② 李远国教授认为,《悟真篇三注》的作者之一薛道光应为翁葆光,该文中的道光曰,应为葆光曰。
    ③ 《顶批悟真三注》,《藏外道书》第11册册第800页.
    ④ 《顶批悟真三注》,《藏外道书》第11册册第828页.
    ⑤ 陈致虚薯《金丹大要》,《道藏》第九册第25页.
    ⑥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2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7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2页。
    ③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3页。
    ④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0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1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1页.
    ③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1页.
    ④ 李西月着《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0页。
    ⑤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1页。
    ⑥ 李两月著《三车秘旨附:道情诗词杂著》,《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4页.
    ⑦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附:道情诗词杂著》,《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5-636页.
    ⑧ 《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徐兆仁主编《涵虚秘旨》第78页.
    ① 李西月注《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徐兆仁主编《涵虚秘旨》第89页.
    ② 李西月注《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徐兆仁主编《涵虚秘旨》第106页.
    ③ 李西月著《后天串述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4-145页.
    ④ 李西月注《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55页.
    ⑤ 李西月注《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55页.
    ① 《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徐兆仁主编《涵虚秘旨》第93-94页.
    ② 李西月著《阴符经类解》,《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06页.
    ③ 《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徐兆仁主编《涵虚秘旨》第94页.
    ④ 《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徐兆仁主编《涵虚秘旨》第101页.
    ⑤ 李西月注《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29页.
    ⑥ 本节参阅了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
    ① 《天仙正理真论·火候经第四》,《藏外道书》第5册第804页.
    ② 薛阳桂《梅华问答编》,《藏外道书》第10册第644页.
    ③ 朱元育《悟真篇阐幽》第43-44页,《道藏辑要》奎集3第127卷。
    ④ 朱元育《悟真篇阐幽》第43页,《道藏辑要》奎集3第127卷。
    ⑤ 《崔公入药镜注解》,《道藏》第2册第882页.
    ⑥ 陈致虚《金丹大要》,《藏外道书》第9册第35页.
    ① (清)粘本盛辑著《《道养初乘忠书》卷4第7页,见《忠孝全书》清源石室藏版,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馆藏,索书号:XD11.
    ② 《陈虚白规中指南》,《道藏》第4册第390页.
    ③ 混然子《还真集》,《道藏》第24册第101页.
    ④ 萧廷芝《金丹大成集》,见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2-15年版《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珍下)《修真十书金丹大成集》卷10第1页。
    ⑤ 林自然《长生指要篇》,《道藏》第24册第252页.
    ① 《性命圭旨》第143-144页。
    ② 《灵宝毕法·烧炼丹药》,《道藏辑要》危集1《灵宝毕法》第11页。
    ① 万尚父著《听心斋客问》第9-10页。
    ② 《悟真篇约注》,《藏外道书》第10册第98页。
    ③ 《顶批悟真三注》,《藏外道书》第11册第826页。
    ④ 《金仙证论·正道浅说》,《藏外道书》第5册第931-932页。
    ⑤ 刘一明著《悟真直指》,《藏外道书》第8册第360-361页。
    ① 《太上十三经注》,《道藏精华》第2集之4第153页.
    ② 傅金铨著《顶批三注悟真篇》,《藏外道书》第11册第826页.
    ③ 白玉蟾著《海琼传道集·丹法参同十九诀》,《道藏》第33册第150页.
    ④ 柳华阳著《金仙证论·危险说》,《藏外道书》第5册第962页.
    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下册第572页.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
    ① 黑龙江大学图书馆藏本《何仙宝传》第47页,转引自《吴光正著》八仙故事系统考论——内丹道宗教神话的建构及其流变,第323-324页.
    ② 洞阳子注《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妙经注解》,《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第189册推中,商务印书馆民田12-15年版,田家图书馆古籍馆藏.
    ① 《灵宝毕法·烧炼丹药》,《道藏辑要》危集1《灵宝毕法》第11页.
    ② 《丹道九篇·守中》,《道藏》第5册第872页.
    ③ 王沐浅解《悟真篇浅解》第135页.
    ④ 王沐浅解《悟真篇浅解》第137页.
    ① 《灵宝毕法·匹配阴阳》,《道藏辑要》危集1《灵宝毕法》第1页.
    ② 《灵宝毕法》,《道藏辑要》危集1《炅宝毕法》第3页.
    ① 《钟吕传道集》,《道藏》第4册第662页.
    ② (宋)萧应叟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第2卷第26页,《正统道藏》暑上,商务印书馆民国12-15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箱馆藏.
    ③ 陈致虚注《周易参同契分章注》.《藏外道书》第9册第221页.
    ① 元戴起宗《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道藏》第2册第945页.
    ② 萧廷芝《金丹大成集》,《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珍下)《修真十书金丹大成集》卷10第1页.
    ③ 清抑华阳《慧命经》,《藏外道书》第5册第879页.
    ④ 《钟吕传道集》,《道藏》第4册第662页.
    ⑤ 《入药镜》,蒋元庭本《道藏辑要》虚集5《入药镜》第27页.
    ⑥ 《入药镜》,蒋元庭本《道藏辑要》虚集5《入药镜》第27-28页.
    ⑦ 《入药镜》,蒋元庭本《道藏辑要》虚集5《入药镜》第28页.
    ⑧ 《入药镜》,蒋元庭本《道藏辑要》虚集5《入药镜》第28页.
    ⑨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第1191页.
    ① 《入药镜》,蒋元庭本《道藏辑要》虚集5《入药镜》第15页.
    ② 李道纯著《中和集·问答语录》,《道藏精华》第2集之2《中和集》第90-91页.
    ③ (明)徐凤撰《针灸大全》第128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版.
    ④ 强名子注解《真气还元铭》,《道藏》第4册第881页.
    ⑤ 强名子注解《真气还元铭》,《道藏》第4册第881页.
    ⑥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金匮真言论》,《道藏》第21册第19页.
    ⑦ (明)徐凤撰《针灸大全》第128页.
    ① 《周易参同契发挥》,《道藏》第20册第196页.
    ② 《周易参同契分章注》,《藏外道书》第9册第247页.
    ③ 五代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卷上第4页,《正统道藏》太玄部(容上),商务印书馆民国12-15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20350:623-632.
    ④ 俞琰著《周易参同契发挥》,《道藏》第20册第225页.
    ⑤ (清)袁仁林《古文周易参同契注》卷1第15页.
    ① 《钟吕传道集·论四时》,《道藏》第4册第561页.
    ② 《周易参同契发挥》,《藏外道书》第20册第241页.
    ③ (五代)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卷中第23页,《正统道藏》太玄部(容上),商务印书馆民国12-15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20350:623-632.
    ④ 俞琰著《周易参同契发挥》,《藏外道书》笫20册第247页.
    ⑤ 《灵宝毕法》,《道藏辑要》危集1《灵宝毕法》第3页.
    ⑥ 《灵宝毕法》,《道藏辑要》危集1《灵宝毕法》第4-5页.
    ⑦ 元陈致虚《金丹大要》,《藏外道书》第9册第30-31页.
    ⑧ (清)仇兆鳌《悟真篇集注》第274页.
    ① (西汉)京房《易传》卷下第2页,见《汉魏丛书》之《易传》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
    ② 《周易参同契发挥》,《道藏》第20册第210页.
    ③ 《周易参同契发挥》,《道藏》第20册第210页.
    ④ 萧廷芝《金丹大成集》,《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珍下)《修真十书金丹大成集》卷10第4页.
    ⑤ (清)袁仁林《古文参同契注》卷3第12页,《惜阴轩从书》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7930:103-104.
    ⑥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琉》,《道藏》第2册第946页.
    ⑦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道藏》第2册第957页.
    ⑧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道藏》第2册第946页.
    ① 《丹道九篇·七日采大药天机》,《藏外道书》第5册第870页。
    ② 混然子注《崔公入药镜注解》,《道藏》第2册第885页.
    ③ 清董德宁著《悟真篇正义》卷中18页.
    ④ 王沐浅解《悟真篇浅解》第76页.
    ⑤ 王沐浅解《悟真篇浅解》第215页.
    ⑥ 《琐言续》,《藏外道书》第10册第512页.
    ⑦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道藏》第20册第152页。
    ① 彭晓著《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道藏》第20册第152-153页.
    ② 俞琰著《周易参同契发挥》,《道藏》第20册第246页.
    ③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道藏》第2册第941页.
    ④ 《灵宝毕法》,《道藏辑要》危集1《灵宝毕法》第3页.
    ⑤ 陈致虚《金丹大要·卵酉刑德》,《藏外道》第9册第38页.
    ① 清刘—明注《金丹四百字解》,《藏外道书》第8册570页.
    ② 陶素耜《参同契脉望》,《藏外道书》第lO册第24页.
    ③ 陈致虚《金丹大要·须知卷第四·生杀爻铢须知章第六》,《藏外道书》第9册第39页.
    ④ (清)仇兆鳌集注《悟真篇集注》第193页.
    ① 李道纯著《中和集·卦象论》,《道藏精华》第2集之2《中和集》第119-121页.
    ② 陈显微注《周易参同契解》,《道藏》第20册第274页.
    ③ 陈显徽注《周易参同契解》,《道藏》第20册第274页.
    ④ 陈致虚著《金丹大要》,《藏外道书》第9册第37页.
    ⑤ 陶素耜著《参同契脉望》,《藏外道书》第10册第20页.
    ⑥ 陶素耜著《参同契脉望》,《藏外道书》第10册第17页.
    ① 李远国教授批注本文语.
    ② 宋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道藏》第20册第229-231页.
    ③ 宋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道藏》第20册第232页.
    ① 黑龙江大学图书馆藏本《何仙宝传》第53-54页,转引自吴光正著《八仙故事系统考论——内丹道宗教神话的建构及其流变》第324页.
    ② 《刷易参同契发挥》,《道藏》第20册第232页.
    ① 《周易参同契发挥》第1卷第9页,《正统道藏》太玄部(止上).商务印书馆民田12-15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20350.625-627.
    ② 《周易参同契发挥》第2卷第4页,《正统道藏》太玄部(止上).商务印书馆民田12-15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箱馆藏,索书号:20350:625-627。
    ③ 《天仙正理直论》,《藏外道书》第5册第800页.
    ④ 《悟真篇三注》,《道藏》第2册第997页.
    ⑤ 石和阳注《太上黄庭经注·外景玉经》卷下第1页,《三十六子全书》第48册.田家图书馆古箱馆藏。索书号:13361:48.
    ① 柳华阳《金仙证论·风火经》,《藏外道书》第5册第945页.
    ② 陶素耜著《参同契脉望》,《藏外道书》第10册第22-23页.
    ① 董德宁薯《悟真篇正义》卷中第21页.
    ② 董德宁著《悟真篇正义》卷中第22页.
    ③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藏外道书》第2册第999页.
    ①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藏外道书》第2册第999-1000页.
    ②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藏外道书》第2册第1000页.
    ③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藏外道书》第2册第1000页.
    ④ 《周易参同契发挥》第2卷第.1-7页,《正统道藏》太玄部(止上),商务印书馆民国12-15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20350:625-627.
    ⑤ 《玄徽心印》,《藏外道书》第11册第306页.
    ⑥ 《玄微心印》,《藏外道书》第11册第311页.
    ① 《灵宝毕法》,《道藏辑要》危集1《灵宝毕法》第12-13页.
    ② 南宋翁葆光《悟真篇注释》,《道藏》第3册第12页.
    ③ 《慧命经》,《藏外道书》第5册第892-893页.
    ④ 《云笈七蕺·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转引自《中华道教大辞典》第1194页.
    ① 《云笈七签》卷70第3页,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20351.
    ② 《丹经极论》,《道藏》第4册第347页.
    ① 《三藏真诠》,萧天石编《道藏精华》第12集第35页.
    ② 《三藏真诠》,萧天石编《道藏精华》第12集第36页.
    ③ 《三藏真诠》,萧天石编《道藏精华》第12集第35页.
    ④ 《三藏真诠》,萧天石编《道藏精华》第12集第37页.
    ⑤ 《三藏真诠》,萧天石编《道藏精华》第12集第37页.
    ⑥ 《三藏真诠》,萧天石编《道藏精华》第12集第41页.
    ⑦ 《三藏真诠》,萧天石编《道藏精华》第12集第41-42页.
    ①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道藏》第2册第932页.
    ② 《修真不死方》,转引自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第1189页.
    ③ 《丹经极论》,《道藏》第4册第347页.
    ④ 《三藏真诠》,萧天石编《道藏精华》第12集第161页.
    ⑤ 《三藏真诠》,箫天石编《道藏精华》第12集第109页.
    ⑥ 《金丹就正篇》,《藏外道书》第2册第369页.
    ⑦ 《金丹就正篇》,《藏外道书》第2册第370页.
    ⑧ 《悟真篇诗小序》,《藏外道书》第5册第321页.
    ① 《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第63页.
    ② 《参同契脉望》,《藏外道书》第10册第22-23页.
    ① 陶素耜著《参同契脉望》,《藏外道书》第10册第22-23页.
    ② 《遒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0页.
    ③ 《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0页.
    ④ 《三车秘旨·收心法》,《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0页.
    ⑤ 《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3页。
    ⑥ 《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0页。
    ⑦ 《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3页。
    ⑧ 《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8页.
    ① 《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2页.
    ② 《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涵虚秘旨》第88页.
    ③ 《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涵虚秘旨》第101-102页.
    ④ 《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涵虚秘旨》第75页.
    ⑤ 《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涵虚秘旨》第65页.
    ⑥ 《张三车无根树词注解》,《涵虚秘旨》第76页.
    ⑦ 《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涵虚秘旨》第104页.
    ⑧ 《太上十三经注》,《道藏精华》第2集之4第150-151页.
    ① 《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涵虚秘旨》第80页.
    ② 《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涵虚秘旨》第93-94页.
    ③ 《太上十三经注》,《道藏精华》第2集之4第106页.
    ④ 《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141页.
    ⑤ 《藏外道书》第5册第586页.
    ⑥ 《藏外道书》第5册第599页.
    ① 《藏外道书》第5册第599页.
    ② 《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涵虚秘旨》第99页.
    ① 李涵虚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09页.
    ② 李涵虚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09页.
    ③ 白玉蟾著《海琼传道集·丹法参同十九诀》,《道藏》第33册第147页始.
    ①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三卷第475页.
    ② 《三丰全集·玄机直讲》,《藏外道书》第5册第470页.
    ③ 《三丰全集·打坐歌》,《藏外道书》第5册第434页.
    ④ 《三丰全集·玄要篇·大道歌》,《藏外道书》第5册第435页.
    ⑤ 《三丰全集·大道论》,《藏外道书》第5册第469页.
    ⑥ 《三丰全集·玄机直讲》,《藏外道书》第5册第470页.
    ⑦ 卿希寨主编《中国道教史》第3卷第479页.
    ⑧ 《三丰全集·人道论》,《藏外道书》第5删第469页.
    ⑨ 《修真九要》,《藏外道书》第8册第533页.
    ① 孙汝忠著《金丹真传》,《道藏精华》第2集之7《顶批金丹真传》第16-17页.
    ② 孙汝忠著《金丹真传》,《道藏精华》第2集之7《顶批金丹真传》第19页.
    ③ 孙汝忠著《金丹真传》,《道藏精华》第2集之7《顶批金丹真传》第20页.
    ④ 孙汝忠著《金丹真传》,《道藏精华》第2集之7《顶批金丹真传》第3页.
    ⑤ 孙汝忠著《金丹真传》,《道藏精华》第2集之7《顶批金丹真传》第3-4页.
    ① 吴光正著《八仙故事系统考论——内丹道宗教神话的建构及其流变》第322页.
    ② 拿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页.
    ③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页.
    ④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612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2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09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09-610页.
    ③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0页.
    ④ 《三车秘旨·读者须知》,《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6页.
    ① 李两月著《收心法·收心法题词》,《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6页.
    ② 李西月著《收心法·收心法题词》,《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0页.
    ③ 李西月著《收心法·收心法题词》,《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0-631页.
    ①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7页.
    ②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道情诗词杂著》,《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3页.
    ③ 郝勤著《龙虎丹道——道教内丹术》第171页.
    ④ 《黄帝素问灵枢集注·脉度》,《道藏》第21册第411页.
    ⑤ 李鼎主编《经络学》第110页.
    ① 郝勤著《龙虎丹道——道教内丹术》第170页.
    ② 张三丰著《道育浅近说》,《藏外道书》第5册第479页.
    ③ 李西月著《后天串述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4-145页.
    ④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8-149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0页.
    ② 牟西月著《三车秘旨·收心法》,《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1页.
    ③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收心法》,《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1页。
    ④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09页.
    ⑤ 李两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09页.
    ①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7-149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8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8页.
    ③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8-629页.
    ④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0页.
    ① 李西月着《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0-611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页.
    ③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9页.
    ④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9页.
    ① 李西月著《后天串述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54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页.
    ③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页.
    ④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页.
    ⑤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页.
    ⑥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页.
    ⑦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页.
    ⑧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页.
    ⑨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页.
    ① 李西著《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9-150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页.
    ③ 李两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0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页.
    ③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页。
    ④ 李两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页.
    ① 李西月着《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页。
    ③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0页。
    ④ 李西月著《后天串述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5页。
    ① 李西月著《后天串述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5-146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淡》,《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2页。
    ③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9-150页。
    ④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9页。
    ⑤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2-613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2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2页。
    ③ 李西月著《后天串述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5-146页。
    ④ 郝勤著《龙虎丹道——道教内丹术》第212页。
    ⑤ 郝勤著《龙虎丹道——道教内丹术》第212页。
    ① 李两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3页。
    ② 郝勤著《龙虎丹道——道教内丹术》第212页。
    ③ 郝勤著《龙虎丹道——道教内丹术》第276页。
    ④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3页。
    ① (清)朱元育注《参同契阐幽》,《道藏辑要》虚集1《参同契阐幽》第17-18页。
    ② (清)朱元育注《参同契阐幽》,《道藏辑要》虚集1《参同契阐幽》第19页。
    ③ 《道枢·百问篇》,《道藏》第20册第634页。
    ④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8页。
    ⑤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8页。
    ①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9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2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2页。
    ③ 翁葆光撰《悟真篇注释》,《道藏》第3册第21页。
    ④ 《紫阳真入悟真篇三注》,《道藏》第2册第997页。
    ① 《紫阳真人悟真篇二注》,《道藏》第2册第997页。
    ② 翁保光撰《悟真篇注释》,《道藏》第3册第5页。
    ③ 《悟真篇注释》,《道藏》第3册第18页。
    ④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道藏》第2册第993页。
    ⑤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道藏》第2册第993页。
    ⑥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道藏》第2册第993页。
    ⑦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道藏》第2册第997页。
    ①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道藏》第2册第997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3页。
    ①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50-151页。
    ②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51页。
    ③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3页。
    ④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3页。
    ⑤ 《钟吕传道集·论炼形》,《道藏》第4册第675页。
    ⑥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3页。
    ① 《灵宝毕法》。《道藏辑要》危集1《灵宝毕法》第21-22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3-614页。
    ③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51页。
    ①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0页。
    ② 吴光正著《八仙故事系统考论——内丹道宗教神话的建构及其流变》第249页。
    ① 《鲁迅全集》第5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 唐大潮著《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论》第2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② 卢国龙著《道教哲学》第465页,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③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道藏》第2册第914页。
    ④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道藏》第2册第914页。
    ① 《悟真篇拾遗·圆通》,《道藏》第2册第1030页。
    ② 《纯阳真人浑成集》卷上《百字诗》,《道藏》第23册第689页。
    ③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琉》,《道藏》第2册第957页。
    ④ 《悟真篇拾遗·禅宗歌颂诗曲杂言》,《道藏》第2册第1030页。
    ⑤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琉》,《道藏》第2册第915页。
    ⑥ 《悟真篇拾遗·西江月》,《道藏》第2册第1033页。
    ⑦ 《悟真篇拾遗·性地颂》,《道藏》第2册第1030页。
    ① 《道藏要籍选刊》第6册第287页。
    ② 《修真十书》中《杂著指玄篇》卷六《谢张紫阳书》,《道藏》第4册第624页。
    ③ 《海琼白真人语录》卷三《东楼小参》,《道藏》第33册第130页。
    ④ 《道德宝章·显德》,《故宫珍本丛刊·二经旁注评林等六种》第122页.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⑤ 《道德宝章·虚心》,《故宫珍本丛刊·二经旁注评林等六种》第124页。
    ⑥ 《陆象山全集》第145页,中国书店1992年版。
    ⑦ 《慈湖先生遗书》卷2第17页《二陆先生丰司记》,《四明从书》约园刊本1936年版。国家图书馆警通古籍阅览室藏。
    ⑧ 卿希泰著《续·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92—93页。
    ⑨ 《悟真篇拾遗·禅宗歌颂》,《道藏》第4册第745页。
    ⑩ 《海琼白真人语录》卷3,《道藏》第33册第129页。
    ① 《道藏》第4册第113页。
    ② 《道藏》第4册第135页。
    ③ 《陆象山全集》内容简介。
    ④ 《传习录》上第24页,《王文成公全书》卷2四部丛刊集部,上海涵芬楼影印本。图家图书馆古籍馆藏。
    ⑤ 《海琼真人语录》卷3《东楼小参》,《道藏》第33册第130页。
    ⑥ 《陆象山全集》第145页。
    ⑦ 《传习录》下第27页,《王文成公全书》卷2四部丛刊集部。
    ⑧ 《传习录》上第11页,《王文成公全书》卷2四部丛刊集部。
    ⑨ 《传习录》上第25页,《王文成公全书》卷2四部丛刊集部
    ⑩ 《道藏》第33册第130页。
    (11) 《传习录》,上第9页,《王文成公全书》卷2四部丛刊集部。
    (12) 《传习录》中第13页,《王文成公全书》卷2四部丛刊集部。
    (13) 《道藏》第33册第131—132页。
    (14) 卿希泰著《续·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96页。
    (15) 《道藏》第33册第136页。
    ① 《紫清指玄集·性命日月论》,《道藏精华录》下册。
    ② 《鹤林问道篇》上,《藏外道书》第5册第101页。
    ③ 《道藏》第2册第974页。
    ④ 《道藏》第2册第975页。
    ⑤ 《道藏》第2册第975—976页。
    ① 《终南山神仙重阳真人全真教祖碑》,《正统道藏》洞神部记传类息上《甘水仙源录》第1卷第6-7页。
    ② 《道藏》第25册第803页。
    ③ 《道藏》第25册第802页。
    ④ 《道藏》第25册第696页。
    ⑤ 《道藏》第25册第693页。
    ⑥ 《道藏》第25册第691页。
    ⑦ 《道藏》第25册第815页。
    ⑧ 《道藏》第25册第438页。
    ⑨ 《道藏》第25册第849页。
    ⑩ 《道藏》第25册第520页。
    (11) 《道藏》第25册第802页。
    (12) 《道藏》第25册第799页。
    ① 《重阳教化集》卷一,《道藏》第25册第780页。
    ② 《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1页。
    ③ 《重阳教化集》卷三,《道藏》第25册第788页。
    ④ 《重阳全真集·玉花社疏》,《道藏》第25册第748页。
    ⑤ 《道藏》第19册第726页。
    ⑥ 《道藏》第25册第802页。
    ① 《道藏》第25册第691页。
    ② 《道藏》第25册第693页。
    ③ 《道藏》第25册第696页。
    ④ 《群仙要语纂集·马丹阳真人直言》,《道藏》第32册第458页。
    ⑤ 《真仙直指语录》卷上,《道藏》第32册第434页。
    ⑥ 《真仙直指语录》卷上《长春真人寄西州道友书》,《道藏》第32册第437页。
    ① 《北游录》,《道藏》第33册第166页。
    ② 《北游录》,《道藏》第33册。
    ③ 李道纯著《中和集》,《道藏精华》第2集之2《中和集》第2页。
    ④ 李道纯著《中和集》,《道藏精华》第2集之2《中和集》第83页。
    ⑤ 李道纯著《中和集》,《道藏精华》第2集之2《中和集》第2页。
    ① 拿道纯着《中和集》,《道藏》第4册第483页。
    ② 卿希泰著《续·中固道教思想史纲》第316页。
    ③ 李光地编纂《周易折中》第17页,巴蜀书社2006年版。
    ① 牧常晁著《玄宗直指万法同归》第4卷第5页,《正统道藏》太玄部下下,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
    ② 牧常晁著《玄宗直指万法同归》第3卷第7页,《正统道藏》太玄部下下,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
    ③ 牧常晁著《玄宗直指万法同归》第2卷第19页,《正统道藏》太玄部下下。
    ④ 《仙佛合宗语录》,《藏外道书》第5册第732页。
    ⑤ 《仙佛合宗语录》,《藏外道书》第5册第731页。
    ⑥ 《仙佛合宗语录》,《藏外道书》第5册笫733页。
    ⑦ 《仙佛合宗语录》,《藏外道书》第5册第732页。
    ① 《仙佛合宗语录》,《藏外道书》第5册第715页。
    ② 《天仙正理直论》,《藏外道书》第5册第834页。
    ③ 《天仙正理直论·序》,《藏外道书》第5册第780页。
    ④ 《天仙正理浅说》,《藏外道书》第5册第834页。
    ⑤ 《天仙正理浅说》,《藏外道书》第5册第834页。
    ⑥ 《丹道九篇》,《藏外道书》第5册第866页。
    ⑦ 《仙佛合宗语录》,《藏外道书》第5册第708页。
    ⑧ 《仙佛合宗语录》,《藏外道书》第5册第711页。
    ① 《仙佛台宗语录》,《藏外道书》第5册第647页。
    ② 《仙佛合宗语录》,《藏外道书》第5册第650页。
    ③ 《天仙正理直论》,《藏外道书》第5册。
    ④ 《天仙正理直论》,《藏外道书》第5册。
    ⑤ 《天仙正理直论》,《藏外道书》第5册。
    ⑥ 《天仙正理直论》,《藏外道书》第5册。
    ⑦ 《慧命经》,《藏外道书》第5册第893页。
    ① 《慧命经》,《藏外道书》第5册第893页。
    ② 《慧命经》,《藏外道书》第5册第893页。
    ③ 《天仙正理直论》,《藏外道书》第5册第781页。
    ④ 《金仙证论·序》,《古本伍柳仙宗全集》第388-389页。
    ⑤ 孔令宏著《宋明道教思想研究》第280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① 张三丰著《大道论》,《藏外道书》第5册第466页。
    ② 《藏外道书》第5册第434页。
    ① 《玄肤论·后序》,《藏外道书》第5册第367页。
    ② 《玄肤论》,《藏外道书》第5册363页。
    ③ 《玄肤论》,《藏外道书》第5册363页。
    ④ 《玄肤论》,《藏外道书》第5册363页。
    ⑤ 《玄肤论》,《藏外道书》第5册363页。
    ⑥ 《玄肤论》,《藏外道书》第5册364页。
    ⑦ 《玄肤论》,《藏外道书》第5册363页。
    ⑧ 《玄肤论》,《藏外道书》第5册364页。
    ① 《玄肤论》,《藏外道书》第5册364页。
    ② 《玄肤论》,见《藏外道书》第5册。
    ③ 《金丹大旨图》,见《藏外道书》第5册。
    ④ 《悟真篇注》,见《藏外道书》第5册。
    ⑤ 《金丹人旨图》,见《藏外道书》第5册。
    ⑥ 《悟真篇注》,见《藏外道书》第5册。
    ⑦ 《悟真篇注》,见《藏外道书》第5册。
    ① 《道德玄览》,见《藏外道书》第5册。
    ② 《老子道德经玄览·序》,《藏外道书》第5册第217页。
    ③ 《老子道德经玄览》,《藏外道书》第5册第220页。
    ④ 《老子道德经玄览·序》,《藏外道书》第5册第222—223页。
    ⑤ 《南华真经副墨》,《藏外道书》第2册第244页。
    ⑥ 《南华真经副墨》,《藏外道书》第2册第286页。
    ⑦ 唐大潮撰《性命双修:“仙佛圣凡同具同证”——陆西星、李西月三教思想探析),《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4期。
    ⑧ 《张三丰先生全集》,《藏外道书》第5册第588页。
    ⑨ 《张三丰先生全集》,《藏外道书》第5册第578页。
    ⑩ 《张三丰先生全集》,《藏外道书》第5册第579页。
    ① 《张三丰先生全集》,《藏外道书》第5册第603页。
    ② 《张三丰先生全集》,《藏外道书》第5册第602页。
    ③ 《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4页。
    ④ 《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5页。
    ⑤ 《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7—618页。
    ⑥ 《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5页。
    ⑦ 《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5页
    ⑧ 《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5页
    ⑨ 《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5页
    ⑩ 《道窍淡》,《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5页
    (11) 《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5,页
    ① 《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5页
    ② 《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5页
    ③ 《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5页
    ④ 《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6页。
    ⑤ 《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5页。
    ⑥ 《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09页。
    ⑦ 《收心法杂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1页。
    ⑧ 《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5页。
    ⑨ 《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6页。
    ⑩ 《藏外道书》第26册第1527页。
    ① 《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5页。
    ② 《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6页。
    ① 《吕祖全书》,《道藏精华》第九集之二,第287-288页。
    ② 《三车秘旨·附录道情诗词杂著》,《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3页。
    ③ 《吕祖全书》,《道藏精华》第九集之二,第361-362页。
    ① 《吕祖全书》,《道藏精华》第9集之2,第370页。
    ② 《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45页。
    ③ 参阅《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第155页、205页。
    ④ 陆西星著《七破论·破非论》,《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45页。
    ⑤ 李西月著《道德经注释》,《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5页。
    ⑥ 阳明著《道教养生家陆西星与他的<方壶外史>》第41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⑦ 王沐编《道教五派丹法精选》第3集序第1页。
    ① 卿希泰主编《中田道教史》第4卷第28页。
    ② 陆西星著《金丹就正篇》,《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19-220页。
    ③ 王卡主编《中国道教基础知识》第81页,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④ 陆西星著《金丹就正篇》,《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21页。
    ⑤ 陆西星著《玄肤论》,《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195页。
    ⑥ 陆西星著《金丹就正篇》,《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23-224页。
    ① 陆西星著《金丹就正篇》,《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22-223页。
    ② 陆西星著《金丹印证诗》,《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85页。
    ③ 陆西星著《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方壶外史续编·三藏真诠》第67页。
    ④ 陆西星著《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方壶外史续编·三藏真诠》第50-51页。
    ⑤ 陆西星著《玄肤论》,《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195页。
    ⑥ 陆西星著《玄肤论》,《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01页。
    ⑦ 陆西星著《玄肤论》,《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03页。
    ⑧ 陆西星著《玄肤论》,《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08页。
    ⑨ 陆两星著《玄肤论》,《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09页。
    ① 陆西星著《金丹就正篇后序》,《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29页.
    ② 郝勤著《龙虎丹道——道教内丹术》第291页.
    ③ 卿希泰主编《中田道教史》第4卷第31页,唐大潮撰第十一章第二节《陆西星及其所著<方壶外史>与东派丹法》.
    ④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4卷第26页,唐大潮撰第十一章第二节《陆西星及其所著<方壶外史>与东派丹法》.
    ⑤ 陆西星著《玄肤论》,《藏外道书》第5册第363页.
    ① 陆西星著《玄肤论》,《藏外道书》第5册第363页.
    ② 陆西星著《金丹就正篇》,《藏外道书》笫5册第370页.
    ① 陆西星著《老子玄览》,《藏外道书》第5册第226页.
    ② 陆西星著《老子玄览》,《藏外道书》第5册第235页.
    ③ 陆西星著《老子玄览》,《藏外道书》第5册第240页.
    ④ 陆西星著《老了幺览》,《藏外道书》第5册第240页.
    ⑤ 陆西星著《老子玄览》,《藏外道书》第5册第240页.
    ⑥ 陆西星著《老了玄览》,《藏外道书》第5册第232页.
    ⑦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藏外道书》第11册第344页.
    ⑧ 《周易参同契分章注》,《藏外道书》第9册第230-231页.
    ① 陆西星著《金丹就正篇》,《藏外道书》第5册第370页.
    ② 陆西星著《金丹就正篇》,《藏外道书》第5册第370页.
    ③ 陆两星著《金丹就正篇》,《藏外道书》第5册第370页.
    ④ 陆西星著《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第197-198页.
    ⑤ 陆西星著《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第31-32页.
    ① 陆西星著《金丹就正篇》,《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29页.
    ② 陆西星著《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第211页.
    ③ 陆西星著《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第104页.
    ④ 陆西星著《周易参同契测琉》,《藏外道书》第5册第262页.
    ⑤ 陆西星著《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第35页.
    ⑥ 陆西星著《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第36页.
    ① 陆西星著《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第35页.
    ② 陆西星著《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第37页.
    ③ 陆西星著《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第37页.
    ④ 陆西星著《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第41页.
    ⑤ 陆西星著《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第41-42页.
    ⑥ 陆西星著《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第161页.
    ⑦ 陆西星著《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第109页.
    ⑧ 陆西星著《金丹就正篇》,《藏外道书》第2册第369页.
    ⑨ 陆西星著《金丹就正篇》,《藏外道书》第2册第370页.
    ① 陆西星著《悟真篇诗小序》,《藏外道书》第5册第321页.
    ② 陆西星著《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方壶外史续编·三藏真诠》第64页.
    ③ 陆西星著《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第64页.
    ④ 陆西星著《玄肤论》,《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14页.
    ⑤ 陆西星著《玄肤论》,《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14页.
    ⑥ 陆西星著《龙眉子金丹印证诗测疏》,《藏外道书》第5册第354页.
    ① 《周易参同契分章注》,《藏外道书》第9册第221页.
    ② 陆西星著《龙眉子金丹印证诗测疏》,《藏外道书》第5册第353-354页.
    ③ 陆西星著《龙眉子金丹印证诗测疏》,《藏外道书》第5册第354页.
    ④ 《金丹四百字》,《道藏》第24册第161页。
    ⑤ 陆西星著《龙眉子金丹印证诗测疏》,《藏外道书》第5册第354页.
    ⑥ 陆西星著《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第196-197页.
    ⑦ 陆西星著《龙眉了金丹印证诗测疏》,《藏外道书》第5册第354-355页.
    ① 陆西星著《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第103页.
    ② 陆西星著《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第195页.
    ③ 陆西星著《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第163页.
    ① 陆西星著《金丹就正篇·后序》,《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29页.
    ②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道情诗词杂著附录》,《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3页.
    ③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3页.
    ④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3页.
    ⑤ 《钟吕传道集·论炼形》,《道藏》第4册第675页.
    ⑥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3页.
    ① 《灵宝毕法》,《道藏辑要》危集1《灵宝毕法》第21-22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3-614页.
    ③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51页.
    ④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附录:收心法下手功夫》,《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1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0页.
    ② 拿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612页.
    ③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0-611页.
    ④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页.
    ③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3页.
    ④ 陆西星著《玄肤论》,《道藏精华》第2集之8第206-207页.
    ⑤ 陆西星著《玄肤论·澄神论》,《道藏精华》第2集之8第207页.
    ⑥ 陆西星著《玄肤论·澄神论》,《道藏精华》第2集之8第207页.
    ⑦ 陆西星著《玄肤论·澄神论》,《道藏精华》第2集之8第207页.
    ① 陆两重著《玄肤论·养神论》,《道藏精华》第2集之8第208页.
    ② 陆西星著《玄肤论·养神论》,《道藏精华》第2集之8第208页.
    ③ 陆两星著《玄肤论·凝神论》,《道藏精华》第2集之8第209页.
    ④ 陆西星著《玄肤论·凝神论》,《道藏精华》第2集之8第209页.
    ⑤ 陆西星著《玄肤论·真息论》,《道藏精华》第2集之8第210页.
    ⑥ 阳明著《道教养生家陆西星与他的<方壶外史>》第33页.
    ⑦ 陆西星著《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第7页.
    ⑧ 陆西星著《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第7页.
    ⑨ 陆西星著《三藏真诠》,《道藏精华》第12集第7页.
    ①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解》第147页.
    ②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道情诗词杂著》,《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3页.
    ③ 阳明著《道教养生家陆西量与他的<方壶外史>》第34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09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09页.
    ③ 孙汝忠著《会丹真传·修真入门》,《道藏精华》第2集之7《顶批金丹真传》第54页.
    ④ 陆西星著《玄肤论·抽添论》,《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213—214页.
    ⑤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7页.
    ⑥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8页.
    ⑦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9页.
    ①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9页.
    ② 拿西月著《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51页.
    ③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51页.
    ④ 张钦著《道教炼养心理学引论》第58页.
    ⑤ 李道纯著《中和集》,《道藏》第4册第493页.
    ⑥ 《钟吕传道集》,《道藏》第4册第676页.
    ⑦ 萧廷芝《金丹大成集》,《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珍下)《修真十书金丹大成集》卷10第13页.
    ⑧ 萧廷芝《金丹大成集》,《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珍下)《修真十书金丹大成集》卷lO第5页.
    ⑨ 李道纯著《中和集》,《道藏精华》第2集之2《中和集》第64页。
    ① 刘一明著《象言破疑》,《藏外道书》第8册第188页.
    ② 刘一明著《象苦破疑》,《藏外道书》第8册第188页.
    ③ 刘一明著《修真后辨》,《藏外道书》第8册第507页.
    ④ 陆西星著《金丹四百字测疏》,《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66页.
    ⑤ 陆西星著《金丹四百字测疏》,《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66页.
    ⑥ 陆西星著《金丹四百字测疏》,《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66页.
    ⑦ 陆西星著《金丹四百字测疏》,《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67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淡》,《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8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淡》,《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8页.
    ③ 李两月著《道窍淡》,《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612页.
    ④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2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2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612页.
    ③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0页.
    ④ 《太上十三经注》,《道藏精华》第二集之四第150—151页.
    ① 《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1页.
    ② 《金丹真传·金丹大略》,《道藏精华》第二集之七《顶批金丹真传》第57页.
    ③ 《玄肤论》,《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197—198页.
    ④ 陆西星著《玄肤论·金液玉液论》,《道藏精华》第2集之8第201—202页。
    ① 《三车秘旨·道情诗词杂著附录》,《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3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3页.
    ③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3页.
    ④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3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3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3-614页.
    ③ 沈志刚注译《钟吕传道集注译·灵宝毕法注译》第9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④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612页.
    ① 《灵宝毕法》,《道藏辑要》危集1《灵宝毕法》第21-22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0页.
    ③ 《李西月箸《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50-151页。
    ④ 李西月著《道窍谈》,《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1页.
    ① 孙汝忠著《金丹真传·金丹大略》,《道藏精华》第2集之7《顶批金丹真传》第57页.
    ②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附录:收心法下手功夫》,《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1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0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612页.
    ③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0页.
    ④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1页.
    ③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笫26册第613页.
    ④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收心法下手功夫》,《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0页.
    ⑤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收心法下手功夫》,《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0页.
    ⑥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收心法下手功夫》,《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1页.
    ⑦ 李四月著《三车秘旨附录:收心法杂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2页.
    ⑧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7页.
    ①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8页.
    ②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5页.
    ③ 洪建林编《仙学解秘—道家养生秘库》,大连出版社1991年版第614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民》第26册第609页.
    ②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09页.
    ③ 孙汝忠著《金丹真传·修真入门》,《道藏精华》第2集之7《顶批金丹真传》第54页.
    ④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8页.
    ⑤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8页.
    ⑥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8页.
    ⑦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8页.
    ① 李西月著《道窍谈》,《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8页.
    ②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7页。
    ③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8页。
    ④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9页。
    ①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49页.
    ②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51页.
    ③ 李西月著《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道藏精华》第2集之4《太上十三经注》第151页.
    ④ 张钦著《道教炼养心理学引论》第58页.
    ⑤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9页。
    ⑥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29页.
    ①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0页.
    ②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0页.
    ③ 李西月著《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第630页.
    ④ 陆西星《方壶外史·悟真篇诗小序》,《道藏精华》第2集之8《方壶外史》第141页。
    ⑤ 《藏外逆书》第5册第586页.
    ⑥ 《藏外道书》第5册第599页.
    ⑦ 《藏外道书》第5册第599页.
    ①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4卷第361页,唐大潮撰《李西月及其西派》.
    1.《高上玉皇胎息经》,《道藏》第1册。
    2.《玉皇心印妙经》(高上玉皇心印经),《道藏》第1册.
    3.幻真注《胎息经注》,道藏第2册。
    4.幻真注《胎息经注·胎息铭附》,道藏第2册。
    5.王道渊(混然子)注《崔公入药镜注解》,《道藏》第2册。
    6.(南宋)翁葆光注,(元)戴起宗疏《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道藏》第2册。
    7.(宋)薛道光,(宋)陆墅,(元)陈致虚注《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道藏》第2册。
    8.《紫阳真人悟真篇挽遗》,《道藏》第2册。
    9.翁葆光《悟真篇注疏》,《道藏》第2册。
    10.《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薛道光、陆墅、陈致虚注,《道藏》第2册。
    11.翁葆光著《悟真篇注释》,《道藏》第3册。
    12.《悟真篇注释》,《道藏》第3册。
    13.(南宋)翁葆光注《悟真篇注释》,《道藏》第3册。
    14.强名子注《真气还元铭》,《道藏》第4册。
    15.《陈虚白规中指南》,《道藏》第4册。
    16.《丹经极论》,《道藏》第4册.
    17.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补精》,《道藏》第4册。
    18.《修真十书》中《杂著指玄篇》卷六《谢张紫阳书》,《道藏》第4册。
    19.《钟吕传道集·论真仙第一》,《钟吕传道集·论四时》,《修真十书》中,《道藏》第4册。
    20.《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道藏》第4册.
    21.丘处机著《大丹直指》,《道藏》第4册。
    22.施肩吾著《西山群仙会真记序》,《道藏》第4册。
    23.《纯阳帝君神化妙通记》,《道藏》第5册。
    24.元赵道一所著《历世真仙体道通鉴》,《道藏》第5册。
    25.东晋许逊著《灵剑子·服气》,《道藏》第10册。
    26.《西升经》,《道藏》第11册。
    27.杜光庭著《太上老君说常清经注》,《道藏》第17册。
    28.《诸真圣胎神用诀》,《道藏》第18册。
    29.《上洞心丹经诀》卷中《修内丹法诀》,《道藏》19册。
    30.《石函记》(《许真君石函记》),《道藏》第19册。
    31.宋末元初俞琰所著《周易参同契发挥》阮登炳序,《道藏》第20册。
    32.(五代)彭晓撰《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道藏》第20册。
    33.《道枢·百问篇》,《道藏》第20册。
    34.五代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道藏》第20册。
    35.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道藏》第20册。
    36.《黄帝素问灵枢集注》,《道藏》第21册。
    37.《黄帝素问灵枢集注》,《道藏》第21册。
    38.吴筠著《云笈七蕺》,《道藏》第22册。
    39.吴筠《玄纲论·服炁》,《道藏》第23册。
    40.《化书》,《道藏》第23册。
    41.《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
    42.《纯阳真人浑成集》卷上《百字诗》,《道藏》第23册。
    43.《黄庭经讲义》,《道藏》第24册。
    44.《道教义枢》的《道性义》,《道藏》第24册。
    45.林自然《长生指要篇》,《道藏》第24册。
    46.《陈先生内丹诀》,《道藏》第24册。
    47.《洞元子内丹诀》,《道藏》第24册
    48.北宋《高象先金丹歌》,《道藏》第24册。
    49.王道渊(混然子)《还真集》,《道藏》第24册。
    50.《重阳全真集》,《道藏》第25册。
    51.《重阳全真集·玉花社疏》,《道藏》第25册。
    52.葛洪蓍《抱朴子内篇》,《道藏》第28册。
    53.葛洪蓍《抱朴子内篇》,《道藏》第28册。
    54.《群仙要语纂集》,《道藏》第32册。
    55.《重阳立教十五论》,《道藏》第32册。
    56.《真仙直指语录》卷上《长春真人寄西州道友书》,《道藏》第32册。
    57.《诸真内丹集要·青霞真人内用秘文》,《道藏》第32册。
    58.白玉蟾著《海琼传道集·丹法参同十九诀》,《道藏》第33册。
    59.《北游录》,《道藏》第33册。
    60.《上清太上开天龙跷经》,《道藏》第33册。
    61.《张三丰先生全集》,《藏外道书》第5册。
    62.《金丹要诀》,《藏外道书》第5册。
    63.《丹道九篇》,《藏外道书》第5册。
    64.伍守阳《仙佛合宗语录》,《藏外道书》第5册。
    65.伍守阳《天仙正理直论》,《藏外道书》第5册。
    66.伍守阳《天仙正理浅说》,《藏外道书》第5册.
    67.伍守阳《金丹要诀·言先天》,《藏外道书》第5册。
    68.抑华阳《慧命经》,《藏外道书》第5册。
    69.柳华阳《金仙证论》,《藏外道书》第5册。
    70.《升玄说消灾护命妙经注》,《藏外道书》第7册.
    71.刘一明撰《金丹四百字解·注疏四百字真义歌》,《藏外道书》第8册。
    72.刘一明撰《修真辨难》、《悟真直指》,《藏外道书》第8册。
    73.刘一明撰《象言破疑》,《藏外道书》第8册。
    74.(元)陈致虚撰《金丹大要》,《藏外道书》第9册
    75.(元)陈致虚撰《周易参同契分章注》,《藏外道书》第9册
    76.《参同契脉望》,《藏外道书》第10册。
    77.(清)陶素耜《悟真篇约注》,《藏外道书》第10册。
    78.《琐言续》,《藏外道书》第10册。
    79.薛阳桂撰《梅华问答编》,《藏外道书》第10册。
    80.《真诠》,《藏外道书》第10册。
    81.《三丰丹诀》,傅金铨编著《道书十七种),《藏外道书》第11册。
    82.《度人梯经》,《藏外道书》第11册。
    83.傅金铨著《顶批三注悟真篇》,《藏外道书》第11册。
    84.《玄微心印》,《藏外道书》第11册。
    85.《李涵虚真人小传》,《藏外道书》第26册。
    86.《三车秘旨》,《藏外道书》第26册。
    87.《道巧谈》,《藏外道书》第26册。
    88.(明)陆西星撰《方壶外史》,《道藏精华》第2集之8。
    89.《顶批金丹真传》,《道藏精华》第2集之7.
    90.《中和集》,《道藏精华》第2集之2。
    91.《太上十三经注解》,《道藏精华》第2集之4。
    92.《吕祖全书》,《道藏精华》第9集之2。
    93.(宋)萧应叟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2-15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20350:43-44.
    94.《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正统道藏》,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2-15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20350:796。
    95.《太上长文大洞灵宝幽玄上品妙经发挥》,《正统道藏》太玄部取下,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2-15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20350:619。
    96.(元)牧常晁撰《玄宗直指万法同归》,《正统道藏》,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2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20350:734-735.
    97.(清)林辕撰《谷神篇》,《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光下)《谷神篇>卷下,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2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20350:119.
    98.《金丹大成集》,《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光下),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2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20350:123.
    99.洞阳子注《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妙经注解》,《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第189册推中,商务印书馆民国12-15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
    100.《净明宗教录》,全称《太上灵宝净明宗教录》胡之玫辑,《道藏辑要》危集四,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
    101.《灵宝毕法》,《道藏辑要》危集,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
    102.《入药镜合解》,崔希范著,王道渊、李攀龙、彭好古合解,蒋元庭本《道藏辑要》虚集5第99册,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18873:99。
    103.葛洪蓍《抱朴子内篇》,《道藏辑要》虚集九《抱朴子》,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
    104.(清)朱元育注《参同契阐幽》,《道藏辑要》虚集1《参同契阐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
    105.《琼馆白真人集》,《道藏辑要》,巴蜀书社1995年版。
    106.李叻著《太平御览》卷二,清光绪12年(1892)镕经铸史斋,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D47。
    107.王充撰《论衡》第13卷,涵芬楼民田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39025:51-57.
    108.(清)袁仁林《古文周易参同契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7930:103-104。
    109.《南史·张裕传》第31卷,(唐)李延寿撰,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987:214-233。
    110.石和阳注《太上黄庭经注》,1919年版,图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13361:48。
    111.翁葆光《悟真篇注疏》,《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索书号20350:61-62。
    112.《慈湖先生遗书》卷二《二陆先生祠记》,(宋)杨简撰十八卷,1936年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8888:6-7.
    113.屈原著《楚辞》,王闿运注《楚辞释》11卷,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
    114.(西汉)刘安吉编著《淮南子·精神训》,《桐城吴先生全书》子部第16册《淮南子》卷7,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
    115.《河上公章句》,《道德经评注》普通古籍2卷,河上公章句,刻本1804年线装。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
    116.朱元育《悟真篇阐幽》,1906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18873:127.
    117.《释名·释长幼》,4卷,(汉)刘熙撰,刻本,清重印,线装,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39025:18。
    118.(明)洪基辑《摄生总要》4种,1644年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20097.
    119.尹喜撰《关尹子》,见景明刻本《子汇》1937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55335。
    120.(两汉)京房撰《易传》3卷1册,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39025:5。
    121.晁公武著《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4卷,61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410\564.2:1-8。
    122.《神仙传》,晋葛洪撰,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索书号39025:32-33。
    123.《尚书正义》,商务印书馆民国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155637。
    124.《左传》,国家图书馆保存本室藏,索书号2004\225\5。
    125.《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68122。
    126.《韩非子·解老》,《韩非子集解》,战国韩非撰,囝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147503。
    127.《管子》,许光清校(清)1990,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141455.29。
    128.(清)阮元著《性命古训》,中国哲学范畴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141972:5。
    129.(战国)苟况撰《荀子》,《抱经堂丛书·荀子》北京直隶书局民国12年影印,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40588:35-40。
    130.董德宁注《悟真篇正义》,1644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140612。
    131.东晋许逊著《灵剑子·服气》,1926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20350:320。
    132.《性命圭旨》4卷,(明)尹真人授,宏道堂1662年,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19185。
    133.(清)粘本盛辑著《道养初乘忠书》卷4第7页,见《忠孝全书》清源石室藏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XD11.
    134.(明)高濂撰《遵生八笺》,《千年宝笈》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2032.3。
    135.王阳明著《传习录》下,三卷《王文成公全书》1929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10360:1570-1572。
    136.韩愈著《原性》,《朱文公校韩昌黎先生集》,40卷,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90150。
    137.《太玄经·玄摘》,《太玄经》汉杨雄撰,涵芬楼民田版.困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书号54737:46-47。
    138.《道藏要籍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9年。
    139.《道教三经合壁》,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
    140.王明校注《太平经合较》,中华书局1960年版。
    141.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
    142.《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
    143.《古今图书集成》,中华书局和巴蜀书社影印本。
    144.《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145.(汉)河上公撰,王卡点校王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版。
    146.刘一明《道书十二种),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147.《张三丰<无根树词>注解》,徐兆仁主编《涵虚秘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48.徐兆仁主编《悟道真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49.(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华夏出版社1996年8月版。
    150.(宋)张伯端撰,(清)仇兆鳌集注《悟真篇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51.《海琼白真人语录》,《正统道藏》台湾缩印本第55册.
    152.《仙佛合宗录》,《道教五派丹法精选》第4集,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53.《道教五派丹法精选》第3集,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54.《宣和书谱》卷十九,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1年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另有《宣和书谱》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
    155.唐孙思邈撰《千金冀方》,《道藏》未收,1878年出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另有《千金翼方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56.(明)汪机编著《针灸问对》,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年版.
    157.《性命圭旨》,蓝天出版社1998年版。
    158.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
    159.王沐浅解《悟真篇浅解》,中华书局1990年版。
    160.徐兆仁主编《悟道真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61.饶宗颐校《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版。
    162.饶宗颐著《老子想尔注校笺》,《选堂丛书>之一香港苏记书庄代理海外中文图书,国家图书馆藏。
    163.(清)李光地编纂《周易折中》,巴蜀书社2006年版。
    164.《道德宝章》,《二经旁注评林》故宫珍本丛刊《二经旁注评林》等六种,影印本,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165.《鲁迅全集》第5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6.《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
    167.万尚父著《听心斋客问》,中华书局1985年版。
    168.陈撄宁《答陈淦樵君五问》,《扬善半月刊》第70期第10页。国家图书馆基藏临时阅览室藏。
    169.廖名春 陈兴安译注《吕氏春秋全译》,巴蜀书社2004年版。
    170.黎翔凤撰《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
    171.(明)徐风撰《针灸大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版。
    172.黄寿祺张普文撰《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73.《经典图读·列子》,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174.张锡纯原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上下册),柳西河重订,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
    175.《正蒙注释》第298页,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76.《陆象山全集》卷一九《敬斋记》,(宋)陆九渊著,中国书店1992年版。
    177.(北凉)县无谶译《大般涅椠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国家图书馆敦煌资料室藏,索书号:DH.7-302.
    178.《国语》,齐鲁书杜2005年版.
    179.《诗经》,珠海出版社2004年版.
    180.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81.任继愈主编《宗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
    182.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83.朱越利著《道藏分类解题》,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184.《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185.《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186.黄海德、李刚编《简明道教辞典》,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87.《四库全书总目》。
    188.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89.陈国符著《道藏源流考》(上、下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
    190.王明著《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91.傅勤家著《中国道教史》,上海书店,1984年。
    192.王家佑著《道教论稿》,巴蜀书社1987年版。
    193.王家祜、冯广宏著《道教之源》,巴蜀书社2005年版。
    194.汤一介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95.王沐浅解《悟真篇浅解》,中华书局1990年版。
    196.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197.卿希泰主编《中囡道教史》(修订本)(第1至4卷),1996年。
    198.卿希泰著《刍荛集》,巴蜀书社1997年.
    199.卿希泰主编《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200.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1、2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01.卿希泰著《续·中国道教思想史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2.卿希泰、詹石窗等著《道教文化新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03.胡孚琛、吕锡琛著《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丹道》(增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版。
    204.胡孚琛《魏晋神仙道教——抱朴子内篇研究》,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05.潘显一等著《宗教与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06.唐大潮编著《中国道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版。
    207.朱越利《道经总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208.朱越利、陈敏著《道教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
    209.许地山著《道教史》,上海书店1991年版。
    210.陈兵著《道教之道》,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
    211.牟钟鉴、胡孚琛、王葆弦主编《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齐鲁书社1993年版。
    212.李刚著《重玄之道开启众妙之门——道教哲学论稿》,巴蜀书社2005年版。
    213.李申《道教本论》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214.丁培仁著《道教典籍百问》,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215.李养正著《道教概说》,中华书局1989年版。
    216.李养正著《当代中固道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17.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18.姜生著《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伦理论稿》,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
    219.詹石窗著《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夏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
    220.詹石窗著《易学与道教符号揭秘》,中国书店2001年。
    221.詹石窗著《道教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2.葛兆光著《道教与中田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23.葛兆光著《屈服史及其它——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2003年版。
    224.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25.李远国著《神霄雷法》,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26.洪建林编《仙学解秘——道家养生秘库》,大连出版社1991年版。
    227.陈撄宁著《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
    228.潘启明著《周易参同契解读》,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229.张志坚著《道教神仙与内丹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230.田诚刚著《中华道家修炼学》,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231.田诚阳《仙学详述》,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232.陈耀庭著《逍遥达观——仙与人生理想》,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233.朱伯昆主编《周易通释》,昆仑出版社2004年版。
    234.沈志刚注译《钟吕传道集注译灵宝毕法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版。
    235.邱风侠注译《抱朴子内篇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6.萧汉明、郭东升《周易参同契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237.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辑,三联书店,1999年。
    238.陈麟书、陈霞著《宗教学原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239.陈耀庭著《道教礼仪》,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240.王卡主编《中国道教基础知识》,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241.刘仲宇著《道教法术》,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242.周高德著《道教文化与生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243.李鼎主编《经络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
    244.罗永芬主编《腧穴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
    245.张振国著《悟真篇导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246.马道宗编著《中国道教养生秘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247.张兴发著《道教内丹修炼》,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248.戈国龙著《道教内丹学溯源》,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249.李素平著《女神 女丹 女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250.《评述——分析心理学与中国瑜伽》,见通山译《金华养生秘旨与分析心理学》,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251.潘显一著《大美不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252.唐大潮著《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253.张饮著《道教炼养心理学》,巴蜀书社1999年版。
    254.黄小石著《净明道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
    255.张泽洪著《道教斋醮科仪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
    256.陈霞著《道教劝善书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
    257.袁康就著《钟吕内丹道德观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258.王志忠著《明清全真教论稿》,巴蜀书社2000年版。
    259.盖建民著《道教医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260.戈国龙著《道教内丹学探微》,巴蜀书社2005年版.
    261.刘宁著《刘一明修道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
    262.王永平著《道教与唐代社会》,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63.孙亦平著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4.杨玉辉著《道教人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65.张崇富著《上清派修道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版.
    266.郭武著《净明忠孝全书>研究——宋、元社会为背景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7.谢正强著《傅金铨内丹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版。
    268.李裴著《隋唐五代道教美学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版。
    269.章伟文著《宋元道教易学初探》,巴蜀书社2005年版。
    270.昌家立著《关于知识的本体论研究——本质结构形态》,巴蜀书社2004年版。
    271.吴光正著《八仙故事系统考论——内丹道宗教神话的建构及其流变》,中华书局2006年版。
    272.曾传辉著《元代参同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273.(日)窿德忠著《道教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274.(日)小林正美著《六朝道教史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275.(日)端木良秀著《内道场役割》曰:《唐代佛教史研究》京都法藏馆1957年版。
    276.(日)福永光司著《道教思想史研究》,岩波书店1987年。
    277.(日)福井康顺等监修《道教》三卷,朱越利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992年。
    278.(英)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279.(德)马克思·韦伯著《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2002年.
    280.(法)索安著、吕鹏志、陈平等译《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中华书局2002年版。
    281.(法)索安《国之重宝与道教秘宝——谶纬所见道教的渊源》,《法国汉学》第四辑,中华书局1999年版。
    282.(澳)柳存仁著《道教史探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刘琳撰《论东晋南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载《历史研究》1981年第5期。
    2.胡孚琛撰《道教史上的内丹学》,载《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2期。
    3.胡孚琛撰《道教内丹学揭秘》,载《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4期。
    4.李远国撰《陈抟<无极图>思想探索——兼及其渊源与影响的考察,载《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2期。
    5.胡孚琛撰《道教医学和内丹学的人体观探索》,载《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4期。
    6.盛克琦撰《李涵虚与西派丹诀刍议》,载《气功》1999年第11期。
    7.卿希泰撰《司马承祯的生平及其修道思想》,载《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1期.
    8.唐赤蓉撰《<淮南子>的养生理论》,载《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1期。
    9.李刚撰《司马承祯的服气论》,载《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4期。
    10.李刚撰《<道教义枢>论有无》,载《宗教学研究》1997年第3期.
    11.张钦撰《论内丹修炼心理的几个原则》,载《宗教学研究》1996年第3期。
    12.杨建华撰《<钟吕传道集>的内丹养生教育思想》,载《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4期。
    13.谢正强撰《<陈先生内丹诀>研究》,载《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3期。
    14.钟肇鹏撰《道教与医药及养生的关系》,载《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1期。
    15.卢固龙撰《道教贵生思想学说的渊源》,载《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3期。
    16.(日本)加藤千惠撰《<真诰>中的存服日月法》,载《宗教学研究》1997年第3期.
    17.尹志华撰《吴筠的生命哲学思想初探》,载《宗教学研究》1996年第2期。
    18.王道国撰《张三丰的生命观浅论》,载《中国道教2005年第2期。
    19.张晓粉撰《李西月内丹思想及其特色浅析》,《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