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丹阳农村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使命,该目标能否实现,与农村环境质量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江苏农村的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丹阳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其变化主要受当地的农业、工业、交通以及居民生活的发展影响。
     建国以来,丹阳农业发展发生了很大改变。农业生产对农村地区的生态资源的影响也在发生着悄然改变。农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农田的整治、肥料的使用、病虫害以及杂草的治理、熟制的改革以及水土保持工作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大规模的土地整治,使丹阳农村地区的土地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使农村环境受到的污染开始加剧。农作物的熟制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各区域原先的水土性状。当然,水土保持工作为维护农村区域的生态环境作出了很大贡献。
     丹阳乡镇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建国初期,由于乡镇工业的种类不全,分布零散,对农村区域的环境影响相对较小。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工业发展逐渐完备起来,其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开始加剧,特别是化工、造纸、皮革、建材等行业,严重的污染了农村的水资源和空气。
     随着丹阳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也日趋完善,然而,其对农村地区的环境影响也开始明显起来。纵横交错的交通体系占用了农村大量的耕地资源,运输市场的繁忙使得各处道路充斥着各类交通工具,其产生的噪音严重影响公路两边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同时,车辆尾气已经使得农村空气质量逐渐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丹阳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显著提高,部分富裕地区接近城市水平,但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和环境意识的提高相同步。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造成的污染已经逐渐开始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村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由于其影响的范围相当广泛,其治理和保护工作相当艰巨,需要每一位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Construct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a major historic mission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whether this aim will be achieved links closely with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With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going further, various aspects of countryside in Jiangsu province have changed tremendously. Nowadays, all rural constructions in Danyang county gradually enter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economy develops rapidly, land resources, water resources and products in Danyang region have changed in varying degrees, which are mainly caused by the local agriculture, industry, transport and lives of residents.
     Since 1949, agriculture in Danyang county has developed greatly,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as affected the loc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quietly.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uch as the realignment of farmland, the use of fertilizers, the control of pests and weeds, the reform of cropping system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water and soil, all of which have had impact on the loc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Large-scale realignment of farmlands has greatly changed landforms in Danyang county. With the crop yields increasing, it also caused soil erosion in a certain degree, and using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exacerbated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rural areas. Reform of cropping system has changed the original characters of water and soil in various regions, meanwhile, the conservation of soil and water also has been seriously taken, 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and greening work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which contributes a lot to the rur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Rapid development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in Danyang county brought great pressure on the rur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During the 1950s, township enterprises were fewer, distributing more loosely, which had slighter effect on the rur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all areas has improved greatly, which aggravated effect on the rur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especially, such industries as chemical, paper, leather and construction materials have polluted rural air and water resources serious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in Danyang county, rural transport networks are improving perfectly there, howeve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obvious in rural areas. Complex transport systems in rural areas have encroached upon a large quantity of faming land resources, and prosperous transport markets have made all roads crowded with various vehicles, whose noise interferes with the production and lives of residents living near the roads, moreover, the exhaust has gradually worsened the air quality in rural area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living standard and consuming level of residents in Danyang county have extremely improved, and some prosperous areas have caught up with those of cities, however,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 does not synchronize with that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pollution resulting from living garbage and sewage in rural areas has become a key factor which harms the rur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Change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is a slow process, because of its widespread influence, improving and protecting the rur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are quite difficult, which require every person concerned to exert themselves.
引文
[1]张宝莉:《农业环境保护》,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15页。
    [2]《丹阳年鉴》编辑部:《丹阳年鉴》,中国县镇年鉴社出版,2000年,第2页。
    [3]《丹阳年鉴》编辑部:《丹阳年鉴》,中国县镇年鉴社出版,2000年,第1页。
    [1]《丹阳年鉴》编辑部:《丹阳年鉴》,中国县镇年鉴社出版,2000年,第1页。
    [1]《丹阳市农林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市农林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第181页。
    [1]丹阳市水利局史志办公室:《丹阳市水利志》,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年,第52页。
    [2]张宝莉:《农业环境保护》,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34页。
    [3]杜鹃编著:《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第68页。
    [1]丹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39页。
    [2]《丹阳市农林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市农林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第87页。
    [1]《丹阳市土地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市土地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1页。
    [1]《丹阳市农林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市农林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第181页。
    [2]如不作特别说明,本文涉及的年代皆为20世纪时期。
    [3]《丹阳市农林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市农林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第61页。
    [4]《丹阳市农林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市农林志》,方志出版社,2006,第63页。
    [1]丹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45页。
    [2]《丹阳市农林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市农林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第88页。
    [1]张宝莉:《农业环境保护》,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2]《丹阳市农林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市农林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第53页。
    [3]《丹阳古今》编纂委员会:《丹阳古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0页。
    [1]《丹阳市农林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市农林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第94页。
    [1]丹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05页。
    [1]丹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05页。
    [1]《丹阳市农林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市农林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第111页。
    [1]《丹阳古今》编纂委员会:《丹阳古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12页。
    [1]翟虎渠:《农业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页。
    [1]郭建钦:《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业环境保护,1989年,第4期。
    [1]《丹阳市农林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市农林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林业卷部分。
    [1]《丹阳市农林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市农林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渔业卷部分。
    [1]《丹阳市农林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市农林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渔业卷部分。
    [1]刘逸浓、杨居荣:《农业与环境》,化学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1页。
    [2]张宝莉:《农业环境保护》,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30页。
    [1]丹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85页。
    [2]丹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86页。
    [1]丹阳市土地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市土地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7页。
    [2]丹阳县土壤普查办:《丹阳县土壤志》1986年,第21页。
    [1]《丹阳市农林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市农林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园艺业部分。
    [1]《丹阳市农林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市农林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林业卷部分。
    [1]丹阳县环保委员会:《丹阳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1987年,第149页。
    [1]丹阳县土壤普查办:《江苏省丹阳县土壤志》,1986年,第35页。
    [1]丹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3页。
    [1]丹阳县土壤普查办:《江苏省丹阳县土壤志》,1986年,第13页。
    [1]丹阳市水利局史志办公室:《丹阳市水利志》,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年,第3页。
    [1]《丹阳古今》编纂委员会:《丹阳古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11页。
    [2]丹阳古今编纂委员会:《丹阳古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12页。
    [1]徐金良:《丹阳市乡镇工业志》,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50页。
    [1]徐金良:《丹阳市乡镇工业志》,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53页。
    [1]徐金良:《丹阳市乡镇工业志》,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56页。
    [2]《丹阳市建设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市建设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706页。
    [1]《丹阳古今》编纂委员会:《丹阳古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29页。
    [2]《丹阳市建设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市建设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190页。
    [1]《丹阳市土地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市土地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5页。
    [1]《丹阳市建设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市建设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196页。
    [2]《丹阳市建设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市建设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194页。
    [1]丹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90页。
    [1]丹阳年鉴编辑部:《丹阳年鉴》,中国县镇年鉴社出版,2001年,第321页。
    [1]丹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91页.
    [2]吴大声、居福田:《江南农村十年大变迁》,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9页.
    [1]丹阳县土壤普查办.江苏省丹阳县土壤志[Z].丹阳:出版社不详,1986.8.
    [2]丹阳县环保委员会.丹阳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Z].丹阳:出版社不详,1987.7.
    [3]丹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县志[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4]丹阳交通志编纂委员会.丹阳交通志[Z].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9.
    [5]徐金良著.丹阳市乡镇工业志[Z].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11.
    [6]丹阳市水利局史志办公室.丹阳市水利志[Z].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9.
    [7]丹阳市土地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市土地志[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10.
    [8]丹阳市建设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市建设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5.
    [9]丹阳市农林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市农林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11.
    [1]白乃彬著.农药.健康.生态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4.
    [2]程遂营著.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2.
    [3]崔玉亭主编.化肥与生态环境保护[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4]丹阳古今编纂委员会.丹阳古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2.
    [5]杜鹃编著.农村环境污染防治[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9.
    [6]姜春云主编.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
    [7]金鉴明著.自然、文化、科技:中国环境保护的思考与探索[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12.
    [8]柯炳生主编.农业与环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8.
    [9]李周,黄正夫编.农村发展与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3.
    [10]刘青松主编.农村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3.
    [11]罗桂环编著.中国环境保护史稿[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8.
    [12]陶思明著.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4.
    [13]司全印等著.区域水污染控制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6.
    [14]田平主编.公路环境建设与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2.
    [15]吴大声著.江南农村十年大变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6.
    [16]吴东雷编著.农业生态环境保护[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6.
    [17]杨惠娣主编.塑料农膜与生态环境保护[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18]袁清林编.中国环境保护史话[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
    [19]叶玉武编著.农业环境与农村环境保护[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6.
    [20]张宝莉主编.农业环境保护[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2.
    [21]张彭福,张乃明主编.农业与环境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10.
    [22]张玉芬编著.交通运输与环境保护[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2003.11.
    [23]赵学谦主编.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9.
    [24]周学志编著.中国农村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25]朱晓羽编.历史、环境、生机:古村落的世界[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
    [26]曾鸣,谢淑娟著.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9.
    [1]B.H.Green.农业对乡村自然环境的冲击[J].生态学报,1990(1).
    [2]郭方.发展乡镇企业与建设农村生态环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4).
    [3]郭建钦.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农业环境保护,1989(4).
    [4]赫晓霞,栾胜基.传统生存方式变迁对农村环境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6(6).
    [5]黄桂平,李素若.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工作思路[J].湖北农业科学,2006(6).
    [6]黄国勤.农村生态环境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6(3).
    [7]姜百臣,李周.农村工业化的环境影响与对策研究[J].管理世界,1994(5).
    [8]乐小芳.我国农村生活方式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4).
    [9]李兵弟.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路径和方法[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6(2).
    [10]刘冬冬,张波.道路交通与生态环境[J].山西建筑,2007(21).
    [11]刘启.我国农村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环境科学研究,1993(1).
    [12]刘晓东.关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保问题的思考[J].江西能源,2006(4).
    [13]陆剑.道路交通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8).
    [14]其其格.高速公路对通过区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北华大学学报,2001(2).
    [15]田维民,吴振荣.农村环境保护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社科纵横,2006(8).
    [16]王红宇.论新农村公路建设中的环境资源保护[J].交通企业管理,2007(1).
    [17]王农,刘建设.乡镇企业污染危害与环境保护治理措施[J].环境管理,2000(4).
    [18]荀彦平,张有贤.对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4).
    [19]张维平,王绍芳.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及其对策探讨[J].农业环境保护1994(6).
    [20]赵晓斌.苏南农村环境卫生现状及治理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3).
    [21]郑其腾.农村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成因及对策[J].党政干部论坛,1999(4).
    [1]冯庆.农村生活污染特征与公众环境意识调查[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10.
    [2]李波.江苏省主要公路两侧农田土壤及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5.6.
    [3]徐光勇.乡镇企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1.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