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改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发端于东北偏远地带的女真—满洲族缘何在短短数十年中迅速崛起并统一中国,甚至将政权统治延续长达268年并且实现中国历史上持续最长久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历来被历史工作者所关注。对此,学术界的基本认识,往往是从当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后果向前推论,认为:一、清朝是落后的满族人建立的朝代,因此,将明朝本已经很“先进”的历史发展趋势拦腰斩断,使那个本已经对中国产生“启蒙思想”的时期回退到更黑暗的政治专制。二、满族统治者怀抱狭隘的民族心理和歧视汉族的统治政策,极力压抑新思想,大搞闭关锁国,不能顺应世界潮流开眼看世界,延误了中国融入世界潮流的历史进程。三、暴力统治及其所推行的剃发易服、圈地投充等政策,不仅使广大汉族民众生存在被奴役的状态,同时造成已经产生的大量“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摧残。这种社会生产力发生的大倒退,终使中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可能成为泡影。其实,当我们重新客观的去审视那个时代及其社会环境就会发现:清朝统治的全部作为,是在继承以往中国社会控制的全部经验,发挥既定制度与传统的全部效能,尽量发挥人君在专制体制下的励精图治能力,取得满族、汉族甚至全部统治范围内的各族广泛认可与支持,才成为事实的。
     通过认真分析满族的民族性格与传统,分析研究入关前清朝半个世纪尤其是皇太极时期近二十年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较以往挑战中原王朝的其它北方少数民族,皇太极作为一位领导者,非常注重吸收周边蒙、汉民族的优长,注意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注意调整自有文化以适应自身民族发展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另一方面,东北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辽东地区复杂的经济类型、多民族杂居共存的生活环境,渔猎与农耕两大不同类型文化在入关前数十年的冲突与磨合,成为满、汉民族在关外融汇最有价值的过渡期,也正因为这短暂的过渡,使得满族统治者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充分准备、逐渐铲除二种异质文明融汇之后可能产生的各种障碍。过渡期内,皇太极对国家进行的各方面改革及政策调整,既强化了君主权威又保证了政府运作的高效率,在强调首崇满洲的同时也使社会秩序的有序运行得以维护,各项统治政策、国家行政管理的框架也已初具规模,而入关之后的清政权之所以能高质量长期巩固、稳定对全中国的统治,与这段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The reason why Nuzhen - Manchu originated in remote north-eastern, grown and unified China rapidly, even kept the regime for 268 years, sustained China' s most long-term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 has long been of concern to the historical workers. Regarding thi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academia always thinks, that: Firstly, the Qing Dynasty who was established by Manchu, cut down the Ming Dynasty' s "advance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rend in the middle, made the "Enlightenment" period back to a more darker and imperious despotic time. Secondly, the rulers embraced narrow national psychology and discrimination policy, suppressed ideas strongly, carried out a closed-door policy, couldn' t adapt to the global trend to open see the world, delayed China' s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Thirdly, the government' s cruel and ferocious policy made the majority of Hanchu people not only to survive in a state of slavery, but also causing a large number of "embryonic capitalism" by the devastation.
     In fact, when we re-look at the objective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at era will find: the Qing Dynasty have had successed of the past in all of China' s social control experience, played the well-established system and all the traditional performance, to gain all ethnic groups' broad recognition and supportion.
     So, through a careful analysis of Manchu' s national characters and traditions, especially the process of Huangtaiji, it is easy to find: compaired with other northern ethnic minorities' rulers , as a leader, he allway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urrounding absorption in Mongolia and Hanchu, pays attention to summing up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their predecessors, adjusts their own cultures in order to adapt the new challenges.
     The north-east has special natural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complex economic types, multi-ethnic co-existence of mixed living environment. Two different cultures' conflicts and fusion(hunting and fishing culture, farming culture) for several decades become the most valuable transition period.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is short-term transition, the Manchu rulers have enough time to eliminate all obstacles.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Huangtaiji carried reforms and policy adjustments on various aspects , both to strengthen the authority of the rulers and also ensured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by the government, the framework of state administration had also begun to take shape. This period of history should be payed more attentions.
引文
[1]北京大学,1934年出版。
    [2]商务印书馆,1927年出版。
    [2]《燕京学报》17期,1934年出版。
    [4]见于《晚学斋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出版。
    [5]见于《王钟翰清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
    [6]三联书店,1979年再版。
    [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8]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9]三联书店,1979年。
    [10]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11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12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13 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14 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出版。
    15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16 见于《国际清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17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18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19 沈阳出版社,2004年出版。
    20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出版。
    [1]《满语研究》,1989年2期。
    [2]收入《探微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历史研究》,1987年3期。
    [4]《明清论丛》,2003年4期。
    [5]《中华文史论集》第五辑,1964年。
    [6]《清史论丛》第三辑,1982年。
    [7]《清史论丛》第二辑,1980年。
    [8]《辽宁大学学报》(社科版),1979年4期。
    [9]《清史研究》,2005年2期。
    [1]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2]奉天萃文斋书店,1939年出版。
    [3]商务印书馆,1964年出版。
    [4]创文设,1971年出版。
    [5]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1992年出版。
    [6]见于《清史译丛》第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7]见于《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中华书局,1993年出版。
    [8]见于《满洲史研究》。
    [9]见于《东洋史研究》,5卷1号,1939年。
    [10]甲阳书房,1980年出版。
    11 见于《东亚历史与文化》论文集,1986年出版。
    12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13 中国社科院民研所,1978年译本。
    [1]《元史》卷59,中华书局,1976年出版,1400页。
    [2]《朝鲜李朝中宗实录》卷21,见于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3]《清文鉴-总纲》,卷14《打牲用具》,《五体》卷22《产业部-打牲用具》,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出版。
    [4]《朝鲜李朝中宗实录》卷81,中宗三十一年八月壬戌。见于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5]《朝鲜李朝中宗实录》卷21,见于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6]《朝鲜李朝太宗实录》卷10,太宗五年九月甲寅。见于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1]《朝鲜李朝世宗实录》卷89,世宗二十二年四月辛卯。见于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2]《朝鲜李朝太宗实录》卷9,太宗五年五月庚戌。见于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编《满蒙史料-朝鲜王朝实录抄》,1982年本。
    [3]《朝鲜李朝世宗实录》卷20,世宗五年六月癸酉。见于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1]《明朝神宗实录》卷3,隆庆六年七月辛丑,线装书局,2005年出版。
    [2]《满洲实录》卷3,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
    [3]《朝鲜李朝世宗实录》卷113,世宗二十八年八月辛酉。见于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4]《满洲实录》卷3,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
    [1]《满洲实录》卷3,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
    [2]李学智译注《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第二册),台湾中研院出版,13-14页。
    [3]《满文老档》(太祖)卷3,癸丑年记事。卷5,元年八月;卷15,五年六月;卷17,六年八月十八日;卷36,七年二月十日;卷44,八年正月二十六日等;卷58,八年七月二十三日。中华书局,1990年版。
    [4]《清太祖实录》卷5,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62页上。
    [1]金光平、金启孮《女真语言文字研究》,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18-20页。
    [2]努尔哈赤子德格类(蒙语“紧身短上衣、背心”义),侄济尔哈朗(蒙语“幸福、欢乐”义)、侄阿敏(蒙语“生命、气息”义),均以蒙语命名。
    [3]《东戍见闻录》,见《辽东志》卷7“艺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
    [4]《朝鲜李朝太祖实录》卷8,太祖四年十二月癸卯,见于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1]《清太祖实录》卷1,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25页上。
    [2]其子莽古尔泰娶扎鲁特部贝勒明安之女为妻;而努尔哈赤的女儿亦嫁给归附的喀尔喀部允台古尔布什。
    [3]《满文老档》(太宗)卷3,天聪元年四月,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年版,822页。
    [4]《清太祖实录》卷7,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105页下。
    [5]《清太祖实录》卷9,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126页下。
    [1]《满文老档》(太祖)卷22,天命六年五月二十二日,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34页。
    [2]《满文老档》(太祖)卷20,天命六年三月二十八;卷21,天命六年五月初五;卷23,天命六年六月初三。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
    [3]《满文老档》(太祖)卷47,天命八年三月十五日,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18页。
    [4]《满文老档》(太祖)卷61,天命九年正月各条,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110页。
    [5]《满文老档》(太宗)卷6,天聪元年六月二十三日,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年版,857页。
    [6]《满文老档》(太祖)卷21,天命六年四月初七日,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22页
    [7]《满文老档》(太祖)卷22,天命六年五月十五日,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29页。
    [8]《满文老档》(太祖)卷60,天命九年正月初三日,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104页
    [9]《满文老档》(太祖)卷42,天命七年六月十五日,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153页
    [10]张葳《旧满洲档译注》(清太宗朝)第一册,台湾故宫博物院1977年本,189页。
    [1]《清太宗实录》卷50,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665页下
    [2]《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中,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43页。
    [3]《满文老档》(太祖),卷59,天命八年九月十一日,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559页。
    [4]《满洲旧档》,转引自徐凯《清代八旗制度的变革与皇权集中》,《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5期。
    [5]《清太祖实录》卷8,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117页上。
    [1]《清太宗实录》卷3,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27页上。
    [2]《清太宗实录》卷5,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67页下。
    [3]《清太宗实录》卷7,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99页上。
    [4]《清太宗实录》卷10,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139页上。
    [5]《清太宗实录》卷10,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149页下。
    [6]《清太宗实录》卷26,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335页下。
    [1]《清太宗实录》卷9,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124页上。
    [1]《清太宗实录》卷12,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170页上。
    [2]《清太宗实录》卷5,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70页下。
    [3]《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21页。
    [4]刘小萌《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251页。
    [5]《满文老档》(太宗)卷57,天聪六年八月初一日,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年版,1326页。
    [1]《清太宗实录》卷29,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316页上。
    [2]《清太宗实录》卷29,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316页上。
    [3]《清太宗实录》卷42,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550页上。
    [4]《清太宗实录》卷31;卷37;卷46,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
    [5]《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中,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42页。
    [6]《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1页。
    [1]《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中,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71页。
    [2]参见张晋藩、郭成康《清崇德会典试析》一文,载《法学研究》1983年三期。
    [3]《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2页。
    [4]《清太宗实录》卷1,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26页下。
    [5]《清太宗实录》卷23,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299页下。
    [6]《清太宗实录》卷65,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905页下。
    [1]《清太宗实录》卷1,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26页下。
    [2]《清太宗实录》卷1,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26页下。
    [3]《清太宗实录》卷6,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88页下。
    [4]《清太宗实录》卷13,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179页下。
    [5]《清太宗实录》卷3,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53页上。
    [6]《清太宗实录》卷9,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123页上;126页上。
    [7]《清太宗实录》卷23,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311页上。
    [8]《清太宗实录》卷31,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399页下。
    [9]《清太宗实录》卷1,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26页下。
    [10]《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12页。
    [1]《清太宗实录》卷45,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599页下。
    [2]《清太宗实录》卷9,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128页上。
    [3]《清太宗实录》卷8,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109页上。
    [4]《清太宗实录》卷33,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422页下。
    [5]《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23页。
    [6]《清太宗实录》卷4,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59页下。
    [7]杨珍《后金八王共治国政制研究》,见于《中国史研究》2000年1月;
    王思治《论皇太极时期对明作战策略的演变》,见于《清史论稿》21页,巴蜀书社,1987年出版。以上二位学者便持此观点。
    [8]《清太宗实录》卷1,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25页上。
    [9]《清太祖实录》卷8,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117页下。
    [1]《满文老档》(太宗)卷3,天聪元年四月,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年版,822页。
    [2]李民突《建州闻见录》,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45页。
    [3]《满文老档》(太宗)卷5,天聪元年五月初六日,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年版,849页。
    [4]《清太宗实录》卷9,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126页下。
    [5]《盛忠奏陈攻取山海关外八城策略事本》,见于《历史档案》1982年2期。
    [6]《清太宗实录》卷14,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194页下。
    [1]《清太宗实录》卷14,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194页下。
    [2]《清太宗实录》卷19,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253页上。
    [3]《清太宗实录》卷62,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853页上。
    [4]《清太宗实录》卷47,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631页下。
    [5]《清太宗实录》卷59,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805页下。
    [6]《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8页。
    [7]《清太宗实录》卷14,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199页下
    [1]《清太宗实录》卷18,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240页上
    [2]《清太宗实录》卷47,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626页上
    [3]《明清史料》甲编,第一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48页。
    [4]《清太宗实录》卷5,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78页上。
    [5]《清太宗实录》卷10,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138页上。
    [1]《清太宗实录》卷10,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137页上。
    [2]《清太宗实录》卷11,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152页上。
    [3]《满文老档》(太宗)卷27,天聪四年四月三十日,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年版,1031页。
    [4]《清太宗实录》卷6,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96页上。
    [1]《清太宗实录》卷24,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315页下。
    [2]《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16页。
    [3]《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中,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62页。
    [4]《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9页。
    [5]《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23页。
    [6]《清太宗实录》卷10,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147页下。
    [1]《八旗通志.初集》卷172,范文程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4188页。
    [2]《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28页。
    [3]《满文老档》(太宗)卷49,天聪六年二月初四日,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年版,1230页。
    [4]《清太宗实录》卷12,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175页下。
    [5]《清太宗实录》卷14,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193页下。
    [6]《清太宗实录》卷29,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374页下。
    [7]《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中,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44页。
    [8]《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中,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56页。
    [9]《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下,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84页。
    [1]《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19页。
    [2]《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23页。
    [3]《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28页。
    [4]《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37页。
    [5]蒋良骐《东华录》,天聪九年六月,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版。
    [6]《清太宗实录》卷21,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278页下。
    [7]《清太宗实录》卷13,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179页下。
    [8]《清太宗实录》卷28,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356页下。
    [9]《清太宗实录》卷21,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281页上。
    [1]《清太宗实录》卷32,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404页上。
    [2]《清太宗实录》卷48,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641页上。
    [3]《清朝文献通考》卷192,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
    [4]《满文老档》(太宗)卷23,天聪四年二月初八;卷24,四年二月二十四;卷26,四年三月二十六。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年版。
    [1]《清太宗实录》卷42,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554页上。
    [2]《清世祖实录》卷17,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151页下。
    [3]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版,71-72页。
    [4]《清太宗实录》卷1,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26页下。
    [5]《八旗通志.初集》,旗分志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17页。
    [6]《八旗通志.初集》,营建志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424页。
    (1)广禄、李学智译注:《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第二册),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第五十八,1973年本。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译注:《满文老档》,中华书局,1990年本。
    (3)张葳:《旧满洲档译注》(清太宗朝),台湾故宫博物院,1977年本。
    (4)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甲编,第一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本。
    (5)关嘉禄、佟永功、关照宏译:《天聪九年档》,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本。
    (1)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
    (2)《朝鲜李朝实录》,日本东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64年影印本。
    (3)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编:《满蒙史料-朝鲜王朝实录抄》,景仁文化社,1982年本。
    (4)傅达礼等:《御制清文鉴》,康熙四十七年(1708)内府刻本。
    (5)《五体清文鉴》,民族出版社,1957年影印本。
    (6)《抄本明实录》,线装书局,2005年本。
    (7)《满洲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本。
    (8)《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本。
    (9)《辽东志》,见《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本。
    (10)罗振玉编:《天聪朝臣工奏议》,辽宁大学历史系,1978年本。
    (11)李民寏:《建州闻见录》,辽宁大学历史系,1978年本。
    (12)鄂尔泰等:《八旗通志》(初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本。
    (13)蒋良骐:《东华录》,中华书局,1980年本。
    (14)《清朝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本。
    (1)金光平、金启孮:《女真语言文字研究》,文物出版社,1980年本。
    (2)刘小萌:《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本。
    (3)刘小萌:《满族的社会与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本。
    (4)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本。
    (5)孟森:《明元清系通纪》,北京大学,1934年本。
    (6)萧一山:《清代通史》,商务印书馆,1927年本。
    (7)张维华:《晚学斋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本。
    (8)《王钟翰清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本。
    (9)莫东寅:《满族史论丛》,三联书店,1979年本。
    (10)戴逸主编:《简明清史》,三联书店,1979年本。
    (11)郑天挺:《清史探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本。
    (12)周远廉:《清朝开国史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本。
    (13)张晋藩、郭成康:《清入关前国家法律制度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本。
    (14)李治亭主编:《清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本。
    (15)袁闾琨等著:《清代前史》,沈阳出版社,2004年本。
    (16)朱诚如主编:《清朝通史》,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本。
    (17)徐凯:《清代八旗制度的变革与皇权集中》,载《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5期。
    (18)张晋藩、郭成康:《清崇德会典试析》,载《法学研究》1983年3期.。
    (19)稻叶君山:《清朝全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本。
    (20)和田清:《中国史概说》,商务印书馆,1964年本。
    (21)安部健夫:《清朝史的研究》,创文设,1971年本。
    (22)河内良弘:《明代女真史的研究》,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1992年本。
    (23)史禄国:《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本。
    (24)Б-Я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中国社科院民研所,1978年译本。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