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时代图像志的《良友画报》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良友画报》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性进程中应运而生的商业媒介典型。在社会资金的支持、媒介商业竞争的激励以及一批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的持续努力下,《良友画报》成为当时中国最有影响的新闻性综合画报。作为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良友画报》的几任主编保持了办刊思想的一贯性,并在编辑方法、编辑策划、媒介活动、营销活动等业务领域均能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仅堪称当时画报的典范,也足以为今天的平面视觉媒介留下诸多宝贵的经验。
     作为中国现代性进程的产物,《良友画报》又反哺于中国现代性的成长。基于对民众的启蒙意识,《良友画报》的内容充满了对于中国现代性进程的反映与追求,因而具有了图像志的意义。《良友画报》对于中国现代性的理解主要表现为工商精神气质建构与现代文化环境建设,而它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则体现了其对现代性“他者”的关注,从它的国别选择倾向、中西比较视野等可以看出《良友画报》建立在本土发展基础上的对于“西方”的特殊关注,也体现了传媒之于“流动的现代性”的传播功能。
     都市作为现代性特征最为集中的场域,为《良友画报》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也得到了《良友画报》的充分认同。《良友画报》对都市现代性的理解主要从都市环境、大众文化、人的现代化三个向度展开。首先表现为对“摩登”都市空间氛围的认同与营造,并在叙述中刻意削弱都市阴暗面的表达;其次表现为对以电影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的理解,无论杂志对电影“工业化生产”的认知还是“消费主义”的报道策略,都体现了大众文化的现代性特征;再次表现了对于人的“现代化”的诉求,以女性形象为例,《良友画报》认同的现代女性是独立(知识化与职业化)、时尚(具有消费能力)、美丽(健康与自由)的都市女性。
     在中国现代性进程遇到阻碍时,《良友画报》表现出了富有责任感的媒介姿态。它对国内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与军事形势保持密切关注,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同情,并因之进行了严肃的批判与反思;在日本对华侵略愈加张狂的历史时期,《良友画报》的涉日报道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并表现出了通常不为我们所关注的商业媒介同样坚守的民族责任感,这对于其他商业性质的媒体具有普适性意义。
The Young Companion is a typical commercial medium growing out of China’s modernity process from 1920s to 1930s. With society’s financial support, commercial media competition’s advocacy and the consistent efforts of its successive editors-in-chief, it became the most influential comprehensive news pictorial of China in those days. As intellectuals with high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ts successive editors-in-chief carried on its consistent editing ideas,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in all kinds of fields such as editing approaches, editing strategies, media activities and sales activities. All these make it the pictorial model of those days and leave invaluable experience to today’s visual media.
     As a product out of China’s modernity process, the pictorial also helps improve the growth of China’s modernity. Built on its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on people, Young Companion’s reflection and pursue of China’s modernity process make it worthy the name of the Visual Annals of the Times. Its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modernity expresses itself as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spiri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ulture environment. The pictorial’s open and broad international vision indicates its concern with modernity from“other perspectives”. Its nation choosing tendency and its contras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vision express its particular concern with western countries based on its domestic development, and they also embody media’s transmission of“mobile modernity”.
     As the most concentrated field of modernity, urban areas provide The Young Companion with an excellent growing environment. They are also sufficiently accepted by the pictorial. It expresses its understanding of urban moder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urban environment, mass culture and human’s modernization. Firstly, it accepts and develops a modern urban atmosphere; it also intentionally weakens its description of the dark side of urban areas. Secondly, it includes its understanding of mass culture represented by films; its knowledge on films’“industrialized productivity”and reporting strategies of consumerism display mass culture’s modernity. Thirdly, the pictorial reflects human’s seeking for modernization; taking the female image as an example, Young Companion recognizes modern urban females as independent (equipped with knowledge and a profession), fashionable (holding certain consuming capacity) and beautiful (healthy and liberal).
     The Young Companion demonstrates a highly responsible media attitude when China’s modernity process met with difficulties. It keeps close concern with our nation’s unsteady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ituation. It shows great sympathy for people’s sufferings and gives serious criticism and reflection on them.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 invading China, its Japan-related reports displays a dramatic change and expresses its sense of national responsibility hold by some commercial media which are always ignored by us, which is of universal significance among other commercial media.
引文
1宁树藩.《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第255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第194页
    3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90页
    4郜元宝.《编者序》.见:《良友散文》.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5萨空了.《五十年来中国画报之三个时期》.见:宋原放.《中国出版史料第一卷(下冊)》.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第340页
    6李康化.《<良友画报>及其文化效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第2期
    7李志雄.《<良友>:画报史上的一朵奇葩》.《广西大学学报》,2003,第6期
    8杨春晓.《解读<良友>画报的封面》.《新闻大学》,2004,第4期
    9康慨.《<良友>的花样年华》.《新闻周刊》.2002,第4期
    1郑绩.《从<良友>看左翼思潮在大众层面的传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第3期
    1Raymond Williams,Keyword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P208
    
    1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安宏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第484页
    2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第1页~第4页
    3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第3页
    1《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122页
    2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第2页
    3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徐大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第15页
    4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第141页
    1同上,第7页
    2利奥·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见:汪民安.《现代性基本读本上》.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第158页
    3詹姆逊.《时间的种子》.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第88页
    4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三联书店,1998.第3页~第16页
    5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三联书店,1998.第1页
    6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三联书店,1998.第22页
    
    1 Zygmout Bauman,Modernity and Ambivalence,Cambridge:Polity Press,1991,P4
    2同上,p10
    3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4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页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第217页
    3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文艺争鸣》,1998,第6期:第8页
    
    1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第13页
    2同上,第17页
    3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98页-第104页
    4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文艺争鸣》,1998,第6期:第22页
    1胡道静.《上海的日报》.上海:上海通志馆,1935.第1页
    
    1马国亮.《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02.第12页
    2马国亮.《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02.第14页
    3转引自伍素心.《中国摄影史话》.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4.第198页
    1《良友画报》,第100期:第4页
    2《良友画报》,第57期:第2页
    3马国亮.《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02.第3页
    4《良友画报》,第4期:第1页
    1《良友画报》,第1期:第2页
    2《良友画报》,第2期:第1页
    1《良友画报》,第5期:第1页
    1《良友画报》,第10期:第1页
    1赵家璧.《重印全份旧版良友画报引言》.《良友画报》影印本序.
    2马国亮.《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02.第28页
    3《良友画报》,第9期:第1页
    4《良友画报》,第11期:第1页
    1《良友画报》,第10期:第1页
    
    1梁得所.《学校生活之一夜》.《良友画报》,第61期:第48页
    2香港复刊《良友画报》创刊号,1984,9月号
    3梁得所.《学校生活之一夜》.《良友画报》,第61期:第49页
    1胡道静.《1933年的上海杂志界》.见:《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上海书店,1984.第356页
    2《良友画报》,第43期:第39页
    3马国亮.《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02.第48页
    4同上,第22页
    5黄天鹏.《五十年来画报的变迁》.《良友画报》,第49期:第36页
    6马国亮.《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02.第108页
    
    1转引自伍素心.《中国摄影史话》.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4.第197页
    2《良友画报》,第57期:第43页
    3《良友画报》,第17期:第35页
    4《良友画报》,第72期:封底
    
    1《良友画报》,第18期:第83页
    2《良友画报》,第40期:第16页
    
    1《良友画报》,第25期:第38页
    2《良友画报》,第69期:第29页
    3马国亮.《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02.第75页
    4《良友画报》,第69期:第27页
    
    1《良友画报》,第13期:第36页
    2伍联德.《游美归来》.《良友画报》,第19期:第25页
    3《良友画报》,第34期:增页
    
    1赵家璧.《我编的第一部成套书》.《编辑忆旧》.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4.第27页
    2马国亮.《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02.第57页
    3《良友画报》,第100期.第4页
    1胡道静.《1933年的上海杂志界》.见:《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上海书店,1984.第354页
    2萨空了.《五十年来中国画报之三个时期》.见:宋原放.《中国出版史料第一卷(下冊)》.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第340页
    3《良友画报》,第80期:封底
    4马国亮.《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02.第115页
    
    1《良友画报》,第85期:第5页
    2《良友画报》,第85期:第15页
    3同上
    4《良友画报》,第90期:第3页
    5《良友画报》,第100期:封二
    
    1马国亮.《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02.第108页
    2马国亮.《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02.第112页
    3《良友画报》,第93期:第2页
    
    1《良友画报》,第105期:第56页
    2马国亮.《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02.第109页
    3马国亮.《更进一步》.《良友画报》,第90期:第3页
    
    1《良友画报》,第101期:第54页
    2马国亮.《更进一步》.《良友画报》,第90期:p3
    
    1赵家璧.《重印全份旧版良友画报引言》.《良友画报》影印本序.
    2《良友画报》,第138期:第35页
    3马国亮.《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02.第288页
    1赵家璧.《重印全份旧版良友画报引言》.《良友画报》影印本序.
    1陶东风.《社会理论视野中的文学与文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第147页
    2徐宝璜.《新闻学》.见:《新闻文存》.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第287页
    3孙伏园.《理想中的日报附张》.《京报副刊》.1924年12月5日
    4转引自吴廷俊.《新记大公报史稿》.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第78页
    1参见美国印第安纳大学Paola Voc的博士论文《Visual dissent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A study of the exhibitionist mode of representation in cinema, literature, and media.》
    2《良友画报》,第25期:第7页
    3《良友画报》,第25期:第7页
    
    1伍联德.《良友一百期之回顾与前瞻》.《良友画报》,第100期:第4页
    2《良友画报》,第72期:封底
    3胡适.《请大家来照照镜子》.《良友画报》,第31期:第9页
    1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第35页
    2《良友画报》,第66期:第2页
    3《良友画报》,第58期:第32页
    4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第726页—第727页
    1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第38页
    2《良友画报》,第31期:第32页
    3《良友画报》,第58期:第2页
    1《良友画报》,第33期:第14页
    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第384页
    3《良友画报》,第33期:第34页
    
    1陈立夫.《我的创造、倡建与服务》.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9.第19页
    2李大钊.《在北大新闻记者同志会成立上的演说词》.《晨报》.1922年2月14日
    3邵飘萍.《我国新闻学进步之趋势》.《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
    4《良友画报》,第89期:第16页
    5《良友画报》,第89期:第36页
    6《良友画报》,第104期:第56页
    1马国亮.《本刊百期言》.《良友画报》,第104期:第56页
    1《良友画报》,第13期:第14页
    
    1《良友画报》,第72期:第20页
    2郜元宝.《编者序》.见:《良友散文》.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1伍素心.《中国摄影史话》.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4:第197页
    1《良友画报》,第82期:第1页
    2《良友画报》,第102期:第19页
    1斐笛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326页
    2梁启超.《<清议报>100册祝辞并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清议报》,1901年12月21日
    3徐宝璜.《新闻学》.《新闻文存》.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第294页
    4《时务报》,1896年8月9日
    5《良友画报》,第29期:第39页
    
    1《良友画报》,第103期:第29页
    2《良友画报》,第89期:第36页
    3《良友画报》,第100期:第18页-第19页
    4《良友画报》,第100期:第5页
    1《良友画报》,第68期:第37页
    2《良友画报》,第70期:第31页
    3《良友画报》,第77期:第14页
    4《良友画报》,第78期:第34页
    5《良友画报》,第81期:第9页
    6《良友画报》,第82期:第8页
    1《良友画报》,第83期:第11页
    2《良友画报》,第67期:第43页
    3《良友画报》,第71期:第3页
    4《良友画报》,第71期:第5页
    5《良友画报》,第72期:第3页
    6《良友画报》,第75期:第6页
    1《良友画报》,第19期:第23页
    2《良友画报》,第101期:第51页
    3《良友画报》,第101期:第24页
    4《良友画报》,第34期:第14页
    5《良友画报》,第21期:第13页
    6《良友画报》,第63期:第13页
    
    1《良友画报》,第46期:第23页
    2《良友画报》,第31期:第10页
    1《良友画报》,第64期:第41页
    2《良友画报》,第101期:第24页
    1许纪霖.《都市空间视野的知识分子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4,第3期:第125页
    2 Shanghai,All about Shanghai.The University Press.P.1.
    3熊月之.《上海通史》第8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14页
    4熊月之.《上海通史》第10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107页
    5《良友画报》,第150期:第38页
    1参见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23页-第36页
    1转引自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第360页
    1《良友画报》,第88期:第13页
    2《良友画报》,第85期:第14页
    3《良友画报》,第87期:第24页
    
    1赵曾珏.《上海之公用事业》.上海:商务印书馆,1949.第64页
    2熊月之.《上海通史》第8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3页
    3熊月之.《上海通史》第8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63页
    4《良友画报》,第40期:第4页
    5《良友画报》,第113期:第27页
    
    1《良友画报》,第114期:第28页
    2《良友画报》,第112期:第45页
    3《良友画报》,第111期:第34页
    4沈伯经.《上海市指南》.上海:中华书局,1934.第36页
    5《良友画报》,第88期:第13页
    
    1马国亮.《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02.第119页
    2《良友画报》,第125期:封三
    3《良友画报》,第89期:第21页
    
    1《良友画报》,第74期:第40页
    2《良友画报》,第119期:第34页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125页
    
    1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90页
    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第23页
    3马国亮.《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02.第119页
    4上海市政府社会局编.《上海工人生活程度》.上海:中华书局,1934.第18页
    
    1《良友画报》,第102期:第40页
    2《良友画报》,第103期:第34页-第35页
    3《良友画报》,第102期:第18页
    
    1《良友画报》,第104期:第10页
    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第23页
    
    1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第461页
    2熊月之.《上海通史》第9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166页-169页
    3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第45页
    
    1《良友画报》合订本宣传册.良友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7
    2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第360页
    3《良友画报》,第61期:第35页
    4《良友画报》,第103期:第44页
    1《良友画报》,第45期:第22页
    2《良友画报》,第111期:第49页
    
    1《良友画报》,第89期:第36页
    2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第359页
    3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第336页
    1杨春晓.《良友画报的封面》.《新闻大学》,2004,冬:第52页
    
    1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100页
    2《良友画报》,第85期:第30页
    1《良友画报》,第106期:第48页
    2《良友画报》,第88期:第18页
    3《良友画报》,第87期:第28页-第29页
    1《良友画报》,第103期:第26页
    1《良友画报》,第10期:封底
    2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第160页
    
    1《良友画报》,第100期:第4页
    2《良友画报》,第120期:第20页-第21页
    3《良友画报》,第99期:第22页
    
    1熊月之.《上海通史》第9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227页
    2《良友画报》,第17期:第7页
    3《良友画报》,第51期:第30页
    
    1转引自周晓虹.《社会时尚的理论探讨》.《浙江学刊》,1995,第3期:第63页
    2《良友画报》,第85期:第27页
    3《良友画报》,第100期:第41页
    
    1杨春晓.《解读良友画报的封面》.《新闻大学》,2004,冬
    2梁惠娥.《从<良友>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的时尚特征》.《装饰》,2005,第11期
    
    1《良友画报》,第150期
    2《良友画报》,第101期:第40页
    
    1《良友画报》,第27期:第2页
    2《良友画报》,第58期:第30页-第31页
    3《良友画报》,第119期:第48页
    
    1《良友画报》,第40期:第29页
    2罗丹.《罗丹艺术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第62页
    3《良友画报》,第89期:第28页
    4《良友画报》,第40期:第2页
    5《良友画报》,第85期:第26页
    
    1选自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211页
    2《良友画报》,第50期:第2页
    
    1《良友画报》,第99期:第18页-第19页
    2《良友画报》,第99期:第3页
    
    1《良友画报》,第13期:第7页
    2《良友画报》,第14期:第9页
    3《良友画报》,第26期:第14页
    4《良友画报》,第99期:第3页
    5《良友画报》,第114期:第25页-第26页
    
    1《良友画报》,第84期:第12页-第13页
    2《良友画报》,第157期:第18页
    1《良友画报》,第25期:第39页
    
    1《良友画报》,第41期:第2页
    2《良友画报》,第99期:第3页
    3《良友画报》,第78期:扉页
    4《良友画报》,第106期:第46页
    5《良友画报》,第97期:第3页
    
    1《良友画报》,第99期:第3页
    2马寅初.《中国国货事业发展之障碍及其救济之方法》.《良友画报》,第31期:第32页
    3《良友画报》,第16期:第6页
    
    1《良友画报》,第16期:第35页
    2《良友画报》,第20期:第35页
    3《良友画报》,第38期:扉页
    4《良友画报》,第30期:第9页
    5《良友画报》,第50期:第2页
    6《良友画报》,第32期:第2页
    
    1《良友画报》,第35期:第39页
    2《良友画报》,第28期:第1页
    3《良友画报》,第79期:广告增页
    
    1《良友画报》,第42期:第2页
    2《良友画报》,第40期:第24页
    
    1明耀五.《五三济案经过》.《良友画报》,第26期:第7页
    2梁得所.《编后记》.《良友画报》,第26期:第39页
    3《良友画报》,第37期:第8页
    
    1《良友画报》,第62期:第2页
    2《良友画报》,第62期:第11页
    
    1郑启中.《田中积极政策大纲》.《良友画报》,第64期:第38页
    2《良友画报》,第63期:第2页
    3《良友画报》,第64期:第2页
    4马国亮.《中日英美法意六国军备比较》.《良友画报》,第63期:第2页
    2马国亮.《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02.第247页
    
    1《良友画报》,第27期:第13页
    2严速.《我所知道的新四军》.《良友画报》,第139期:第16页
    1穆木天.《东北的回忆》.《良友画报》,第73期:第17页
    1麦克·克利福特《黑格尔与福柯:迈向不见人影的历史》,张文杰编:《历史的话语》,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p362
    [1] Zygmout Bauman(1991) Modernity and Ambivalence.Cambridge:Polity Press
    [2] Habermas, Jurgen(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Cambridge:MIT Press
    [3] Hartley, John(1996) Popular Reality: Journalism, Modernity, Popular Culture. London: Arnold
    [4] Turner, G(1990)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A Introuction. New York: Routledge
    [5] Wright, Charles R. (1986) Mass Communication: A Sociology Perspective. New York: Random House
    [6] Matei Calinescu(1987)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Durham:Duke University
    [7] Joseph T.Klapper(1960) The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The Free Press of Clencoe,Illinois
    [8] Jing Wu. Imagining Chinese Modernity: Narrative Film, Television drama, and Representatio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Iowa, 2002.
    [9] Mao Jian.New sensations in Shanghai literature and cinema in the 1930s and 1940s.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2
    [10] Paola Voci.Visual dissent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A study of the exhibitionist mode of representation in cinema, literature, and media.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Indiana, 2002.
    [11] Ling-ling Lien. Searching for the new womanhood Career women in Shanghai, 1912—1945.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2002.
    [12] [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3] [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14] [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
    [15] [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李瑞华译.南京:南大书店,2005
    [16] [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17] [英]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邵迎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8] [英]尼古拉斯.《解放·传媒·现代性:关于传媒和社会理论的讨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19] [英]亚当·弗格森.《市民社会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3
    [20]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
    [21] [德]石里克.《伦理学问题》.孙美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2]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3] [加]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24] [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陈德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5] [美]赛弗林,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6] [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王东亮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
    [27] [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8] [英]汤林森著.《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9]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30] [德]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31] [法]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岛子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32] [德]鲁道夫·瓦格纳.《进入全球想象图景:上海的<点石斋画报>》.《中国学术》第八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3] [美]萨姆瓦等.《跨文化传通》.陈南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
    [34]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35]马国亮.《良友忆旧:一个画报与一个时代》.上海:三联书店, 2002
    [36]张颐武.《现代性中国》.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37]周宪.《现代性的张力》.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2001
    [38]蔡勇美,郭文雄.《都市社会学》.台湾:巨流出版社,1984
    [39]罗岗.《帝国、都市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0]李瞻.《世界新闻史》.台湾:三民书局,1983
    [41]唐振常.《上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42]马光仁.《上海新闻史: 1850-1949》.上海:复旦出版社,1996
    [43]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北京:社科出版社,2003
    [44]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二、三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6]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7]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48]甘惜分.《新闻学大词典》.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49]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0]李良荣.《新闻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1]张国良.《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5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3]费孝通.《社会学的探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54]胡绳.《历史和现实》.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55]刘晓枫.《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56]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7]申凡.《新闻采访学纲要》.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6
    [58]吴廷俊.《中国新闻传播史稿》.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59]宋应离.《中国期刊发展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60]苏桂宁《.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硕士论文.暨南大学,2004
    [61]汤静.《良友》画报与美术传播.硕士论文.中央美术学院,2003
    [62]熊月之.《上海通史》第9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3]上海市政府社会局编.《上海工人生活程度》.上海:中华书局,1934
    [1]葛飞.《都市漩涡中的多重文化身份与路向——20世纪30年代郑伯奇在上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第一期
    [2]梁惠娥.《从《良友》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的时尚特征》.《装饰》,2005,第11期
    [3]赵国忠.《赵家璧编<我的良友>》.《出版史料》,2005,第2期
    [4]郑绩.《从<良友>看左翼思潮在大众层面的传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第3期
    [5]吴楣.《自将磨洗认前朝——赏<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出版科学》,2005,第4期
    [6]杨春晓.《解读<良友>画报的封面》.《新闻大学》,2004,第4期
    [7]汤静.《<良友>画报——新型的美术大众传播载体》.《中国书画》,2004,第5期
    [8]王跃年.《从<真相>到<良友>——1912—1937年中国摄影画报简论》.《民国档案》,2004,第3期
    [9]李志雄.《<良友>:画报史上的一朵奇葩》.《广西大学学报》,2003,第6期
    [10]康慨.《<良友>的花样年华》.《新闻周刊》.2002,第4期
    [11]李康化.《<良友画报>及其文化效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第2期
    [12]方晓红.《史可鉴今——从<良友画报>谈起》.《传媒观察》,1995,第2期
    [13]白国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华文画报——访香港<良友>画报社社长伍福强》.《中国工商》,1993,第7期
    [14]张曙光.《全球化:现代性的扩张及其界限》.《哲学动态》,2006,第4期
    [15]汪晖.《传统与现代性》.《学术月刊》,1994,第6期
    [16]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文艺争鸣》,1998,第6期
    [17]李欧梵,汪晖.《什么是“文化研究”?》.《读书》,1994,第7期
    [18]许纪霖.《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第6期
    [19]许纪霖.《近代上海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之建构——20世纪20—30年代<申报》广告研究》.《学术月刊》,2005,第4期
    [20]许纪霖.《都市空间视野中的知识分子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4,第3期
    [21]格雷厄姆·默多克.《以媒体为中介的现代性:传媒与当代生活》.《学术月刊》,2006,第3期
    [22]丁帆.《现代性·民族性·后现代性——关于当前文化语境的对话》.《文艺争鸣》,2001,第6期
    [23]邹诗鹏.《日常生活批判与知性启蒙》.《求是学刊》,1996,第6期
    [24]薛羽《.“现代性”的上海悖论——读<上海摩登——一种新的都市文化在上海1930~1945>》.《博览群书》.2004,第3期
    [25]申凡.《论传播资源》.《现代传播》,1998,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