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基础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我们出生时起,我们就形成了各种各样记录自己一切成长过程的信息,这些信息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不断丰富。现在,人类社会已迈入了信息时代。记载着我们成长轨迹的信息成为了具有价值的交易对象,个人信息所蕴含的管理价值和商业价值日益显现且有不断增长之势。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信息的交流甚为便捷,但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与争议。个人信息遭到不当收集、恶意使用、篡改乃至因信息滥用而扰乱个人生活安宁的情况也日益凸显。因此个人信息保护己成为一个崭新的、全球性的法律问题。面对着越来越失控的信息流转趋势,我们急需出台相应法律来予以规范。
     就个人信息在民事领域的保护而言,有两个主要观点:其一是主张将个人信息作为一种新型的财产权来对待,笔者不赞同此观点。人格权与财产权有着特定的划分标准,个人信息所能带来的财产利益并不是其本身所具有的财产属性,而是因为与人身紧密结合后而产生的经济利益。这一点不同于“财产”,财产无需与任何主体相结合而始生价值。因此,对于个人信息保护不应该以财产权为基础。
     还有观点坚持个人信息保护应以人格权为基础,笔者赞同此观点。个人信息归根结底是不可能脱离人身而独立存在的,或者说脱离了人身的个人信息将毫无价值。个人信息具有极强的人身依附性。当然,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基础选择存在不同,在美国,隐私权是个人信息保护的基础,而在德国,则是以一般人格权为基础。但无论哪种选择,个人信息保护都是与人格权紧密联系的,人格权保护的范围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个人信息亦应成为人格权保护的对象。
     因此,对个人信息进行准确定位,明晰个人信息的属性,明确个人信息保护的民法地位与法理基础,赋予个人对其个人信息以积极保护权利,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政府业已经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立法计划,国务院于2005年启动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程序。中国社科院课题组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已经形成,我国民法典草案和专家建议稿也对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予以了关注。但是,目前我国关于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本文立足于挖掘个人信息保护的人格权基础,以期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构建提供一点基本论证。
Personal information is generated when we were born. Along with the growing process,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is also expanding. Nowadays, we are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object. Personal information contains much value both in governance and transac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ology, 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is extremely convenient, but it also enhances the risk of information infringement. Each kind of information that relates to individual is easily to be leaked, to be illegally collected and to be abused, which cause people's psychological uneasiness and life inconvenient. Therefore,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is becoming a new and worldwide legal issue. Laws protecting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should be drafted eagerly.
     In the area of civil law, there is a viewpoint that the right to personal information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new property right. This viewpoint is not properly. The principle to divide personal rights and property rights is specific. Personal information can bring property interests, but personal information can not be treated as individual’s property. Everything that can be regarded as property must have original interest. But the property interests that personal information contains are not original. Therefore, the fundament of information protection in civil law is personal rights, not property rights.
     There’s another viewpoint that the right to personal information should be regarded as personal right. I agree to this viewpoint. The United States chose Privacy to be the fundament of information protection, and German chose the General Personal Right to be the fundament of information protection. However,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is highly related to personal rights. The personal interests that personal rights protect are also expand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now, personal information should be seemed as one of the objects that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general personal right.
     Therefore,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find a proper fundament to protect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empower everyone the right to protect personal information in case of illegal abuse is significant in nowaday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lready started the legislation plan to protect personal information. The State Council has launched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of enacting“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Act”in 2005. The experts’proposal of“People's Republic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Law”has drafted b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owever, the study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is just at the initial stage, there are still many issues worthy of further research. This paper is focused on discussing the fundament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and intends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system.
引文
1洪林海著:《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第9页。
    2参见:周汉华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第29-30页。
    3洪林海著:《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第8页。
    4周汉华主编:《域外个人数据保护法汇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2页。
    5同上,第12页。
    6同上,第12页。
    7同上,第44页。
    8同上,第398页。
    9同上,第398页。
    10周汉华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第30页。
    11刘德良著:《论个人信息的财产权保护》,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1页。
    12此部分论述的个人信息财产权观点主要是刘德良教授所主张的,具体参见其著作《论个人信息的财产权保护》,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7月版。
    13龙为球著:《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139页。
    14李锡鹤著:《民法原理论稿》,法律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225页。
    15刘德良著:《论个人信息的财产权保护》,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16页。
    16参见:王泽鉴著,《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二版。
    17参见:洪林海著,《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第42-43页。
    18程合红著:《商事人格权论》,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3月,第18页。
    19参见:李晓辉著,《信息权利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17页末-118页首。
    20王泽鉴著,《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二版,第35页。
    21同上,第36页。
    22同上,第124页。
    23龙卫球著,《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302页。
    24同上,第302页。
    25曾世雄著,《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上篇第48页。
    26同上,第49页。
    27参见:王泽鉴教授华政演讲提纲,《人格权保护的客体与展望——人格权的性质及构造:精神利益与财产利益的保护》。
    28此处的隐私权是指美国法中对于隐私权的认识,是一种极为宽泛的隐私概念,不同于大陆法系及我国立法中关于隐私利益的规定。
    29 Frits W. Hondius, Emerging Data Protection in Europe, 1975, p. 98.转引自《个人资料隐私的法律保护》,孔令杰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181页。
    30参见:原文《The Right to Privacy》, Samuel D. Warren and Louis D. Brandeis. http://www. Lawrence.edu/fast/boardmaw/Privacy_brand_warr2.html.
    31参见:徐亮著,《论隐私权》,武汉大学博士论文。
    32阿丽塔·L·艾伦(Anita L. Allen),理查德·C·托克音顿(Richard C. Turkington)著,冯建妹、石宏、郝倩、刘相文、许开辰编译,《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2月版。
    33 Alan F. Westin, Privacy and Freedom,1967。转引自《个人资料隐私的法律保护》,孔令杰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62页。
    34参见:王泽鉴教授华政演讲提纲,《人格权保护的客体与展望——人格权的性质及构造:精神利益与财产利益的保护》。
    35洪林海著:《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第28页。
    36参见:张新宝著,《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第二版,群众出版社,2004年5月版。
    37杨立新主编,《类型侵权行为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154页。
    38参见:张新宝著,《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第二版,群众出版社,2004年5月版。
    39龙为球著,《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303页。
    40郑永宽著,《人格权的价值与体系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61页。
    41王泽鉴著,《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二版,第124页。
    42龙为球著,《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308页。
    43参见:龙为球著,《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4月版,本部分论述参见第311-316页。
    44参见:王泽鉴教授华政演讲提纲,《人格权保护的客体与展望——人格权的性质及构造:精神利益与财产利益的保护》。
    45参见:同上。
    46 [德]卡尔·拉伦茨,王晓哗等译,《德国民法通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73页。
    47同上,第171页。
    48参见:[德]梅迪库斯著,《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02-803页。
    49许文义著,《个人资料保护法论》,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172页。转引自《个人资料保护法原理及其跨国流通法律问题研究》,齐爱民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68页。
    50“人口普查案”的发生在于1982年3月,德国议会(Bundestag)通过了一部人口、职业、住所和工作场所普查法,即《联邦人口普查法》。以该法为依据,联邦政府计划全面统计全国的人口分布状况和社会结构,并需要收集大量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地址、性别、婚姻状况、家庭情况、宗教信仰和职业等。公民需要填写的问卷也包括个人资料,如收入来源、教育背景、往返工作的交通方式和居住情况(包括取暖和供电方式等)。根据该法,可将收集的信息发送至地方政府,供他们用于社区规划和环保等事务。地方政府甚至可将这些信息与住房登记相互匹配,并在必要时修改信息。该法的通过在社会掀起了轩然大波,上百人向法院诉讼,成千上万的公民权利组织要求终止人口普查。在这样的情况下,法院作出临时判决,决定暂时中止人口普查,并最终认定该法违宪。该案件简介参见:《个人资料隐私的法律保护》,孔令杰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85页。
    51洪林海著:《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第36页。转引自:陈起行《资讯隐私权法理探讨——以美国法为中心》,载《政大法学评论》第64期,2000年12月版,第321页。
    52李震山著:《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1年11月版,第277页。转引自:洪林海著,《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第35页。
    53孔令杰著:《个人资料隐私的法律保护》,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94页。
    54 [德]汉斯·哈腾鲍尔:“民法上的人”,孙宪忠译,载《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冬季卷,第399页。转引自《人格权的价值与体系研究》,郑永宽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113页。注释:此段话系法学家奥托·冯·吉尔克(Otto Von Gierk’1841-1921)在1895年出版的《德国私法》一书之语段。
    55 [德]卡尔·拉伦茨著,王晓晔等译,《德国民法通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页。
    56王泽鉴著,《债法原理(三)侵权行为法(1)》,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57王泽鉴著,《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二版,第134页。
    58参见:张新宝著,《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32-33页。《美国侵权行为法(第二次)重述》第652条B至第652条E对四种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作出了具体规定。包括:侵入隐秘、窃用姓名或肖像、公开私生活、公开他人之不实形象。窃用姓名或肖像即指:“为自己使用或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窃用他人之姓名或肖像者,应就侵犯其隐私而承担责任。”该条的特点在于:第一,将公民个人的姓名与肖像确认为隐私权所保护的内容。……
    59参见: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6780561.html。本案原告Haelan Laboratories为一家口香糖制造公司,拥有某职业棒球选手所授予使用其姓名及肖像于一种名为trading card(交易卡)的卡片上的专属权利,以促进销售其口香糖。该棒球选手其后又将此项权利授予其经纪人,该经纪人复将此项使用权让与被告Topp Chewing Gum公司。被告系原告的竞争对手,亦使用该棒球选手的姓名及肖像于商品之上。原告主张其基于第一次授权取得了一个绝对性的法律地位,得禁止被告继续使用该棒球选手的姓名肖像。本件系在纽约州起诉,应适用纽约州权利法案的规定(§50, 51 New York Civil Rights Law)。被告主张,该法规定的隐私权并不保护商业上利益,该棒球选手授予原告契约上的排他性使用权,乃抛弃隐私权的行使,原告并未因第一次授权而取得一种绝对的法律地位,而得对被告有所主张。案件详情参见:http://rightofpublicity.com/pdf/cases/haelan.pdf。
    60王利明、杨立新主编:《人格权与新闻侵权》,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页。
    61张新宝著:《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07页。
    62参见:王泽鉴教授华政演讲提纲,《人格权保护的客体与展望——人格权的性质及构造:精神利益与财产利益的保护》。
    63 [德]卡尔·拉伦茨著:王晓晔等译,《德国民法通论》(上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74页。
    64具体案件参见:http://iip.nccu.edu.tw:8090/iip/document/case_2001_3_12.pdf。
    65 Hans Stoll,“The General Right to Personality in German Law: An Outline of its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gnificance”, in Basil S. Markesinis, ed., Protecting Privacy: The Clifford Chance Lectures Vol 4,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41.转引自:《民法典·人格权法重大疑难问题研究》,王利明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184页。
    66参见:汤擎著,《试论个人数据与相关的法律关系》,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67 Article 1 Object of the Directive 1.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Directive, Member States shall protect the fundamental rights and freedoms of natural persons, and in particular their right to privacy with respect to the processing of personal data. 原文参见: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CELEX:31995L0046:EN:HTML
    68孔令杰著:《个人资料隐私的法律保护》,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102页。
    69参见:齐爱民著,《个人资料保护法原理及其跨国流通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62-63页。
    70齐爱民著:《拯救信息社会中的人格个人信息保护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178页。
    1、周汉华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6年9月版。
    2、李晓辉著,《信息权利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5月版。
    3、王泽鉴著,《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二版。
    4、龙卫球著,《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4月版。
    5、史尚宽著,《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
    6、曾世雄著,《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7、阿丽塔·L·艾伦(Anita L. Allen),理查德·C·托克音顿(Richard C. Turkington)著,冯建妹等编译,《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2月版。
    8、张新宝著,《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第二版,群众出版社2004年5月版。
    9、齐爱民著,《个人资料保护法原理及其跨国流通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10、[德]卡尔·拉伦茨,王晓哗等译,《德国民法通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
    11、[德]梅迪库斯著,《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2、郑永宽著,《人格权的价值与体系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5月版。
    13、王泽鉴著,《债法原理(三)侵权行为法(1)》,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14、刘德良著《,论个人信息的财产权保护》,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7月版。
    15、[澳]胡·贝弗利-史密斯著,李志刚、缪因知译,《人格的商业利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16、齐爱民著,《拯救信息社会中的人格个人信息保护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17、谈李荣著,《金融隐私权与信息披露的冲突与制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18、李锡鹤著,《民法原理论搞》,法律出版社2008年4月版。
    19、屠振宇著,《宪法隐私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20、陈卫佐译,《德国民法典》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1、张莉著,《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7月版。
    22、LEGAL. PRIVACY. AND SECURITY ISSUE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VOLUME 1, COMPLEX 3/06 Institutt for rettsinformatikk.
    23、[美]雷蒙德·S·R·库(Raymond S. R. Ku),米歇尔·A·法伯(Michele A. Farber),阿瑟·J·科克菲尔德(Arthur J. Cockfield)著,《网络信息法案例与资料》,中信出版社,2003年8月版。
    24、孔令杰著,《个人资料隐私的法律保护》,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1、周汉华主编,《域外个人数据保护法汇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10版。
    2、杨立新主编,《类型侵权行为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6月版。
    3、王利明、杨立新主编,《人格权与新闻侵权》,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年版。
    4、王利明主编,《民法典·人格权法重大疑难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1月版。
    5、王利明葛维宝主编,《中美法学前沿对话人格权法及侵权法专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1月版。
    1、洪林海:《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3月。
    2、徐亮:《论隐私权》,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4月。
    3、程合红:《商事人格权论》,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3月。
    4、杜卉卉:《论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3月。
    5、皮海波:《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6、郑素梅:《论我国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7、杨军:《论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8、汤擎:《试论个人数据与相关的法律关系》,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9、杨佶:《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探析》,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10、冯娜:《信息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载当代法学2002年第6期。
    11、于士清:《隐私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1月。
    12、陈静:《隐私权的保护与限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
    13、范亚东:《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14、杨立新、孙博:《国外人格权的历史发展》,载河北法学1995年第4期。
    15、雷译:《论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
    16、王志昆:《论欧盟国家关于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3月。
    17、张莉:《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18、郑永宽:《人格权概念解析》,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19、夏海纲:《信息隐私权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3月。
    20、孙凯:《个人信息权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21、祝蓓蓓:《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22、孙珊珊:《论个人信息的财产权保护》,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3月。
    23、李贤:《论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24、贾淼:《论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25、马慧琴:《论一般人格权在我国民法中的完善》,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
    26、贾晓菲:《自然人人格权本质之探析》,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27、卫巧利:《论一般人格权》,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28、石毅:《论人格权的起源及其本质》,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3月。
    29、屈万芳:《论人格权的本质及其民法保护》,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30、姜伟:《当代美国隐私权理论与法律制度》,载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28卷第3期,2008年3月。
    31、齐爱民:《德国个人资料保护法简论》,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57卷第4期,2004年7月。
    32、齐爱民:《美德个人资料保护立法之比较——兼论我国个人资料保护立法的价值取向与基本立场》,《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33、周健著,《美国<隐私权法>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载情报科学,第19卷第6期,2001年6月。
    34、齐爱民著,《个人信息保护法研究》,载河北法学,第26卷第4期,2008年4月。
    1、《The Right to Privacy》, Samuel D. Warren and Louis D. Brandeis. http://www.Lawrence.edu/fast/boardmaw/Privacy_brand_warr2.html.(Oct.5, 2009)
    2、DIRECTIVE 95/46/EC OF THE EUROPEAN PARA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4 October 1995 on the protec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regard to the processing of personal data and on the free movement of such data 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CELEX:31995L0046:EN:HTML(Feb.10, 2010)
    3、Marlene Dietrich http://iip.nccu.edu.tw:8090/iip/document/case_2001_3_12.pdf (Mar.20, 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