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琴谱集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一篇隶属中国古代音乐史方向的博士学位论文,主要以断代史的研究方法对现存的35种明代琴谱集进行考证、研究。本文按明代琴谱集的刊印时间将其划分为四个时期,从琴谱集、琴谱集所辑琴曲、琴人琴派、琴论以及政治文化对琴乐的影响等五方面进行论述。全文根据琴谱集的发展脉络,共分四章进行论述:
     首先,在第一章“以《神奇秘谱》为代表的明代早期琴谱集”中,从明代早期刊印的五种琴谱集《神奇秘谱》、《五声琴谱》、《浙音释字琴谱》、《谢琳太古遗音》、《黄士达太古遗音》的版本、编辑者、序、跋、曲谱、曲前解题、小标题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工作,提出了“藩王辑谱派系”的概念,并加以论述;总结出:《神奇秘谱》在琴曲解题的撰写、辑曲的选择上都为后世提供了范例。
     其次,本文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浙派徐门”的琴谱集,对这一琴派所辑谱集、琴曲、编谱琴人、琴论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将这一派“去文以存勾剔”的琴学主张与其所辑琴谱、琴曲相结合,印证了现存“浙派徐门”谱集《梧冈琴谱》、《琴谱正传》、《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等四本谱集在编辑时基本遵循“去文以存勾剔”的琴学主张;这一时期的“藩王辑谱派系”谱集《风宣玄品》则开明代琴谱中兼收琴论的先河;《西麓堂琴统》以其收录琴曲170首、首刊琴曲72首、容纳14种外调琴曲等成为明代最为重要的琴谱集之一其中所见的一部分琴曲被证明是唐宋以来的琴曲;《太音传习》与《杏庄太音续谱》中的“曲必有吟”原则一致,后者很有可能是继承了前者。
     再次,万历年间是明代琴谱集刊印最多的时期,共计14种。其中,以万历年间兴起的“琴歌派”琴谱集最多,共计6种,这些谱集内主要以填词琴歌为主。而琴歌的曲调多是前面谱集内已出现的纯器乐琴曲,“琴歌派”的琴人将诗歌、辞赋“捍格”填入这些曲调中,使其难于演唱。这种做法源于明代早期琴谱集《浙音解字琴谱》,是明代琴人批评的对象。万历年间的“虞山派”创始人严澂在其《琴川谱汇序》一文中对当时一度风行的琴歌派所作的低劣的琴歌加以抨击,认为其违背了琴歌的传统。然而,“琴歌派”这种为大量琴曲补文并大胆创作做法,也使“琴歌派”在明代兴盛一时,对明代琴乐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尤其是“琴歌派”新创作的琴歌,其数量和质量亦是明代新创作琴曲中较好的一部分,为后世研究明代琴歌创作提供范例;万历年间琴乐的繁荣发展的迹象也在皇宫内廷中有所体现。继嘉靖年间黄献《梧冈琴谱》之后,又有《玉梧琴谱》、《藏春坞琴谱》、《思齐堂琴谱》三本皇宫内廷谱集刊印于世,其中,《梧冈琴谱》、《玉梧琴谱》和《藏春坞琴谱》三本是明代太监所辑,他们的身份、择曲标准上有相似之处,而《思齐堂琴谱》是一本明后妃的自用谱本。通过对后三本谱集的研究可以发现,明代宫廷琴乐的发展与演变。
     此外,明代晚期是琴谱集刊刻的衰落期,今仅存6种,并且,这6种谱集在明代琴学史上总体价值和地位不高。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新兴琴派迭出“绍兴琴派”、“新安汪氏琴派”、“新琴歌派”等。其中,以尹晔为代表的“绍兴琴派”成为这一时期较为重要的琴派,其继承“虞山派”的琴学主张,主张发挥音乐本身的表现力,而不借助于文辞,尹氏所辑《徽言秘旨》也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谱集之一;“藩王辑谱派系”的最后一部谱集《古音正宗》亦刊刻于这一时期,其中所录的《雁落平沙》成为后世流传的琴曲,而这一琴曲有记载早在宋已流传,说明明代不同时期,琴乐的不同喜爱;“新琴歌派”是本文首次提出的,与万历年间的“琴歌派”相比较,“新琴歌派”在技法上更强调左手的演奏技法,器乐化更强,同时在歌词题材的选定上也由“琴歌派”的儒家思想内容转向道家、佛家思想内容。
     总之,本文力图通过对现存35种明代琴谱集的研究,全面而具体地对明一代琴谱集的发展做一总结,以断代史的研究方法,分析明一代琴谱集的特点、其对清代琴谱集的影响以及其在中国古代琴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This is an ancient Chinese musical history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doctorate thesis, focuses on the history of dating methods in the existing 35 kinds of the Ming Dynasty set Scor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Ming Dynasty Score set by the time of its publica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from the Score set, works, players, School of Qin, Qin theory and political culture on the impact of Qin music on five aspects. Score sets the tex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xt for discuss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ChapterⅠ:From the early Ming Dynasty, Score published five sets " Shenqi Mipu", "Wuyin Qinpu", "Zheyin shizi Qinpu", "Xielin taigu Yiyin","Huangshida taigu yiyin"of the version, edit, and sequence, travel, music scores, song before the problem-solving, subhead, such as detailed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work of "Fanwang Jipu Paixi" concept, and discussed; summed up::In writing song of Guqin problem-solving and choice of music series, " Shenqi Mipu " has provided an exampl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ChapterⅡ:focuses on the "Xumen of Zhepai", The Score set by this series of spectra Guqin school set melody, Guoqin spectrum for people who do Guoqin on a more detail, the one group to text to keep " Quwen Yicun Gouti" of the Qin Xue. Score series and their advocates, Guqin piece combination of the existing evidence, "Wu gang Qinpu", "Qinpu zhengchuan", "Xingzhuang taiyin buyi" and "Xingzhuang taiyin xupu" and so set in four spectral editing to follow the " Quwen Yicun Gouti "of the Qin study stand;" Feng xuan xuan pin "has not only scores but also theory of Qin in the Ming Dynasty. "Xilutang Qintong" included 170 and in its first published 72,14 kinds of external accommodate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Ming Dynasty Score one set, which saw part of pieces proved to be pieces since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ChapterⅢ:Score set is published in the Ming Dynasty period of " Wanli " period, up to a total of 14. Among them, the rise in "Wanli" period, "Qin Ge School" set up to Score a total of six kinds. However, Qin Ming criticized those included in the spectrum focused on low-quality sound of Qin。Cheng Yan, founder of the "Department of Qin Chuan spectrum sequence" of a text was popular at the time of the sound of Qin, poor to send them criticism that its contrary to the traditional sound of Qin. However, Scores of " Qin Ge School" fill such a large number of bold text and creative practice of " Qin Ge School" temporary prosperity in the Ming Dynasty, Ming-qin music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certain degree of contribution, in particular, " Qin Ge School" new creation sound of Qi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is also a new creation in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better part of Score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hrough the studies of "Yuwu Qinpu", "Cangchuwu Qinpu", "Siqitang Qinpu" can be found in the Ming Dynasty court Guoqi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usic.
     Chapter IV:In late Ming period was the decline of Score set period, this only six, and it set in six kinds of spectra Guoqin learn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status of the overall value is not high. Characterized this period, emerging Guqin school occur repeatedly, for example "Shaoxing"、"Xingan wang"、"New Qin Ge pai "and so on. Among them, Ye Yin, represented in the "Shaoxing",it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during this period, its successor"Yushan"ideas of the Qin study that claims to play music for their own performance, and not through the use of diction, "Huiyan mizhi"has also become important in this period;"Pingsha Luoyan" become popular work. generations, and this piece recorded as early as the Song has been to illustrate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People have different aesthetic orientation in the Ming Dynasty,
引文
[1][汉]扬雄撰:《琴清英》(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2][汉]蔡邕撰:《琴操》,见吉联抗辑注:《琴操》(两种),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
    [3][汉]桓谭撰:《琴道》,见吉联抗辑注:《两汉论乐文字辑注》,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
    [4][三国魏]嵇康撰:《琴赋》,见吉联抗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
    [5][后晋]刘煦:《旧唐书》(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6][南朝宋]谢希逸撰:《琴论》,见吉联抗辑注《古乐书佚文辑注》,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
    [7][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8][唐]崔令钦:《教坊记》,任半塘笺订,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版。
    [8][唐]李勉撰:《琴说》,见吉联抗辑注《古乐书佚文辑注》,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
    [9][唐]佚名撰:《琴集》,见吉联抗辑注:《古乐书佚文辑注》,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
    [10][宋]朱长文撰:《琴史》(六卷),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1][宋]赵希鹄撰:《洞天清禄集》,见[清]陶宗仪等编《说郛一百卷》卷十二,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
    [12][宋]僧居月编:《琴曲谱录》(一卷),见[清]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卷三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13][宋]佚名编:《琴苑要录·琴书·曲名》,瞿氏铁琴铜剑楼明抄本。
    [14][宋]何远撰:《春渚纪闻·杂书琴事》,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5][宋]成玉礀撰:《琴论》,引自[明]蒋克谦编:《琴书大全》,见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6][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一版,1998年重印本。
    [17][宋]姜夔撰:《白石道人歌曲琴曲古怨》,清乾隆十四年张奕枢刊本。
    [18][宋]孟元老等著:《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9][宋]王尧臣等撰:《崇文总目》,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20][宋]陈振孙撰(尹小林整理):《直斋书录解题》,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21][宋]周密撰:《齐东野语》,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2][宋]周密撰(傅林祥注):《武林旧事》,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
    [23][元]脱脱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一版。
    [24][元]脱脱撰:《金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
    [25][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一版。
    [26][元]袁桷撰:《琴述》,据《清容居士集》(卷四十四),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27][元]俞琰撰:《炉火监戒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28][元]吴澄撰:《琴言十则》,学海类编本。
    [29][明]晁王栗撰:《宝文堂书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出版,1996年。
    [30][明]宋濂撰:《文宪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出版,1997年。
    [31][明]杨士奇撰:《文渊阁书目》,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5年。
    [32][明]李时勉等纂修:《明太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33][明]谈迁撰:《国榷》,台北:鼎文书局,1978年。
    [34][明]焦竑撰:《献征录》,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
    [35][明]焦竑撰:《国史经籍志》,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
    [36][清]纪昀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37][清]黄虞稷撰(瞿凤起,潘景郑整理):《千顷堂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38][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39][清]叶德辉撰:《书林清话》,自园全书一百二十八种刻本,1935年。
    [40][清]叶昌炽撰:《藏书纪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41][清]查继佐撰:《罪惟录》,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
    [42][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台北:世界书局,1986年。
    [43][明]冷谦撰:《冷仙琴声十六法》,学海类编本。
    [44][明]袁均哲辑:《太音大全集》,见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45][明]朱权撰:《太和正音谱》,涵芬楼秘笈本。
    [46][明]朱权辑:《神奇秘谱》(三卷),见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一册),中华书局,1980年。
    [47][明]懒仙辑:《五声琴谱》,见《琴曲集成》第一册。
    [48][明]龚经等辑:《浙音释字琴谱》(二卷),见《琴曲集成》第一册。
    [49][明]谢琳辑:《太古遗音》(三卷),见《琴曲集成》第一册。
    [50][明]黄龙山辑:《发明琴谱》(三卷),见《琴曲集成》第一册。
    [51][明]朱厚爝辑:《风宣玄品》(十卷),见《琴曲集成》第二册。
    [52][明]黄献辑:《梧岗琴谱》(不分卷),见《琴曲集成》第一册。
    [53][明]汪芝辑:《西麓堂琴统》(二十五卷),见《琴曲集成》第三册。
    [54][明]萧鸾辑:《杏庄太音补遗》(三卷),见《琴曲集成》第四册。
    [55][明]朱珵坦辑:《五音琴谱》(二卷),见《琴曲集成》第四册。
    [56][明]杨表正辑:《(重修)真传琴谱》(十卷),见《琴曲集成》第四册。
    [57][明]蒋克谦辑:《琴书大全》(二十二卷),见《琴曲集成》第五册。
    [58][明]严徵辑:《松弦馆琴谱》(不分卷),见《琴曲集成》第八册。
    [59][明]张廷玉辑:《理性元雅》(四卷),见《琴曲集成》第八册。
    [60][明]刘珠辑:《丝桐内外篇》(二卷),据明刊本传抄晒印。
    [61][清]周庆云撰:《琴史续》,梦坡室刊本。
    [62][清]周庆云撰:《琴史补》,梦坡室刊本。
    [63][清]周庆云撰:《琴书存目》,梦坡室刊本。
    [64][清]张道:《临安旬制纪》,杭州:六艺书局,1930年。
    [65][宋]张端义:《贵耳集》,选自《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66][明]张岱:《陶庵梦忆》,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查阜西编:《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2]中国音乐研究所、古琴研究会编:《历代琴人传》,中国音乐研究所、古琴研究会油印本。1965年,
    [31]唐健垣编:《琴府》(三册),台北:贯联出版社,1971年。
    [4]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北京:中华书,1980年。
    [5]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6]许健编著:《琴史初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
    [7]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古琴曲集》(第一、二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1983年。
    [8]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中国音乐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
    [9]刘再生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版。
    [10]黄翔鹏著:《传统是一条河流》,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
    [11]蔡仲德注释:《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上、下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
    [12]黄翔鹏著:《溯流探源——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
    [13]黄旭东等编:《查阜西琴学文萃》,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
    [14]蔡仲德著:《中国音乐美学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
    [15]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编:《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15]黄翔鹏著:《中国人的音乐和音乐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
    [16]郑祖襄著:《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
    [17]龚一著:《古琴演奏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18]修海林编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19]蔡仲德注译:《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上、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20]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书谱志》(增订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
    [21]吴景略、吴文光著《虞山吴氏琴谱》,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年。
    [22]钱茸著:《古国乐魂——中国音乐文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23]顾梅羹著:《琴学备要》(手稿本),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24]易存国著:《中国古琴艺术》,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
    [25]易存国著:《琴韵风流》,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
    [26]朱晞著:《虞山琴派研究》,常熟:百家出版社,2004年。
    [26]黄大同主编:《尺八古琴考》,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27]林友仁、林晨编:《二十世纪古琴文论目录》,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28]吴文光释谱:《神奇秘谱乐诠》,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
    [1]查阜西:“漫谈古琴”,载《人民音乐》,1954年第5期。
    [2]杨荫浏:“关于七弦琴的问答”,载《人民音乐》,1955年合刊。
    [3]王世襄:“古琴名曲《广陵散》”,载《人民音乐》,1956年第4期。
    [4]管平湖:“从‘幽兰’、‘广陵散’的谱式谈到减字谱的时代问题”,载《人民音乐》,1957年第10期。
    [5]吴钊:“对古琴曲《广陵散》的一些看法”,载《人民音乐》,1957,第2期。
    [6]许健:“古琴家是怎样打谱的”,载《人民音乐》,1958年第1期。
    [7]陈长林:“谈谈古琴曲《龙翔操》和《龙朔操》”,载《音乐研究》1959年第3期。
    [8]许健:“古琴曲中的《胡笳十八拍》,载《音乐研究》,1959年第6期。
    [9]饶宗颐:“宋季金元琴史考述”,载台北《清华学报》,1960年第1期。
    [10]许健:“古琴曲《酒狂》”,载《人民音乐》,1961年第12期。
    [11]吴钊:“《碣石调·幽兰》琴谱文字简介,载《人民音乐》,1962年第11期。
    [12]许健:“姜夔的音乐见解及其琴曲《古怨》”,载《人民音乐》,1963年第12期。
    [13]李祥霆:“记古琴家查阜西先生”,载《人民音乐》,1979年第4期。
    [14]许健、吴钊:“‘冲冠怒亦深’——谈琴曲《广陵散》”,载《人民音乐》,第11—12期。
    [15]林友仁:“嵇康结恨《广陵散》”,载《音乐爱好者》1980年第2期。
    [16]许健:“琴曲《胡笳》”,载《音乐论丛》,1980年第3期。
    [17]许健:“漫谈古琴”,载《中国音乐》,1981第2期。
    [18]许健:“蔡文姬和《胡笳十八拍》”,载《音乐生活》,1981年第6期。
    [19]许健:“从《梅花三弄》看琴曲艺术》”,载《音乐生活》,1981年第12期。
    [20]李翔霆:“略谈古琴音乐艺术”,载《人民音乐》,1981年第4期。
    [21]姚丙炎:“七弦琴曲《酒狂》打谱经过”,载《音乐艺术》,1981年第1期。
    [22]龚一:“七弦琴曲《潇湘水云》及其作者郭楚望”,载《音乐艺术》,1981年第1期。
    [23]李祥霆:“南宋琴曲《古怨》”,载《中国音乐》,1981年第4期。
    [24]吉联抗:“《琴操》考异”,载《音乐研究》,1982年第2期。
    [25]王迪、齐毓怡:“琴曲《广陵散》初探”,载《音乐学丛刊》第2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
    [26]姚丙炎述(林友仁,周子沐记):“琴曲钩沉《乌夜啼》,载《音乐研究》,1983年第4期。
    [27]吉联抗:“桓谭与蔡邕”,载《中国音乐》,1983年第1期。
    [28]李翔霆:“《琴操》撰者辨证”,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
    [29]龚一:“《梅花三弄》是晋曲乎、笛曲乎?”,载《民族民间音乐》,1984年第3—4期。
    [30]李翔霆:“谈《潇湘水云》,载《中国音乐》,1984年第1期。
    [31]许健:“相和歌与琴曲”,载《音乐研究》,1985年第3期。
    [32]陈志平:“《酒狂》的音乐形象及表现手法”,载《中国音乐》,1985年第4期。
    [33]王德埙:“琴曲《广陵散》流变初考”,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弟4期。
    [34]伊鸿书:“琴曲《离骚》”,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年弟1期。
    [35]许健:“评《神奇秘谱》”,载《音乐学丛刊》第4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
    [36]百归:“琴乐中的儒道思想”,载《民族民间音乐》,1986年第4期。
    [37]叶明媚:“琴道——古琴艺术的美学反省”,载《中国音乐》,1987年第4期。
    [38]李士兴:“临清琴曲与明清俗曲”,载《民族民间音乐》,1988年4期。
    [39]戴嘉枋:“《流水》的流变与‘传统音乐’的观念”,载《音乐研究》,1988年第4期。
    [40]王德埙:“琴曲《广陵散》流变考之三——东汉古曲《止息》之发现、鉴定与处理意见”,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41]吕骥:“查阜西先生对古琴艺术的贡献”,载《人民音乐》1991年第4期。
    [42][美]荣鸿增:“古琴曲《酒狂》的标题说明和曲式结构”,载《中国音乐年鉴》,1992年卷。
    [43]唐世璋:“《神奇秘谱》的节奏”,载《中国音乐年鉴》,1992年卷。
    [44]喻辉:“《神奇秘谱》琴曲的调弦法”,载《黄钟》,1994年第1期。
    [45]喻辉:“《神奇秘谱》琴谱的取音方式与音阶类型”,载《黄钟》,1994年第2期。
    [46]李祥霆:“吴景略先生的古琴演奏艺术”,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47]李祥霆:“论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上、下),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3、4期。
    [48]李翔霆:“查阜西先生的古琴演奏艺术”,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49]陈长林:“查阜西先生对现代琴学的贡献”,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50]李鹏章:“怀念查阜西先生”,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51]谢孝苹:“略论查阜西先生在琴学振兴道路上的功勋”,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52]许健:“七弦琴的流派”,载《七弦琴艺术》,1997年第3辑。
    [53]吴文光:“琴调系统及其音乐实证”(上、下),载《中国音乐学》,1997第1,2期。
    [54]李凤云:“《神奇秘谱》及其调意浅探”,载《音乐探索》,2000第2期。
    [55]苗建华:“古琴美学思想研究现状述评”,载《音乐研究》,2000年第2期。
    [58]杨春薇:“《普庵咒》研究”,载《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4期
    [59]王建欣:“琴曲《墨子悲丝》研究”,载《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3期
    [60]吴钊:“明清琴乐多元发展的思考”,载《文艺研究》2002年第2期。
    [61]苗建华:“古琴美学中的儒道佛思想”,载《音乐研究》2002年第2期。
    [62]秦序:“琴乐是一个不断变革发展的多元开放系统”,载《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3期。
    [63]刘承华:“古琴音乐的发展手法及其特点”,载《音乐研究》,2003年第1期。
    [64]罗文:“古琴曲《平沙落雁》版本比较研究”,载《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1期。
    [65]刘承华:“古琴音乐的发展手法及其特点”,载《音乐研究》,2003年第1期。
    [66]苗建华:“琴与士同在——对古琴命运的历史考察”,载《音乐研究》,2003年第2期。
    [67]杨春薇:“琴乐流派源流之考证”,载《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
    [68]吴叶:“从琴曲《大胡笳》、《小胡笳》试探汉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音调”,载《中国音乐学》,2004年第1期。
    [69]徐元勇:“从《三教同声》看明代宗教音乐的存在情况”,载《黄钟》2004年第4期。
    [70]杨春薇:“琴乐流派的结构研究法”,载《中国音乐学》,2004年第4期
    [71]姚岚:“琴乐艺术中琴歌之初探”,载《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
    [72]章华英:“浙派古琴源流述考”,载黄大同主编:《尺八古琴考》,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73]杨春薇:“琴乐流派源流之考证”,载《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
    [74]詹桥玲:“琴歌的历史与现状”,载《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4期。
    [75]马如骥:“古琴曲《秋鸿》打谱探讨”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76]傅衣凌:“明清封建各阶级的社会构成”,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1期。
    [77]郭绍虞:“明代的文人集团”,载《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1983年。
    [78]王毅:“中国士大夫隐逸文化的兴衰”,载《文艺研究》,1989年3期。
    [79严迪昌:“文化世族与吴中文苑”,载《文史知识》,1990年11期。
    [80]严迪昌:“市隐心态与吴中明清文化世族”,载《苏州大学学报》,1991年1期。
    [81]陈宝良:“明代皇帝与明代文化”,载《史学集刊》,1992年3期。
    [82]郭英德:“明代文人结社说略”,载《北京师大学报》,1992年第4期。
    [83]董建和:“明代家学略述”,载《浙江师大学报》,1992年4期。
    [84]董上德、吴观澜:“明人小品”,载《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1期。
    [85]王建光:“明代学子的心态及其价值取向的归宿”,载《史学月刊》,1994年第1期。
    [86]罗筠筠:“雅俗互补,趣味多元:明代审美文化的特点”,载《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2期。
    [87]都樾:“明代宗室的文化成就及其影响”,载《学术论坛》,1997年3期。
    5[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727页。
    6姚品文著:《宁王朱权》,台北:艺术与人文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附录”第3页。
    7参见许健编著:《琴史初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135页。
    8“皇家使用的琴谱在秘阁中收藏,称之为‘阁谱’,太宗以后曾逐渐废弃。到皇祐时(公元1049—1053年)琴谱重又进入秘阁。当时民间流传有很多谱本,官方却独以阁谱为贵”。参见许健:《琴史初编》,第94页。
    9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琴曲集成》(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一版,《神奇秘谱》“据本提要”,第5页。
    10 查阜西:《写在影印<神奇秘谱>)的前面》,载黄旭东、伊鸿书等编:《查阜西琴学文粹》,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393页。
    12 参见许健编著:《琴史初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59—64页。
    13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琴曲集成》(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一版,第171—第186页。
    14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琴曲集成》(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一版,《五声琴谱》“据本提要”第6页。
    15 故宫珍本丛刊:《赐号太和先生全集等三种》(影印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07—108页。
    16 故宫珍本丛刊:《赐号太和先生全集等三种》(影印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14页。
    17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琴曲集成》(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7—第252页。
    18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593页。
    19 《琴曲集成》第一册《浙音释字琴谱》前“据本提要“,第6页。
    20 同上。
    23 王迪:《琴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第1页。
    24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第八十卷《近代曲辞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一版,1998年重印本,第1139页。
    25 任二北讲:“宋人因其唱法有三叠,甚突出,乃改称《阳关曲》或《阳关三叠》。参见任二北《唐声诗》[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18页。
    26 [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唱赚在京师日,有缠令、缠达:有引子、尾声为‘缠令’;引子后只以两腔递且,循环间用者,为‘缠达’”,载孟元老等著:《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97页。
    27 成公亮:《琴曲(文王操)打谱后记》,载《中国音乐学》,1994年第3期,第36页—45页。
    28 同上。
    29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琴曲集成》(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3—第306页。
    30 查阜西:《琴歌的传统和演唱》,载黄旭东等编:《查阜西琴学文萃》,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212—215页。
    31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琴曲集成》(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一版,第307—310页,仅录黄士达“太古遗音序”以及《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二曲。
    32 [宋]僧居月编:《琴曲谱录》(一卷),见[元]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卷三十七),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据涵芬楼1927年11月版影印本。
    33 [宋]僧居月编:《琴曲谱录》(一卷),见[元]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卷三十七),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据涵芬楼1927年11月版影印本。
    34 许健编著:《琴史初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136页。
    35 许健编著:《琴史初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137页。
    36 [宋]郭茂倩撰:《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清商曲辞四”之“西曲下”),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一版,1998年重印本,第690页。
    37 [后晋]刘煦撰:《旧唐书》(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65页。
    38 [唐]崔令钦:《教坊记》,任半塘笺订,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版,第178页。
    39 [唐]李勉:《琴说》,见吉联抗辑注:《古乐书佚文辑注》,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40姚丙炎述,林友仁、周子沐记:《琴曲勾沉·乌夜啼》,载《音乐研究》1983年第4期,第82—90页。
    41姚丙炎述,林友仁、周子沐记:《琴曲勾沉·乌夜啼》,载《音乐研究》1983年第4期,第82—90页。
    44见吴景略、吴文光著:《虞山吴氏琴谱》之“曲目解题”,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10页。
    45 刘晓辉:《元末遗风》(松江文化志),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第35页.
    46 中国音乐研究所、古琴研究会编:《历代琴人传》(四),北京,油印本,1965年版。
    47[清]周庆云撰《琴史续》,梦坡室刊本。
    48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琴曲集成》(第二册)《风宣玄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一版,第1页。
    49[明]刘珠辑:《丝桐内外篇》(二卷),据明刊本传抄晒印。
    50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第204页。
    51戴微《江浙琴派溯流探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3级博士论文。
    52参见中国音乐研究所、古琴研究会编:《历代琴人传》(四),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古琴研究会油印本,1965年。
    53同上。
    54 参见中国音乐研究所、古琴研究会编:《历代琴人传》(四),北京,油印本,1965年版。
    55 [明]刘珠辑:《丝桐内外篇》(二卷),据明刊本传抄晒印。
    56查阜西:《琴歌的传统和演唱》,载黄旭东等编《查阜西琴学文萃》,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212—215页。
    57钱钢等编著:《中国诗学》之《元氏长庆集》,上海,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58《五知斋琴谱》于清康熙六年,即1667编成,康熙五十八年得周鲁封等人支持,由周修改汇纂,徐俊和黄镇校订,康熙六十年刻书,雍正二年,即1724成书。
    59蔡仲德:《<谿山琴况>与前代琴论,兼论<琴况>与<琴声十六法>的关系》,载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第740—745页。
    60 [清]庄臻凤:《诚一堂琴谱》附《诚一堂琴谈》之《集论》,《琴曲集成》第十三册,第444页。
    6161蔡仲德:《<谿山琴况>与前代琴论,兼论<琴况>与<琴声十六法>的关系》,载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第743页。
    62 [明]严道澈:《云松巢集》(目录及两卷),善本,明天启1621——1627。10行20字,白口,四周单边。素书号13845,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63 《云松巢集》卷三《德任侄过云松巢集弹琴》。
    64《云松巢集》卷三《琴谣》。
    65同上。
    66《云松巢集》卷三《夜坐》。
    67《云松巢集》卷四《孤琴》。
    68[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00页。
    69[明]项元汴撰《蕉窗九录》,杭州:西冷印社,1914年(民国3年)。注释本见蔡仲德注释:《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下),第641—645页,下文所引之引文均见于此注释本。
    70许健编著:《琴史初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第149页。
    71王红梅:《<谿山亲笔况>与<琴声十六法>的比较研究》,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年第2期,第45—46页。
    72宋原放、李白坚:《中国出版史》,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年,第147页。
    73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其孙朱允汶建文帝即位,开始削藩,导致燕王朱棣起兵篡位,历时三年,建立永乐王朝,历史上称“靖难之役”。
    74[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117《列传第五·诸王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592页。
    76赵慧儿:《从明代文献中追溯(永乐琴书集成)的历史》,载《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3期,第5一16页。
    77[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永乐琴书集成》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78赵慧儿:《从明代文献中追溯<永乐琴书集成>的历史》,载《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3期,第11页。
    86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一册《谢琳太古遗音》前“据本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页。
    B7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一册《梧冈琴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80年,第373——第441页。
    90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三册《杏庄太音补遗》“徐门正传”,第306页。
    91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三册《琴谱正传》第381—529页。
    92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三册《杏庄太音补遗》,第297—407页。
    93戴微《江浙琴派溯流探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3级博士论文,第15页。
    102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琴曲集成》(第三册)《风宣玄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一版,第1—第277页。
    103此处《太古遗音》是指明袁均哲编:《太音大全集》,载《琴曲集成》(第一册),第19页。
    104此书成书于公元1268年,今仅存明代手抄本,无页码,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室。
    105缪天瑞:《律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第三次修订版),第136页。
    106缪天瑞《律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第三次修订版),第137页,此处的“隔一弦于十徽、十一徽”的调弦法指的是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和南宋朱熹《琴律说》中的调弦法。
    107《琴曲集成》第三册《西麓堂琴统》,第54页。
    108缪天瑞:《律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第三次修订版),第138页。
    109、109、109参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中国音乐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第306页。
    112《琴曲集成》第五册《琴书大全》卷十“弹琴”之“成玉磵琴论”,第304页。
    113《琴曲集成》第五册《琴书大全》卷十一“曲调上”陈敏子“旧谱诸调名”,第217—220页。
    114上面表格中的18种调式除去相同调式和正调调式,还有11种首次刊出的,其他3种见于前谱的是“蕤宾意”、“姑洗意”、“凄凉意”。
    115《琴曲集成》第三册《西麓堂琴统》第277页。
    “116根据《中国音乐词典》可知,现存的琴调有正调(正调中又有不同调式:宫、商、角、徵、羽五个调式)、外调,包括定弦的“慢宫调”、“慢商调”、“清商调”、“慢角调”(“亦名无媒调”)、“侧商调”;包括表明宫音所在弦序、而弦序又以律吕标名的“黄钟调”;又有表明音乐风格及其来源的“凄凉调”、“离忧调”;还有宫商或律吕的起点不同又加以讹传的”清羽调”、“蕤宾调”。此外,还有“间弦调”、“碧玉调”、“玉女调”共十二个外调,第306页。
    117成公亮《琴曲(文王操)打谱后记》,载《中国音乐学》,1994年第3期,第38页。
    118[元]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卷三十七,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据涵芬楼1927年11月版影印本。
    119[宋]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第五十七卷《琴曲歌辞一》),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1998年重印本,第822页。
    120吉联抗辑:《古乐书佚文辑注》,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
    121成公亮:《<洞庭秋思>流变考略》,载《中国音乐学》,1996年第2期,第55页.
    122李祥霆:《古琴曲<欸乃>辩说》,载《人民音乐》,2006年第7期,第62—63页。
    123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一册)《新刊发明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一版,第313—371页。
    124[元]袁桷撰:《琴述·赠黄依然》,据《清容斋居士集》卷四十四。
    125见《琴曲集成》第一册《新刊发明琴谱》谱前“据本提要”第8页。
    126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四册)《太音传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一版,第1—187页。
    127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四册)《步虚仙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一版,第279—295页。
    128参见《琴曲集成》第三册《步虚仙琴谱》谱前“据本提要”,第1—2页。
    129唐健垣编:《琴府》,(三册),台北:贯联出版社,1971年,第221—283页。
    130[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923页。
    131中国音乐研究所、古琴研究会编:《历代琴人传》,中国音乐研究所、古琴研究会油印本,1965年。
    132载《琴曲集成》第五册《琴书大全》“诗下七”,第445页。
    133载《琴曲集成》第五册《琴书大全》“弹琴”,第204页。
    134载《琴曲集成》第五册《琴书大全》“诗下三十一”,第457页。
    136参见成公亮:《琴曲<文王操>打谱后记》,载《中国音乐学》,1994年第3期,第42—45页。
    137见《琴曲集成》第三册《杏庄太音补遗》之《文王》一曲解题,第358页。
    138许健编著:《琴史初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第141页。
    139转引自许健编著:《琴史初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141页。
    140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古琴曲集》(第一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第一版,第129页—第134页。
    141[宋]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卷五十七“琴曲歌辞一”),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一版,1998年重印本,第824页。
    144戈弘:《神奇的<神人畅>》,载《人民音乐》,1994年第1期,第3页。
    145见《风宣玄品》谱前朱厚爝自序,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80年,第1页。
    146[明]刘珠撰:《丝桐内外篇》,据明刊本传抄晒印。
    147《琴曲集成》第一册,《梧冈琴谱》谱后黄献“梧冈琴谱后序”,第441页。
    148《琴曲集成》第二册《风宣玄品》谱前“据本提要”,第1页。
    149“大礼议之争”是指:明世宗朱厚熜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后,统治阶级内部在皇统问题上的政治论争。“始而争考、争帝、争皇,继而争庙及路,终而争庙谒及乐舞。”斗争的焦点是如何确定世宗生父朱祐杬的尊号。实质是世宗通过议礼之争,打击杨廷和等先朝阁臣和言官,确立和巩固自身的统治,推行新政。这一事件从嘉靖即位之初的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开始,至嘉靖十七年(1538)以世宗一方胜利结束,在嘉靖年间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0傅衣凌主编,杨国桢、陈支平著:《中国历史·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0页。
    151傅衣凌主编,杨国桢、陈支平著:《中国历史·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5页。
    152[明]顾宪成撰《小心斋札记》(卷三),清光绪3年,1877年刻本。
    153许健先生讲,“明代琴歌数量很多……琴歌作者往往是多产作家,没有明显的师承渊源,也没有形成有影响的派别……后人以为琴歌作者属于江派,和浙派并立,这是一个误会。”,并且,许先生认为明代所分江派、浙派中的“江派”是指明初以刘鸿为代表的“松江派”。查阜西先生在《琴曲集成》第四册“据本提要”中将杨表正等人列为“江派”,认为有文无文是划分江、浙两派的重要因素。本文认为查先生所用“江派”一词不够恰当,在此文中采纳许先生的意见,将杨表正等琴人用“琴歌派”命名。参见许健:《琴史初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第130页。
    154参见许健:《琴史初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第123页。
    155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四册《重修真传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5—508页。
    153[明]胡应麟撰:《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排印本。
    157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四册《重修真传琴谱》谱前“据本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页。
    158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一册《谢琳太古遗音》谱前“据本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页。
    163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八册《新传理性元雅》,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65—第337页。
    164《琴谱集成》第八册“据本提要”,第2页。
    165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七册《绿绮新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7页。
    166周履靖,字逸之,初号梅墟,改号螺冠子,晚号梅颠,嘉兴(今浙江嘉兴)人。明代医家,性慷慨,善吟咏。尤工书,善山水,兼精人物。著有《夷门广牍》、《梅颠稿选》、《画评会海》等。
    167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八册《琴适》,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62页。
    171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六册《三教同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7—113页。
    172杨春薇《<普庵咒>研究》,载《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4期,第86页。
    173徐元勇《从<三教同声>看明代宗教音乐的存在情况》,载《黄钟》,2004年第4期,第73页。
    174中国音乐研究所、古琴研究会编:《历代琴人传》,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古琴研究会油印本,1965年。
    175参见许健编著:《琴史初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第125—126页。
    176参见李祥霆:《古琴艺术特质辨》,载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2008年第11期,第19—24页。
    177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八册《松弦馆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9—166页。
    178参见朱晞著:《虞山琴派研究》,常熟:百家出版社,2004年,第198页。
    179同上。
    180许健编著:《琴史初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第126页。
    181《琴曲集成》第八册《松弦馆琴谱》谱前“据本提要”,第1页。
    182查阜西:《中国古代音乐名作讲稿(古琴部分解说提纲)》,载黄旭东、伊鸿书等编:《查阜西琴学文粹》,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544页。
    183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六册《藏春坞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85—451页。
    184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五册《琴书大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31页。
    185查阜西:《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年第一版。第52页。
    186《千顷堂书目》是清代藏书家黄虞稷的私人藏书目录,此书目共二十二卷,收书万余卷;《永乐琴书集成》的资料在卷二经部中,内容如下:“永乐琴书集成二十卷莫详纂集姓氏首叙琴次声律次琴制次琴式次琴徽次琴弦次指法次弹琴次历代弹琴圣贤次记载杂录次诗文凡有古典籍中涉于琴者皆备悉之分前后二集今有前集二十卷”。
    187查阜西:《<琴书大全>与<永乐琴书集成>》,载黄旭东、伊鸿书等编:《查阜西琴学文粹》。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53—第54页。
    188《琴曲集成》第五册《琴书大全》“据本提要”,第1页。
    190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六册《玉梧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04页。
    191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四册)“据本提要”,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80年版,第2页.
    192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九册《思齐堂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92页。
    194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四册《五音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9—252页
    195[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01页。
    196《琴曲集成》第四册《五音琴谱》“据本提要”,第1页。
    197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七册《阳春堂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31—466页。
    199[清]吴毓江撰、孙放治点校:《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5页。
    200[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二十八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994页。
    201[北齐]颜推之:《颜氏家训·慕贤第七》(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28页。
    202王建欣:《琴曲<墨子悲丝>研究》,载《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3期,第129页。
    203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古琴曲集》(第一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第216—224页。
    204王迪:《琴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42—第54页。
    205李吉提:《从“理还乱”中走出——琴歌<胡笳十八拍>分析体会》,载《交响》,1999第3期,第20页。
    206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所编:《古琴曲集》(第一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版,第225页。
    207参见许健编著:《琴史初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第143页。
    208严天池:《琴川汇谱序》,《琴曲集成》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209李祥霆:《古琴艺术特质辨》,载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2008年第11期。第19—24页。
    210同上。
    211李祥霆:《古琴艺术特质辨》,载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2008年第11期。第19—24页。
    212参见:同上,第24页。
    213朱唏著:《重评严天池》,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第4期。第46—52页。
    214[明]严澂著:《云松巢集》卷二《杂诗》,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阅览室。
    215朱唏著:《虞山琴派研究》,江苏常熟:百家出版社,2004年,第195页。
    216查阜西:《读<藏春坞谱>严序书后——严天池批判》,载黄旭东等编:《查阜西琴学文粹》,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234—235页。
    217柏杨著:《中国人史纲》(下),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第75页。
    219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九册《太音希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7—237页。
    220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十册《太音希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236页。
    225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八册《乐仙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39—442页。
    226此曲较《神奇秘谱》中《离骚》有所变化,音乐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原来的18段扩展为22段
    227《琴曲集成》第八册《乐仙琴谱》“据本提要”,第3页。
    228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九册《古音正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41—379页。
    229[清]周庆云撰:《琴史续》,梦坡室刊本。
    230[清]张廷玉纂修:《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985—2986页。
    231《琴曲集成》第九册《古音正宗》谱前“据本提要”,第.3页。
    232同上。
    233《琴曲集成》第九册《古音正宗》前“据本提要”,第2—3页。
    234同上。
    235[清]张道撰:《临安旬制纪》,杭州:六艺书局,1930年。
    236[清]徐汝瓒修,清乾隆20年,即1775年。。
    237[清]周庆云撰:《琴史续》,梦坡室刊本。
    238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九册《义轩琴经》,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97—444页。
    239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九册《义轩琴经》,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45—-451页。
    240《琴曲集成》第九册《陶氏琴谱》“据本提要”,第4页。
    241杨春薇:《<普庵咒>研究》,载《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4期,第86页。
    24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古琴曲集》(第一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第203—-210页。
    243顾梅羹著:《琴学备要》(上),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第254页。
    244[宋]张端义撰:《贵耳集》,选自《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245顾梅羹著:《琴学备要》(上),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第211页。
    246参见许健编著:《琴史初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第139—140页。
    247[明]张岱著:《陶庵梦忆》卷二之《绍兴琴派》,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3页。
    248[明]张岱著:《陶庵梦忆》卷三之《丝社》,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3页。
    249[明]张岱著:《陶庵梦忆》卷八之《范与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24页。
    250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十册《徽言秘旨订·尹芝仙先生传略》,北京:中华书局,1982,第245页。
    251戴薇:《绍兴琴派的历史寻踪》,载《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2卷第4期。第9页。
    252《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十册《.徽言秘旨·两手合用指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6页。
    253戴薇:《绍兴琴派的历史寻踪》,载《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2卷第4期。第11页。
    254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十册《徽言秘旨·右手指法详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5—17页。
    255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十册《徽言秘旨·左手指法详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8—29页。
    256《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十册《.徽言秘旨·两手合用指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5页。
    257[明]张岱:《琅嬛文集·与何紫翔》,载蔡仲德注释:《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46页。
    258《琴曲集成》第九册《古音正宗》谱前“据本提要”,第2页。
    259朱晞著:《虞山琴派研究》,常熟:百家出版社,2004年,第250页。
    260同上,第258页。
    261同上,第258页。
    262朱晞著:《虞山琴派研究》,常熟:百家出版社,2004年,第194页。
    236许健编著:《琴史初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第150页。
    264参见许健编著:《琴史初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第58页。
    265[元]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卷三十七,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据涵芬楼1927年11月版影印本,具体见附录一。
    266见《瞿氏铁琴铜剑楼》明抄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具体见附录一。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