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音乐打谱之理论与实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古琴音乐的打谱既是一项以复原古曲为宗旨的琴学研究工作,同时又是带有限定性的艺术创造活动。打谱者依据传承下来的古琴曲谱,凭借自身的弹奏经验与艺术诠释而将古谱再现、重建并赋予生命!打谱的过程,涉及到音乐史学,版本学、文献学、乐律学、历史学、指法翻译及琴谱考证等诸方面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管平湖、吴景略、姚丙炎等前辈琴家在琴乐打谱方面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为琴乐打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琴乐打谱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全文分琴乐打谱理论梳理、琴乐打谱方法探析、前辈琴家打谱个案研究、古琴打谱实证分析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考察琴乐打谱概念及其由来,传统古琴记谱法的历史变迁,琴乐打谱的学术意义,近代以来琴乐打谱的实践与演变,以期对古琴音乐打谱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一些学理层面的梳理与探讨。
     第二部分为琴乐打谱的方法探析。通过对打谱过程中琴谱版本的选择与研究、琴曲内容与相关人文背景之分析、谱字之校勘、古琴指法谱字之解读与诠释、节奏的处理与安排、琴曲结构布局与旋律发展手法之分析、弹奏与定谱七个部分的探讨,以期对琴乐打谱的方法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归纳与总结。其中涉及文献学、版本学、古谱学、古琴指法分类及唐宋元明古琴指法流变之考辨、古代琴曲的结构模式及创作规律等问题的研究。
     第三部分为前辈琴家打谱个案研究。本节择取在琴乐打谱方面卓有成就的管平湖、姚丙炎两位前辈琴家,对其打谱的《广陵散》、《酒狂》等琴曲的分析研究,探讨其打谱活动的方法和个性风格,总结前辈琴家的打谱经验及示范性意义。
     第四部分为琴曲打谱的实例分析。本节择取《碣石调·幽兰》一曲,对其版本、乐曲内容、指法处理、节奏安排等方面进行探讨,并通过不同琴家打谱的(《碣石调·幽兰》的横向比对,以阐述古琴音乐打谱中的个性与风格特征。
     最后就建立琴乐打谱所应遵循的学术规范以及琴乐打谱之本质问题,提出几点思考与看法。
     古琴音乐是人类音乐文明在旋律、曲目、技法、音乐思想方面达到最高水平的范例之一。琴曲的打谱将向人们展示出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古代琴乐作品,为继承、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提供生动的实例。本文通过对琴乐打谱的概念、意义、历史、方法的探讨与琴乐打谱个案与实证的分析,以总结前辈琴家的打谱经验,树立琴乐打谱之学术规范与严谨学风,从而为今后开展有体系的打谱,作一学理层面的铺垫。本课题对于当下古琴音乐遗产
Dapu of the Guqin art is not only a research job aiming to recover the ancient pieces, but also a restrained art creation activity. The Dapu artist accords with the ancient originals, and depends on his playing experience and art understandings to restore, reproduce and give new life to the ancient pieces. This process involves the fields of music historiography, edition, literature, tone-system, historiography, fingering translation and textual research. Since the 50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artists of Guam Pinghu, Wu Jinglue, Yao Bingyan have done a lot in this field and have gained a lot of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will do some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n four parts, that is, the carding of the theory,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laying methods, the example of old artists' experience and the demonstration analysis.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carding of the theory.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relevant Dapu theory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concept, the historical variance, the scientific meaning, the recent practice and evolution.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Dapu methods. It has seven sub-parts, that is, the choice and research of the chart,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and background, the emendation of the chart, the explanation of the fingering, the management of the rhythm, the analysis of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and the playing skills. The aim of this part is to analyze, explore and summarize the Dapu methods. This part involves the studies of edition, literature, ancient piece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evolution of fingering in the Dynasties of Tang, Song, Yuan and Ming, the structure model and creation rule.The third part is about the research of the example from old artists' experience. The artists are Mr.Guan Pinghu and Mr.Yao Bingyan. The examples are Guangling Verse(Guangling San)and The Drunkard (Jiukuang). Using these examples, the author wants to study the 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summarize their experience and significance. The fourth part is about the demonstration analysis.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chooses the pieces, Orghid in seclusion in Jie Shi DiaoQie Shi Diao You Lan)to do some exploration in edition, content, the fingering, the management of rhythm. What's more, the author does some 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t methods to play the same pieces in order to show the different characters of the artists.In the last, the author brings forward some thinkings about setting up the rule and the nature of Dapu.The art of Guqin is one of the great examples which has achieves very high level of human musical civilization in rhythm, pieces, skills, music idea. Dapu will show us the rich and colorful pieces of Guqin, and supplies us vivid examples to heritage and develop the art of Guqin.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concept, meaning, history and method of Dapu, analyzes the example and demonstration of Dapu,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s the old artists, and sets up the rule and style of Dapu in order to deepen the practice of Dapu in the future. The ideas in this article also have an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meaning to the save and protection of the art of Guqin heritage.
引文
【北魏】 陈仲儒撰,[日]林谦三抄《琴用指法》,中国艺术研究院藏复制本.
    【明】 朱权《神奇秘谱》(上、中、下卷),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影印本.
    【清】 祝凤喈:《与古斋琴谱》四卷,清咸丰五年(1855)刊本。
    【清】 张鹤:《琴学入门》,1864年刊本。
    【清】 唐彝铭等:《天闻阁琴谱》十六卷,清光绪二年(1876年)刊本。
    【清】 秦维瀚:《蕉庵琴谱》,清光绪三年(1877)刊本。
    杨宗稷:《琴学丛书》四十三卷,1911-31年刊本,舞胎仙馆刻本。
    徐立荪、邵大苏编《梅庵琴谱》,1931年刊本。
    管平湖:《胡笳十八拍》,1951年,管平湖手稿。
    杨荫浏、侯作吾编《古琴曲汇编》(第一集),北京:音乐出版社,1956年1月。
    王生香编著《神奇秘谱指法一斑》(附试拍初稿),南京市文化局印,1957年2月,油印本。
    查阜西编《幽兰研究实录》(第一、二、三辑),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出版(内部资料),1957年4月,油印本.
    杨荫浏、阴法鲁:《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年8月.
    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编《广陵散》,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年
    汪孟舒编《乌丝栏指法释》,油印本,1957年
    管平湖、汪孟舒、王迪:《古指法考》,油印本,1958年
    查阜西编纂《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1-17册),1958年,油印本
    徐立荪:《广陵散研究》(内部参考资料第1号),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出版,1958年,油印本.
    查阜西编纂《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年第1版,2001年第2版
    沈草农、查阜西、张子谦编著《古琴初阶》,北京:音乐出版社,1961年10月.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琴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始陆续出版,共24册,现已出16册.
    查阜西:《溲勃集——查夷平阜西先生关于民族音乐撰文遗稿选编》(第一、二、三册),1977年10月,油印本.
    王迪:《琴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6月。
    查阜西打谱,李焕之记谱编唱及演奏:《苏武——古琴弦歌歌唱》,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6月.
    吴文光:《明代<神奇秘谱>上卷“太古神品”研究》(油印本),1982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古琴曲集》第一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7月第2版.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古琴曲集》第二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
    《第二次全国古琴打谱学术经验交流会材料汇辑》(第一、二、三、四册)(内部资料),198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料馆藏油印本.
    王迪、齐毓怡:《琴曲<广陵散>初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印(内部交流资料),北京:1984年。
    《第三次全国古琴打谱学术经验交流会材料汇辑》(上下册)(内部资料),1985年5月,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料馆藏油印本。
    王德埙:《中国乐曲考古学理论与实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龚一:《古琴演奏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8月.
    吴景略、吴文光:《虞山吴氏琴谱》,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
    《第四次全国古琴打谱学术经验交流会材料汇辑》(上下册)(内部资料),2001年8月,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料馆藏油印本。
    吴文光:《神奇秘谱乐诠》,2004年,自印本。
    顾梅羹:《琴学备要》(手稿本),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姚丙炎编著《唐代陈拙论古琴指法》,香港:恕之斋文化有限公司出版,2005年10月.
    张子谦:《操缦琐记》(全十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0月.
    查阜西:《幽兰指法集解》,《民族音乐研究论文集》第1集,1956年9月.
    王生香:《拍节考证》,见《神奇秘谱指法一斑·附》,南京市文化局油印(内部资料),1957年2月.
    菅平湖:《从“幽兰”“广陵散”的谱式谈到减字谱的时代问题》,《人民音乐》1957年10月.
    管平湖:《欸乃》,《音乐论丛》,第5辑.
    许健:《古琴曲<酒狂>》,《人民音乐》1961年第7、8期合刊,第53-55页。
    吴钊:《碣石调幽兰谱——琴曲文字谱简介》《人民音乐》1962年第3期.
    查阜西:《古琴古代指法的分析》,《琴论缀新》第1辑,1962年5月.
    姚丙炎:《关于发掘<玄默>的札记》,《琴论缀新》第2辑,1963年6月.
    汪孟舒:《<碣石调·幽兰>校勘》,《琴论缀新》第2辑,1963年6月.
    顾梅羹:《<广陵散>古指法考释》,《琴论缀新》第2辑,1963年6月.
    徐立荪:《试弹<长清>的初步体会》,《琴论缀新》第3辑,1964年。
    姚丙炎:《发掘<孤馆遇神>的感受和设想》,《琴论缀新》第3辑,1964年.
    张子谦:《发掘琴曲<长清>的心得》,《琴论缀新》第3辑,1964年.
    王生香:《我对发掘琴曲的几点体会》,《琴论缀新》第3辑,1964年.
    吴钊:《漫谈七弦琴减字谱的创制问题》,《琴论缀新》第3辑,1964年.
    许健:《古琴家是怎样打谱的》,《人民音乐》1958年第1期。
    胡炳坤:《妙手回春——记古琴家姚丙炎的打谱活动》,《人民音乐》1963年第3期.
    张子谦、龚一:《七弦琴谱的沿革与发展》,《音乐艺术》1980年第3期.
    姚丙炎:《七弦琴曲<酒狂>的打谱经过》,《音乐艺术》1981年第1期。
    吴文光:《琴曲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1982年2月.
    姚丙炎:《琴曲钩沉(选刊)——<屈原问渡>、<孤馆遇神>后记》,《琴论缀新》第5辑,1981年3月.
    李民雄:《古琴打谱浅释》(上),《音乐艺术》1982年第4期。
    李民雄:《古琴打谱浅释》(下),《音乐艺术》1983年第1期。
    姚丙炎述,林友仁、周子沫记:《琴曲钩沉·乌夜啼》,《音乐研究》1983年第4期.
    何昌林:《古谱与古谱学》,《中国音乐》1983年第3期.
    成公亮:《古琴音乐天地的旅行者——悼念古琴家姚丙炎先生》,《齐鲁艺苑》1983年第3期。
    陈应时:《琴曲<广陵散>的谱律学考释》,《中国音乐》1983年第3期.
    陈应时:《琴曲<碣石调·幽兰>的音律:<幽兰>文字谱研究之一》,《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吴文光:《论古琴音乐的情感形象生理记录法》,《音乐研究》1984年第3期。
    管平湖:《欸乃》,《音乐研究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原载《音乐论丛》第5期。
    陈应时:《评管平湖演奏本<广陵散>谱》,《音乐艺术》1985年第3期,第18-23页。
    林友仁:《琴乐考古构想》,《音乐艺术》1985年第4期。
    戈弘:《丰硕的成果,难忘的友情——第三次全国古琴打谱学术经验交流会侧记》,《人民音乐》1985年第8期.
    凌律:《古琴曲的打谱》,《上海音讯》1986年第2期.
    姚公白:《姚丙炎的古琴打谱》,《上海音讯》1986年第2期.
    荣鸿曾著、许健译:《打谱——七弦琴音乐再创作的过程》,《中国音乐学》1988年第2期.
    伊鸿书:《琴用指谱辨正》,《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
    吴兆基:《我对古琴曲<秋塞吟>的理解》,载上海《今虞琴讯》第4期第7-8页,1989年.
    龚一:《大雅打谱七议》,载上海《今虞琴讯》第4期第8-9页,1989年.
    洛秦:《谱式:一种文化的象征——古琴谱式命运的思考》,《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1期.
    梁铭越《古琴曲<碣石调·幽兰>的自律结构学》,《音乐研究》1991年第1期.
    查阜西传授,黄礼仪整理《古琴音乐》,《音乐研究》1991年第1期.
    王迪:《有关古琴律制的断代问题——与陈应时同志商榷》,《音乐研究》1991年第4期,第37-41页.
    唐世璋《<神奇秘谱>的节奏》,《中国音乐年鉴》1992年.
    陈应时:《再谈琴律的历史分期——兼答王迪同志》,《音乐艺术》1992年第2期第16-21页.
    王德埙:《(?)法研究与六家<幽兰>打谱之比较——唐抄本“碣石调·幽兰”考证之一》《民族艺术》1992年第3期.
    王德埙:《百余年间<幽兰>古谱之研究述评》,《民族艺术》,1993年第1期
    王德埙:《六家<幽兰>打谱中的“却指”与“转指”——唐抄本<碣石调·幽兰>又考》《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喻辉:《古琴减字谱音高信息电脑自动处理原理》,《交响》1993年第1期.《在音乐太空中遨游的琴家——姚丙炎》,《音乐爱好者》1993年第1期.
    吴文光:《<碣石调·幽兰>系列研究论文(王德埙)读后》,《中国音乐》1993年第4期.
    喻辉:《<神奇秘谱>琴谱的取音方式与音阶类型》,《黄钟》1994年第2期.
    成公亮:《琴曲<文王操>打谱后记》《中国音乐学》1994年第3期.
    王德埙:《<碣石调·幽兰第五>抄卷的结构研究》,《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第3-4期.
    戈弘:《神奇的<神人畅>——与古琴家丁承运一席谈》,《人民音乐》1994年第11-12期.
    王德埙:《<碣石调·幽兰>卷子谱点注》,《中国音乐学》1995年第1期.
    朱默涵:《琴曲打谱之美学探微》,《乐府新声》1995年第1期.
    邵元复:《<搔首问天>琴曲考证》,1995年第二届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论文.
    龚一:《<离骚>打谱六议》,1995年第二届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论文.
    刘正春:《琴曲<大雅><中秋>打谱的体会》,1995年第二届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论文。
    刘正春:《<中秋月>琐言》,1995年第二届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论文.
    刘正春:《打谱浅说》,1995年第二届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论文.
    李禹贤:《对闽南派琴曲<风云际会>考研与打谱》,1995年第二届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论文.
    曾成伟:《古琴曲<高山>的打谱体会》,1995年第二届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论文
    成公亮:《弹琴前的话——关于新打谱的三首古琴曲》,1995年第二届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论文.
    秦序:《琴乐“活法”及其谱式优劣之我见》,《中国音乐学》1995年第4期.
    王迪:《中国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的艺术生涯》,《管平湖古琴曲集》(文字本)第1-6页,香港: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成公亮:《打谱是什么》,《音乐研究》1996年第1期.
    成公亮:《<洞庭秋思>流变考略》,《中国音乐学》1996年第2期.
    王德埙:《论<碣石调·幽兰第五>文字谱乐曲考古框架网络图》《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王德埙:《<碣石调·幽兰>卷纸谱指法集注》《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7第1期。
    吴文光:《琴调系统及其音乐实证》(上),《中国音乐学》1997年第1期.
    吴文光:《琴调系统及其音乐实证》(下),《中国音乐学》1997年第2期.
    戴微:《琴曲<碣石调·幽兰>谱版本研究》,《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John Thompson (唐世璋):《希声——<浙音释字琴谱>13首琴曲的打谱》,香港:1997年。
    吴文光:《<碣石调.幽兰>研究之管窥》,《中国音乐》2000年第2期.
    王德埙:《论文字记谱法的内在矛盾》《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第3期.
    徐元勇:《中国古代乐谱比较述略》,《音乐探索》2001年3期第11-16页.
    孙志鸿:《中国古代记谱法的文化解读》,《齐鲁艺苑》,2001年第1期,48-51页.
    戴晓莲:《合参琴谱——个性化的打谱体现》,《中国音乐》2001年第2期.
    吴文光:《吴景略的<潇湘水云>及琴曲版本》,台北世纪古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
    林友仁:《在谱式的背后——对中国古谱的再认识》,《音乐艺术》2001年第4期.
    吴文光:《打谱探赜》,2001年第四届全国古琴打谱会论文.
    赵宋光:《七弦琴定弦过程数学方程的建立与求解》,2001年第四届全国古琴打谱会论文.
    李玫:《用数理研究的方法解读<琴书大全>中的计量方法》,2001年第四届全国古琴打谱会论文.
    章华英:《关于古琴音乐打谱的思考》,2001年第四届全国古琴打谱会论文.
    李明忠:《古琴传世减字谱的打谱》,2001年第四届全国古琴打谱会论文.
    朱默涵:《顾梅羹先生的打谱》,2001年第四届全国古琴打谱会论文.
    杨春薇:《琴曲<遁世操>打谱解说》,2001年第四届全国古琴打谱会论文.
    汪铎:《古曲<白雪>明清时期演变趋势探讨》,2001年第四届全国古琴打谱会论文.
    谢俊仁:《明朝琴谱按音徽位是否“简略”记谱法》,2001年第四届全国古琴打谱会论文.
    周畅:《坚持实施古琴打谱工程》,2001年第四届全国古琴打谱会论文
    孙新财:《电脑打谱的基本问题》,2001年第四届全国古琴打谱会论文.
    马俊国:《杨时百与近代琴学》,台湾:华梵大华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
    王世襄:《试记管平湖先生打谱》,见《锦灰三堆》第90-9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7月.
    周庆云:《琴史续》八卷,《琴史补》二卷,梦坡室藏本,1913年刊本.《琴苑要录》,民国冯水据铁琴铜剑楼藏本抄。
    今虞琴社编《今虞琴刊——研究古琴之专刊》,上海:今虞琴社出版(内部资料),1937年5月。
    纽恩堡著,陈登颐译《记谱法》,北京:音乐出版社,1958年3月。
    丘琼荪《白石道人歌曲通考》,北京:音乐出版社,1959年6月。
    吴钊、赵宽仁、伊鸿书、古宗智编选《中国古代乐论选辑》(内部参考资料第134号),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班编辑出版,1962年12月.
    陈垣:《校勘学释例》,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5月。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历代琴人传》(1-6册)(内部资料),1961年油印本。
    军驰、李西安编《民族曲式与作品分析》,北京:音乐出版社,1964年6月.
    柏斯·该丘斯著,缪天瑞译《音乐的构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6月第3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清代琴谱著见琴人名录》(上、下册)(内部参考资料第193号),1965年油印本。
    Robert Hans Van Gulik: "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 Tokyo: Sophia University, 1969.
    Robert Hans Van Gulik: "HSIK 'ANG and his Poetical Essay on the Lute". Tokyo: Sophia University, 1969.
    许健:《琴史初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
    谷成志:《音乐句法结构分析》,北京:华乐出版社,1998年5月.
    张世彬:《中国音乐史论述稿》,香港:友联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
    吉联抗译注《两汉论乐文字辑注》,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7月.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2月.
    叶栋:《民族器乐的体载与形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2月.
    杨荫浏等:《语言与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中国音乐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6月.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音乐研究文选》(上、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9月.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
    黄翔鹏:《传统是一条河流》,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
    吉联抗辑注《琴操》(两种),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8月.
    吉联抗辑注《古乐书佚文辑注》,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12月.
    叶明媚:《古琴音乐艺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1年1月.
    [清] 王坦《琴旨》,《四库全书》经部·乐类第三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
    [宋] 朱长文等《琴史》(外十种)(四库艺术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
    黄翔鹏:《溯流探源——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2月.
    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12月第2版.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资料室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中国音乐音响目录》,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年1月.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音乐学文集》,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年3月.
    叶明媚:《古琴艺术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4年4月.
    洪湛侯:《中路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
    查阜西著,伊鸿书、吴文光等编:《查阜西琴学文萃》,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8月.
    沙汉昆:《旋律发展的理论与应用》,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年3月.
    黄翔鹏:《中国人的音乐和音乐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3月.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4月.
    黄翔鹏:《乐问》,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0年7月。
    刘琳、吴洪泽:《古籍整理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上、下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第2版.
    管锡华:《汉语古籍校勘学》,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12月。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2版.
    姚伯岳:《中国图书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版.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资料室编《中国音乐书谱志》(增订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3月第2版.
    曹本冶、乔建中、袁静芳主编《中国音乐研究在新世纪的定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下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3月.
    杨瑞庆:《中国民歌旋律形态》,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6月.
    陈应时:《中国乐律学探微——陈应时音乐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2月.
    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0月。
    吕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2月。
    陈应时:《敦煌乐谱解译辨证》,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6月.
    王世襄:《锦灰三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7月.
    吴晓萍:《中国工尺谱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10月。
    查阜西:《太古遗音考》,《音乐研究》1958年第1期.
    许健:《古琴曲中的<胡笳十八拍>》,《音乐研究》1959年第6期.
    饶宗颐:《宋季金元琴史考述》,台北《清代学报》新2卷第1期,1960年.
    何昌林:《中国俗字谱与拜占廷乐谱》,载《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
    [日] 林谦三,平出久雄著,饶宗颐译《琵琶古谱之研究——《天平》《敦煌》二谱试解》,载《音乐艺术》1987年第2期,第1-11页
    黄翔鹏:《工尺谱探源》,载《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第8-12页.
    甘绍成:《古琴曲<酒狂>的结构探讨》,
    何昌林:《从古谱符码译解到古曲生命复苏——就唐传日本《五弦谱》之研究答NHK京都电视台主持人问》,载《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 第3期,第4-9页.
    刘明澜:《中国传统器乐的节拍与古诗词曲音乐》,《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陈应时:《评“复合律制”》,《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陈应时:《评<“琴律”研究>》,《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陈应时《古谱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王丹:《泠泠七弦响彻太空——忆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载《国际音乐交流》1997年第1期,第67-68页.
    张林:《试论中国与欧洲音乐节拍体系》,《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麻丽冰:《关于姜白石歌曲译谱中的几点商榷意见》,载《音乐研究》1998年第2期,第14-18页.
    张林:《节拍观念纵横谈》,《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钱茸:《试论中国音乐中散节拍的文化内涵》,《音乐研究》1996年,第4期.
    陈应时:《再谈“复合律制”》,《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乔建中《现代琴学论纲》,载《天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陈应时、王小盾:《唐传古乐谱和与之相关的音乐文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薛雷:《谈谈中国传统音乐节拍感》,《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张林:《走出“古今节拍一律论”的阴影——谈中国传统音乐节拍》,《音乐研究》2001年第3期。
    李西安:《汉语诗律与汉语旋律》,载《音乐研究》2001年第3期,第3-12页。
    修海林:《有关古谱译解学理层面的几点认识》,《中国音乐》2002年第1期.
    陈应时:《中日琵琶古谱中的“、”号——琵琶古谱节奏解译的分歧点》,《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陈应时:《论<东皋琴谱>的琴律》,《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陈明礼:《论音乐中的节拍二重性》,《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胡向阳:《古琴曲的宏观结构及材料运动形态》,《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乔建中:《一生的琴缘——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国乐大师CD专辑”系列制品述评<管平湖>》,载《中国音乐学》2004年第1期,第142-144页.
    马柯、朱培科:《中国民族音乐节拍的基本形式》,《美与时代》,2005年第6期.
    唐三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可能完成的使命吗?》,《北京周报》(英文版)2005年第41期
    王世襄:《多才多艺的管平湖先生》,见《锦灰三堆》第151-15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7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