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神话英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一种最初的文化形态,神话是人类历史早期甚至史前时期的一种文化整体形式。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初民以心灵解释宇宙万物,于是产生了人类自古以来最美的幻想——神话。神话离不开人的创造,而能成为神话中书写的角色人物,则是众人中少数的优秀者:英雄。
     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由于思想、价值观不同,所产生的英雄形象也各有千秋,中西神话中对英雄的不同取向也因此而产生。在神话的演进过程中,神话思想经由无数的哲学家统整集结,阶段性地呈现出某种定式,而后人继承思想时,不同的判断标准使他们看待过去固有神话的角度发生偏移,于是用新的思想背景下的价值观重新解释神话。坎贝尔说:“神话是众人的梦,梦是现实的神话。”这句话,正说明人、神话跟现实之间的关联。
     于是,“神话——反应思想——集结为哲学——哲学思想再诠释——新型神话产生——神话”这个循环模式就在过去的历史文献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于我们眼前。
     如同人类学分析生物衍变一样:同样物种在不同环境下,会逐渐跟着环境演变。原始神话,也在不同的本体文化环境和哲学思想中,发展出不一样的英雄型态。
     本论文共有六章。绪论章先以目前既有的神话学研究为基础,界定出本文所使用概念、研究范围、方法和英雄类型,以确定神话和哲学思想形成的相关性。第一到第四章,以英雄类型在中国神话中取材,找出为什么在中国神话中会有这种类型的英雄产生;并与西方主流神话做比较,了解为什么在中国哲学思想下,会产生属于中国型的神话英雄,及他们所具有的价值意义何在。最后,在结论章统合各类英雄的意义,统整中国神话演变中所反映的思想,以及成就中国的独特文化的内在因素。
     中国是现今仅存数千年文化不变的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初民的神话观念密不可分,而集结初民思想的神话和哲学在历史传承中的相互诠释,形成了中华文化稳定生长的内在因素。在新的社会、新的哲学成形中,我们可以再度诠释出属于我们的新神话,并找出其历数千年而不衰的积极面,让先秦神话英雄能在新时代文化重构中再现其恒久至善的品质,并成为人们心灵的依归及效法目标。
The myth is an ancient or oxygen comprehensive culture form as one of original cultural patterns of previous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Under the animalism guide, the primitive explain every things of the world by their psyche,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most wonderful illusion——Myth, since the beginning of history. The myth is reliant on the creations of people and become the lettering characters of Myth story, and they are a few excellent ones in masses——hero.
     The figures of heroes differ from various nations for their different thoughts and the sense of worth, as the result, the tropism to hero of west and east come into being. In the process of myth evolution and it has been integrated by countless philosophers, emerging into formulary by stages, while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standard of judging old myth has deviated when the later generation inherits the thoughts of it. So they expire it with new sense of worth of thoughts. Campbell said, "Myth is the dream of mass, and the dream is realistic myth", which is very explanation of the relation among human being, myth, and reality.
     Thus, the cycle," Myth—thoughts reflecting—integrating into philosophy—renewing annotation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s—new myth "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meets the eyes of us with times changes.
     The ancient myth has developed into different pattern of heroes based on different philosophic thinking, which is the same as the analysis on biological revolution: the same species evolve in various environments. The total chapter of this paper is four.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it gives the definitions of concept, range and method of study, and the pattern of hero based on present study of myth to make sure that it is related to philosophical thinking' form. From first chapter to fourth, it finds out the reason why the different shapes of heroes can appear in myth according to using material; The paper figures down the cause of various hero'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ir value in China philosophical thinking in comparison with the main western myths. Final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houghts reflected in myth evolution as well as the reason of distinct Chinese culture. China is the only current ancient nation with invariable civiliz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thoughts is inseparable from Chinese cultural viewpoint and history. Combining the new annotation of mythos with philosophy forces the growth of cultural steady. We can interpret our new mythos in the new society again and discover the optimistic side that maintains through thousands of years , which can help Chinese heroes rebuild the constant and holy symbols in new generation, and become human's adscription of mind along with destination to imitate.
引文
[1]人类在大约公元前13000年前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平衡,其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时序差距极大,最早的如埃及是在15000年之前;最晚的如塔斯马尼亚岛人,直到欧洲殖民者到达之前的公元18世纪还停留在旧石器时代。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时间是适中的,大约在8000年前。可参阅G·威尔斯《世界史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2页。
    [2]列维-布留尔认为:“一般说来,原始人为达到预期结果而应用的方法,能阐明他们关于自然力、他们周围的生物和现象之产生的观念;因为我们可以说,他们是按照自己的想象来模拟这个产生过程,要不然就是把这个产生过程想象成他们自己的所作所为的象征。”参阅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9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220页。
    [2]在《新科学》这部很长一个时期内被人们误读的划时代巨著中,维柯以“诗性智慧”视角来阐释人类文化的起源。维柯认为,文化既然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人就能够理解这一创造的本质,同时指出:运用社会达尔文主义去研究人类外文化起源的做法是浅陋的:“根据他们自己的既已开化的那种宏伟的世界情况,去就人类起源进行判断,而人类起源,就事物的自然本性来说,却一定是微小的,粗陋的而且很渺茫幽暗的”(参阅《新科学》,维柯著,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123段,P607。)。
    [1]《中国古代史》,夏曾佑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版,P6、13。
    [2]《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P30。
    [3]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为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它以人们自己创造出来,又受它濡染、规束的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规律;比较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异同,分析其成因,研究其意义,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含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三个分支学科。在文化人类学属下,考古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发掘、研究古代人类的物质遗存来复原人类无文字记载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探讨人类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与社会环境、人们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宗教信仰的关系,同时把语言当作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考察它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规律;
    [1]《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丁山著,上海:上海龙门联合书店,1961年版,P1。笔者所据为影印PDF打印本。
    [1]祁连休、程蔷主编的《中华民间文学史》(1999年10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部民间文学史,其形式为是分体,系国家“九五”规划项目之一。该书从民间文学一般学术分类的角度,分别阐述了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曲艺小戏、谚语谜语的发展历史。
    [2]祁连休、程蔷《中华民间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P1。
    [3]同上注,P5。
    [1]参阅郑守江文《论闻一多的神话研究》,《北方论丛》2004年第2期。
    [2]参阅储冬爱文《茅盾、闻一多神话研究的比较》,《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3]参阅龙文玲文《闻一多<伏羲考>与中国神话学研究的转型》,《民族艺术》2004年第2期。
    [4]参阅曲风文《图腾:古代神话还是现代神话?》,《河池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参阅《图腾理论的运用与神话诠释》,载陈泳超编《中国民间文化的学术史观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版。
    [2]参阅《关于“神话复原”的学理分析——以伏羲女娲与“洪水后兄妹配偶再殖人类”神话为例》,《民俗研究》,2002年第3期。
    [3]吕微在该书中借助现代民间文学研究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概念——母题、功能、类型、原型作为洪水神话的解析工具讨论了一例个案——世界性洪水神话的中国生成形式及其变体,指出上述概念的有效性和有限性、提出了适合神话叙事研究的修正性范畴与命题——“功能性母题”和“原型的类型化”,并在具体的逻辑——实证研究中予以检验。参阅《神话何为》(吕微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4]《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陈建宪,上海:三联1994年11月版,P13。
    [1]《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陈建宪,上海:三联1994年11月版,P14、15。
    [2]同上注,P19。
    [3]《超越神话——纬书政治神话研究》,冷德熙著,东方出版1996年5月版,P9。
    [4]克洛伊佐(Creuzer,1771~1858)德国学者,著有《古代各民族特别是希腊民族的象征和神话》。
    [1]黑格尔在《总论象征型艺术·序言》中,分四个部分系统地阐述了他对象征型艺术认识,其中关于“神话”的论述在第三部分“神话和艺术中象征表现方式的暖昧性”一节。参阅《总论象征型艺术》,《美学》第二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1月版。
    [2]参阅维柯《新科学》“诗性智慧”部分(《新科学》,维柯著,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G.B.维柯(1668~1744),历史哲学家和美学家,意大利启蒙运动思想家。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转引自冷德熙《超越神话——纬书政治神话研究》,P4。
    [1]《千面英雄》,(美)约瑟夫·坎贝尔著,张承谟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7月,P20。在该书中,坎贝尔认为,虽然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神话中的英雄千姿百态,但神话英雄实际上只有一个。
    [2]《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马名超主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版,P52。
    [3]《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马国泉等主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版,P224。
    [4]本文所使用“文士”概念:传统中国社会中好像没有纯粹的“文人”,他们大多和政治保持暖昧关系,纵有才情卓越者,也不免于浓重的“官人”隋结——即“文人士化”倾向。“士人”则把自己的终极价值定位在能否参政上,所谓“致君尧舜上”;如遭遇“不才明主弃”悲剧,则以文名退隐终南,以图东山再起;进则文以名重,退则名以文显——笔者认为“文士”这一名词更能准确表述这一现象。特此说明。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7月版,P163页。
    [2]参阅《中国古典“英雄”概念的生成》,收于《魏晋文化与文学论考》,甘肃任命出版社2002年5月版,P5-13。
    [3]《英雄与英雄崇拜》(Heroes and Hero Worship),(英)卡莱尔著,何欣译,吉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版。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1795~1881),苏格兰著名学者,思想家,作家。在我国理论著作中,他是被批判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代表人物。
    [1]参阅《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张振犁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5月版。
    [2]参阅《神话研究》,闻一多著,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12月版,P108-110。
    [1]《东北、西南族群及其创世神话》,王孝廉著,台北时报1992年12月,P10。笔者所据为PDF本。
    [2]《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刘纲纪著,广西师大出版社1997年8月版,P7。
    [1]《论语·述而第七》。
    [2]《论语·公冶长第五》。
    [3]《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主编,深圳: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P129。
    [1]韩高年先生在其专著《礼俗仪式与先秦诗歌演变》(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版)中,从仪式文化的角度探析《夏小正》源流时,亦谈及了物候月令,其考察重点固然在农事与兴象和诗歌形成之间的关系上,但考虑到仪式的初级阶段——巫术仪式——产生的神话背景,以及《诗经》中普遍存在的兴象与仪式之间的联系,其中所蕴涵的神话思维模式令人寻味。特记以备查,引者。
    [2]《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叶舒宪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1月版,P129。
    [1]参阅《中原民族的神话与信仰》,王孝廉著,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1987年6月版。笔者所据为PDF本。
    [2]《神话与语言》,卡西尔著,于晓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3]参阅《太阳英雄神话比较研究》,萧兵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笔者所据为PDF本。
    [1]参阅《图腾与禁忌》,弗洛伊德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9月版。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nd Sigmund 1856~1939),奥地利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内心的生物方面的冲动、情欲等原始本能的东西,是人的个体复杂生存活动和传宗接代的种族生存的主导驱动力。
    [2]《雷山崇拜——中国文化源头探索》,徐山著,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6月版。徐山从考释甲骨文字的原始含义出发,并以文献资料相佐证,阐明汉语言的核心语义系统反映的是上古社会对雷神的崇拜,而祭祀雷神的原始方式是燎祭;进而展示了雷神语义系统在语言方面和神话、历史、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种种表现,说明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大都从雷神崇拜这一文化源头派生、演变而来。
    [3]《美学》第四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1月版,P290~296。
    [1]《神话的智慧:时空变迁中的神话》,[美]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bell)著,李子宁译,台北:立绪文化2002年1月版。笔者所据为PDF本。
    [2]参阅《太阳英雄神话比较研究》,萧兵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笔者所据为html本。
    [1]本节引用经籍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特此说明。
    [2]《老子·第二十五章》。
    [3]《庄子·大宗师》。
    [4]《中庸·右第十六章》。
    [5]《墨子·非命》。
    [1]《墨子·公孟》。
    [2]《史记·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1]《神话研究》,黄石著,开明书店1927年版。笔者所据为PDF本。
    [2]《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张振犁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5月版,P23。
    [1]参阅《神话研究》,闻一多著,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11月版,P49-112。
    [2]本章引用经书而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特此说明。
    [3]参阅《中原民族的神话与信仰》,王孝廉著,台北:时报文化1992年。笔者所据为html电子文本。
    [1]参阅《中国的神话世界》,王孝廉著,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年。
    [2]《独异志》,中华丛书集成初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P51。笔者所据为PDF 本。
    [3]参阅《中原民族的神话与信仰》,王孝廉著,台北:时报文化1992年。笔者所据为html电子文本。
    [1]《太昊陵》,李乃庆编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P28。
    [2]关于汉族的定义:先从“夏,中国之人也,从文从页从臼,臼两手,文两足也”,于是统一夏为中原民族的代称;再加上周人以洛阳为“天下之中”得来中国一名,逐渐演变为中原各国的统称,凡居处中原的民族均为中国之人,别称“诸夏”、“中夏”、秦汉大一统后,又以秦人或汉人做通称。参阅《中原民族的神话与信仰》,王孝廉著,台北:时报文化1992年版。笔者所据为html电子文本。
    [3]《山海经校注》,袁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本文所引《山海经》条目,凡未特别标注者,均以此版为据,特此说明。
    [1]参阅《太平御览》,(宋)李昉编纂,夏剑钦校点,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版。
    [2]《山海经校注》[晋]郭璞注,袁珂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本文引用《山海经》内容而未特别注明者,均引自此版本,特此说明。
    [1]《新编诸子集成》,朱谦之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1月版。本文引用诸子典籍内容而未特别注明者,均引自此版本,特此说明。
    [2]参阅《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何新著,三联书店1986年出版。
    [1]《博物志校证》(晋)张华著,范宁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参阅《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张振犁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5月版。
    [1]《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张振犁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5月版,P46。
    [2]本表诗文均引自中华诗词网。网址:http://www.zhsc.com/indexgb.htm
    [1]参阅《太阳英雄神话的奇迹》,萧兵著,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1月版。笔者所据为html电子文本。
    [2]马尔杜克(Marduk):水神恩基Enki(阿卡德文为埃阿Ea,乃安努神之子,智慧神、创造者)与妻达姆姬所育之子。拥有“天机表”,为众神之主;杀死母神蒂亚玛特,建造大神殿埃萨吉拉供安努、恩利尔和埃阿三神居住,并创造人类服务众神。参阅《美索不达米亚神话故事》,矢岛文夫著,程羲译,台北:星光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笔者所据为html电子文本。
    [1]参阅《美索不达米亚神话故事》,矢岛文夫著,程羲译,台北:星光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笔者所据为html电子文本。
    [2]《论语·微子》。
    [3]《论语·宪问》。
    [4]《尚书·泰誓》。
    [5]转引自《古神话选释》,袁珂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8月版,P1,8。
    [1]引自任昉的《述异记》。笔者所据为html电子文本。
    [2]《盘古神话探源》,朱心怡,收于《东华人文学报》,第六期,2004年7月,P1-24。
    [3]清末有苏时学等人以声训判“盘古=盘瓠”,盘瓠为苗猺始祖并苗猺多盘姓者,而以为其源出苗瑶。
    [4]见于干宝《搜神记》中,以耳茧所化之犬,杀房王立功,娶公主而繁衍后代,和盘古之事相差颇远。故吕思勉在《古史辨》将两者分开。
    [5]《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 P205)。
    
    [1]盘古变成天,盘生变成地,并化身为“木十伟”,变成天地万物:左眼变太阳,右眼变月亮……自此天地定位,日月有序,万物兴盛。(参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世界》P235-236)
    [2]混沌(老子以无生物,庄子以无窍浑然为混沌)、天地起源的假设(道家最先提出),鱼鸟化生(影响人的化物)。
    [3]苏雪林于《山鬼与酒神》篇中云:“我说屈原山鬼的歌主,即系酒神狄亚仪苏士(或译:戴奥尼斯)……总之,我们若说酒神狄亚仪苏士的渊源甚古,他最初的祭典,发生于小亚细亚一带,想总不会错到哪里去。至于战国时代,传到中国,是波斯学者介绍之功,还是印度学者运输之力,那只有将来再考了。”收于《从比较神话到文学》古添洪编,笔者所据为html文本。何新视盘古神话为来自巴比伦史诗(《诸神的起源》,北京:三联,1986年P179~180)。引者按:苏雪林和何新均为泛巴比伦主义者。
    [4]参阅《从比较神话学角度再论伏羲等几位神话人物》,P25。发表于第二届中国古典文学国际研讨会,纪念闻一多先生百周年诞辰。
    [5]参阅《盘古神话探源》,朱心怡,《东华人文学报》第6期,2004年7月,P1-24。
    [1]参阅《中国神话新论》,陈钧著,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年1月版,P25-27。
    [2]参阅《中国神话新论》,陈钧著,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年1月版,P25-30。
    [3]同前注。
    [4]参阅北齐魏收撰《魏书·志第二十·释老十》,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6月版。
    [1]参阅《太阳英雄神话比较研究》,萧兵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笔者所据为html本。
    [1]《千面英雄》,(美)约瑟夫·坎贝尔著,张承谟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7月版,P93。
    [1]参阅《史记·儒林列传》。
    [2]参阅《汉书·艺文志》。
    [1]参阅《纬书集成》“乾坤凿度·卷上:乾凿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版,P6。
    [2]为元会大飨歌十首,黄锤厢奏。《隋书·乐志》曰:北齐元会大飨。协律不得升陛。黄门举麾于殿上。今列其歌辞云。
    [3]引自中华诗词文检索。网址:http://www.zhsc.com/indexsc.htm。
    [1]参阅《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陈建宪著,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11月版,P160。
    [2]《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1]参阅《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陈建宪著,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11月版,P144。
    [1]参《中国神话新论》,陈钧著,广西:漓江出版社1993年6月版,P23-48。
    [2]源出于《山海经·大荒南经》:“羲和生十日”;又《大荒西经》:“常仪生月十有二”。
    [3]《中国史稿》,郭洙若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P112-113。
    [4]三皇之说法:(1)天皇、地皇、人皇;(2)伏羲、神农、女娲;(3)伏羲、燧人、神农。参阅冷德熙《超越神话——纬书政治神话研究》,冷德熙著,北京:东方出版1996年5月版,P91-92。
    [1]《神话研究·伏羲考》,闻一多著,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12月版。
    [2]袁珂等学者依常任侠之众古音可通字,认为“盘古=盘瓠=包羲=伏羲”。
    [3]参阅《太阳英雄神话比较研究》,萧兵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笔者所据为html本。
    [4]同上注。
    [1]《白虎通疏证》,(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1997年10月版。
    [2]《路史》后纪第一卷。
    [1]《超越神话——纬书政治神话研究》,冷德熙著,北京:东方出版1996年5月版。
    [2]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时代》,收入《郭沫若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P378。
    [1]《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李学勤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P298。
    [2]参阅《纬书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版。
    [3]《说文解字》,许慎撰,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9月版。
    [1]钟敬文《马王堆汉墓帛画的神话史意义》,《中华文史论业》1979年第二辑,P102。
    [2]《法言》,汉·扬雄著。又,李轨注:“伏羲画八卦以叙上下。”——见于《法言义疏》,汪荣宝著,陈仲夫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7第版,P118。
    [3]《世本》,北京:中华丛书集成初编3699,1985年版P2。
    [4]《白虎通》,北京:中华丛书初编集0238,1985年版卷一上P21。
    [5]《风俗通义校注》,应劭著,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月版。
    [6]参阅《纬书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版,P661。
    [7]《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李学勤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P43。
    [8]《新校本汉书》卷21上,页961。
    [9]《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郑玄撰,严可均校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版,P927。
    
    [1]《中国神话传说》,袁珂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P113。
    [1]见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学》,《古史辩》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P65。
    [2]《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无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
    [1]《尚书》,(汉)伏生著,周秉钧注译,岳麓书社2002年2月版。
    [2]《补上古考信录》卷下,(清)崔述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版,P4-5。
    [3]《中国古代史》,夏曾佑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2000年12月版,P14。
    [1]钟敬文《马王堆汉墓帛画的神话史意义》,《中华文史论业》1979年第二辑,P91。
    [1]《国语》,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版。
    [2]《再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柏明、李颖科,收于《黄帝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以下凡此书,简称为《黄帝论文集》),陕西:黄帝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编委会2001年3月,P6。
    [3]同上注,《黄帝论文集》,P7。
    [4]《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收于《费孝通文集》第11卷,北京:群言出版社, 1999年版,P381-419。
    
    [1]顾颉刚《古史辩》第四册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P6。
    [2]《国语》,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版,P166。
    [3]《史记注译》,王利器主编,三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P60。
    [1]《史记注译》,王利器主编,三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P41。
    [2]《史记注译》,王利器主编,三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P55。
    [1]《史记注译》,王利器主编,三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P1。
    [2]《国语》,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版,P356。
    [3]《路史》,(宋)罗泌著,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2月版。
    [1]《山海经·大荒北经》载: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2]《黄帝》,钱穆著,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3月版,P9-13。
    [3]《逸周书·史记解第六十一》。
    [1]《史记注译》,王利器主编,三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P83。
    [2]《夜航船》卷十三“容貌部”:嫫母 黄帝妃嫫母貌仳催(音灰),丑面也而贤,帝甚爱之。又,《路史后记》卷五:黄帝的次妃嫫母,虽然相貌丑恶但有德故黄帝娶她为妃。
    [3]《史记·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96年1月版,P12。
    [1]参阅陈连开《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基本特点》,《黄帝讨论集》,P246-251。
    [2]参阅陈连开《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基本特点》,《黄帝讨论集》,P246-251。
    [1]《世本八种》,(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P1。
    [2]《山海经校注》,袁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P381。又,袁珂以为应移到《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P340。
    [3]同前注,P405。
    [4]同前注,P381。
    [5]同前注,P382。
    [1]《史记》,中华书局1996年1月版,P28。
    [2]同前注,P28。
    [3]同前注,P28。
    [4]《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李学勤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P299-301。
    [5]《说文解字》,许慎撰,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9月版。
    [6]《世本八种》,(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P2。
    [7]同前注,P3。
    [8]《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李学勤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P302。
    [1]《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李学勤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P302。
    [2]《越绝书》,(东汉)袁康、吴平辑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版,P81。
    [3]《世本八种》,(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P2-3。
    [4]参阅《史记·五帝本纪》正义所引,中华书局1996年1月版,P28。
    [1]参阅《丛书集成初编:乐府古题要解》,(唐)吴兢,(清)徐鱿,刘体仁,李调元,中华书局1991年版。
    [2]《荀子集解》,王先谦撰,中华书局1997年10月版,P420。
    [3]《纬书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版,P104。
    [4]同上注。
    [1]《山海经校注》,袁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P533。
    [2]《庄子集释》,(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月“新编诸子集成”版。
    [3]引者按:《黄帝四经》系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中抄在《老子》乙本卷前的四篇古佚书(《经法》、《经》、《称》、《道原》)的合称。唐兰先生认为这四篇古佚书从内容上看是一部书,从思想方法上说,大体上是继承老子而加以发挥。
    [1]参阅《史记·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96年1月版,P32-35。
    [2]《老子校释》,朱谦之撰,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9月版,P42-45。
    [3]参阅《史记·封禅书》,中华书局1996年1月版,P525。
    [4]《黄帝》,钱穆著,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3月版,P40。
    [5]《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P156-158。
    [1]《楚辞补注》,(宋)洪兴祖撰,中华书局2002年10月版。
    [2]《史记注译》,王利器主编,三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3]《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P512-515。
    [4]引自http://www.white-collar.net/02-lib/01-zg/03-guoxue
    [1]《史记注译》,王利器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P2。
    [2]《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P1641。
    [3]《韩非子集释》,陈奇猷校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P310。
    [4]《史记注译》,王利器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P21。
    [1]《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P165。
    [2]《史记注译》,王利器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P27。
    [3]同前注,P28。
    [1]《史记注译》,王利器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P41。
    [2]同前注,P42。
    [3]《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P190。
    [1]《史记注译》,王利器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P56。
    [1]“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发。”《庄子集释》,(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月“新编诸子集成”版,P1069。
    [2]《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P173。
    [3]《夏本纪》。
    [1]《孟子正义》,十三经注疏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P53。
    [2]《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P1218。
    [3]《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P1134。
    [4]同前注,P660。
    [1]http://guoxue.baidu.com/page/babacae9/23.html 之。又,《河图》曰:帝刘季,日角戴胜,斗胸,龟背、龙眼、长七尺八寸,明圣而宽仁。
    又,《春秋孔演图》曰:其人日角龙颜,姓卯金刀,含仁义。
    
    [1]参阅《神话研究》,闻一多著,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12月版,P108-110。
    [1]《史记·夏本纪》。引文自《史记注译》,王利器主编,三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P21。
    [2]《史记·五帝本纪》。引文自《史记注译》,王利器主编,三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P7。
    [3]《论语·泰伯第八》。引文自《论语注疏》,P104。
    [4]《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1]《史记·殷本纪》
    [2]《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周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P656。
    [3]《论语·八侑》。
    [4]《论语·八侑》。
    [1]《史记注译》,王利器主编,三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P42。
    [2]《论语·公冶长》第五。
    [3]《论语·里仁》第四。
    [4]引自国学网:http://www.guoxue.com/wenxian/leishu/0082.htm
    [5]引自国学网:http://www.guoxue.com/wenxian/leishu/0082.htm
    [1]《论语·泰伯二十二》。
    [2]《孟子·尽心下》。
    [3]《史记注译》,王利器主编,三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P21。
    [4]《太平御览·皇王部八》。引自国学网:http://www.guoxue.com/wenxian/leishu/0082.htm
    [1]详见本文绪论部分第二节“概念界定以及研究材料的撷取标准”,P21-26。
    [2]详见本文绪论部分第一节“中国神话研究的发展脉络以及研究方法检讨”,P7-19。
    [3]《诗学》,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P12-13。
    [4]《诗学》,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P198。
    [1]参阅《美学》(第三册下),黑格尔著,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6月版,P284-289。
    [1]参阅《美学》(第三册 下),黑格尔著,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6月版,P285。
    [2]狄奥尼索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与罗马人信奉的巴克斯相对应。他不仅握有葡萄酒醉人的力量,还以布施欢乐与慈爱在当时成为极有感召力的神,他推动了古代社会的文明并确立了法则,维护着世界的和平。此外,他还护佑着希腊的农业与戏剧文化。古希腊人对酒神的祭祀是秘密宗教仪式之一,而专属酒神的狄奥尼索斯狂欢仪式是最秘密的宗教仪式。
    [3]《悲剧的诞生》(德)尼采,周国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86年版,P343。
    [1]1899年在旅日华人办的《清议报》上,首见“悲剧”一词。1906年的《广益报》上,蒋观云撰文指出:中国戏剧的最大缺陷在于缺乏悲剧,而惟有这种戏剧体裁才会有益于人生。然而相形之下,“中国之演剧也,有喜剧,无悲剧。每有男女相慕悦一出,其博人之喝彩多在此,是尤可谓卑鄙恶俗者也。”1908年印行的《英华大词典》,收入了“悲剧”词条。
    [2]《悲剧心理学》,朱光潜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P218。
    [3]参阅《太阳英雄神话比较研究》,萧兵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笔者所据为PDF本。
    [4]《从比较神话到文学》,古添洪、陈慧桦主编,东大1976出版。笔者所据为PDF本。
    [5]洛德·拉格伦(Lord RagLan,1885-1964),英国学者,在神话以及民俗研究方面,他前承弗雷泽,后启坎贝尔,对西方现代神话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1936年出版的《英雄》一书中,他通过对希腊、罗马、巴比伦、希伯莱等神话,研究了英雄的基本模式及其虚构史。
    [6]亦译作“基型”。原型一词最早为亚历山大城的斐洛(Philo of Alexandria,公元前15~?)所使用。荣格的理论中,将其视为集体潜意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又称原始模型。它与柏拉图哲学中的“形式”同义,具体指集体潜意识中“无数确定形式的普遍存在”,它既是本能的潜意识形象,也是本能行为的模式。参阅《荣格的性格哲学》,(瑞士)荣格著,李德荣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8月版,P16-24。
    [1]引自拉格伦的《传统的英雄》,陈建宪、彭海斌译,《世界民俗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2月版,P204。
    [1]《从比较神话到文学》,古添洪等著,台北:东大图书,1993年10月版。笔者所据为PDF本。
    [2]参阅《中国哲学十九讲》,牟宗三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版,P15-43。
    [1]《山海经校注》,袁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P466。又,帝俊在《山海经》中,有时为帝喾,有时为舜,此处则为天帝身份,后羿亦有神格。
    [2]《淮南子注》,(汉)高诱注,上海:上海书店,1966年7月版,P337。
    [3]《墨子集解》,张纯一著,成都古籍书店复制,1988年9月版,P252。
    [4]《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P183。
    [1]引者按:当为旸。《书·尧典》:“分命羲仲,宅蜗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孔传:“旸,明也。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故称 旸谷。”孔颖达疏:“日所出处,名曰旸明之谷。”《淮南子·墬形训》:“旸谷、榑桑在东方。”
    [2]《楚辞补注》,(宋)洪兴祖,白化文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P96。
    [3]同上,P97。
    [4]同上,P96。
    [5]《淮南子校释》,张双棣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P837-838。
    [1]《淮南子校释》,张双棣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P。
    [2]《淮南子校释》,张双棣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P840。
    [3]《楚辞补注》,(宋)洪兴祖,白化文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P99。
    [4]《楚辞补注》,(宋)洪兴祖,白化文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P100。
    [5]参萧兵书《太阳英雄神话奇迹——灵智英雄篇》P251中所引《文物》1974年第十期P37相关说明。
    [6]《山海经校注》,袁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P381-383。
    [1]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P837-838。
    [2]《屈骚探幽》,赵逵夫著,巴蜀书社2004年4月版,P345。
    [1]《楚辞补注》,(宋)洪兴祖,白化文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P99:羿弑夏家,居天子之位,荒淫田猎,变更夏道,为万民忧患。……河伯化为白龙,游于水旁,羿见。射之,眇其左目。河伯上述天帝:“为我杀羿。”帝曰:“尔何故得见射?”河伯曰:“我时化成白龙出游。”天帝曰:“使汝深守神灵,羿何从得犯汝?今为虫兽,当为人所射,故其宜也,羿何罪之欤?”……羿又梦与雒水神虙妃交接也。
    [2]《黄帝》,钱穆著,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3月版,P21。
    [3]参阅《太阳英雄神话比较研究》,萧兵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笔者所据为PDF本。
    [4]管东贵《中国古代十日神话之研究》,收于《从比较神话到文学》,P83-149。
    [5]《孟子·离娄》: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1]指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到人间事。
    [2]《山海经校注》,袁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P294。
    [3]《山海经校注》,袁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P296。
    [4]宙斯为了生一个强大无比的儿子以保护神、人免于毁灭,和安菲特律翁国的王后阿尔克墨涅生了英雄赫拉克勒斯(Hercules,又称Herakles)。但天后赫拉嫉妒赫拉克勒斯,令他不能成为地上至高无上的王,更令他发疯杀死妻几,要他为兄长欧律斯透完成十二件苦差。
    [1]参阅《从比较神话到文学》,古添洪等著,台北:东大图书,1993年10月版。
    [2]参阅《太阳英雄神话的奇迹——射手英雄》,P62-63。包括“母亲为圣处女”、“神力”、“求不死”等条件。
    [3]参阅郑土有《仙话:神仙的信仰文学》,《中外文学》第19卷,第7期,P112-113。
    [1]参阅袁珂《再论广义神话》,《民间文学论坛》总10期,1984年3期,P58-65。
    [1]《论语·宪问第十四》。
    [2]《楚辞补注》,P21。
    [3]如《山海经·大荒南经》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又《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1]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是泰坦巨人之一。他用粘土造出了人,雅典娜则赋予人灵魂和神圣的生命。普罗米修斯创造了火,并将之赠予人类。宙斯不满普罗米修斯偏袒人类,因此,他把火从人类手中夺走。普罗米修斯设法窃回了天火,把它带给人类。宙斯大发雷霆,他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脉的一块岩石上,并派一只饥饿的老鹰天天来啄食他的肝脏,而他的肝脏又总是重新长出来。他的痛苦持续了三万年,直到赫拉克勒斯杀死了老鹰砍断锁链获救。
    [2]《山海经校注》,袁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P238。
    [3]同上注,P 359。
    [4]同上注,P 427。
    [5]同上注,P 428。
    [6]《太阳英雄神话的奇迹——灵智英雄》,萧兵著,P104-124。
    [7]袁珂《中国神话史》中分析山海经成书年代:《大荒》、《海内》最早,为战国初年;《五藏山经》、《海外经》为战国中叶后;《海内经》在汉初才完成。参阅《中国神话史》P37。
    [1]尉天聪《中国古代神话的精神》,《从比较神话到文学》,P246。
    [2]《黄帝论文集》,P210。
    [3]《美学》第四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1月版,P315-316。
    [1]《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2]《荀子·天论篇》。
    [3]《论语·阳货》第十七。
    [1]《独异志》,唐·李冗著,北京: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1985年版,P 28。
    [2]参阅《人类及其象征》,(瑞士)卡尔·荣格等著,张举文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版,P89。
    [3]《后汉书·李固传》。
    [1]《孟子·梁惠王上》。
    [2]参刘纪纲《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P9。
    [1]里明教授的英雄生命之旅有八个阶段:1.奇迹性的降生。2.初露锋芒的童年阶段。3.英雄的隐居和沉思。4.成年时期的追求和痛苦。5.英雄之死(亦有死而复活)。6.英雄成为人类希望的代表和象征。7.英雄自死亡之国上升地面世界。8.英雄实现跳脱死亡的希望——成为神或心理境界同神。转引自冷德熙《超越神话——纬书政治神话研究》,东方出版1996年5月版,P95。
    [2]《超越神话——纬书政治神话研究》,冷德熙著,东方出版1996年5月版,P94。
    [3]《孟子·梁惠王下》。
    [1]《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2]《中庸第十七章》。
    [3]《论语·学而第一》。
    [4]《论语·颜渊第十二》。
    [1]《事物的起源》,利普斯著,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P358。
    [2]《中国神话哲学》,叶舒宪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P55。
    [3]《周易·系辞上传》第五。又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子夏也有云:“虽小道亦有可观者也。”
    [4]《论语·子路第十三》。
    [5]《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叶舒宪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1月版,P55-56。
    [6]《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7]《周易·系辞上传》第五。又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子夏也有云:“虽小道亦有可观者也。”
    [1]《道德经·第十四章》。
    [2]《庄子·齐物论第二》。
    [3]《管子·五行第四十一》。
    [4]《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5]《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6]《道德经·第二章》。
    [7]《中庸·第二十章》。
    [8]《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9]《论语·里仁第四》。
    [10]《吕氏春秋·孝行训》。
    [1]《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2]《荀子·君道篇》。
    [3]《荀子·天论篇》。
    [4]《孟子·梁惠王上》。
    [5]《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张振犁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年1月版,P187。
    [6]《神话与民族精神》,谢选骏著,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10月版,P22-25。
    [1]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的构成原则为:1.基因结构与原始动力的统一。2.潜在意识与现实意识的统一。3.个人天赋与沉积文化的统一。参《人类心灵的神话——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常若松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版,P132、P143-147。
    [2]《人论》,卡西尔著,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P34。
    1.《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2.《新编诸子集成》,朱谦之撰,中华书局,1984年11月版。
    3.《山海经校注》,袁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
    4.《老子校释》,朱谦之撰,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9月版。
    5.《庄子集释》,(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年1月“新编诸子集成”版。
    6.《荀子集解》,王先谦撰,中华书局,1997年10月版。
    7.《楚辞补注》,(宋)洪兴祖撰,中华书局2002年10月版。
    8.《韩非子集释》,陈奇猷校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
    9.《淮南子注》,(汉)高诱注,上海书店,1966年7月版。
    10.《淮南子校释》,张双棣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
    11.《墨子集解》,张纯一著,成都古籍书店复制,1988年9月版。
    12.《尚书》,(汉)伏生著,周秉钧注译,岳麓书社2002年2月版。
    13.《纬书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版。
    14.《风俗通义校注》,应劭著,王利器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1月版。
    15.《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郑玄撰,严可均校辑,中华书局,1995年版。
    16.《世本八种》,(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17.《独异志》,中华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8.《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9.《逸周书》,四部丛刊影印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
    20.《史记》,(汉)司马迁著,中华书局2005年版。
    21.《汉书》,(东汉)班固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22.《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中华书局1973年版。
    23.《史记注译》,王利器主编,三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32.《超越神话——纬书政治神话研究》,冷德熙著,东方出版1996年5月版。
    33.《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刘纲纪著,广西师大出版社1997年8月版。
    34.《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刘纲纪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35.《从比较神话到文学》,古添洪等著,台北东大图书,1993年10月版。
    36.《东北、西南族群及其创世神话》,王孝廉著,台北时报1992年12月版。
    37.《古神话选释》,袁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8月版
    38.《古史辨》,吕思勉、童书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9.《郭店楚简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版。
    40.《黄帝》,钱穆著,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3月版。
    41.《雷山崇拜——中国文化源头探索》,徐山著,三联书店,1992年6月版。
    42.《礼俗仪式与先秦诗歌演变》,韩高年著,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版。
    43.《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岳麓书社,1985年版。
    44.《屈骚探幽》,赵逵夫著,巴蜀书社2004年4月版。
    45.《神话的智慧:时空变迁中的神话》,[美]约瑟夫·坎贝尔著,李子宁译,台北立绪文化2002年1月版。
    46.《神话何为》,吕微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47.《神话学引论——神话的研究》,萧兵著,台北文津出版,2001年10月版。
    48.《神话研究》,黄石著,开明书店1927年版。
    49.《神话研究》,闻一多著,巴蜀书社,2002年12月版。
    50.《神话与民族精神》,谢选骏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51.《神祇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陈建宪,上海三联1994年11月版。
    52.《太吴陵》,李乃庆编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53.《太阳英雄神话比较研究》,萧兵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版。
    54.《魏晋文化与文学论考》,刘志伟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版。
    55.《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马国泉等主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版。
    56.《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的原型重构》,叶舒宪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7月版。
    57.《中国的神话世界》,王孝廉著,台北时报1987年版。
    58.《中国古代史》,夏曾佑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59.《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丁山著,上海龙门联合书店,1961年版。
    60.《中国民间文化的学术史观照》,陈泳超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版。
    61.《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马名超主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版。
    62.《中国神话传说》,袁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63.《中国神话研究初探》,茅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版。
    64.《中国神话新论》,陈钧著,漓江出版社,1993年1月版。
    65.《中国神话哲学》,叶舒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6.《中国史稿》,郭沬若著,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67.《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主编,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68.《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叶舒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1月版。
    69.《中国哲学十九讲》,牟宗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版。
    70.《中华民间文学史》,祁连休、程蔷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1.《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唐君毅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72.《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张振犁著,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年1月版。
    73.《中原民族的神话与信仰》,王孝廉著,台北时报文化1992年版。
    74.《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何新著,三联书店1986年版。
    75.《悲剧的诞生》,(德)尼采,周国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86年版。
    76.《悲剧心理学》,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77.《比较神话学》,(德)马科斯·缪勒著,金泽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8月版。
    78.《传统的英雄》,(英)拉格伦著,陈建宪、彭海斌译,《世界民俗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2月版。
    79.《金枝》,(英)詹姆斯·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版。
    80.《美学》第二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1月版。
    81.《美学》第四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1月版。
    82.《批评的解剖》,(加)诺思洛普·弗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8月版。
    83.《千面英雄》,(美)约瑟夫·坎贝尔著,张承谟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7月版。
    84.《人类及其象征》,(瑞士)卡尔·荣格等著,张举文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版。
    85.《人类心灵的神话——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常若松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86.《人论》,(德)卡西尔著,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87.《荣格的性格哲学》,(瑞士)荣格著,李德荣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8月版。
    88.《神话与时间》,关永中著,台湾书店1997年3月版。
    89.《神话与语言》,卡西尔著,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90.《诗学》,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91.《世界史纲》,(英)G·威尔斯,吴文藻、谢冰心、费孝通等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92.《事物的起源》,利普斯著,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
    93.《图腾信仰》,《涂尔干文集》第一卷,(法)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版。
    
    94.《图腾与禁忌》,弗洛伊德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9月版。
    95.《新科学》,维柯著,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96.《英雄与英雄崇拜》,(英)卡莱尔著,何欣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版。
    97.《原始思维》,(法)列维-布留尔,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94页。
    98.《原始文化》,(英)爱德华·泰勒,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99.《野性的思维》,(法)列维—斯特劳斯著,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1月版。
    100.《走出神话的帷幕——中西早期神话中的悲剧意识及其对文学精神和文学主题的影响》,邹景阳,暨南大学,2001年5月。
    101.《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成云雷,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4月。
    102.《先秦两汉神仙思想与文学》,姚圣良,山东大学,2006年5月。
    103.《美学范畴与神话—神话中的和谐、崇高与悲剧原型及其擅变》,申扶民,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4月。
    104.《原型批判和原型类别论析》,张大鹏,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5月。
    105.《神话原型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韩威,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4月。
    106.《<楚辞><山海经>神话比较研究》,纪晓建,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5月。
    107.《先秦儒家的天命观》,赵旸,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5月。
    108.《先秦秦汉统一思想形成研究》,唐平,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5月。
    109.《论闻一多的神话研究》,郑守江,《北方论丛》2004年第2期。
    110.《茅盾、闻一多神话研究的比较》,储冬爱文《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111.《闻一多<伏羲考>与中国神话学研究的转型》,龙文玲,《民族艺术》2004年第2期。
    112.《图腾:古代神话还是现代神话?》,曲风,《河池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13.《图腾理论的运用与神话诠释》,载陈泳超编《中国民间文化的学术史观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版。
    114.《关于“神话复原”的学理分析——以伏羲女娲与“洪水后兄妹配偶再殖人类”神话为例》,《民俗研究》,2002年第3期。
    115.《盘古神话探源》,朱心怡,《东华人文学报》,第六期,2004年7月。
    116.《从比较神话学角度再论伏羲等几位神话人物》,朱心怡,发表于第二届中国古典文学国际研讨会。
    117.《盘古神话探源》,朱心怡,《东华人文学报》第6期,2004年7月。
    118.《中西文化的两个象征》,唐君毅,《鹅湖月刊》第2期,收于《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
    119.《从简本<五行>到帛书<五行>》,自李存山,收于《郭店楚简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2000年5月。
    120.《竹简<五行>的“五行”研究》,郭梨华,收于《郭店楚简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2000年5月版。
    121.《关于郭店楚简<六德>诸篇编连的调整》,陈伟,收于《郭店楚简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2000年5月版。
    122.《孔子思想的世界意义》,刘纲纪,收于《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P33。
    123.《马王堆汉墓帛画的神话史意义》,钟敬文,《中华文史论业》1979年第二辑。
    124.《再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柏明、李颖科,收于《黄帝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
    125.《中国古代十日神话之研究》,管东贵,收于《从比较神话到文学》。
    126.《仙话:神仙的信仰文学》,郑土有,《中外文学》第19卷,第7期。
    127.《再论广义神话》,袁珂,《民间文学论坛》总10期,1984年3期。
    国学网络(http://www.guoxue.com/)
    中华诗词网(http://www.zhsc.com/indexgb.htm)
    中华经典文学网(http://www.ccview.net/)
    哲学在线(http://www.philosophyol.com/)
    中国精神哲学网(http://www.jszx.org/)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http://www.sinoss.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