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自创成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随着人类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发展,在人类交往中担当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人们通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这两种语言形式,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并进行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历史、文化、地理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古代韩国没有自己的固有文字时,借用中国文字(汉字)用作书面表达的形式。汉字以汉韩民族的交往和中国各种文献为桥梁进入韩半岛,影响到需要书面语言的古代韩国的各个方面,因而中国和韩国,包括周围其他国家,如日本、越南等地,形成了以汉字为书面工具的汉字文化圈。汉语传入韩半岛后,以四字格为主的成语渗透到韩国语言中,对韩国人的口语和书面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在口语会话和书面表达时为得到更好的说服力,使语言、文笔增色生辉而常常选用恰当的成语。为此,中韩两国学者自两国正式建交以来对中韩两国的成语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旨在对韩国自创成语进行研究,力求对中韩语教学、教材编写以及翻译工作起一定的参考作用,并为从事中韩语比较研究的研究者、对此有兴趣的学习者,特别是中韩两国的成语研究方面提供一些帮助。本文运用对比分析法,主要从来源典故、结构形式、语义内容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章介绍选题缘起与价值、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与方法、到目前的先行研究及其主要内容。第二章探讨韩国自创成语的来源,主要分为三个来源,即来源于韩国,来源于中国,来源于佛教。这一章力求根据古代文献,分析中韩两国之间的成语,探讨其成语来源。第三章主要分为汉语形式、韩语形式这两部分了解汉语成语对韩国自创成语的影响,分析韩国自创成语的结构形式。第四章研究韩国自创成语的语义。古代韩国不但借用汉字表达书面语,而且也借用汉字来创造了韩国独有汉字。我们在此章考察韩国独有汉字,分析它在韩国自创成语中如何使用以及所表达的意思。最后,第五章为结论,作总体性、全面性的总结。
As a cultural carrier, the language formed with humanity's 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also takes on the essential exchange tool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hina and Korea are the close neighboring countries, and their history, culture and geography have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Especially, in ancient times, Korea did not have the inherent writing, so it borrowed the Chinese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 to express the language. The Chinese character enters the Han peninsula through the two nationalities' contact and many kinds of literature of China, affecting entire domain of Korea, thus China and Korea, including periphery other countries, such as Japan, Vietnam, have formed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circle. After Chinese spreads to the Korea peninsula, the idiom seeps by four character primarily infiltrates into the Korean language phenomenon, influencing Korean's view and the mode of writing, and for obtaining a better persuasive power in oral and writing language and for more ornament, the people selects the appropriate idiom frequently. Therefore, the China and Korean scholars have carried on the idiom research since the official diplomatic relations to China and Korea's idiom established.
     This article is for the purpose to conducts the research take the Korean homem ade idiom and Chinese idiom relations as the central Korean homemade idiom, hoping to provide some help for the Chinese and Korean teach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compilation as well as the translation works, especially for the research in comparison of Korean and China's idioms. This article utilizes the contrast analytic method,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the origin literary reference, the structural style and semantic meaning.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origin and value of the research, object of study, range and method of study, the present advance research and primary coverage.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the Korean homemade idiom,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origins, namely originates from Korea, originates in China, originates in Buddhism. This chapter made every effort to act according to ancient times the literature, analyzed between China and Korea's idiom, the proof idiom's origin. The third chapter understands Chines e idiom to Korean homemade idiom influence, mainly analyze the structural style of the Korean homemade idiom in two parts—Chinese form and Korean form. The fourth chapter studies the semantics of the Korean homemade idiom. Ancient times Korea not only borrowed the Chinese character to express the written language, but also borrowed the Chinese character to create the Korean peculiar Chinese character. We inspect the Korean peculiar Chinese character in this chapter, and analyzes its meaning. Finally, the fifth chapter is a conclusion, namely a bulking property and a integrity summary.
引文
[1]权正容《中韩两国成语的比较》,《语文建设》1995年,第4期。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73-174页。
    [2]温端政《汉语语汇学》(第2次印刷),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84页。
    [3]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97-198页。
    [1]李熙升编《国语大词典》(第3版-修订版),民众书林,2005年(第8次印刷)。
    [2]民众书林编辑局编《民众核心(ESSENCE)国语词典》(第6版),民众书林,2008年。
    [3](?)编《东亚新国语词典》,东亚出版社,1996年(第3次印刷)。
    [4]国立国语研究院编《标准国语大词典》,斗山东亚出版社,1999年。
    [5]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1页。
    [1]金洙京《中韩成语比较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9页。
    [2]本论文的主要工具书《故事四字成语大词典》共收录4000余条成语。据本论文的统计,其中来源于中国的成语为3600多条,韩国自创成语只有342条,大约占有十分之一。
    [3]夏传才《诗经语言艺术新编》,语文出版社,1998年,28页。
    [4]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0页。
    [1]张基槿编《故事四字成语大词典》,明文堂,2007年。
    [2]刘洁修编著《成语源流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3]汉大成语大词典编委会编《汉大成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第3次印刷。
    [4]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编《汉语成语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次印刷。
    [5]“北京大学汉语语言研究中心”的地址为“http://ccl.pku.edu.cn”,网络搜索引擎“百度”的地址为“http://www.baidu.com”。本论文为韩国自创成语与中国的一般词组和固定词组相比,就把两个网站作为辅助工具。
    [1]经史子集: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把所有图书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称为四部。经部包括儒家经传和小学方面的书。史部包括各种历史书,也包括地理书。子部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集部包括诗、文、词、赋等。参见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2]倪宝元《成语九章》,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8页。
    [1](?)《格庵遗录》,(?)出版社,2002年。
    [2]同上。
    [1]马国凡《成语》3版(修订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20页。
    [1]河永三《韩国固有汉字的比较的研究》,《中国语文学》第33辑,1999年,186页。
    曹炜 2004《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常敬宇 2000《汉语词汇与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
    陈尚胜 1997《中韩交流三千年》,北京:中华书局。
    陈王龙等 1993《汉文化论纲-兼述中朝中日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成语大词典编委会 2004 《成语大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崔希亮 2005《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冯天瑜 2007《语义的文化变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符淮青 2004《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大成语大词典编委会编 2002《汉大成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2004《汉语成语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
    金贞培 1993《韩国民族的文化和起源》,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刘洁修 2003《成语源流大词典》,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马国凡 1983《成语》(修订本),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倪宝元、姚鹏慈 1990《成语九章》,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谭汝为 2004《民俗文化语汇通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王国安、王小曼 2003《汉语词语的文化透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王勤 2006《汉语熟语论》,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温端政 2005 汉语语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夏传才 1998 诗经语言艺术新编》,北京:语文出版社。
    杨通方 1996 中韩古代关系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周荐 2004 词汇学词典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瑞玫 1989《成语与佛教》,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金洙京 2005《中韩成语比较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大农 1994《成语与中国文化》,《南开学报》第6期。
    刘桂英 2005《成语构成、修辞与翻译》,《燕山大学学报》第3期。
    毛学河 1994《成语是古汉语特点的缩影》,《汉语学习》第1期。
    朴点玉 1999《韩国国字概述》,《语言建设》第4期。
    全香兰 1996《朝鲜语汉字成语与汉语成语》,《汉语学习》第2期。
    全香兰 1999《朝鲜语汉字成语与之相对应汉语成语之间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延边大学学报》第2期。
    全香兰 1999《谈朝鲜语独有的汉字成语》,《民族语文》第4期。
    权正容 1995《中韩两国成语的比较》,《语文建设》第4期。
    文美振 2005《汉语成语和韩语成语对比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徐永彬 2003《韩国俗谈的文化特性研究-以与汉语成语的比较为中心》,对外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光军 1999《韩国的汉字》,《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5期。
    张辉女 2002《汉字和汉语与朝鲜半岛语言的关系》,《民族语文》第5期。
    张小曼 2002《试论中韩语言的接触》,《语言研究》,特刊。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 1989《韩国 汉文俗谈(?)研究》,清州大学校硕士学位论文。
    (?) 1983《韩国固有汉字研究》,忠南大学校博士学位论文。
    #12
    (?) 2005《现代韩国语汉字词汇和现代汉语词汇比较研究》,釜山大学校硕士学位论文。
    (?) 2001《韩·中 四字成语(?)对照研究》,祥明大学校硕士学位论文。
    #12
    #12
    (?) 1999《韩国固有汉字的比较研究》,《中国语文学》第33辑,
    #12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春秋縠梁传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黄寿祺等《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李梦生《左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苏宝荣《说文解字今注》,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西汉·刘向 《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宋·吴自牧《梦粱录》,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70年。
    明·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
    战国·吴起《吴子注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年。
    西汉·焦延寿 《焦氏易林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南唐·静、筠法师《祖堂集》,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3年。
    明·凌漾初《拍案惊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刘康德《淮南子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邱鹤亭《列仙传注译·神仙传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杨柳桥《庄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张双棣等注《吕氏春秋译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宋·苏轼 《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清·郑板桥《郑板桥集》,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年。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王全《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