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悯中的哀叹与坚守——论方方小说的生存意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方方是活跃在当代文坛的一位引人注目的女性作家。但她的创作则不仅仅只是限于女性生活的领域,而是将创作视野扩展到对底层平民生存境况的探讨之中,从中展现出当代作家深厚的现实人文关怀的精神。本文立足于对方方小说文本的解读与分析,运用西方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等相关理论,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境况,重点对方方小说创作的生存意识进行全面的探讨,探索和总结方方小说反映底层平民生存意识的思想特征。
     第一章:生存的哀叹。分析方方作品体现出的对平民生存境况的审视。这其中包括平凡人的生存艰辛,底层百姓的生存诉求,精神世界的困境和女性生存的模态。
     第二章:坚守的意识。以方方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为基础,分析方方小说一贯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生存的悲悯。在分析坚守意识的同时,挖掘方方人文情怀产生的原因以及给她创作带来的影响。
     第三章:意义的探寻。分析方方小说体现出来的反抗意识和探寻意识。这包括她对异化现实的反思,对宿命和虚无的反抗,对生存理想的构建等,并结合当代社会情境对她的生存意识作出评价。
Fangfang is a dramatically female writer who actives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scene. But her works are not just limited to the field of women's lives, but also extend the creative vision to discuss the survival situation of the civilian population in the bottom, and show a realistic spirit of concerning for human profoundly of the contemporary writers through her works. In this paper, as interpreting and analyzing the novel text of Fangfang, using Western existentialism, feminist theory, etc., combined with the contemporary situation of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focusing on probing into the survival of consciousness of the Fangfang's novels comprehensively,then Explore and summarize the idea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survival of the civilian population those reflect in Fangfang's novels.
     ChapterⅠ: the existent lament. Analyzing the survival situation of the civilian population that reflected in Fang Fang's works. This includes the survival hardships of ordinary people, the survival demands of the people in the bottom, the spiritual world's plight and the survival mode of women.
     ChapterⅡ: a firm sense. Through the three stages of Fangfang's novels, analyzing the consistent Humanistic Spirit that shown in Fangfang's novels, as well as the survival compassion. Analyzing the firm sense, at the same time, excavate the causes of Fangfang's humanistic feelings and the impacts to her works.
     ChapterⅢ: the search for significance. Analysis the awareness of resistance and awareness of explore that reflected in Fangfang's novels. This includes her reflections to the reality of alienation, the resistance to emptiness and fate, and the construction to survival ideal, etc., and combining contemporary social context, evaluate her survival of consciousness.
引文
[1]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8页。
    [2]於可训:《当代文学:建构与阐释》,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3页。
    [1]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译者序言:艺术问题》。
    [2]姜广平:《经过与穿越--与当代著名作家对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4页。
    [3]方方、喻红:《夏天过去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1]刘索拉:《醉态》,文汇出版社,2004年,第52页。
    [2]戴锦华:《涉渡之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19页。
    [1]方方:《春天来到昙华林》,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276页。
    [1]张志忠、王永贵:《世事浮沉中的知识者与女性:弱者如何选择--方方近作评述》,《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5期。
    [2]姜广平:《经过与穿越--与当代著名作家对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2页。
    [1]方方、喻红:《夏天过去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2]转引黄见德:《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页。
    [1]方方:《春天来到昙华林》,作家出版社,2007年,第279页。
    [2]同上书,第279页。
    [1]徐岱:《艺术新概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9页。
    [2]张爱玲:《张爱玲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我的天才梦》一文。
    [3]布德尔:《艺术家眼中的世界》,孔凡平译,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94页。
    [1]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作家出版社,2003年,第121页。
    [2]史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9页。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00年,第147-148页。
    [2]姜广平:《经过与穿越--与当代著名作家对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4页。
    [1]方方:《白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88页。
    [1]方方:《埋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46页。
    [2]姜广平:《经过与穿越--与当代著名作家对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4页。
    [1]冰心:《冰心全集》,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1995年,《关于女人》后记。
    [1]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三联书店,1997年,第12页。
    [1]方方:《凶案》,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自序。
    [2]方方、喻红:《夏天过去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1页。
    [3]方方:《白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自序。
    [1]陈思和:《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3页。
    [2]戴锦华:《涉渡之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25页。
    [1]方方:《春天来到昙华林》,作家出版社,2007年,第280页。
    [2]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三联书店,1997年,第237页。
    [1]温儒敏、姜涛编:《北大文学讲堂》,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19页。
    [2]同上书,第24页。
    [1]汪培基等译:《英国作家论文学》,三联书店,1985年,第395-396页。
    [2]方方:《中国作家档案书系·奔跑的火光》,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第401页。
    [1]方方:《中国作家档案书系·奔跑的火光》,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第397页。
    [1]童庆炳:《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72页。
    [1]戴锦华:《涉渡之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20页。
    [2]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20页。
    [1]戴锦华:《涉渡之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20页。
    [2]维·什科洛夫斯基:《散文理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338页。
    [3]爱默生:《爱默生集》,三联书店,1993年,第499页。
    [4]阿兰·布鲁姆:《巨人与侏儒》,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117页。
    [1]方方:《自述》,《小说评论》,2002年1期。
    [1]戴锦华:《涉渡之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25页。
    [2]徐岱:《艺术新概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45页。
    [1]戴锦华:《涉渡之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27页。
    [2]方方:《春天来到昙华林》,作家出版社,2007年,第279页。
    [3]莫泊桑:《羊脂球》,华文出版社,1998年,第285页。
    [4]方方:《春天来到昙华林》,作家出版社,2007年,第278页。
    [1]转引解志熙:《生的执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44页。
    [2]同上书,第45页。
    [1]姜广平:《经过与穿越--与当代著名作家对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0页。
    [1]戴锦华:《涉渡之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33页。
    (1) 葛红兵主编:《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史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童庆炳:《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 解志熙:《生的执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4) 吴投文:《沈从文的生命诗学》,东方出版社,2007年。
    (5) 李钧:《存在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6) 爱默生:《爱默生集》,三联书店,1993年。
    (7) 阿兰·布鲁姆:《巨人与侏儒》,华夏出版社,2003年。
    (8) 邓康宁、米小蓉主编:《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评述》,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
    (9) 张承志:《清洁的精神》,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
    (10) 张承志:《无援的思想》,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
    (11) 徐岱:《艺术新概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 徐岱:《边缘叙事:20世纪女性小说个案批评》,2002年。
    (13) 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14)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 姜广平:《经过与穿越--与当代著名作家对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 马抗美:《现代西方哲学评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17) 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
    (18) 李新灿:《女性主义关照下的他者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9) 韩少功:《夜行者梦语》,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
    (20) 戴锦华:《涉渡之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1) 约翰逊:《海德格尔》,中华书局,2002年。
    (22)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社,1987年。
    (23) 郝明工:《人道主义与二十世纪的中国文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24) 黄伟宗:《当代中国文艺思潮论》,广东旅游出版社,1998年。
    (25) 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26) 王爱松:《当代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南方文学出版社,2004年5月。
    (27) 吴炫:《穿越中国当代文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
    (28) 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三联书社,1988年6月。
    (29) 陈美兰:《文学思潮与当代小说》,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
    (30) 王利芬:《变化中的恒定》,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31) 王尧、林通法主编:《韩少功、王尧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32)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智慧》,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
    (33) 老舍:《老舍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34) 朱光潜:《诗论》,三联书店,1984年。
    (35) 王蒙:《狂欢的季节》,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36) 王安忆:《心灵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37) 冰心:《冰心全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年。
    (38) 东山魁夷:《美的情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9) 刘小枫:《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知识出版社,199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