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争议的可仲裁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重点分析了知识产权争议的可仲裁性问题,并结合世界各国普遍的国内立法和司法实践,评析我国知识产权仲裁体制,提出了相应建议。
     本文在第一章中主要介绍国际商事仲裁的可仲裁性问题及知识产权争议在传统意义上的不可仲裁性。
     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是国家在公共政策基础上对仲裁范围施以的限制,其在整个仲裁程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整个仲裁制度、仲裁程序以及仲裁的双方当事人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国际层面上,对可仲裁性问题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由于各国国内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上存在一定差异,因而各国通过成文立法或司法实践所确立的划分可仲裁性事项的标准也各有所异。由于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和公共利益性等区别于一般私权利的特点,因而在传统意义上,其并不具有可仲裁性。然而,随着以仲裁为代表的非司法解决模式的大量涌现和不断发展,它们在知识产权争议的解决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可仲裁事项的范围不断扩大,然后是可仲裁性问题与公共政策逐渐脱离,这一系列发展趋势,都为知识产权争议提交仲裁解决准备了条件。各国仲裁法均在不同程度上承认知识产权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并对当事人将知识产权争议提交仲裁采取了越来越宽松的态度。
     在本文第二章,具体涉及知识产权争议的可仲裁性与适仲裁性问题。本文从不同知识产权类别和不同国别对待此问题的态度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首先将知识产权争议分为知识产权合同争议、知识产权侵权争议以及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三个类型分别进行分析,前两种争议的可仲裁性已获得国际上的普遍支持,但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的可仲裁性问题却依然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领域。其次,从国别角度,本文选取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如韩国、德国、美国、瑞士等作为典型,逐个分析了其国内立法及司法实践中所采用的对待知识产权争议可仲裁性问题的做法,进行了比较法分析。
     对于知识产权争议的适仲裁性问题,本文从知识产权争议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入手,结合仲裁制度的优势进行分析,仲裁在解决知识产权争议上所具有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专业性、高效性、非公开性、灵活性、独立性以及仲裁裁决效力的国际化和仲裁中所体现的自治性。
     在本文最后一部分,介绍了我国现阶段知识产权仲裁的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上所取得发展和进步,并进一步针对整个知识产权仲裁制度中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建议。
引文
①刘晓红:《论知识产权争议仲裁的法理与实践基础》,载于《当代国际法论丛(第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0页。
    ①乔欣、李莉:《争议可仲裁性研究》,载于《北京仲裁》2004年2期,第36页。
    ②参见韩健:《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6-87页。
    ③赵相林主编:《国际私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6页。
    ④参见宋连斌,《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
    ⑤参见宋连斌,《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
    ⑥参见乔欣、李莉:《争议可仲裁性研究》,载于《北京仲裁》2004年2期,第36页。
    ①参见《纽约公约》第5条第2款第1项,宋连斌、林一飞(译编):《国际商事仲裁资料精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第547页。。
    ②参见宋连斌,《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
    ③乔欣、李莉:《争议可仲裁性研究》,载于《北京仲裁》2004年2期,第36页。
    ④参见于喜富:《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与协助——兼论中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7月,第211页。
    ⑤See Article 1,Paragraph 1 of the 1923 Geneva Protocal.
    ⑥See Article 1,Paragraph 2 of the 1923 Geneva Protocal.
    ①参见《纽约公约》第1条第3款。宋连斌、林一飞(译编):《国际商事仲裁资料精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第547页。
    ②于喜富:《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与协助——兼论中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7月,第212页。
    ③参见1961年《欧洲仲裁公约》第6条第2款。
    ④参见1965年《华盛顿公约》第25条。
    ⑤参见1985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第1条第1款。宋连斌、林一飞(译编):《国际商事仲裁资料精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第574页。
    ⑥孙珺:《德国仲裁立法改革》,载于《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1期,第82页。
    ⑦于喜富:《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与协助——兼论中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7月,第213页。《奥地利民事诉讼法典》第577条、《荷兰民事诉讼法典》第1020条、《比利时私法法典》第1676条、《韩国仲裁法》第2条、《印度尼西亚民事诉讼法典》第615条。
    ①参见于喜富:《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与协助——兼论中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7月,第214页。
    ②孙珺:《德国仲裁立法改革》,载于《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1期,第84页。
    ③参见宋连斌:《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④肖永平:《论强制性规则与公共政策对国际商事仲裁的影响》,载于《国际贸易问题》,1997年第9期,第32页。
    ①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②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③参见刘晓红:《论知识产权争议仲裁的法理与实践基础》,载于《当代国际法论丛(第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4页。
    ④参见朱榄叶、刘晓红:《知识产权法律冲突与解决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⑤参见朱榄叶、刘晓红:《知识产权法律冲突与解决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①来源于WIPO仲裁与调解中心网站,http://www.wipo.int/amc/zh/background_center.html,访问时间:2008年6月17日。
    ②陈治东,朱榄叶主编:《国际经济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26页。
    ③刘家瑞:《论知识产权地域性在国际保护中的新发展》,载于《政法论丛》,1998年05期,第10页。
    ④郑成思:《知识产权法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①刘家瑞:《论知识产权地域性在国际保护中的新发展》,载于《政法论丛》,1998年05期,第10页。
    ②陈洁、赵倩编著:《WTO与知识产权》,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10页。
    ③陈洁、赵倩编著:《WTO与知识产权》,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10页。
    ④See Judith A. Freedberg-Swartzburg, "Facilities for the Arbitr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Disputes",in Hague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Vol.8(1995),at 77.
    ⑤钟丽:《知识产权争议可仲裁性问题比较研究》,载于《国际商事仲裁年刊(2005年卷)》,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
    ①参见刘晓红:《论知识产权争议仲裁的法理与实践基础》,载于《当代国际法论丛(第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0页。
    ②郭树理:《民商事仲裁制度: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之妥协》,载于《学术界》,2000年第6期,第193页。
    ③朱榄叶、刘晓红:《知识产权法律冲突与解决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④赵健:《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88页。
    ⑤See Hon.Andrew Rogers, "Arbitrability",Arbitration International Vol.10 No.3(1994),at 263.
    ①陈治东、沈伟:《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的国际化趋势》,载于《中国法学》1998年第2期,第115页。
    ②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③陈治东、沈伟:《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的国际化趋势》,载于《中国法学》1998年第2期,第116页。
    ④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①参见宋连斌:《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②参见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③参见徐妤:《知识产权仲裁的理论与实践》,载于《仲裁研究》2008年01期,第62页。
    ①参见刘晓红:《论知识产权争议仲裁的法理与实践基础》,载于《当代国际法论丛(第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1页。
    ②参见郑成思:《知识产权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③徐妤:《知识产权仲裁的理论与实践》,载于《仲裁研究》2008年01期,第63页。
    ④参见徐妤:《知识产权仲裁的理论与实践》,载于《仲裁研究》2008年01期,第63页。
    ⑤参见郑书前、宋新宇:《论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之可仲裁性》,载于《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第39页。
    ⑥参见朱榄叶、刘晓红:《知识产权法律冲突与解决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①35U.S.C.§294 &§135(d).
    ②769 F.2d 1569(Fed.Cir.1985).
    ③684 F.2d 228(2d Cir.1982).
    ④参见[美]大卫·普朗特:《美国的知识产权争议仲裁问题研究》,江波译,载于《仲裁于法律通讯》1996年第5期,第28页。
    ⑤157 F.Supp.621(S.D.N.Y.1958).
    ⑥200 F.Supp.724(S.D.N.Y.1961).
    ⑦参见[美]大卫·普朗特:《美国的知识产权争议仲裁问题研究》,江波译,载于《仲裁于法律通讯》1996年第5期,第33-34页。
    ①参见宋连斌:《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②参见朱榄叶、刘晓红:《知识产权法律冲突与解决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③参见崔国斌:《美国专利有效性仲裁制度评析》,载于《知识产权》1998年第3期,第46页。
    ④参见刘晓红:《论知识产权争议仲裁的法理与实践基础》,载于《当代国际法论丛(第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页。
    ⑤丁颖:《论美国国际商事仲裁中的可仲裁性问题:历史演变》,载于《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2002年第五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433页。
    ①816 F.2d 1191,1198-1199(7th Cir.1987).
    ②See Marc Blessing, "Arbitrabil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Disputes",Arbitration International. Vol.12,no.2(1996),at 191-222.
    ③See the Information of the Swiss Patent and Trade Mark Office of 15 December 1975.Published in the Swiss Patent,Design and Trade Marks Gazette 1976,at 9.
    ④参见宋连斌:《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⑤See Roberto Ceccon, "Arbitr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 Italian Legal System",i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Vol.13,No.1(1996),at 67-74.
    ①参见《韩国仲裁法》第3条第1项。宋连斌、林一飞(译编):《国际商事仲裁资料精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第421页。
    ②参见驻韩国使馆经商处:《解读韩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载于《国际商报》2006年1月9日。
    ③See Julian D.M.Lew, "Final Report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Disputes and Arbitration",in The ICC International Court of Arbitration,Vol.9/No.1-May(1998),at 42.
    ④See Julian D.M.Lew, "Final Report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Disputes and Arbitration",in The ICC International Court of Arbitration,Vol.9/No.1-May(1998),at 41 to 45.
    ⑤孙珺:《德国仲裁立法改革》,载于《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1期,第83页。
    ⑥See Daniel Paul Simms, "Arbitrabil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Disputes in Germany",in Arbitration International,Vol.15,No.2(1999),at 194 to 197.
    ①See Jochen Pagenberg, "The Arbitrabil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Disputes in Germany",in The America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Vol.5,Nos.1-4(1994),at 48.
    ②钟丽:《知识产权争议可仲裁性问题比较研究》,载于《国际商事仲裁年刊(2005年卷)》,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页。
    ③See Jochen Pagenberg, "The Arbitrabil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Disputes in Germany",in The America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Vol.5,Nos.1-4(1994),at 44-50.
    ④参见《法国民法典》第2060条、《法国知识产权法典》第L.615-17条、《意大利民事诉讼法典》第806条、《日本民事诉讼法典》第78条、西班牙1988年《仲裁法典》第1条。
    ⑤参见丁颖:《论美国国际商事仲裁中的可仲裁性问题:历史演变》,载于《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2002年第五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433-436页。
    ①35 U.S.C.§294(C).
    ②李凤琴:《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的可仲裁性》,中国商事仲裁网:http://www.ccarb.org/news_detail.php? VID=1517,2008年5月7日访问。
    ③See 35 U.S.C.§282.
    ④See 35 U.S.C.§294(b).
    ⑤See 35 U.S.C.§294(c).
    ⑥See 35 U.S.C.§294 (d)&(e).
    ⑦See 19 U.S.C.§1337(a).
    ⑧See 19 U.S.C.§1337.
    ①刘晓红:《论知识产权争议仲裁的法理与实践基础》,载于《当代国际法论丛(第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5页。
    ②《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快速仲裁规则》第53条第2款。
    ③徐妤:《知识产权仲裁的理论与实践》,载于《仲裁研究》2008年01期,第59页。④See Gary B.Born,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Commentary & Material (2nd ed),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Deventer Boston,1994, at 676.
    ⑤参见张建华:《仲裁新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23页。
    ①朱榄叶、刘晓红:《知识产权法律冲突与解决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②朱榄叶、刘晓红:《知识产权法律冲突与解决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③刘家瑞:《论知识产权地域性在国际保护中的新发展》,载于《政法论丛》,1998年05期,第10页。
    ④参见赵相林主编:《国际私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1页。
    ⑤左冰、刘家瑞:《论国际商事仲裁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运用》,载于《国际贸易问题》1999年10期,第56页。
    ①丁吉生:《论人民调解与诉讼的互动与互补》,载于中国法制网(http://www.legaldaily.com.cn/ misc /2007-03/02/content_548796.htm)。访问时间:2008年6月3日。
    ②徐妤:《知识产权仲裁的理论与实践》,载于《仲裁研究》2008年01期第60页。
    ③参见赵相林主编:《国际私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7页。
    ①参见于喜富:《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与协助——兼论中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7月,第234页。
    ②参见赵相林主编:《国际私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9页。
    ③韩健:《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450页。
    ①参见郑书前、宋新宇:《论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之可仲裁性》,载于《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第41页。
    ②参见郑书前、宋新宇:《论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之可仲裁性》,载于《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第39页。
    ③参见刘晓红:《论知识产权争议仲裁的法理与实践基础》,载于《当代国际法论丛(第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8页。
    ①韩健:《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452页。
    ②参见刘晓红:《论知识产权争议仲裁的法理与实践基础》,载于《当代国际法论丛(第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8页。
    ③参见《伯尔尼公约》第5条第(2)款。
    ④仝宁:《浅论知识产权纠纷的可仲裁性》,载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8卷第2期,第44页。
    ①参见宋连斌著:《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26页。
    ②参见韩健著:《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452页。
    ③参见刘晓红:《论知识产权争议仲裁的法理与实践基础》,载于《当代国际法论丛(第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9页。
    ④汤宗舜,《专利法教程》(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10页。
    ⑤参见刘晓红:《论知识产权争议仲裁的法理与实践基础》,载于《当代国际法论丛(第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0页。
    ①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http://www. sipo. gov. cn/sipo/xwdt/ywdt /2007 /2007 02/t20070225_140527. htm,访问时间:2008年5月17日。
    ②参见科技部:《厦门成立国内知识产权仲裁中心》,来源于科技部门户网站(http://www.most.gov.cn/ dfkjgznew/200702/t20070226_41501.htm);《广州仲裁委员会知识产权仲裁中心成立》,来源于中国商事仲裁网(http://www.ccarb.org/news_detail.php?VID=6141)访问时间:2008年6月19日。
    ①参见陈治东:《国际商事仲裁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55页。
    ②陈治东:《国际商事仲裁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③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技术转让合同争议仲裁案裁决书》,1999年3月26日。
    ④参见刘晓红:《论知识产权争议仲裁的法理与实践基础》,载于《当代国际法论丛(第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9页。
    ①郑书前,宋新宇:《论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之可仲裁性》,载于《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第41页。
    ②索光举:《涉外知识产权法律冲突问题初探》,载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第12页。
    ③参见于喜富:《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与协助——兼论中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7月,第234页。
    ①参见宋连斌、黄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建议修改稿)》,载于《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第91-98页。
    ②参见于喜富:《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与协助——兼论中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7月,第236页。
    ③张晓玲、王文奎:《国际商事仲裁可仲裁性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及其演变》,载于《求索》2007年03期,第31页。
    1、宋连斌,《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韩健:《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于喜富:《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与协助——兼论中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7月。
    4、赵健:《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朱榄叶、刘晓红:《知识产权法律冲突与解决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7、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8、张建华:《仲裁新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9、汤宗舜,《专利法教程》(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0、陈治东:《国际商事仲裁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1版。
    1、赵相林主编:《国际私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宋连斌、林一飞(译编):《国际商事仲裁资料精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
    3、程德钧、王生长主编:《涉外仲裁与法律(第一辑)》,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
    4、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陈治东,朱榄叶主编:《国际经济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陈洁、赵倩编著:《WTO与知识产权》,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丁伟、陈治东主编:《冲突法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8、李双元主编:《中国与国际私法统一化进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修订版。
    1、侯登华:《试论可仲裁范围的限与阔》,载于《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2、乔欣、李莉:《争议可仲裁性研究》,载于《北京仲裁》2004年2期。
    3、孙珺:《德国仲裁立法改革》,载于《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1期。
    4、张艾清,《国际商事仲裁的可仲裁性问题研究》,载于《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5、张艾清:《荷兰商事仲裁法律与实践若干问题探究》,载于《法学评论》2000年第1期。
    6、钟丽:《知识产权争议可仲裁性问题比较研究》,载于《国际商事仲裁年刊(2005年卷)》,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7、刘家瑞:《论知识产权地域性在国际保护中的新发展》,载于《政法论丛》,1998年05期。
    8、陈治东、沈伟:《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的国际化趋势》,载于《中国法学》1998年第2期。
    9、徐妤:《知识产权仲裁的理论与实践》,载于《仲裁研究》2008年01期。
    10、刘晓红:《论知识产权争议仲裁的法理与实践基础》,载于《当代国际法论丛(第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郑书前、宋新宇:《论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之可仲裁性》,载于《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12、[美]大卫·普朗特:《美国的知识产权争议仲裁问题研究》,江波译,载于《仲裁于法律通讯》1996年第5期。
    13、崔国斌:《美国专利有效性仲裁制度评析》,载于《知识产权》1998年第3期。
    14、驻韩国使馆经商处:《解读韩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载于《国际商报》2006年1月9日。
    15、左冰、刘家瑞:《论国际商事仲裁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运用》,载于《仲裁与法律》2000年第2期。
    16、仝宁:《浅论知识产权纠纷的可仲裁性》,载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8卷第2期。
    17、索光举:《涉外知识产权法律冲突问题初探》,载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18、宋连斌、黄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建议修改稿)》,载于《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
    19、丁颖:《论美国国际商事仲裁中的可仲裁性问题:历史演变》,载于《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2002年第五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20、肖永平:《论强制性规则与公共政策对国际商事仲裁的影响》,载于《国际贸易问题》,1997年第9期。
    1、李凤琴:《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的可仲裁性》,中国商事仲裁网: http://www.ccarb.org/news_detail.php? VID=1517,访问时间:2008年5月7日。
    2、丁吉生:《论人民调解与诉讼的互动与互补》,载于中国法制网: http://www.legaldaily.com.cn/ misc /2007-03/02/content_548796.htm,访问时间:2008年6月3日。
    3、郭玉军、肖芳:《论合同侵权竞合案件仲裁与诉讼之争的解决》,载于中国民商法律网: http://www. 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40199,访问时间:2008年6月19日。
    4、科技部:《厦门成立国内知识产权仲裁中心》,来源于科技部门户网站: http://www.most.gov.cn/ dfkjgznew/200702/t20070226_41501.htm,访问时间:2008年6月19日。
    5、《广州仲裁委员会知识产权仲裁中心成立》,来源于中国商事仲裁网: http://www.ccarb.org/news_detail.php?VID=6141,访问时间:2008年6月19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 http://www. sipo. gov. cn/sipo/xwdt/ywdt /2007 /2007 02/t20070225_140527. htm,访问时间:2008年5月17日。
    7、WIPO仲裁与调解中心网站: http://www.wipo.int /amc/zh/background_center.html,访问时间:2008年6月17日。
    1、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技术转让合同争议仲裁案裁决书》,1999年03月26日。
    1、Alan Redfern & Martin Hunter: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2nded),1986.
    2、A.Samuel,Jurisdictional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A Study of Belgian,Dutch,English,French,Swedish,U.S.and West German– Law,1989.
    3、Alan Redfern & Martin Hunter: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3rded),1999.
    4、Nutzi:Intellectual Property Arbitration, 4 EIPR 192,1997
    5、GaryB.Born,International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Commentary &Material (2nd ed),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Deventer Boston,1994, at 676.
    1、Patrick Nützi, "Intellectual Property Arbitration", in E.I.P.R. Issue 4,1997.
    2、Judith A. Freedberg-Swartzburg, "Facilities for the Arbitr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Disputes", in Hague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8,1995.
    3、Filip DeLy , "International Abitration-The Netherlands",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ed.by H.Von Peter Gottwald,Deventer,Kluwer,1996.
    4、A.J.van den Breg,"National Report:The Netherlands",YB Comm.Arb`n Xll,1987.
    5、Howard M.Holtzmann and Donald Francis Donovan ,"National Report:The United States". Intl.Handbook on Comm.Arb.Suppl.28,January1999.
    6、Thomas E.Carbonneau with Francois Janson, "Cartesian Logic and Frontier Politics:French and American Concepts of Arbitrability",in 2 Tul.J.lnt`l & Comat L.193,1994.
    7、Hon.Andrew Rogers, "Arbitrability",Arbitration International Vol.10 No.3,1994.
    8、Marc Blessing, "Arbitrabil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Disputes",Arbitration International,Vol.12,no.2,1996.
    9、Roberto Ceccon, "Arbitr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 Italian Legal System",i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Vol.13,No.1,1996.
    10、Julian D. M. Lew, "Final Report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Disputes and Arbitration",inTheICCInternationalCourt of Arbitration,Vol.9/No.1-May。1998.
    11、Daniel Paul Simms, "Arbitrabil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Disputes in Germany",in Arbitration International,Vol.15,No.2,1999.
    12、Jochen Pagenberg, "The Arbitrabil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Disputes in Germany",in The America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Vol.5,Nos.1-4,1994.
    13、Thomas E. Carbonneau with Fran?ois Janson, "Cartesian Logic and Frontier Politics: French and American Concepts of Arbitrability", in 2 Tul.J.Int`l & Comp.L.193,1994.
    14、Antoine Kirry, "Arbitrability: Current Trends in Europe", in Arbitration International, Vol.12, No.4,1996.
    1、769 F.2d 1569(Fed.Cir.1985).
    2、684 F.2d 228(2d Cir.1982).
    3、157 F.Supp.621(S.D.N.Y.1958).
    4、200 F.Supp.724(S.D.N.Y.1961).
    5、816 F.2d 1191,1198-1199(7th Cir.1987).
    1、1958年《纽约公约》
    2、1923年《Geneva Protocal》
    3、1961年《欧洲仲裁公约》
    4、1965年《华盛顿公约》
    5、1985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
    6、《瑞士联邦仲裁条约》
    7、《意大利民事诉讼法典》
    8、《西班牙仲裁法典》
    9、《奥地利民事诉讼法典》
    10、《荷兰民事诉讼法典》
    11、《比利时私法法典》
    12、《韩国仲裁法》
    13、《印度尼西亚民事诉讼法典》
    14、《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
    15、《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16、《the Information of the Swiss Patent and Trade Mark Office of 15 December 1975》
    17、《法国民法典》
    18、《法国知识产权法典》
    19、《日本民事诉讼法典》
    20、35 U.S.C.§294.
    21、35 U.S.C.§135.
    22、35 U.S.C.§282.
    23、19 U.S.C.§1337
    24、《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快速仲裁规则》
    25、《伯尔尼公约》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