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上海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探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2007年底,上汽与南汽的整合,一个超级汽车企业航母就此诞生。上海汽车产业格局就此发生变化。在整个上海汽车产业中,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占据着绝大多数份额,不仅几乎控制市场,也几乎代表整个上海汽车产业。加上一些二线汽车整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粗略一看,上海汽车产业实力雄厚,拥有强劲的竞争力。但是,把南汽2008年的产销量算在上海汽车产业上,也不过不足200万辆。然而,早在2002年之前,一些国际汽车巨头(单个企业)的汽车产量就已经超过这个数值了。时值今日,整个上海汽车产业的产量不及一些国际上的第二阵营汽车企业。在新世纪市场竞争下,上海的汽车产业不仅要参与国内市场的竞争,更要面对来自国际市场的激烈对抗。本文行文目的也正是着眼新世纪,研究上海汽车产业可以采取的战略。本文先行提要了一些产业经济学理论作为全文分析的依据和支撑,比如产业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创新理论等。然后,对于整个中国汽车产业进行一定的背景提要和分析,对于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剖析,从而在大局上掌握目前上海的汽车工业格局。比如我国汽车产业存在许久的“散、小、乱”格局,以及汽车产业命脉为外资所掌控,尤其是代表汽车产业发展方向的小汽车(乘用车)领域几乎为外资所完全掌控,自主产品除了价格上少许的优势外,性能还存在差距。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的上海汽车产业,虽然能够在国内独占鳌头(尤其是合并南汽后的乘用车方面),但是细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命脉依然掌控在外资手中。而自主品牌在二十年间的发展,可以说基本没有什么建树。并且,对于上海汽车产业而言,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几乎占据了大半壁江山。所以,在未来上海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中,自主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那么利用上海的人才高地优势,吸引人才,打造研发创新基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其次,遵循产业经济学理论,上海汽车企业可以考虑多工厂作业,以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灵活性。利用上海的物流方面优势,建立物流中心,为大规模的生产提供运输条件。并且,上海汽车产业需要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来应对未来的国际国内竞争。采取这些手段来提高整个上海汽车产业的综合实力,相信会在新世纪的汽车业竞争中,拔得头筹。
With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Shanghai Auto Industry Group (SAIG) and Nanjing Auto Group, the biggest corporation stared its sail. In the whole Shanghai auto industry, SAIG occupies the biggest part, almost representing the whole auto industry in Shanghai. With the second-class auto corporations and accessory makers, the auto industry of Shanghai seemed strong and competitive at first look. However, even adding up the yield of Nanjing Auto Group, the whole yield of Shanghai auto industry was less than 2 million cars in 2008. But, in 2002, some big international auto groups exceeded the number already. Now, the whole output of Shanghai auto industry is even less than some second-class auto groups, for example, Honda(Japan) and Peugeot Citroen(France). In the future, Shanghai auto industry will take part in competition not only in the country, but also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future strategies of Shanghai Auto Industry from the scale economy view, helping Shanghai Auto Industry being more competitive and powerful. On the base of China auto industry analyst, we can hold the whole picture and know the problem of China auto industry. And then, the analyst of Shanghai auto industry can offer the background of it. Some strategies in the paper will take effect in the future market competition. Building a human resource warehouse can meet the need of creativity. Multi-factory can lower the production cost. Industrial clusters can sharply strengthen the efficient of Shanghai auto industry. With these powerful strategies, we believe Shanghai auto industry will make a big progress in the future.
引文
2.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
    3.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1997年1月第1版,P34-35
    4.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http://www.cei.gov.cn/
    6.钱平凡,《地域分散制约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汽车工业研究,2004年6月
    7.赵英,《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4月
    8.莫兰琼,《上海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消费导刊,2008年5月
    9.俞凌琳,《上南合作细节全揭秘》,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01月11日
    10.李永钧,《上海汽车业吹响“集结号”》,上海经济,2008年6月
    12.梁冬梅,《中国汽车业逆风而行》,财经,2009年1月19日,总第229期
    13.【英】多纳德·海,德理克·莫瑞斯,《产业经济学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p63-70
    14.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
    1.秦远建,方壮新著,《改善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对策》[J],汽车工业研究,2008年6月
    2.【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版
    3.【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1997年第1版
    4.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08》[M]
    5.钱平凡,《地域分散制约我国汽车工业发展》[J],汽车工业研究,2004年6月
    6.赵英,《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4月
    7.石永东、陈丽娜、胡树华,《国外汽车工业及品牌的基本发展模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启示》[J],汽车工业研究,2003年1月
    8.【美】N.Kaldor,《The Nature of the Firm》[M],Ecom.J.44(1934)
    9.俞凌琳,《上南合作细节全揭秘》[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01月11日
    10.李永钧,《上海汽车业吹响“集结号”》[J],上海经济,2008年6月
    11.【美】Don Patinkin,《Multiple-Plant Firms, Cartels and Imperfect Competition》[M],Q.J.Econ. 61(1947)
    12.梁冬梅,《中国汽车业逆风而行》[N],财经,2009年1月19日,总第229期
    13.欧高敦,《打造中国汽车业的未来》[J],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14.【英】多纳德·海,德理克·莫瑞斯,《产业经济学与组织》[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15.王智慧,《“上南合作”打造汽车行业新航母》[J],证券导刊(周刊),2009年1月
    16.干春晖,李素荣,《国际汽车整车与零部件厂商协作关系及我国汽车业发展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2期
    17.申明浩,隋广军,孙雷,《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一期
    18.陈力华,杜建耀,《提高上海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研究》[J],企业经济,2007年第11期
    19.莫兰琼,《上海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消费导刊,2008年5月
    20.曾刚,《上海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之管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17卷
    21.王莹,《上海汽车零部件产业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06年3月
    22.国家信息中心,《中国行业发展报告—汽车业》[J],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4月。
    23.贾可,《中国汽车调查》[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24.张仁琪,《世界汽车工业:道路、趋势、矛盾、对策》[J],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5.石永东,《国外汽车工业的基本发展模式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启示》[J],汽车工业研究,2006年3月
    26.夏大尉、史东辉、张磊,《汽车工业:技术进步与产业组织》[M],上海财经大学第1版
    27.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28.王贺,《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J],企业研究,2005年6月
    29.蒋学伟,《中国汽车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战略作用》[J],上海汽车,2005年0 8期
    30.郑智、周勇,《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年02期
    31.赵航,《构建国家汽车创新体系是重中之重》[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6年22期
    32.董扬,《后工业时代的中国汽车工业探索》[J],汽车工业研究,2005年07期
    33.沈新华,《未来中国:“世界汽车产业第四极”》[N],《解放日报》,2006年7月26日
    34.邹广德,《汽车工业系统化与技术创新》[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5.吴雅冰,《浅谈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困境和发展》[J],市场观察,2006年10月
    36.计志英,《国内汽车大集团发展汽车服务贸易的战略思考》[J],车界论坛, 2005年5月
    37.李汉欣、丁孟春,《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问题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3月
    38.葛杰,《打造中国汽车业核心竞争力的审慎思考》[J],经济师,2006年11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