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灾害的预警信息传播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于沿岸国家缺乏海啸预警系统,2004年末的印度洋地震海啸造成死伤20余万人的惨重损失。本文就以此次地震海啸灾害的预警信息传播为研究个案,从预警信息的传播学特征出发,描述了海啸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流程,把危机管理和传播学理论联系起来,考察了印度洋地震海啸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缺失”原因,并以此为鉴,反思我国海啸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机制的现状和不足,从预警信息监测系统、传播系统、决策系统、公共安全教育四个方面,对构建和完善该机制提出了些许对策和建议,力求能够对提高我国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性参考。
     本文认为,我国的海啸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机制存在不足:信息监测系统——预警监测系统硬件设施不完备,忽视了新闻媒体和公众在预警信息采集系统中的积极作用;信息传播系统——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亟待加强,传媒机构预警功能弱化,基层预警信息传播渠道急需丰富;信息决策系统——“报喜不报忧”的文化心理和“内紧外松”的传统策略,对政府官员是否发布预警信息还有着很深的负面影响;公共安全教育系统——公众公共安全教育缺乏,缺乏足够的预警演习。
     为此,本文建议:完善我国预警信息监测系统;丰富我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强化大众传媒预警职能;以“积极稳定观”为执政理念,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完善预警信息决策系统;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强化危机预警演习,以提高公众应对海啸等突发型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
Everything goes well if prepared , otherwise goes wrong. The end of 2004, as coastal countries lack tsunami early warning system , the Indian Ocean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isaster caused more than 20 million victims of the heavy losses .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tsunami disaster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this thesis takes th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isaster early warning for the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as a case studies and describes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ocesses of the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of tsunami disaster . Combined crisis management with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theory , this study inspects the Indian ocean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isaster early warning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 missing ", and reflects the status and lack of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in china from four aspects monitoring system , communication system , decision-making system and public safety education . To construct and perfect the mechanism, this article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 which benefit not only the tsunami disaster, but also such emergencies of natural disasters 'early warning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research. These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 lay the foundation of the system to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our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dealing with unexpected natural disasters 'capacity.
     This thesis tells that, China's tsunami disaster early-warning mechanism for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have theses gaps :
     Monitoring system: Early warning and monitoring system hardware facilities incomplete, Ignore the positive role of the news media and the public in the early-warning information collec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system : Government departments need to strengthen inter-sharing mechanism, Weakening media organizations warning function , Grassroots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need rich.
     Decision-making system: "Reporting nothing but good news"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the traditional strategy "-tight", has a profound negative impact when Government officials issued the warning information;
     Public safety education: Lack of public safety education, and adequate early warning exercise.
     Thus, the thesis puts some suggestions: improve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monitoring system; enrich our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strengthen early-warning functions of the mass media; take a "positive and stabilizing concept" as concept of governance, improv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and improve decision-making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system; Strengthen public safety education and early warning crisis exercise to improve public response to the tsunami of major emergencies, such as natural disasters.
引文
[1]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第6页。
    [1]董竟:《试论政府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机制的建构和完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2]刘萍萍等:《发达国家危机管理机制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设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
    [1]赵喜顺等:《社会预警的内涵与外延》,《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2]黄顺康:《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研究》,《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3]钟新:《危机传播--信息流与噪音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34页。
    [1]晓因:《世纪灾难--印度洋海啸大爆发》,《今日科苑》,2005年第3期。
    [2]包澄澜等:《海啸及风暴潮灾害简介》,《东北地震研究》,2005年第6期。
    [3]高继宗:《地震爆发前的宏观前兆现象》,《防灾博览》,2005年第3期。
    [1]马智:《海啸肆虐行程》,《城市减灾》,2005年第1期。
    [1]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1]徐剑梅:《英国政府与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协作》,《中国记者》,2004年第10期。
    [2]记者何德功:《日本防灾体系健全》,新华网,2005年1月16日。
    [1]张锐:《印度洋海啸之难》,《金融信息参考》,2005年第2期。
    [2]柯长青:《印度洋地震海啸及其对中国的警示》,《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年第12期。
    [1]江风整理:《独具特色的印度灾害管理体制》,《中国减灾杂志》,2003年第4期,摘编自印度农业部自然灾害管理司司长阿尼尔·辛格主笔的《印度1999年国家减灾》报告。
    [2]乔宇:《从印度洋海啸看危机预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商业经济》,2005年第10期。
    [1]《印报·“问责”政府称官僚作风葬送海啸预警良机》,中新网据法新社报道,2004年12月30日。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版,第125页。
    [2]庄北宁:《海啸之后呼唤预警》,《中国保安》,2005年第2期。
    [1]李异平:《东盟国家媒介透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2]马腾飞、李见明:《泰国旅游危机中政府对信息和传媒的掌控能力分析》,《东南亚纵横》,2006年第11期。
    [3]《官僚断送海啸警报 泰国印度相关部门遭媒体猛批》,新华网据泰国媒体报道,2004年12月31日。
    [1]《泰报称:气象部门因担心吓走游客未发海啸预警》,新华网据泰国《国家报》报道,2004年12月30日。
    [2]塔特安娜·瑞普科瓦著、钟新译:《《新时代》:打造专业化报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2页。
    [1]《2005年的海洋印象之海啸--无法忘怀的记忆》,《海洋世界》,2005年12月特别策划报道。
    [1]本报记者杨讴、管克江、钱峰:《人间真情战胜天灾 求生意志击退死神(引题)海啸中的生存奇迹(主)》,《环球时报》,2005年1月5日第十六版。
    [2]《海啸:印度沿海村庄大广播救了七千条人命》,http://news.sina.com.cn/w/2005-01-04/16374713491s.shtml,新华网,2005年1月4日。
    [1]信海光:《印度洋海啸有多少细节令我们关注》,《中国青年杂志》,2005年1月25日。
    [1]李南、李湘洲:《痛定思痛话海啸》,《科技博览》,2005年第3期。
    [2]杨马陵:《广东省地震海啸危险分析与监测预警系统构想》,《华南地震》,2005年第4期。
    [1]钟新:《危机传播--信息流及噪音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59页。
    [1]郭建华:《试论我国群防群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0期。
    [1]喻发胜、王丹尼:《社会预警与传媒职责》,《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
    [1]喻发胜、王丹妮:《社会预警与传媒职责》,《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
    [1]赵士林:《论中国媒体的危机报道》,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2]《关于改进新闻报道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宣部、中央外宣领导小组和新闻社联合发布,1987年7月18日。
    [3]《关于改进突发事件报道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发布,1989年1月28日。
    [4]《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4号公布,1997年12月29日。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3号公布,1999年10月31日。
    [2]喻发胜、王丹妮:《社会预警与传媒职责》,《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
    [1]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中国人大出版社,1982年版。
    [1]李梦娟:《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修订凸显民主立法》,《民主与法制时报》,2007年7月9日。
    [1]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4页。
    [1]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王悦、本报记者钟玉华:《海啸的产生和预报》,《环球时报》,2004年12月29日第三版。
    [2]桂维民:《应急决策简论》,《中国应急管理》,2007年第12期。
    [1]钟新:《危机传播--信息流及噪音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25页。
    [1]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角》,新华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第7页。
    [1]梁衡:《新闻原理的思考》,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0--21页。
    [2]赵士林:《论中国媒体的危机报道》,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1]蒋兆勇:《内政底线与中国传媒走向》,《燕园评论》,2003年6月30日。
    [1]《公共安全教育是最好的灾害救援》,新京报网络版社论,2005年11月28日。
    [1]《公共安全教育是最好的灾害救援》,新京报网络版社论,2005年11月28日。
    [2]蔡少铿:《关于公共安全教育的思考》,《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年第10期。
    [1]胡永生:《印度洋地震海啸的科学问题》,《技术·产业》,2006年第1期。
    [2]厉爱民:《教育新视点--传媒教育》,《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
    1.刘明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
    2.张咏华:《大众传播社会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版。
    3.史安斌:《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4.塔特安娜·瑞普科瓦著:《《新时代》:打造专业化报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8版。
    6.李异平:《东盟国家媒介透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角》,新华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8.梁衡:《新闻原理的思考》,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孙绍聘:《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0.钟新:《危机传播--信息流及噪音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11.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2.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中国人大出版社,1982年版。
    13.房宁等:《突发事件中的公共管理--“非典”之后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田中初:《新闻实践与政治控制--以当代中国灾难新闻为视阈》,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5.郎劲松:《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16.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17.迈克尔·里杰斯特:《危机公关》,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8.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19.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20.白全贵、许文胜等:《信息传播--穿梭时空的无极之旅》,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1.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朱德武:《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选择》,第5页,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