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盟水斋存牍》看明代财产继承权诉讼及其司法实践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是以《盟水斋存牍》的案例为研究对象研究明代晚期财产继承情况。《盟水斋存牍》,成书于明末崇祯年间,是时任广州推官的颜俊彦在离任之际将任职期间所经手的一部分案件谳词和公文,略作分类,汇集而成的判语与公牍专集。
     《盟水斋存牍》总共有23卷1448件,共计60万余字,分为一刻13卷、二刻10卷两部分。其中除“公移”2卷123件是针对地方时弊而提出的条革外,余下的“谳略”、“翻案”、“矜审”、“勘合”等各卷,皆属审理诉讼案件的判决书记录,共计有21卷1325件。全书内容涉及律例(包括刑事、民事、行政、诉讼诸法)、商业、土地制度、家庭、宗族等方面的资料,并对明代社会诸多经济、社会活动等,有着多方面、各层次的记录,是了解明代司法活动的珍贵文献。《盟水斋存牍》里所收录的案件谳词,是明末广州地方司法在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实际司法效力的文书,是当时当地司法实践状况真实确切的反映。而且,《盟水斋存牍》里的大多数谳词均附有上级机关的批文,对于探究明末地方府级至省级之间实践中司法程序的运作,是难能可贵的第一手资料。书中关于财产继承的案件大约有55个,分为分家析产、嗣子继承、妇女继承及遗嘱继承四个类别。
     本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盟水斋存牍》的内容及其研究价值,回顾学术界对明代财产继承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阐述了财产继承的起源及前代的律法源流,从《大明律》等当时的律例入手,分析了律例对财产继承的规定。以下三、四、五、六部分是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和当时广东地区的司法机关对财产继承的具体处理和宣判。
     第三部分是对于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儿子的家庭分家析产的案例分析。法律上对于分家析产,一般是无论嫡庶诸子皆均分,但在具体的司法实践过程中,会有一些偏向性。受中国传统的宗法思想的影响,嫡长子所分得的财产会优于其他儿子,家族对庶子的态度也是向来歧视,对财产的分割纠纷还会因此影响到第三代。明代的律法中也第一次规定了奸生子也可获得财产,不过《盟水斋存牍》中并没有涉及这种情况,可见诸子均分财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是有所差别的。
     第四部分是关于无子家庭的立嗣继承的案例分析,也是本文的重要内容。由于中国古代是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以及家产的传递的方式,立嗣是古代继承制度中一项特殊的制度。中国人有祖先崇拜情结,要求子孙每年要祭祀祖先,而女儿是没有祭祀权的,所以无子家庭称为“绝户”。为了祭祀和家产能够继承下去,嗣父就需要通过立嗣来确定一个拟制的儿子,以继承家族的宗祧祭祀和财产。为获得财产,家族中的很多人常常为了争继而发生诉讼,所以嗣子的选择往往成为家族成员纠纷的焦点。嗣子的选择一般在同宗的“昭穆相应”的范围内,按血缘远近、长幼有序的次序由本族人确立,外姓不得干涉,严禁立异姓为嗣。孀妇也有一定的择立嗣子的权力,在《盟水斋存牍》中的很多案例,为嗣父的寡妻即继母所喜者,就可以获得继承权;不为继母所喜者,继母甚至有权力更换嗣子。嗣子获得继承权后,不只是得到继承权,还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嗣子过继以后,能得到大部分财产。除继母之外,嗣父的家庭中的其他家庭成员,如兄弟、女儿、女婿、螟儿等,他们也容易与嗣子因利益冲突而产生纠纷。这部分从嗣子继承权的争夺和嗣子与嗣父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纷争为主要线索,了解立嗣的基本原则和嗣子所必须履行的义务。
     第五部分是对妇女继承权的分析。妇女没有祭祀权,但有财产继承权。妇女出嫁前,般是通过奁资的方式得到财产;而妇女出嫁后,如果孀守,有参与确定嗣子和管理家业的权利,但这也是与一定的义务相关联的。
     第六部分是对遗嘱继承的介绍。遗嘱继承主要是在有子继承或嗣子继承的情况下,因为嗣父对某个家庭成员特别喜爱,而私下多给其一部分财产。但遗嘱继承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严格执行。
     第七部分结语是对明代财产继承的总结。从本论文中对《盟水斋存牍》各种财产继承案例的分析出发,对明代广东地区的财产继承情况进行最后的总结和概括。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general legal processes of inherited property in late Ming Dynasty, based on the case analysis of "Mengshuizhai-cundu" (《盟水斋存牍》). "Mengshuizhai-cundu" is written by Junyan Yan, who is the judge officer of Guangzhou province in Chongzhen in late Ming Dynasty. He sorted out the records and documents of cases he had processed when he was holding the position. He classified these data to establish an official book before he was leaving the position.
     The book is divided by two parts and 23 chapters. There are 1448 cases and more than 600,000 characters. Except two volumes in "Gong Yi"(公移), which includes 123 cases of proposal for revolutions, almost other cases referes to "Yan Lue"(谳略), "Fan An"(翻案), "Jin Shen"(矜审), "Kan He"(勘合) and so on, which are the records of judgments of the lawsuit? The content includes criminal, civil, administrative and litigant laws, refers to the commercial environment, property regulation, family issues and agnat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research data for studying legal system of Guangzhou area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Mengshuizhai-cundu" records the practice of the legal judgment and the local regulation, and its jurisdiction reflects the legal situation in local law history.
     This article includes seven parts. The first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of "Mengshuizhai-cundu". It also presents the value and the research history of the book.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origin and history of property inheriting. Based on cases and rules in "Daming Law" (《大明律》), it analyses the regulation for property inheriting. The Part 3 to Part 6 analyzes the individual cases and processes the judgments from the government in Guangdong area.
     The Part 3 analyzes the inheriting cases refers to the family with 2 or more than 2 sons. According to laws, sons should inherit the same amount of property despite of different mother with the same father. However, it was hard to practice without any bia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first son born of the first legal wife would get priority than other sons. Sons born of other concubines in the same family were discriminated. The property distribution would be effected for even 3 generations because of this discrimination. In Ming's other regulation, inheriting process was also allowed for bastard sons as the results of rapes.
     The forth part analyzes how family without sons processes the inheritance. This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rticle. Adopting an heir is a particular system in Chinese traditional inheriting system. Chinese family had got ancestor worship. All sons were required to offer sacrifice to the ancestors annually. Females were not allowed to do so. Therefore, it was necessary for the family without sons to adopt an heir to continue the inheriting system. However, property inheriting caused conflicts and lawsuits. Choosing an heir wa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eers, consanguinities and orders of age. Different surname people were not allowed to get involved this issue. Widows had the relative rights to choosing an heir of the family. In most cases of "Mengshuizhai-cundu", the heirs were chosen because of the widows' preference. After being chosen as an heir, the son got responsibility with the most inheriting rights. However, there were a lot of other family members in the father side such as daughters, sons-in-law, semes, and they would contest for the benefits. This part of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flicts of the family members because of the heir rights, the principles of choosing an heir and the heir's responsibilities.
     The fifth part introduces the women's inheriting rights. Females had no rights of offering sacrifice to ancestors, but inheriting rights. Before marriage, most property reward is dowry. After marriage, widows had rights to manage properties and choose the heir. However, these rights came with the relative responsibilities.
     The sixth part introduces the willing. The willing was based on the preference of the father to a specific son. The father could leave more property to the son he preferred than other family members. But there were limitation of willing so it couldn't be precisely operated.
     The seven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inheriting system analysis in Ming Dynasty. 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legal environment of resident inheriting process.
引文
1 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1 [日]滋贺秀三著,张建国,李力,译:《中国家族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2 《仪礼·丧服》
    3 怀效锋点校:《大明律·附大明令·刑令》,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61页。
    1《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01页。
    2《后汉书·樊宏传》,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797页。
    3《后汉书·缪彤传》,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8页。
    4《后汉书·蔡邕传》,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9页。
    5《南齐书·封延伯传》:“建元三年,大使巡行天下,义与人陈玄子四世同居,一百七十口同居: 武陵郡邵荣兴、文献叔八世同居,东海徐生之、武陵范安祖、李圣伯,范道根并五世同居,零陵谭弘宝、衡阳何弘、华阳杨黑头疏从四世同居”,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740页。
    1 [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2《户婚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0—241页。
    2 邢铁:《家产继承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3 [清]薛允升撰,怀效锋、李鸣点校:《唐明律合编》卷12,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53页。
    4 顾炎武:《日知录》卷13《分居》。
    5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15册《山东上》引《滕县风俗志》。
    1 怀效锋点校:《大明律·附大明令·户令》,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页。
    2 《孟子·离娄上》。
    3 《魏书·淮临王传》,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333页。
    4 [明]颜俊彦著,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标点:《盟水斋存牍》《一刻谳略五卷·废嗣陈南英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5 吕志兴:《宋代立嗣制度探析》,《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第123页。
    1 [明]颜俊彦著,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标点:《盟水斋存牍》《二刻谳略三卷·荡费继产陈泰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92页。
    2 同上书,《二刻谳略二卷署府·争继黎瞻诒》,第730页。
    3 怀效锋点校:《大明律·附大明令·户令》,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页。
    4 怀效锋点校:《大明律·问刑条例·立嫡子违法条例》,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页。 1 《礼记·内则》2 《周易·家人》3 《礼记·内则》4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5 怀效锋点校:《大明律·附大明令·户令》,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页。6 怀效锋点校:《大明律·附大明令·户令》,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页。
    1 [日]滋贺秀三著,张建国,李力,译:《中国家族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35页。
    2 见《大明律·附大明令·户令》第25条:“凡妇人夫亡无子,守志者,合承老分,须凭族长择昭穆相当之人继嗣。其改嫁者,夫家财产及原有妆奁,并听前夫之家为主”。
    3 《易·恒》
    4 《续修四库全书·大明会典》第789册卷19,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31页。
    5 邢铁:《家产继承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
    6 赵崔莉:《明代妇女的法律地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111页。
    7 [英]梅因著,沈景一译:《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11页。
    8 [英]梅因著,沈景一译:《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01页。
    1 《释名·释亲属》。
    2 [明]颜俊彦著,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标点:《盟水斋存牍》《一刻谳略四卷·争产欧兆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页。
    3 同上书,《一刻谳略四卷·讦争财产黄璟等》,第199页。
    4 同上书,《二刻谳略二卷署府·争产钟景淳》,第715页。
    1 同上书,《一刻谳略四卷··争产叶子辰等》,第174页。
    2 同上书,《一刻谳略四卷·争产欧阳帝建》,第179页。
    3 [日]滋贺秀三著,张建国,李力,译:《中国家族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1 [明]颜俊彦著,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标点:《盟水斋存牍》《一刻谳略四卷·争产周于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页。
    2 [明]颜俊彦著,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标点:《盟水斋存牍》《二刻谳略二卷·讼兄胡应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16页。
    1 [明]颜俊彦著,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标点:《盟水斋存牍》《一刻谳略三卷·诬诈黜生张镇》,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页。
    2 同上书,《一刻署番禺县谳略一卷·争继方懿生》,第417页。
    3 同上书,《二刻谳略二卷·刁讼王命佐等杖》,第511页。
    4 同上书,《二刻谳略二卷署府·争继丁鼎万等》,第730页。
    5 程维荣:《嗣子继承权的历史形态》,《兰州学刊》,2005年第5期,第154页。
    1 [明]颜俊彦著,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标点:《盟水斋存牍》《一刻谳略五卷·争继陈演瑚》,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2 同上书,《二刻谳略二卷署府·争继黄无象等》,第729页。
    3 同上书,《一刻谳略五卷·争继方钟棠等》,第208页。
    4 同上书,《一刻谳略五卷·嗣子黄良昭》,第212页。
    1 同上书,《一刻署府谳略一卷·搀继刘(?)》,第394页。
    2 同上书,《二刻谳略二卷署府·讼继陈胜宇等》,第731页。
    3 同上书,《一刻谳略五卷·争继方钟棠等》,第208页。
    4 同上书,《二刻谳略二卷·争继陈廉等》,第542页。
    1 同上书,《二刻谳略二卷署府·争继黎瞻诒》,第730页。
    1 同上书,《一刻谳略五卷·争继黄从殷等》,第208页。
    2 同上书,《一刻署府谳略一卷·争嗣产邓曹稳》,第395页。
    1 同上书,《二刻署府谳略三卷·争继产罗德玄等》,第591页。
    2 [明]雷梦麟著,怀效锋点校:《读律琐言》,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
    1 [明]颜俊彦著,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标点:《盟水斋存牍》《一刻谳略五卷·争继谭挺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页。
    2 同上书,《一刻谳略五卷·擅卖继产张上节》,第210页。
    1 同上书,《一刻谳略五卷·争继谢克充谢克载》,第204页。
    2 同上书,《一刻谳略五卷·争继麦铭等》,第211页。
    3 同上书,《一刻谳略五卷·争继李于宽》,第211页。
    4 同上书,《二刻谳略二卷署府·争继丁鼎万等》,第730页。
    1 同上书,《一刻谳略五卷·争继方钟棠等》,第208页。
    2 同上书,《一刻署府谳略一卷·争嗣产邓曹稳》,第395页。
    3 同上书,《二刻谳略二卷署府·争继黎瞻诒》,第730页。
    4 同上书,《一刻谳略四卷·争产欧阳帝建》,第179页。
    5 同上书,《二刻谳略二卷署府·越继荡产濮澄源》,第727页。
    6 同上书,《二刻谳略二卷署府·乱继李衍庚》,第728页。
    7 同上书,《一刻谳略五卷·争继陈演瑚》,第207页。
    8 同上书,《一刻谳略五卷·搀继冯公佩等》,第210页。
    9 同上书,《二刻谳略三卷·争继产罗德玄等》,第591页。
    1 同上书,《一刻谳略三卷·刁诬何诚元杖》,第136页。
    2 张萍:《明清徽州文书中所见的招赘与过继》,《徽学研究》,2005年第6期,第91页。
    3 [明]颜俊彦著,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标点:《盟水斋存牍》《一刻谳略五卷·争继方钟棠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页。
    4 同上书,《一刻谳略五卷·争继麦铭等》,第211页。
    5 同上书,《一刻谳略五卷·嗣子黄良昭》,第212页。
    6 同上书,《一刻署府谳略一卷·争嗣产邓曹稳》,第395页。
    7 《左传·昭公7年》
    8 丁凌华:《宗祧继承浅说》,《史学集刊》1992年第4期,第63页。
    1 [明]颜俊彦著,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标点:《盟水斋存牍》《二刻谳略三卷·荡费继产陈泰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92页。
    2 同上书,《一刻署番禺县谳略一卷·争继方懿生》,第417页。
    3 同上书,《二刻谳略二卷署府·荡费继产尤逊》,第727页
    1 同上书,《一刻谳略五卷·争继冯鸣敬等》,第207页。
    1 同上书,《二刻谳略二卷·争田薛抡祯等》,第532页。
    2 怀效锋点校:《大明律·附大明令··户令》,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页。
    1 怀效锋点校:《大明律·问刑条例··立嫡子违法条例》,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页。
    2 [明]颜俊彦著,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标点:《盟水斋存牍》《一刻谳略五卷·嗣子黄良昭》,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页。
    3 同上书,《二刻谳略二卷署府·乱继李衍庚》,第728页。
    1 同上书,《一刻谳略五卷·争继王嗣昌等》,第206页。
    1 程维荣:《论中国传统财产继承制度的固有矛盾》,《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1期,第153页。
    2 [明]颜俊彦著,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标点:《盟水斋存牍》《一刻谳略五卷·争继产陆嘉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页。
    3 怀效锋点校:《大明律·附大明令·户令》,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页。
    4 [明]颜俊彦著,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标点:《盟水斋存牍》《一刻谳略五卷·争继冯鸣敬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5 同上书,《二刻谳略二卷·争田薛抡祯等》,第532页。
    6 同上书,《一刻谳略五卷·嗣子黄良昭》,第212页。
    7 同上书,《一刻谳略五卷·争继产陆嘉行》,第206页。
    1 同上书,《一刻谳略五卷·争继方钟棠等》,第208页。
    2 同上书,《二刻谳略二卷·争继马邦祚》,第541页。
    3 同上书,《二刻谳略二卷·争田薛抡祯等》,第532页。
    4 同上书,《一刻谳略五卷·争继冯鸣敬等》,第207页。
    5 同上书,《一刻谳略五卷·嗣子黄良昭》,第212页。
    6 同上书,《二刻谳略二卷署府·乱继李衍庚》,第728页。
    7 同上书,《一刻谳略五卷·争继谭挺勳》,第208页。
    8 同上书,《一刻谳略五卷·争继方钟棠等》,第208页。
    1 同上书,《府署谳略一卷·争产伍于燦》,第389页。
    2 程维荣:《<盟水斋存牍>及其反映的晚明继承制度》,载张伯元主编《法律文献整理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189页。
    3 [明]颜俊彦著,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标点:《盟水斋存牍》《二刻谳略二卷·争继马邦祚》,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41页。
    1 同上书,《府署谳略一卷·争产苏大伦等》,第390页。
    1 同上书,《二刻谳略二卷·争继马邦祚》,第543页。
    2 同上书,《一刻署番禺县谳略一卷·争继叶自新》,第418页。
    3 同上书,《二一刻谳略五卷·争继罗启善等》,第205页。
    1 同上书,《一刻刻府署谳略一卷·盗卖继业仇炳先等》,第395页。
    1 同上书,《一刻谳略三卷·刁诬邵参吾》,第133页。
    2 同上书,《二刻谳略二卷·争田谢克节等》,第536页。
    1 怀效锋点校:《大明律·问刑条例·立嫡子违法条例》,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页。
    2 [明]颜俊彦著,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标点:《盟水斋存牍》《二刻谳略三卷.刁讼李初奇》,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74页。
    3 [美]安·沃特纳《烟火接续——明清的收继与亲族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页。
    4 [明]颜俊彦著,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标点:《盟水斋存牍》《一刻署香山县谳略一卷.涎产兴讼吴敬章》,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0页。
    1 同上书,《二刻谳略二卷府署·争产刘肇凤》,第715页。
    2 同上书,《二刻谳略二卷府署·争田黄观辛》,第724页。
    1 程维荣:《中国继承制度史》,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295页。
    1、[明]颜俊彦著,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标点:盟水斋存牍[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怀效锋点校:大明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清]薛允升撰,怀效锋、李鸣点校:唐明律合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黄彰健编:明代律例汇编[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4年版。
    5、刘海年、杨一凡总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乙编第一至六册[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6、杨一凡总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三、四册,明代法律文献(上、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明]雷梦麟著,怀效锋、李俊点校:读律琐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8、[明]李清:折狱新语[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9、[明]龙文彬:明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10、[明]申时行: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11、[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2、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年版。
    14、[南朝·粱]萧子显:南齐书[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年版。
    15、:[北齐]魏收:魏书[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年版。
    1、马建兴:丧服制度与传统法律文化[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2、邢铁:家产继承史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程维荣:中国继承制度史[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4、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部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R].胡旭晟等点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苏亦工著:明清律典与条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史凤仪:中国古代的家族与身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99年版。
    7、张晋藩主编:中国司法制度史[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8、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9、张伯元主编:法律文献整理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高潮主编:古代判词选[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1年版。
    11、童光政著:明代民事判牍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
    14、高其才:中国习惯法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
    15、童光政:明代民事判牍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刘悦:中国财产继承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
    17、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8、费成康:中国的家法族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徐扬杰:宋明家族制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20、李交发:中国诉讼法史[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21、冯尔康:中国宗族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2、李晓东:中国封建家礼[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4、[日]滋贺秀三著,张建国,李力,译:中国家族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5、[美]安·沃特纳:烟火接续——明清的收继与亲族关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6、[英]梅因著,沈景一译:古代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版。
    1、李交发:论古代中国家族司法[J].法商研究,2002,(4):135-144。
    2、程维荣:嗣子继承权的历史形态[J].兰州学刊,2005(5):154-157。
    3、丁凌华:宗祧继承浅说[J].史学集刊,1992,(4):8-9,63。
    4、张中秋:乡约的诸属性及其文化原理认识[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5):21-27。
    5、张中秋:家礼与国法的关系、原理、意义[J].法学,2005,(5):45-53。
    6、徐厚朴,张权:试析中国封建社会继承制度[J].理论观察,2008(5):89-91
    7、冯尔康: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当代意义[J].江海学刊,2003,(6):11-15.
    8、李显冬:中国古代民事法律调整独到之处[J].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6,(2):65-70。
    9、林庆:家训的起源和功能[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2-76。
    10、方小芬:家法族规的发展历史和时代特征[J].上海社会科学学术季刊,1998,(3):154-162。
    11、张宏明:宗族的再思考[J].社会学研究,2004,(6):23-31。
    12、刘柱彬:略论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特质[J].法学评论,1999,(1):101-105。
    13、叶显恩:晚明珠江三角洲区域社会情态的忠实记录——《盟水斋存牍》简介 [J].广东社会科学,1997,(1):74-77。
    14、栾成显:明清徽州宗族的异姓承继[J].历史研究,2005,(3)85-96。
    15、陈志英:宋代民间物权关系的家族主义特征[J].河北法学,2006,(3):81-86。
    16、曹智:论民间的民事习惯法——宗族法[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1-66.
    22、鲁洪娟:继承法演变体现之中国法律思想之变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38-140。
    23、何勤华:明清案例汇编及其时代特征[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3期,107-115页。
    24、吕志兴:宋代立嗣制度探析[J].重庆:《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
    25、井上彻:明末广州的宗族——从颜俊彦《盟水斋存牍》看实像[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0):22-32。
    26、郑元龙:论中国古代家族法的发展脉络及其重要内容[J].长春大学学报,2008(6):75-78。
    27、焦垣生,张维:中国传统家文化下的财产继承[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65-69,98。
    28、程维荣:论中国传统财产继承制度的固有矛盾[J].政治与法律,2004(1):149-155。
    29、何燕侠:女性财产继承权的历史考察——法原理与法习惯方面的纠葛[J].大连大学学报,2003(3):37-40。
    30、张萍:明清徽州文书中所见的招赘与过继[J].徽学研究,2005(6):91。
    31、赵崔莉:明代妇女的法律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06-111。
    1、何君:晚明田宅争讼研究——以《盟水斋存牍》为对象[D],长春:吉林大学,2006年。
    2、钱娜:试论明代晚期广东立嗣制度的现状——《盟水斋存牍》为依据[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姚莹:《盟水斋存牍》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罗燕:晚明民事调解探析——以《盟水斋存牍》为视角[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5、李小标:身份与财产——谱系继替下的清代承继法律文化[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邹永明:中国古代家族法与国家法关系探析[D],湘潭:湘潭大学,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