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婚同居关系中女性权益保护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似乎昭示出了几千年来女性的命途多舛。随着非婚同居现象的日益发展,由非婚同居带来的纠纷日渐增多,在这些纠纷中,往往都是女性权益受到侵害。由于现行法律规定的缺失,使得女性权益被侵害时往往得不到相应的救济,女性为非婚同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承担着非婚同居带来的不幸,但是男性在非婚关系解除时,几乎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这种男女权益失衡的现象正是促成笔者思考本文的出发点。
     从国外立法来看,《埃塞俄比亚民法典》的非婚同居制度中确立了对女性权益独具特色的保护制度,英国政府也在其拟建立的统一的非婚同居法中,将注重对女性权益的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拟在非婚同居制度设计中赋予女性更多的权利,保障女性合法权益。因此,构建我国的非婚同居制度,并注重对女性权益进行保护,无疑也是符合国外立法趋势的。
     全文除引言外,分四个部分,共计三万余字。
     第一部分介绍了非婚同居的概念,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基于法律应当对非婚同居关系给予适当的调整和保护的初衷,笔者对非婚同居的概念界定为:非婚同居,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未婚男女之间持续、共同生活的事实状态,是家庭组成形式的一种。
     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介绍非婚同居制度构建中保护女性权益的必要性:第一,现实原因,非婚同居关系中女性权益易受到侵害;第二,理论原因,对女性特殊权益的肯定和弱势地位的保护;第三,法律原因,完善我国法律体系建设的需要。
     第三部分笔者考察了国外规制非婚同居的法律制度。总的来说,当前国外规制非婚同居的法律制度有三种,一种是同居合同制度,一种是事实婚姻制度,一种是非婚同居身份关系制度,从女性权益保护角度出发,笔者比较了上述三种模式的优劣,认为非婚同居身份关系模式对女性权益保护更优。目前国外对非婚同居进行规制大多也采用这种制度。
     第四部分笔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非婚同居制度构建中,在参考其他学者研究成果和国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从注重保护女性权益的要求出发,设计了一些具体的权利制度和原则,如应当承认非婚同居合同的效力,确立非婚同居关系解除时财产问题的处理规则,明确非婚同居期间侵权行为的可诉性,建立非婚同居遗产继承权制度等。
"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 Shakespeare's the famous saying seems also reveals the thousands of years of women destiny were far worse. With its development, unmarried cohabitation of the dispute is increasingly, in these disputes, women are often due rights and interests are infringed upon, the lack of law, women's rights are not infringed upon the corresponding relief, women unmarried cohabitation is paid a heavy price for unmarried cohabitation, bring misfortune, but men in the marriage relationship removes almost no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 unbalance of the rights to the author of the paper is thinking.
     From abroad, the legislation of civil code of Ethiopia unmarried cohabitation system is established for women's rights protection system of unique, the British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in the unity of the premarital cohabitation method,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women's rights as a basic principle in the premarital cohabitation, system design in giving women more rights, security, therefore,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men unmarried cohabitation of constructing system, and pay attention to protect women's rights, certainly also conforms to the trend of foreign legislation.
     Full citations, except four parts, totaling more than thirty thousand word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unmarried cohabitation,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law of content should be unmarried cohabitation appropriate adjust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original author, unmarried cohabitation concepts:the premarital cohabitation, it is to point to have full civil capacity of single men and women between the facts together and form, is one of the forms of the family.
     The second part is introduced from three aspec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nmarried cohabitation system to protect women's rights, the necessity of practical reasons:first, unmarried cohabitation of easily encroached on women's rights, Second, the theory of reason, the speci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men and weak protection, Third, the legal reason, perfecting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third part of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unmarried cohabitation of foreign regulation law system. Generally speaking, the unmarried cohabitation of regulating foreign legal system has 3 kinds, one kind is cohabitation contract system, one is the fact that the marriage system, a kind of wrong marriage relationship, from living status to women's rights protection system, the author compared the Angle of the three modes of unmarried cohabitation, think of female identity model more rights protection. Now for the premarital cohabitation abroad mostly by regulating the system also.
     The fourth par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 in the premarital cohabit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n reference to other scholars research results'and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legislation, protection from women's rights to the requirement of design, the specific rights system and principles, such as should admit the premarital cohabita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unmarried cohabitation terminate when processing property, establish rules and unmarried cohabitation tort compensation system, establish certain conditions of unmarried cohabitation inheritance system, etc.
引文
1陈苇:《婚姻家庭继承法》,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
    2朱凡:“非婚同居立法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外国家庭法及妇女理论研究中心,http://www.swupl.edu.cn/mweb/wgjtf/content.asp?cid=830336766&id=861062439,访问时间:2009年8月19日。
    3李开国、张玉敏:《中国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4陈苇,前注1,第77页。
    5马军:“云南大理同性恋酒吧因媒体报道引发高度关注未能开业”,http://news.qq.com/a/20091210/002121.htm,访问时间:2009年12月10日。
    6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改立法资料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页。
    7张华贵:“同居关系法律问题研究”,《四川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20卷第1期,第43页。
    8杨立新:《亲属法专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
    9姜宝林:“非婚同居的法律救济之思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25页。
    10王薇:“论现代社会非婚同居立法的发展趋势”,载陈苇主编,《家事法研究(2007年卷)》,北京:群众出版社,2008年版,第240页。
    11邓志伟:《中国家庭的演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14 Kerinan:The Law About Abortion, Policy and the Famil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p58.
    15谢淑霞:“未婚女性人工流产心理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09年第21期,第58页。
    16肖建国、姚建龙:《女性犯罪与性受害》,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161页。
    17陈一筠:“同居关系会替代婚姻吗——美国的最新研究报告”,《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第47页。
    18李密:“恋爱暴力现象调查”,http://news.163.com/05/0315/15/1ET6GUA20001122B.html,访问日期:2009年9月27日。
    19陈功:《家庭革命》,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页。
    20 Joanthan Hery:Family Law, Perason Education Press,2007, p78.
    21王强:《婚姻家庭案例实务》,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页。
    22郭卫华:《性自主权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23王俊、周青:“女性受害人社会地位之分析—以婚内强奸为视野”,载陈苇主编:《家事法研究(2008年卷)》,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第267页。
    24陈苇、冉启玉:“公共政策中的社会性别——《婚姻法》的社会性别分析及其立法完善”,《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42页。
    25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26肖巧平:《社会性别视野下的法律》,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页。
    27秦志远:“非婚同居实质初探”,载陈苇主编:《家事法研究(2005年卷)》,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第266页。
    28[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63页。
    29袁锦绣:《妇女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30陈苇:《中国婚姻家庭法立法研究》,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
    31黄松有:《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解释二的理解与适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32马忆南、高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结婚法研究回顾与展望”,载陈苇主编,《家事法研究(2008年卷)》,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33陈苇、王薇:“我国设立非婚同居法的社会基础及制度构想”,《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28页。
    34朱凡,同前注2,第4页。
    35曾宪义:《法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36陈苇:《外国婚姻家庭法比较研究》,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37夏吟兰:《美国现代婚姻家庭制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38陈卫佐:《德国民法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27页。
    39 Simon Duncan:Cohabtation, Marriage and Law, Hart Publishing,2006, p184.
    40 Nigel Lowe:Bromley's Family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p134.
    41陈苇,同前注36,第145页。
    42王薇:《非婚同居法律制度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0页。
    43陈苇:《中国婚姻家庭法立法研究(第二版)》,北京:群众出版社,2010年版,第135页。
    44周应江:“英国家庭法对非婚同居关系的承认与保护”,《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34页。
    48陈苇,同前注43,第153页。
    49王薇,同前注42,第224页。
    50李英:“审视与沟通——非婚同居现象的法律评析”,《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第58页。
    51[美]哈里.D.格劳斯:《美国家庭法精要》,陈苇等译,西南政法大学外国家庭法及妇女理论研究中心内部印刷,2005年8月,第56页。
    56[德]罗伯特.霍恩:《德国民事法导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转引自陈苇:“夫妻财产制立法原则及若干问题研究”,《东南学术》,2002年第2期,第38页。
    58王林:“女人,请爱惜自己的身体”,《重庆时报》,2008年6月17日,第8版。
    59陈苇:《澳大利亚家庭法(2008年修正)》,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页。
    60曹贤信:“论婚内侵权的民事责任”,载陈苇主编:《家事法研究(2008年卷)》,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第388页。
    61张开宁:“现代生殖技术运用中的妇女问题”,《医学与社会》,2004年第17期,第56页。
    62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
    63周安平:《性别与法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64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11页。
    65王素云:“非婚同居关系的立法探索”,《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38页。
    66马新文:“我国法定继承人范围调整和修改的法律思考”,《华北水电水利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13页。
    68黄松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65页。
    69武秀英:《法理学视野中的权利》,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1]陈苇: 《中国婚姻家庭法立法研究》,北京:群众出版社,2010年版。
    [2]陈苇: 《婚姻家庭继承法》,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
    [3]王薇: 《非婚同居法律制度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邓志伟: 《中国家庭的演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肖建国、姚建龙: 《女性犯罪与性受害》,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版。
    [6]陈功: 《家庭革命》,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王强: 《婚姻家庭案例实务》,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8]郭卫华: 《性自主权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法]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
    [10]武秀英: 《法理学视野中的权利》,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陈苇: 《中国婚姻家庭法立法研究》,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
    [12]曾宪义: 《法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陈苇: 《外国婚姻家庭法比较研究》,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
    [14]夏吟兰: 《美国现代婚姻家庭制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罗结珍译: 《法国民法典(上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6][美]哈里.D.格劳斯: 《美国家庭法精要》,陈苇主编,西南政法大学外国家庭法及妇女理论研究中心内部印刷,2005年版。
    [17]王利明: 《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8]陈卫佐: 《德国民法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9]陈苇: 《澳大利亚家庭法(2008年修正)》,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
    [20]周枏: 《罗马法原论(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21]黄松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22]黄松有: 《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解释二的理解与适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23]肖巧平: 《社会性别视野下的法律》,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2006年版。
    [24]袁锦绣: 《妇女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5]杨立新: 《亲属法专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6]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7]李开国、张玉敏: 《中国民法学》,北京:法律山版社,2002年版。
    [28]王胜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改立法资料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9]张新宝: 《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山版社,2005年版。
    [30]周安平: 《性别与法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于薇:“论现代社会非婚同居立法的发展趋势”,载陈苇主编,《家事法研究(2007年卷)》,北京:群众山版社,2008年版。
    [2]姜宝林:“非婚同居的法律救济之思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3]张华贵:“同居关系法律问题研究”,《四川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4]周应江:“英国家庭法对非婚同居关系的承认与保护”,《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5]王俊、周青:“女性受害人社会地位之分析—以婚内强奸为视野”,载陈苇主编:《家事法研究(2008年卷)》,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
    [6]马忆南、高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结婚法研究回顾与展望”,载陈苇主编,《家事法研究(2008年卷)》,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
    [7]谢淑霞:“未婚女性人工流产心理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09年第21期。
    [8]杨立新:“论准婚姻关系”,《中州学刊》,2005年第11期。
    [9]徐国栋:“埃塞俄比亚民法典——两股改革热情碰撞的结晶”,《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
    [10]李英:“审视与沟通——非婚同居现象的法律评析”,《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11]陈苇、王薇:“我国设立非婚同居法的社会基础及制度构想”,《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12]王磊:“同居案件争议探析”,《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
    [13]陈苇、冉启玉:“公共政策中的社会性别——《婚姻法》的社会性别分析及其立法完善”,《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4]张影:“非婚同居期间所得财产的性质和归属”,《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5]何丽新:“建构我国非婚同居机制的法律规制”,《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6][德]罗伯特.霍恩:《德国民事法导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转引自陈苇:“夫妻财产制立法原则及若干问题研究”,《东南学术》,2002年第2期。
    [17]王素云:“非婚同居关系的立法探索”,《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8]陈一筠:“同居关系会替代婚姻吗——美国的最新研究报告”,《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19]马新文:“我国法定继承人范围调整和修改的法律思考”,《华北水电水利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0]张开宁:“现代生殖技术运用中的妇女问题”,《医学与社会》,2004年第17期。
    [1]李勋译:“人流统计数据令人担忧”,http://treasure.1x1y.com.cn/20090730/,访问时间:2009年7月30日。
    [2]腾讯调查:“人流究竟伤你有多深”,http://lady.qq.com/zt/2009/renliu/index.htm,访问时间:2009年8月13日。
    [3]李密:“恋爱暴力现象调查”,http://news.163.com/05/0315/15/1ET6GUA20001122B.html,访问时间:2009年9月27日。
    [4]朱凡:“非婚同居立法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外国家庭法及妇女理论研究中心,http://www.swupl.edu.cn/mweb/wgjtf/content.asp?cid=830336766&id=861062439,访问时间:2009年8月19日。
    [5]王林:“女人,请爱惜自己的身体”,《重庆时报》,2008年6月17日,第8版。
    [6]马军:“云南大理同性恋酒吧因媒体报道引发高度关注未能开业”,http://news.qq.com/a/20091210/002121.htm,访问时间:2009年12月10日。
    [1]Joanthan Hery:Family Law, Perason Education Limited,2007, p78.
    [2]Simon Duncan:Cohabtaition Marriage and Law, Hart Publishing,2006, p187.
    [3]Nigel Lowe:Bromley's Family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p134.
    [4]Kerinan:The Law About Abortion, Policy and the Family,2007, p5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