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胁迫行为之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被胁迫行为理论在英美法系刑法中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符合法律规定的被胁迫行为是一般辩护理由之一,若被告人的行为符合了被胁迫行为的法定要件,则被告人可无罪释放。我国刑法中没有被胁迫行为的概念,但是被胁迫行为可以在我国胁从犯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然而,外国对被胁迫行为的处理规则和我国对胁从犯的处理规则很不相同,我国对于胁从犯是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另外,有学者认为外国的被胁迫行为可以被纳入我国的紧急避险理论中,他们认为行为人实施的被胁迫行为是一种避免自身受到伤害的避险行为,应按照紧急避险的相关规则处理。笔者认为,外国的被胁迫行为和我国的紧急避险是并不相同,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本文立足于解决司法实践问题,将外国的被胁迫行为理论和我国的紧急避险理论及胁从犯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尝试构建我国的被胁迫行为理论。
     本文除导言部分外,共分为三个章节:
     第一章首先论述被胁迫行为在各法系之现象。在分析现象之前,先将本文的被胁迫行为作一个界定,即是指来源于其他人的暴力心理威胁而实施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针对危险制造者明确告知的第三人来实施的。在英美法系国家,被胁迫行为是作为一项合法辩护理由而存在的。美国、英国、加拿大、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都将其作为独立的免责事由而存在。在大陆法系国家,虽然没有赋予被胁迫行为独立的法律地位,而将其纳入紧急避险,并参照紧急避险的相关规定免除处罚或者减轻处罚。
     第二章在论述了被胁迫行为的概念及构成要件之后分析了被胁迫行为的性质及理论基础。关于被胁迫行为的构成要件主要从胁迫的内容、胁迫的来源、胁迫内容的指向、胁迫的时间、胁迫的程度及适用限制等方面进行论述。被胁迫行为是一种可得宽恕的辩护事由,之所以得到宽恕主要是因为三方面的原因:人性趋利避害的本性、自由行为意志受到压制及刑罚的功利性。
     第三章首先将外国的被胁迫行为与我国的紧急避险及胁从犯行为进行分别比较,从微观角度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然后三者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图示的方法表明三者在不同法系及我国法律体系之中的关系及地位。在英美法系中紧急避险和被胁迫行为是相互独立的,在大陆法系国家被胁迫行为包含在紧急避险之中,在我国紧急避险和胁从犯相互独立,并且被胁迫行为从属于胁从犯行为。在分析其相互关系之后,论述了外国的被胁迫行为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由于我国没有被胁迫行为的独立范畴,所以可将当行为人受到他人紧迫的死亡或者严重身体伤害的危险而被胁迫参加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这一行为参照我国紧急避险的规定,对其作非罪化处理,将这样的行为人排除在胁从犯之外。
Duress theory in common law criminal law with independent legal status, according to the law was a general defense of coercion is one of, if the defendant's conduct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legal elements of coercion, the defendant finally available Disclaimer. In China, the criminal law is not clear is the legal concept of coercion, but coercion can be coerced offender's behavior in China demonstrated. However, foreign regulations and the duress on Rehictant our rules very different, my country is coerced offend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ircumstances of his crime mitigated punishment or be exempted from punishment. In addition,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foreign conduct should be coerced into our emergency hedge theory, they believe the perpetrator w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ercion as a hedge to avoid acts of self-harm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rules of emergency actions treatment.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foreign country by coercion and the emergency hedge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areas, can not be mixed up. This judicial practice based on solving the problem, will be foreign coercion and our emergency hedging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study coerced offender tries to construct our theory of coerced behavior.
     In this article, the introductory section, the total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duress in all legal systems of the phenomenon. Before the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was first made a definition of coercion, which means other people from the threat of viole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sychological behavior, and this behavior is dangerous for the manufacturer explicitly inform the third party to implement of. In common law countries, was coercion as a legitimate defense exists. United States, Britain, Canada, Malaysia, India and other countries as an independent exemptions exist. In civil law countries, although there was coercion given independent legal status, but their integration into necessity, and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emergency hedge exempted from punishment or mitigated punishment. (Here we note that the civil law countries of Rescue and Emergency hedge our content is not the same, the scope of their emergency hedge than my scope.)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coerced behavior and composition of elements, followed by analysis of the nature of the coerced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behavior. By coercion 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ain elements of the content from the stress, the source of stress, stress point to the content, stress time, stress level and restrictions that apply to other aspects discussed. Duress is a defense available to the subject of forgiveness, why are forgiven because of the nature of humanity while avoiding disadvantages, Liberty will be suppressed and utilitarian punishment.
     Chapter III is first foreign coercion and the act of rescue and China were coerced offender behavior compared, from the microscopic point of view of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n compared among the analysis of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icon means that three different legal systems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hina's legal system and status. In the common law system, and emergency actions were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coercive acts, coercion in civil law countries are being included in the emergency hedge, hedging and Rehictant emergency in our country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and are subordinate to coercion coerced offender behavior. 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ir mutual relations, discussed by foreign coercion theory significance in China. Since China has not been intimidation of independent areas, therefore, can be tight when the person by another person's death or the risk of serious bodily injury is coerced to participate infringes upon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is behavior Can Zhao hedge our emergency provisions as, making the processing of non-crimes, the perpetrator will be excluded from such outside coerced offender.
引文
1郭泽强邵劭在《反思被胁迫行为为之借鉴意义——与李立众先生商榷》中认为被胁迫行为是我国紧急避险的应有之义,田宏杰在其《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一书中也持此种观点。
    2储怀植著:《美国刑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3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实体刑法经历了广泛的修订于法典化运作。1962年完成的美国法学会编撰的《模范刑法典》在这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之后各州的34次法律制定都受到了《模范刑法典》所采取立场的影响。
    4刘仁文王祎等译:《美国模范刑法典及其评注》,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5总检察长诉威兰案(1934)(A-G v. Whelan)。参见【英】J.C.史密斯、B.霍根著,马清升等译:《英国刑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65页。
    6赵秉志、党建军编译:《英国刑法的新走向——法典化》,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7罗德立丛书主编、赵秉志中文主编:《香港刑法纲要:英汉对照》,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28页。
    8【俄】H·Ф·库兹涅佐娃и·M·佳日科娃主编:《俄罗斯刑法教程(总论)》(上卷·犯罪论),黄道秀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475页
    9张明楷著:《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6页。
    10田宏杰著:《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275页。
    11张明楷著:《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7页。
    12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13黄风译著:《最新意大利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14 1960年《苏俄刑法典》第38条。
    15薛瑞麟著:《俄罗斯刑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页。
    16储怀植著:《美国刑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17刘仁文王祎等译《美国模范刑法典及其评注》,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18卞建林等译:《加拿大刑事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4页。
    19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刑法卷),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页。
    20赵炳寿等译:《印度刑法典》,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21刘仁文王祎等译《美国模范刑法典及其评注》,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22储怀植著:《美国刑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23【英】J·C·史密斯B·霍根著,李贵方等译:《英国刑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66页。
    24袁益波著:《英国刑法的犯罪论纲》,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168页。
    25赵秉志、肖中华:《马来西亚现行刑法典概要》,载《外向型刑法问题研究》(下卷),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775页。
    26赵秉志主编:《香港刑法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5—76页。
    27储怀植著:《美国刑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28刘仁文王祎等译《美国模范刑法典及其评注》,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29袁益波著:《英国刑法的犯罪论纲》,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168页。
    30袁益波著:《英国刑法的犯罪论纲》,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31赵秉志、肖中华:《马来西亚现行刑法典概要》,载《外向型刑法问题研究》(下卷),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775页。
    32【英】J·C·史密斯B·霍根著,李贵方等译:《英国刑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71页。
    33赵秉志主编:《香港刑法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5页。
    34欧阳涛等著:《英美刑法刑事诉讼法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5页。
    35例如,1969年加利福尼亚州一被告人从监狱逃跑,他的辩护理由是他了解到另一囚犯“将要”杀害他,法院驳回了他的辩护,仍按逃跑罪处理。——摘自储怀植著:《美国刑法》。
    36储怀植著:《美国刑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37赵秉志主编:《香港刑法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5页。
    38【英】J·C·史密斯B·霍根著,李贵方等译:《英国刑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71页。
    39刘仁文王祎等译《美国模范刑法典及其评注》,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40【英】J·C·史密斯B·霍根著,李贵方等译:《英国刑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页。
    41赵秉志主编:《香港刑法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6—77页。
    42赵秉志、肖中华:《马来西亚现行刑法典概要》,载《外向型刑法问题研究》(下卷),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775页。
    43【英】J·C·史密斯B·霍根著,李贵方等译:《英国刑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页。
    44【英】J·C·史密斯B·霍根著,李贵方等译:《英国刑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66—267页。
    45如1969年克里案,1975年林治诉被爱尔兰检察长案,1976年艾伯特案允许胁迫作为辩护理由。
    46储怀植著:《美国刑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47【英】J·C·史密斯B·霍根著,李贵方等译:《英国刑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71页。
    48【英】J·C·史密斯B·霍根著,李贵方等译:《英国刑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76页。
    49【意】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
    50【美】乔治·弗莱彻著邓子滨译,《反思刑法》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590页。
    51刘仁文王祎等译:《美国模范刑法典及其评注》,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4-45页。
    52袁益波著:《英国刑法的犯罪论纲》,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159页。
    53袁益波著:《英国刑法的犯罪论纲》,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160页。
    54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4页。
    55参见[俄]斯库拉托夫、列别捷夫主编:《俄罗斯联邦刑法典释义》(上册),黄道秀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56参见储怀植著:《美国刑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4页。
    57田宏杰著:《刑法中的正当行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第296页。
    58赵秉志著:《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13页。
    59参见童德华著:《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60陈兴良著:《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修订版,第59页。
    61参见姜程亮:《刑法中被迫行为若干问题研究》,2007年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袁益波著:《英国刑法的犯罪论纲》,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2、曲新久著:《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陈兴良著:《刑法的人性基础》,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年版。
    4、张明楷著:《外国刑法纲要(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黎宏著著:《日本刑法精义》,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6、童德华著:《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王政勋著:《正当行为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8、储怀植著:《美国刑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童德华著:《外国刑法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田宏杰著:《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11、陈兴良著:《共同犯罪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薛瑞麟著:《俄罗斯刑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陈兴良著:《刑法的人性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曲新久著:《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王政勋著:《刑法的正当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6、欧阳涛等著:《英美刑法刑事诉讼法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7、刘仁文、王祎译:《美国模范刑法典及其评注》,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8、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9、[美]乔治·P·弗莱彻:《反思刑法》,邓子滨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20、[意]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评,中国人民法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美]乔治·P·弗莱彻:《刑法的基本概念》,蔡爱惠、陈巧燕、江溯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英]J·C·史密斯, B·霍根:《英国刑法》,马清升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3、[德]弗兰茨·冯·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4、黄风译注:《最新意大利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5、[德]约翰内斯·韦塞尔斯:《德国刑法总论》,李昌珂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6、卞建林等译:《加拿大刑事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7、赵炳寿等译:《印度刑法典》,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赵秉志主编:《香港刑法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赵秉志主编:《英美刑法学》,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赵秉志主编:《外国刑法各论:大陆法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俄]H·Ф·库兹涅佐娃и·M·佳日科娃主编:《俄罗斯刑法教程(总论)》(上卷·犯罪论),黄道秀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5、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刑法卷),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1、赵秉志、党建军编译:《英国刑法的新走向——法典化》,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2、郭泽强、邵劭:《反思被迫行为之借鉴意义——与李立众先生商榷》,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3、曹宪强:《试论英美刑法中的被迫行为》,载《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10期。
    4、陈明华、吴文志:《我国刑法中的紧急避险与被迫行为之多维检视》,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5期。
    5、李青:《浅论英美刑法中的被迫行为》,载《南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6、李立众:《略论被迫行为及其借鉴意义》,载《政法论丛》1999年第5期。
    赵秉志、肖中华:《马来西亚现行刑法典概要》,载《外向型刑法问题研究》(下卷),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1、姜程亮:《刑法中的被迫行为若干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渠帆:《论刑法中的被迫行为》,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房磊:《被迫行为与紧急避险之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4、胡晓明:《被胁迫参加犯罪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5、韩杰:《被胁迫行为比较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