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二)的对比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01年以来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开设了《历史与社会》课程,它迅速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和焦点。《历史与社会》,将历史、人文地理、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文化学等有关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同时,它最能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追求。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人士、家长、学生的重视,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效果。
     《历史与社会》新教科书刚出版时,有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及地质出版社三个版本,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相关地域课本的整合,地质出版社的《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从2008年起退出了教育市场。因此,目前我国使用的只有两家出版社的教科书。但是,由于高考指挥棒等种种原因,让《历史与社会》学科难以全面铺开,甚至出现消退之势,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以及本人在历史与社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切身体会,结合浙江省、江苏苏州、无锡锡山、惠山区的课改实践,对历史与社会两个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寻找出两个课程标准的相同、不同之处,以及根据两个课程标准编订的教材各自的特点、优势。尤其是对于各自的不足、可能产生的问题等进行认真细致而周到的分析,以期为课标的修订、为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一些学术支持。
     本文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是课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综述,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是从两个课程标准的文本结构来分析研究其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和主要特点,根据教材内容,直接反映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内容体系,主要研讨两个课程标准编订的教材的相同之处及主要特色研究;第三章是结合课改实践的经验,对课标内容在具体实施的角度上,进行对比比较研究;第四章是对课程标准(一)、(二)提出了本文的观点,即提出课程标准需要改进之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推广新课程。
     通过对比,结合自身实践的体会,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课标文本对比可以得出,在课程目标上,课标(一)显得较为合理;而在结构上,课标(二)融合程度较高;2、通过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科书对比可以得出,在组织教材的内容上,课标(一)中历史教育内容得到了保障,但是结构似拼盘式,课标(二)体现出较好的融合型,但是历史教育有待加强。3、通过课改实践研究证明,由于课标(一)与课标(二)在课程目标上不甚统一,在课程体系上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核心的概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样,在实施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一线教师会无所适从。因此,教师反映课改实践过程中难以掌握课标,难以依据课标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而作为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既要体现综合课程的融合性,又要有利于历史教育价值的实现;既要体现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又要以科学的分类体系为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在实施过程中贯彻新课程理念。依据此,对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修订及课改的推进,提出以下建议:其一,作为一个国家、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应该整合成一个课标,这样才能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其二,新课程的内容需进一步充实,结构需进一步完善;其三,课程资源需进一步开发;其四,进一步改进评价体系;其五,就《历史与社会》系统教学保障而言,加强一线教师的培训,加强师范教育中综合文科方向师资培训,显得相当重要。
Since 2001 the new reform, conducted by offering the course of, it became the highlights and focus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short time. As a completely new subjects, combined history, geography, sociology and pedagogy, psychology, politics, economics, anthropology, cultural, and related natural, social contents. Meanwhile, it most reflects the basic concept and curriculum reform. More and more educators, parents, students are attracted. It has achieved gratifying results.
     had three editions when it had just published; they wer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and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extbooks from different area were integrating. Since 2008,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s had left the market, so the textbook we can get are from last two publishers only. Because of CE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s controlling every thing, could not get more chance to develop. It is so sad.
     This article is precisely against above background, according to my teaching experiences in History and Social education, also consulted curriculum reform practice in Huishan DC and Xishan DC of Wuxi and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and Zhejiang Province. Two courses on history and soci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from which to seek out the same, differences,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wo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teaching plan compile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dvantages. Especially for their lack of problems that may arise from a careful analysis of detailed and thoughtful, with a view to the subject of revision course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extbooks, to provide some academic support.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mainly point out the issues, purpose of the study, comprehensive expound, as well as the opinions of innovation. Chapter II analyses what are their Similarities, differences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article structure between two curriculum standards. Chapter III combined with curriculum practical experiences, comparative study based on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Chapter IV, put forward the views of this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A and B. Point out some contents need to be improved, in order to keep new curriculums move smoothly.
     After comparison, and with the help of my practice experienc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are listed:
     1) Through curriculum standard's version comparison, under the course objectives, curriculum standards A appears to be more reasonable. And if under the structures, B has higher integration.
     2) Through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textbooks under guidance of contrast can be drawn. Section A kept the content of history education, but the structure looks like a drugstore. Section B has reflected a better integration, but the history education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It is proved that as curriculum standards A and B not very uniform in the objective. There are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even entered the core of concepts. So, it will cause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us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eachers feel difficult to follow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eaching outline.
     As the contents of the system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it is necessary to reflect the integration of integrated curriculum, but also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history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flect the "student-oriented" education guiding ideology, but also the scientific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the foundation, In this way can really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implement the new curriculum ideas. Based on this, for history and social curriculum standards, make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First, as a country, a subject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a class standard, So as to be conduciv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wide.
     Second, curriculum standards A the is concerned, the structure should strengthen its integration, there has been conducive to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ird,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B, the terms of the content of history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or students to handle basic knowledge of history provide the conditions.
     Fourth, ensure systematic teaching of, it is quite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teachers training in Integrated Humanities.
引文
1聂幼犁:《历史课程教学论》,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34页
    1杨景尧:《两岸初中历史比较研究》,《历史教学》,2003年第6期
    2周谷城《中外历史的比较研究》,《光明日报》,1981年3月24日
    1赵亚夫:《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内容精选和整合原则》,人教社《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4期
    1韩震、梁侠:《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31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标(一)》(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标(二)》(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标(一)》(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5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标(二)》(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5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标(一)》(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标(二)》(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页
    2赵亚夫:《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内容精选和整合原则》,人教社《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4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标(一)》(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标(二)》(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2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标(一)》(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2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标(二)》(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2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标(一)》(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2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标(一)》(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5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标(二)》(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5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标(二)》(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2页
    1张汉林《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一点思考》《再谈“过程与方法”》《谁的“过程与方法”——三谈“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别载于《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3、4、7期。
    2郭子其,《关于“过程”目标的思考与尝试》,《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3期,第9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4李稚勇,《社会科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233页。
    1聂幼犁,《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历史教学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期,第91页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页。
    1杨滢,《访谈:把教学规律具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5日。
    1任京民,《“三维目标”几个有争议的问题探讨》,《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年第5期。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标(一)》(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7月,第4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标(一)》(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2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标(二)》(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3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标(二)》(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4页
    1李稚勇,《社会科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166页。
    1富兵:《挑战与选择——以历史为中心探讨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的编写》,《历史教育》,2007年第10期
    2赵亚夫:《国外历史教育透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139页
    1吴秋亚:《同为综合,不同历史》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8年9月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标(一)》(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29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标(一)》(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2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标(二)》(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43页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内容目标”释义,朱明光,人教网
    1记录于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员牛学文讲座《历史与社会教材分析》,2005年8月于杭州采荷实验学校。
    1记录于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员牛学文讲座《历史与社会教材分析》,2005年8月于杭州采荷实验学校。
    1记录于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员牛学文讲座《历史与社会教材分析》,2005年8月于杭州采荷实验学校。
    1朱小红:江苏省历史与社会骨干教师培训班讲座稿,2006年8月于江南大学校长教师培训中心。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内容目标”释义,朱明光,人教网
    1《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学习评价方案》,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http://www.lsysh.com/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5.曹文柱:《历史与社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6.曹文柱:《历史与社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7.孙燕京:《历史与社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8.孙燕京:《历史与社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9.韦志榕、赵世瑜:《历史与社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
    10.张小军:《历史与社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
    11.曹大为:《历史与社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12.杨宁一:《历史与社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2版
    13.赵世瑜、韦志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14.赵亚夫:《国外历史教育透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
    1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
    16.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育论》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17.李稚勇、方明生:《社会科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18.韩震、梁侠:《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19.韩震,梁侠:《走进新课程—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案例与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年10月
    20.刘北成、赵世瑜: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初中历史与社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21.高峡、赵亚夫:《新课程与新教学的探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22.武文:《历史与社会教学实施指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23.沈林、宾华:《初中新课程历史与社会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24.沈晓敏:《社会课程与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25.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26.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7.黄显华、霍秉坤:《寻找课程论与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28.刘军著:《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9.有宝华、钟启泉:《综合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班社,2002年
    1.曹文柱:《另一种叙史方式的尝试》,《学科教育》,2003年第6期
    2.孙燕京:《新时期教改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社会第四册文本分析》,《学科教育》,2003年第11期
    3.韩震:《历史与社会的教材特色、体系结构》,新世纪出版社网站
    4.陈新民:《国内外中学社会课改革评述》,《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5.陈新民:《论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关系》,《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6.赵世瑜:《<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编写说明与教材介绍》,http://www.pep.com.cn/
    7.杨一宁:《<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编写说明》,http://www.pep.com.cn/
    8.王兰:《浅论综合探究活动课的评价》,http://www.pep.com.cn/
    9.杜厚权:《试论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策略的调整》,《黔西南民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6月第2期
    10.杜厚权、龙凯:《初中”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新课程教学调查报告》,《黔西南民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11.杨峻:《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研究初探》,《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2.《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项目组:《历史与社会(一)(7—9)年级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中小学教学研究》,2003年第1期
    13.朱明光:《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的主要特点》,http://www.pep.com.cn/
    14.朱明光:《<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文科),2003年11期
    15.韦志榕:《<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内容标准释义》,http://www.pep.com.cn/
    16.韦志榕:《历史与社会(人教版)编写说明》,《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文科),2003年10期
    17.耿建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历史与社会)新课程评述》《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7月第16卷第3期
    18.刘志有:《人文精神的培养—新课程理念下<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6月第20卷第2期
    19.曹文君:《试论<历史与社会>中历史的地位及教学处理》,《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6月第21卷第2期
    20.李稚勇:《中美社会课程结构比较研究—兼评社会课程世界发展趋势》,《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8月第24卷8期
    21.曹歆佳:《中学综合社会课与历史课之比较》,《学科教育》,2002年第8期
    22.陈新民:《美国中学社会科中的历史与地理》,《学科教育》2003年11月
    23.张璐:《面向21世纪的社会科学课程》,《学科教育》,2002年第5期
    24.代建军:《社会科课程结构类型评述》,《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1期
    25.韩雪:《美国社会科课程内容的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26.赵亚夫:《试析“社会“综合课的课程理念与内容设计方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27.李稚勇:《关于法国学校历史~人文社会科课程结构变革的思考——兼评哈比改革》,《历史教 学问题》,1996年第6期
    28.李稚勇:《中美社会科课程比较研究(上)》,《学科教育》,2003年第5期
    29.李稚勇:《中美社会科课程比较研究(下)》,《学科教育》,2003年第6期
    30.李稚勇:《中、美、英三国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体系比较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年第1期
    31.杨景尧:《两岸初中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历史教学》,2003年第6期
    32.何芳川:《强调人文学养 重视文化积淀》—浅析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 ,2003年4期
    33.陈付香:《开放,使教学充满生计和活力——<历史与社会>新教材使用有感》,《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第8期
    34.荣苓:《<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实验的探索与实践》,《上海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
    35.宋玲玲:《关于<历史与社会>课程整合的若干思考》,《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21卷第5期
    36.唐景屏:《历史与社会的特点及教学》,《湖南教育》,2003年第12期
    37.徐燕兰:《教师应与新课程同行—读、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有感》,《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9月16卷第3期
    38.白智敏:《新课程新教法——<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活动有感》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中学
    39.王月梅、卜桂莲:《为什么开设历史与社会这门综合课》,《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5卷第3期
    40.徐瑞士:《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综合性教学初探》,《大连教育学院学报》,第20卷第4期2004年12月
    41.江建宏:《新课程下历史与会育人教学初探》,http://www.pep.com.cn/
    42.牛学文:《历史与社会两个课程标准之比较》,《教学月刊》,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43.牛学文:《解读历史与社会(一)课程标准》,《浙江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44.朱昌流:《历史与社会课程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与策略》,《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第26卷第2期
    45.陈欧仙:《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科教文汇》,2007年2月(上半月刊)
    46.富兵:《挑战与选择——以历史为中心探讨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的编写》,《历史教学》,2007年第10期
    47.徐晓华:《<历史与社会>中的阅读卡的妙用》,http://history.whjy.net
    48.赵世瑜、杨梅:《综合文科课程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历史教学》,2003年第5期
    49.何成刚:《论历史课程改革的综合化趋势》,《学科教育》,2004年第3期
    50.《十年社会综合文科的教学与研究》,《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4期
    51.牛学文:《历史与社会教材分析》,http://www.lsysh.com
    52.丰毅:《历史与社会教学中阅读卡的使用》,http://www.pep.com.cn/
    53.叶始昌:《主题本位与课程目标之互动—历史与社会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探讨》,《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6卷第3期
    54.黄牧航:《论中学历史教材的逻辑结构》,《历史教学》,2003年6期
    55.张艳鸽:《历史与社会两个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8月
    56.夏立明:《中学历史的“体验性学习”浅探》,《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第2期
    57.张尚游:《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本观念》,《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58.赵世渝、杜正贞:《追求不断创新之路》,《历史教学》,2005年第1期
    59.“新世纪”版初中历史教材编写组:《在探索中学习历史,在历史中学会探索》—“新世纪”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至九年级)简要介绍,“新世纪”出版社网
    60.栾海燕:《新教材新理念新模式》—浅谈对(历史与社会)的体会,《试教通讯》,2003年10-11合刊
    1.张艳鸽:《<历史与社会>两个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5月
    2.吴秋亚:《同为综合,不同历史》,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2008年5月
    1.人民教育出版社www.pep.com
    2.历史与社会教学网www.lsysh.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