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社会整合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生活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马寅初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国富民强,殚精竭虑,艰苦奋斗。他和同时期的爱国人士们一样,都围绕着中国所面临的“救亡与复兴”两大社会难题而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都在试图找出一条既能挽救国家危亡,又能实现国家富强的拯救方案。他有着多年的海外求学经历,同时他对中国的现实社会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马寅初是中华海外回来的第一位经济学家,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他的国家建设思想对我国的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他借鉴西方先进的经济学理论,结合中国社会现有的实际现状,从多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社会整合思想。
     马寅初的“国富民强”思想,是在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先进知识份子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多重熏陶下确立的。他对中外的社会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他系统的分析了近代中国为什么没有进步的原因。他批判了中国政府的专制统治。同时,马寅初批判了近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在不断引进西方经济思想下,他针对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系统的在贸易、税收、金融等方向进行了社会批判。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马寅初主张从经济、教育和人口等方面入手加以应对。马寅初的经济整合方面主要包括财政整顿、税收改革、关税保护以及中央银行金融统制等内容。他的财政整顿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决策,尤其是关于预算的基本程序和相应的主体结构,体现了他试图把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引入中国预算程序中。与此同时,他指出中国社会的进步需要有创设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而实现人口整合目标也是中国当前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打破愚昧落后的生育观念,为我国实现人口整合创造有利条件。马寅初不断提醒国人,人口控制是一项长期、渐进的工程,它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密切的配合,更依赖于社会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通过实施计划生育的手段来改善人口结构,以增加人的受教育机会和缓解经济改革的难度,以促进国家整合的速度。在教育方面,马寅初采用学校教育和实践教育等方式去凝聚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他认为学校的振兴是关乎国家由弱到强,由落后走向先进的重要条件。要想从根本改变国家落后的局面,就应当重视学校的建设。如果国家不重视教育,那么人才就会出现匮乏,社会秩序就会出现混乱,国家的实力就会出现衰弱。再者学校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要大力兴办学校。他希望通过这些途径能够使国民具有一定的向心力,从而促使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最终能够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
     全文以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框架,从历史学、教育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方面入手,探究了马寅初的社会批判思想和社会整合思想,再现了他以社会变迁为基础、改造社会和重塑个体思维模式。因此,研究马寅初的思想有助于我们了解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及现代化进程。他的社会整合思想也是中国国家建设中非常宝贵的财富,他为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Ma Yin-chu to live in modern Chinese society in transition, when social forces are focusing on China's face a "rescue and rehabilitation," the two major social problems and present their solutions, are both trying to find out a save the country from peril, can save the program to achieve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Ma Yin-chu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hinese nation wealthy and strong country, they racked their brains and hard work. He has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studying abroad, while China's social reality, he also conducted in-depth study and investigation. Ma Yin-chu is the first one to come back from overseas Chinese economist, he wa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exerte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and his nation-building ideas to China's present and future all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He learn advanced Western economic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tatus of the current Chinese society, from various aspects of Chinese society to reform, and on this basis, gradually formed a system of social integration ideas.
     Ma Yin-chu's "wealthy and strong country," ideology is in China's modern national crisis deepened, the West's advanced cul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advanced intellectuals and the Chinese national bourgeoisi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ultiple established. As a spokesman for the national bourgeoisie, in the constant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economic thought, he is against the modern Chinese society, the practical problems facing the system of trade, taxation, and financial direction of social criticism. The face of grave national crisis and social crisis, Ma Yin-chu advocated to be addressed from an economic aspect. Ma Yin-chu's economic integration include fiscal consolidation, tax reform, tariff protection, as well as the Central Bank of Financial Control and so on. His thinking on fiscal consolidation to some extent affect the government's decision-making,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the budget basic procedur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ain structure, reflects his attempt to Western countries, "separation of powers" political theory, introduce the budget process. At the same time, he noted that China's social progress requires the creation of a favorable population environment. The target is to achieve integration of China's current population, the only way. Therefore, ignorance and backwardness of the birth must break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of our country to creat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achieving population. Ma Yin-chu to keep reminding people, population control is a long-term, progressive project, it requires our close co-ordin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but depend on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all members of society.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family plann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order to increase people's access to education and to ease the difficulty of economic reforms in order to promote national integration speed. In education, Ma Yin-chu school education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use of such means to pool together all the social forces, integr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He believes that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school is a matter of state from weak to strong, from backwardness to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advanced. To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situation in backward countries, the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chool building. If countries do not attach importance to education, then there will be shortage of qualified personnel, social order, there will be chaos, the country's power appears weak. Furthermore, the growth of the school for a person also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so we should vigorously set up schools. He hoped that through these means enable people with a certain amount of centripetal force, and thereby promote social benign 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eventually be able to make the country wealthy and strong goals.
     The full tex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to sociological theories and methods as a framework, from the history, education, demography, sociology and economics multi-pronged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idea of Ma Yin-chu's social criticism and social integration of thought, He reproduced the basis of social change and transform the social and reshape individual way of thinking. Therefore, the study helps us understand the ideological Ma Yinchu moder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odernization process. His idea of social integration is also a very valuable building China's national wealth, his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day's society too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引文
①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页。
    ①卲宇:《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执政党社会整合能力建设》,《理论导刊》,2009年第6期。
    ②(美)安东尼·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学论》,董石虎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4页。
    ③(美)安东尼·奥劫姆:《政治社会学学论》,董石虎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5页。
    ①马建忠:《适可斋纪言》,《拟设翻译书院议》,引自黎建军:《抗战前马寅初对外贸易思想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②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卷,第81—82页。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卷,第35页。
    ④《商务官报》,丁未年第27期,引自黎建军:《抗战前马寅初对外贸易思想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①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卷,第5页。
    ②杨建业、邓加荣、朱正直编:《马寅初传》,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1986年版,第15页。
    ③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87页。
    ④马寅初:《马寅初出演讲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3集,第167—168页。
    ⑤马寅初:《马寅初出演讲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3集,第153页。
    ⑥《北京大学学刊》,第1卷第3号,1919年3月,引自杨建业、邓加荣、朱正直编:《马寅初传》,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1986年版,第18页。
    ⑦肖雪慧、韩东屏:《自我实现—主体论人生哲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0页。
    ①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年版,第2卷,第172页。
    ②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上海:三联出版社1957年版,第2辑,第608页。
    ③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87页。
    ④马寅初:《马寅初演讲集》,北京:商务印书管,1928年版,第3集,第172页。
    ⑤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卷,第242页。
    ⑥马寅初:《马寅初出演讲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3集,第153页。
    ⑦《马寅初在中大演讲—呼吁打倒官僚资本》,商务日报,1946年2月5日。
    ⑧《商务日报》,1946年5月21日,引杨建业编:《马寅初传》,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108
    ①《新华日报》,1946年10月1日,引自杨建业、邓加荣、朱正直编:《马寅初传》,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1986年版,第138页
    ②《文汇报》,1947年3月26日,引自杨建业、邓加荣、朱正直编:《马寅初传》,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1986年版,第78页
    ③马寅初:《在世界和平民主潮流中,中国需要伟大的政治家,能够真正膺总理遗教,为百姓做事情》《新华日报》,1945年3月6日。
    ④马寅初:《吾对于政治协商会议的希望》,《新华日报》,1946年1月11日。
    ⑤《新华日报》,1946年1月26日,引自黎建军:《抗战前马寅初对外贸易思想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⑥《新华日报》,1947年1月1日,引自杨建业、邓加荣、朱正直编:《马寅初传》,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1986年版,第138页
    ①马寅初:《国际形势与国内政治的关系—记马寅初先生在重大的演讲》,《新华日报》,1949年5月19日。
    ②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卷,第331页。
    ③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卷,第474页。
    ④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卷,第148页。
    ⑤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卷,第70页
    ⑥马寅初:《马寅初出演讲稿》,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2集,第25—26页。
    ⑦周永林编:《马寅初抨官僚资本》,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第18页。
    
    ①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卷,第36页。
    ②千家驹:《中国的平时和战时财政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84页。
    ③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卷,第451页。
    ④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卷,第66页。
    ①实业部、商业司编:《全国工商会议汇编》,南京:京华印书馆,1931年3月版第104页。
    ②胡愈之:《外国在华的既得权利与中国民族独立》,《东方杂志》第22卷,第23号,引自黎建军:《抗战前马寅初对外贸易思想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③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卷,第470页。
    ④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卷,第323页。
    ⑤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卷,第330页。
    ⑥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卷,第330页。
    ⑦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卷,第82页。
    ⑧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卷,第502页。
    ①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4页。
    ②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卷,第65页。
    ③中国社科近代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卷,第329页。
    ④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40页。
    ⑤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卷,第65页。
    ①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卷,第136页。
    ②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卷,第462页。
    ③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卷,第468页。
    ④漆树芬:《经济侵略下之中国》,北京: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207页。
    ⑤马寅初:《就经济论经济,是乎否乎?》,《文萃》第2卷,第16期,1947年1月22日。
    ⑥马寅初:《马寅初演讲集》,北京:商务印出馆,1928年版,第3卷,第228页。
    
    ①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卷,第474页。
    ②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卷,第375页。
    
    ①戴贵斌:《社会转型与社会整合》,《求实》,2003年第3期。
    ②杨信礼:《社会整合》,《理论学习》,2000年第12期。
    ③[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页。
    
    ①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卷,第402页。
    ②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卷,第331页。
    ③马寅初:《全国财政会议议决之重要原则》,《东方杂志》,第31卷第14期,1934年7月16日。
    
    ①周永林编:《马寅初批评官僚资本》,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第18页。
    ②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卷,第154页。
    ③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卷,第245页。
    ④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卷,第226页。
    
    ①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卷,第226页。
    ②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卷,第233页。
    ③《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第五辑,第1编,第227—228页。
    ④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卷,第366页。
    
    ①(美)W.w.w罗斯托著:《世界经济的历史与展望》,伦敦1978年版,第662页。
    ②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卷,第456-457页。
    ③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卷,第122页。
    ④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卷,第345页。
    
    ①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卷,第456页。
    ②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卷,第65页。
    ③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卷,第89页。
    ④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卷,第45页。
    ②张太雷:《张太雷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
    ①国民党实业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1994,第四楫,第44页。
    ②陆仰渊、方万秋:《民国社会经济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11年11月版,第238页。
    ③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卷,第229页
    ④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卷,第3页。
    ⑤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卷,第19页。
    
    ①马寅初:《马寅初经济论文选集》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9-140页。
    ②马寅初:《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北京:财政出版社1958年版,第110一111页。
    ③马寅初:《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北京:财政出版社1958年版,第97页。
    ①马寅初:《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北京:财政出版社,1958年版,第96页。
    ②马寅初:《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北京:财政出版社,1958年版,第110一106页。
    ③马寅初:《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北京:财政出版社,1958年版,第106页。
    ④《浙大校刊》,1950年3月18日,引自杨建业、邓加荣、朱正直编著:《马寅初传》,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1986年4月版,第168页
    ⑤马寅初:《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北京:财政出版社,1958年版第109页。
    ⑥马寅初:《联系中国实际来谈谈综合平衡理论和按比例》,《人民日报》,1956年12月28、29日。
    ⑦马寅初:《联系中国实际来谈谈综合平衡理论和按比例》,《人民日报》,1956年12月28、29日。
    ①马芒:《中国人口控制社会化的决策选择》,《南方人口》,2004年第1期。
    ②马寅初:《马寅初全集》,田雪原主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卷,第303页。
    ③马寅初:《我国人口问题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大公报》,1957年5月,引自彭华:《马寅初的最后33年》,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④马寅初:《新人口论》,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第67页。
    ⑤马寅初:《马寅初谈人口问题》,《文汇报》,1957年4月27日,引自彭华:《马寅初的最后33年》,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①马寅初:《我国人口问题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大公报》,1957年5月,引自彭华:《马寅初的最后33年》,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②马寅初编:《马寅初经济论文选集》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1页。
    ③侯钧生.西方编:《社会学理论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①易益典、周拱熹编:《社会学教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②易益典、周拱熹编:《社会学教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页。
    ③段世江:《人口社会化》,《人口与经济》,2004年10月。
    ④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卷,第50页。
    ⑤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卷,第188页。
    ①马寅初:《马寅初演讲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4卷,第20页。
    ②马寅初:《马寅初演讲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4卷,第22页。
    ③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卷,第349页。
    ④马寅初在1949年的11月13日的浙大召开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浙大总支部会上的贺词,引自杨建业、邓加荣、朱正直编著:《马寅初传》,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1986年4月版,第153页。
    ⑤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卷,第448页。
    ⑥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卷,第349页。
    ⑦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卷,第209页。
    ⑧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卷,第298页。
    ①马寅初:《马寅初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卷,第309页。
    ②周谷平:《创新:建设一流大学的灵魂》,《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③《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5月7日,引自杨建业、邓加荣、朱正直编著:《马寅初传》,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1986年4月版,第199页
    ③《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5月7日,引自杨建业、邓加荣、朱正直编著:《马寅初传》,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1986年4月版第199页
    ④《北京大学日刊》,1921年12月5日,引自杨建业、邓加荣、朱正直编著:《马寅初传》,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1986年4月版,第204页。
     ①杨信礼:《社会整合》,《理论学习》,2000年第12期。
    ①《联合晚报》1946年9月5日,引自杨建业、邓加荣、朱正直编著:《马寅初传》,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1986年4月版,第150页。
    《商务官报》、《新华日报》、《文汇报》、《商务日报》、《文萃》、《东方杂志》、
    《人民日报》、《大公报》、《北京大学日刊》、《浙大校刊》、《联合晚报》
    [1]马寅初.马寅初全集[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2]马寅初.马寅初出演讲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
    [3]马寅初.马寅初经济论文选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4]马寅初.新人口论[C].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
    [5]周永林.马寅初抨官僚资本[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
    [6]马寅初.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M].北京:财政出版社,1958.
    [7]中国社科近代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C].北京:中华书局, 1986.
    [8]孙中山.孙中山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马建忠.适可斋纪言纪行[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11]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2]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57
    [1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党实业部档案[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1994
    [14]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1994.
    [15]实业部、商业司编全国工商会议汇编[M].南京:京华印书馆,1931.
    [1]杨建业.马寅初传[M]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
    [2]陆仰渊、方万秋.《民国社会经济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11.
    [3]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4] (美)安东尼·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学论[M].董石虎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5]杨建业、邓加荣、朱正直.马寅初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
    [6]杨建业.马寅初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86.
    [7]邓加荣.马寅初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6.
    [8]黎建军.抗战前马寅初对外贸易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9]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4.
    [10]肖雪慧、韩东屏.自我实现—主体论人生哲学[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11]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12]漆树芬.经济侵略下之中国[M].上海:光华书局,1931.
    [13] (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
    [14]罗素.权威与个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5]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16]易益典、周拱熹著.社会学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8] (美)W.W.W罗斯福.世界经济的历史与展望[M],伦敦1978.
    [19]张太雷.张太雷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卲宇.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执政党社会整合能力建设[J] .理论导刊,2009.6.
    [2]戴贵斌.社会转型与社会整合[J].求实,2003.3.
    [3]杨信礼.社会整合[J].理论学习,2000.12.
    [4]段世江.人口社会化[J].人口与经济,2004.10.
    [5]周谷平.创新:建设一流大学的灵魂[J].高等教育研究,2001.1.
    [6]马芒.中国人口控制社会化的决策选择[J].南方人口,2004.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