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伦理责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众传媒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甚至最新出现的IP电视、楼宇电视、网络电视,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提供各种信息,与此同时,媒体道德失范现象也比比皆是:制造假新闻、娱乐炒作、滥用新闻自由、侵犯隐私权、虚假广告、媒体腐败、媒体审判等等。大众传媒的产业化,经济利益最大化已经使媒体这个社会的公器逐渐滑落于金钱一端,大众传媒迎合利益的驱动而背离理性基础,低俗化、媚俗化的媒体产品给社会和受众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一切,都与传媒责任伦理的缺失息息相关。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传媒伦理责任的理论背景。主要阐述西方的两大传播理论——自由主义传播理论和社会责任传播理论。通过对这两大理论的思想主旨及各自理论缺陷的分析,为后文即将提出的传媒伦理责任起到铺垫作用。
     第二部分,传媒伦理责任概说。首先对传媒的特点和功能进行梳理,进而明晰传媒伦理责任的概念,并将传媒伦理责任划分为承担责任者、责任对象、责任内容和如何负责四个方面;其次,分别从传媒的社会角色和传媒的负面功能两方面,对传媒伦理责任诉求的必然性做了详细论证;最后,从传媒主体的理性自控性和行为选择的自由性两方面,对传媒伦理责任诉求的可能性进行条陈。
     第三部分,传媒伦理责任缺失的透视。本章结合大量的事实案例,将当前传媒界伦理责任缺失现象归为六大类:真实性的缺乏、公正性的缺位、媒体腐败、媚俗化倾向、媒体审判、侵犯隐私权。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深入挖掘造成传媒伦理责任缺失的六个主因,即媒体体制改革滞后、经济利益驱动、媒体的相关法制缺位、媒体监督不力、媒体自律性不强和传媒专业主义教育匮乏。
     第四部分,构建传媒伦理责任的实践机制。本章立足于我国国情,结合我国传媒的特点,并借鉴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提出当前我国构建传媒伦理责任的实践机制:深化媒体体制改革、健全媒体内部监督机制、完善受众监督机制、加快传媒法制建设、加强对传媒从业者的道德教育。
With the coming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mass media has already seeped into every corner of our lives. The newspaper, the broadcast, the television, the network, even most newly appear IP television, building television, videos provide different information for us every minute. But we still realize that the lacking of media professional morality becomes a serious problem. The pseudo events are flooding in each kind of media. People work for the media commits bribery, and even blackmail the litigants.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mass media has materialized these social tools which are supposed to seek for social justice. All of these phenomenons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declination of the mass media's awareness of ethical responsibilitie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mainly about the Libertarian theor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 The thorough analysis and comments of these two theories make a base for the theory of the Ethical Responsibility of Mass Media which is put in the following chapter.
    The second part is an outline of the Ethical Responsibility of Mass Media. Firstly I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 of the media; Secondly, I divided the theory into four aspects: the responsibility undertaker, the responsibility objects, the content of responsibility and how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Thirdly, I demonstrate the necessity the Ethical Responsibility of Mass Media. Finally, I demonstrat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Ethical Responsibility of Mass Media.
    The third part analysis the declination of professional morality of mass media: lacking of the authenticity, injustices, media corruption, low taste, trial by the media, offending privac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ypical cases, I try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of why the media is lack of ethics responsibility: the lagging of reform of media, the economical temptation, the lack of legislation, the supervisation of audience is unavailable, weak self-discipline of media and the deficiency of the media's professionism education.
    The fourth part tries to construct the practical mechanism of the media ethics responsibility: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media organization, perfecting media interior surveillance mechanism, consummating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the audience, speeding up the legisl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moral and the media's self-discipline.
引文
1 [美]韦尔伯·施拉姆等著:《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47页。
    1 [美]彼得森编:《杰弗逊文集》,刘祚昌、邓红风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93年版,第8卷,第216页。
    1 [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著:《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黄静生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页。
    1 车美平:“双刃剑效应:当代大众传媒的两难选择”,《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3期。
    2 章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1 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60页。
    2 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60页。
    1 王朝晖:《决胜媒体市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1 www.news.sina.com.cn(2001年4月1日)。
    1 魏永征:《媒体和司法审判:应该如何平衡?》,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2006年10月12日。
    2 ①“张金柱案”:张金柱原为郑州市的一名警察。1997年8月24日,张金柱酒后驾车肇事致一人死亡,肇事后拖人而驶1500米又致一人重伤。1998年1月12日,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和故意伤害罪,判处张金柱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张金柱不服判决,提起上诉。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因《大河报》、《郑州晚报》等媒体曾经连续报道张金柱的“丑恶面目”,张金柱在被判处死刑后,发出了他“死在了媒体手里”的哀叹。②“夹江打假案”:1995年7月四川省技术监督局对该省夹江县彩印厂及该厂厂长万建华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查封了该厂印制的一批假冒商标,由此引发行政诉讼。在对此案的报道中,一些媒体对技术监督局打假被告表示了同情,对造假者“恶人先告状”进行了批判。法院最后判决维持了技术监督局的行政处罚决定,驳回了原告彩印厂的诉讼请求。很多人对法院的判决表示质疑,并归咎于媒体的报道。
    1 蓝鸿文主编:《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页。
    2 冯渊源、邓小兵:“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 ①“戴安娜王妃事件”:1997年8月31日,英国王妃戴安娜与其男友在一群摄影记者的追逐之下,遇车祸身亡。案件发生后有人称,戴安娜生前曾不断投诉,说自从她成为著名人物后,一直受到专门偷拍名人照片的摄影者的追踪,直至她终于成了报界热门新闻的牺牲者。②“刘嘉玲裸照事件”:2002年10月《东周刊》刊登刘嘉玲多年前被迫拍下的裸照,给刘嘉玲及其亲友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演艺界人士纷纷声援受害人,并发起“天地不容”声讨行动,齐集街头举行抗议。
    2 潘玉鹏:“新闻媒体的职业责任”,《新闻记者》,2001年第5期。
    1 [美] 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47页。
    2 何增科:《反腐新路:转型期中国腐败问题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1 喻国明:“影响力经济——对于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阐释”,《新闻与传播》,2003年第2期。
    2 [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张雁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54页。
    1 黄瑚:《新闻春秋》,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9页。
    2 陈力丹:“内化传媒人的职业精神和工作规范”,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mchma.net),2005年12月2日。
    3 徐琳玲:“论病态传媒的角色冲突和对策”,《新闻记者》,2003年第4期。
    1 陆晔:“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台湾政治大学),2002年第4期。
    2 喻国明:“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抽样调查总体报告(5)”,《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2年第7期。
    1 郑保卫:“简论新闻记者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建设”,《新闻战线》,2004年第5期。
    2 吴迪:“媒介批评:特性与职责”,《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5年第5期。
    1 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新闻记者》,2004年第5期。
    《马恩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唐凯麟:《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刘建民:《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李瞻著:《新闻道德》,台三民书局印行,1969年版。
    5.陈超南著:《彩色的天平:传媒伦理新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陈桂兰主编:《新闻职业道德案例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胡兴荣:《新闻哲学》,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8.蓝鸿文、郑保卫著:《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章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11.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12.范长江:《通讯与论文》,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
    13.王朝晖:《决胜媒体市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14.黄瑚著:《新闻伦理学》,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15.徐新平著:《新闻伦理学新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7.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18.何增科:《反腐新路:转型期中国腐败问题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9.[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美]韦尔伯·施拉姆等著:《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21.[美]克利斯蒂安:《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2.[美]罗恩·史密斯著:《新闻道德评价》,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3.[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等译:《论法的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24.[法]皮埃尔·阿尔贝/费尔南·泰鲁著:《世界新闻简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
    25.[美]彼得森编,刘祚昌、邓红风译:《杰弗逊文集》,三联书店出版社,1993年版。
    26.[法]埃马纽埃尔.勒维纳斯著:《塔木德四讲》,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7.[英]约翰·密尔著:《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28.[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姬敬武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9.[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著,黄静生译:《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30.陈力丹:《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上海交大出版社,2006年版。
    31.黄瑚:《新闻春秋》,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喻国明:“影响力经济——对于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阐释”,《新闻与传播》,2003年第2期。
    2.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新闻记者》,2004年第5期。
    3.展江:“各国舆论监督的法律保障和伦理约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4.喻国明:“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抽样调查总体报告(5)”,《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2年第7期。
    5.车美平:“双刃剑效应:当代大众传媒的两难选择”,《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3期。
    6.冯渊源、邓小兵:“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7.陆晔:“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台湾政治大学),2002年第4期。
    8.徐琳玲:“论病态传媒的角色冲突和对策”,《新闻记者》,2003年第4期。
    9.郑根成:“我国传媒论文研究综述”,《哲学动态》,2003年第7期。
    10.邓铭英:“真实性及其伦理边界”,《新闻传播伦理研究》,2004年第3期。
    11.胡兴荣:“新闻自律与新闻工作者的专业要求”,《新闻界》,2004年第5期。
    12.赵一:“新闻立法简论”,《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
    13.赵忠颉:“新闻立法诌议”,《现代法学》,2003年第1期。
    14.潘忠宇:“我国媒体伦理研究新进展”,《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1期。
    15.张咏华:“面对新世纪的新闻伦理道德教育”,《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1期。
    16.申琳:“媒体放“烟雾弹”的伦理与学理思考“,《新闻知识》,2002年第2期。
    17.阚敬侠:“我国的舆论监督法律制度”,《新闻记者》,2004年第5期。
    18.胡兴荣:“两难中寻求新闻与伦理的共存”,《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5期。
    19.倪燕:“新闻工作者的自律和他律”,《传媒观察》,2003年第11期。
    20.初广志:“组织传播与传媒伦理道德建设”,《现代传播》,2006年第3期。
    21.宗明:“由行风评议看广播人的职业道德建设”,《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9期。
    22.阳化冰:“媒介素养教育及其作用”,《传媒教育》,2005年第2期。
    1. Barbara MacKinnon: Ethics: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3.
    2. Louis Alvin Day: Ethics Media Communications: cases and controversies,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3. Nick Stevens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edia,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
    1. 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传媒学术网。
    2. http://www.cddc.net,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网。
    3. www.xinhuanet.com,新华网。
    4. www.chinaethics.org,赛博风·中华应用伦理学网。
    5. www.news.sina.com.cn,新浪新闻频道。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