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嘉湖平原的植桑生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清时期嘉湖地区蚕桑业空前发达,桑树种植作为蚕桑经济的基础,桑叶是饲蚕的唯一食料,桑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蚕体的发育、成长及产丝的质量。为使桑树产叶更多,叶质更好,更利于劳作,嘉湖地区的农名创造和发明了桑树种植的一系列技术,对于这种传统农业技术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课题。另外,根据明清农书的记载,桑农通常是每隔两到三年把稻田耕作层的部分肥土堆叠到桑园地,从河塘中挖到的河泥、塘泥也不断地堆叠到桑地,这样,就使桑园越叠越高,形成了特殊的堆叠土层,与稻田高低可相差2—3米,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微型地貌景观。在传统农业时代,桑园的施肥都是有机肥,嘉湖地区的农民用禽畜粪肥,塘泥、菜饼来壅肥种桑,比如秋冬后饲蚕所剩下的桑叶,可用来饲养“湖羊”,湖羊粪又是上好的桑园肥料。但现代,化肥的普及使用,这些传统的农技逐渐消失,直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了桑园土壤酸度的增加。所以,如何吸取现代农业的经验,重新学习古老的农业技术,恢复粮、桑、鱼、畜一体化传统生态结构,使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On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mulberry cultivation in Jiaxing and Huchou 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berry Husang type training and environment is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Farmers named the mulberry species by the branch colour, the leaf shape, the condition of bud bursting and the training of the mulberry. Different varieties is varied according to the tree types and environment. Farmers controlled the height of the stems and branchs by the techniques of shoot tropping and root pruning etc, they also developed other tree types training by the different environment.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mulberry type was varied to the soil and hydrological environment of low-lying paddy fields in Jiaxing and Huchou plain. The techniques came into being on the base of the prosperity of silk economy in the Ming ang the Qing dynasty, and connected with the special agricultural ecology of the Jiaxing and Huchou region.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inquire into the technique points, the history and the agricultural ecology of "Husang" .
引文
[1]一般认为,棉花传入后,从全国范围来讲,蚕桑业受到冲击。王祯《农书》中称:木棉“比之蚕桑,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但从元代到明初,嘉湖一带的蚕桑业并没有衰落,反而更加繁荣,如明代后期郭子章的《蚕论》中说:“今天下蚕事疏阔矣。东南之机三吴、越闽最夥,取给于湖茧。”东南织丝所用的原料,来自于湖州地区。
    [2]蒋猷龙:《浙江桑品种的形成和分化》,载《古今农业》1987年第1期,第94-99页。
    [3][明]谢肇淛:《西吴枝乘》。
    [4]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下。
    [5]万历 《崇德县志》。
    [6][清]唐甄:《教蚕》,《皇朝经世文编》 卷37。
    [1]蒋猷龙:《浙江桑品种的形成和分化》,载《古今农业》1987年第1期,第94-99页。
    [2](清) 卫杰:《蚕桑萃编》,卷二。
    [3](清) 包世臣:《齐民四术》,农业出版社,1962年。
    [4](清) 卫杰:《蚕桑萃编》,卷二。
    [5]周匡明:《鲁桑嫁接技术的南传和湖桑的形成问题》,录于(清)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第190页,农业出版社,1983年。
    [6]李伯重:《明清江南蚕桑亩产考》,载《农业考古》1995年第3-4期。
    [7]民国 《德清县志》 卷四,食货,农桑
    [8]《中外农学合编》 卷九,桑。
    [1]从野生苗变成为一株品种优良的湖桑苗,要经过许多复杂的劳动。选种之后,当年秋冬培育成六、七寸至一尺多高的一年生实生苗,名曰广禾。嫁接大都是在春分到清明这一段时间内进行的。嘉湖农民一般喜种大号苗,大号苗是以二年生毛桑为砧木而嫁接。湖州人费星甫言:“农桑诸书有移栽、压条、栽条、栽稍诸法,皆非吾乡所习用。”
    [2]《王祯农书》 卷二十一。
    [3]《崇德县养蚕生产工作总结》,1952年,桐乡县档案馆,30-1-155。
    [4]郑云飞:《“荆桑”和“鲁桑”名称由来小考》,载《农业考古》1990年第1期。
    [5]嘉泰 《吴兴志》 卷七,物产。
    [6]咸淳 《临安志》 卷五八:桑。
    [7]转引自:章楷编:《中国古代栽桑技术史料研究》,农业出版社,1982年9月。第5页。
    [8]《农桑辑要》 卷三。
    [9]黄省曾:《蚕经》 卷一。
    [10]嘉泰 《吴兴志》 卷七,物产。
    [1]赵鸿基、周可涌、吕继端:《海宁崇德桐乡桑苗调查报告》,载《中国蚕丝》第二卷第七号。
    [2]《沈氏农书》 运田地法。
    [3]同治 《湖州府志》 卷三十。
    [4](清) 汪日桢 《湖蚕述》 卷一。
    [5]《蚕桑捷效书》 转引自:章楷编:《中国古代栽桑技术史料研究》,农业出版社,1982年9月。第8页。
    [6](清) 郑文同:《蚕桑辑要》。
    [1]转引自:章楷编:《中国古代栽桑技术史料研究》,农业出版社,1982年9月。第142页,《劝桑说》。
    [2]浙江省农业厅特产局蚕桑科:《加兴地委关于加湖蚕桑资料(第二部分 民国时代生产概况)》中共浙江省嘉兴地方委员会政治研究室编,浙江省档案馆,1961年12月,J-116-15-301,五、国民党政府在蚕桑生产技术上采取的若干措施及人民创造的经验。
    [3]黄头桑即芽眼为黄色的品种,五头桑,在桐乡一带叫“五眼青”。密眼青,即芽眼在枝条上分布密集的品种。
    [4](清) 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47页。
    [5]《调查浙江省桑树地方品种报告(初稿)》,湖州市档案馆,1954年,W73-7-13。
    [6]周匡明:《蚕业史论文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268页。
    [7]方大湜:《蚕桑提要》。
    [1](清) 汪日桢:《湖蚕述》 卷一。
    [2]民国 《德清县志》 卷四,食货,农桑。
    [3](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卷五二。
    [4]林寿康:《浙江不同地区桑树品种生态型》,《浙江桑树品种明录》附录,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编印。
    [5]光绪《富阳县志》记载:“桑,《府志》云:有女桑,山桑。出富阳者佳。余县接种者亦名富阳桑。”富阳桑即是浙江富阳县所产,后又有按语说明:“富阳桑树高而叶人。土人名荷叶桑。东南正南两乡最盛,每有新涨沙地,皆植桑树。故较匪前已多倍。”[5]可见,据当时人的理解,富阳桑与荷叶桑乃出于同一品种。
    [6]民国 《德清县志》 卷四,食货,农桑。
    [7]方大湜:《蚕桑辑要》。
    [8](清) 沈练撰,仲学辂辑补:《广蚕桑说辑补》 卷上。
    [9](清) 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47页。
    [10]《泉溪乡全乡桑叶丰产经验》,湖州市档案馆,1956年,W73-9-34。
    [1](清) 费星甫撰:《西吴蚕略》。
    [2](明) 黄省曾:《蚕经》。
    [3](清) 沈练撰,仲学辂辑补:《广蚕桑说辑补》 卷上。
    [4]光绪 《乌青镇志》 卷七农桑。
    [5](清) 李聿求:《桑志》 卷二。
    [6](清) 刘清藜:《蚕桑备要》 卷一。
    [7](明) 徐光启:《农政全书》 卷三十二引:黄省曾:《艺桑总论》。
    [8]林寿康:《浙江不同地区桑树品种生态型》,《浙江桑树品种明录》附录,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编印。
    [1](清) 沈秉成:《蚕桑辑要》 卷十一。
    [2]《吴兴县白雀乡俞伯良桑园丰产经验》,湖州市档案馆,1958年,W73-11-14。
    [1]《浙江省1952年桑叶丰产情况调查表》,湖州市档案馆,1952年,W73-5-13。
    [2]咸淳 《临安志》 卷五八:桑,数种,曰青桑、白桑、拳桑、大小梅红、鸡爪之类。
    [3](明) 董斯张:《吴兴备志》 卷二十六引。
    [4](宋) 张炜:《芝田小诗》.《归田井》,《武林往哲遗著》 册十。
    [5](宋) 叶茵:《顺适堂吟稿》 丁集,《田文吟》。
    [1](元) 赵孟頫:题耕织图(四首)
    [2](明) 俞宗本:《种树书》,康成懿校注,农业出版社,1962年。
    [3]《王祯农书》 卷二十一。
    [4](宋)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引王公随《野步》诗。
    [5]范成大:《范石湖集》 卷七。
    [6]《沈氏农书》 运田地法。
    [7]成化 《湖州府志》 卷八。
    [1]崇祯 《乌程县志》 卷四 土产。
    [2](明) 黄省曾:《蚕经》 卷一。
    [3]万历 《湖州府志》 卷三。
    [4](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 乃服。
    [5](明) 黄省曾:《蚕经》 卷一。
    [6]《沈氏农书》 运田地法。
    [7]《蚕桑述要》,转引自章楷编:《中国古代栽桑技术史料研究》,农业出版社,1982年,第169页。
    [8]《沈氏农书》 运田地法。
    [9](清) 汪日桢 《湖蚕述》 卷一。
    [10]民国 《德清县志》 卷四,食货,农桑。
    [1]《老农阿龙老桑树更新经验》,湖州市档案馆,1959年,W73-12-7。
    [2]《吴兴县蚕桑生产调查报告》,浙江省档案馆,1957年,J-116-13-98。
    [1]刘思赞:《浙江桑园之概况》,《中国蚕丝》栽桑专号,民国二十五年二、三月。
    [2]宣霞章等:《浙江省桑树地方品种调查报告》,载《蚕业科学通讯》1957年第2期。
    [3]《吴兴县戴林区滨湖乡第三代表区俞伯良桑园丰产户情况调查》,湖州市档案馆,1954年,W73-7-19。
    [4](清) 张行孚:《蚕事要略》。
    [5]转引自:章楷编:《中国古代栽桑技术史料研究》,农业出版社,1982年9月。第142页,《蚕桑述要》系同治年间吴兴人俞墉所作,此书是其在家乡栽桑养蚕方面的亲自尝试后的记录。
    [1]《吴兴县蚕桑生产调查报告》,浙江省档案馆,1957年,J-116-13-98。
    [2](清) 张履样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47页。
    [3]《劝桑说》,转引自:章楷编:《中国古代栽桑技术史料研究》,农业出版社,1982年9月。
    [4]方大湜:《蚕桑提要》。
    [5](清) 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26,44页。
    [6](清) 吴烜:《种桑说》。
    [7](清) 沈练 撰:《广蚕桑说辑补》 卷上。
    [1]《吴兴县第七农技推广站现有桑园肥培管理工作总结》,湖州市档案馆,1956年,W73-9-42。
    [2]潘传铭、翟光宙:《浙江省桑树丰产调查》,载《蚕业科学通讯》1957年第2期。
    [3]《浙江省1952年养蚕丰产情况调查表》,湖州市档案馆,1952年,W73-5-13。
    [4](清) 赵敬如:《蚕桑说》。
    [5]杨源时:《嘉湖地区蚕桑生产的若干历史经验》,载《浙江农业科学》1963年第6期。
    [6](清) 汪日祯撰:《湖蚕述》 卷一,蒋猷龙校释,农业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6页。
    [7](清) 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第51页,陈恒力校释部分。农业出版社,1983年。
    [1]宣霞章等:《浙江省桑树地方品种调查报告》,载《蚕业科学通讯》,1957年第2期。
    [2]潘传铭、翟光宙:《浙江省桑树丰产调查》,载《蚕业科学通讯》1957年第2期。
    [3]韩鄂:《四时纂要》卷一《正月》条中提到:“每年及时科斫,以绳系石坠四向枝,令婆娑。”
    [4]顾青虹:《桑树的剪定问题》,载《蚕业科学通讯》1957年第3期。
    [1](清) 汪日桢:《湖蚕述》 卷一。
    [2]《浙江农业科学》 1963年第3期,陈清奇:《浙江农谚选注》 蚕桑(二)、养蚕。
    [3](清) 汪日祯撰:《湖蚕述》 卷二,出火:小蚕用火,三眠去之,故名出火。
    [4](清) 汪日祯撰:《湖蚕述》 卷一。
    [5](清) 汪日桢撰:《湖蚕述》 卷一。
    [1]《浙江农业科学》1963年第3期,陈清奇:《浙江农谚选注》 蚕桑(二)、养蚕。
    [2](清) 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50页。
    [3](清) 沈练 撰:《广蚕桑说辑补》 卷上。
    [4]万历 《湖州府志》 卷三。
    [5](清) 郑文同:《蚕桑辑要》。
    [6]同治 《湖州府志》 卷三十。
    [1]苏州蚕桑专科学校主编:《桑树栽培及育种学》,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119页。
    [2](清) 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49页。
    [3](清) 沈练 撰:《广蚕桑说辑补》 卷上。
    [4]《浙江省1952年桑叶丰产情况调查表》,1952年,湖州市档案馆W73-5-12。
    [5]转引自:章楷编:《中国古代栽桑技术史料选编》,农业出版社,1982年,第145页,《劝桑说》。
    [6](清) 沈秉成:《蚕桑辑要》 卷十一。
    [7](清) 郑文同:《蚕桑辑要》。
    [8]转引自:章楷编:《中国古代栽桑技术史料选编》,农业出版社,1982年,第203页,《蚕桑述要》。
    [9]《浙江省1952年桑叶丰产情况调查表》,1952年,湖州市档案馆W73-5-12。
    [10]吴兴县人民政府农林科:《菁山乡明星社桑叶丰产经验》,1955年,湖州市档案馆,W73-8-28。
    [1](同治) 《湖州府志》 卷三十。
    [2](清) 《乌青镇志》 卷七,农桑。
    [3]同治 《湖州府志》 卷三十。
    [4](清) 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83页。
    [5](清) 沈练 撰:《广蚕桑说辑补》 卷上。
    [6]转引自:章楷编:《中国古代栽桑技术史料选编》,农业出版社,1982年,第203页,《蚕桑述要》。
    [7]吴兴县人民政府蚕业指导所:《1953年春期吴兴县蚕业丰产代表座谈总结会》,1953年,湖州市档案馆,W73-6-4。
    [8]章楷先生曾在《中国古代栽桑技术史料选编》(农业出版社,1982年,第191页。)中将中国古代的桑叶收获技术分为两种,指出匀二叶用的是摘叶的技术。
    [9]《双林镇志》 清蔡容升 原纂 蔡蒙续纂 卷十四 蚕事。
    [10]苏州蚕桑专科学校主编:《桑树栽培及育种学》,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88页。
    [11](清) 沈练 撰:《广蚕桑说辑补》 卷上。
    [12]吴兴县人民政府农林科:《菁山乡明星社桑叶丰产经验》,1955年,湖州市档案馆,W73-8-28。
    [13](清) 沈练 撰:《广蚕桑说辑补》 卷上。
    [1](清) 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83页。
    [2]《齐民要术》 种桑柘第四十五。
    [3](清) 汪日桢撰,蒋猷龙注释:《湖蚕述注释》,农业出版社,1987年,第5页,蒋猷龙注释部分。
    [4](元) 司农司撰:《农桑辑要》 卷四。
    [5](清) 杨屾:《豳风广义》 卷中。
    [1](清) 沈秉成撰:《蚕桑辑要》 杂说。
    [2](清) 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84页。
    [3]《王祯农书》 卷二十一,农器图谱集之十七,蚕桑门,桑钩。
    [4]郑云飞:《中国桑树夏伐的起源及其发展》,载《古今农业》,1989年第二期。
    [5]周匡明:《蚕桑史论文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270页。
    [6]民国 《德清县志》 卷四 食货志 农桑。
    [7](明) 徐光启:《农政全书》 卷三一。
    [8]转引自:章楷,余秀茹编著:《中国古代养蚕技术史料选编》,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4页,《吴兴蚕书》。
    [9](清) 费星甫撰:《西吴蚕略》。
    [10](清) 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1-21页。
    [11]苏州蚕桑专科学校主编:《桑树栽培及育种学》,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27页。
    [12]转引自:章楷编:《中国古代栽桑技术史料选编》,农业出版社,1982年,第204页,《蚕桑提要》。
    [1]《浙江农谚选注》 畜牧(三),载 《浙江农业科学》 1964年第3期。
    [2]李群:《湖羊的历史来源及探索》,载 《中国农史》 1997年第2期。
    [3]《浙江农谚选注》 畜牧(三),载 《浙江农业科学》 1964年第3期。
    [4]吴兴县人民委员会农林科:《吴兴县戴林区浜湖乡第三代表区俞伯良桑园丰产情况调查》,湖州市档案馆,W73-7-19。
    [5]郑丕留主编:《中国家畜生态》,农业出版社,1992年,第211页。
    [6]《浙江省蚕桑志》 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蚕桑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00页。
    [7](清) 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64页。
    [8](清) 汪日桢:《湖蚕述》 卷一,栽桑。
    [9]《浙江农谚选注》 畜牧(三),载 《浙江农业科学》 1964年第3期。
    [10](清) 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177页。
    [11]俞荣梁:《建立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必由之路--《补农书》的启示》,载 《农业考古》 1985年第1期。
    [1]《浙江农业科学》 1963年第3期,陈清奇:《浙江农谚选注》 蚕桑(二)、养蚕。
    [2]翁卷:《乡村四月》。
    [3]转引自:章楷,余秀茹编著:《中国古代养蚕技术史料选编》,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4页,《吴兴蚕书》。
    [4]民国 《德清县志》 卷四 食货志 农桑。
    [1]凌介禧:《蕊珠仙馆水利集》。
    [2]汪家伦:《古代太湖地区的洪涝特征及治理方略的探讨》,载 《农业考古》 1985年第1期。
    [3]嘉泰 《吴兴志》 卷七,物产。
    [4]程俱:《北山小集》 卷三七,《乞免秀州和买绢》。
    [1]嘉泰 《吴兴志》 卷七,物产。
    [2]陈旉:《农书》 卷下。
    [3]嘉泰 《吴兴志》 卷七,物产。
    [4]陈旉:《农书》 卷下。
    [5]洪迈:《夷坚志·丙志》 卷一五。
    [6]高斯得:《耻堂存稿》 卷六 《桑贵有感》,《劫桑叹》。
    [7]光绪 《石门县志》 卷三,靳一派曰,按 《宋志》 语。
    [8]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85-386页。
    [1]嘉泰 《吴兴志》 卷七,物产。
    [2]徐献忠:《吴兴掌故集》 卷十。
    [3]《新唐书》 卷四十一 《地理志》。
    [4]徐献忠:《吴兴掌故集》 卷十 沿湖溇港考。
    [5]缪启愉:《太湖地区塘浦圩田水利史研究》,1985年12月。
    [6]元 戴元表:《湖州》。
    [1]范成大:《吴郡志》 卷十九水利上。
    [2]《吴郡图经续记》 卷下,治水。
    [3]《全唐文》 卷四三0李翰 《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并序》。
    [4]范成大:《吴郡志》 卷十九水利上。
    [5]范成大:《吴郡志》 卷十九水利下。
    [6]《宋会要辑稿》 食货六一之一二九。
    [7]《后乐集》 卷一三 《论围田札子》。
    [1]《宋史》 志第一百二十六 食货上一(农田)。
    [2]单谔:《水利书》。
    [3]徐献忠:《吴兴掌故集》 卷十。
    [4]《至元嘉禾志》 卷四 山川。
    [5]嘉泰 《吴兴志》 卷七,物产。
    [1]陈旉:《农书》 地势之宜。
    [2]李白:《寄东鲁二稚子》。《全唐文》 卷一百七十二。
    [3]宋 沈与求:《蚕》。
    [4]宋,杨万里:《桑畴》。
    [5]《石湖居士诗集》 卷一。
    [6]俞文豹:《霅川姚寅诗》。
    [7]陆游:《山南行》。
    [8]陆游:《初春》。
    [9]《石湖居士诗集》 卷三,游城西道中:《香山》(吴王种香处)。
    [10]范成大:《蝶恋花》
    [11]《石湖居士诗集》 卷三。
    [1](清) 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32页。
    [2]崇祯 《乌程县志》 卷一
    [3](清) 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67页。
    [4](清) 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74页。
    [5]成化 《湖州府志》 卷八。
    [6]浙江省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浙江土壤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70页。
    [1]徐淇:《中国太湖地区水稻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第77页。
    [2](清) 孙志熊撰:《菱湖镇志》。
    [3]浙江省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浙江土壤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70页。
    [4]万历 《湖州府志》 卷三 《陈良谟记》。
    [5](清) 孙志熊撰:《菱湖镇志》 卷一。
    [6]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7]《宋史》 志第一百二十六 食货上一(农田)
    [8]《宋史》 志第一百二十六 食货上一(农田)
    [1]吴兴县农林局:《雨涝后桑园管理经验》:湖州市档案馆,1956年,W73-7-10。
    [2](清) 孙志熊撰:《菱湖镇志》 卷四 河渠。
    [3](清) 孙志熊撰:《菱湖镇志》 卷一 《明龎太元菱湖志》
    [4](清) 孙志熊撰:《菱湖镇志》 卷十二 蚕桑。
    [1](清) 孙志熊撰:《菱湖镇志》 卷四十二 事纪
    [2]《吴兴县土壤志》:吴江县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1959年,第57-58页。
    [3](清) 姚彦渠撰:《菱湖志》 卷二。
    [4](清) 孙志熊撰:《菱湖镇志》 卷十一 物产。
    [5]《吴兴县土壤志》:吴江县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1959年,第57-58页。
    [6]嘉兴专区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土壤志》,1959年。
    [7]吴兴县农林局:《南浔区蚕桑生产情况》,1956年,湖州市档案馆,W73-9-43。
    [8]《沈氏农书》 运田地法。
    [1]汪日桢纂 《南浔镇志》 同治刻本卷十九 灾祥一 《荒政议上甘忠臣》。
    [2]汪日桢纂 《南浔镇志》 同治刻本卷廿二农桑二。
    [3]吴兴县农林局:《南浔区蚕桑生产情况》,1956年,湖州市档案馆,W73-9-43。
    [4]汪日桢纂:《南浔镇志》,同治刻本,卷廿二董恂 《采桑》。
    [5]袁可能:《浙江省北部青紫泥的形成和肥力特征》,《浙江农业科学》 1962年第1期。
    [6]陈恒力编注,王达参校:《补农书研究》,中华书局,1958年4月,第20-21页。
    [7](清) 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77页
    [8]吴兴县农业局:《吴兴县菱湖区养鱼产业调查报告》,湖州市档案馆,1954年,W73-7-10。
    [9]《吴兴县土壤志》:吴江县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1959年,第57-58页。
    [1]徐献忠:《吴兴掌故集》 卷十。
    [2]《杨园先生全集》 卷二十 书改田碑后。
    [3]民国《乌青镇志》农桑。
    [1](清) 姚彦渠撰:《菱湖志》。
    [2]《双林镇志》清蔡容升 原纂 蔡蒙续纂卷十四 蚕事。
    [3]民国《新塍镇志》 朱士楷卷三 桑 董蠡舟《稍叶》。
    [4](清) 孙志熊撰:《菱湖镇志》卷十二蚕桑。
    [5]民国《新塍镇志》朱士楷卷三 桑 董蠡舟《稍叶》
    [6]汪日桢纂《南浔镇志》同治刻本卷廿《方焘愁霖行》。
    [7]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二 蚕报。
    [8]汪日桢纂:《南浔镇志》同治刻本,董蠡舟 《稍叶》。
    [9]汪日桢纂:《南浔镇志》同治刻本,董蠡舟 《稍叶》。
    [10]汪日桢纂:《南浔镇志》同治刻本董恂:《杪叶》。
    [11]吴兴县农林局:《南浔区蚕桑生产情况》,1956年,湖州市档案馆,W73-9-43。
    [12]民国《新塍镇志》 朱士楷卷三 桑。
    [1]光绪《嘉兴府志》卷末 旧序引康熙县志序。
    [2]清 彭润章等修、叶廉锷等纂:《平湖县志》卷八,食货下,物产,清光绪十二年刻本。
    [3]清 于尚龄等修:《嘉兴府志》卷十一,农桑,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4]嘉庆《嘉兴县志》卷十六 农桑。
    [5](清) 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
    [6]清 于尚龄等修:《嘉兴府志》卷十一,农桑,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7]光绪《桐乡县志》。
    [8]《沈氏农书》逐月事宜。
    [1](清) 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01-120页。
    [2](清) 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31页。
    [3]康熙《富阳县志》卷六风土志、物产。
    [4]同治《湖州府治》卷三十舆地略上,栽桑。
    [5]光绪《富阳县志》卷一五 物产 木之属。
    [6]田尻利《清代农业商业化の研究》 第六章 太湖南岸地方における桑葉壳買
    [7]汪日桢纂:《南浔镇志》 同治刻本。
    [1]蔡容升 原纂 蔡蒙续纂:《双林镇志》,民国六年铅印本。
    [1]光绪《嘉兴府志》卷三十二农桑引《乌青文献》文。
    [2]周庆云:《南浔志》,卷三0“农桑”。
    [3]张炎贞:《乌清文献》。
    [4]《吴兴蚕书》,转引自:章楷:《中国古代栽桑技术史料研究》,农业出版社,1982年,第63页。
    [5]沈练:《广蚕桑说》。
    [6]尹绍烈:《蚕桑辑要合编》。
    [7]周匡明:《我国桑树嫁接技术的历史演变》,载《蚕业史论文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8]陈师颢:《浙江的桑苗培育》,《浙江蚕业史研究文集》第一集。
    [1]黄省曾:《蚕经》 卷一。
    [2]张大昌辑:《临平记补遗》。
    [3]陆游:《村舍杂书》 之二。
    [4]《武林掌故丛编》 朱点:《本郊土产诗》。
    [5]汪日桢:《湖蚕述》 卷一。
    [6]刘思赞:《浙江桑园之概况》,载《中国蚕丝》栽桑专号,民国二十五年二、三月。
    [7]刘思赞:《浙江海宁、崇德桑苗业之概况》,载《中国蚕丝》栽桑专号,民国二十五年二、三月。
    [1]赵鸿基、周可涌、吕继端:《海宁崇德桐乡桑苗调查报告》,载《中国蚕丝》第二卷第七号。
    [2]嘉兴专区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土壤志》,1959年,第61页。
    [3]赵鸿基、周可涌、吕继端:《海宁崇德桐乡桑苗调查报告》,载《中国蚕丝》第二卷第七号。
    [4]嘉兴专区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土壤志》,1959年,第42页。
    [5]赵鸿基、周可涌、吕继端:《海宁崇德桐乡桑苗调查报告》,载《中国蚕丝》第二卷第七号。
    [6]刘思赞:《浙江海宁、崇德桑苗业之概况》,载《中国蚕丝》栽桑专号,民国二十五年二、三月。
    [7]嘉兴专区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土壤志》,1959年,第60页。
    [8]赵鸿基、周可涌、吕继端:《海宁崇德桐乡桑苗调查报告》,载《中国蚕丝》第二卷第七号。
    [1]宋元方志丛书。[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90年。
    [2]中国方志丛书。[M]。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74年。
    [3]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M]。
    [4][宋]范成大。吴郡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5年。
    [5][宋]范成大。范石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6][宋]陈旉。农书。[M]
    [7][元]王祯。农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
    [8][明]俞宗本。种树书。康成懿校注。[M]北京:农业出版社,1962年。
    [9][明]黄省曾。蚕经。[M]。
    [10][明]徐光启。农政全书。[M]石声汉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1][明]宋应星。天工开物。[M]。官灵巧、谭属春点校,湖南:岳麓书社,2002年。
    [12][明]徐献忠。吴兴掌故集。[M]。台北:成文出版社。
    [13][明]耿橘,清 孙峻。筑圩图说及筑圩法。汪家伦校注。[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年。
    [14][明]朱国桢。涌幢小品。[M]
    [15][清]汪日祯撰。蒋猷龙注释湖蚕述.[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年。
    [16][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M]。陈祖武编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17][清]沈秉成。蚕桑辑要。[M]。续修四库全书,第978册。
    [18][清]沈练撰,仲学辂辑补。广蚕桑说辑补。[M]。续修四库全书,第978册。
    [19][清]高铨。蚕桑辑要。[M]。续修四库全书,第978册。
    [20][清]郑文同。蚕桑辑要。[M]。续修四库全书,第978册。
    [21][清]费星甫。西吴蚕略。[M]。续修四库全书,第978册。
    [22][清]刘清藜。蚕桑备要。[M]。续修四库全书,第978册。
    [23][清]李聿求。桑志。[M]。续修四库全书,第978册。
    [24][清]赵敬如。蚕桑说。[M]。续修四库全书,第978册。
    [25][清]吴烜。种桑说。[M]。续修四库全书,第978册。
    [26][清]方大湜。蚕桑辑要。[M]。续修四库全书,第978册。
    [27][清]包世臣。齐民四术。[M]。
    [28][清]卫杰。蚕桑萃编。[M]。续修四库全书,第978册。
    [29][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
    [30][清]杨屾。豳风广义。[M]。续修四库全书,第978册。
    [1]张履祥辑补。补农书校释。(增订本)[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
    [2]陈恒力编注,王达参校。补农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4月。
    [3]章楷。中国古代栽桑技术史料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年9月。
    [4]章楷,余秀茹编著。中国古代养蚕技术史料选编。[M]农业出版社,1985年。
    [5]周匡明。蚕桑史论文选。[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
    [6]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编。中国桑树品种志。[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年5月。
    [7]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编。中国桑树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
    [8]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编著。桑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年。
    [9]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编印:《浙江桑树品种明录》。1982年。[M]
    [10]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蚕业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年。
    [11]苏州蚕桑专科学校主编。桑树栽培及育种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年。
    [12]郑丕留主编。中国家畜生态。[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年。
    [13]《浙江省蚕桑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蚕桑志。[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14]《浙江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水利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10月。
    [15]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太湖水利史论文集。1986年。[M]
    [16]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17]缪启愉。太湖地区塘浦圩田水利史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12月。
    [18]浙江省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浙江土壤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63年。
    [19]徐淇。中国太湖地区水稻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
    [20]吴江县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M]吴兴县土壤志。1959年。
    [21]嘉兴专区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编。[M]土壤志。1959年。
    [22]《嘉兴土壤志》编辑委员会。嘉兴土壤。[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23]张芳。明清农田水利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
    [24]骆世明。农业生态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
    [1]蒋猷龙:《浙江桑品种的形成和分化》,[J]《古今农业》1987年第1期。
    [2]顾青虹:《桑树的剪定问题》,[J]《蚕业科学通讯》1957年第3期。
    [3]杨源时:《嘉湖地区蚕桑生产的若干历史经验》,[J]《浙江农业科学》,1963年6期。
    [4]郑云飞:《“荆桑”和“鲁桑”名称由来小考》,[J]《农业考古》1990年第1期。
    [5]郑云飞:《中国桑树夏伐的起源及其发展》,[J]《古今农业》1989年第2期。
    [6]郑云飞:《明清时期的湖丝与杭嘉湖地区的蚕业技术》,[J]《中国农史》1991年第4期。
    [7]潘传铭、翟光宙:《浙江省桑树丰产调查》,[J]《蚕业科学通讯》1957年第2期。
    [8]宣霞章等:《浙江省桑树地方品种调查报告》,[J]《蚕业科学通讯》,1957年第2期。
    [9]陈大良:《浙江杭县蚕农培育火桑的经验》,[J]《蚕丝通报》1958年第4卷第4期。
    [10]潘传铭、翟光宙:《浙江省桑树丰产调查》,[J]《蚕业科学通讯》1957年第2期。
    [11]严重敏等:《杭嘉湖地区水土资源的综合利用问题》,[J]《地理学报》第25卷第4期,1959年8月。
    [12]李群:《湖羊的历史来源及探索》,[J]《中国农史》1997年第2期。
    [13]俞荣梁:《建立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必由之路--《补农书》的启示》,[J]《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
    [14]李伯重:《明清江南蚕桑亩产考》,[J]《农业考古》 1995年第3-4期。
    [15]赵鸿基、周可涌、吕继端:《海宁崇德桐乡桑苗调查报告》,[J]《中国蚕丝》 第二卷第七号。
    [16]刘思赞:《浙江桑园之概况》,[J]《中国蚕丝》栽桑专号,民国二十五年二、三月。
    [17]陈清奇:《浙江农谚选注》蚕桑(二)、养蚕,[J]《浙江农业科学》1963年第3期。
    [18]《浙江农谚选注》畜牧(三),[J]《浙江农业科学》1964年第3期。
    [19]汪家伦:《古代太湖地区的洪涝特征及治理方略的探讨》,[J]《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
    [20]袁可能:《浙江省北部青紫泥的形成和肥力特征》,[J]《浙江农业科学》1962年第1期。
    [21]王建革:《技术与圩田土壤环境史:以嘉湖平原为中心》,[J]《中国农史》2006年第1期。
    [22]陈师颢:《浙江的桑苗培育》,[J]《浙江蚕业史研究文集》第一集。
    [23]刘思赞:《浙江海宁、崇德桑苗业之概况》,[J]《中国蚕丝》栽桑专号,民国二十五年二、三月。
    [24]赵鸿基、周可涌、吕继端:《海宁崇德桐乡桑苗调查报告》,载《中国蚕丝》第二卷第七号。
    [25]袁世君:《因树制宜改造衰老桑园》,[J]《浙江农业科学》1964年第1期。
    [26]章楷:《从《补农书》看三百年前浙西农民的施肥技术》,载《浙江农业科学》1962年第2期。
    [27]周奇迹,张益农:《浙北嘉湖平原桑园土壤调查研究》,[J]《土壤通报》1999年第2期。
    [28]闻大中:《三百年前杭嘉湖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1989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