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负重”—试论叶向高的为官之道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叶向高的为官之道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叶向高的为官之道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文从分析叶向高的研究现状入手,进而在民本、王道、人才、士大夫、臣子五个方面对叶向高的为官思想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并着重通过与张居正为官之道的比较研究分析叶向高为官之道思想的渊源和社会背景。本文试图以“忍辱负重”来概括说明叶向高在当时封建专制高峰的社会大变化的背景和官场黑暗、派系倾轧的历史条件下的矛盾心理及这个传统的封建儒生被封建专制扭曲的心路过程,进而揭露叶向高所处明末时期封建专制的残暴,使我们对封建专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Taking YE Xianggao's ways of being a government offic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essay combs and dissertates his bureaucratic thoughts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ly relevant discourses. After a review of previous researches, the author explains YE's bureaucratic ideas in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human-based, kingcraft, talent, scholar-bureaucrat and liegeman, and then gives an introduction about its social background and origin in comparison with the bureaucratic style of Zhang Zhenju as well. With the dramatic reform of the feudal society and the historic background of tenebrous officialdom and cliquish conflictions, YE's bureaucratic ideas and his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s of being distorted by Feudality, can be described as a phrase "enduring humiliation to carry out an important task". Meanwhile, to get a better and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eudal despotism on man's ideology, 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gloom of the officialdom and the cruelty of feudal system in late Ming Dynasty.
引文
[1]李渡《明代皇权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2]“文臣莅任之久者,李韩公善长实掌中书省十年,为太师二十三年。蹇忠定公义在吏部,胡忠安公濙在礼部,杨文敏公荣在内阁,俱三十年。黄忠宣公福为尚书四十年。杨文贞公士奇在内阁四十三年,中间辅东宫十八年,为首揆二十年。夏忠靖公原吉、郭忠襄公资在户部,金文靖公幼孜在内阁,俱二十五年。彭文宪公时、万文康公安、刘文靖公健及分宜,在内阁俱二十年。商文毅公辂两任,及刘文穆公吉、李文正公东阳,俱十八年。今少师华亭徐公阶十七年,太师张公居正十六年。杨文定公溥、陈芳洲循、高文义公谷、李文达公贤、徐文靖公溥、杨文忠公廷和、梁文康公储、李少傅本,在内阁俱十余年。庄文端公直、王忠肃公翱、尹恭简公旻,在吏部俱十余年。王靖远公骥、马端肃公文升、许文简公攒,为尚书俱二十有余年。”引自王世贞《弇 山堂别集》卷4《文臣久任》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梅之焕:《续纶扉奏草》序,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版
    [1]《明太祖实录》卷239
    [2]《明太祖宝训》卷3
    [3]《明史》卷72,“职官一”
    [4]《明世宗宝训》卷6
    [5]《明史》卷74,“职官三”
    [1]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2]《万历邸钞》22年
    [3]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明代卷》第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请止矿税疏”
    [2]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再请止矿税疏”
    [3]叶向高:《纶扉奏草》卷2,“乞休第一疏”
    [4]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告病疏”
    [1]《尚书·无逸》
    [2]《论语·学而》
    [3]《孟子·尽心下》
    [4]《荀子·王制》
    [5]《新书·大政上》
    [6]《汉书·董仲舒传》
    [7]《资治通鉴》卷129
    [8]《四书集注·中庸章句》
    [9]刘基:《诚意伯文集》卷14,《春秋明经下·宋皇瑗帅师取于雍丘郑罕达帅师取宋师于岩》,《四库全书》本
    [10]朱元璋:《免两浙秋粮诏》,《全明文》卷1,“朱元璋一”
    [1]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3
    [2]张居正:《请罢织造内臣对》
    [3]叶向高:《纶扉奏草》卷9,“拯荒揭”
    [4][5]叶向高:《纶扉奏草》卷3,“灾伤揭”
    [6]叶向高:《纶扉奏草》卷3,“条陈时政请发考选疏”
    [7]叶向高:《纶扉奏草》卷3,“条陈时政疏”
    [8]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3,“水灾请修省赈济揭”
    [1]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3,“请留税赈荒揭”
    [2]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3,“水灾请修省赈济揭”
    [3]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3,“请留税赈荒揭”
    [4]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0,“改拟户部婚礼钱粮揭”
    [5]叶向高:《纶扉奏草》卷7,“瑞王婚礼钱粮揭”
    [6]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1,“请减免袍叚揭”
    [7]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1,“请减免袍叚揭”
    [1]王力等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务印书馆,第74页
    [2]胡翰:《慎习》,《全明文》卷78
    [1]叶向高:《苍霞草》卷1,“王道荡平正直论”
    [2]叶向高:《纶扉奏草》卷8,“圣政当新人言宜省疏”
    [3]吕柟:《泾野子内篇》卷10
    [4]叶向高:《苍霞草》卷1,“王道荡平正直论”
    [1]《墨子·尚贤》
    [2]刘向:《说苑·尊贤》
    [3]吴兢:《贞观政要·崇儒学》
    [4]许衡:《许文正公遗书·论生民利害书》
    [5]《明实录·太祖实录》卷140
    [6][清]张廷玉:《明史·选举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7]《明太祖宝训》卷141,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较印本,1962年版
    [8]在《明史》卷71,《选举三》中记载:“选人自进士、举人、贡生外,有官生、恩生、功生、监生、儒士,又有吏员、承差、知印、书算、篆书、译字、通事诸杂流。”
    [9]王兴亚:“明代人才制度改革得失的思考”,《黄河科技太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文敏集》卷12,“送浙江左布政黄敷仲之任选”
    [2]《明史》卷七十《选举志二》
    [3]据吴宣德《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明代卷,“明代进士地理分布表”,洪武至永乐间,四川考中进士为75人,陕西58人,广西42人,云南8人;江西为665人,浙江533人,福建533人。又据《明宣宗实录》卷9和卷55。可知宣德元年丙午科始行的乡试解额:四川为35人、陕西30人,广西20人,云南10人;江西为50人,浙江、福建各45人;宣德四年,云南又增至15名。可见,四川等四省与江西等三省在乡试解额上的差距要远远小于它们在科举实力上的差距。
    [4]郭培贵:“明代科举的发展特征与启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期
    [1]《明史》卷71,“选举志”三,1717—1718页:《明史》卷225,“赵焕传”
    [1]叶向高:《苍霞续草》卷18,“条陈时政催发考选疏”
    [2]叶向高:《苍霞续草》卷17
    [3]叶向高:《苍霞草》卷1,“任贤勿二,去邪勿疑论”
    [4]《论语·里仁》
    [5]《荀子·性恶》
    [6]叶向高:《苍霞草》卷1,“韩魏国不分善恶黑白论”
    [1]叶向高:《苍霞草》卷1,“韩魏国不分善恶黑白论”
    [2]关于明代的“三途并用”之说,是值得学术界研究的。《明史》卷71《选举三》中谓:选人自进士、举人、贡生外,有官生、恩生、功生、监生、儒士,又有吏员、承差、如印、书算、篆书、译字、通事诸杂流。进士为一途,举贡等为一途,吏员等为一途,所谓三途并用也。顾炎武在其《日知录》卷17《通经为吏》则提出:国初之制,谓之三途并用。荐举,一途也;[原注]天顺二年(1458年)十二月庚辰,诏罢举保经明行修及贤良方正,以言者谓其奔竞冗滥,无裨实用也。进士、监生,一途也;吏员,一途也。或以科与贡为二途,非也。[原注]从考试而得者,总谓之一途。另据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3,“三途并用议”:所谓三途者,进士也,科贡也,吏员也。国初用人,有所征聘,有经明行修,有人材,有贤良方正,有才识兼人,有楷书,有童子诸科。其后率多罢废。承平以来,专用进士、科贡、吏员,是三者初未尝废。而迩者欲新天下之吏治,于科贡、吏员之中,稍加不次之擢,故有三途并用之说,其实前此未尝不并用也。此外,潘星辉先生在其著作《明代文官铨选制度研究》的第二章对“三途并用”之说有较详细的研究,着重研究了“三途并用”的来源与确立的过程。
    [3]叶向高:《苍霞草》卷1,“三途并用议”
    [4]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6,“催考官揭”
    [5]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1,“催发考选揭”,《纶扉奏草》卷2,“论时事疏”
    [1]叶向高:《纶扉奏草》卷5,“请补阁臣第三揭”
    [2]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2,“催发考选科道揭”
    [3]叶向高:《纶扉奏草》卷6,“铨臣计穷求去疏”
    [4]此外,明代官员以上书建议方式亦对选取资格有论及,孙承泽《天府广记》卷12,“吏部”所收“胡端敏世宁官人则例”即典型一例,“两京六部左右侍郎、坐堂副都御史,在外总制、总督等项右都御史,约共二十四、五员,为一等,有缺,宜于两京大理寺卿、坐堂佥都御史、府尹、詹事、学士并在外各处巡抚、巡视南京管粮副佥都御史、十三布政司左右布政使共四十余人内推补。”详情也可参见《明史》卷199。
    [5]叶向高:《苍霞草》卷2,“三途并用议”
    [6]王兴亚:“明代人才制度改革得失的思考”,《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154页
    [2]吴晗:《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第509页
    [3]周玺:《垂光集》卷1,“论治化疏”
    [4]叶向高:《苍霞余草》卷3,“思山张翁八十寿序”
    [1]叶向高:《苍霞草》卷15,“家谱宗邻传”
    [2]叶向高:《苍霞续草》卷3,“送大司成兼宇林先生之任留都序”
    [3]罗宗强:“社会环境与明代后期士人之心态走向”,《粤海风》,2006年第3期
    [4]《明神宗实录》卷263,4893页
    [5]《明神宗实录》卷276,5107页
    [6]堵允锡:《堵文忠公集·救时十二议疏》
    [1]叶向高:《苍霞草》卷4,“送宫谕毅菴黄先生典试还朝序”
    [2]顾起元:《客座赘语》,金陵丛刻本,卷2
    [3]崔来廷:《海国孤生—明代首辅叶向高与海洋社会》,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162页
    [4]何乔远:《闽书》,卷80,《风俗志·福州府·福清县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叶向高:《苍霞草》,卷15,“家谱列传”
    [6]袁褎:《胥台先生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104:集部·明别集类,卷16,“陶舜举墓志铭”,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7]叶向高:《苍霞草》,卷4,“林处士偕配八十序”
    [8]叶向高:《苍霞续草》卷3,“送王爱南南归序”
    [1]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1,“论考察事情疏”
    [2]叶向高:《苍霞草》卷5,“八十四叶翁双寿序”
    [3]叶权在其著作《贤博编》中记载:今时市中货物奸伪,两京为甚,此外无过苏州。买花人挑花一担,灿然可爱,无一枝真者;杨梅用大棕刷弹墨染紫黑色;老母鸡撏毛插长尾,假敦鸡卖之。
    [4]《明神宗实录》,卷305,5707页
    [5]《明神宗实录》,卷585,11185-11186页
    [6]叶向高:《苍霞草》卷4,“摄工愚见序”
    [1]李贤:《古穰杂录》
    [2]张居正:《张太岳诗文集》,卷27,“答刘虹川”
    [3]叶向高:《苍霞续草》卷16,“与王按院”
    [4]朱元璋:“求贤诏”,《全明文》卷18,《朱元璋一八》
    [1]胡翰:“尚贤”,《全明文》卷77,《胡翰一》
    [2]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
    [3]陈谟:“吉水县尹费侯赴京序”,《全明文》卷71,《陈谟三》
    [4]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明夷待访录·原臣》,浙江古今出版社,1985年版
    [5]参考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1067页
    [1]《论语·里仁》
    [2]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3]叶向高:《苍霞草》卷3,“大司寇心堂先生六年奏绩序”
    [4]叶向高:《纶扉奏草》卷2,“入阁谢恩疏”
    [5](明)林欲楫:《相国叶文忠公碑记》
    [6]叶向高:《苍霞续草》卷16,“答陈志寰”
    [7]叶向高:《苍霞续草》卷17,“答黄钟梅”
    [1]叶向高:《苍霞续草》卷17,“答黄钟梅”
    [2]吕坤:《呻吟语》卷5,“治道”
    [3]余登继:《典故纪闻》卷2
    [4]贺士咨:《医闾集》卷3,《四库全书》本
    [5]方孝儒:《逊志斋集》卷5,《豫让》,《四库全书》本
    [6]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明夷待访录·原臣》,浙江古今出版社,1985年版
    [7]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3,“察事已竣直陈苦情疏”
    [8]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5,“乞休第十九疏”
    [9]叶向高:《纶扉奏草》卷3,“条陈时政催发考选疏”
    [10]叶向高:《纶扉奏草》卷22,“谢宣谕并点阁臣疏”
    [11]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4,“乞休第十六疏”
    [1]叶向高:《纶扉奏草》卷22,“谢宣谕并点阁臣疏”
    [2]《朱子语类》卷68
    [3]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4]《朱文公文集》卷14,“甲寅行宫使殿奏札一”
    [5]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请止矿税疏·掌春坊上”
    [6]叶向高:《纶扉奏草》卷2,“论时事疏”
    [7]叶向高:《纶扉奏草》卷2,“请处边饷揭”
    [8]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7,“请补阁臣第四十八疏”
    [9]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5,“请补阁臣第三十八密揭”
    [1]叶向高:《纶扉奏草》卷22,“大臣去国疏”
    [2]叶向高:《苍霞草》卷9,“重刻楚辞全集序”
    [3]叶向高:《纶扉奏草》卷21,“乞休第四十疏”
    [4]叶向高:《纶扉奏草》卷23,“封还留福王庆贺圣谕揭”
    [5]参考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第252页—283页,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明神宗实录》卷596
    [2]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9月版
    [1]《明史》卷71,“选举志”三,第1718页
    [2]班固:《汉书》卷43,“叔孙通传”,第2129页,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
    [3]《明史纪事本末》卷66
    [4]叶向高:《纶扉走草》卷1,“请举册立再疏”
    [1][2]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9,“请福王之国密揭”
    [3]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9,“封还内传福王明春之国揭”
    [1]叶向高:《纶扉奏草》卷23,“封还留福王庆贺圣谕揭”
    [2][3]陈鼎:《东林列传》卷17,“叶向高传”
    [4]《万历邸钞》,万历四十二年甲寅卷。《明史》卷257,“董汉儒传”
    [5]《万历邸钞》,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卷。
    [6]叶向高:《纶扉奏草》卷25,“封回工部请福藩之国传谕揭”
    [7]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9,“请福王之国密揭”
    [1]叶向高:《纶扉奏草》卷25,“请定福藩经由河路并护送大臣揭”
    [2]叶向高:《纶扉奏草》卷25,“封回工部请福藩之国传谕揭”
    [3]叶向高:《蘧编》卷8,第247-253页
    [4]叶向高:《纶扉奏草》卷23,“谢允福王之国圣谕疏”
    [5](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1,“囊底寄”
    [6]陈鼎:《东林列传》卷17,“叶向高传”
    [1]叶向高:《苍霞续草》卷17,“答刘云峤”
    [2]《明史》卷244,“杨涟传”
    [3]《明史》卷245,“周宗建传”
    [1]叶向高:《续纶扉奏草》卷4,“条陈要务疏”
    [2]林金树,高寿仙:《天启皇帝大传》,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1月版,第112页
    [3]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公劾辽东税监疏”
    [4]叶向高:《纶扉奏草》卷4,“边务揭”
    [5]叶向高:《续纶扉奏草》卷4,“条陈要务疏”
    [1]叶向高:《续纶扉奏草》卷1,“到任疏”
    [2]冷东:《叶向高与明末政坛》,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版,第85页
    [3]赵翼:《廿二史札记》卷5,“宦官之害民”
    [1]《明史·阉党传》
    [2]《明史》卷305,“陈矩传”
    [3]关于万历怠政的原因分析,学者意见不一,可参考孟森:《明清史讲义》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46,260页;马楚坚:《明政由治入乱之关键》(台北:大立出版社,1982年版)载吴智和编《明史研究专刊》第5期,第31页;樊树志:《万历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365页等。
    [4]《国榷》卷83,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丙申
    [5]樊树志:《万历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383页
    [1]《明史》卷305,《陈增传》
    [2]叶向高:《苍霞草》卷1,“韩魏公不分善恶黑白论”,“王道平平正直论”
    [3]叶向高:《续纶扉奏草》卷12,“乞休第三十六疏”
    [1]曹国庆:《万历皇帝大传》,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版,第381页
    [2]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公劾辽东税监疏南礼部上”
    [3][6]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请止矿税疏掌春坊上”
    [4]叶向高:《纶扉奏草》卷2,“条陈用人理财疏”
    [5]叶向高:《纶扉奏草》卷9,“请罢矿税密揭”
    [7]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公劾辽东税监疏南礼部上”
    [1]叶向高:《纶扉奏草》卷2,“请处分辽事揭”
    [2]叶向高:《蘧编》卷9
    [1]林金树、高寿仙:《天启皇帝大传》,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126页
    [2]魏朝,是大太监王安的私人,专门负责照顾朱由校。魏忠贤通过魏朝,认识了王安,并取得了王安的信任。二魏臭味相投,一见面就大有相见恨晚之叹,立即歃血为盟,结为兄弟,魏忠贤称“大魏”,魏朝称“小魏”。魏朝被魏忠贤捧得头脑发热,时常在王安面前夸奖魏忠贤。
    [3]《明史》卷305,“魏忠贤传”
    [4]《明史纪事本末》卷71,“魏忠贤乱政”,第77-105页
    [1]叶向高:《续纶扉奏草》卷14,“论魏太监事情揭”
    [2]叶向高:《续纶扉奏草》卷14,“辞朝奏陈要务疏”
    [3]陈鼎:《东林列传》卷17,“叶向高传”
    [4]叶向高:《苍霞草》卷1,“韩魏公不分善恶黑白论”,“王道平平正直论”
    [1]叶向高:《续纶扉奏草》卷14,“论魏忠贤事情疏”
    [2]叶向高:《续纶扉奏草》卷14,“论魏忠贤事情疏”
    [3]关于叶向高与魏忠贤友好相处的事例有:魏忠贤重修西山碧云寺,叶向高为之撰记,其中颇有称颂;魏忠贤杀王安时,叶向高曾上疏:“王安,一奄竖耳,在先帝时不为无功,在皇上时不为无罪,彼其刚戾恣睢,好名不学,自足以取祸。然事在内廷,皇上自知之而自处之”(《续纶扉奏草》卷3,“告病并臣时事疏”);御史周宗建上疏陈阴盛阳衰之征,弹劾魏忠贤“目不识丁,而陛下假之颦笑,日与相亲。一切用人行政,堕于其说,东西易向而不知,邪正颠倒而不觉。”(《明史》卷245,“周宗建传”)魏忠贤大怒,叶向高斡旋并称赞魏忠贤“即满腹诗书者不能道,奈何以不识字自谦哉!”魏忠贤甚喜,相与酬答久之,事遂解。(《续纶扉奏草》卷14,“辞朝奏陈要务疏”)
    [4]叶向高:《续纶扉奏草》卷14,“论魏太监事情揭”
    [5][6]叶向高:《续纶扉奏草》卷14,“乞休第六十二疏”
    [1]叶向高:《续纶扉奏草》卷14,“论魏太监事情揭”
    [2]顾秉谦,昆山人,明朝内阁大学士。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天启元年(1621年)升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天启三年(1623年)正月,与魏广微同时入阁。史称为人“庸尘无耻”,“曲奉忠贤,若奴役然”,竟拜魏忠贤为父,说:“本欲拜依膝下,恐不喜此白须儿,故令稚子认孙。”凡倾害忠直,皆秉谦票拟,天启六年(1626年),又编《三朝要典》二十四卷。天启七年(1627年),退休回到昆山。崇祯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昆山百姓积怨秉谦益深,冲入其豪宅,洗劫资财,纵火焚烧,秉谦仓皇逃入渔船,幸免一死
    [3][明]文秉撰《先拨志始》卷上,第149-150页
    [4 叶向高:《续纶扉奏草》卷14,“乞休第六十二疏”
    [5]叶向高:《续纶扉奏草》卷14,“乞休第六十三疏”
    [6]《明熹宗实录》卷48,天启四年秋七月辛酉条,第3页
    [7]《明熹宗实录》卷66,第3131页
    [1]《东林党人榜》列出309人,《东林朋党录》列出198人,《东林点将录》列出108人,《东林同志录》列出319人,《东林籍贯》列出162人,《盗柄东林夥》列出392人(分为东林初期20人,东林盛期175人,东林晚期197人)。
    [2]夏维中:“关于东林党的几点思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该文提及学术界对东林党的不同指称。
    [3]蒋平阶:“东林始末”,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台湾文献研究丛刊第259种,第3-4页。载自冷东:“叶向高与明末政坛”,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第109页。
    [1]叶向高:《苍霞草》,卷16,“先母林孺人圹志”
    [2]叶向高:《蘧编》卷1中曾记述了当年与祖父对对联的事,有一天晚上,在睡觉之时,祖父叶广彬出一上联:日长似岁闲方觉,叶向高应声答对:夜永如年卧不知。叶向高的才思敏捷可见一斑。
    [1]《张太岳集》,卷35,“与南掌院赵麟阳”
    [2]《张太岳集》,卷6,“题竹”
    [3]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版,第46页
    [1]叶向高:《蘧编》卷1
    [2]《明世宗实录》卷62,嘉靖五年二月戊申
    [3]姚叔祥:《见只编》卷下,转载韦庆远著《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版,第71页
    [1]韦庆远著《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版,第48-59页
    [2]叶向高:《苍霞续草》卷17,“谢益藩”
    [3]叶向高:《苍霞草》卷11,“云山社祠记”
    [4]崔来廷先生在其著作《海国孤生——明代首辅叶向高与海洋社会》中对叶向高在“峡江改道、革除盐哨、撤销盐帮、仓粮改折”等几个方面为父老乡亲分解忧难有详细阐述,详情见该书第203-220页
    [5]《张太岳集》卷25,“答文宗谢道长”
    [6]《张太岳集》卷29,“答南司成屠平石论为学”
    [1]《张太岳集》卷35,“答罗近溪宛陵尹”
    [2]叶向高:《苍霞草》卷5,“朱子语类叙”
    [3]叶向高:《苍霞续草》卷9,“题困思抄集”
    [4]《高拱论著四种》,“本语”,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第163页,转载自载韦庆远著《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版,第11页
    [5]《张太岳集》卷16,“辛未公试程策三问之二”
    [6]《张太岳集》卷9,“荆州府题名记”
    [7]《张太岳集》卷31,“答福建巡抚耿楚侗谈王霸之辩”
    [1]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3,“察事已竣直陈苦情疏”
    [2]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5,“宣谕谢恩疏”
    [1]叶向高:《纶扉奏草》卷6,“请补阁臣第八疏”
    [2]《明史》卷213,“张居正传”
    [3]《明史》卷219,“张四维传”
    [1]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7,“张居正传”
    [2]《张居正集》(第2册)卷16,书牍三,武汉:荆楚书社,1987
    [3]《清经世文编》卷14,“江陵救时之相论”
    [4]叶向高:《苍霞续草》卷17,“答刘云峤”
    [1]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3页
    [2]《明史》卷219,“朱赓传”
    [1]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日食疏”
    [2]《明神宗实录》卷247,万历二十年四月丙申
    [3]曹国庆:《万历皇帝大传》,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版,第344页
    [1]详情参阅《明神宗实录》卷401,万历三十二年闰九月辛丑
    [2]朱东润先生在其著作《张居正传》中这样写到了神宗的贪婪:神宗是高傲,但是同时也是贪婪。一个小农的外孙,禁不住金银财宝的诱惑。“金宝万计,尽入张府”两句,铸定了张宅抄家的命运。明朝的法律,抄家只有三条:(一)谋反,(二)叛逆,及(三)奸党。居正属于哪一类呢?不管他,查抄的诏命下来了。许国说,“无令后世今日轻人而重货”,这才是一针见血之言。朱东润:《张居正传》,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海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368页
    [3]樊树志:《万历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4]《万历邸钞》,万历二十七年已亥卷
    [5]叶向高:《苍霞余草》卷2,“重建福建布政司堂记”
    [1]叶向高:《苍霞续草》卷2,“中丞袁公生祠记”
    [2]叶向高:《苍霞草》卷4,“中丞希我袁公以方伯考绩褒封序”
    [3]叶向高:《苍霞续草》卷2,“中丞袁公生祠记”
    [4]叶向高:《蘧编》卷9,第258页
    [5]张燮:《东西洋考》卷8,“袁一骥第三疏”,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61页
    [1]万历《福州府志》卷37,“食货志·物产”
    [2]光绪《漳州府志》卷46,“艺文”
    [3](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方骏,王秀丽,罗天佑译《纵乐的困惑—明代商业与文化》,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41页
    [1]陈衍:民国《福建通志》卷18,“钱法志”
    [2]吴晗:《明史简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87页
    [3]王天有:《晚明东林党议·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李贽:《德业儒臣论》卷32,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1]叶向高:《苍霞草》卷5,“朱子语类叙”
    [2]叶向高:《苍霞续草》卷9,“题困思抄集”
    [3]叶向高:《苍霞草》卷4,“送宫谕毅庵黄先生典试还朝序”
    [4]叶向高:《苍霞草》卷16,“嘉议大夫兵部左侍郎赠南京工部尚书许敬庵先生墓志铭”
    [1]艾儒略:《大西利先生行迹》
    [2]叶向高:《蘧编》卷20
    [3](意]艾儒略:《三山论学记》,吴相湘:《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全三册),(台湾)学生书局,1966年版,第435页
    [4](意)艾儒略:《三山论学记》,吴相湘:《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全三册),(台湾)学生书局,1966年版,第421页
    [5](意]艾儒略:《三山论学记》,吴相湘:《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全三册),(台湾)学生书局,1966年版,第423页
    [6]参阅林金水,谢必震《福建对外文化交流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46页;崔来廷:《海国孤生一明代首辅叶向高与海洋社会》,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270-307页
    [1]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乞休第二疏”
    [1]叶向高:《纶扉奏草》卷3,“条陈时政催发考选疏”
    [2]叶向高:《纶扉奏草》卷4,“条陈时政揭”
    [3]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7,“请补阁臣第四十八疏”
    [4]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0,“乞休第十一疏”
    [5]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1,“请补阁臣第二十三疏”
    [6]《明神宗实录》卷596
    [7]《明史··叶向高传》
    [1]《明史·叶向高传》
    1、曹国庆:《万历皇帝大传》,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版
    2、林金树,高寿仙:《天启皇帝大传》,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1月版
    3、樊树志:《万历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4、朱东润:《张居正传》,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海南出版社,1993年7月版
    5、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4月版
    6、冷东:《叶向高与明末政坛》,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明)叶向高:《苍霞草》20卷,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版
    8、(明)叶向高:《苍霞余草》14卷,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版
    9、(明)叶向高:《苍霞诗草》8卷,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版
    10、(明)叶向高:《苍霞续草》22卷,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版
    11、(明)叶向高:《纶扉奏草》20卷,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版
    12、(明)叶向高:《续纶扉奏草》14卷,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版
    13、(明)叶向高:《后纶扉尺牍》10卷,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版
    14、(明)林燫纂修:《万历福州府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15、(明)喻政:《万历福州府志》,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
    16、(清)饶安鼎等:《乾隆福清县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17、(明)朱赓:《朱文懿公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18、(明)王应山:《闽都记》,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
    19、(明)唐枢:《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7年版
    20、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世宗实录》,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
    21、(明)何乔远:《名山藏》,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版
    22、(明)叶向高:《蘧编》,福建师大图书馆抄本
    23、(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24、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神宗实录》,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
    25、(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2月版
    26、(明)董应举:《崇相集选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37种,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版
    27、[明]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28、(明)董其昌:《神庙留中奏疏汇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29、(法)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书目》,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30、(美)乔纳森·斯彭斯著,王改华译:《利玛窦传》,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版
    31、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32、(意)利玛窦、金阁尼著,何高济译:《利玛窦中国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33、(明)张燮:《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34、(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35、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36、(明)何乔远:《闽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7、(明)曹学俭:《曹学俭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38、(明)朱国祯:《湧幢小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
    39、(明)黄仲昭:《八闽通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0、(清)里人何求:《闽都别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1、(意)艾儒略:《三山论学记》,吴相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全三册),台湾:学生书局,1966年版
    42、(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43、[春秋]孔丘著,迟赵俄选编注释:《论语》,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版
    44、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45、(清)夏燮:《明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46、(明)郑晓:《吾学编》,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47、(明)朱纨:《甓余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
    48、(明 王圻:《续文献统考》,北京:现代出版社,1986年版
    49、(清)谈迁:《国榷》,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50、(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7年版
    51、朱维干:《福建史稿》,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52、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3、杨志玖:《中国古代官制讲座》,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54、林金水:《利玛窦与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55、林金水:《福建对外文化交流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6、樊树志:《晚明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7、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8、陈支平、詹石窗:《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59、王日根:《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版
    60、(明)于慎行:《谷山笔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明史资料丛刊》第三辑,1983年版
    61、(清)王夫之:《王船山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62、(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63、(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64、(明)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神州国光社中国历史资料丛书本,1951年版
    65、(清)王鸿绪等:《明史稿》,台湾:文海出版社,1962年版
    66、(明)申时行:《大明会典》,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版
    67、(清)采九德撰、古应泰编:《倭变事略》,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68、(明)李东阳:《李东阳集》,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版
    69、(明)李贽:《焚书》,《续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70、(明)吴应箕:《东林本末》,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71、(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台湾:龙门书店,1965年版
    72、(清)唐甄:《潜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年版
    73、(清)陈鼎:《东林列传》,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2007年版
    74、(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0月版
    75、(明)杨一清:《阁中奏议》,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76、(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昆山顾炎武研究会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7、丁易:《明代特务政治》,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
    78、王其渠:《明代内阁制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79、王春渝、杜婉言:《明朝宦官》,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9年版
    80、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81、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82、刘泽华:《王权思想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3、李渡:《明代皇权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84、潘星辉:《明代文官铨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86、葛荃:《立命与忠诚——士人政治精神的典型分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
    87、吴晗:《吴晗史学论著选集》,北京市历史学会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
    88、曹德本:《儒学治国方略》,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
    89、(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方骏等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1月版
    90、刘双舟:《明代监察法制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1月版
    91、罗宗强:《明代后期士大夫的心态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92、崔来廷:《海国孤生——明代首辅叶向高与海洋社会》,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3月版
    93、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版
    1、崔来廷:“试析晚明政治家叶向高与商人的关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何孝荣:“叶向高与明末政局”,《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3、冷东:“叶向高与东林党”,《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4、樊树志:“东林非党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5、饶龙隼:“叶向高与东林党议”,《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6、林桦:“叶向高《苍霞草全集》论”,《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1期
    7、刘燕燕:“明末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误读——以三山论学为例”,《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8、 王剑:“明代的密疏:下情上达的一种特殊方式——以题本、奏本为参照”,《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9、李庆:“‘东林非党论'质疑”,《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3期
    10、唐克军:“官利与国利之间——浅析明代天启年间的添注官职”,《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1、南炳文:“《万历起居注》、《明神宗实录》和《李文节集》中的李廷机内阁奏疏”,《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2、鱼宏亮:“晚明政治危机与《明夷待访录》的写作动因”,《清史研究》,2003年第3期
    13、王善飞:“明代江南乡绅与政治运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14、施友佃:“晚明贤相与铁面御史”,《福州党校学报》,1999年第1期
    15、马琳:“《三山论学记》中关于‘天主'观念的文化对话”,《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4期
    16、何孝荣:“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17、廖楚强:“叶向高的辅国思想”,《福建史志》,1996年第6期
    18、冷东:“叶向高与宦官关系略论”,《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5年第2期
    19、林金水:“试论艾儒略传播基督教的策略与方法”,《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1期
    20、何锦山:“试论基督教在福建的传播”,《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21、孙大江:“明代的内阁”,《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5期
    22、徐斌:“明清士大夫与琉球——以中、日、琉三国关系为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23、陈玄荣:“叶向高的《蘧编》与明天启广宁之役”,《福建史志》,1995
    24、方宝川、徐杰:“叶向高著述汇考”,《文献信息论坛》,2001年3期
    25、刘宝村:“为学、议政与救世——晚明东林党人的议政之风及其治学精神”,《江淮论坛》,2004年第1期
    26、葛荃:“‘戒惧'心态与东林党人的政治悲剧析论”,《史学集刊》,2003年第1期
    27、刘庆:“明末清初政治思想研究的里程碑——《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评介”,《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8、张秉国:“‘东林非党论质疑'的质疑”,《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9、崔建民:“从官僚政治到宪政民主——中国传统政治的特点与其现代转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5期
    30、柏发瑞:“秉钧执政俨然为相——论明代的内阁制度”,《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1、方潇:“传统法制之吏治境遇:道德虚张与法律萎缩及其他——以明初重典治吏为背景的一种文化解析”,《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32、张永刚:“东林党的实学思想及政治理念”,《江淮论坛》,2006年第1期
    33、王兴亚:“高拱振兴吏治的圭张与实践”,《治政史鉴》,2003年第15期
    34、王殿芝:“古代官吏的治理之术”,《青海检察》,2003年第2期
    35、唐克军:“官场恩怨与明代政治——以私人关系为中心”,《史林》2005年第5期
    36、柏桦、齐惠:“礼制与致仕制度”,《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7、张英聘:“略述明代的经筵日讲官”,《邢台师专学报(综合版)》,2995年第4期
    38、汪世荣:“论中国封建职官制度的统一与协调特点”,《研究生法学》50期特刊
    39、陈永森:“民本位与官本位论析”,《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40、江心力:“明朝内阁官僚群体形成因素析论”,《史学集刊》,1996年第3期
    41、农春光:“明代朝廷大臣科举思想浅论”,《芜湖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42、唐克军:“明代官员升迁路径述论”,《史学月刊》,2004年第1期
    43、程方,杨继枝:“明代皇权与中央双轨辅政体制述评”,《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44、王睿:“明代吏治制度探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45、何兆吉:“明代内阁相权的一点质疑”,《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6、吴建军:“明代内阁与中央政权体制演变的互动关系”,《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47、徐林:“明吏为政心态与吏治腐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48、姜国柱:“儒学官德与政治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6期
    49、于宝航:“晚明世风变迁的观察角度与解释模式——以乘舆制度为研究中心”,《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50、王桂安:“为政之道,官德为上——论以德治国与官德修养”,《中共伊利州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51、王凯:“中国传统美德思想述要”,《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9期
    52、朱福枝:“中国封建官制积弊管见”,《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53、姬金铎:“中国古代官僚制腐败产生的制度原因分析”,《河北学刊》,1998年第3期
    54、侯传文:“西学东渐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55、李翠玉:“‘东学西被'与‘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潍坊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56、吴强华:“晚明士大夫与‘天学'传播”,《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57、王剑:“天学精神与明末政治伦理——明末中西文化冲突探因”,《史学集刊》,2000年第2期
    58、何宗美:“张居正改革对晚明党争及文人结社的影响”,《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4期
    59、董倩:“试论张居正集权与改革”,《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60、南炳文:“论张居正大力裁革冗官及其失败的原因”,《史学集刊》,2005年第3期
    61、朱丽文:“一代‘宰相之杰'张居正的另一面”,《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62、王伟:“明代宦官专权成因考略”,《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63、宗韵:“明代人才选拔制度硇特点及利弊”,《安徽史学》,2003年第2期
    64、王兴亚:“明代人才制度改革得失的思考”,《黄河科技太学学报》,2001年第3期
    65、张兆凯:“中国古代人才选拔的制度化轨迹——论先秦儒家的人才思想与选才原则”,《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66、任怀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析”,《江海学刊》,2001年第4期
    67、王益灵:“中国古代的用人之道及启示”,《组织人事学研究》,2001年第4期
    68、王呈静:“我国古代官吏选任制度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影响”,《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
    69、邓著之:“封建官制再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70、蔡明伦:“论明朝中后期言官的蜕变”,《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71、李珩:“论明代言官”,《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72、蔡明伦、李亚明:“论明代言官维护皇权的政治功能——以嘉靖、隆庆万历朝为中心”,《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73、蔡明伦:“论明代言官作用的嬗变”,《理论月刊》,2004年第5期
    74、蔡明伦:“论明万历中后期言官对神宗的批判”,《史学月刊》,2006年第4期
    75、蔡明伦:“论言官对明中后期吏治的影响”,《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6、赵菊强:“明代监察监督机制的特点及其历史局限性”,《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77、魏京燕:“明初监察制度初探”,《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78、曾丽玮:“明代监察制度的特色及其现代启示”,《求索》,2004年第10期
    79、王为东、李凤鸣:“明代六科给事中制度试探”,《洛阳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80、蔡明伦:“明代言官勇谏原因考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81、段颖惠:“明神宗朝六科给事中境遇之探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82、林雅:“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及其得失评”,《法学评论》,2004年第4期
    83、刘晓东:“‘地位相悖'与‘身份悬浮'——生存状态视角下的明代士人社会地位刍议”,《社会科学战线·明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
    84、刘勇刚:“关于明末士大夫名节与党争的若干反思”,学术论坛,2005年第1期
    85、蓝东兴:“归隐:晚明士大夫的政治退避与个性张扬”,《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86、李健胜:“略论明代士人的经典诠释思想”,《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87、刘春玲:“论晚明士大夫的狂狷之风”,《江汉论坛》,2005年第4期
    88、刘晓东:“明代士人本业治生论——兼论明代士人之经济人格”,《史学集刊》,2001年第3期
    89、欧磊:“明代中后期奢侈风气差异特征论”,《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90、高建立:“明清之际士商观念的转变与商人伦理精神的塑造”,《江汉论坛》,2000年第1期
    91、徐林:“明中后期士商社会交往评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92、高建立:“商业文明的发展与晚明士林风气的嬗变”,《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93、陈宝良:“晚明社会生活的新动向”,《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
    94、苏新红:“晚明士大夫党派分野与其对耶稣会士交往态度无关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95、吴强华:“晚明士大夫与‘天学'传播”,《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96、向燕南:“晚明士人自我意识的张扬与历史评论”,《史学月刊》,2005年第4期
    97、罗宗强:“隆庆、万历初当政者的文学观念”,《文学遗产》,2005年第4期
    98、罗宗强:“社会环境与明代后期士人之心态走向”,《粤海风》,2006年第3期
    99、蒋祖缘:“明代重国重民轻君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00、孙峰:“于慎行政治思想评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