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政治思想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韩非(出生年不详—公元前233年)是战国末期法家的思想集大成者。《史记·韩非列传》云:“喜刑名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他与当时秦国著名的政治家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早期法家,商鞅重“法”,申不害贵“术”、慎到尚“势”。韩非将此三者熔为一炉,建立了一套以法,术、势,三位一体的政治思想体系。
     本文从先秦时期社会文化状况这一角度入手,探讨了以往的历史对韩非政治思想的影响,以及韩非对前人思想的批判、继承、发展,指出了韩非的思想核心是主张极端的君主独裁制度并严厉禁止其它各家思想的存在。本文介绍了韩非思想的哲学基础与认识论基础,分析了韩非综合运用法、术、势处理君、臣、民三者关系的思想体系。韩非这一套理论因为符合当时及后世君主的自身利益而容易被他们接受,事实上造成自汉武帝后的历代统治者采取阳儒阴法这种双重统治的标准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大多是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韩非的政治思想进行评价,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韩非的政治思想,不能全盘否定它的作用,所以,在总结前人对韩非思想评价的基础上,站在时代的高度上,本文试着从韩非的政治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些积极作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缘由、学术回顾及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本文的写作思路和资料的来源。
     第二部分介绍韩非的生活时代与生平著述,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状况;(三)韩非的生平与著作;(四)韩非法治思想的主要来源。
     第三部分介绍韩非的法论,它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韩非对法的定义;(二)韩非法治思想的内容;(三)实行法治的原因;(四)实行法治所要遵循的原则;(五)韩非法治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第四部分介绍韩非的术论,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术的理论根据与实际意义;(二)韩非术治的思想内容;(三)韩非术治思想的新论。
     第五部分介绍韩非的势论,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韩非“处势”的思想;(二)韩非“巩固势”的思想:(三)韩非“势”论的评价。
     第六部分介绍韩非思想的综论,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法术势相结合的治国之道;(二)韩非思想认识的理论基础;(三)韩非思想的功过评论;(四)韩非思想的现代启示意义。
Han Fei (?—B.C. 233) was a great ideologist who combined the genres of legists in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Both he and the temporal famous politician of Qin States-Li Si were the students of Xunzi. Among inchoate legists, Shang Yang attached importance to "Law", Shen Buhai advocated "Strategy", and Shen Dao worshiped "Power". Han Fei fused the above three genres then established a system of political ideology with the "Law" as a main body and with the "Strategy" and "Power" as its two wings.
     From the aspect of social-cultural condition in pre-Qin period, the present study probed into the problem of the previous historical effect on Han Fei's political ideology and discussed his criticism,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o the predecessors. Here it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ideological center of Han Fei was to claim the rule of emperor despotism in the extreme and severely forbid the existence of other schools of thought. The present study synthetically introduced the philosoph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basis of Han Fei's thought and analyzed the ideological system which dealt with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mperor, liegeman and civilian by exploring his thought of Law, Strategy and Power. For this set of theory was accordant with the benefits of the temporal and following emperors, it was easily accepted by them. In fact,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se double standards of explicitly using the thought of Confucianism while implicitly using the thought of Legists by the monarchs after Emperor Han Wu.
     In a long time, most researchers have evaluated Han Fei's political thought by the method of class analyz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e must treat his political thought with a standpoint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we can't completely deny its effect. Therefore, i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previous evaluation to Han Fei's thought and from an era aspect, the present study tried to primarily explore the active effect of Han Fei's political thought on establishing harmonious society.
     The current study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the Introduction, described the rationale of the present study,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significance, research method, logic and sources of materials.
     Chapter Two introduced the living epoch and writings of Han Fei. It contained four parts:
     (1) The social conditions of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2)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of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3) Han Fei's life and writings;
     (4) The main source of Han Fei's thought of the role of Law.
     Chapter Three introduced Han Fei's theory of Law. It contained six parts:
     (1) Han Fei's definition of Law;
     (2) The contents of Han Fei' s thought of the role of Law;
     (3) The reason for carrying out the Law;
     (4) The principles for carrying out the Law;
     (5) The influence of Han Fei's thought of Law to descendants;
     (6) The implications of Han Fei's thought of Law to us.
     Chapter Four introduced Han Fei's theory of Strategy. It contained three parts:
     (1) The theoretical base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Strategy;
     (2) The ideological contents of Han Fei's thought of Strategy.
     (3) The new theory of Han Fei's thought of Strategy.
     Chapter Five introduced Han Fei's theory of Power. It contained three parts: (1)The thought of Han Fei's " Using Power"; The thought of Han Fei's"Consolidating Power";
     (2) The evaluation of Han Fei's theory of Power. Chapter Six summarized the thought of Han Fei. It contained four parts:
     (1) The kingcraft of combining "Law", "Strategy", and "Power";
     (2) The theoretical bases of Han Fei's ideological knowledge;
     (3)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Han Fei's thought;
     (4) The modern implications and significance of Han Fei's thought.
引文
[1]《史记·申不害韩非列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1666页。
    [1]《史记·申不害韩非列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1666页。
    [1]《<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82-83页。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93页。
    [3]《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204页
    [1]杨柏峻:《左传译注·昭公五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966页。
    [2]《史记·鲁周公世家》,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1242页。
    [3]《左传译注·昭公三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939页。
    [4]《史记·晋世家》,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1339页。
    [1]孙实明:《韩非思想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页。
    [3]《诸子集成》:《论语·季氏》,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354页。
    [1]《诸子集成》:《论语·雍也》,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128页。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144页。
    [3]《诸子集成》:《孟子·公孙丑上》,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138页。
    [4]《诸子集成》:《论语·子路》,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288页。
    [5]《诸子集成》:《墨子·兼爱下》,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71页。
    [6]《诸子集成》:《墨子·尚贤上》,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25页。
    [1]《诸子集成》:《墨子·尚贤上》.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28页。
    [2]《诸子集成》:《墨子·非命下》,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174页。
    [3]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上),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版,第55页。
    [4]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价·五十三章》,中华书局,2007年版,268页。
    [5]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价·五十七章》,中华书局,2007年版,284页。
    [6]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价·五十八章》,中华书局,2007年版,289页。
    [1]《诸子集成》:《商君书·更法》,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1页。
    [2]梁启雄:《韩子浅解·奸劫弑臣》,中华书局,1960年8月,105页。
    [3]梁启雄:《韩子浅解·定法》,中华书局,1960年8月,406页。
    [4]梁启雄:《韩子浅解·难势》,中华书局,1960年8月,397页。
    [5]梁启雄;《韩子浅解·定法》,中华书局,1960年8月,407页。
    [6]梁启雄;《韩子浅解·定法》,中华书局,1960年8月,409页。
    [1]梁启雄:《韩子浅解·难势》,中华书局,1960年8月,396页。
    [2]梁启雄:《韩子浅解·八经》,中华书局,1960年8月,448页。
    [3]梁启雄:《韩子浅解·人主》,中华书局,1960年8月,510页。
    [4]孙实明:《韩非思想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27页。
    [5]梁启雄:《韩子浅解·存韩》,中华书局,1960年8月,12页。
    [6]梁启雄:《韩子浅解·五蠹》,中华书局,1960年8月,475页。
    [7]梁启雄:《韩子浅解-八奸》,中华书局,1960年8月,64页。
    [8]梁启雄:《韩子浅解·问田》,中华书局,1960年8月,404页。
    [9]《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1666页。
    [1]《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1672页。
    [2]吴怡:《中国哲学发展史》,三民书局,1996年,第四版,228-229页。
    [3]梁启雄:《韩子浅解·存韩》,中华书局,1960年8月,12页。
    [4]梁启雄:《韩子浅解·五蠹》,中华书局,1960年8月,475页。
    [5]梁启雄:《韩子浅解·问田》,中华书局,1960年8月,404页。
    [1]《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1666页。
    [2]《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1672页。
    [3]吴怡:《中国哲学发展史》,三民书局,1996年,第四版,228-229页。
    [1]《史记·商君列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1242页。
    [2]《诸子集成》:《商君书·修权》,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24页。
    [3]《诸子集成》:《商君书·禁使》,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39页。
    [4]《诸子集成》:《商君书·靳令》,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24页。
    [1]《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1242页。
    [2]梁启雄:《韩子浅解·定法》,中华书局,1960年8月,406、407页。
    [3]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2003年12月,第308页。
    [4]《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1342页。
    [5]梁启雄:《韩子浅解·难势》,中华书局,1960年8月,390-391页。
    [1]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水牛出版社,2004年9月,第357页。
    [2]梁启雄:《韩子浅解·定法》,中华书局,1960年8月,406页。
    [3]蒋重跃:《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72页。
    [4]梁启雄:《韩子浅解·定法》,中华书局,1960年8月,406页。
    [5]梁启雄:《韩子浅解·难势》,中华书局,1960年8月,396页。
    [6]梁启雄:《韩子浅解·外储说右下》,中华书局,1960年8月,342页。
    [7]梁启雄:《韩子浅解·定法》,中华书局,1960年8月,410页。
    [1]梁启雄:《韩子浅解·定法》,中华书局,1960年8月,406页。
    [2]同上。
    [3]梁启雄:《韩子浅解·八经》,中华书局,1960年8月,450页。
    [4]梁启雄:《韩子浅解·有度》,中华书局,1960年8月,39-40页。
    [5]梁启雄:《韩子浅解·奸劫弑臣》,中华书局,1960年8月,105页。
    [1]梁启雄:《韩子浅解·奸劫弑臣》,中华书局,1960年8月,109页。
    [2]蒋重跃:《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84页。
    [3]梁启雄:《韩子浅解·外储说右下》,中华书局,1960年8月,342页。
    [1]梁启雄:《韩子浅解·定法》,中华书局,1960年8月,406页。
    [2]梁启雄:《韩子浅解·难三》,中华书局,1960年8月,381页。
    [3]施怀觉:《韩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284-285页。
    [1]梁启雄:《韩子浅解·南面》,中华书局,1960年8月,127-128页。
    [2]《诸子集成》:《商君书·定分》,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45页。
    [3]梁启雄:《韩子浅解·难三》,中华书局,1960年8月,381页。
    [4]梁启雄:《韩子浅解·问辩》,中华书局,1960年8月,399页。
    [5]梁启雄:《韩子浅解·五蠹》,中华书局,1960年8月,486页。
    [6]梁启雄:《韩子浅解·有度》,中华书局,1960年8月,40页。
    [7]同上。
    [1]梁启雄:《韩子浅解·诡使》,中华书局,1960年8月,426页。
    [2]梁启雄:《韩子浅解·有度》,中华书局,1960年8月,41页。
    [3]梁启雄:《韩子浅解·定法》,中华书局,1960年8月,406页。
    [4]梁启雄:《韩子浅解·六反》,中华书局,1960年8月,433、432页。
    [5]梁启雄:《韩子浅解·奸劫弑臣》,中华书局,1960年8月,109页。
    [6]同上。
    [7]梁启雄:《韩子浅解·六反》,中华书局,1960年8月,432页。
    [8]同上。
    [1]王吉梅,李畅:《韩非“法治”思想评析》,《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7月。
    [2]梁启雄:《韩子浅解·五蠹》,中华书局,1960年8月,465页。
    [3]梁启雄:《韩子浅解·难势》,中华书局,1960年8月,396页。
    [4]梁启雄:《韩子浅解·六反》,中华书局,1960年8月,431页。
    [5]梁启雄:《韩子浅解·八经》,中华书局,1960年8月,448页。
    [1]梁启雄:《韩子浅解·诡使》,中华书局,1960年8月,426页。
    [2]王小丹:《浅析韩非的“法治”思想》,《台声.新视角》,2005年第5期。
    [3]梁启雄:《韩子浅解·有度》,中华书局,1960年8月,34页。
    [4]梁启雄:《韩子浅解·五蠹》,中华书局,1960年8月,474页。
    [5]梁启雄:《韩子浅解·五蠹》,中华书局,1960年8月,465页。
    [6]梁启雄:《韩子浅解·五蠹》,中华书局,1960年8月,474页。
    [1]梁启雄:《韩子浅解·外储说左下》,中华书局,1960年8月,297页。
    [2]梁启雄:《韩子浅解·有度》,中华书局,1960年8月,41页。
    [3]梁启雄:《韩子浅解·内储说上》,中华书局,1960年8月,239页。
    [4]王虹:《论韩非的法治思想》,《青海教育》,2002年第10期。
    [1]梁启雄:《韩子浅解·有度》,中华书局,1960年8月,41页。
    [2]王吉梅:《韩非法治思想对后世影响》,《重庆科技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4期。
    [1]梁启雄:《韩子浅解·难三》,中华书局,1960年8月,381页。
    [2]梁启雄:《韩子浅解·定法》,中华书局,1960年8月,406页。
    [3]梁启雄:《韩子浅解·扬权》,中华书局,1960年8月,52页。
    [4]梁启雄:《韩子浅解·扬权》,中华书局,1960年8月,52页。
    [5]梁启雄:‘韩子浅解·外储说右下》,中华书局,1960年8月,332页。
    [6]梁启雄:《韩子浅解·外储说左下》,中华书局,1960年8月,293页。
    [7]同上。
    [8]梁启雄:《韩子浅解·外储说右下》,中华书局,1960年8月,337页。
    [1]梁启雄:《韩子浅解·外储说左下》,中华书局,1960年8月,293页。
    [2]梁启雄:《韩子浅解·八说》,中华书局,1960年8月,438页。
    [3]梁启雄:《韩子浅解·主道》,中华书局,1960年8月,30页。
    [4]孙实明:《韩非思想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3页。
    [1]梁启雄:《韩子浅解·定法》,中华书局,1960年8月,406页。
    [2]梁启雄:《韩子浅解·外储说左下》,中华书局,1960年8月,293页。
    [3]梁启雄:《韩子浅解·八奸》,中华书局,1960年8月,64页。
    [4]梁启雄:《韩子浅解·八说》,中华书局,1960年8月,438页。
    [5]梁启雄:《韩子浅解·定法》,中华书局,1960年8月,406。
    [6]梁启雄:《韩子浅解·定法》,中华书局,1960年8月,410页。
    [7]梁启雄:《韩子浅解·诡使》,中华书局,1960年8月,425页。
    [8]梁启雄:《韩子浅解·说疑》,中华书局,1960年8月,415页。
    [9]梁启雄:《韩子浅解·说疑》,中华书局,1960年8月,416页。
    [1]梁启雄:《韩子浅解·显学》,中华书局,1960年8月,499页。
    [2]梁启雄:《韩子浅解·八经》,中华书局,1960年8月,452页。
    [3]梁启雄:《韩子浅解·显学》,中华书局,1960年8月,498-499页。
    [4]梁启雄:《韩子浅解·六反》,中华书局,1960年8月,435页。
    [5]梁启雄:《韩子浅解·五蠹》,中华书局,1960年8月,481页。
    [6]梁启雄:《韩子浅解·难一》。中华书局,1960年8月,353页。
    [1]梁启雄:《韩子浅解·八经》,中华书局,1960年8月,459页。
    [2]梁启雄:《韩子浅解·难一》,中华书局,1960年8月,353页。
    [3]梁启雄:《韩子浅解·内储说上七术》,中华书局,1960年8,月239页。
    [4]梁启雄:《韩子浅解·二柄》,中华书局,1960年8月,44页。
    [5]梁启雄:《韩子浅解·主道》,中华书局,1960年8月,33页。
    [6]梁启雄:《韩子浅解·难一》,中华书局,1960年8月,351页。
    [1]梁启雄:《韩子浅解·饰邪》,中华书局,1960年8月,137页。
    [2]梁启雄:《韩子浅解·八经》,中华书局,1960年8月,386页。
    [3]梁启雄:《韩子浅解·八经》,中华书局,1960年8月,455页。
    [4]梁启雄:《韩子浅解·难三》,中华书局,1960年8月,376页。
    [5]梁启雄:《韩子浅解·八经》,中华书局,1960年8月,455页。
    [6]同上。
    [1]梁启雄:《韩子浅解·外储说右上》,中华书局,1960年8月,312页。
    [2]梁启雄:《韩子浅解·八经》,中华书局,1960年8月,453页。
    [3]梁启雄:《韩子浅解·八经》,中华书局,1960年8月,451页。
    [4]梁启雄:《韩子浅解·八经》,中华书局,1960年8月,452页。
    [5]梁启雄:《韩子浅解·说疑》,中华书局,1960年8月,411页。
    [6]梁启雄:《韩子浅解·说疑》,中华书局,1960年8月,419页。
    [1]梁启雄:《韩子浅解。·扬权》,中华书局,1960年8月,55页。
    [2]梁启雄:《韩子浅解·扬权》,中华书局,1960年8月,58页。
    [3]同上。
    [4]梁启雄:《韩子浅解·八经》,中华书局,1960年8月,452页。
    [5]葛荣晋:《韩非“以术治吏”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第2期。
    [1]梁启雄:《韩子浅解·二柄》,中华书局,1960年8月,46页。
    [2]梁启雄:《韩子浅解·主道》,中华书局,1960年8月,31页。
    [3]梁启雄:《韩子浅解·扬权》,中华书局,1960年8月,48页。
    [4]梁启雄:《韩子浅解·喻老》,中华书局,1960年8月,172页。
    [5]梁启雄:《韩子浅解·八经》,中华书局,1960年8月,458页。
    [1]宋洪兵:《论先秦身教政治理论的演变》。《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4期。
    [2]《新编诸子集成》,《法言·问道》,中华书局,1987年3月,第131页。
    [3]梁启雄:《韩子浅解·外储说右上》,中华书局,1960年8月,312页。
    [4]江海荣:《论韩非的人治思想》,《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5]徐进:《韩子亡秦论》,《法学研究》,1994年第4期。
    [6]宋洪兵:《论先秦身教政治理论的演变》,《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4期。
    [7]张觉:《韩非术治思想新探》,《四川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谷方:《韩非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9页。
    [1]葛荣晋:《韩非“以术治吏”的思想及其意义》,《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第2期。
    [1]参考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华书局,1986年,第189-190页。
    [2]梁启雄:《韩子浅解·难三》,中华书局,1960年8月,第381页。
    [3]高柏园:《韩非哲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138页。
    [4]熊十力:《韩非子评论》,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第35页。
    [5]《诸子集成》:《管子·七法》,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28页。
    [1]梁启雄:《韩子浅解·八经》,中华书局,1960年8月448页。
    [2]宋洪兵:《论先秦身教政治理论的演变》,《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曹操,等:《孙子十家注》,《诸子集成》本,第80-81页。
    [2]蒋重跃:《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75页。
    [3]梁启雄:《韩子浅解·八经》,中华书局,1960年8月,448页。
    [4]梁启雄:《韩子浅解·八经》,中华书局,1960年8月,448页。
    [5]梁启雄:《韩子浅解·难势》,中华书局,1960年8月,396页。
    [6]梁启雄:《韩子浅解·难势》,中华书局,1960年8月,390页。
    [1]梁启雄:《韩子浅解·八经》,中华书局,1960年8月448页。
    [2]梁启雄:《韩子浅解·心度》,中华书局,1960年8月516页。
    [3]梁启雄:《韩子浅解·内储说下》,中华书局,1960年8月247页。
    [4]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价·三十六章》,中华书局,2007年版,205页。
    [5]梁启雄:《韩子浅解·内储说下》,中华书局,1960年8月251页。
    [6]梁启雄:《韩子浅解·喻老》,中华书局,1960年8月171页。
    [7]梁启雄:《韩子浅解·备内》,中华书局,1960年8月125页。
    [1]高旭:《韩非应为势家论》,《渤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2]蔡尚思:《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306-307页。
    [1]梁启雄:《韩子浅解·定法》,中华书局,1960年8月,406页。
    [2]梁启雄:《韩子浅解·难一》,中华书局,1960年8月,351页。
    [3]梁启雄:《韩子浅解·定法》,中华书局,1960年8,月408页。
    [4]梁启雄:《韩子浅解·主道》,中华书局,1960年8月30页。
    [5]梁启雄:《韩子浅解·主道》,中华书局,1960年8月,32页。
    [1]梁启雄:《韩子浅解·主道》,中华书局,1960年8月,29页。
    [2]梁启雄:《韩子浅解·各内》,中华书局,1960年8月,123页。
    [3]同上。
    [1]施怀觉:《韩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269页。
    [2]梁启雄:《韩子浅解·有度》,中华书局,1960年8月,34页。
    [3]梁启雄:《韩子浅解·有度》,中华书局,1960年8月41页。
    [4]同上。
    [5]高旭:《韩非应为势家论》,《渤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6]梁启雄:《韩子浅解·五蠹》,中华书局,1960年8月,471页。
    [1]参考檀莉:《论韩非子“势”的政治思想》,《理论探索》,2004年第1期。
    [1]梁启雄:《韩子浅解·定法》,中华书局,1960年8月,405-406页。
    [2]梁启雄:《韩子浅解·难势》,中华书局,1960年8月,397页。
    [1]梁启雄:《韩子浅解·难势》,中华书局,1960年8月,396页。
    [2]梁启雄:《韩子浅解·难三》,中华书局,1960年8月,381页。
    [3]梁启雄:《韩子浅解·定法》,中华书局,1960年8月,406页。
    [4]梁启雄:《韩子浅解·八经》,中华书局,1960年8月,448页。
    [5]梁启雄:《韩子浅解·有度》,中华书局,1960年8月,41页。
    [6]梁启雄:《韩子浅解·有度》,中华书局,1960年8月,36页。
    [7]梁启雄:《韩子浅解·显学》,中华书局,1960年8月,499页。
    [8]梁启雄:《韩子浅解·孤愤》,中华书局,1960年8月第,80页。
    [1]梁启雄:《韩子浅解·扬权》,中华书局,1960年8月,58页。
    [2]梁启雄:《韩子浅解·有度》,中华书局,1960年8月,36页。
    [3]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197页。
    [4]梁启雄:《韩子浅解·五蠹》,中华书局,1960年8月第465页。
    [5]参考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版,739-742页
    [1]梁启雄:《韩子浅解·五蠹》,中华书局,1960年8月,第467页。
    [2]同上
    [3]梁启雄:《韩子浅解·五蠹》。中华书局,1960年8月,第471页。
    [4]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201页。
    [5]梁启雄:《韩子浅解·各内》,中华书局,1960年8月,124页。
    [6]梁启雄:《韩子浅解·六反》,中华书局,1960年8月,429页。
    [7]梁启雄:《韩子浅解·难一》,中华书局,1960年8月,351页。
    [8]梁启雄:《韩子浅解·饰邪》,中华书局,1960年8月,137页。
    [9]梁启雄:《韩子浅解·外储说右下》,中华书局,1960年8月,331页。
    [1]梁启雄:《韩子浅解·扬权》,中华书局,1960年8月57页。
    [2]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793页。
    [3]蔡尚思:《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325页。
    [1]粱启雄:《韩子浅解·五蠹》,中华书局,1960年8月482页。
    [2]《新编诸子集成》:《新语·过秦论》,中华书局,2002年6月,450页。
    [1]冯达文 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209-210页。
    (1)《史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孙实明:《韩非思想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89年版。
    (5)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版。
    (6)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价》,中华书局,2007年版。
    (7)梁启雄:《韩子浅解》,中华书局,1960年版。
    (8)吴怡:《中国哲学发展史》,三民书局,1996年版。
    (9)沈玉成:《左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0)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11)韦政通:《中国思想史》,水牛出版社,2004年版。
    (12)蒋重跃:《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施怀觉:《韩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
    (15)高柏园:《韩非哲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16)蔡尚思:《中国古代学术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7)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8)冯文达、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9)吴秀英:《韩非子研议》,台北文史出版社,1979年版。
    (20)张继、王晓波:《韩非思想的历史研究》,中华书局,1986年版。
    (21)陈启天:《韩非子参考书辑要》,中华书局,1945年版。
    (22)谢云飞:《韩非子析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0年版。
    (23)王邦雄:《韩非子的哲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3年版。
    (24)周勋灵:《韩非子的逻辑》,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25)刘毓璜:《先秦诸子初探》,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6)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27)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三联书店,1982年版。
    (28)王吉梅、李畅:《韩非“法治”思想评析》,《江西电力技术职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
    (29)王吉梅:《韩非法治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4期。
    (30)李秀娟:《韩非法治思想评析》,《重庆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31)王虹:《论韩非的法治思想》,《青海教育》,2002年第10期。
    (32)吴国源:《论韩非法治主义的政治文化内涵》,《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5期。
    (33)王小丹:《浅析韩非的“法治”思想》,《政治·行政》,2005年10月。
    (34)宋洪兵:《韩非“势治”思想再研究》,《理论探索》,2007年第4期。
    (35)高旭:《韩非应为“势家”论》,《渤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36)檀莉:《论韩非子“势”的政治思想》,《理论探索》,2004年第1期。
    (37)葛荣晋:《韩非以“术”治吏的思想及其意义》,《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第2期。
    (38)李健:《韩非的“法”与“术”概念及其现代政策意义》,《管子学刊》,2002年第3期。
    (39)江合友:《韩非术治理论的思想渊源摭论》,《船山学刊》,2006年第2期。
    (40)宋洪兵:《论先秦身教政治理论的演变》,《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4期。
    (41)李健:《韩非的“法”与“术”概念及其现代政策意义》,《管子学刊》,2003年第3期。
    (42)江海荣:《论韩非的人治思想》,《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43)冯国超:《人性论,君子小人与治国之道—论<韩非子>的内在逻辑》,《哲学研究》,2003年第5期。
    (44)熊十力:《韩非子评论》,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
    (45)周天玮:《法治理想国:苏格拉底与孟子的虚拟对话》,商务出版馆,2000年。
    (46)盛洪:《经济学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47)张素贞:《韩非子快读—国家的秩序》,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
    (48)王宏斌:《中国帝王术:韩非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49)房宁:《当代中国的新政治哲学—论以德治国方略》,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
    (50)柴毅龙:《儒家的德治与法治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昆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校报》,2002年1月。
    (51)张国华:《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2)张富祥:《韩非子解读》,济南泰山出版社,200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