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环境教育是一个新生的、充满活力的却又复杂的学术和实践领域。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环境教育承担的重要使命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本文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环境教育法律与实践,对我国环境教育法的概念、法律性质、法律关系以及环境教育立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讨和分析,对我国环境教育法律制度的建构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证,以推动我国环境教育法尽早出台,为环境教育事业的稳定和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全文共分九部分。前言。通过分析环境教育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重要作用,阐明环境教育立法是我国环境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指出中国应当有自己的环境教育法。
     第一章环境教育的发生与发展。主要分析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与环境治理的迫切性与困境,进而提出环境教育在环境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分析了环境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环境教育基本原理。主要阐述环境教育问题缘何提出,明确环境教育的目的与目标以及环境教育的特征与类型。
     第三章初兴的环境教育法。主要阐述了世界环境教育法立法概况,分析了环境教育与环境法、教育法的关系。
     第四章美国环境教育立法及其启示。主要考察了美国环境教育与立法概况。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环境教育法》的国家,美国通过设立专门的环境教育执行机构、开展环境教育和培训、资助相关环境教育活动等措施发展本国的环境教育。借鉴美国环境教育法的成功经验将对我国环境教育立法产生重要启示:环境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环境教育法的保障;良好的环境教育法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环境教育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推动;环境教育法必须保障发挥各种环境教育力量的作用;环境教育法应当倡导和鼓励环境教育资金来源的多元化;环境教育法必须保障财政投入,鼓励社会参与。
     第五章我国的环境教育与立法。主要分析了我国环境教育与立法的历史与现状,概括了我国环境教育发展的特点,指出我国环境教育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发展不均衡、缺乏稳定的制度保障、缺乏明确的具体要求、教育资源薄弱,理论研究不足,深入发展欠缺基础支撑等环境教育的不足之处。为了应对这些不足,环境教育立法成为必然选择。
     第六章我国应进行环境教育专门立法。加强立法是我国环境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既是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需要,也是制度化发展的需要,还是环境教育事业常规化发展的需要。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分析了我国进行环境教育专门立法的必要性,对我国进行环境教育立法的可行性进行了充分论证。
     第七章中国环境教育法立法构想。探讨我国环境教育立法采取的基本方针与立法模式,环境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环境教育体系。明确我国环境教育法的目的与目标是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环境专业教育发展、促进环境教育投入的法定化、保障环境教育发展的制度化、促进环境教育相关政府部门的协作等。
     结语。归纳阐述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a fresh, dynamic but complex field of academic and practical.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of great concer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also an important mission to assume more and more been recognized.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completely and discuss deeply based on the exist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aw and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ncept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the legal nature, legal relations and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draft Chines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in the near future and create conditions in stabilizing and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a long period.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nine parts.
     Preface: After analyz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u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tating tha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legisl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is chapter is pointing out that we do need to have ow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Chapter I: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is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seriousness of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urgency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the pligh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urther more, this chapter points out the key rol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governance. Finally, we analyze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hapter II: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irstly, this chapter states why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pointed out, then making clear the purpose, aims,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hapter III: Beginning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In this chapter, we mainly state overview of the legislation of Worl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law and education law.
     Chapter IV: Americ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legislation and its inspiration. This chapter mainly does research on overview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legislation.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first country to set done“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The United States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measures, such as establish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vid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raining, financing activities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e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nspiration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legislation through learning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legisl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protection. Goo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must be a sound system set up.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upport and promotion of the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must exert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o protect the role of forc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should promot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encourag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unding source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must guarantee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encourage the community to participate in.
     Chapter V: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legislature in our country. This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legislature in our country, outl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pointing out tha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tructure in China is irrational, low level, and uneven development. There are also som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deficiencies, such as lack of a stable system of security, clear specific requirements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support for deep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se deficiencie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 legislation.
     Chapter VI: We should have legisl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fundamental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s to strengthen legislation; it is not only for our country’s construction needs, but also for the needs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the needs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outine.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it demonstrate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legislation, and also in-depth analysis of conduc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t the feasibility of legislation.
     Chapter VII: The concept of China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legislation. In this chapter, we discuss the basic principle legislative model, basic 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Make the clear purpose and goal to enhance the universal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legalize the invest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sure the systemiz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s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collaboration with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Conclusion: The main thesis is summed up on the main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引文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外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②“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个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取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19页。
    ①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0812824.html.
    ①乔治·布什是世界上首位自封的环境总统,其在竞选中通过对对手麦克尔·杜卡斯基治理波士顿的污水不力的攻击而取得胜利。另,关于绿党及环保主义在西方国家的政治影响,详可参见:[美]丹尼尔·科尔曼著,梅俊杰译:《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②[英]托马斯·马尔萨斯著,郭大力译:《人口论》,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0页。
    ③[美]查尔斯·哈珀:《环境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2页。
    
    ①何敦煌:《论经济外部性、物质利益关系和生态环境破坏》,载《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
    ②何敦煌:《论经济外部性、物质利益关系和生态环境破坏》,载《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
    
    ①刘力臻、徐奇渊:《“公地的悲剧”与产权环保效应的分析》,载《经济纵横》2005年第1期。
    ②郭沛源:《论〈自然资本论〉》,载《世界环境》2005年第5期。
    ①The Allocation of Hunger , Walras-Bowley Lecture, Econometrics Society. P. Dasgupta , 1989.
    ②叶俊荣:《宪法位阶的环境权》,载《环境政策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页。
    ③[美]查尔斯·哈珀:《环境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页。
    ④徐祥民先生为王书明等主编的《环境、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建构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所作的“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①吴神保:《循环经济建设初探》,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①王书明、崔凤、同春芬:《环境、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建构的理论与实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页。
    ①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①[美]彼得·休伯著,戴星翼、徐立青译:《硬绿-从环境主义者手中拯救环境·保守注意宣言》,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②吴继刚:《循环经济的“不经济性”》,载《学术交流》2005年第5期。
    ③参见董慧凝:《略论日本循环经济立法对我国环境立法的启示》,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1期。
    ①祝怀新:《环境教育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②[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候文蕙译:《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3页。
    ③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81~83页。
    ①祝怀新:《环境教育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②李吉霞、张翠萍:《国外环境教育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继续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③钟启泉:《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
    ④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
    ①Karl– Heinz Erdmann. Entwicklungen and Perspectives in deer Umwelterziehung . International Schulbuchforschung , 1994, (3) : 357~368.
    ②祝怀新:《环境教育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③祝怀新:《环境教育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①祝怀新:《环境教育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②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③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7页。
    
    ①A. kiss, D. Shelton, Manual of European Environment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 11.
    ②Joy A. Palme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New Yorker: Rutledge , 1998. 7.
    ③Joy A. Palme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New Yorker: Rutledge , 1998. 7.
    ①UNESCO.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inal Report. Belgrade. Yugoslavia. Paris: UNESCO/UNEP, 1975.
    ②Joy. A. Palmer, Philip Neal. The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London﹠ New Yorker: Rout ledge, 1996. 13.
    ③UNESCO.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inal Report. Paris: UNESCO, 1977. 24.
    ④UNESCO.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inal Report. Paris: UNESCO, 1977. 24.
    ⑤UNESCO.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inal Report. Paris: UNESCO, 1977. 24.
    ⑥刘湘溶著:《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
    ①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王之佳、柯金良译:《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
    
    ①UNESCO. U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an Development: Agenda 21. Switzerland. UNESCO. 1992.
    ②祝怀新:《环境教育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①周大来:《中美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异同》,http://www.hz4z.net 2007-7-6.
    ②杨咏梅、哈希·札西多杰:《去德国感受环境教育》,载《科技文萃》2001年第4期。
    ①王燕津:《“环境教育”概念演进的探寻与透析》,载《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①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DE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 review. London:HMSO,1981:178
    ②《美国环境教育法》第1条。
    ③Savita Sinha, N.K.Jangira, Supta Das编,刘燕等译:《环境教育:中学社会科学教师及主管人员的职前培训模式》,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④冉圣宏、文宏为、田良等:《基础教育新概念——环境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⑤祝怀新:《环境教育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⑥祝怀新:《环境教育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①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学校环境教育指引》,香港教育署印行1992年版,第5页。
    ②祝怀新:《环境教育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1页。
    ③《辞海(1999年版彩图本)》(第3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51页。
    ④祝怀新:《环境教育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1页。
    ⑤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
    ⑥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①钮琦壁:《环境教育理论初探》,载《1994年广州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环境教育:21世纪之展望)》第94页。
    ②祝怀新:《环境教育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①闫守轩:《环境教育:涵义、缘起与演进》,载《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①“教育学”编写组:《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39页。
    ①祝怀新:《环境教育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0页。
    
    ①祝怀新:《环境教育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1页。
    ②祝怀新:《环境教育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③祝怀新:《环境教育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
    ④祝怀新:《环境教育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⑤祝怀新:《环境教育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①参见祝怀新:《环境教育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2~93页。
    ①祝怀新:《环境教育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①程文忠:《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的几个问题》,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①[法]涂尔干:《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9页。
    ②OECD. Environmental Lear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75775 PARIS CEDEX 16 . France: 1995.环境协作与发展组织成立于1960年,成员国包括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美国、日本、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和欧盟。
    ③《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司:《环境宣传教育文献汇编(2001-2005年)》,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5页。
    ①参见顾建民:《高等教育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页。
    ①钟启泉:《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①《诺思访谈:诺思的“制度富国论”》,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4月8日。
    ①柯武刚、史漫飞:《新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71页。
    ①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6页。
    
    ①中华人民教育部网站——教育年鉴2003年。
    ②Business World .http://www.bworldonline.com/BW110308/content.php?id=073.2008年11月3日。
    ①[英] Joy A. Palmer著,田青、刘丰译:《21世纪的环境教育——理论、实践、进展和前景》,中国轻工出版社2002版,第24页。
    ②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页。
    ①Andrew , J .and Robottom , I .(1995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ross Australia , Geelong , Victoria :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②李素青:《澳大利亚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澳大利亚学校环境教育国家声明文本解析》,载《世界教育信息》2006年第12期。
    ①《日本增进环保热情及推进环境教育法》第3条。
    ②《日本增进环保热情及推进环境教育法》第1条。
    ③《日本增进环保热情及推进环境教育法》第4条。
    ④《日本增进环保热情及推进环境教育法》第7条。
    ⑤《日本增进环保热情及推进环境教育法》第19条。
    ⑥《日本增进环保热情及推进环境教育法》第19条。
    ⑦《日本增进环保热情及推进环境教育法》第19条。
    ⑧《日本增进环保热情及推进环境教育法》第22条。
    ①[英] Joy A. Palmer著,田青、刘丰译;《21世纪的环境教育——理论、实践、进展和前景》,中国轻工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页。
    ②Morrris ,P.(1998)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Education Papers 7 ,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Faculty of Education.
    ③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7页。
    ①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3页。
    ②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ANC).Reconstructing and Development Programme(RDP) [R] Johnannes brug: Umanyano Publications , 1994:40.
    ③South Africa (Republic). White Paper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 Cape Town: Government printer, 1995:20.
    ④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1995)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 Action Plan for Uganda ,National Environment Action Plan Secretariat, Kampala ,June.
    ⑤[英] Joy A. Palmer著,田青、刘丰译:《21世纪的环境教育——理论、实践、进展和前景》,中国轻工出版社2002年版,第224页。
    ⑥徐辉、祝怀新著:《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①Environmental Reporter, 1985.
    
    ①王东桦:《人类与环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23页。
    ②转引自杨冠政:《环境教育》明文书局(台湾)1997年版,第9页。
    ③杨冠政:《环境教育》,明文书局(台湾)1997年版,第10页。
    ①杨冠政:《环境教育》,明文书局(台湾)1997年版,第50页。
    ①白月桥:《各国环境教育的实施》,摘自白月桥著《课程变革概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69~375页。
    ②参见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160页。
    ③参见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①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5条。
    ①崔凤、唐国建:《中国大陆的环境教育及其研究》,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①国家环境保护局译:《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7~305页。
    
    ①中国21世纪议程编写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4页。
    ②中国21世纪议程编写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98页。
    ③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248页。
    
    ①国家环保总局:《党和国家领导人谈环保》,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
    ③孙方民:《环境教育简明教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5页。
    
    ①王湛:《在全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载《环境教育》2001年第1期。
    ②解振华:《在全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载《环境教育》2001年第1期。
    ①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中国绿色学校通讯》2001年第1期。
    ②国家环保总局宣传教育中心:《广东省环保局关于〈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贯彻情况的汇报》,http://www.chinaeol.net/greenschools/xzhzhj/gd/inde04.htm.
    ①祝怀新:《绿色学校创建与环境教育探索:理论与哲学背景》,载《环境教育》2002年第1期。
    ①《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颁布》,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217&infoid=3032.
    ①焦万益:《河南省举行省级环境教育基地授牌并对公众开放》,载《环境教育》2008年第4期。
    
    ①史嵩宇:《环境教育立法初探》,载《科技与法律》2005年第1期。
    ②史嵩宇:《环境教育立法初探》,载《科技与法律》2005年第1期。
     ①汪朝辉:《论我国高等学校的环境教育》,载《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①甘中夏:《高校应重视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载《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②曹英兰、林建清:《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现状与改革建议》,载《集美大学学报》2008第3期。
    ①祝真旭:《在云南感受环境教育——“国际环境教育交流中国2007”云南印象记》,载《中国环境报》2007年9月18日。
    ①参见《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http://news.sina.com.cn/c/2005-04-18/08475678858s.shtml.
    ②参见江苏省《2008年全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要点》,http://www.zhb.gov.cn/xcjy/xjdt/dfdt/200802/t20080226_118686.htm.
    ①包红梅:《中外环境教育研究之概述》,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①叶文虎:《发展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司:《中国高等学校的实践与探索》,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页。
    
    ①李吉霞、张翠萍:《国外环境教育特点及具对中国的启示》,载《继续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②叶安珊:《关于高校非环境专业开设环境教育课的几点思考》,载《新余高专学报》2004年第9期。
    ①文辅相:《21世纪的大学教育目标:高科技水平与高文化素养》,载《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6期。
    ②包红梅:《中外环境教育研究之概述》,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①雷洪德、宋涛:《我国环境教育的结构性问题分析》,载《高等理科教育》2007年第3期。
    ②陈晓侠:《从文献分析看我国中学环境教育》,载《环境导报》2003年第14期。
    ③国家环保局等:《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大连出版社1998年版,第334~335页。
    ①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443页。
    ②邢晨等:《浅谈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现状与发展途径》,载《黑龙江环境通报》2007年第2期。
    ①李珊珊:《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研究》,载《现代商业》2008年第12期。
    ①邢晨等:《浅谈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现状与发展途径》,载《黑龙江环境通报》2007年第2期。
    ①邢晨等:《浅谈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现状与发展途径》,载《黑龙江环境通报》2007年第2期。
    ②马玉香、刘青广:《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载《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①李冀:《教育管理大辞典》,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②张济正:《教育行政学通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第215页。
    ③《1996年中国教育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14页。
    ①刘沛林、申秀英:《高师院校解决基础环境教育师资之困的模式探索》,载《环境教育》2008年第6期。
    ②马玉香、刘青广:《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载《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③张济正:《教育行政学通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第215页。
    ④张坤民:《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6页。
    ⑤马玉香、刘青广:《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载《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载《中国教育报》1999年6月17日第2版。
    ②田青、云雅如、殷培红:《中国环境教育研究的历史与未来趋势分析》,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1期。
    ①田青、云雅如、殷培红:《中国环境教育研究的历史与未来趋势分析》,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1期。
    ②崔凤、唐国建:《中国大陆的环境教育及其研究》,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①转引自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①[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杭行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页。
    ①何向东:《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教育法〉的思考》,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①《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二十章。
    ①刘书俊:《可持续发展环境法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②国家环境保护局译:《21世纪议程》第八章,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潘岳:《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司:《环境宣传教育文献汇编(2001-2005年)》,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1条。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6条。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5条。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5条。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4条。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5条。
    ①周旺生:《立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2页。
    ①Black’s Law Dictionary, fif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1983, p. 1197.
    ①蔡守秋:《环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②韩德培、肖隆安:《环境法知识大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③徐祥民:《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①张洪生、周卫勇:《教育法学导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页。
    ②张洪生、周卫勇:《教育法学导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③高家伟:《教育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④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63~364页。
    
    ①高家伟:《教育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41页。
    ②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04页。
    [1]蔡守秋主编:《环境资源法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金瑞林主编:《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曹明德著:《生态法原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陈茂云、马骧聪著:《生态法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金瑞林、汪劲著:《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李步云主编:《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沈宗灵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王曦著:《美国环境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周珂主编:《环境法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周珂著:《生态环境法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1]祝怀新著:《环境教育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杨冠政著:《环境教育》明文书局(台湾)1997年版。
    [13]祝怀新著:《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钟启泉著:《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刘湘溶著:《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郑少华著:《生态主义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7]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学校环境教育指引》,香港教育署印行1992年版。
    [18]徐辉、祝怀新著:《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教育学”编写组:《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20]《辞海(1999年版彩图本)》(第3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21]冉圣宏、文宏为、田良等著:《基础教育新概念——环境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司:《环境宣传教育文献汇编(2001-2005年)》,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顾建民著:《高等教育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4]柳新元著:《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卓泽渊著:《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6]王子琳著:《法律社会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7]柯武刚、史漫飞著:《新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8]曾建平著:《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9]周长龄著:《法律的起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0]《1996年中国教育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1]毛如柏主编:《世界环境法汇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版。
    [32]国家环境保护局译:《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3]王东桦著:《人类与环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34]白月桥著:《课程变革概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5]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司:《环境宣传教育文献汇编(2001-2005年)》,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7]中国21世纪议程编写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3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9]国家环保总局:《党和国家领导人谈环保》,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0]孙方民著:《环境教育简明教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1]杨朝飞著:《环境保护与环境文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2]叶文虎著:《发展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司:《中国高等学校的实践与探索》,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3]国家环保局等:《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大连出版社1998年版。
    [44]李冀主编:《教育管理大辞典》,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5]汪劲著:《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6]张坤民著:《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7]韩德培、肖隆安主编:《环境法知识大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8]《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49]钱易、唐孝炎著:《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0]潘岳:《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司:《环境宣传教育文献182汇编(2001-2005年)》,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1]周旺生著:《立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2]罗国杰、许抗生主编:《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修养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3]高家伟著:《教育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4]蔡守秋主编:《环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55]徐祥民等著:《环境权:环境法学的基础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6]徐祥民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7]江伟钰、陈方林主编:《资源环境法词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58]杨明、唐孝炎著:《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59]张念宏主编:《教育学辞典》,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
    [60]何强、井文涌、王翊亭著:《环境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1]潘世钦、刘小干、颜三忠著:《教育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2]宋树涛、李伟民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大全》,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63]张洪生、周卫勇著:《教育法学导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4]邝福光著:《环境伦理学教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修订版。
    [65]王彬辉著:《论环境法的逻辑嬗变——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6]吴神保著:《循环经济建设初探》,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7]王书明、崔凤、同春芬著:《环境、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建构的理论与实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8]韩立新著:《环境价值论——环境伦理:一场真正的道德革命》,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9]高中华著:《环境问题抉择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70]《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 1996–2010年)》,http://www.jaepb.gov.cn/main/viewinfo.asp?ch_id=77&ch_item=7&ch_subitem=0.
    [71]陶行知著:《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72]刘书俊著:《可持续发展环境法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73]孟轲:《孟子·离娄上》。
    [74]叶俊荣著:《宪法位阶的环境权》,载《环境政策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5]朱坦主编:《环境伦理学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6]余谋昌、王耀先主编:《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7]王民著:《环境意识及测评方法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78]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修养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9]吴晓军、董汉河编著:《中国环保:和谐与共存》,外文出版社2007年版。
    [80]王宁主编:《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81]陆光华等编著:《绿色生活与未来》,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8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司编:《环境宣传教育文献汇编(2001-2005年)》,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83]任俊华、刘晓华著:《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探考》,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4]哈尔滨市环境保护局、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道法自然:生态智慧与理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5]单中惠主编:《教育小语:100位中外教育家的智慧感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6]张济正著:《教育行政学通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
    [1]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外文出版社2004年版。
    [2] [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3] [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 [德]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 [德]赫尔穆特·施密特著,柴方国译:《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6][德]雅斯贝尔斯(Jaspers,K.)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7][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美]戴斯·贾丁斯著,林官明、杨爱民译:《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 [美]查尔斯·哈珀:《环境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 [美]彼得·休伯著,戴星翼、徐立青译:《硬绿-从环境主义者手中拯救环境·保守注意宣言》,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11]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候文蕙译:《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2] [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杭行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3] [美]丹尼尔·科尔曼著,梅俊杰译:《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14] [美]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 [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 [美]杜威:《教育的信条》,载《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17] [美]赫钦斯:《教育中的冲突》,载《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8]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王之佳、柯金良译:《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9] [英]托马斯·马尔萨斯著,郭大力译:《人口论》,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0] [英] Joy A. Palmer著,田青、刘丰译:《21世纪的环境教育——理论、实践、进展和前景》,中国轻工出版社2002版。
    [21] [英]彼得·贾维斯:《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社会学》,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
    [22] [法]涂尔干:《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3] [英]杨A·J,麦克尔霍恩著,李勤译:《发展非正规环境教育的指导原则》,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4] [法]米亚拉雷(Mialaret,G.)著,思穗、马兰译:《教育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5] [印]辛哈等编,刘燕等译:《环境教育:中学社会科学教师及主管人员的职前培训模式》,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6][日]原田尚彦著,于敏译:《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何敦煌:《论经济外部性、物质利益关系和生态环境破坏》,《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
    [2]刘力臻、徐奇渊:《“公地的悲剧”与产权环保效应的分析》,《经济纵横》2005年第1期。
    [3]董慧凝:《略论日本循环经济立法对我国环境立法的启示》,《现代法学》2006年第1期。
    [4]吴继刚:《循环经济的“不经济性”》,《学术交流》2005年第5期。
    [5]李吉霞、张翠萍:《国外环境教育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6]杨咏梅、哈希·札西多杰:《去德国感受环境教育》,《科技文萃》2001年第4期。
    [7]王燕津:《“环境教育”概念演进的探寻与透析》,《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8]周珂、王小龙:《论我国环境教育的法制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
    [9]闫守轩:《环境教育:涵义、缘起与演进》,《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0]崔凤、唐国建:《中国大陆的环境教育及其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1]王湛:《在全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环境教育》2001年第1期。
    [12]解振华:《在全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环境教育》2001年第1期。
    [13]焦万益:《河南省举行省级环境教育基地授牌并对公众开放》,《环境教育》2008年第4期。
    [14]祝怀新:《绿色学校创建与环境教育探索:理论与哲学背景》,《环境教育》2002年第1期。
    [15]史嵩宇:《环境教育立法初探》,《科技与法律》2005年第1期。
    [16]汪朝辉:《论我国高等学校的环境教育》,《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7]甘中夏:《高校应重视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8]曹英兰、林建清:《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现状与改革建议》,《集美大学学报》2008第3期。
    [19]赵伟、詹华如:《什么是教育》,《北京教育》2003年第5期。
    [20]包红梅:《中外环境教育研究之概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1]叶安珊:《关于高校非环境专业开设环境教育课的几点思考》,《新余高专学报》2004年第9期。
    [22]雷洪德、宋涛:《我国环境教育的结构性问题分析》,《高等理科教育》2007年第3期。
    [23]文辅相:《21世纪的大学教育目标:高科技水平与高文化素养》,《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6期。
    [24]陈晓侠:《从文献分析看我国中学环境教育》,《环境导报》2003年第14期。
    [25]邢晨等:《浅谈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现状与发展途径》,《黑龙江环境通报》2007年第2期。
    [26]李珊珊:《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研究》,《现代商业》2008年第12期。
    [27]马玉香、刘青广:《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8]刘沛林、申秀英:《高师院校解决基础环境教育师资之困的模式探索》,《环境教育》2008年第6期。
    [2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报》1999年6月17日第2版。
    [30]田青、云雅如、殷培红:《中国环境教育研究的历史与未来趋势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1期。
    [31]何向东:《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教育法〉的思考》,《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32]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中国绿色学校通讯》2001年第1期。
    [33]郭沛源:《论〈自然资本论〉》,《世界环境》2005年第5期。
    [34]刘继和、赵海涛:《日本环境教育法及其解读》,《环境教育》2003年第6期。
    [35]《诺思访谈:诺思的“制度富国论”》,《21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4月。
    [36]蔡守秋:《环境权初探》,《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37]徐祥民:《环境权论——人权发展历史分期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38]徐祥民等:《环境法学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法学论坛》2008年第6期。
    [39]徐祥民:《荀子的“分”与环境法的本位》,《当代法学》2002年第12期。
    [40]徐祥民:《从全球视野看环境法的本位》,《环境资源法学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1]徐祥民:《现代国际海洋法的实质及其给我们的启示》,《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42]徐祥民:《关于建立排污权转让制度的几点思考》,《环境保护》2002年第12期。
    [43]徐祥民:《告别传统,厚筑环境义务之堤》,《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44]徐祥民:《极限与分配——再论环境法的本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4期。
    [45]徐祥民:《对“公民环境权论”的几点疑问》,《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
    [46]罗婷:《调查显示公众对我国环境现状不乐观》,《中国青年报》2005年2月28日。
    [47]潘岳:《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司:《环境宣传教育文献汇编(2001-2005年)》,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8]徐嵩龄:《环境意识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科技导报》1997年第1期。
    [49]余谋昌:《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世界环境》1995年第4期。
    [50]阎光才:《技术社会中大学教育的人文与生态关怀》,《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51]国家环保总局宣传教育中心:《广东省环保局关于〈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贯彻情况的汇报》,http://www.chinaeol.net/greenschools/xzhzhj/gd/inde04.htm.
    [52]《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颁布》,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217&infoid=3032.
    [53]参见江苏省《2008年全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要点》,http://www.zhb.gov.cn/xcjy/xjdt/dfdt/200802/t20080226_118686.htm.
    [54]参见《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http://news.sina.com.cn/c/2005-04-18/08475678858s.shtml.
    [55]周大来:《中美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异同》,http://www.hz4z.net 2007-7-6.
    [56]李素青:《澳大利亚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澳大利亚学校环境教育国家声明文本解析》,《世界教育信息》2006年第12期。
    [57]钮琦壁:《环境教育理论初探》,《1994年广州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环境教育:21世纪之展望)》。
    [58]祝真旭:《在云南感受环境教育——“国际环境教育交流中国2007”云南印象记》,《中国环境报》2007年9月18日。
    [59]王红旗、黄歆宇、李君、李华:解读《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环境教育》2003年第4期。
    [60]程文忠:《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的几个问题》,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Karl– Heinz Erdmann. Entwicklungen and Perspectives in deer Umwelterziehung . International Schulbuchforschung , 1994, (3) : 357~368.
    [2] A. kiss, D. Shelton, Manual of European Environment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 11.
    [3] Joy A. Palme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New Yorker: Rutledge , 1998. 7.
    [4] UNESCO.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inal Report. Belgrade. Yugoslavia. Paris: UNESCO/UNEP, 1975.
    [5] UNESCO.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inal Report. Paris: UNESCO, 1977. 24.
    [6] Joy. A. Palmer, Philip Neal. The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London﹠ New Yorker: Rout ledge, 1996. 13.
    [7] UNESCO. U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an Development: Agenda 21. Switzerland. UNESCO. 1992.
    [8]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DE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 review[M]. London:HMSO,1981:178
    [9] OECD. Environmental Lear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75775 PARIS CEDEX 16 . France: 1995.
    [10] M.A.Luca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hat is it, For Whom, For What Purpose, and How? In The British Council. International Seminars in Brita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m Policy to Practice. 26 Mar.–6Apr. 1995. London and Shropshire, 1995. 28.
    [11] Andrew , J .and Robottom , I .(1995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ross Australia , Geelong , Victoria :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2] Morrris ,P.(1998)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Education Papers 7 ,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Faculty of Education.
    [13] 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ANC).Reconstructing and Development Programme(RDP) Johnannes brug: Umanyano Publications, 1994:40
    [14] Marcinkowski, T. J. An analysis of correlates and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88.
    [15]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1995)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 Action Plan for Uganda ,National Environment Action Plan Secretariat, Kampala ,June.
    [16] South Africa (Republic). White Paper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ape Town: Government printer, 1995:20
    [17] UNESCO/UNEP.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inal Report. Belgrade. Yugoslavia. Paris: UNESCO/UNEP.1975.
    [18] Black’s Law Dictionary, fif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1983, p. 1197.
    [19] The Allocation of Hunger , Walras-Bowley Lecture, Econometrics Society. P. Dasgupta, 1989.
    [20] Nixon R.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n The Case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 U. S. 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Washington, D. C: 1970.
    [21] Gregory A. Smith,Dilafruz R.Williams:Ecological Education In Action—On Weaving Education,Culture,and the Environment,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9.
    [22] Patricia J.Thompson: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Internat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1997.
    [23]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me on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Policy and Programme,1995—1996,IUCN,Switzerland.
    [24] Trends,Needs and Priorti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cience the Tbilisi Conference:an overview,UNESCO—UNEP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me.
    [25]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0ur Common Future,198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